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徑山茶宴案例分析旅遊文化

徑山茶宴案例分析旅遊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3-02 07:44:43

Ⅰ 在中日佛教文化、茶文化交流史上影響最為重要的寺院茶會當推( )

在中日佛教文化、茶文化交流史上影響最為重要的寺院茶會當推宋代杭州餘杭縣徑山寺的「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誕生於餘杭區徑山鎮徑山萬壽禪寺,始於唐,盛於宋,流傳至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
在宋代,不少皇帝修建禪寺,遇朝廷欽賜袈裟、錫杖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地的社會名流。浙江餘杭徑山寺的「徑山茶宴」,以及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於世,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弟子圍坐「茶堂」,一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點茶、獻茶、聞香、觀色、嘗味、敘誼。先由住持親自沖點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點茶」;然後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奉獻給來賓,名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後先打開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後才啟口,在「嘖嘖」的贊嘆聲中品味。茶過三巡後,即開始評品茶香、茶色,並盛贊主人道德品行,最後才是論佛誦經,談事敘誼。
徑山寺禪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舉行茶宴,禮佛參禪,並制定了獨特禮儀,到了宋朝,其影響覆蓋江南,被譽為「東南第一禪林」,並成為中日禪茶交流中心。「茶聖」陸羽也曾隱居徑山腳下,寫下著名的《茶經》。
作為中國禪門清規和茶會禮儀結合的典範,徑山茶宴包括了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謝茶退堂等10多道儀式程序,賓主或師徒之間用「參話頭」的形式問答交談,機鋒偈語,慧光靈現,是我國禪茶文化的經典樣式。
徑山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徑山茶宴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也是日本茶道的淵源。在宋元時期,中日禪僧往來頻繁,江南地區盛行的禪宗曹洞宗、臨濟宗東傳日本,開宗立派,瓜瓞綿延,在日本室町幕府時期出現的禪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臨濟,到近世形成的禪宗14派中,有13派都出自臨濟禪系的徑山派。
曾經二度入宋求法的日本高僧千光榮西,因在都城祈雨應驗而獲得在徑山寺大湯茶會的禮遇。他歸國時帶去了天台山茶葉、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術和飲茶禮法,寫了《吃茶養生記》,介紹種茶、飲茶方法和茶的效用,被譽為日本的「茶聖」。
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希玄道元入宋求法時,也曾登臨徑山問道,回國後按照唐宋《百丈清規》、《禪苑清規》等制定了一系列清規戒律,統稱《永平清規》。他根據徑山茶宴禮法,對吃茶、行茶、大座茶湯等茶禮作了詳細規定,對其後日本茶道禮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18世紀網路全書《類聚名物考》記載,日本僧人南浦紹明於1259年將徑山茶宴傳入日本。這一發現為實證徑山茶宴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由18世紀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四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
這一史料記載明確了日本茶道源於我國徑山茶宴,成為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鐵證」。
徑山茶宴體現了古老的禪茶禮儀,是中華禪茶文化和禮儀文化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飲茶禮儀所展現的幽靜雅緻、意暢神清、品茶養心、鬥茶逸趣和佛門境界絕無僅有,藝術價值極高;宋代,徑山茶宴隨佛教東傳至日本,爾後逐漸發展為日本茶道,徑山茶宴更是日本茶道之源,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Ⅱ 日本的茶道源自我國古代的茶宴,茶宴形成於浙江的( )

在宋代,不少皇帝修建禪寺,遇朝廷欽賜袈裟、錫杖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地的社會名流。浙江餘杭徑山寺的「徑山茶宴」,以及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於世,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弟子圍坐「茶堂」,一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點茶、獻茶、聞香、觀色、嘗味、敘誼。先由住持親自沖點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點茶」;然後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奉獻給來賓,名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後先打開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後才啟口,在「嘖嘖」的贊嘆聲中品味。茶過三巡後,即開始評品茶香、茶色,並盛贊主人道德品行,最後才是論佛誦經,談事敘誼。
徑山寺禪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舉行茶宴,禮佛參禪,並制定了獨特禮儀,到了宋朝,其影響覆蓋江南,被譽為「東南第一禪林」,並成為中日禪茶交流中心。「茶聖」陸羽也曾隱居徑山腳下,寫下著名的《茶經》。
作為中國禪門清規和茶會禮儀結合的典範,徑山茶宴包括了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謝茶退堂等10多道儀式程序,賓主或師徒之間用「參話頭」的形式問答交談,機鋒偈語,慧光靈現,是我國禪茶文化的經典樣式。
徑山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橋梁,徑山茶宴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也是日本茶道的淵源。在宋元時期,中日禪僧往來頻繁,江南地區盛行的禪宗曹洞宗、臨濟宗東傳日本,開宗立派,瓜瓞綿延,在日本室町幕府時期出現的禪宗24流派中有20派系出臨濟,到近世形成的禪宗14派中,有13派都出自臨濟禪系的徑山派。
曾經二度入宋求法的日本高僧千光榮西,因在都城祈雨應驗而獲得在徑山寺大湯茶會的禮遇。他歸國時帶去了天台山茶葉、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術和飲茶禮法,寫了《吃茶養生記》,介紹種茶、飲茶方法和茶的效用,被譽為日本的「茶聖」。
日本曹洞宗開山祖希玄道元入宋求法時,也曾登臨徑山問道,回國後按照唐宋《百丈清規》、《禪苑清規》等制定了一系列清規戒律,統稱《永平清規》。他根據徑山茶宴禮法,對吃茶、行茶、大座茶湯等茶禮作了詳細規定,對其後日本茶道禮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18世紀網路全書《類聚名物考》記載,日本僧人南浦紹明於1259年將徑山茶宴傳入日本。這一發現為實證徑山茶宴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由18世紀日本江戶時代中期國學大師山岡俊明編纂的《類聚名物考》第四卷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
這一史料記載明確了日本茶道源於我國徑山茶宴,成為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鐵證」~

Ⅲ 茶文化鬥茶是由哪個朝代開始的

鬥茶,也叫作茗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品茶比賽,是古人用來比較茶葉優劣的一個專用名詞,據考始發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當地茶農、茶客們比新茶優良次劣的一種比賽活動。鬥茶有比技巧、斗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今天一場球賽的勝敗一樣,為眾多市民、鄉民所關注。
宋人唐庚(鬥茶記》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籠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
事實上,鬥茶應該是在茶宴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風俗。在三國時期,昊國孫皓「密賜茶舛 代酒」,是以茶代酒宴請賓客的開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東晉大將軍桓溫每設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這應當是茶宴的原型。南北朝時,「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大守採茶宴於此。」(山謙之《吳興記》)說明此時已有大型茶宴。事實上鬥茶的真正產生,據考證與貢茶制度的建立有很大的關系,這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為茶政的一個項目,則是從唐代開始的。
唐代貢茶制度建立以後,湖州紫筍茶和常州陽羨茶被列為貢茶,兩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兩州毗鄰的顧渚山境會亭舉辦盛大茶宴,邀請一些社會名人共同品嘗和審定貢茶的質量。唐寶歷年間,兩州刺史邀請時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白因病不能參加,特作詩一首《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鍾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青峨遞午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白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這首詩表達了對不能參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
當時,禪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徑山寺茶宴。浙江天目山東北峰徑山(今浙江餘杭市境),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遊勝地和著名茶區,山中的徑山寺建於唐代,自宋至元有「江南禪林之冠」的譽稱,每年春季都要舉行茶宴,品茗論經,磋談佛理,形成了一套頗為講究的禮儀。徑山寺還舉辦鑒評茶葉質量的活動,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用沸水沖泡調制的「點茶法」,就是在這里創造的。
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雲:
北苑將斯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雲外首先栩,瓶攜江上中汾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眠心雪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可欺,十日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這首詩中把鬥茶的原因和比賽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別是最後兩句「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把斗贏者的得意神態和斗敗者的羞赧之狀寫得人木三分,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對鬥茶的著迷程度了。蘇軾《荔枝嘆》也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渭)後蔡(襄)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常「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民間鬥茶之風既起,文人自也不甘落後。文人們往往相約三五知己,選一個精緻雅潔的場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緻茶品,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當時連寺院里的和尚們也都樂於此道。清人鄭板橋有詩雲:「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可見鬥茶除了茶品好壞之外,更注重閑逸與精神素質,是一種性靈上的互相引發與交流。
宋代茶宴之風的盛行,與作為宋代的最高統治者的嗜茶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宋徽宗,對茶頗有研究,曾撰《大觀茶論》二十篇,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樓特宴記》、《保和殿曲宴記》、《延福宮曲宴記》中都有記載。如《延福宮曲宴記》寫道: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項白乳浮盞面,如琉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正因為如此,當時一些權貴為博取帝王的歡心爭相獻上優質茶品,無不千方百計的競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貢奉天子的東西,好壞優劣當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試茶葉的好壞,鬥茶風氣就逐漸盛行起來。據此推論鬥茶應始於唐末五代時期,而大盛於宋代。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飲茶既為朝廷所提倡,全國產量迅速增加,民間飲茶之風也比唐代更盛,於是鬥茶從制茶者間走人賣茶者當中。宋人劉松年所畫的《茗園賭市圖》便是描寫市井小民鬥茶的情形。圖中有老人、有婦人、有兒童,也有挑夫、販夫。鬥茶者攜有全套的器具,一邊品嘗一邊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在我國豐富悠久的茶史中,「鬥茶」是茶
文化
的一種。最早的「鬥茶」,起源於貢茶基地。人們為了選出最好的茶貢獻朝廷,茶產出後,在一起「斗比」。後來,「鬥茶」漸漸流行,上至宮廷、文人雅士,下至市井百姓,幾乎「鬥茶」成風。不但產茶要「斗」,賣茶也要「斗」。「鬥茶圖」應運而生。
南宋畫家劉松年的「鬥茶圖」,是世人首推的。他一生中創作的茶畫作品不少,但流傳於世的不多。《盧仝烹茶圖》和《茗園賭市圖》是他茶畫中的精品,其藝術成就很高,成為後人仿效的樣板畫。

《茗園賭市圖》(此畫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盧仝烹茶圖》的姐妹篇。畫以人物為主。畫中茶販有注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右前方有一挑茶擔賣茶小販,停肩觀看,還有一婦人一手拎壺另一手攜小孩,邊走邊看「鬥茶」。畫中有男人、女人,老人、壯年、兒童,人人有特色表情,眼光集於茶販們的「鬥茶」,個個形象生動逼真,把宋代街頭民間茗園「賭市」的情景淋漓盡致地描繪在世人面前。

《茗園賭市圖》是以人物為主題的「鬥茶圖」茶畫,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人的外貌形態。有學者指出,《茗園賭市圖》是首次反映我國民間俗飲情況的茶畫。圖中所繪的都是平民百姓,蘊藏與反映著我國茶文化中最積極與最有生命力的一面,即飲茶並不是避世消閑,而是為了和樂與奮進。畫中的「賭者」,並非賭錢的賭徒,而是造茶者對自己茶品的品賞與推銷。這種先品後銷的格局,在以後中國的商界屢屢可有,直至今日。茶畫的主題突破了古時文人茶文化的局限,從平民百姓中挖掘了茶畫的主題,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Ⅳ 總結我國歷史傳統文化保護現狀,看清楚,答對題!

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為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里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茶道的重要區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為主的。茶道中充滿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眾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於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為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麼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麼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於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展,但其發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於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展,使僧居佛剎遍於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濟單位,許多高級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閑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為藝術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於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於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僧人修煉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
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凈,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為它的出現,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獨立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於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著,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茶道」二字。1)體現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為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通過了分,到後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採用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百仗清規》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為規范,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矩自然也規范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餘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後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為「獻茶」。賓客接茶後,打開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范。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對象。

(2)開闢佛茶文化游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切的淵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於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著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而正是由於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遊,吸引日本遊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於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如「登天台山見青龍於石板,拜羅漢於中峰,供茶湯而感現異花於於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出現於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據說只有在一定功態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修煉的功底。榮西歸國後所寫的《吃茶養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中適於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與用具。
隨著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播傳了徑山茶研製法,隨後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佛茶文化旅遊,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開展佛茶文化旅遊,要重視茶具開發恢復與茶屋的布置。

我們現在的茶室,對於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省定」、「內斂」的特徵。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通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布置亦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著「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干為柱,以竹木、茅草為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點,從而發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旅遊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Ⅳ 杭州有哪些傳統文化

一 民間文學(16項)

梁祝傳說 杭州市群藝館
白蛇傳傳說 杭州市群藝館
西湖民間故事 杭州市圖書館
蘇小小傳說 杭州市圖書館
楊乃武小白菜傳說 餘杭區
濟公傳說 西湖區
西施傳說 蕭山區臨浦鎮
錢鏐傳說 臨安市
孫權傳說 富陽市
方臘傳說 淳安縣
陳碩真傳說 淳安縣
念四鬍子機智人物故事 淳安縣
皋亭山傳說 江干區
防風神話 餘杭區
朱三劉二姐長篇敘事詩 富陽市 餘杭區
運河傳說 餘杭區

二 民間音樂(5項)

江南絲竹 杭州市群藝館
細十番 蕭山區樓塔鎮
富陽絲竹鑼鼓 富陽市
浙派古琴 杭州市群藝館
畲族山歌 淳安縣 建德市

三 民間舞蹈(17項)

餘杭滾燈 餘杭區
淳安竹馬 淳安縣
西湖五彩龍舞 西湖區
彰塢獅毛龍舞 桐廬縣
汾口草龍舞 淳安縣
大陸(石瀨)花燈舞 餘杭區
神獸花燈舞 臨安市
蝦燈舞 建德市
新合大馬燈舞 桐廬縣
鸕鳥鰲魚燈舞 餘杭區
里商仁燈舞 淳安縣
湍口變獅舞 臨安市
賀城拉獅 淳安縣
亭趾高蹺 餘杭區
跳仙鶴 富陽市
李村抬閣 建德市
瑤山鞦韆 淳安縣

四 傳統戲劇(5項)

越劇 杭州越劇院
杭劇 杭州滑稽劇院
淳安三角戲 淳安縣
目連戲(臨安目連戲 西溪啞目連)臨安市 西湖區
提線木偶 建德市

五 曲藝(6項)

杭州小熱昏 杭州滑稽劇院
杭州評話 杭州滑稽劇院
杭州評詞 杭州市群藝館
獨腳戲 杭州滑稽劇院
杭州攤簧 杭州市群藝館
杭州武林調(杭曲) 杭州市群藝館

六 雜技與競技(3項)

翻九樓 蕭山區
蔣村船拳 西湖區
五常十八般武藝 餘杭區

七 民間美術(6項)

金石篆刻 西泠印社
都錦生織錦 杭州都錦生實業有限公司
桐廬剪紙 桐廬縣
西興燈籠 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
昌化雞血石雕 臨安市
杭綉 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

八 傳統手工技藝(28項)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張小泉剪刀有限公司
竹紙製作技藝 富陽市
越窯青瓷製作工藝 蕭山區
西湖綢傘製作技藝 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王星記扇製作技藝 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
蕭山花邊生產技藝 蕭山區
南宋官窯瓷製作工藝 蕭山區
杭州銅雕 杭州市金星銅工程有限總公司
杭州金銀飾藝 信源首飾店有限公司
杭羅織造技藝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蠶絲生產技藝(養蠶、繅絲、制綿) 餘杭區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西湖區
合村綉花鞋製作技藝 桐廬縣
中泰竹笛製作技藝 餘杭區
昌化竹編製作技藝 臨安市
杭州竹籃編制技藝 西湖區
八都麻綉編織技藝 淳安縣
常綠紙傘製作技藝 富陽市
西湖天竺筷製作技藝 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
杭州雕版印刷術 西湖區、富陽市
邵芝岩毛筆製作技藝 邵芝岩筆庄
青溪龍硯製作技藝 淳安縣
運河石橋建造技藝 拱墅區
運河埠頭建造技藝 拱墅區
嚴東關致中和釀酒技藝 建德市
西湖龍井茶採摘和製作技藝 西湖區
九曲紅梅茶製作技藝 西湖區
杭幫菜烹飪技藝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九 傳統醫葯(2項)

胡慶余堂中葯文化 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
張同泰中葯文化 下城區

十 民俗(11項)

西湖香市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西湖放生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錢江觀潮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吳山廟會 清河坊歷史街區管委會
滿覺隴賞桂 西湖區
西興祝福 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
花朝節-祭花神民俗活動 拱墅區
半山泥貓習俗 拱墅區
龍舟競渡(蔣村、五常) 西湖區、餘杭區
徑山茶宴 餘杭區
九姓漁民習俗 建德市

Ⅵ 徑山茶的茶葉文化

徑山萬壽禪寺建寺以來飲茶之風甚盛,唐宋時代佛教盛行的《百丈清規》、《禪苑清規》,將僧侶的飲茶列入日常行為,並規定一種儀式,稱為茶禮,並加以提煉以宴請上賓,成為茶宴、這就是著名的「徑山茶宴」。
盛唐時,以茶宴請、款待賓客,更被視為清雅風流的待客方式,文人士大夫全熱衷於茶宴的形式。到了宋代,寺院也興起了茶宴,最為著名的即「徑山茶宴」。 其一,以徑山之實例,印證了中華茶文化演進其間「茶禪一體」的緊密關系。中華茶文化的興起與傳播,首推禪宗。徑山也不例外。徑山雖非名山,徑山寺卻因歷代高僧輩出位列名剎。《徑山茶圖考》說明,該地與茶結緣,自徑山寺開山祖師法欽禪師始起;徑山茶還是其親手栽種傳承至今的。《徑山茶圖考》輯錄的大量史載圖文,無一不在對古代徑山寺興廢考辨的同時,又揭示出其對徑山茶興衰存在的莫大關聯,反映出「茶禪一體、茶禪一味」相生互融、緊密依存的歷史真實。由此,加深了人們對茶禪關系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中地位與作用的理解、認同。
其二,徑山是茶聖陸羽的著經之地。此事曾多有爭執,一日湖州,一日餘杭。唐陸羽鴻漸隱居苕雪,著《茶經》之地,常用此泉烹茶,品其名次,以為甘冽、清香,中泠、惠泉而下,此為競爽雲。」現經趙大川先生考證,所渭「苕雪」就是當時餘杭的別名,而「陸羽泉」則明明白白說是「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山界雙溪路側,即徑山之東麓。「
其三,徑山是日本茶道之源。宋時徑山寺內盛行「茶宴」,茶宴不是物產,乃是徑山僧侶以茶論道的一種」清規」,也是古剎以茶代酒宴請上賓的一種儀式,茶宴在布置潔凈典雅的明月堂舉行,室內張掛名人字畫,擺設時新鮮花,並有專用茶具,據傳其程式為:獻茶、聞香、觀色、品味、論茶、交談等六項依次進行。日本至今流行的「荼道」源於茶宴,據日本《茶之文化史》載:茶道源於」茶社」,茶社源於大宋國的《撣苑清規》。《撣苑清規》是日本赴徑山拜師求學的聖一國師圓爾辯圓於仁治二年(1241年)從徑山帶回日本國內,並以此為藍本制汀《東福寺清規》,其中有程序嚴格的茶池。該書還說:自蘭溪道隆、無學祖元(徑山無准法嗣)到日弘教後,舉行茶社的僧堂要張掛宋徽宗、牧溪、趙干、李孤峰、李迪、崔白等名人字畫,張貼徑山祖師無准師范、虛堂智愚的書法墨跡,擺設中國花瓶,泡茶用天目茶碗。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徑山茶宴是日本荼道之源。 傳說一
宋時,佛教興起,香火日盛,以茶助禪,參禪悟道,成為一種風尚。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居五山十剎之冠的徑山,更是茶以禪名,禪助茶興。每年春季,徑山要舉行茶宴,由法師親自主持,然後獻茶於僧客,一時間,進山品茗論道者日眾。
當時大文豪蘇東坡久慕徑山大名,一日來游徑山寺。方丈見其衣著平常,以為只是尋常香客,不以為然。只淡淡說:坐。又轉身對小和尚喊:茶。小和尚於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後,方丈感覺來人談吐不俗,氣度非凡,便改口請坐,並喊小和尚敬茶。經過一番深談,方丈得知來者乃大詩人蘇東坡時,情不自禁地說:請上坐。接著又喊小和尚敬香茶,並研墨鋪紙以求墨寶。東坡先生一思忖,提筆寫了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罷,滿臉通紅,羞愧難當。
傳說二
唐代天寶六年(742),禪師法欽到徑山結茅傳教在龍井旁手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誰想數年後徑山茶樹競蔓延山谷,在徑山上逐漸繁盛起來。唐大歷三年(768)代宗皇帝李豫禮請法欽進京,賜封「國一禪師」之號。次年御詔杭州府為法欽在徑山建寺,名日徑山萬壽禪寺。 《徑山採茶歌》——清·金虞

Ⅶ 中國茶文化的現狀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

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