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鎮的文化旅遊資源
㈠ 古市鎮的社會經濟
近年來,該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興產業、聚人口、強基礎、保穩定、促和諧」五大重點,全面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鎮發展戰略,全力以赴抓好工業功能區塊建設和松古盆地萬人下山脫貧筏鋪移民點建設,帶動人口集聚、促進產業培育,努力實現古市經濟社會新的跨越發展。農業形成了以9180畝名優茶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和蔬菜、干水果、食用菌、家禽、甲魚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工業經濟快速興起,超前規劃工業區塊2400畝,並立足本地資源著力打造松陽茶產業加工基地和竹木製品產業區;同時,積極發展鎮東北郊的卯山省級森林公園等綠色旅遊項目。作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近年來,積極推進集鎮建設,城鎮功能日臻完善,公共設施日益齊全。
古市鎮入選全國重點鎮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發文(建村[2014]107號),公布了全國3675個鎮列為全國重點鎮,古市鎮榜上有名。
全國重點鎮是小城鎮建設發展的重點和龍頭,七部委要求各地有關部門要按照提高質量、節約用地、體現特色等要求,在政策、土地及項目安排上對全國重點鎮建設發展予以扶持。
我市此次有九個鎮入選全國重點鎮。古市鎮是此次我縣唯一入選的全國重點鎮。
古市鎮入選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015年3月,松陽縣古市鎮、湖州南潯區雙林鎮、菱湖鎮和建德市梅城鎮、寧波鄞州區鄞江鎮、桐鄉市崇福鎮、永康市象珠鎮等7個鎮,被浙江省政府確定為該省新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近年來,浙江省各地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及時編制相關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並依法報批。在切實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管理方面,各地特別注重文化挖掘、民生改善、特色風貌塑造,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名鎮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特色肌理和空間尺度,不斷繼承和弘揚富有地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使之具有更加明顯的浙江特色、浙江氣派,走出了一條歷史文化名鎮規劃管理保護的浙江道路。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省歷史文化名鎮在規劃建設過程中,特別注重結合「兩美」浙江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布局進行精心規劃。比如梅城鎮通過重整嚴州古城風貌和科學規劃,形成了完整的小城市格局;崇福鎮在古鎮保護開發工作中,把編制規劃作為古鎮保護開發前期准備工作的重中之重。
旅遊景點
卯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古市鎮東北1公里處。面積約3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431.8米。卯山山勢平緩,秀松如展,怪石鱗鱗,昔為道家葉法善修煉之所。葉法善(616--720)字道元,松陽人,為唐朝名道士,深究道教精義和方丹金石之術。處高宗、則天、中宗歷五十年,往來名山,常應詔入內廷,被尊為上賓。在道、佛兩教中,以其聲望和道術,始終未失尊寵。先天二年(713),拜鴻臚卿,再封越國公。法善不以爵位之尊貴所動,仍為道士。開元八年(720)老死在長安景龍觀。二十七年,唐玄宗李隆基作《葉尊師碑記》悼法善。卯山山頂原有通天宮、點易亭、紫霞館等久廢,山腰有道院、儉公祠、白鶴洞等古跡猶存,儉公祠為松陽葉姓後裔紀念始祖葉儉而建。旁為葉儉第十七世孫葉法善道院,內有天師渠、浴丹池,泉清現底、水質甘冽,冬暖夏涼,終年不涸。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湘湖師范、私立儉公中學曾設於此。山下東角壟村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松陽郡賴氏宗祠,保存完好。1993年,台灣省台中市賴氏宗親會曾來此尋根問祖。
㈡ 有沒有人能詳細介紹一下桐鄉的地域特點啊
桐鄉
地理環境
為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滬、杭、蘇「長江金三角」中心,東臨嘉興市郊區,南接海寧市,西界德清、餘杭兩縣,西北與湖州市郊區毗連,北與江蘇省吳江市接壤。市區至杭州 65 公里 ,至上海 149 公里 ,至杭州蕭山國際機場 60 公里 ,至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115 公里 ,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130 公里 。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桐鄉市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梧桐街道、鳳鳴街道、龍翔街道;濮院鎮、屠甸鎮、高橋鎮、河山鎮、烏鎮鎮、石門鎮、大麻鎮、崇福鎮、洲泉鎮;同福鄉。www
歷史文化
桐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春秋戰國時為吳越交界之地,1993年撤縣設桐鄉市,隸屬浙江省嘉興市。在這塊古老土地上,有著浙江省迄今時間最早、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羅家角遺址以及最近發掘的距今4000多年的留良新地里良渚文化古墓群 ; 有千年水鄉古鎮——烏鎮;有江南名剎——福嚴禪寺;有人文景點——茅盾故居、豐子愷緣緣堂、君陶藝術院、金仲華故居 、 侯波徐肖冰攝影藝術館等一大批名人文化場館。悠久的運河水哺育了呂留良、茅盾、豐子愷、徐肖冰、金仲華、錢君陶等一大批名人賢士。
桐鄉全市總面積727平方公里,總人口65.8萬,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稱。
桐鄉歷史悠久,羅家角遺址的馬家浜文化、新地里遺址的良渚文化,記錄著遠古祖先在此生息繁衍的足跡;桐鄉是名人之鄉,呂留良、茅盾、豐子愷、金仲華、錢君陶、徐肖冰等一代代名人從這塊土地上走來;桐鄉是中國杭白菊之鄉、中國民間藝術(漫畫)之鄉、中國羊毛衫之鄉。
桐鄉是浙江省十大經濟發達縣(市)之一,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了毛紡針織、化學纖維、絲綢服裝、建築材料四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鄉鎮產業群,以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羊毛衫市場為依託的中國毛衫城、以化纖行業的「龍頭」桐昆集團公司為依託的桐昆化纖城、以中國化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為依託的巨石玻纖城三大特色產業園區,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的集聚。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桐鄉的傳統農業逐步向產業化經營發展的效益農業邁進。杭白菊、曬紅煙、小湖羊皮等傳統特色農產品已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杭白菊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之首;桐鄉又是全國蠶繭的主要產區,年產蠶繭2萬多噸。
桐鄉市以旅遊開發、市場建設為載體,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鞏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創建成果,挖掘整合全市旅遊資源,優化景點布局,增強旅遊服務功能,形成以烏鎮古鎮為龍頭,以名人文化、運河文化為依託,點、面、線相貫通的大旅遊格局。烏鎮景區通過國家旅遊局AAA級景區驗收,並成為全省首個年接待境外遊客超10萬人次的景點。旅遊業成功帶動了賓館、餐飲等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全市星級賓館達18家,其中四星級2家,三星級5家,星級賓館的規模和數量居全省縣級市之首。
城市建設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滬杭高速公路、 320 國道、京杭大運河等水陸交通主幹道橫貫全境。全市實現了街道、鄉鎮「半小時公路圈」和村村通公路。市區建成區面積 20.2 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一環三橫三縱」的骨幹道路框架體系,城市化水平達到 39.04% 。已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任務,形成了以 110 千伏電網為骨架,從 220 千伏到 10 千伏完整的供電網路。建成地面水廠 3 座,日供水能力 21.5 萬噸,開始實施城鄉一體化供水,建成二級供水管網 152 公里 。建成污水處理廠 4 座,日污水處理能力已達 10 萬噸。通訊設施齊備,醫療衛生、科研咨詢、律師公證、金融保險機構完善。全市擁有 9 家星級涉外酒店、賓館。
石門
石門鎮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吳疆越界,石門正是兩國的邊界,故名。又因為京杭大運河從西南方向流來,拐個灣後向東南方向流去,故又稱石門灣。石門鎮地處浙西太湖流域,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吳越先民就在石門附近的羅家角一帶生息繁衍了。舊時崇德縣屬於嘉興府。
我就能知道這些了,希望對你有用,考個好分數啊!
㈢ 崇福鎮的歷史沿革
鎮名春秋時為吳越邊界之地,稱御兒。鎮西郊有何城遺址,相傳為當年吳拒越所建。漢時又稱御兒為語兒。鎮東有南沙渚塘,古時即稱語兒中涇,又稱語溪,鎮亦別名語溪。晚唐時已有崇德之名。唐乾符六年(879)為義和鎮。
後梁開平初,以運河右側為義和市,左側為語兒市。後晉天福三年(938)置崇德縣,設縣治於鎮。清康熙元年(1662),改崇德縣為石門縣,民國初復稱崇德縣,鎮一直為縣治,直至1958年撤銷崇德縣建置止。民國22年(1933),稱崇福鎮,以鎮有建於梁天監二年(503)的崇福寺得名。民國25年(1936),改名崇德鎮。
日偽時期,曾稱語溪鎮。抗戰勝利後,復稱崇福鎮。解放後,1951年5月,劃為縣直屬鎮。1958年10月,為崇福公社崇福管理區。1959年6月,恢復鎮建置。「文革」期間,一度改稱紅衛鎮。不久復稱崇福鎮。1998年10月,撤銷上市鄉建制,原上市鄉行政區域並入崇福鎮。 御兒在秦代十分荒涼,民國《崇德學術之源流》載:「純粹荊榛之鄉僻,薰染楚越之習俗,人文晦盲,風氣閉塞。」又載:漢興,由拳有嚴忌者,倡導文化,語兒「始有開化之萌芽。」「一時漢學昌明,掃除巫鬼之俗,一變而為禮義之邦。」至東晉年間,崇德已有授學記載。光緒《石門縣志》載:「晉黃門待郎許安仁,五胡之亂,兵至崇德,安仁時教授於鄉。」
南朝定鼎建鄴(今南京),由於京城就近影響,崇德文化逐漸發達。特別是梁代,佛化益見風靡,宋《崇德寺記》載「天監二年(503),梁武帝在語兒建常樂寺。」佛教徒的朝拜,鄉民的游覽,形成居民就近集結。隋大業(605--618)間,開挖江南運河,運河成為南北交通命脈,「崇德晉縣」(見元《文獻通考》)。至此草市的性質逐漸明顯起來。
唐大歷六年(771),嘉興縣住戶達4000戶以上,升為望縣(唐代縣份以人口多少分望、緊、上、中、下五等,每三年升降一次),語兒當時屬嘉興名地。光緒《石門縣志》載:「唐成通九年(868)在此建修澄院,佛化進一步發展。
乾符二年(875)吳公約被授為「義和鎮遏使」,語兒遂成為官吏的行政治地,公務軍旅車馬頻繁,商賈往來不絕,運河西岸開始形成集鎮。
後梁開平初,「語兒」和「義和」都隸於吳越王錢謬。錢謬崇奉佛法,雖國故蜩螗,而佛教隆重如故。光緒《石門縣志》載:開平間,建寶壽寺(南宋紹興間改南廣福寺,俗稱南寺),對繁榮語兒曾起了很大作用。
後晉天福三年(938),又設崇德縣治於義和鎮,使市鎮成了縣政聚集之地。民國《嘉區文獻》載:「唐末五代,中原擾攘,而錢謬居吳越八十餘年,獨不被兵,崇德又緊靠吳越國京,四方冠冕成集,造成人文興旺。」
北宋重視農業生產,實行開荒毀林,圍湖造田。此時,崇德郊區耕地面積大量增加,成為稻、麥、桑的主要產區。(宋史·地理志》載:崇德「地有布帛、梗稻之產。」
明弘治《嘉興府志》載:「崇德之域,曠然平夷,運河一線,界乎其中,桑林稼隴,四望無際,皆平原沃 壤。」四郊農業的發展,使部分手工業者和商賈匯集於鎮,促進了縣治的日益繁榮。光緒《石門縣都》載有:「收稅亭,宋建,在縣治東二百步;酒稅務,宋建,在東北一百五十步;公使醋庫,宋建,在縣東北一百步;抵當庫,茶鹽場,宋建,在縣東北一百五十步。」這些說明當時鎮上的商品經濟已初具規模。
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崇德為大運河流經之地,距京都又近,其時「官吏」和「世家」遷居崇德附近者不少。南郊(今上市)有秘書丞方公誠,北郊(今羔羊)有補右爵王逸老,居西郊者更多。
萬曆《崇德縣志》載:來南渡時,士大夫來寓者殆二十家,而莫琮、輔逵等皆是北方遷來的著名文士。明《崇福寺記》日:「浙水為宋行畿,崇德去都最近,數十年來,戶口充斥,人物繁伙,士大夫臨辱下邑,問俗興替,探小勝,輒停舫過之。」
南來期間,崇德成了臨時京城的北面屏障。運河又成了北方至京城的交通命脈,是以日見繁榮。至元明,崇德已成為江南較有影響的市鎮之一了。
崇德置縣雖久,但建城較遲,元末始有州城之建。據光緒《石門縣志》載:「縣故無城,元順帝三十六年(1368)始築。周五里三十步,置陸門四,水門三。鑿市地為油,闊七丈,深三丈二尺,其里步視城有加。'明代倭寇入侵,沿海告急,海防官信國候湯和急 於防守,拆去州城磚石移築乍浦城。嘉靖年間,倭寇三次侵崇,百姓備受摧殘,築城防倭成為民間的迫切要求。民諺有雲:「崇元城。賊人入境如無人。」
又雲:「崇有城而不守,民隨侯而出走;崇有城有守,平安乃可長久。」嘉靖三十五年( 1556)浙江巡撫下令築城防倭。縣令蔡本端、邑人呂希周奉檄復築縣城。崇德人呂相獨家助築城工之半,後其里被表為「善人里」。築城之時,呂希周親撰《崇德縣築城記》褐石立於城門口。清光緒《石門縣志》載:「新築縣城,周七里三十步,高二文六尺,闊一丈五尺,濠周於城凡八里五十步。
計有水旱門各五對,東門稱青陽,大南門稱麗正,小南門稱黛仁,西門稱兌澤(又稱素商),北門稱湖義(又稱拱定)。」該志又載:「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縣劉宗武,加築南北瓮城。」
清順治十五年( 1658)縣令李震奉檄對城並煤培高。康熙五十一年(1712)縣令韓麒趾重修四門城樓,同年,縣令王以和重修垣堞及西門城樓。雍正五年(172對縣令呂廷鑄詳請修城。乾隆二十四年(1759)縣令周鼎填塞三水門,三年後縣令鮑祖干又重修西北三水門。
嘉慶八九年間(18031804)縣城塌損三十餘段,縣令稽承烈請興修,後任縣令洪鍾傑、殷起瀛先後舉資修葺。咸豐十年(1860)和十一年(1861),太平軍二次攻進縣城,拆去東半城移築於沿東六十步靠南北市河,置東門於義濟橋(中橋)西瑰。同治五年(1866),縣令楊恩澍請撥善後捐款,依故址重築並浚池。九年(1870),縣令陳謨重修朔義門。十一年(1827),縣令余麗元重修西水門。光緒三年(1877)西城門城垣間段倒塌,余麗元呈請重修。
民國初期城牆尚完好。民國25年(1936)為方便交通,在大南門、小南門之間新開中正門。日寇佔領期間,封閉東門、大南門,並在其它各門城牆高築碉堡炮台。民國34年(1945)日寇投降,政府接管時城牆尚存,但城外護城河已淤塞。1949年解放後,中正門改為解放門。1958年至1959年「大躍進」期間,因興辦水利,城牆磚石紛紛被拆運農村,城牆遂廢。 全鎮管轄區為5個居民委員會和1個蔬菜隊。
蔬菜隊 原系虎嘯鄉茅橋埭第7生產隊。地處鎮東北,東與外姚廟交界,西達大運河。南靠沙津塘,北至長生港,轄有3個自然村,即「李家裡」、「張福板橋」、「車後頭」。共58戶,220人,事萊地300畝。張福板橋為隊駐地。
1990年下半年,根據國家(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精神,將原5個居民委員會調整為城南、公園、青陽、宮前、橫街、南沙灘、北沙灘、勤儉、建設、城北、躍進等11個居民委員會。
1998年10月,由桐鄉市政府實施行政區劃調整,撒銷上市鄉建制,將原上市鄉並入崇福鎮。調整後的崇福鎮轄12個居民區、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崇福鎮日暉路。
12個居民區:東園區、公園區、青陽區、城南區、橫街區、宮前區、勤儉區、建設區、城北區、躍進區、南沙灘區、北沙灘區。
13個行政村:新橋村、勝建村、城郊村、勝利村、新民村、上市村、新浜村、東安村、三聯村、火炬村、建設村、民利村、五聖村。
2000年,桐鄉市行政區劃調整,崇福鎮轄城郊、上市、東安、民利4個村委會。芝村鄉轄聯豐、上莫、新益、利順、星火、五豐、芝村7個村委會。留良鄉轄灣里村、留良、新橋、華光、御家橋、南陽6個村委會。虎嘯鄉轄茅橋埭、錢家埭、李家浜、陳家埭、店街塘、蘆母、景衛、鍾夫、李家壩9個村委會。
2001年,撤銷芝村鄉、留良鄉、虎嘯鄉建制,並入崇福鎮。崇福鎮轄26村、8居,駐日暉路。
2003年6月24日,桐民[2003]75號,崇福鎮撤銷城北、東園、城南、勤儉、橫街、青陽、南沙灘、北沙灘8個居民委員會,建立東園、青陽、城北、崇德、南沙灘、北沙灘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東園社區:東至320國道,與茅橋埭村接壤;南至320國道、中沙渚塘;西至青陽河、虎嘯溝管廠西圍牆;北至北沙渚塘,與茅橋埭村接壤。青陽社區:東至青陽河、虎嘯溝管廠西圍牆;南至320國道、金屬絲網廠,與南陽村接壤;西至老運河;北至中沙渚塘、北沙渚塘。城北社區:東至老運河、醫葯用品廠東側小路;南至北沙渚塘、青陽路; 西至西城河、花園港,與星火村接壤;北至鼎泰葯業有限公司北圍牆、環衛所,與茅橋埭村、蔬菜村、新益村、星火村接壤。崇德社區:東至老運河;南至老運河、西城河;西至西城河;北至青陽路。南沙灘社區:東至老運河、西城河;南至320國道,與城郊村接壤;西至胡德公路,與城郊村接壤;北至老運河、崇德西路。北沙灘社區:東至西城河、花園港,與星火村接壤;南至崇德西路;西至胡德公路,與星火村接壤;北至躍進港,與星火村接壤。
2001年10月由桐鄉市政府進行撒鄉並鎮,對鄉鎮區劃作進一步調整,撒銷芝村鄉、留良鄉、虎嘯鄉建制,將原芝村鄉、留良鄉、虎嘯鄉區域並入崇福鎮。現崇福鎮轄6個社區居民區,2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崇福鎮日暉路。
6個居民社區:東園社區;青陽社區;崇德社區;城北社區;南沙灘社區;北沙灘社區。26個行政村:城郊村、上市村、東安村、民利村、星火村、新益村、上莫村、利順村、五豐村、芝村村、聯豐村、茅橋村、錢家埭村、李介壩村、中夫村、店家塘村、蘆母村、李介浜村、陳家埭村、景衛村、灣里村、新橋村、留良村、華光村、南陽村、御家橋村。 漢《史記·吳世家》 載:「吳伐越,勾踐迎擊之木雋李。」明萬曆《崇德縣志》引北宋《崇德縣學記》雲:「春秋時,闔閭、勾踐常大戰於木雋李、御兒之間,裂其地則守之。」該志又雲:「崇桐之交,所稱吳越戰場者,大盪二,小盪五、六,曠闊極目,林莽不生,遍野荒茅瓦礫,至今磷青鬼嘯,陰雨時無敢獨行。」清光緒《石門縣志》雲:「就李為吳越交爭之地,因有吳疆越界之說。」今崇福鎮附近留有不少吳越之戰的遺跡。 古城 古城有四,在縣境者三,境外者一。在鎮西郊三里的何城,據明《崇德縣志》載:「今一都有何律王廟(今芝村鄉星火村何城廟),勾踐拓地北至御兒。夫差築何、晏、萱、管四城拒之。何城有何律王廟,相傳吳王遣以築城者。」明成化《何城廟碑記》記:「語溪乃吳越交爭之地。吳之御越嘗用何王宅基以築斯城,故曰何城。西南鑿河隍以遏其沖,東北築將台以勵其眾。」
萱城,明正德《崇德縣志》記「在縣東南三十里。」清光緒《石門縣志》以為非是,理由是「縣東南至海寧界僅十里,如謂在東南三十里,已至海寧城矣,恐傳寫之誤。」晏城在鎮東二十五里,即今晏城鄉晏城村。管城在鎮南七里,清《一統志》載「在海寧州西北(今海寧市辛江鄉管城廟)距石門縣界七里,吳王夫差築以拒越,今有管城廟。」
石門 即今之石門鎮,在鎮北十八里。元至元《嘉禾志》載:「越王壘石為門,以為界限之所。」清康熙《石門縣志》雲:「石門在縣北二十里,春秋時吳越壘石為門以為限隔,故市名石門,巷名壘石。今改為玉溪鎮。」
柴辟亭 清《浙江通志》曰「吳築石門拒越,在今石門縣(即今鎮境)北二十里,是則石門北屬吳,其南故越地也。」
東、西草盪 鎮東北郊區,大半為吳越交戰主區。明萬曆《崇德縣志》載:「吳越戰場在塘東約有數處,其大者曰東盪、界桐溪、鹽官間。西盪崇、桐相半。皆廣數十里。」今鎮東北郊之天花盪(屬同福鄉新農村)即是古戰場的西草盪。
紀目坡 在鎮東北,舊屬紀目鄉,今為靈安鄉路家園村。據明正德《崇德縣志》載:「在千乘鄉,高十丈,周三百步,環以水涇。邑士朱天麟幼時見坡側鍾生家運土得舊碑,斷缺漫滅。大略謂:吳王夫差募兵五千,牧養於此。名曰紀目者,立紀綱而有條目也。此非春秋之文,殆後世營繕追述之辭。按今十二都有紀目墩,墩側有紀目廟。」
游屯涇 在鎮東北,舊為千乘鄉游屯裡。明正德《崇德縣志》謂:「在紀目坡西北七里,亦以駐兵得名,俗訛為牛墩。按今十三都有游屯橋及牛墩涇巷。」
鷂五墩 在鎮東北十一里,村北有一土墩,為古吳越戰地。明正德《崇德縣志》有「吳越戰場舊跡不勝記,湮沒居多。有謂鷂子墩、蔭口湖,皆在九都,其名不知何日方。墩僅魁父之丘,湖已隔為幾蹄涔,當大旱,勺水澄湛不涸。」
烽火樓 在運河東北。明正德《崇德縣志》雲:在塘東北。元至元《嘉禾志》記有「南長營、烽火樓、千人坡,皆越王宿兵之野」。
草內塞 在鎮北二十二里。清光緒《石門縣志》謂「吳王伐越屯兵結寨之所。」今已訛傳為草內蔡,原屬長濠里,今並入石門鄉。 陸峻(1154-1216)字子高。宋淳熙十一年 (1184)入太學,十三年(1186)升內舍。
輔廣(生卒年不詳)字漢卿,號潛庵。
呂希周(生卒年不詳)字師旦,號東匯。
呂煥(1521-1601)字南文,號心源。
呂宣忠(1625-1647)字諒功,小字朴人,號樵庵。
呂留良(1629-1683)字庄生,又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齋老人,南陽村白衣人。
晉代
許安仁 在語兒鄉授學時,值「五胡之亂」,招勇練兵拒敵,鄉並得免滋擾。
唐代
吳公約,餘杭人。黃巢起兵時,招語兒健兒保境。鄉升為義和鎮,功授義和鎮遏使。
朱文喜,語兒人。出家名無著禪師,發心建造崇福寺雙塔,為上有名古跡。
尉遲恭,善陽人。在舊縣治東南建萬歲橋,東西跨河連貫,方便鎮上行人。
宋代
吳伯舉,括蒼人。元豐間在鎮倡聚學者,擇經師教之,鎮學啟興。
黃楊,紹興人。重建金兵毀壞之縣治,在鎮治理有方,民不知擾。
愛上達,宣城人。慶元間在鎮東南建觀風亭,觀風向,防災害,後為春風樓之古跡。
莫琮,仁和人。建椿桂堂於崇福寺西,教子有方,「五子登科」,今五桂坊之地名由此而來。
黃元直,會稽人。淳佑間建榮桂齋,在鎮會課諸生,編有《語溪志》,揚名全國。
元代
廬禮,太平人。至順初在鎮興學修社,均賦恤刑,勸富戶出粟,半價以賑,時人稱「循吏」。
王雍,崇德知州,律己公廉,遷改學宮至河東,奠定今日孔廟之基。
吳英,崇德人。在運河之左建屋六十格,創設延陵義塾,為鎮上有「義學」之始。
張土城,泰州人。至正十六年(1356)領兵驅除擾鎮之苗兵,修城撫民。
明代
郁綸,德州人。景泰間興學校,建縣治,疏河渠,築街道,倡市肆,鎮更興盛。
陳伯瓊,福清人。正德間在鎮修建學校、公署、教場,並簡政抑豪。
李滋,宜興人。疏浚市河,令運土為文壁山、桂山,為鎮上水運作貢獻。
劉宗武,貴縣人。嘉靖間知縣。築瓮城,修公署,為城防出力。
蔡貴易,同安人。隆慶末建尊經閣,拓學官牆,築拌池堤,復包角堰。
郭子直,鎮東郊人。集石門山人宋旭、崇福寺僧明曠等,組「殳 山文社」,發揚鎮上文化。
呂炯,崇德人。城西築友芳園,建五柳山莊,大雅山居,長林亭,興鎮上名勝。
陳應堅,長洲人。萬曆二十五年(1597),減免荒里糟糧,修建郵傳、學校、倉廒。
蔡本端,閩縣人。嘉靖間協同自希周興築縣城,為防倭侵鎮樹立功勛。
胡友松,崇德人。利用當地產蠶絲,而長洲多職工,往來兩邑貿絲通賈,促進鎮商繁榮。
劉會國,武陵人。崇楨間修學宮址,築洋池堤,獎勵士類,人文蔚起。
清代
社森,懷柔人。康熙八年(1669)減里均田,修建學官、書院、糧倉、永安橋、漏澤園。
方維翰,大興人。嘉慶間創立崇文書院於西門,集諸生會課,捐俸以助膏火。
鄧廷彩,重慶人。道光初,捐資創修包角堰橋,鎮民呼堰上橋日:「鄧父」。
楊澍恩,湘潭人。同治間,修復戰後被毀建築,招商復市,准小本經營搭棚營業。
林孝河,閩縣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書院為學堂,廢八股,興學堂,為鎮上創新學之首。
民國
沈廷浩,鎮西東園人。在鎮長期從事體育工作,發動義務勞動,擴建運動場,提倡強種強國。
曹月江,崇德人。二十年代主持運河疏浚,提倡「實業救國」』,創設天利、惠通、振興繭行於鎮郊。
孟裕通,杭州人。設計開挖縣前城隍廟二大公井,改善鎮人飲水條件。
程振翔,崇德人。創設農民銀行抵押糧絲,解決鎮郊農人「蠶期缺糧,禾熟缺錢」的困難。
毛皋坤,江山人。創建中山公園,設有六角、四角、晚村等事及中山、英土、民眾等塔堂。
連東山(1662-1772)心靈手巧,戲作小船,削木人劃漿,放置地中能自動搖盪。清康熙年間就能自製自鳴鍾,與西洋人所造無異。
洪師父(1880-1920)家住北門外。自幼學石匠,年輕時就會制磨二鑿碑牌,作盤龍石柱能雕空龍身。清宣統二年(1910),鎮北門建造迎恩橋,他參與設計。
豐緘(1865-1941)字黹紅,號綉常,原籍石門灣,嫁鎮上徐多伊為繼妻,住西橫街,人稱其為「豐蝴蝶」。
來茂松(1876-1944)祖籍蕭山,後遷至鎮上太平坊,開設來永興燈籠店。能自製各式燈籠,不時花樣翻新,品種多達數十種。擅長在燈籠上繪畫寫字,畫的龍鳳、雙龍搶珠、西湖十景,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寫得一手仿宋好字,自寫自剪貼在燈籠上,為當時實用和特需者所贊賞。
鮑廷發(1876-1941)家住鎮北街北橋頭,開設鮑隆順紙扎店。用竹蔑為架,以色紙為表,能扎出各種彩具。
滕文奎(1852-1960)家住春風坊北街。少習廚工,善於烹調筵席。一人能切配數十桌酒菜,花色多樣,刀功精細,擅辦「魚翅席」,人稱「膝三絲」。
褚少南(1886-1950)家住西寺前,對古畫破損修補,懷有絕技。
傅華根,(1948- )浙江崇德人,恢復高考制度後首批全國統考入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華家池校區)。中國民族音樂家,傑出二胡演奏家,民族音樂理論家,『崇德琴社』社長。
趙曉明,(1961- )浙江崇德人,恢復高考制度後首批全國統考入浙江工學院(現浙江工業大學),後獲浙江大學管理工程碩士學位。
王金林(1919-1946)又名錦林、金連。
沈林坤(1930-1949)鎮郊東北周家石橋(今同福鄉蘇民村)人,家庭世代務農。
王有法(1955—1979)出生於船民家庭,黨員、烈士。
㈣ 從嘉興市濮院鎮到吳江市橫扇鎮怎麼去 做什麼車 怎麼換乘最近最方便時間最短
桐鄉
地理環境
是在北部的浙江省,杭州杭嘉湖平原腹地的長江金三角「中心,上海,杭州,蘇州,東部嘉興市郊區,南部海寧市西邊界德清,餘杭縣,湖州市郊區,毗鄰江蘇省,吳江市接壤的北部西北部。市區65公里,杭州149公里,上海至杭州蕭山國際機場,60公里,115公里,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130公里。
行政區劃
2005年12月31日,桐鄉市市轄3個街道,9個鎮一個鄉鎮,梧桐街道鳳鳴街道,龍翔街道上,石門,烏鎮鎮,鶴山市濮院鎮屠甸鎮,高橋鎮,大麻鎮,崇福鎮,洲泉鎮,同福鄉。WWW
歷史文化
桐鄉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戰國時期的吳越交界處,1993年,全縣桐鄉市,浙江省嘉興市管轄下的。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擁有浙江省,日期,時間最早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 - 羅家角遺址最近發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留良新大地良渚文化墓葬,有千年水鄉古鎮 - 烏鎮是江南寺廟 - 福嚴寺,文化景點 - 茅盾故居,馮圓圓唐駿陶藝術學院,金中華故居,侯博徐肖冰攝影藝術館,大量的名人文化場館。長的運河水輸送了大量的名人呂留良,茅盾,馮,徐肖冰進中華,錢俊濤賢士。
?727平方公里桐鄉市的總面積,總人口658,000,被稱為「土地的魚米之鄉,絲綢,百花地面,文化狀態「的美譽。
桐鄉羅家角新大地歷史悠久的馬家浜文化的廢墟上,良渚文化的古代先民生息繁衍在這足跡,記錄,桐鄉市名人之鄉路留良,茅盾峰,靳中驊,錢君陶,徐肖冰代被提名人來自土地,中國桐鄉菊花之鄉,中國民間藝術(漫畫)之鄉,中國羊毛衫名鎮。
桐鄉市浙江十大經濟發達的縣(市),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羊毛針織,化纖,絲綢服裝,建材,四大支柱產業,在初始形成了一批獨特的鄉鎮工業集團,全國最大的毛衣集散中心濮院羊毛衫市場,依靠對的中國毛衫城市,化纖行業的龍頭桐昆集團公司依託,項目桐昆化纖城中國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依託巨石玻纖城三大特色工業園區,進一步促進相關產業的集聚。
隨著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桐鄉傳統農業逐步向前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好處菊紅煙的小湖羊皮和傳統特色農業的聲譽。在國內和國外,菊花種植面積和總產居全國第一;桐鄉是一個蠶繭主產區的國家,年產蠶繭2萬噸以上。
桐鄉市,作為載體的旅遊開發,市場建設,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鞏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以創建成果,挖掘整合全市旅遊資源,優化景點布局,增強旅遊服務,形成烏鎮鎮為龍頭,依託名人文化,運河文化,點,面,線,通過旅遊模式。烏鎮景區AAA級風景名勝點通過了國家旅遊局和驗收,並在全省第一個每年接待的外國遊客的景點超過100,000人。的旅遊業成功帶領的快速發展飯店,餐廳和其他服務行業,18家星級酒店的城市,包括四星級三星級和五星級酒店的規模和數量最多的縣級市在全省第一。 / a>
城市建設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水陸交通的上海 - 杭州高速公路,320國道,京杭大運河的主要道路橫貫全境,城市的半小時公路圈「的街道,鄉,村道路。城市建成區面積?20.2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三橫三縱骨幹道路框架體系的一部分,城鎮化水平達到39.04%。已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任務,形成了110千伏電網為骨架,完成從220千伏到10千伏供電網路。三個地面水廠,日供水能力為215000噸,開始了城市和農村供水一體化的實施,建成152公里,二次供水網路。四建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0萬噸。通訊設施,醫療,科研和咨詢,律師公證,改善金融和保險機構。全市有9個五星級酒店,酒店。
石門
石門鎮界春秋,武江,石門,是兩國之間的邊界,因此而得名。西南方向的京杭大運河,水一灣東南流走的流量,它也被稱為石門灣。石門鎮位於浙江西部的太湖流域,距今六,七千年前,祖先吳越生活和品種在羅家角遺址區附近的石門。崇德縣屬於嘉興市的政府。
我將能夠知道你想是有用的,考試成績啊!
㈤ 崇福鎮的歷史文化
崇福鎮崇德路、青陽路為東西向主幹道,青年路、語溪大道(規劃)、湖德公路為南北向主幹道的「兩橫三縱」的鎮域交通網。鎮區內汽車站、停車場、商場、賓館、金融機構、公園、休閑廣場等配套功能設施齊全。
以新市鎮、新社區為重點的「兩新」工程建設如火如荼,農民公園、社區衛生服務站、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一個個「道路硬化、環境潔化、河道凈化、民居美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的新市鎮、新社區閃耀廣闊的農村天地。
崇福鎮建有桐鄉市設施一流的文化中心和圖書館、體藝館,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廣場文化、企業文化和城鄉群眾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城鄉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崇文、崇德」為人文理念,設立「崇文獎」和「崇德獎」,每年獎勵一批成績優異的高考、中考學子和師德標兵、道德模範。弘揚傳統美德、崇尚文明新風在全鎮蔚然成風。
城鄉教育衛生均衡發展,全鎮擁有各類中小學校、幼兒園11所;醫療機構26個,其中國家二級甲等醫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5個。
嘉興市第一個基層「兩新」組織黨工委,實現「兩新」組織自身壯大和黨建工作同步協調發展,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環境和軟實力進一步提升。
古時,語兒是硝煙迭起、金戈鐵馬的吳越古戰場;如今,崇福作為深具改革開放活力的中國皮草名鎮和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試點鎮,這顆鑲嵌在大運河畔的明珠,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迎接新一輪跨越發展;正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全力打造小城市;正以和諧開放的態度,喜迎四方賓朋。
㈥ 泉州哪裡最好玩
泉州最好玩的有【戴雲山】,戴雲山又名迎雪山,主峰位於德化縣境內,有「閩中屋脊」之稱,海拔最高1856米。山上有許多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建於梁開平2年(公元908年)的戴雲寺。是我省歷史悠久的古寺之一。省級自然保護區。
九派發源,迎客松抒臂延賓。明人把它的風光景物概括為:「戴雲秋」、「迎雪春潮」、「一柱撐空」、「七里盤谷」、「六朝真僧」、「石帽頂冠」、「風髻通玄」、「澗畔石英鍾舟」、「天池灑雪」、,「石壁懸松」、「雲中石廠」、「天外線泉」、「山西三鼓」、「岩東石鍾」等十六勝景。南宋理學家朱熹、明代大學士張瑞圖曾登臨戴雲,都留下墨寶。
【六勝塔】
六勝塔位於石獅市石湖村釵山上,是八角五層塔心柱仿木樓台閣式花崗岩石結構,為北宋政和年間僧人募資建造,元代重修,是海船進出泉州灣的重要航標。
史載,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通過募捐建六勝塔於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27年),該塔被元軍毀壞。根據民間傳說,1276年,南宋端宗趙昰被擁於福州,受元軍所逼,流亡閩南,又為蒲壽庚所阻,進泉州城未遂,一度避居石湖,並在此建行宮,後由石湖出海,死於硇洲(今廣東吳川縣南海)。石湖因而遭到元軍報復性的洗劫,六勝塔亦未能倖免。嗣後,海上貿易繼續發展,蚶江再度繁榮,民居稠密,番船所經,風檣林立。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蚶江富商巨賈凌恢甫鳩資重建。其後,該塔歷盡滄桑,1961年5月被定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1984年由省政府撥款修茸一新,同時收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二冊。
六勝塔是研究宋元建築與藝術的珍貴實物。該塔系花崗石閣樓式結構,高36.6米,底圍約47米,八角五層,其雕刻精工,雄偉壯麗,可與泉州東西塔相媲美。此塔另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層塔的橫樑上都刻著建造者的姓名和時間。底層南面拱門的門額上懸著一塊「華帶碑」,刻著「萬壽塔」,上款「檀越錦江凌恢甫立」(註:蚶江別稱錦江),下款「至元丙子臘月建」(公元1336年)。以上逐層所刻的建築時間是:第二層「歲次子丑十一月」(公元1337年),第三層「歲次戊寅十月」(公元1338年),第四層「歲次已卯正月」(公元1339年),第五層「歲次已卯三月」。據此而知,此塔前後歷經4年才建成。六勝塔建成至今,遭受多次地震,尤其是1604年泉州域之八級震,卻安然無恙。
六勝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濱,是當時海外交通繁榮的歷史見證。根據傳說,當年這里有18個渡口,停泊著亞非各國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極一時。清初,這里又成為大陸與台灣對渡的中心碼頭。六勝塔飽經風霜800多年,猶如一枝擎天紅燭,放射著光芒,照亮海上「絲綢之路」,為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開道,指引著海峽兩岸同胞的親密往來。當人們緩登塔頂,可以俯瞰浩瀚海峽和往來穿梭的舟楫。
當紅日沐浴在湖海之初,那「聳一柱擎天之雄觀」,「睹六龍回日之高標」的六勝塔,給周圍的海港、林帶、沙灘、村莊、田野、碼頭塗上一層金色的光焰。這迷人的風光,這旖旎的詩景畫意,吸引著眾多遊人。巍巍六勝塔,日日夜夜盼迎台灣同胞的歸航。
【崇福寺】
崇福寺位於鯉城區崇福路,古名松灣,為泉州三大叢林之一,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廢後傳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後大雄寶殿的風格保持明代規制,寺中有大鍾,鑄於明初,聲音宏亮,「崇福晚鍾」為泉州八景之一。
始建於北宋初年,是宋·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為其女兒做尼姑建的,初名千佛庵,後改名崇勝寺、洪鍾寺。宋·元佑六年(1091年),改稱崇福寺。元未毀於火患,明朝修復。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知府蔣毓英、提督藍理等重修崇福寺。乾隆、嘉慶年間崇福寺又得到地方官員、里人和僧人多次重修。現存大殿及後殿,系清末重修。1996~2001 年重建。
崇福寺方圓約15畝,寺分三個殿堂,規制風格獨特。前為彌勒殿,奉祀彌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約兩丈,雄偉魁悟;前殿左側為善慶樓,右側為福祿閣。正中即為大雄寶殿。後殿供奉千手觀音,雕塑精美。左右又築鍾鼓樓對稱。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翹,斗拱宏大,畫棟雕梁,魁偉堂皇,在古代木結構建築中,可稱精緻罕見。大殿橫匾「戒香普藏」,乃弘一大師墨寶。
現存宋初石塔(應庚塔)、明初銅鍾(大洪鍾)及保持宋代架式的大雄寶殿。
㈦ 前童鎮的旅遊資源
前童擁有完整古建築群,燦爛人文景觀和優美自然風光等豐富旅遊資源,前童已基本形成了以傳統建築風貌和民間生活為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開發了各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區、梁皇山風景區、石泄龍吟景區和福泉山景區四大旅遊景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
前童,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韻濃重的鄉村畫,一段優美動人的江南絲竹調。前童以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築群保存完善以及人才輩出而聞名遐邇,始建於宋末,盛於明清,至2005年仍保存有1300多間各式古建民居。這里,「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白溪水緣渠入村,汩汩溪水挨戶環流,為江南集鎮獨特之奇觀。八卦水系,嘩嘩鳴唱,幽幽潛行,流遍家家戶戶,不是水鄉,勝似水鄉。前童鎮西北與東南邊境群山環列,西北邊境之梁皇山主峰海拔768.2米。中部為平洋。主要溪流有白溪和梁皇溪。白溪由西面岔路鎮進入境內,流經前童村前,然後東出竹林村。梁皇溪源出梁皇山東南麓,經前童村後,迂迴至竹林村後,匯於白溪。梁皇山南麓有建於唐武德年間(618~626)之梁皇寺(崇福寺)。明代地理學家、旅遊家徐霞客曾過梁皇山。前童南嶴山麓有明初儒士童伯禮營建之石鏡精舍,方孝孺曾在此講學。塔山、鹿山峙立東西兩側,景色秀麗。孝女湖、廟湖、致思廳、學士橋、南宮廟等古跡,今尚存。明初方孝孺所設計之童氏宗祠建築,仍大致完好。明洪武年間所建的宗祠,已引起省內外專家的高度重視和大眾的贊賞。鹿山有革命烈士墓及碑亭。
前童歷代人才輩出。在科舉時代,前童有功名者200餘人,近代史上人才輩出,其中有25歲任浙江臨時都督的童保暄。整個前童鎮有村古、民朴、泉神、山秀的特色。竹林村浙江樟樹王、南嶴方孝孺手植柏等名木古樹彌足珍貴,神奇的連頭葯泉令人驚嘆,巧奪天工的工藝珍品選進了北京故宮和人民大會堂,梁皇山為徐霞客寫游記的首站,風光秀麗的鹿山、塔山、石鏡山吸引著四方遊人。境內東北覆船山之巔有福全寺。有王槐秋領導的浙東游擊隊「鐵流」紀念館。福全寺與附近蓮頭山為該縣旅遊勝地。2007年6月,前童鎮榮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前童經歷了760餘年的發展,留下了一批明清時期完整的古建築群。這批古建築群以古祠、舊宅和老街為主體構成。其中童大宗祠建造於明初洪武18年,佔地1.2畝,檐頭四注,兩廊發閣,南設戲台,北存祀室。其他環村而築的「儼思祠」、「永言祠」、「崇本祠」等數十座小祠,分別建於明天啟、清順治、乾嘉年間,歷經數百年輪廓依舊。古祠周圍是黛青粉牆的道地(四合院),「群峰簪笏」、「職思其居」、「欣所寄」等40餘個道地,幾乎完整無損地保留著清代乾嘉年間的風貌。 比起一些出名的古鎮,前童還是未開發的古村落,走在幽深的巷子里你甚至有可能看到家養的豬,或是不經意掉下來的蜘蛛。也少了商品經濟的侵襲而更好地保存了民風民俗。牆是因為滄桑而灰暗的牆,房是因為年久而灰暗的房。
老街兩旁都是長板門面的店鋪。緊鄰老街是一幢幢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梁枋門窗上滿是雕飾,精巧的躍魚馬頭牆和脊塑牆花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
馬頭牆是古代江南富戶官宅威勢的象徵,據說級數越多,職位越高。牆面嵌著雕花石窗,外牆上塑浮雕文字,牆尖塑著沖天而起的躍魚和飛龍,寓含「鯉魚跳龍門」之意。門柱上那兩只活動的倒掛獅子,門牆上一對瓷盆中各飾有5隻飛舞的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大祠堂建於明洪武十八年。大廳有32根大圓柱,好比32顆象棋子,隱含全局一盤棋之意;每根柱子中間大,兩頭小,是典型的隋唐風格明式建築。 遊客看到的是大量原住居民在這老房子里日復一日真實生活的畫面。不論你在哪條街巷,只要面含微笑,你可以隨意推開門進入寧靜的四合院,有時也會碰到幾個勞作的匠人,他們也並不與你答話,甚至不會抬頭留意你是否將宅子里的東西順手牽羊。
是的,信賴別人也是我們曾經擁有的美德。
前童是一個活著的生動小鎮。路邊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磚墨瓦,腳下是嵌圖道地(天井),它們歷經風吹日曬而古貌猶存。看那寂靜屋檐上那些風中瑟瑟搖晃的野草枯莖,耳邊彷彿傳來遠古的聲息。
古鎮的夜是真正的黑夜,只有寂靜的古樹,老宅院和隱約可聞的流水聲,給人一種深沉的寂寥感。當古鎮這純潔的黑纏繞在我們的周圍時,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光的內涵。徜徉在古鎮漆黑的夜晚,正好去細細體驗心靈凈化的旅程。 大夫第宅,是由清咸豐年間的軍事重臣、江浙總督左宗棠題贈的「大夫第」所稱。大夫第宅建於清道光年間。宅形三合院,由台門、天井、正廳及兩廂房組成。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
大夫第位於石鏡山路一條東西向的卵石幽巷,巷口兩頭各有一座台門,兩頭台門一關,大夫第院內就非常安全,並有鬧中取靜的特點。第一台門為重檐樓閣式,門簪上刻有「爽挹南熏」四字,儀門上堆塑「秀挹塔峰擁旭日,蘭斜暉祥開鹿阜」額聯。左右馬頭牆上有「瑞兆鹿鳴」泥灰堆塑大字。天井為長方形石板錯逢鋪砌,平整幾凈明亮,整座院子大氣雄偉。宅吉即人榮。曾任民國初年寧海縣第一任縣長童建侯,就是該宅後裔。 群峰簪笏宅由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舉人童桂林所建,當時他效法「孟母三遷」擇址於書院「尺木草堂」旁,是古代官宅代表。前髟馬頭牆左右對稱,具有「五嶽朝天」之勢,牆體分別塑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帶」,體現此宅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主人胸襟。大門兩上方鑲有「五福」青瓷,故又稱「五福臨門」宅。兩只倒掛鎮宅獅暗喻「事事如意」。
院內格子木窗雕有各種不同含義的圖案,充滿了主人的希望。宅名的由來及各種精緻浮雕木刻事前童深厚的耕讀文化的集中體現。 鹿山村因鹿山而得名。鹿山不高,因為形象像一頭卧著的鹿而得名,10多分鍾就到山頂。登鹿山頂,可以俯瞰古鎮的全貌。極目遠眺,青磚墨瓦,連綿的明清古建築盡收眼底。走在古鎮的卵石小徑上,路邊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磚墨瓦,那種古樸的味道越來越濃,讓人不由沉靜下來。鹿山村始建於宋朝末年,760多年來,童姓子孫合族聚居於此。青藤白牆黑瓦,石頭鏤花窗戶,雕梁畫棟門樓,蒼涼中顯現出曾經的繁華。古鎮的明清建築中,屬於鹿山村的就有1300餘間,其中著名的有「明經堂」、「群峰簪笏」、「職思其居」等。這些古建築能經受住歲月的侵蝕而完整保存,與鹿山村民的集體保護是分不開的。一是村內很早就成立了古村落保護組織,堅持把古村落保護工作列入村三委會、村民代表的重要議事日程,建立村級文保室,成立了義務文保隊伍、義務消防隊和夜巡隊等,使古鎮得到有效的保護;二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古村落保護宣傳,使村民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三是發動多方力量支持古村落的保護。
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卵石小徑構成了古鎮的神韻,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範。自始至終,鹿山村民都一直開展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保持這一神韻不失。他們對小溪按期清淤、修繕,不向溪中傾倒垃圾、污物,保持水流的清潔。2006年,有關部門在溪流里放養了紅錦鯉、鯉魚等,村民沒有一個去抓捕的,反而自發地放養一些魚類,魚兒成群暢游的溪流也成了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為給遊客營造干凈整潔的環境,村裡積極消滅露天糞坑、遷養家畜,建設文體活動場所,建立環衛保潔制度,成立衛生保潔隊伍,全面實施垃圾袋裝化管理等。同時,投入10餘萬元,對村內的道路進行改造建設,並發動村民在植樹節到鹿山公園進行義務植樹,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同時,鹿山村人與人的和諧也成為工作重點。多年來,鹿山村重視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採取多種措施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該村將原來的操場改造成露天舞場,邀請專業的舞蹈老師,教村民跳秧歌舞。健康的文化活動逐步改掉了村民打麻將等陋習,為村民營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前童的古宅太過密集,一一道來無異於遍數過江之鯽,只能擇而述之、游之。 原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後改為糧倉,現在是第一個村級自籌資金建立的省級民俗博物館。館內布置了傢具、服飾、燈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煙燈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現了這一地區從古老向近現代發展的農村文明史。
另外還有前童老街、惠民寺、石鏡精舍、孝女湖、石鏡山等多處風景名勝區。
到了前童,若能碰上那裡的元宵文化旅遊節,可謂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自明代中葉以來,每逢農歷正月十一以後,前童的大街小巷,會熱鬧起來,還有鄰近的柵下、下葉等村的田戶都從四面八方出集攏來,鑼聲鼓聲,響徹雲霄,傳遍山野田園。這是前童人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童濠。因為古代的前童水利條件極差,能否豐收,常常取決於天時。童濠一馬當先,傾己所有,帶領鄉親歷盡艱辛,終於在白溪流中堵砩引水,灌入百渠千溝,包括古鎮的「八卦水系」,都源自這項工程。後來,前童人就以戶為單位分成若干護砩養渠小組,一年一輪換,直至今日。元宵紀念童濠的活動,也一直傳了下來。 梁皇山在寧海縣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鎮北部邊境,屬於南干山。西接大門山,東連岵岫嶺、封山,南為大紅山,東、北與黃壇毗連。山多松、竹、薪柴。主峰768.2米。
梁皇山原名桐柏山。傳說,南朝梁武帝蕭衍(464—549),是吃素的創始人,被尊奉為「餓佛」。他的長子昭明的第三個兒子蕭察,有文才,精佛法,深得武帝鍾愛,封為岳陽王,任東揚州刺史、會稽郡太守,家有賓客數千。梁太清末年(549),東魏降將侯景引兵渡江,攻破南朝梁的都城,蕭衍飢病而死。岳陽王攜王妃、太尉、將軍多人,到桐柏山避難隱居,在「稍場」的佛寺中,隨同和尚念經拜佛,同時習文練武。叛兵趕到,警衛將軍戰死,太尉被捕殺於寺前驛站十字路口,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帶發修行,岳陽王在和尚護送下躲進雙大門的岩洞中脫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回到京城,做了梁宣帝。民間有句順口溜:「梁岩亮,金鍾響,岩門開,王子出山做宣帝」。此後,驛站改為梁皇街,稍場佛寺命名為梁皇寺,桐柏山更名為梁皇山。
㈧ 桐鄉市有哪些鎮
桐鄉市有9個鎮,包括有烏鎮鎮 、濮院鎮、屠甸鎮、石門鎮、河山鎮、洲泉鎮、大麻鎮、崇福鎮、高橋鎮。
烏鎮鎮
烏鎮地處桐鄉市北端,南距梧桐鎮13公里。總面積32.8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3.5平方公里。民國以前為兩省(江、浙)三府(蘇、嘉、湖)七縣(桐鄉、崇德、秀水、烏程、歸安、吳江、震澤)錯壤之地,歷來為軍事要地和交通咽喉。烏鎮為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沈雁冰)故鄉。茅盾故居位於觀前街,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烏鎮鎮確定為桐鄉市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重點鎮。
濮院鎮
濮院鎮地處長三角平原腹地,滬、杭、蘇中間節點位置,區內有320國道、申嘉湖高速公路、嘉湖公路、嘉桐公路、京杭大運河等交通要道。全鎮總面積64平方公里,轄5個居民社區、14個行政村,總人口20萬人,其中新濮院人15萬餘人。
屠甸鎮
屠甸鎮位於桐鄉市境東南部,地處長山河兩側,西北依梧桐街道,東南接海寧市,北鄰嘉興市。地勢平坦,河流密布,長山河橫穿本鎮,為鎮內主要河流。為水陸交通,灌溉要脈。長水塘北起長山河屠甸鎮,向東南伸入海寧境內,為鎮南部主要河流,桐硤公路穿境而過。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兼營蔬菜、蠶桑、大麻等作物。工業有紡織、化工、化纖、機械、農機、建材等企業。
石門鎮
石門是個江南水鄉,是著名文學家、藝術家豐子愷的故鄉,石門鎮古稱石門市,形成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曾以養蠶業和絲綢業聞名。相傳越國為了抵抗吳國,在此壘石為門,故稱「石門」。石門又稱杭白菊之鄉,也是良渚文化的遺址之一。豐子愷曾說過「石門是個好地方」。也是當年乾隆皇帝南巡的必到之地。石門位於桐鄉市中部,與梧桐街道、鳳鳴街道、龍翔街道、烏鎮鎮、崇福鎮、河山鎮、湖州市接壤。京杭大運河穿越鎮區,桐晚公路(桐鄉至晚村)橫貫全境。石門,緊靠古運河,文化底蘊不亞於烏鎮。
河山鎮
河山鎮位於杭州第二繞城高速境內,是杭嘉湖平原腹地,「桐鄉臨杭經濟區」的中心,申嘉湖杭高速在河山設有互通區。交通便捷、氣候宜人。屬文學巨匠茅盾、著名漫畫家豐子凱、裝幀藝術家錢君陶故鄉的桐鄉市轄區。轄區總面積3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萬、外來人口1.5萬,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先後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示範鎮、浙江省首批對外開放衛星鎮、浙江省百強鄉鎮、浙江省衛生城鎮、浙江省教育強鎮和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
洲泉鎮
洲泉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最西端,與杭州、湖州毗鄰。水陸交通便捷,鎮區是長山河起點,菱(湖)長(安)航線、塘洲省道、胡德公路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
大麻鎮
古運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位於茅盾故里——浙江省桐鄉市的西南,緊靠省城杭州市郊。鎮名來歷無確鑿記載,據傳舊時鎮上有麻姑墩,地名來歷似與此有關。原屬德清縣,民國元年(1912)始有大麻鄉。民國20年(1931),改為大麻、湘漾、海卸3鄉。民國33年(1944),為大麻、湘漾兩鄉。民國34年(1945),稱大麻鎮。解放初為大麻鄉。1950年5月,劃隸崇德縣,分為大麻、湘漾、海卸3鄉。1956年,為大麻鄉。1958年,屬大麻公社。1961年,劃出今屬芝村、永秀、上市等鄉的部分地域後,仍名大麻公社。1984年,為大麻鄉。1985年,撤鄉建鎮。
崇福鎮
崇福鎮,古稱語溪,又名御兒,語兒,是一座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1100多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因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建有崇福禪寺而得名。公元938年置崇德縣,到1958年崇德、桐鄉二縣合並,崇德縣改稱崇福鎮。
崇福鎮位於杭嘉湖平原心腹地帶--浙江省桐鄉市西南部,距離杭州市50公里,距嘉興市60公里。總面積100.14平方公里,2007年全鎮逾10萬人。京杭大運河、320國道橫貫鎮區,滬杭高速公路穿越境南。
高橋鎮
高橋鎮位於桐鄉市東南部,素有桐鄉「南大門」之稱。高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至上海140公里,西距杭州50公里,南靠中國最大的皮革生產基地-海寧。境內滬杭高速貫穿東西,桐九線、崇高線等一批交通干線交匯通過,滬杭高鐵、滬杭高速分別設立車站和出入口,交通非常便利,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高鐵、高速」便捷通道的「雙門戶」鄉鎮之一。
㈨ 泉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不要名勝古跡 歷史文化. 最好是吃喝玩樂的地方 謝謝
泉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吃喝玩樂建議:
泉州領SHOW天地 和 六井口
泉州領內SHOW天地地址:位於泉州市豐容澤區刺桐南路與泉秀街交匯處(客運中心站往悅華酒店方向)
特點:以「創意+樂活」衍生出「創意辦公、藝文活動、個性購物、休閑娛樂」四個業態的創新運營模式。
具體介紹:那裡有種私房菜美食,餐廳環境雅緻。有「用音樂治療心靈」的咖啡館。還有隨處可見創意十足的個性建築,進駐設計公司眾多,購物商鋪,去年年底聖誕節,經過特別裝飾。那裡好漂亮哦。休閑時走走看看還是蠻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