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將與城鎮化融合發展
Ⅰ 關於全域旅遊發展,哪些新觀點必須
全域旅遊是指一定區域內,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以旅遊業帶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發展理念和模式。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在近日由國家旅遊局召集的全域旅遊研討會上說,全域旅遊發展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迸發出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
大眾化需求呼喚全域旅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全面小康社會必然伴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2016 年,我國國內游達 44.4 億人次,人均出遊率達 3
次,旅遊成為中國老百姓的必需品。全域旅遊是應對全面小康社會大眾旅遊規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戰略。
從「觀光式」到「體驗式」,旅遊市場需求發生變化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暑期旅遊市場需求旺盛,確定將在暑期出遊的受訪者佔比59.3%,很多人選擇的出遊原因為「孩子放暑假,可以全家一起出遊」,佔比為37.3%。計劃暑期出遊的受訪者中,47.4%的人選擇了自助游,選擇旅行社跟團游的比例為32.2%,選擇自駕游的比例為16.5%。
隨著國民消費與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散客自由行逐漸成為主導旅遊形式,人們對旅遊的期待也不斷提高。
富民、轉型、改革 全域旅遊成法寶
隨著全域旅遊概念不斷深入人心,旅遊業在拓寬發展思路、創新思維模式、激發內生動力方面發揮著全局性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地區通過全域旅遊這條路,走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全域旅遊是一條富民之路,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武器
是實現「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的必由之路。河北省淶水縣計鹿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2016年縣旅遊部門引導村民藉助冰雪旅遊發展農家樂,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了3500元,實現了整村脫貧。不止淶水縣一地,寧夏西吉縣龍王壩村、四川綿陽南華村等地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了導游、服務員,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2016年,旅遊扶貧覆蓋到了2.26萬個貧困村。「十三五」時期,中國還計劃通過發展旅遊帶動17%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到2020年,全國通過發展旅遊將帶動約1200萬貧困人口脫貧。
全域旅遊也是一條轉型之路
以「旅遊+」為手段,培育旅遊新業態,助推振興實體經濟。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指出,2016年,大慶市在原油產量持續下降、相關產業停滯不前的情況下,旅遊業逆勢上揚,實現旅遊收入19.1%的增長,探索走出了一條以旅遊業推動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大慶的成功案例只是一個縮影,國家旅遊局計劃在全國創建1000個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100個工業旅遊基地、10個工業旅遊城市。通過旅遊直接推動三產,間接帶動一產二產,全國許多地區完成去產能、穩增長、調結構的艱巨任務,完成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華麗「逆襲」。
全域旅遊還是一條改革之路
廁所革命在解決了遊客如廁難問題的同時,已經成為了我國旅遊全面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從前,湖南省崀山景區廁所少而差、遊客如廁難。全面推進廁所革命以來,崀山景區新建、改建生態旅遊廁所62座。在完善硬體設施的同時,部分企業在管理方法上也進行了新技術探索。嶗山與光大集團攜手通過PPP合作模式建設了一批旅遊廁所,注重生態環保、智能管理、以商養廁,成為業界的亮點。兩年來全國共完成新建、改擴建廁所50916座。我國旅遊廁所建設基本達到了「數量充足、干凈無味、管理有效、實用免費」的目標。以旅遊廁所革命為代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涉旅基礎設施升級、配套系統更新、服務水平升級。
前景廣闊
全域旅遊戰略的意義和影響將遠遠超越旅遊領域。全域旅遊將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增就業、惠民生」的新引擎。這是歷史賦予當代旅遊人和中國旅遊業的巨大機遇。立足當前,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遊將帶來許多方面變革。
從全域綜合效應來看,全域旅遊將成為促進社會變革的新動力。全域旅遊將成為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載體。全域旅遊成為老百姓的旅遊生活新方式,成為老百姓幸福的重要源泉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主要指標之一。全域旅遊將更加有效地促進社會結構優化、人民素質提高、各民族融合、社會治理能力提升。
從理論研究與示範價值來看,對全域旅遊的研究將會保持較高的熱度,將形成全域旅遊的本土理論體系,為中國旅遊理論做貢獻,並為世界提供借鑒價值。全域旅遊將成為促進中國融入世界旅遊大潮、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新舉措,並為世界貢獻中國旅遊經驗。
Ⅱ 如何用一個指標將旅遊業與城鎮化聯系起來
歷史經驗和經濟運行的規律證明,城鎮是旅遊業最有效的依託,凡是以城鎮作為支撐點的旅遊資源的開發程度就高,旅遊活動內容就豐富,吸引的遊客就多,旅遊業發展就迅速。相反,如旅遊業無城鎮作為依靠,旅遊活動就單調,旅遊服務就會欠缺,勢必影響旅遊業的發展。因此,城鎮是旅遊業發展的後勤保障地,是旅遊業發展的基本土壤,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依託,城鎮化的有序推進有利於促進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反過來,旅遊業又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因為旅遊業的帶動性強,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活躍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帶動了相關產業
及城鎮建設的發展。另一方面,旅遊業雖然促進了城鎮的發展,但是城鎮發展必然要侵佔山林與良田,使得自然生態環境絕對面積不斷減少,並使原有自然生態環境在很大范圍內發生質變,同時,城鎮旅遊生活接待區內興辦了許多旅遊服務設施及與旅遊有關的工業企業,會產生環境污染,這都會影響旅遊業的發展。因此,發展旅遊業與促進城鎮化有時又是矛盾的
從理論上看,旅遊業對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
旅遊業改善了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是城鎮化整體的綜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皖南的古村落旅遊開發中,為提高各古村落之間的可達性、各旅遊景點的串聯性,解決隨旅遊發展所帶來的交通問題,提升旅遊層次,政府和相關組織(如開發商等)在旅遊區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旅遊業的興起為古村落的居民帶來了便捷的交通和順暢的通訊等。旅遊業通過大大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城鎮化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打下了基礎。
2.旅遊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提高了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3.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質和價值觀念,促進了與現代社會的對接。在開發初期,村民在旅遊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較低下,不能很好勝任這一工作,所以開發商和政府在開發前期將對村民進行培訓以提高村民的素質進而適應旅遊的需要。
4.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村民的從業結構由原來的傳統農業生產結構向農商結合的模式發生轉化。
5.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多種文化的沖擊,使農民的視野得到開闊。旅遊業的發展會使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在當地村民與遊客的長期接觸中所產生的。村民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會不斷探索與適應遊客的文化,使村民的視野得到開闊,同時,村民們的認識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為城鎮化的發展打下思想基礎。 事實上,旅遊業的發展除了對城鎮化建設有促進作用,它也會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在二者的關系處理上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態度。
Ⅲ 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Ⅳ 從海南省發展全域旅遊中我們可以得到全域旅遊與產業融合怎樣的關系
以旅遊業為發展核心,帶動了農工商發展,各要素重新配置後,又影響旅遊業的發展。
傳統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
Ⅳ 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未來文化與旅遊如何做到融合發展
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以及全域旅遊的大力推進,人們對旅遊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文化旅遊日受青睞。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去體驗不同地方豐富多樣的特色文化。文化與旅遊如何融合?前瞻產業研究院通過調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立足實際,切實加強規劃引領作用。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重在規劃。要深刻把握方針政策,結合旅遊發展的新時代、新階段和新要求,突出前瞻性和實用性,編制出台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專題規劃,進一步凸顯獨特的文化與地域資源稟賦,為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提供更為科學、可行的引導。
2、深入挖掘文化旅遊資源。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疊加、硬性配對,只有選擇那些具有市場價值、具備在旅遊產業上發光發熱的文化資源,才能真正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
3、創新理念,打造文化旅遊個性品牌。品牌是文化旅遊業的名片,要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旅遊品牌,使文化旅遊具有更鮮明的總體品位和整體形象。
4、依託資源,積極開發文化旅遊商品。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文化旅遊商品,完善旅遊整體文化形象,增加旅遊業的附加值。
Ⅵ 如何推進全域旅遊和綠色轉型發展
國家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以抓點為特徵的景點旅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無法支持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需要對國家旅遊發展戰略再定位,推動全域旅遊發展。「發展全域旅遊,通過有機整合區域資源、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社會共建共享,豐富旅遊業的內涵和外延,放大旅遊業的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效益,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使旅遊業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今年上半年,國家旅遊局公布了首批262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名單。這262家單位不僅覆蓋了全國31個省區市,也囊括了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區域,成為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依託。
浙江桐廬縣提出「全方位保障、全景化打造、全產業融合、全領域覆蓋、全社會參與」的五全舉措;南京市江寧區提出「規劃引領與規劃指導相結合、分類試點與分批推進相結合、功能布局與體系完善相結合、示範創建與項目支撐相結合、運營管理與宣傳推介相結合、督查指導與組織保障相結合」的六結合措施。一些地方還從省域層面探索全域旅遊發展模式創新,雲南以「旅遊+互聯網+金融」模式構建全域旅遊新格局,貴州成立全域旅遊品牌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京津冀成立鄉村旅遊協同發展平台等。
國家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域旅遊創建驗收寧缺毋濫,成熟一批公布一批,使全域旅遊創建工作取得切實成效。」
如果想了解全域旅遊相關項目的話可以關注雲途智旅。
Ⅶ 以試論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為主題寫一篇800字作文
寫作思路:把城鄉融合的重要性闡述清楚,並且寫出國家對於城鄉融合的態度和方針。
正文:
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十九大指出,我們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最大的不平衡其實是城鄉關系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其實是鄉村發展的不充分。
我們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很大程度上就表現在城鄉的二元結構上。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
城鄉融合發展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其實是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並列發展的過程,「四化」同步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核心的任務。
在這「四化」里,工業化處於主導地位,是發展的動力;農業現代化是重要的基礎,也是發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後發優勢,可以為我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鎮化其實是一個載體和平台,承接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的空間,帶動著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加快發展,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如何處理好「四化」關系,特別是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現代化的成敗。因此,我們說城鄉融合發展既是城鄉現代化的抓手,也是重要的標志。
城鄉融合發展是拓展發展空間的一個強勁動力。因為我國最大的發展潛力和後勁在鄉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促進鄉村資源要素與全國大市場相對接,能夠釋放出可觀的改革紅利,也能夠帶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Ⅷ 「全域融合」如何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旅遊經濟快速增長,產業格局日趨完善,市場規模品質同步提升,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域旅遊」從提出概念到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是我國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據統計,過去五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次由8300萬增加到1.3億。2017年中國旅遊總收入為5.4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8%;2017年全年國內和入境旅遊人數超過51億人次,比五年前增長69.1%,年均增長11.1%。
國務院辦公廳的上述《意見》中,重點部署了「推進融合發展,創新產品供給」工作,包括推動旅遊與城鎮化、工業化和商貿業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農業、林業、水利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交通、環保、國土、海洋、氣象融合發展,推動旅遊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融合發展等。融合發展有助於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將融合發展戰略用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形成旅遊業發展的「全域融合」思維,推動一定區域以及更大區域內旅遊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並以旅遊業帶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將是我國旅遊業發展戰略的一次重大提升。
Ⅸ 旅遊業與新型城鎮化結合的優勢都有什麼
隨著中國城鎮化飛速發展,旅遊業已經和城鎮化進行全面融合,形成旅遊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旅遊助推新型城鎮化,以旅遊產業集群為城鎮發展核心動力,旅遊帶來消費動力能直接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山合水易】認為旅遊產業在拉動消費、產業融合、提升環境、幸福指數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決定了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必將成為城鎮發展的核心引擎。旅遊產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給出高效解決方案。主要體現在下面4個方面:
第一、產業關聯意義
在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發展以旅遊產業為主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聯動的產業格局,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升產業對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促進新型城鎮化的健康快速發展。
第二、產業集聚意義
旅遊產業集聚帶動城鎮經濟發展要素集聚。要素集聚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高效產業組織,加速產業發展,優化產業布局。要素集聚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換的頻率和速度,帶動城鎮產業結構調整和空間拓展。隨著旅遊產業集聚,逐漸形成具有集聚和輻射雙重功能的城鎮中心,形成區域經濟、文化、生活中心。
第三、文化生態意義
區域文化和生態的保護,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區域文化和生態需要傳承和保護。這一要求與旅遊開發中生態環境和當地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相輔相成的。
第四、促進消費意義
旅遊產品包括會議會展、養生養老、運動、娛樂、游樂和休閑農業等各種活動,這些活動依託旅遊,把遊客從客源地搬運到或輸送到目的地。在這個過程中,旅遊集聚形成消費集聚,消費集聚促進產業集聚,產業集聚推動城鎮發展,最終形成新型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