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旅遊發展
㈠ 誰有關於陝西省扶風縣的資料啊
扶風縣 - 概況 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東部湋河流域。西漢時此地為京官右扶風的封地,唐時借漢官名作縣名沿用至今。面積751平方千米。轄1 5個鄉鎮,205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人口44.8萬。扶風縣轄城關鎮、天度鎮、午井鎮、絳帳鎮、段家鎮、杏林鎮、召公鎮、法門鎮、南陽鎮、上宋鄉、揉谷鄉、太白鄉。 扶風屬黃河流域,處暖溫帶。年平均氣溫12.4℃,水量充沛。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跌落,依次為北部喬山山脈、低山丘陵、中部黃土台塬、南部川道。全縣的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比較優越,被稱為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電氣化鐵路、西寶公路中線、北線、西(安)--寶(雞)高速公路、法門寺--湯峪二級旅遊公路、法乾二級旅遊公路等交通干線穿境而過。鄉鎮公路和鄉村道路全部實現油路化和砂石化。實現了村村通電話,行動電話無盲區。 扶風是炎帝姜氏部落的故里,是中外聞名的周原文化寶庫,文明昌盛,歷史悠久,可謂地靈人傑之鄉。名垂青史的漢史學家班彪、班固兩代三人著成《漢書》,外交家班超出使西域,為實現民族團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東漢名將名儒馬援、馬超、馬融和機械發明家馬鈞等等,都是叱吒風雲的天下名士,蔚為周原地域文化的獨特霞光。近代以來,扶風更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僅就近年來活躍在黨政軍界正廳(師級以上的高級幹部34名,突出貢獻的專家教授40名,其中大多數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天南地北的扶風知名人士多達2181名。扶風教育事業發達,目前全縣共有各類學校248所,經過普六、普九兩次教育建設活動,中小學校教學環境和設施明顯變化,基本實現了校校無危房。每年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1600多人。多年來,一直在寶雞地區領先。扶風教育久負盛名。扶風人才遍及天下。扶風人力資源優厚,全縣共有各類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055人,其中中級職稱1892人,中專以上學歷4998人。 近年來,在寶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們全縣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大目標、謀求大發展、再造新優勢、續寫新篇章,經濟建設進入了快車道,社會事業處在上升期。縣域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開放程度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又快又好的時期。2005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5.9億元,同比增長13.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753萬元,同比同口徑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49元,凈增210元,同比增長12.1%。 堅持以招商引資推進縣域工業化,是我縣近年來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後引進了冀東水泥、華龍日清面業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落戶扶風,初步形成了建材、食品、機電、化工、造紙、紡織六大工業支柱,工業強縣進程明顯加快,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繼華龍日清之後,2005年12月2日,冀東水泥扶風公司與德國海德堡集團強強聯合,組建了冀東海德堡扶風有限公司,兩戶重大招商引資企業由外地企業變成了中外合資企業。 在農業方面,做大做強以秦川牛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努力建設畜牧大縣。全縣每年有3000頭活牛供應香港市場,數萬噸蘋果、辣椒出口到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 扶風因法門寺而揚名,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占據著陝西省西線旅遊的龍頭地位。目前,我們正在以法門寺景區建設為契機,加大招商引資和旅遊開發力度,致力於建設旅遊名縣。由台灣著名設計大師李祖原先生設計的合十舍利塔項目已啟動實施,法門寺迎來了新一輪開發建設熱潮。 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以縣城新區、法門寺景區和工業基地為主的「三區一城」已初現旅遊型縣級市的雛形。 「十一五」時期,是我縣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圍繞科學發展、團結穩定兩大主題,大力實施工業強縣、科教興縣、項目帶動、城鎮化驅動四大戰略,努力提升產業集群、交通區位、文化旅遊、人文環境四大優勢,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培育產業集群、開發城鎮帶群為重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抓發展、打基礎、強基層、保穩定,全面建設開放、文明、富裕、和諧的新扶風。 扶風縣 - 行政區劃 雪後喬山 扶風縣轄9個鎮、3個鄉,205個行政村:城關鎮、天度鎮、午井鎮、絳帳鎮、段家鎮、杏林鎮、召公鎮、法門鎮、南陽鎮、上宋鄉、揉谷鄉、太白鄉。 扶風縣 - 歷史沿革 扶風縣原始社會神農氏時期,縣屬姜氏國(部族)。 黃帝時期,屬岐伯國(部落),後稷周國(部落)。 堯舜時代,為周始祖棄的封地,屬後稷有邰氏。 西周時,屬岐邑,為京畿。 東周時,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今境內法門鎮始設美陽縣,揉谷鄉法禧村設邰縣,屬內史。 西漢時,美陽縣、邰縣始歸雍國,後屬內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歸右扶風轄領。新莽時屬扶風縣都尉大夫府。 東漢時,美陽縣轄區未變。南部邰縣改為武功縣。 三國時,美陽、武功縣治未變,歸扶風郡轄領。 西晉時,美陽縣屬扶風國,武功縣屬始平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廢美陽縣。在今縣北部、岐山縣東北部設周城縣,美陽縣並入周城縣,治城在今周原遺址,歸平秦郡。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撤武功縣,在武功縣治姜塬嘴設美陽縣,轄今縣南部、武功縣全部和太白、駱谷、邰亭等地,歸武功郡轄領。 北周天和四年(569),移美陽縣治崇正鎮。建德三年(574),移周城縣治於眉城,在原周城縣址設三龍縣;撤美陽縣,縣地歸岐山。置武功縣治於中亭川(今武功鎮)。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改三龍縣為岐山縣,治城在岐山(今箭括嶺)南十里。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武功長寧鎮始設扶風縣(俗稱東扶風),在今縣址設 川縣。太宗貞觀元年(627),撤扶風縣,貞觀八年(634)改 川縣為扶風縣,在今法門鎮設置岐陽縣。元和三年(808)撤岐陽縣。 五代後梁、唐、晉、漢、周時,扶風縣設置未變,歸鳳翔府轄。 北宋時,縣置未變。 南宋初(1127),金人統治北方,更名扶興縣。後又復原名,歸鳳翔府轄。元、明、清時,縣名和治城均未變更。元時屬陝西行中省鳳翔府轄,明清歸陝西布政使司鳳翔府轄。 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二十四至三十八年(1935—1949),歸寶雞第九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轄。 1949年7月13日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寶雞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並入興平縣。1961年8月從興平縣分出至今,隸屬寶雞市。 扶風縣 - 地理地貌 扶風縣本縣地域南北長於東西,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境內自北而南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積扇、黃土台塬和渭河階地等4個明顯的地貌地形單元,南北呈階梯跌落。海拔最高1579.8米,最低438.4米,相差1141.4米。 北部山區系千山余脈喬山,呈雁列狀向東延伸。境內地形起伏,嶺谷相間,溝深坡陡,有大小溝道283條,總長288.7公里。溝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96公里;地面坡2643,水土流失嚴重。境內河流5條,以瓦罐嶺到劉家梁為分水嶺,向北流入漆水河的有磨石溝、黑溝、紀家溝3條,向南流入渭河的有七星河、美水河2條,水量均少而多變。 中部以山前洪積扇區和黃土台塬區構成的平原面積較大,佔全縣總面積近三分之二。境內地勢較平坦,由西北向東南稍傾。平原面被自西而東橫穿的渭河和由北而南流入渭河的七星河、美水河自然分割成四大塊。黃土台塬東部和西部地帶,分布有9處槽形和碟形窪地。 南部川道地勢稍平,渭河自東向西穿過。渭河以北至黃土台塬坡角,分為一、二、三級階地;渭河南系平坦廣闊的灘地。 全縣山、塬、川、灘兼有。高山峻嶺重疊,深谷大川縱橫,川道平原寬闊,構成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 扶風縣 - 氣候特點 扶風縣本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據史料記載,境內歷史上多次發生冷暖變化,變幅一般不大。一年內,因受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 春季,熱帶暖濕氣流北進,氣溫迅速回升,降水明顯增多。但易受極地冷氣團南下影響,升溫快而不穩,晝夜溫差大,多寒潮、霜凍、大風等,春旱時有發生。 夏季,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天氣炎熱,多雷陣雨和大風。雨量分布極不均,常發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 秋季,隨著大陸冷氣團的加強而南壓,迫使副熱帶高氣壓東退,暖濕氣流和乾冷氣流相互交替,降溫快,多連陰雨。 冬季,受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氣候寒冷且乾燥,氣溫最低,雨雪稀少。 全縣氣候基本特點:四季分明,冬長秋短,光熱豐富,雨熱相伴,雨量較少,夏熱冬寒流。 扶風縣 - 土地面積 扶風縣明代以前,本縣區域面積隨行政區劃多變,亦無確切文字記載。 清代時,據嘉慶《扶風縣志》載:縣西北飴原自岐山縣之青化鎮入縣界,北盡岐山之箭括嶺,西至岐山麻葉溝;縣東南三 原,西抵鳳翔縣 水,東臨武功縣武亭川,南俯渭濱,自岐山縣羅局鎮北入縣界;縣東北周原北枕梁山、美山之麓,東至武功縣之西原。全縣廣(東本)65華里,袤(南北)100華里,區域面積約1625平方公里。 民國二十九年(1940)因行政區劃變動減至800平方公里。 建國後1980年全縣土壤普查後,核實為780.43平方公里; 1982年五泉公社劃歸咸陽市楊凌區,減至752.55平方公里,1988年土地詳查時,又將北部有爭議的山地劃歸麟游縣,1990年,全縣總面積745.8平方公里,摺合土地1118649.5畝。約佔全省總面積0.4%,占寶雞市總面積5.02%. 總面積中耕地點76.2%,山脈佔21.2%,水域佔2.6%。
㈡ 扶風縣法門寺旅遊局局長是誰
聽過扶風縣旅遊局,么聽過法門寺旅遊局。你要想問這個人,你先得給成立個法門寺旅遊局,然後才能有局長
㈢ 扶風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中觀山
中觀山頂峰高峻,青石疊出,山腰有清代建造的寺院凈光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曾有不少高人方士、佛教名流隱居修行。凈光寺左側,有一清鳳洞,洞口一尺有餘,其深莫測,風聲如雷。洞旁有一山泉,俗名風泉,相傳為「三宵」用瓦罐從東海提來,每遇乾旱當地人在此祈雨,留下了許多美妙離奇的故事傳說。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縣城北法門鎮,相傳始建於東漢,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寺內有13層8棱寶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已有1700年歷史的「地下寶庫」,內有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貴文物。這一重大發現立即引起多方重視,不僅修復原塔,並擴建成法門寺博物館。2013法門寺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龍頭和世界聞名的佛教聖地。還有隋文帝泰陵、東漢班固墓、扶風城隍廟、唐代楊珣碑、楊珣墓、東漢馬援墓以及姜塬遺址、王家台遺址等6處遺址。
馬援墓
馬援墓距陝西省扶風縣城約3.5公里的伏波村旁,有一座圓錐形夯土堆,高約10米,直徑約10米,這便是東漢初年的將領馬援墓塋。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漢伏波將軍墓」碑石一通。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新莽末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歸附割據隴西的隗囂,不久跟從劉秀,參加討伐隗囂的征戰。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將軍,受封新息侯。大明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段家鎮,前身為福蔭寺,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
大明寺
大明寺
相傳,隋煬帝楊廣為紀念其父隋文帝的功業,保佑江山永固、福蔭子孫萬代,與太陵旁邊創建了此寺。由於福蔭寺的創建有皇帝支持,所以當時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安史之亂」後佛熱逐漸衰弱,福蔭寺和其他佛教道場一樣,也隨之香火日少,武宗滅佛,福蔭寺也在劫難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毀。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間,福蔭寺曾三次重修和補修,再次興盛,較以前規模更大,僧人更多,計有土地一百八十餘畝,極一時之盛,清末民初,戰亂四起,盜匪泛濫,福蔭寺多處殿宇被毀,僅存三間大殿、六間廂房和鍾鼓二樓,有數僧看門而已。1949年後,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餘畝,殿堂、佛像、鍾、鼓齊備,但不幸毀於「文革」。1987年由凈天法師倡導,在原福蔭寺舊址上恢復重建,1989年7月大雄寶殿落成,改寺名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為政府批準的合法佛教道場,位於扶風下段家鎮西部,段家鎮與午井鎮交界之處。
周原遺址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
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法門寺西北三公里處,是《詩經》所言「周原朊朊,堇荼如飴」之地。周原考古發現被列為21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自西漢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發現第一件青銅器以來,累計出土青銅器數以萬計,其中晚清「四大國寶」中的毛公鼎、大盂鼎就出土於此,周原被譽為中國「青銅器之鄉」。規劃在建的周文化旅遊園區,將再現三千年前周文化風貌,周原將成為陝西省「周、秦、漢、唐」歷史文化旅遊景區中「周文化」的重要部分。周原遺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的西部,東到武功,西至寶雞,橫跨扶風、岐山兩縣的大部分。這一地區北倚岐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根據史書的記載,這里是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前的都城遺址。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後,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
馬援墓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總投資超過五十億人民幣。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屬於佛教建築,功能及設施完善。總建築面積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為60225平方米,地下約為16465平方米。工程總高147米,寬54米(裙房底盤寬253米),合十雙手的特殊造型,其恢宏的氣勢不僅傳承佛教建築的特色,更以現代化的技術融合古今中外建築之精華,例如玻璃帷幕為現代科技的結晶,摩尼珠與蓮花台亦蘊含印度傳統佛教建築的風格與精神等等,為佛教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力,展現新風貌。成為佛指舍利安供養和瞻禮中心和二十一世紀世界佛教文化中心。該工程設計基準期為50年,結構設計使用年限(耐久性)為10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乙類抗震設防。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基礎底板為C35,地下室外牆C60,舍利塔主塔體(54mX54m)牆、柱C60,±0.000一6.050夾層樓板、梁C35。外牆防水採用1.5厚彈性水泥基以及2—2.5mm厚聚氨脂防水層。主樓±0.00以下鋼筋用量為4580噸,鋼結構1850噸,混凝土25600立方米。
㈣ 旅遊日扶風縣有哪些地方免費
達摩洞,倒洪,飛鳳山,鐵庄水庫,白家窯水庫飛鳳市場
㈤ 扶風旅遊怎麼樣,扶風旅遊好玩嗎
中觀山
中觀山頂峰高峻,青石疊出,山腰有清代建造的寺院凈光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曾有不少高人方士、佛教名流隱居修行。凈光寺左側,有一清鳳洞,洞口一尺有餘,其深莫測,風聲如雷。洞旁有一山泉,俗名風泉,相傳為「三宵」用瓦罐從東海提來,每遇乾旱當地人在此祈雨,留下了許多美妙離奇的故事傳說。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縣城北法門鎮,相傳始建於東漢,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寺內有13層8棱寶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已有1700年歷史的「地下寶庫」,內有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貴文物。這一重大發現立即引起多方重視,不僅修復原塔,並擴建成法門寺博物館。2013法門寺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龍頭和世界聞名的佛教聖地。還有隋文帝泰陵、東漢班固墓、扶風城隍廟、唐代楊珣碑、楊珣墓、東漢馬援墓以及姜塬遺址、王家台遺址等6處遺址。
馬援墓
馬援墓距陝西省扶風縣城約3.5公里的伏波村旁,有一座圓錐形夯土堆,高約10米,直徑約10米,這便是東漢初年的將領馬援墓塋。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漢伏波將軍墓」碑石一通。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新莽末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歸附割據隴西的隗囂,不久跟從劉秀,參加討伐隗囂的征戰。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將軍,受封新息侯。大明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段家鎮,前身為福蔭寺,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
大明寺
相傳,隋煬帝楊廣為紀念其父隋文帝的功業,保佑江山永固、福蔭子孫萬代,與太陵旁邊創建了此寺。由於福蔭寺的創建有皇帝支持,所以當時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安史之亂」後佛熱逐漸衰弱,福蔭寺和其他佛教道場一樣,也隨之香火日少,武宗滅佛,福蔭寺也在劫難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毀。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間,福蔭寺曾三次重修和補修,再次興盛,較以前規模更大,僧人更多,計有土地一百八十餘畝,極一時之盛,清末民初,戰亂四起,盜匪泛濫,福蔭寺多處殿宇被毀,僅存三間大殿、六間廂房和鍾鼓二樓,有數僧看門而已。1949年後,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餘畝,殿堂、佛像、鍾、鼓齊備,但不幸毀於「文革」。1987年由凈天法師倡導,在原福蔭寺舊址上恢復重建,1989年7月大雄寶殿落成,改寺名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為政府批準的合法佛教道場,位於扶風下段家鎮西部,段家鎮與午井鎮交界之處。
周原遺址
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法門寺西北三公里處,是《詩經》所言「周原朊朊,堇荼如飴」之地。周原考古發現被列為21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自西漢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發現第一件青銅器以來,累計出土青銅器數以萬計,其中晚清「四大國寶」中的毛公鼎、大盂鼎就出土於此,周原被譽為中國「青銅器之鄉」。
規劃在建的周文化旅遊園區,將再現三千年前周文化風貌,周原將成為陝西省「周、秦、漢、唐」歷史文化旅遊景區中「周文化」的重要部分。周原遺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的西部,東到武功,西至寶雞,橫跨扶風、岐山兩縣的大部分。這一地區北倚岐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根據史書的記載,這里是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前的都城遺址。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後,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總投資超過五十億人民幣。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屬於佛教建築,功能及設施完善
㈥ 陝西扶風漢唐旅行社有限公司怎麼樣
陝西扶風漢唐旅行社有限公司是2014-08-29在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回(自然人投答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
陝西扶風漢唐旅行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10324305381596E,企業法人王子龍,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陝西扶風漢唐旅行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出入境旅遊業務、國內旅遊業務;景區的運營、管理服務;交通票務的代訂、代銷服務;景區票務的代訂、代銷服務;對外文化演出的開發、管理與經營;停車場的管理與經營;旅遊紀念品的開發與銷售;國內外旅遊咨詢及商務信息咨詢;酒店、娛樂設施的管理與代訂服務;會議會展活動組織策劃與提供會議服務;旅行社旅遊車隊的管理與運營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陝西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89816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382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陝西扶風漢唐旅行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㈦ 扶風怎麼樣,扶風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中觀山
中觀山頂峰高峻,青石疊出,山腰有清代建造的寺院凈光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曾有不少高人方士、佛教名流隱居修行。凈光寺左側,有一清鳳洞,洞口一尺有餘,其深莫測,風聲如雷。洞旁有一山泉,俗名風泉,相傳為「三宵」用瓦罐從東海提來,每遇乾旱當地人在此祈雨,留下了許多美妙離奇的故事傳說。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縣城北法門鎮,相傳始建於東漢,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寺內有13層8棱寶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已有1700年歷史的「地下寶庫」,內有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貴文物。這一重大發現立即引起多方重視,不僅修復原塔,並擴建成法門寺博物館。2013法門寺已成為陝西西線旅遊龍頭和世界聞名的佛教聖地。還有隋文帝泰陵、東漢班固墓、扶風城隍廟、唐代楊珣碑、楊珣墓、東漢馬援墓以及姜塬遺址、王家台遺址等6處遺址。
馬援墓
馬援墓距陝西省扶風縣城約3.5公里的伏波村旁,有一座圓錐形夯土堆,高約10米,直徑約10米,這便是東漢初年的將領馬援墓塋。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漢伏波將軍墓」碑石一通。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新莽末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歸附割據隴西的隗囂,不久跟從劉秀,參加討伐隗囂的征戰。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將軍,受封新息侯。大明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段家鎮,前身為福蔭寺,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
大明寺
相傳,隋煬帝楊廣為紀念其父隋文帝的功業,保佑江山永固、福蔭子孫萬代,與太陵旁邊創建了此寺。由於福蔭寺的創建有皇帝支持,所以當時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安史之亂」後佛熱逐漸衰弱,福蔭寺和其他佛教道場一樣,也隨之香火日少,武宗滅佛,福蔭寺也在劫難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毀。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間,福蔭寺曾三次重修和補修,再次興盛,較以前規模更大,僧人更多,計有土地一百八十餘畝,極一時之盛,清末民初,戰亂四起,盜匪泛濫,福蔭寺多處殿宇被毀,僅存三間大殿、六間廂房和鍾鼓二樓,有數僧看門而已。1949年後,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餘畝,殿堂、佛像、鍾、鼓齊備,但不幸毀於「文革」。1987年由凈天法師倡導,在原福蔭寺舊址上恢復重建,1989年7月大雄寶殿落成,改寺名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為政府批準的合法佛教道場,位於扶風下段家鎮西部,段家鎮與午井鎮交界之處。
周原遺址
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法門寺西北三公里處,是《詩經》所言「周原朊朊,堇荼如飴」之地。周原考古發現被列為21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自西漢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發現第一件青銅器以來,累計出土青銅器數以萬計,其中晚清「四大國寶」中的毛公鼎、大盂鼎就出土於此,周原被譽為中國「青銅器之鄉」。規劃在建的周文化旅遊園區,將再現三千年前周文化風貌,周原將成為陝西省「周、秦、漢、唐」歷史文化旅遊景區中「周文化」的重要部分。周原遺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的西部,東到武功,西至寶雞,橫跨扶風、岐山兩縣的大部分。這一地區北倚岐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根據史書的記載,這里是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前的都城遺址。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後,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總投資超過五十億人民幣。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屬於佛教建築,功能及設施完善。總建築面積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為60225平方米,地下約為16465平方米。工程總高147米,寬54米(裙房底盤寬253米),合十雙手的特殊造型,其恢宏的氣勢不僅傳承佛教建築的特色,更以現代化的技術融合古今中外建築之精華,例如玻璃帷幕為現代科技的結晶,摩尼珠與蓮花台亦蘊含印度傳統佛教建築的風格與精神等等,為佛教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力,展現新風貌。成為佛指舍利安供養和瞻禮中心和二十一世紀世界佛教文化中心。該工程設計基準期為50年,結構設計使用年限(耐久性)為10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乙類抗震設防。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基礎底板為C35,地下室外牆C60,舍利塔主塔體(54mX54m)牆、柱C60,±0.000一6.050夾層樓板、梁C35。外牆防水採用1.5厚彈性水泥基以及2—2.5mm厚聚氨脂防水層。主樓±0.00以下鋼筋用量為4580噸,鋼結構1850噸,混凝土25600立方米。
㈧ 扶風縣周邊的旅遊景點都有哪些
1、法門寺
2、七星河國家濕地公園
3、西府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