香港2008年金融危機旅遊業政策
『壹』 2008年以來制定的旅遊法規和政策有哪些
主要的旅遊法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根據2016年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內666號《國務院關於修容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改實行的《旅行社管理條例》,也是最具有權威性的代表。
旅遊法規是比較廣泛的,它可以涉及服務業相關法規:
還有《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及法律制度》、《旅遊政策與法規》、《導遊人員管理法規管理》、《旅遊食宿管理法規管理》、《旅遊交通管理法律制度》、《旅遊資源保護法律制度》、《旅遊者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遊安全管理法規制度》、《旅遊保險法律制度》、《旅遊投訴管理法規制度》等等。
『貳』 2008年中國政府應對金融危機時採取了什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連續下調基準利率,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5)產業振興計劃.
『叄』 08年金融危機下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
就是銀行大量貸款搞建設,貨幣多了現在通貨膨脹,銀行又在緊縮銀根。
『肆』 金融危機對旅遊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
http://www.jiaodong.net 2008-11-03 09:16:37 搜狐博客
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已全面爆發,不僅引發了全球金融動盪,而且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隨著股市暴跌和信貸收縮,投資者信心崩潰,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紛紛陷入衰退,世界經濟步入停滯甚至衰退的風險明顯上升。金融危機及其所帶來的經濟衰退必然會對我國入境旅遊收入、旅遊企業投資和國內旅遊消費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首先,入境旅遊可能滑坡。我國入境旅遊客源主要來自於香港、澳門、台灣、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周邊地區和國家。目前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等均已深受沖擊,股市暴跌,經濟放緩。正如日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其年度施政報告中所提到的,此次金融危機,其破壞力的深度與廣度都遠遠超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作為我國第一大入境客源國,韓國的經濟也受到顯著影響——韓國財政部10月6日發表的一份報告說,此次金融危機可能使韓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降至4.5%-4.9%以下(今年2月份就職的李明博政府在去年的競選活動中表示要實現7%的經濟增長率,但鑒於不利的經濟形勢,韓國政府不得不調低了目標)。我國第二大入境客源國日本的景氣指數也持續惡化,股市暴跌,經濟下滑。在遠程市場方面,我國入境客源的主體是「西方七國集團」中的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和法國等國。目前這些國家股市低迷,企業投資缺乏信心,私人消費普遍縮減。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公務旅遊還是消遣旅遊都將受到影響,而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奧運給我國旅遊業帶來的拉動效應,從而使得入境旅遊增長放緩,甚至出現絕對量的減少。
其次,價格優勢受到削弱。在國內經濟持續衰退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大量發行美元藉以刺激經濟,從而導致美元大幅貶值。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使信貸緊縮問題嚴重危及歐洲,並拖累各國經濟步入衰退,歐元、英鎊貶值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加速。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人民幣兌英鎊匯率中間價繼8月14日首次升破1比13整數關口之後,於9月11日再破1比12關口,並在10月10日創出11.63新高;人民幣兌歐元也在不斷升值,10月7日創出匯改以來的新高,達到1比9.328。此外,人民幣兌日元、港元等其他貨幣也呈現不斷升值態勢。盡管我國的金融體系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但人民幣對美元及其他貨幣的持續升值,將削弱我國入境旅遊長期以來所保持的價格優勢。
再次,國內旅遊支出消減。一方面,金融危機加劇了我國A股市場的下滑,使投資者資產縮水,減弱了部分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有人稱「中國的中產階級幾乎在股市中被一網打盡」,股市調整的財富「負效應」將前所未有地顯現,旅遊、汽車等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消費熱點必將隨之降溫。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也使得人們風險厭惡程度普遍上漲,對未來的就業狀況和收入預期不甚樂觀,當居民收入預期不佳時,首先壓縮的就是旅遊等非必需性消費。因此,國內旅遊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最後,企業融資趨於困難。目前全球金融體系處於動盪之中,銀行不良資產大幅上升,為避免風險,銀行普遍惜貸。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使「華爾街模式」受到嚴峻挑戰,暴露了現代金融業在產品創新和市場監管等方面存在的嚴重漏洞,有鑒於此,我國政府必然會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緊縮銀根。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為防止經濟過快下滑和物價過快上漲,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控」就決定了貨幣政策短期內不可能明顯放鬆。即使不久前出台的「兩率」下調,也僅僅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問題,對度假村、主題公園、旅遊房地產等大型項目建設融資的影響極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機影響,此類企業融資將趨於困難。
總體來說,在消費方面,此次金融危機將給我國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體到不同的行業和市場,其影響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業而言,酒店業、航空業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就分層而言,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的企業所受影響更大,而低端市場影響相對較小。在投資方面,將導致大型旅遊項目的融資更加困難。
盡管旅遊業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但其敏感性有目共睹。從「911」、SARS到海嘯、地震,皆是如此。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上述事件都曾引起了業界的普遍關注,而這一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實際上,上述事件所影響的只是部分國家和地區,而且主要源於心理上的恐懼,而此番金融危機則是全球性的,而且主要是經濟上的沖擊。因此,相比前者而言,這一次金融危機給旅遊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許會更加深刻、廣泛和持久。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思想准備和積極的應對措施,切不可心存僥幸或掉以輕心。
一、金融危機後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
1.入境旅遊將面臨繼續下滑的可能。
2.出境旅遊將面臨增長滯緩的可能。
3.國內旅遊將面臨「三降一短」的可能。
4.旅遊企業將面臨經營困難的可能。
二、金融危機後中國旅遊業面臨的機遇
1.「奧運效應」將在未來的幾年內長期存在,並有可能在國際經濟形勢好轉時顯現出來。
2.「拉動內需」將刺激旅遊投入。
3.「八大計劃」將刺激旅遊消費。
4.「低價旅遊」將刺激旅遊需求。
5.「確保就業」將提升旅遊地位。
6.「六十大慶」將提振國民消費信心。
7.「台灣之旅」將成新的旅遊亮點。
8.「上海世博」等活動將有可能形成「預熱行情」。
三、金融危機後中國旅遊業的應對措施
1.國家政策措施扶持,企業攜手共渡難關。
2.提升內部管理水平,加快產業重組步伐。
3.抓住金融危機機遇,因地制宜解決「瓶頸」。
『伍』 2008年金融風暴對各行各業的影響
對外貿行業,房地產行業,金融行業營銷較大。
對內銷企業影響較小。
『陸』 分析2008年的經濟危機國家採取的政策以及原理
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我國經濟是出口拉動型經濟,出回口是我國經濟發答展非常重要的部分。2008年的經濟危機使得外部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影響我國出口型,特別是來料加工型,於是出現大量失業人員。鑒於這樣的事實,國家在09年緊急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出台,大力支持鐵路等基建項目建設,水泥、鋼鐵等行業從中受益;同時,國家還採取了積極的貨幣政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利率,釋放了大量貨幣,房地產行業受益明顯。但是到2010年底至2011年,四萬億經濟刺激的成果開始顯現,最好的例證就是水泥鋼鐵等行業的產能過剩,銷售價格開始下滑。光伏產業成為四萬億刺激計劃中最具代表意義的一個行業,2009年怎麼做都賺錢,到了2012年初,尚德也面臨破產的威脅。從三年來得經濟運行情況來看,08年之後的政策基本上是失敗的。
『柒』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財政政策的原因和影響
針對金融危機的經濟萎縮,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政策措施與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4方面的國家宏觀經濟目的都相關,都會正面影響: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連續下調基準利率,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以上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其他政策
(1)寬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已實施了證券交易稅的下降和利息稅的取消),擴大政府支出(40000億拉動內需正在實施中);
(2)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3)減少企業負擔:勞動法的調整等;
(4)加強公共財政的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的穩定.
(5)產業振興計劃.
『捌』 2008金融危機對旅遊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
http://www.jiaodong.net 2008-11-03 09:16:37 搜狐博客
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已全面爆發,不僅引發了全球金融動盪,而且開始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隨著股市暴跌和信貸收縮,投資者信心崩潰,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紛紛陷入衰退,世界經濟步入停滯甚至衰退的風險明顯上升。金融危機及其所帶來的經濟衰退必然會對我國入境旅遊收入、旅遊企業投資和國內旅遊消費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首先,入境旅遊可能滑坡。我國入境旅遊客源主要來自於香港、澳門、台灣、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周邊地區和國家。目前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等均已深受沖擊,股市暴跌,經濟放緩。正如日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其年度施政報告中所提到的,此次金融危機,其破壞力的深度與廣度都遠遠超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作為我國第一大入境客源國,韓國的經濟也受到顯著影響——韓國財政部10月6日發表的一份報告說,此次金融危機可能使韓國2008年經濟增長率降至4.5%-4.9%以下(今年2月份就職的李明博政府在去年的競選活動中表示要實現7%的經濟增長率,但鑒於不利的經濟形勢,韓國政府不得不調低了目標)。我國第二大入境客源國日本的景氣指數也持續惡化,股市暴跌,經濟下滑。在遠程市場方面,我國入境客源的主體是「西方七國集團」中的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和法國等國。目前這些國家股市低迷,企業投資缺乏信心,私人消費普遍縮減。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公務旅遊還是消遣旅遊都將受到影響,而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奧運給我國旅遊業帶來的拉動效應,從而使得入境旅遊增長放緩,甚至出現絕對量的減少。
其次,價格優勢受到削弱。在國內經濟持續衰退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大量發行美元藉以刺激經濟,從而導致美元大幅貶值。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使信貸緊縮問題嚴重危及歐洲,並拖累各國經濟步入衰退,歐元、英鎊貶值壓力加大,人民幣升值加速。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數據,人民幣兌英鎊匯率中間價繼8月14日首次升破1比13整數關口之後,於9月11日再破1比12關口,並在10月10日創出11.63新高;人民幣兌歐元也在不斷升值,10月7日創出匯改以來的新高,達到1比9.328。此外,人民幣兌日元、港元等其他貨幣也呈現不斷升值態勢。盡管我國的金融體系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但人民幣對美元及其他貨幣的持續升值,將削弱我國入境旅遊長期以來所保持的價格優勢。
再次,國內旅遊支出消減。一方面,金融危機加劇了我國A股市場的下滑,使投資者資產縮水,減弱了部分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有人稱「中國的中產階級幾乎在股市中被一網打盡」,股市調整的財富「負效應」將前所未有地顯現,旅遊、汽車等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消費熱點必將隨之降溫。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也使得人們風險厭惡程度普遍上漲,對未來的就業狀況和收入預期不甚樂觀,當居民收入預期不佳時,首先壓縮的就是旅遊等非必需性消費。因此,國內旅遊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最後,企業融資趨於困難。目前全球金融體系處於動盪之中,銀行不良資產大幅上升,為避免風險,銀行普遍惜貸。與此同時,金融危機使「華爾街模式」受到嚴峻挑戰,暴露了現代金融業在產品創新和市場監管等方面存在的嚴重漏洞,有鑒於此,我國政府必然會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緊縮銀根。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為防止經濟過快下滑和物價過快上漲,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觀調控政策,一「控」就決定了貨幣政策短期內不可能明顯放鬆。即使不久前出台的「兩率」下調,也僅僅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難問題,對度假村、主題公園、旅遊房地產等大型項目建設融資的影響極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機影響,此類企業融資將趨於困難。
總體來說,在消費方面,此次金融危機將給我國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體到不同的行業和市場,其影響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業而言,酒店業、航空業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就分層而言,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的企業所受影響更大,而低端市場影響相對較小。在投資方面,將導致大型旅遊項目的融資更加困難。
盡管旅遊業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但其敏感性有目共睹。從「911」、SARS到海嘯、地震,皆是如此。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上述事件都曾引起了業界的普遍關注,而這一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至今尚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實際上,上述事件所影響的只是部分國家和地區,而且主要源於心理上的恐懼,而此番金融危機則是全球性的,而且主要是經濟上的沖擊。因此,相比前者而言,這一次金融危機給旅遊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許會更加深刻、廣泛和持久。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思想准備和積極的應對措施,切不可心存僥幸或掉以輕心。
『玖』 零八年香港金融危機
起因
90年代初期成功預測蘇聯崩潰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1996年預言「東南亞國家出現嚴重的泡沫經濟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因此國際大投機家索羅斯來了。索羅斯說他在飛機上就看到了香港的經濟泡沫。
這伙國際投機家將香港當成他們的最後提款機,目標是:恆生指數跌至3000-4000點,港幣貶值50%左右。屆時香港金融市場將一片混亂,投資者和香港居民將會蒙受巨大損失,而國際投機家則從中獲取暴利。
結果
一方面,香港政府及時調整策略,改變游戲規則。特區政府的資金有限,遠遠比不上國際投資商能調用的資金,故很難與之長期抗衡;因此立即出台了一系列限制金融投機的政策和措施,如"金管7條","金管30條"。
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和香港人民的運氣來了。其時東南亞的金融危機波及世界,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特別是8月份,許多國際投機家在俄羅斯金融危機中遭受巨大損失。
美國及主要西方國家為了防止「危及自身」加強了金融監管、打擊國際投機,迫使銀行收緊對對沖基金的信貸。國際投機家被迫撤出香港。
(9)香港2008年金融危機旅遊業政策擴展閱讀
國際投機家們的金融風暴攻擊策略:
1、先找了一個最弱的羊羔試刀——泰國。1997年6月,國際投機家開始攻擊泰銖被迫自由浮動,泰銖兌美元匯率從25跌到60。泰國隨即出現擠兌風潮,大量銀行倒閉,金融危機全面爆發。至8月5日,42家金融機構關閉。
2、主攻香港 。國際投機家全面做空香港的股票、期貨和港幣(簡稱空軍),大打殲滅戰。導致香港股價暴跌,不到一個月,恆指從15200多點跌到8800多點,下跌6400多點,許多公司破產倒閉,一些中小銀行出現擠兌風險。
3、迂迴戰役。國家投機家發現香港久攻不下,立即轉戰外圍——日韓。韓元對美元匯率立即從800跌至2000,漢城股價指數從900點跌至300多點。30家財團一般破產倒閉。國際貨幣炒家返回香港,發動了繼97年10月以來對港元的第四度大規模沖擊。
『拾』 08亞洲金融風暴政府政策
很感興趣,覺得可以看看97風暴的相關資料。我搜索了以下內容請閱(和次債不同,但可以參考):
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及政策啟示
news.dayoo.com 2007年04月12日 10:52 來源: 大洋財經報道
【原文出處】《國際經濟評論》
【原刊期號】199909
【分 類 號】F62
【分 類 名】金融與保險
【 標 題 】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及政策啟示
【作者簡介】〔美〕弗雷德里克·米什金
【 正 文 】
自1997年7月開始,發生於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韓國等東亞國家的金融危機對這些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破壞。這些國家的經濟在1998 年呈現負增長,而在1997年之前,增長率超過5%。這些國家曾消滅了大量貧困,是"亞洲奇跡"的一部分,然而現在卻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本文認為,金融市場信息的弱化是導致這場危機的關鍵因素。在勾畫出對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不對稱信息分析框架後,本文將用此框架來探討這次危機的教訓和政策啟示。
一、亞洲危機的不對稱信息分析框架
金融系統在經濟中扮演關鍵的角色,這是因為當它正常運行時,可以將擁有富餘儲蓄的人的資金導向需要資金進行生產性投資的人。金融系統圓滿完成這項工作的主要障礙是信息不對稱,即金融合約的其中一方與另一方得到的信息存在差異,這會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從不對稱信息的角度理解金融危機,可以將金融危機定義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不對稱信息問題嚴重惡化,使金融市場無法有效地將資金導向那些擁有最佳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
在此,用不對稱信息分析框架來解釋東亞金融危機。這一分析強調危機是由一些基本因素決定的,特別是金融體系中的問題。這與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1998)、Goldstein(1998)和Krugman(1998)等人最近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然而,這一分析並沒有否定由Radelet和Sachs(1998)提出的非流動性和多元平衡也在其中起一定作用的觀點。但是。這里的分析重點是研究東亞金融危機造成經濟活動嚴重衰退的機制,這是超越其它論文的地方。
對絕大多數危機,尤其是東亞金融危機,促使不對稱信息問題惡化並導致金融危機的關鍵因素,是資產負債狀況的惡化,特別是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狀況的惡化。與以往的金融危機一樣(例如1982年智利金融危機和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註:實際上,這里的分析將解釋為什麼Kamin (1999)指出的1982年智利危機、1994-1995年墨西哥危機和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彼此很相似,而與80年代墨西哥和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危機不一樣。關於智利危機,請參考Diaz-Alejandro(1985),關於墨西哥危機,請參看Mishkin(1996)。),金融自由化導致由資本流入支持的借款劇增是危機過程的開始。一旦放鬆利率上限和借款類型的限制,借款將急劇增加。亞洲危機國家信用擴張速度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借款激增的問題並不是借貸的擴張,而是擴張得太快以致造成過大風險以及相應的未來貸款損失。
東亞金融自由化導致經濟承擔過度風險問題,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當面對金融自由化產生的新的貸款機會時,金融機構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經驗。而且,隨著信貸的急劇擴張,金融機構無法迅速增加必要的管理力量(如受過良好訓練的貸款員、風險估算系統等)來有效監控這些新的貸款。
東亞經濟承擔過度風險的第二個原因是規章/監管體系不健全。即使不存在明確針對銀行系統的政府金融安全體系,也很明顯存在內部隱含的安全體系,從而導致道德風險問題。存款人和那些貸款給東亞銀行的外國貸款者知道政府很可能會出面保護他們,所以沒有監督銀行的動力,這樣便導致這些銀行承擔過度風險並主動地尋找新的貸款機會。
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那些東亞國家,在金融法規和監管方面十分欠缺。當金融自由化帶來新的冒險機會的時候,這些規章/監管弱化的體系無法控制由政府保護體系造成的道德風險,並形成承擔過度風險的局面。
資本流入使這一問題進一步惡化。一旦實行金融自由化,因為能獲得高收益並能得到政府性安全體系的保護,國外資本便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銀行。這種政府性安全體系由新興市場國家政府或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國際金融機構提供。這樣,資本流入會促進信貸激增,導致部分銀行承擔過度風險。這正是東亞國家的情況,從1993年到1996 年,每年的資本流入量為500到1000億美元。Folkerts-Landau發現,有大量私人凈資本流入的亞太地區新興市場國家,銀行體系也有可觀的膨脹。
金融自由化之後信貸激增的結果是巨額貸款損失和隨之而來的銀行資產負債狀況的惡化。對東亞國家來說,未償還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上升到15%甚至35%。(註:請參考Goldstein(1998)。)銀行資產負債狀況的惡化是使這些國家陷入金融危機的關鍵因素。
在像東亞國家那樣的新興市場國家中,銀行業的問題導致金融危機有兩條途徑。第一,銀行機構資產負債狀況的惡化會導致銀行通過限制貸款范圍以改善資本充足率,或者甚至會直接導致全面的銀行危機,這種危機使許多銀行無力償付債務,從而直接削弱了銀行體系的貸款能力。第二,銀行資產負債狀況的惡化會促使貨幣危機發生,因為中央銀行很難在面臨投機襲擊的時候捍衛其匯率。因為利率的提高會對銀行資產負債表造成損害,所以任何提高利率來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措施都會進一步打擊銀行體系。這樣,當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遭到投機性襲擊時,如果中央銀行將利率提高到足以捍衛匯率的水平,其銀行系統就會崩潰。當投資者認識到一國脆弱的銀行體系使中央銀行不太可能成功地捍衛本國匯率的時候,在賣空此國貨幣的預期利潤的吸引下,他們會更加積極地襲擊該貨幣。所以,在銀行體系脆弱的情況下,貨幣投機性襲擊很可能得逞。很多因素會激發這種襲擊行為,巨額經常項目赤字就是其中一種因素。可見,銀行體系狀況的惡化是造成貨幣危機的關鍵因素。
因為債務合約的兩個關鍵特性,貨幣危機和貶值會在新興市場國家引發全面的金融危機。在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合約的期限很短,而且經常是用外匯計價的。(註:這種債務結構與大多數工業國家的不同,工業國家的債務基本上都是用本國貨幣計價的,很多是長期的。這種不同可用來解釋為什麼新興市場國家和工業化國家對貶值的反應那麼不一樣。)債務合約的這些特性造成了三種機制,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危機通過這三種機制使信貸市場的不對稱信息問題更加嚴重,從而促使金融危機的爆發。
第一種機制是貨幣貶值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帶來的直接影響。當本幣貶值時,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合約會加重國內企業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因為資產主要以本幣計值,公司資產不會同時增加。結果貶值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狀況惡化和凈資產減少。而這會加重逆向選擇問題,因為有效抵押的縮水會降低對貸款人的保護。而且,凈值的減少將增加道德風險,企業有承擔更大風險的動力,因為如果投資失敗它們損失的東西就更少了。因為貸款者面臨更高的損失風險,信貸便會降低,於是投資和經濟活動下降。
和1995年墨西哥的情況一樣,外匯危機導致的貶值對資產負債狀況的損害也是東亞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印度尼西亞的貨幣貶值了75%,以外匯計價債務的盧比價值是原來的四倍,所以這種機制就特別明顯。如果一家企業有大量外債,在這種沖擊下,即使原來的資產負債狀況很好,也會陷入破產境地。
第二種聯系金融危機和貨幣危機的機制是,貶值可能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因為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曾經歷過高且不穩定的通脹,它們的中央銀行並不是值得信賴的通脹鬥士。這樣,投機性襲擊後匯率的大幅下降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會導致現實或預期通脹的迅速增加。墨西哥在1994年外匯危機之後,其通脹率在 1995年上升到50%,我們在印度尼西亞這個遭受打擊最重的東亞國家已經看到了類似的情況。貨幣危機之後預期通脹率的上升,將使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因為它將導致利率的上升。短期債務與利率上升的交互作用將大幅增加企業的利息支出,從而惡化企業現金流量頭寸,並進一步損害資產負債狀況。於是,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不對稱信息問題更嚴重,信貸和經濟活動都大幅下降。
第三種貨幣危機引發金融危機的機制是,本幣的貶值導致銀行體系的資產負債狀況進一步惡化,觸發大面積的銀行業危機。在新興市場國家發生本幣貶值時,銀行有許多以價值大幅增加的外幣計價的債務。另一方面,企業和居民部門的問題意味著它們無法償還貸款,這也會造成銀行資產負債表資產方的貸款損失。結果是,銀行的資產負債狀況受到資產和負債兩方面的擠壓,銀行的凈值隨之減少。銀行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許多外幣計價債務期限很短,所以債務的突然大幅增加會造成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因為這些債務很快需要歸還。進一步惡化的銀行資產負債狀況和被削弱的資本基礎導致銀行削減信貸。在極端情況下,資產狀況惡化導致的金融危機迫使許多銀行關門,從而直接限制了銀行體系創造信貸的能力。銀行是信貸市場上克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重要角色,並且是許多企業的唯一信貸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講,銀行十分特殊。所以一旦銀行信貸崩潰,經濟崩潰隨之而來。
從這一不對稱信息分析框架得到的基本結論是,東亞金融危機是一個系統性崩潰。此崩潰是由金融和非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狀況惡化加重了不對稱信息問題而造成的。其結果是金融市場無法將資金導向有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那裡,造成對這些國家經濟的破壞性影響。
二、教訓與政策啟示
通過上述關於東亞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成因的不對稱信息分析,可以總結出幾個教訓,以防範此類危機再次發生,以及了解在發生危機時該做些什麼。從危機中總結的第一個教訓是,應該通過政府合理的干預使金融系統恢復穩定。對新興市場國家來說,這需要國際最後貸款人。第二個教訓是,國際最後貸款機構必須制定合適的貸款條件,來避免形成產生金融不穩定的過度道德風險。第三個教訓是,雖然資本流動與危機有關,但這只是現象,而不是造成危機的根源,所以外匯管制對於防範今後的危機不大可能奏效。第四個教訓是釘住匯率制對新興市場國家十分危險,它使金融危機更易發生。我們分別來闡述這幾點。
1.為什麼需要國際最後貸款人
我們已經看到,金融危機發生時金融系統的信息失靈會導致經濟的災難性後果。為復甦經濟,金融系統需要重新啟動,以便完成將資金導向生產性投資的工作。在工業化國家,中央銀行可通過擴張性貨幣政策或進行最後貸款來完成。不對稱信息觀點認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中央銀行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為了應付發生在這些國家的金融危機,就需要在國際上存在一個最終貸款人。然而,即使存在這樣一個最終貸款人,最終貸款人的行為也會引起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從而增大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國際最終貸款人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道德風險問題,就可能把情況搞得更糟,這一點將在下一部分討論。
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系有自己的制度特徵,這就使得中央銀行很難推動經濟從金融危機中復甦。前文已經提到,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債務以外幣計值,而且,他們過去有過不穩定的高通貨膨脹,債務合約的期限都很短,所以擴張性貨幣政策會引起預期通貨膨脹迅速攀升。
作為其制度特徵的結果之一,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銀行在面臨金融危機時,無法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推動經濟復甦。在一個具有上述制度結構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裡,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很容易引起高通脹預期和本幣急劇貶值。我們已經看到,本幣貶值導致公司和銀行的財務狀況惡化,因為他們的債務很大部分是以外幣計值,由此債務負擔加重,資產凈值下降。而且高通脹預期會使利率上升,因為貸款人要補償其購買力的損失。我們也看到,利率上升引起利息支出增加,而同時居民和公司的現金流入都下降了。這又使居民和公司的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銀行業潛在的貸款損失也增大了。
……
金融體系遭受實質性沖擊,一日之內聯儲就進行了最終貸款人操作,此種能力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近的危機中拖延如此之久才提供流動性支持形成了鮮明對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機構的設計就是要在一國經受國際收支失衡之後才提供資金,貸款條件必須經過計價還價,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真正提供資金之前可能要花掉好幾個月。到這時候,情況常常變得更糟,結果是為應付危機,需要更多的資金,這常常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帶來資金壓力。中央銀行採取行動能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迅速得多,原因之一在於,中央銀行事先就已經設定了貸款程序,並就貸款的條款和條件達成了一致。要使資金充分發揮作用,就應迅速到位,這就對國際最終貸款人的信貸條件提出了要求,即借款人遇到上述情況並滿足所需要的條件時能迅速得到資金。事實上,最近已有提議,要求改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緊急貸款辦法,以便更迅速地提供流動性。
第三條原則表明,要解決一場金融危機,需要重建金融機構與非金融公司的財務結構。非金融公司財務結構的重建需要一部有效運行的破產法,以幫助這些公司獲得清償,從而重獲從信貸市場上籌資的能力。金融業的財務結構重建可能需要注入公共資金,讓健康的銀行能買下破產銀行的資產,也需要創設如美國清算託管公司那樣的實體,來賣掉破產銀行的資產,最終把他們從金融業清除掉。國際最終貸款人和其它潛在的國際組織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有所幫助,他們可以提供技術支持,鼓勵遭受危機國家的政府採取措施,為失敗的金融機構建立更好的法律框架、更好的清算程序。
第四條原則表明,有必要控制由於國際最終貸款人的存在而帶來的道德風險。國際最終貸款人會帶來嚴重的道德風險,這是因為存款人和銀行的其它債權人認為如果發生危機的話,他們將得到保護。最近亞洲發生的事件中,危機國家的政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支持來保護存款人和銀行其它債權人免於損失。這樣的安全網會帶來眾所周知的道德風險問題,因為存款人和其它債權人缺乏足夠的動力去監控銀行並在銀行承擔的風險過高時抽回存款。其結果是鼓勵這些銀行承擔高風險。
……
對亞洲危機的不對稱信息分析還認為,在最終貸款人操作中,不應過分強調與金融業無關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受到了批評,因為它將嚴厲緊縮政策強加給東亞國家。當貨幣和金融危機發生時,應實行何種宏觀和非金融微觀經濟政策並不很清楚,而這正是近來爭論的一個焦點。不管何為正確的政策,國際貸款人要在促進金融穩定方面獲得成功,有兩個理由不必去強調這些政策。
第一,導致危機發展的根本問題是金融業的微觀問題。因此寵觀經濟政策和與金融業無關的微觀經濟政策無助於解決危機。第二,過於關注嚴厲的政策和其它微觀經濟措施可能會導致政治災難。政治家傾向於避免觸及金融體系改革的難點,在東亞尤為如此,因為許多政治家的密友,甚至家庭,在這樣的改革中將遭受很大損失。嚴厲緊縮的政策會使得這些政治家得以把國際最終貸款人--在這次亞洲危機中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描繪為反經濟增長的,甚至是反亞洲的。這將幫助政治家動員公眾反對國際最終貸款人,從而避免進行本國金融業真正需要的改革。如果把條件集中於與金融業有關的微觀經濟政策,國際最終貸款人更可能被視為援手,來幫助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創建更有效的金融體系。
3.資本流動與資本管制
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危機國家經歷了危機前的巨額資本流入和危機後的巨額資本流出。危機過去後,大量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國際資本流動是否是金融不穩定的一個主要來源上來。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對危機進行的分析表明,國際資本流動在金融不穩定中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正如我們所認識到的,這主要是因為政府保護網的存在以及對銀行體系不充分的監管鼓勵了資本的流入,而這又導致了貸款激增和銀行承受的過度風險。與這一觀點相符,Gavin和Hausman (1996)以及Kaminsky和Reinhart(1996)的確發現貸款激增是銀行危機的預測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資本流入必然引起貸款激增,後者導致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惡化。事實上,Kaminsky和Reinhart(1996)發現是金融自由化,而不是國際收支表中的資本流入,更像是銀行危機的一個重要的預測器。
同樣,資本流出也被認為是外匯危機的一個原因,後者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可能會引起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不穩定。按照這種觀點,外國人抽走其資本,而作為結果的資本流出則正是導致一國貨幣貶值的力量。然而,正如前面已經指出的,引起亞洲匯率危機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於金融部門的問題,是這些問題引起了投機性的攻擊和資本外流。根據這一觀點,與匯率危機相伴的資本外流是潛在根本性矛盾的一個症狀,而非是貨幣危機的起因。很多實證研究的吻合(註:見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t(1997)的研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支持,因為研究表明,資本流動或經常項目數據在匯率危機預測中不具預測能力,而那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銀行部門的問題則有助於預見貨幣危機。
因此,這里的分析並沒有為資本管制提供依據,例如最近被馬來西亞所採納的外匯管制。外匯管制就像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一樣。資本管制具有人們所不希望的一條特性,也即,它會阻止本可用於生產性投資機會的資金流入一國。盡管這些管制可以限制資本流動引起的貸款激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居民和企業力圖去規避這些管制時,這些管制將引起明顯的扭曲和資源的無效配置。事實上,在今天的環境中,由於貿易開放和許多金融工具的存在,使得規避這些管制變得更為容易,資本控制能否起到有效作用就值得深深懷疑了。
另一方面,有充分的理由表明需要完善銀行監管,從而使資本流入引起貸款激增和銀行機構承擔過度風險的可能性減小。例如,可以限制銀行借款增加的速度,這樣做有可能起到大大限制資本流入的作用。這些謹慎性的控制手段可以被認為是資本控制的一種形式,但它們和典型的外匯控制有相當大的不同,它們側重於金融系統脆弱性的本質,而非其症狀,這一類型的監管控制可以加強金融體系的效率而不是阻礙它。
4.釘住匯率制的危險
用於獲取價格穩定的一個常用方法是將貨幣價值釘住一個低通脹大國的貨幣價值。在某些情況下,這一策略涉及到將其匯率按一個固定價值與另一國貨幣釘住,這樣其通貨膨脹率最終將降至另一國的水平。在另一些情況下,這一策略涉及到爬行釘住或貨幣貶值的目標比率,一國貨幣按這一目標比率對另一國穩步貶值,從而其通貨膨脹率得以保持在比其釘住國更高的水平上。
盡管採用固定或釘住匯率制在控制通貨膨脹上可以說是一種很成功的策略,運用信息不對稱原理對亞洲危機的考察表明了這一策略對於一個存在大量外債的新興市場國家來說是何等的危險。在釘住匯率體制下,當一次成功的投機性攻擊發生後,國內貨幣價值的下降通常比在浮動匯率體制下來得更大、更快和更加難以預料。例如,在最近的亞洲危機中,遭受最沉重打擊的印度尼西亞的貨幣在很短的一個時期內降到了不足危機前四分之一的價值。在這些貶值後資產負債表的損失因而也變得十分嚴重。在印度尼西亞,貨幣崩潰引起的外債價值超過四倍的上升,使得那些具有已升值外債的印度尼西亞公司無法保持清償能力。非金融公司資產負債表的惡化引起了銀行資產負債表惡化,這是因為銀行的借款者償還其借款的可能性現在變得更小了。資產負債表的這一崩潰的結果也正是我們已經看到了的嚴重經濟收縮。
釘住匯率引起的另一潛在危險在於:由於它提供了一個更加穩定的貨幣價值,它可能會給外國投資者一個低風險的感覺,從而鼓勵資本流入。盡管這些資本流入可能被引入生產性投資從而促進增長,但我們發現,它們同時引起了過度貸款,表現為貸款激增,因為國內的金融中介(例如銀行)在這些資本流入時起了關鍵的作用。進一步說,如果銀行監管十分薄弱,正如在新興市場中經常發生的情況一樣,政府對銀行機構設立的安全網就會鼓勵這些機構冒風險,從而資本流入引起貸款激增的可能性也會變得更大。由於銀行監管的不充分,貸款激增的可能後果就是巨額貸款損失、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惡化以及可能的金融危機。
浮動匯率體制下的匯率波動比在釘住匯率體制下的更為直接明了,這是它的優勢。事實上,浮動匯率體制下匯率每天的波動具有這樣的優點:它向私人公司、銀行以及政府表明了在發行以外幣計價的負債時存在著明顯的風險。此外,匯率貶值可以向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早期預警信號,表明其政策必須加以調整以防止金融危機的可能。
結論是,釘住匯率制可能增加新興市場和轉型國家金融的不穩定性。然而,這一結論並不排除在某些情況下固定或釘住匯率可以是控制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事實上,那些在歷史上有過不佳通貨膨脹表現的國家會發現,只有在嚴格地採納釘住匯率的機制下(正如聯系匯率一樣),通貨膨脹才有可能被控制住。然而,分析表明,為使這一策略得以成功地控制通貨膨脹,促進健康銀行體系的政策是必須的。此外,如果一國具有一個脆弱的銀行體系以及大量以外國貨幣計價的債務,則採用釘住匯率來控制通貨膨脹在實際上可能是十分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