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文化旅遊建設論文

文化旅遊建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1 07:30:08

『壹』 菏澤牡丹文化旅遊旅遊發展的論文

文化旅遊方面的資料是嗎?我找了幾篇,給你看下
重慶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研究版
晉中市飲食文化旅遊資源的權開發研究
四川眉山發展文化旅遊存在問題探討
河南省佛教文化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探討http://www.txlunwenw.com/article_show.asp?pageid=14883等等非常多類似的資料,其實都差不多,你看下別人的思路,然後結合牡丹文化來做就可以了,望採納

『貳』 求如何加強中國的文化建設論文一篇

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社會資本」。歷史事實表明,社會生產力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文化問題。在一定的條件下,文化形態的先進與否決定了生產力發展與變化的方向。先進的文化對經濟社會的繁榮和發展起推動作用。如果沒有法國革命綱領、英國獨立宣言的長風掠耳,沒有「天賦人權、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陽光如瀑,就沒有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生產關系桎梏下的解放,就沒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高度繁榮的工業化經濟,也就沒有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更加密切,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交融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有理性的精神支撐和價值導航。在當代中國,這種理性的精神支撐來自於社會先進文化。許多學者和經濟學家在審視上海發展「奇跡」時認為,「海派文化」繼承吳地文化的優秀基因成為吳地文化母體,積極吸納區域文化精華,融合海洋文明和世界文化體系,孕育而成的一顆集包容和諧、拼博進取、開拓創新、高效務實和愛國敬業於一體的璀璨明珠。得益於這一海納百川、中西合璧的先進文化體系,鑄就了上海騰飛發展的雄姿。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特別是在經濟一體化的歷史潮流面前,文化的作用表現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明顯。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所指出的那樣,文化是民族國家成功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基礎。超越了國家和地域界限的中國文化旅遊、韓國文化作品在為亞洲各個地區居民帶來多樣文化韻味和樂趣的同時,也為亞洲經濟增添了新的增長點,文化融合過程與不斷加強的亞洲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相映成趣。 必須重視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已日益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綜合國力顯現的重要標志。一方面,文化軟實力自身所獨有的活力標志著綜合國力的發展。文化軟實力同以經濟等為主的硬實力有同質同構的關系,它們既有耦合和相互借重之處,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張力和影響力。文化往往藉助於經濟、政治的實力和文化自身的優越性、先進性,在世界文化中占據優勢地位,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滲透力,乃至擴張力。我國漢唐文化就曾以文化自身的活力傳播於世,並影響著世界文化發展的進程,同時也顯示了國家強盛的綜合國力。另一方面,文化軟實力通過對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巨大策動力和精神感召力來增強綜合國力。文化的精神感召力主要表現為文化對國民的道德感化力量,它使人們對於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崇高與卑下、野蠻與文明、理想與慾望等不僅是一種簡單、直觀的評判,而且是一種思想的認知,從而使情感生命具有是非性,精神生命具有審美性,培養起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靈和文明的舉止,體現為生命境界的升華和生命歷程的凈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人們獲得理想信念、生存意義、人生方向的精神家園。構成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為增強綜合國力奠定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提供必需的精神條件。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們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保持活力的具體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光輝理論的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因此,大力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意義不僅在於推進文化自身的發展,更在於標志和顯示國家的綜合國力,讓國家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 必須重視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強大的推動作用。文化產業作為滿足人類物質及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目標的新興產業,既是振興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又是現代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被稱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文化的發展不僅自身創造了雄厚的經濟效益,而且成為帶動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原動力。如風靡世界的具有深厚美國色彩的電影、體育用品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經濟發展,而且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推廣了美國的形象。遭受亞洲金融危機重創的韓國認定文化是21世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甚至認為21世紀是用文化建設新時代的世紀。基於這樣的戰略思考,韓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用文化產業來帶動和推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公認的文化產品出口大國,實現了經濟的再崛起。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之一。為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產業巨大的經濟價值和難以估量的文化價值,傾力打造文化產業。深刻認識文化產業和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不斷推進文化繁榮發展,增強文化的競爭力和發展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進一步加強文化法律建設,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必須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加強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劇場、體育館等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高度重視科學、歷史、文化遺產和革命文物的保護。 三、中國文化面對新世紀多元文化的挑戰,既要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個性,詮釋、轉化、鎔鑄、賦予傳統文化以嶄新的時代內涵,更要吸納、融合、揚棄其他文化系統的優良成果,重構文化格局,應高度重視文化對治國安邦的特殊作用。 必須主動應對多元文化的挑戰,重構文化格局。一個民族在它全面振興的時候,需要對自己的文化精神有一個系統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膚淺的、與時俱進的而不是固步自封的認識,以建立自己全面復興的內在精神支柱和文化動力。站在新世紀的中國肩負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的偉大使命,必須認真審視自身所處的文化境況。一方面,中國文化面臨著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沖突。轉軌期的中國社會,既面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封閉經濟到開放經濟的轉變,也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文化觀念上的一系列碰撞。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跌宕起伏的文化演變,給人們打開一扇通往五光十色的精神世界的大門,同時也讓許多人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史無前例的沖突中迷茫、彷徨,神聖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則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反叛與褻瀆,虛無主義、享受主義、拜金主義的迷霧彌漫,人們逐步陷入空前的道德危機和信仰空虛,需要從傳統文化汲取理想、價值和道德資源,為民族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目標、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國文化面臨著強勢文化與民族性的沖突。文化或文明成為主導國際沖突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強勢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在政治文化領域已經成為不可遏止的趨勢。在當下中國,隨處可見「肯德雞」、「麥當勞」、NBA籃球賽、麥當娜的CD光碟和好萊塢大片,可以隨時喝到「可口可樂」。文化的全球化背後隱含著的文化的美國化和無處不在的美國價值觀。西方工業文明為我們帶來高科技和現代化的同時,一些諸如吸毒、兇殺、恐怖主義等文化糟粕也不斷地沖擊我們的思維和價值觀。需要我們在吸納、融合外來文化時要辨證地對待,揚棄地接受。面臨沖突與挑戰,中國作為一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國,如何建設和大國地位相稱的大國文化,如何在文化中表達中國的價值觀、如何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建構起中國精神,在吸納世界進步文化的同時,仍然保有文化的民族性,是我們不能迴避的現實的文化問題。

『叄』 想寫文化旅遊方面的論文,不知道從哪方面下手,求大神指點!

我可以給你旅遊方面的論文。
先前那樣十步九回頭的作文法,是版很不對的,這就是在不斷的不權相信自己——結果一定做不成。以後應該立定格局之後,一直寫下去,不管修辭,也不要回頭看。等到成後,擱它幾天,然後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在創作的途中,一面煉字,真要把感興打斷的。我翻譯時,倘想不到適當的字,就把這些字空起來,仍舊譯下去,這字待稍暇時再想。
否則,能因為一個字,停到大半天。這是魯迅的經驗之談,對我們寫畢業論文也極有啟發。

『肆』 求一篇旅遊文化的論文.

游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

『伍』 旅遊文化建設論文

摘 要:城市旅遊文化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關系,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沖突性,是一種復雜的綜合文化現象。城市旅遊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來源。城市旅遊文化對於城市的現化化非常重要,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推動力。

關鍵詞:城市;旅遊文化;研究

一、城市旅遊文化的發展作用

城市旅遊文化對於城市發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發展旅遊文化上升到重要發展主題,結合國內大部分城市發展,本文總結城市旅遊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為:(1)城市旅遊文化創造品牌效應。城市旅遊文化是城市的獨特資源,發掘城市旅遊文化資源並形成特定文化對城市現代化產生巨大的推動。城市旅遊文化的的成熟發展,為城市創造品牌效應。在「經營城市」的今天,城市旅遊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標。(2)城市旅遊文化創造消費需求,尤其是現代化的消費需求。(3)城市旅遊文化對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4)城市旅遊文化構建城市旅遊。

二、目前對城市旅遊文化的認識誤區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目前國內城市旅遊文化認識上存在的誤區
1.消極對待城市旅遊文化
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規劃建設方面認為城市旅遊文化可有可無,拋開城市旅遊文化,照樣能搞好城市工作,導致對城市旅遊文化不重視。甚至在不作細致研究就輕率定位城市旅遊文化的具體內容,抓不住城市旅遊文化的真正內涵;或者只著眼於短期利益,對城市旅遊文化作庸俗化歸結或乾脆不作任何研究,嚴重損壞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終把城市旅遊文化發展和城市發展工作割裂開來,將提升城市旅遊文化束之高閣。
2.褻瀆、同化城市旅遊文化
部分城市在建設城市旅遊文化方面存在急於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獨有的城市旅遊文化進行庸俗化包裝,抹煞特定的城市旅遊文化個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對一些城市歷史傳說不作深入細致發掘,就捕風捉影,粗製濫造,強行與商業利益掛鉤,使原本極具開發價值的東西變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創造性地開發利用自身城市旅遊文化,而是舍近求遠,不切實際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遊文化,結果遍地建迪斯尼樂園,到處是民俗旅遊村,爭相建設歐式廣場。這種同質化的開發建設,導致城市失去本質的特色,喪失天然的競爭優勢,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現象。
3.輕易否定城市旅遊文化
城市旅遊文化是維持一個城市存在與發展的最穩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遊文化,就否定了這個城市的發展潛力和城市存在的合理性。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歷史文化淵源,對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來,構造所謂的城市新旅遊文化,結果,原有城市旅遊文化支撐下的城市風貌被逐漸毀掉,新的城市外觀在形成過程中也因城市旅遊文化的淺薄和浮躁而顯得處處矛盾。城市的轉型不僅沒能帶來預想中的快速發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殘。
4.盲目引進城市旅遊文化
不注重發展自身的旅遊文化,卻片面地認為發達城市的城市旅遊文化先進於落後地區的城市旅遊文化,西方國家的城市旅遊文化領先於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旅遊文化。這種旅遊文化上的不自信導致城市規劃建設的嚴重失敗。如一些城市不考慮當地自然條件,把養護成本極高的草坪大面積引進來,不但破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綠化、生態平衡,而且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負擔;一些城市在沒有任何文化淵源的情況下大搞古典建築,導致整個城市不倫不類,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遊文化特徵。
(二)錯誤的認識對城市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1.城市面貌趨同,城市記憶消失
城市面貌是歷史的沉澱和文化的凝結。一個城市的旅遊文化發掘越獨特,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會大大提高,個性增強,特色鮮明。但是,在目前的城建中,由於抄襲、模仿、復制現象十分普遍,城市旅遊文化建設布局雷同。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在接受采訪時也頗有感觸:「今天,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旅遊文化形象。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裡城外一個樣。以 GDP 為導向的城市建設在不斷的拆遷和復制中變成了『千城一面』。同時帶來諸如環境污染、工作繁忙、生活壓抑、人際關系冷漠的缺憾,很值得人們反思。」由於長期忽視對旅遊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部分城市旅遊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2.城市文化沉淪,城市精神衰落
城市的旅遊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競爭力和創造力,決定城市的未來。今天的城市旅遊文化建設中,很多中小城市不注重深入發掘自身的人文歷史,而是淺薄城市原本的旅遊文化內涵,形成文化稀薄、格調低下的行為方式,「文化危機」問題及伴隨而來的種種不良社會現象日益嚴重。城市精神方面熱衷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標志性建築」,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精神,重局部功效,輕長遠目標,體現出對文化傳統認知的膚淺和對城市發展前途的迷茫。
、發展城市旅遊文化的對策分析

1.准確定位城市旅遊文化
提升城市旅遊文化品位,挖掘本地名人資源。在城市發展中要重視恢復和保護歷史文化,注意傳統與現實的結合,反對只圖新建而不注意保護的盲目城市化過程。獨特而清晰的定位,是進行城市公關活動的序曲,每個城市分別有著不同的文化積淀和文化資源,應充分發揮本區域、本地區的旅遊文化優勢,用旅遊文化建設城市。
對城市旅遊文化定位時,還應注意以下問題以防止本末倒置而忽略了發展經濟的首要任務。(1)城市幹部群眾對本城市旅遊文化的認同。定位問題解決不好,則削弱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影響幹部群眾的士氣,使城市形象受到損害。(2)投資者對城市旅遊文化的認同。城市旅遊文化的活力對投資者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3)社會公眾對該城市旅遊文化的認同。(4)其他相同性質城市對本城市的旅遊文化評價。與相同城市的競爭、交往、保持和諧的關系,對城市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定位時要考慮其同性質城市的品位對自己的影響和印象。(5)國際社會對該城市的旅遊文化評價。國際社會對城市旅遊文化作何評價是定位要考慮的。如廣州市以建立現代化國際城市為發展目標,主要是考慮其為華南的經濟、文化、信息、商業中心,對外開放程度高。(6)大眾媒體對本城市旅遊文化的評價。城市要在主要大眾媒體中樹立良好形象是影響城市旅遊文化定位的又一因素。
2.突出特色、整合不同的旅遊文化
特色文化重在三點 :一是發展民族特色。城市旅遊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遊文化,是跨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根本途徑。二是發展歷史特色。「以史為鑒知興衰」,對於世界遊客來說,具有歷史特色的城市旅遊文化,是他們不顧萬里之遙而跋山涉水的重要原因。三是發展風情特色。風土人情越濃的東西,聯動效應也越大。因此要不斷地挖掘和提煉這種「風情」,尋求走向世界的神奇力量。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產,構成了城市的記憶,保護好這些遺產是城市現代化的必要內容,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塑造城市旅遊文化特色主要在於:(1)喚醒城市旅遊文化意識;應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深入提煉具體的城市旅遊文化。將深厚凝重的城市旅遊文化用簡潔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使其顯性化、具體化,使自覺運用城市文化成為可能和現實,使城市文化觀念深入人心。(2)喚醒城市旅遊文化機制;為避免在城市發展中偏離城市文化的軌道,實踐中應充分尊重城市文化,科學運用城市文化,在准確理解城市理念文化的基礎上,重點把握好城市行為文化,真正按城市文化的發展規律和要求辦事。(3)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個性;針對城市發展日趨雷同的現狀,喚醒城市旅遊文化的個性特徵非常重要。在提煉城市理念文化時,就應側重於挖掘獨特的城市精神,把最優秀、最能體現城市特色的與眾不同的東西反映出來,這是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個性的關鍵。(4)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內涵;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內涵,應從最基礎的搜集工作做起,逐步整理提煉出自己的城市旅遊文化,用於指導今後的城市工作實踐;已對城市旅遊文化作了初步歸納的,應結合實踐不斷進行反思,使反映出的城市旅遊文化內涵更准確地接近客觀實際,避免城市旅遊發展過程中不必要的失誤。(5)喚醒城市旅遊文化價值;城市旅遊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的重要資產,具有無限的增值潛力。在思想認識上應有強烈的城市旅遊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實際工作中應積極研究挖掘潛力、揚長避短的具體辦法和措施,使城市旅遊文化在競爭和對比中顯示出其價值和意義。
3.城市旅遊文化發展的核心在於以人為本
發掘城市旅遊文化應關心文化的重要載體——人。文化的本質在於不斷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現代化程度。因此,發掘特色的城市旅遊文化,創建獨特的區域城市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求城市旅遊文化的定位、文化產業的設置、文化發展的走向、城市空間的布局都必須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符合人口變化及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形成「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倦、游之者忘歸」的人居文化環境。
4.堅持軟、硬體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
在城市旅遊文化硬體建設方面,一要抓城市區域旅遊文化建設的規劃,二要抓城市旅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三要注重打造城市休閑空間。要結合本城市的特點,努力創造具有豐富城市個性的旅遊文化產品,形成獨特的文化產業。發掘城市旅遊文化,保護城市旅遊文化遺產,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必須沖破城市本身的硬體障礙,同時還要與政府的政策相協調,以促進文化產業與城市經濟發展聯動發展,以形成大的城市旅遊文化格局,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郁成:新概念旅遊開發[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2] 於嵐:文化旅遊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3):80.
[3] 李巧玲:文化旅遊及其資源開發芻議[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2):88.
[4] 諸丹.城市旅遊文化的美學意義[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9).
[5] 王德剛.試論旅遊文化的概念和內涵[J].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
[6] 喻學才.近七年旅遊文化研究綜述[J].旅遊經濟,1997,(2).

『陸』 旅遊文化論文怎麼寫

個人覺得從文化的延續、保護與傳承下手比較好
旅遊景點的開發總的來說不就是為了這個嗎
當然對現在的人來說 或許經濟性更重要 但這是一個發展方向

『柒』 有關成都旅遊文化的論文3000字左右

旅遊文化相關的論文算是簡單的,如果是專業的論文還是需要專業的合作夥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庫」,會給你更多的幫助

『捌』 旅遊文化論文

旅遊文化新解
摘要:旅遊文化因旅遊活動而產生,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旅遊文化應重新劃分為原生性旅遊文化和次生性旅遊文
化,二者是旅遊文化的組成部分。原生性旅遊文化使次生性旅遊文化得以實現、次生性旅遊文化提高原生性旅遊文化層
次,二者在性質、構成、研究重點等方面有區別。
關鍵詞:旅遊文化;原生性旅遊文化;次生性旅遊文化
一、問題的提出
旅遊文化是旅遊的核心內容,是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因素,
卻一直沒有成為研究熱點。目前研究的重點是旅遊文化的各
種分支概念的界定和辨析,比如:旅遊主體文化與旅遊客體文
化[1]、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2]、旅遊文化與歷史文化[3]、旅遊文化
與旅遊資源文化等。筆者認為,旅遊文化研究的基礎應是旅遊
文化概念的確定。
二、旅遊文化概念的研究
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遊
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旅遊文化是「在吸
引和接待遊客與來訪者的過程中,遊客、旅遊設施、東道國政
府和接待團體的相互影響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受這
種學說的影響,有的學者認為,旅遊文化是以旅遊活動為核心
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和文化關系的總和[4];有的學者認為,旅遊
文化是旅遊與文化的一種深層次的結合[5];有的學者認為,旅
游文化是旅遊者這一旅遊主體藉助旅遊媒介等外部條件,通
過對旅遊客體的能動的活動,碰撞產生的各種旅遊文化現象
的總和[6]。學者們對於旅遊文化概念的界定,把握到了旅遊文
化的外延,但對旅遊文化內涵的闡述卻稍嫌不足。
三、旅遊文化的再認識
(一)旅遊文化概念界定
謝春山從「整合」的角度,認為旅遊文化是因旅遊活動而
產生,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這一概念不僅明確了旅遊文化
的外延,即因旅遊而產生的文化和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那
些不被旅遊業所利用的一般文化不可以統稱為旅遊文化,從
而彌補了「總和說」的不足;而且揭示了旅遊文化的特點,即旅
游文化是一種動態的文化,是隨著旅遊活動和旅遊業發展而
變化的文化。本文在此觀點的基礎之上,將旅遊文化劃分為原
生性旅遊文化和次生性旅遊文化,從而打破「碰撞說」中的三
體文化和六要素文化的傳統界定。
(二)原生性旅遊文化
原生性旅遊文化是指因旅遊活動所產生的文化,它不僅
是旅遊活動的直接產物,也是旅遊文化的核心內容。具體包
括:旅遊者文化(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的消費文化、
審美文化和休閑文化等內容);旅遊產品文化(即因旅遊活動
而生產的旅遊產品所具有的娛樂文化、愉悅文化等內容,其中
主題公園文化最為突出);旅行社文化(旅行社在為旅遊者組
織旅遊活動時所體現的服務文化、審美文化等)。
因旅遊活動而產生的原生性旅遊文化,其文化內涵註定
是由旅遊活動所賦予的。雖然原生性旅遊文化的形成原因唯
一,但其內涵可以通過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影響以及旅遊者的
不斷學習而得到提升。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層次的
旅遊者所承載的旅遊動機、審美需求不同,所生產的旅遊產品
的文化內涵便有所不同,並形成了多樣的原生性旅遊文化。由
於旅遊活動在追求愉悅的同時也要遵從一般的行為規范,如
道德、法律規范等,所以原生性旅遊文化具有一定的規范性,
即要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社會規范、以及旅遊地習俗、旅遊地
居民的行為模式。
(三)次生性旅遊文化
次生性旅遊文化指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旅遊業的生
存要依靠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而這六要素是先於旅遊
業而產生的,所以不能將其文化內涵籠統地歸為旅遊文化,因
而稱其為次生性旅遊文化。其具體內容包括:旅遊資源文化、
旅遊企業文化、旅遊目的地文化。
次生性旅遊文化在與原生性旅遊文化不斷的碰撞與整合
中,逐漸遠離自身文化,增添旅遊文化色彩。次生性旅遊文化
的形成是由旅遊地居民、旅遊者、旅遊業共同創造的。不管是
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一旦成為旅遊者的造訪對象,有旅遊
業介入,便被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如果是名人來游,可能會留
下墨寶、遺跡與客體共存,當地居民也會由此演繹出種種傳說
附會其上;如果發展成風景名勝,旅遊行政管理部門還要為其
規劃、定級,旅遊企業則忙著設計開發。這些文化現象固然是
旅遊者和旅遊業創造的,但一經附著而成為吸引後來旅遊者
親臨其境的旅遊對象,它們也就轉化成次生性旅遊文化。
四、原生性旅遊文化與次生性旅遊文化的關系
(一)二者的聯系
1.二者是旅遊文化的組成部分
原生性旅遊文化與次生性旅遊文化是旅遊文化的子文化。
本文所界定的旅遊文化是指由旅遊活動所引起,為旅遊業所整合的文化。旅遊原生性文化強調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顯示出
來的特殊的欣賞取向、審美情緒、心理狀態和旅遊產品、旅行社
的愉悅、娛樂文化等,其主要是由旅遊活動所引起的文化。次生
性旅文化包括那些先於旅遊活動而產生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
及旅遊業所依賴的六要素中為旅遊產業所整合的文化。旅遊活
動的發生是由旅遊者、旅遊資源和旅遊媒介共同構成的,同樣
旅遊文化也是由原生性旅遊文化、次生性旅遊文化共同構成
的,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不可能獨自構成旅遊文化。
2.原生性旅遊文化使次生性旅遊文化得以實現
在旅遊活動中,原生性旅遊文化負載著主要的旅遊文化
因子,通過旅遊媒介、在相異的文化區域和景觀空間中出現,
與次生性旅遊文化發生碰撞,原生性旅遊文化傳播到旅遊地,
對旅遊景觀和旅遊地的原有文化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
逐漸背離原有文化。就次生性旅遊文化而言,自然和人文資源
是先天的。如果沒有原生性旅遊文化人的參與及傳播,次生性
旅遊文化便不會實現並廣泛傳播。
3.次生性旅遊文化提高原生性旅遊文化層次
次生性旅遊文化本身是社會文化產物,是文化的載體,並
在社會文明進步中逐步形成的。賦有文化內涵的次生性旅遊
文化在原生性旅遊文化追求愉悅的過程中,提高了原生性旅
游文化的層次。在旅遊活動中,次生性旅遊文化所呈現的景觀
特徵、風土人情,能激發原生性旅遊文化的審美文化、愉悅文
化,使旅遊者的文化層次和旅遊產品的文化層次得到提升。只
有在原生性旅遊文化和次生性旅遊文化相互交融時,旅遊文
化才能得到廣泛的傳播與認可。
(二)二者的區別
1.構成不同
原生性旅遊文化以旅遊者文化和旅遊產品文化、旅行社
為核心,包括旅遊者的文化素質、興趣愛好、性格心理和旅遊
產品的象徵意義、文化內涵等。次生性旅遊文化以旅遊資源文
化和旅遊企業文化、旅遊目的地文化為核心,包括自然旅遊資
源文化和人文旅遊資源文化以及旅遊企業文化等內容。
2.性質不同
原生性旅遊文化中以旅遊者文化為核心,主要屬於精神
文化性質。次生性旅遊文化中以旅遊資源文化為核心,吸引旅
游主體的是它自身的物質形態,所以說次生性旅遊文化以物
質文化為主。
3.研究重點不同
原生性旅遊主體文化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旅遊者的
文化修養,提高旅遊者其審美能力,以求獲得更多的精神愉
悅,同時也為旅遊企業生產高質量的旅遊產品提供思路和理
論依據。次生性旅遊文化的研究側重是旅遊規劃和旅遊資源
開發。旅遊資源本身的文化內涵是其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合理
利用旅遊資源的文化,使它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
五、旅遊文化建設
(一)原生性旅遊文化建設
原生性旅遊文化的建設,主要在於旅遊者自我意識的覺
醒和旅遊產品的文化層次的提升。原生性旅遊主文化層次的
提高,有利於加深對旅遊的理解,獲得更高的愉悅滿足。提高
原生性旅遊主文化的層次包括豐富旅遊者的自然知識、人文
知識、社會知識和完善旅遊產品質量。它一方面有待於基礎教
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賴於旅遊業的幫助、引導。
在基礎教育方面,政府應繼續加大基礎教育包括旅遊教
育的普及力度,為潛在旅遊者提供旅遊所必需的文化知識和
審美需求。在旅遊業方面,旅遊業者應把提高旅遊產品質量和
旅行社服務水準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失時機地為旅
游者提供文化含量較高的產品和服務。首先,美化景觀的外在
形式,使其滿足旅遊者的審美感知力。旅遊者通過感知的自動
篩選,與自己的某種情感結構聯系起來,在以物抒情或寄情於
物的心理活動中得到特殊的審美體驗。其次,增添旅遊產品的
意境,豐富旅遊者審美想像力。再次,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內
涵。這有助於提高旅遊者審美理解力。同時,要加強思想道德
建設,提高全民素質,從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質。這是發展原生
性旅遊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次生性旅遊文化建設
次生性旅遊文化指旅遊資源文化、旅遊地文化和旅遊企
業文化。其建設應由旅遊者、旅遊業、旅遊地居民共同參與,賦
予自然旅遊資源和旅遊企業以文化意味。作為旅遊對象,旅遊
資源的吸引力程度又不完全取決於本身,還要受到人們審美
情趣的影響。旅遊資源自然越符合人的審美情趣,它對於旅遊
者吸引力也就越強。想要保持旅遊資源的本身魅力,關鍵要挖
掘旅遊資源中的獨特性,給旅遊者創造文化沖擊。
旅遊資源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它的文化內涵與生俱來。首
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已決定開發的旅遊資源進行有選
擇的挖掘,留精華去糟粕。其次,對於選擇挖掘的文化內涵,要
尊重歷史、忠於事實,盡量恢復其本來面目,不可隨意改變。最
後,要堅持整理保護。
旅遊活動改變了旅遊地文化,但如果旅遊地為了吸引旅
游者,使自身文化特色消失、提供世俗化和庸俗化的旅遊產
品,便失去了本地的原有文化,喪失了吸引旅遊者的根本動
力。在旅遊目的地文化建設中,政府的作用最為重要。其不僅
要制定有關旅遊地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使旅遊地的文化保
護有法律依據,還要向旅遊地居民宣傳保護當地文化的重要
性,提高其保護當地文化的積極性。
旅遊企業是為旅遊者服務的,其文化建設越符合旅遊者的
實際需要,就越會得到豐厚的利益回報。所以,旅遊企業的經營
者要在對客服務中,了解旅遊者的審美、飲食、消費、娛樂、交通
習慣,尊重旅遊者的民族習俗、宗教觀念、政治理念等,為旅遊
者提供方便但不失莊重,熱烈但不失理性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楊俊皎,楊鶴寧.旅遊文化的詮釋[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2006(3).
[2]徐菊鳳.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旅
游學刊,2005(4).
[3]謝春山.歷史與旅遊的交匯:旅遊文化淵源探析[N].光明日
報,2007-07-7(A06).
[4]王德剛.試論旅遊文化的概念和內涵[J].桂林旅遊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1999(4).
[5]陽國亮.多維視角旅遊文化研究簡論[J].桂林旅遊高等專科
學校學報,2004(2).
[6]沈祖祥.旅遊文化概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6.
[7]周其樓,等.淺談旅遊審美主體的心理積淀對旅遊審美的影
響[J].經濟師,2005(8).
[8]張繼濤.論旅遊主體文化的成因[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5(4).
[9]鄒本濤.旅遊文化建設論綱[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4(2).
[10]謝元魯.旅遊文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玖』 關於旅遊文化開發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深度發掘文化內涵促進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摘 要] 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旅遊管理領域內人們關注的中心議題之一。本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分析文化在旅遊產 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認識,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旅遊產業素質,從而構築旅遊產業發展 的新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旅遊文化;可持續旅遊發展

近20多年,我國旅遊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經濟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旅遊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旅遊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從而構築旅遊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遊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內涵的闡釋

現代旅遊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後,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遊活動影響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1.文化的廣泛性。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對文化多角度、多側面的研究也正說明文化內容豐富,外延寬廣。從不同視角可以把文化進行細分,旅遊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2.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具備特有的層次結構,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層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裡地對立統一於整個旅遊活動中。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遊層次,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因此,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應當多方位、多層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於文化涵蓋面廣泛,有學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既具體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們在理解、研究文化時,有時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遊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的差異性和發展性。文化是歷史發展中各地區各民族實踐中創造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動態開放系統,在穩定與發展的對立中不斷實現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人居於中心地位。要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由旅遊人群流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旅遊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文化差異並不能說明兩地文化孰優孰劣。
結合旅遊產業理解文化,旅遊文化不是旅遊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僅僅局限在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域,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遊這類文化表徵比較明顯的旅遊形式,而是要將旅遊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有規律,以利於其可持續發展。旅遊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層次結構體系,「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築、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遊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遊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遊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遊介體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遊的文化內涵,將使旅遊文化建設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遊文化引領旅遊產業發展的方向。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的文化本質特徵必然要求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遊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遊可持續發展。現代旅遊是旅遊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遊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遊,旅遊產品和旅遊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遊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遊者,才能帶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遊經濟競爭的核心。旅遊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遊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於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於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於滿足。由於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於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遊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遊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遊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遊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隻無形的手支配著旅遊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遊經濟基業長青。
3.文化是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於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遊發展的經驗顯示,旅遊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於多元文化含量的旅遊產品和特色旅遊服務,旅遊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遊文化因素越多,旅遊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旅遊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遊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後,文化成為將旅遊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遊是旅遊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旅遊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遊客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調查中,五種遊客最感興趣的旅遊資源,文化類型就佔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遊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於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遊產品,形成優質品牌。目前,文化旅遊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遊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點和旅遊活動內容,可以滿足遊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遊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遊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遊大國成為旅遊強國。
5.旅遊與文化相互作用。旅遊者通過旅行活動,學習了解到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遊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遊者,旅遊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於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遊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遊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於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遊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三、旅遊文化內涵建設促進旅遊可持續發展

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遊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旅遊發展觀念。我國旅遊業起步較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以旅遊養旅遊」、「五個一齊上」等發展思路,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對旅遊從外事接待到事業再到產業的認識逐漸明晰,一些項目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外延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於旅遊目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造成的破壞難以用經濟數字來計量。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旅遊產業發展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通過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向深度發展。
2.堅持政府主導全面發揮旅遊產業功能。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和旅遊產業發展水平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遊發展模式,並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態勢,在旅遊目的地,旅遊投資經營者、遊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協調好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並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門要提高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做先進文化的代表,引導當地旅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並由此全面發揮旅遊產業功能。
3.構建旅遊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旅遊環境。隨著我國旅遊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促進了旅遊市場環境的規范,但是旅遊行業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等各種短期行為仍然在侵蝕著旅遊經濟本不健壯的肌體,嚴重威脅著旅遊產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誠信公平的經營環境,改善旅遊行業形象,是旅遊經營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依法治旅完善旅遊法律法規建設,可以一定程度地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遊經營企業的自律,通過構建旅遊經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倡導誠信守法經營。
4.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品牌促發展。旅遊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在分析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內容組織,進而通過旅遊產品加以體現,並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其中,對旅遊資源文化主題的感知和把握並經由旅遊產品外顯是關鍵,其本質在於對旅遊文化資源進行概括、發掘、升華最終凝聚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精神,然後通過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內涵滲透、表現在旅遊產品的各個層面,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遊吸引力。
5.重視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國旅遊產業起步較晚,旅遊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的縱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豐滿,恰逢中國加入WTO的巨大變革,剛剛蹣跚學步就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戰,客觀上使得中國旅遊產業不可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同時,正是由於我國旅遊產業發展的歷史很短,旅遊產業發展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領域,加上旅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如它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那麼直接和易於察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結果才逐漸顯現出來,可一旦結果顯現,其後果也就無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旅遊對經濟和環境影響的問題研究。我們必須重視這個現象並做好前瞻性研究,現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旅遊接待地區社會文化商品化問題、傳統文化衰退問題、民族文化異化問題以及遊客帶來的文化示範對旅遊接待地的文化影響問題等等,從事這些研究的不僅包括旅遊工作者,還包括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還應當重視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推廣。
6.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遊產業發展基礎。旅遊產業鏈較長,屬於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旅遊專業教育是置於經濟學范疇內的,旅遊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遊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遊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遊服務都是基於文化基礎上的,但旅遊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對文化的認知度不夠,旅遊文化內涵的「白化」環節缺失,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遊者感悟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旅遊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現代旅遊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遊人才培養,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性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旅遊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通過每一位旅遊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給與遊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遊文化品位。
旅遊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但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遊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進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與旅遊產業有關各方參與,深度發掘旅遊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遊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春山.旅遊文化——中國旅遊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2]安宇,沈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遊報,2000-01-17.
[4]李天元.中國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