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㈠ 說說旅遊業對雲南麗江古城經濟有什麼影響
旅遊業雖然給麗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機,推動了麗江的發展,也把麗江推向了全世界,可是不可避免也帶來了無法彌補的破壞,商業開發的過度已經使麗江失去了原本的安靜。
記得採納啊
㈡ 如何解決古城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的界定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存環境所受到污染與損害已經觸目驚心。人類的生存環境,除了直接面臨著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的威脅外,還存在著與此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等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旅遊與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和與此相對應的以商業經濟利益為驅動力的旅遊資源開發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以致旅遊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焦點。
為了使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於1972年倡導並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並建立了《世界遺產名錄》。根據公約規定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並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稱為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種類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屬於以下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是古代的東西,是經歷了百千萬年而至今仍在的東西,是沒有備份,獨一無二的。正是這獨特性和唯一性決定了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
我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於次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產。1999年lO月29日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至28年7月,我國已有37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項,自然遺產7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1項,成為了全世界共有的財產。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正在申報和未提級申報的歷史文化遺產,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典型的歷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特點,日益受到旅遊者的青睞,成為寶貴的人文旅遊資源,同樣需要我們進行保護。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是千百年悠久歷史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體。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雲南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這個地方得到了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反之,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有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或民族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從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歷史遺存豐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人類發展歷史,喻古明今,有利於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意義。在歷史科學研究進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古建築、構築物等有很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我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518年),距今已有14年的歷史。橋長64.4米,跨徑37.2米,橋高7.23米,14年的歷史,趙州橋經歷了1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所以它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跨徑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此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奇跡,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誠然,也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人們還不清楚其科學原理,需要我們去探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發展旅遊經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尤其是旅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對之加強保護,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歷史文化遺產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
旅遊活動的客體是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經濟的發展,要依託於旅遊資源,除大自然賦予的自然旅遊資源外,更離不開人文旅遊資源。中國5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嚮往,這些都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遊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獲得相關歷史知識的重要場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馬俑及眾多明清皇家陵寢等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小小的周庄,年旅遊收入達2億元。可見,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旅遊的客體就會存在。
(2)用經濟價值去直觀地表現人類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於更好地發展旅遊經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增長。我國人文歷史文化旅遊的潛力很大。保護好這部分旅遊資源,能更快地發展旅遊經濟。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能提升旅遊資產的價值,可持續發展旅遊經濟。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旅遊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旅遊資產價值。歷史文化遺產是全國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在於供世人觀賞、研究與利用,所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得好的地方,旅遊業就發展得好,旅遊資產價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平遙古城、周庄古鎮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好,其旅遊資產價值提升的快,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能帶動本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
4.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發展的。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激情、奮勇向上的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激勵力,中國擁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3O項,居世界領先地位。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對於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對於提高國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強民族自尊,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提高國家文化形象,豐富世界文化寶庫都有極大作用。文化是進步的動力,是歷史的積淀。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留存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全球《2l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被重視。在多年的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由於文化價值觀的不斷變化,很多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上世紀幾次大規模建設,使許多傳統歷史文化遺產遭到摧殘和破壞,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加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也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展不利,存在很多問題。
三、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難達共識。雖然社會總體上
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保護意義的認識不斷提升,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存在差異,導致認識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銳對立。如在城市建設中對一些古跡遺址的去留問題上,在一些已經消失的歷史文化景觀要不要新建的問題上意見相左。這種狀況導致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因為缺乏共識而難以處理。
2.歷史文化遺產家底不清。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碰到歷史文化遺產時,講不清道不明,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本沒有調查、登記,更談不上公布文保單位及對其進行合理規劃。 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3.「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處理不當。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少地區只顧單純的經濟開發,只顧規模的擴張,而忽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被毀程度令人堪憂。尤其在一些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許多歷史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築遭到破壞。襄樊宋城牆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遵義會議會址周圍的歷史建築一拆而光。城市要發展,舊城要更新,勢必要拆遷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歷史使用價值的老建築。時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樣協調好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我們不能為了開發商的需要,為了出賣土地,籌集資金,把一些古建築和一些有歷史意義的遺跡毀掉。
有的地方在開發旅遊資源過程中,片面追求旅遊經濟效益,造成歷史文化遺產嚴重破壞。一是為了迎合旅遊熱,不惜以拆毀傳統歷史街區為代價,而後又製造出了乃至異地開發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淪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執法不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管齊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為什麼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許多地區領導,甚至最基層的領導一句話就能化為烏有。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管理,而是權大於法。
5.保護資金的匱乏,專業人才、技術的匱缺,直接影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由於沒有專項的保護資金,許多歷史文化遺產處於自然消亡狀態。尤其是貧困地區,文物專業幹部僅一、二個人,連日常開支都很難保證。缺少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保護人才隊伍,同時缺少過硬的保護技術,何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呢?
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1.積極宣傳,更新觀念,加強全民保護意識。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各級政府和每個市民的神聖職責。政府要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同時要廣泛發動群眾,讓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珍惜愛護文物,並且要加強輿論監督,有了群眾支持和輿論支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有了強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2.提高全民素質與法律保護並行。上世紀7年代末8年代初,長城旅遊剛剛興起時,各個長城景區普遍遭遇了一次「毀容」高峰。從八達嶺瓮城西門登上長城,分別沿南北兩側依山而上的長城邊走邊觀察,看到這段3多米的長城上,凡遊人伸手能及之處,幾乎都被刻上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鮮文,以及難以辨認的字詞,刻得密密麻麻。這些字不僅破壞了長城的歷史面貌,有的字深達半厘米,已傷及牆體。長城乃中華民族的象徵,此舉嚴重破壞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國長城學會與八達嶺長城管理委員會聯合發起的去除長城牆體字跡方案徵集活動,消息公布後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為長城保護獻計獻策。近十多年來,隨著遊客素質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強,刻字破壞行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遺產不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規來保護,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來保護。對於嚴重損毀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應規定為犯罪,應給予刑事處理。
3.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保護是前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旅遊資源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離不開的客體。一旦被破壞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能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多借鑒浙江蘭溪的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還可以對實物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實施限人限時地開放參觀,西藏布達拉宮就是這樣的。甚至可以不對外開放,只對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開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會日益增加。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
4.摸清家底,搞好保護規劃。去中原地區旅遊,當地人會自豪的對你說:「你拿把鍬,隨意挖幾下,就有可能發現寶貝」。雖然是笑談,但還能反映出因文化積淀深厚,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心態。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提示我們對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心中有數,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於規劃和保護。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應積極修整並恢復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環境。但要處理好個性文化與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關系。現在有些歷史文化名城,商業氛圍越來越濃,而文化氛圍卻日益淡化。麗江古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古城保護得不錯,但古城內一個商店接一個商店,文化氛圍不濃,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這是令人遺憾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護城市的全部,它的保護范圍、內容與要求要通過城市規劃來細致確定。關鍵在於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新建築和老建築的關系,新舊建築之間在風格、色調上相協調,使整體格局達到和諧,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嚴格控制文化遺產保護區、歷史街區內的空間過量的不適當的經濟開發、旅遊開發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點建設。
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缺乏妥善協調。在保護文化遺產中平遙地方政府採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護規劃;第二,實施古城居民搬遷工程;第三,全面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等,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5.借鑒國外先進保護經驗,加強保護進程。借鑒國外「保護古城,建設新城」的成功經驗,把有價值的傳統街、巷和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再另外開發新區,避免城市化進程中「建設性的破壞」。對該保護的傳統街區則進行環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內配套設施,改善人們的居住質量,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品質的需求。
6.加強資金投入。國家每年拿出2萬元用於歷史文化遺產中名城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遭受地震時,國際上也給了相當數量的捐助。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資金是缺口,國際、國家支援能力勢必有限,這就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好遺產本身,從旅遊收入中拿出相當部分,加強自養,爭取良性循環。
㈢ 麗江在旅遊可持續發展中需注意哪些問題
作為一個麗江的當地人我認為有以下3點:
1.古城開發過度商業化
2.旅遊景點的遊客承載量超標
3.民族傳統文化與風俗的保護與傳承
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欠缺的地方還請見諒。
㈣ 旅遊開發對麗江古城的影響
麗江本不應該如此的商業化的。
但反過來思考,沒有商業化運作,很版多人更不不知道麗江
也不懂權得去保護歷史文物,
但是凡事不要做的太過
麗江的公廁里也在安裝了電視播放廣告,這個有點太誇張..
長此以往, 城將不城
㈤ 麗江古城有何旅遊價值
一是歷史文化古城,有歷史文化價值,二是代表自由的集散地,年輕人多,氛圍不同,三是納西族的民族棲息地,風土人情,東巴文字,都有旅遊價值
㈥ 麗江在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
麗江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民族傳統文化大量流失
發展旅遊業的過程中民族傳統文化大量流失,飲食文化、土特名優、手工藝、民風民俗等在商品經濟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外來人口的流動、轉換、沖擊,給當地的本土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現在的納西小孩子都不學母語,而開始學四川話和昆明話,他們認為納西語是對智利的一種障礙。即使在家裡,也有好幾個層次,往往是祖父母說納西語,孫輩就不會說。伴隨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來文化糟粕對麗江社會文化特別是對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沖擊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實不徹底
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全面、管理跟不上等,會給麗江旅遊帶來壓力。在旅遊發展中重開發,輕保護,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問題值得人們關注。對旅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開發,旅遊景區的粗放式經營;旅遊者的大量進入,超過麗江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負荷運營,給旅遊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的破壞等不能滿足遊客的需要。綠化不夠、垃圾問題、河流污染已成為普遍的現象。麗江作為雲南重要的旅遊中心,與旅遊城市本身應具有優美環境的要求極不吻合。
(三)外部威脅
1.競爭力不強 麗江的旅遊產品的品牌建設正處於待開發狀態,新產品開發的動力和能力不足。又由於麗江在民族文化資源的同質性,各相同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旅遊資源的淺層次開發,導致旅遊產品功能上較為單一,多數以觀光型、低層次、簡單的旅遊產品為主,專項旅遊產品仍然不足。
2.加入WTO帶來的挑戰。 加入WTO一方面為麗江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加入WTO後,我國旅遊業、雲南省旅遊業逐步與國外接軌,麗江市旅遊業的發展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同時旅遊開發市場也將向外資開發,國外旅遊開發企業,旅遊經營管理企業的進入,將使國內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要求國內從事旅遊業的相關機構轉變思想,更新管理意識,積極應對新的挑戰。
3、周邊旅遊景區帶來的挑戰 從麗江市區所處的旅遊區位來看,南面有聞名已久的大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北面是人間仙境香格里拉,西面則有剛剛發展起來的騰沖及德宏,這樣一種位置一方面使麗江在連接這幾大旅遊區上起到了重要的集散地及中轉地作用。但是,這幾大旅遊景區的存在,使麗江旅遊形象的樹立難度加大,旅遊市場擴展面臨激烈競爭。所以,麗江旅遊業的發展面臨很多的困難。
麗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一)政府主導
1.制定旅遊發展和保護的總體戰略規劃
無論是從保護傳統文化還是從提升旅遊產業檔次的角度著眼,都應帶十分重視發展總體規劃的作用。麗江旅遊發展在開發和建設時建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精品資源和名牌,突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確保麗江旅遊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和在旅遊市場上競爭力,實現旅遊經營從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從數量規模擴張型到質量效益型的轉變,防止盲目競爭,遵循各種經濟關系,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要營造和保護民族文化的生存環境,提高麗江居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
通過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工作,特別是要注意搶救瀕臨滅絕的民族民間文化形式,激發麗江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護上的憂患意識 ,宣傳可持續的發展觀,從思想上提高麗江居民的民族保護意識。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完善旅遊環境,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國內外遊客的需求。 3.從實際出發,制定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條例、法令等
把環境與發展問題落實到政策、法令和政府決策之中,以使旅遊可持續發展建設走上法制化軌道,加強民族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強制命令,才能從根基上保證在旅遊開發中保護民族文化,打擊各種不文明的破壞行為。制定和完善麗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加強旅遊法制建設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運用旅遊規劃、法規和法律政策來調控和管理各種旅遊經濟活動,使整個旅遊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4.成立專門研究組織等,培養專門的管理人才,政府財政提供資金保障
納西文化大多被年紀很高的老東巴掌握,隨著老東巴們年齡增長和去世,導致文化的傳承受到阻礙。在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成立研究納西文化等的單位和組織,培養專門的研究和傳承納西文化的人才。納西文化的研究和傳承這樣關系民族發展的龐大工程必須要有國家的財政保證。
5.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媒體宣傳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使他們為麗江民族文化的保護服務,文化產業我們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可以借鑒國外這方面的先進經驗,優化文化產業市場,引導文化產業向正面的方向發展,對文化產業市場進行監督和控制。要通過各種公共活動向公眾進行宣傳,提高對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6.擺正政府在旅遊發展中的位置
政府應該發揮其行政力量保證麗江旅遊開發的順利進行和可持續發展。政府不僅需要在旅遊失氛圍的營造、旅遊地形象的塑造、旅遊營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還應該致力於提愉管理水平、增強管理效率,保證旅遊業的正常、良性運行。政府的職能決不僅僅是發展經濟,在社會發展、文化變遷等方面也必須承擔應有的職責。
(二)民間參與
1.以家庭為單位向年輕人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知識
進一步做好傳統民族文化資料的整理工作, 繼續收集、整理、製作各種民族文化儀式的音像資料,通過傳授的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積極對內對外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並且進行傳授工作,培養人們的憂患意識,促使納西文化的永續傳承,為把麗江建成世界級的精品旅遊勝地培養其保護意識。
2.積極參加民族傳統節慶、祭祀活動
傳統節日以習俗的力量讓民眾自動在同一個時間經歷相同的活動,在相同的儀式中體驗相同的價值,一個共同的社會就這么讓人們高興地延續下來。這就是傳統節日最經濟、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產功能。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作為假日,一方面更能夠實現刺激消費的目的,另一方面還有利於中華民族的若乾重要的價值有更好的機會在生活中自然地傳習。
3.保護中創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盡可能地把高新技術成果運用到旅遊業發展上,保護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使旅遊可持續發展建產立在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物質基礎之上。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開發東巴文化產品。運用影視人類學的原理,搶救、整理、復原、攝制幾個重要的東巴儀式。強調文物保護,珍惜旅遊資源,麗江古城的歷史文化風貌是發展都市旅遊最重要和最珍貴的旅遊資源。
4.發揮非正式組織的優勢,政府和民間互相監督
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團體、旅遊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作用,明確各自應承擔的義務,發動全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到旅遊可持續發展中來,監督政府工作,為政府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見和建議。鼓勵社會團體、個人通過捐贈等方式依法設立旅遊資源保護基金,專門用於旅遊資源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海外社會團體、個人通過捐贈等方式在我國設立旅遊資源保護基金。
㈦ 如何實現麗江古城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大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開展生態旅遊,保障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上個版世紀末,大連權市確立了實施生態旅遊戰略思路,力求將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以城市自身作為旅遊開發的載體,樹立生態旅遊新觀念。針對城市旅遊資源特點,大連市政府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努力營造出「藍天、碧海、綠地」的城市生態環境氛圍,進而促進全市旅遊發展。如今,秀麗的自然風光、優美的海洋環境、豐富的旅遊產品不僅成為大連市的「城市品牌」,也是這座城市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縮影」。
目前,大連市擁有2處濱海國家地質公園,4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國家級5A級旅遊景區——大連虎灘海洋公園,集中展示了白鯨、海象、海獅、北極熊、企鵝等珍稀極地動物;9處4A級旅遊景區——其中以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最具代表性,是中國北方理想的海濱旅遊度假勝地。
大連市還不斷推進農村環境保護,促進生態旅遊項目多元化發展。今年,充分開發和利用大連市生態旅遊資源豐富的特點,重點開展了創建10個特色旅遊鄉鎮、30個旅遊專業村、100家星級農家樂的工作。
㈧ 麗江古城旅遊業發展的不利區位因素及古代建築保護群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平原少,後備土地資源不足;地質災害頻發,多地震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