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工作報告旅遊發展理念
㈠ 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包括哪些方面
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樣,旅遊業的合理發展也有助於改善產業結構、改變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們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系統中,旅遊業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本身就是對其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促進。旅遊與可持續發展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耦合關系。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方面的作用,對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又為旅遊業創造了好的條件。從代價角度看,在同等產業發展條件下,相比其他多數行業,旅遊業的投入和消耗的資源較少,環境代價也小,有「無煙工廠」的美譽,因此,旅遊業是天然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優勢的產業。從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來看,旅遊活動產生於人的一種需要,是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統一,反映了人類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古代只有少數人形成的這種自發行為到了近現代逐步變成一種經濟活動,乃至形成一種產業,但旅遊產業的屬性有其文化經濟的特性及優勢。而文化經濟是最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旅遊業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是就旅遊業本身而論也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發展旅遊業當然符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但違背自然、社會規律的片面發展,也會導致旅遊業本身不可持續的問題,如旅遊吸引物的破壞,文化古跡的大量開發破壞其原有的風貌,有些開發對環境的破壞是致命的、永久的,會為後代帶來難以彌補的代價。
因此,必須明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應然之義。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追求旅遊開發的長期價值,以旅遊開發的組合效應評價為出發點,強調旅遊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以及社會承受力的綜合統一,使 旅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長期支撐體繫上。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旅遊組織等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憲章》所說:「旅遊是一種世界現象,也是許多國家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最高和最深層次的願望。但旅遊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改善環境質量。」
㈡ 如何圍繞五大發展理念做強做大旅遊產業
一是旅遊業有著較強的特殊性、廣泛的關聯性、宏大的系統性,需要通過跨界思維來進行創新。旅遊業的發展能夠帶動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樣,旅遊業的創新也能夠帶動很多相關產業的創新。要通過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技術創新,引領全域旅遊發展。
產品是消費者是否認可企業的關鍵所在,宣傳推廣再好,沒有產品支撐,也都是空談。旅遊產品是一個多環節形成的鏈條,從遊客產生需求到進行尋找、預訂、到達、遊玩、住宿、購物等一系列過程,處處體現著旅遊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旅遊產品創新必須擺脫單點突破的思維,單點的成功只能是示範引領作用,但難以形成綜合效應,要最終形成整體效益的提升,就必須在整體上進行創新。
旅遊品牌創新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山東旅遊品牌來說,未來可以圍繞著「好客山東」再進行品牌內涵的延伸,不斷豐富和強化「好客山東」的內涵。比如,從「好客山東」到「客好山東」和「山東好客」,這個過程中,意味著要主動出擊,不能再把「好客山東」當作旅遊部門的事情,而應該調動全社會的資源來維護。
隨著旅遊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越來越深入,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技術創新的契機。以智慧營銷為例,通過對大數據的採集、整理、預處理、可視化等技術手段,能夠精準發現消費者的新需求,能夠找到市場窪地和新業態契機。
二是用協調理念引領全域旅遊發展。一是協調經濟不平衡。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發展稟賦和發展階段,其旅遊資源開發力度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都各不相同。發展全域旅遊能夠有效緩解投資不平衡,讓旅遊投資和區域經濟充分聯動起來,形成較為系統的旅遊投融資體系,讓旅遊充分利用區域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來實現飛躍發展。同時,國家層面也需要在規劃、政策、人才、金融等方面對欠發達地區的全域旅遊發展給予支持。二是協調權力不平衡。旅遊業的發展涉及多部門協作,但是旅遊部門往往是各個部門中最弱勢的,雖然有最強烈的發展願望,可是卻沒有必要的話語權。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促進部門協調,有利於通過「旅遊+」對行政組織進行完善,從而提升旅遊部門的話語權和統籌權。三是協調文化不平衡。旅遊的靈魂是文化,任何旅遊形式背後都有著文化內涵,旅遊的過程正是對異質文化的認識和體驗過程。發展全域旅遊,可以將遊客從景區引流到全域,讓遊客與居民有更多互動的機會,讓遊客與當地風土人情有更多感應的機會。
三是用綠色理念引領全域旅遊發展。全域旅遊強調全產業,綠色理念在全域旅遊發展中的貫徹不僅僅體現在旅遊業本身的綠色發展,也體現在與旅遊業相關的一二三產業的全產業綠色發展。要強調保護與開發的和諧,只談保護的綠色發展不可持續,只談開發的綠色發展也不真誠。目前來看,很多人傾向於開發優先,雖然口頭上說保護與開發要兼顧,但在行動上難以抵擋利益的誘惑。旅遊產業的鏈條很長,全域旅遊的綠色發展不能僅僅是旅遊業的綠色發展,那樣也無法實現綠色的良性循環。要可持續,就需要在全產業鏈條上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
四是用開放理念引領全域旅遊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提供了全域旅遊發展的機遇,這些地區可以借著「一帶一路」對資本的吸附力,藉助「一帶一路」對區域行政壁壘的突破,藉助「一帶一路」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成功實現旅遊業的全域化發展。
五是用共享理念引領全域旅遊發展。首先是旅遊發展權利共享。我國很多地區有著較好的旅遊資源,但是由於缺乏旅遊投資,缺乏旅遊人才,無法在旅遊業發展的大好形勢中趁勢而上。如何保障這些地區的旅遊發展權利?如何保障這些地區居民的旅遊發展權利?全域旅遊是一條重要途徑。其次是旅遊發展成果共享。探索發展社會福利旅遊,關注老年、青少年、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旅遊福利,做好針對性的旅遊產品開發、旅遊無障礙設施建設,給予價格優惠。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放旅遊消費券或給予各種形式的旅遊補貼。再次是促進社區旅遊參與和當地居民就業。推進產權制度改革,通過多種方式解決旅遊用地及資源流轉問題,提高當地居民從旅遊發展中的受益程度。
㈢ 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哪些理論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劇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嚴重危害世界各國的健康、穩定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尋求一種新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種模式可以達到環境和資源都能承受的程度。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三個方面。參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旅遊可持續發展可以被認為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目前遊客和旅遊地居民當前的各種需求。旅遊可持續發展實質,即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要求旅遊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整體,以協調和平衡彼此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㈣ 「始終堅持以旅遊工作為切入點,牢固樹立跳出旅遊抓旅遊的理念」的唯物論依據是什麼
物質決定意識。
就是為了解決我們當前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才抓旅遊的,如果發展與旅遊無關,可能沒有人想到去抓旅遊。
物質普遍聯系的觀點。
我們抓旅遊的目的,不是純粹為了旅遊,是為了發展經濟,為了交流文化,為了提升生活質量。
㈤ 如何找到旅遊業與五大發展理念的最佳結合點
「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尋回最本真的自己」一句話道出了旅遊的真諦!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旅遊成為不少人休閑娛樂的最佳選擇,人們期望在旅遊中尋找被快節奏的生活沖淡的生活的美好和愜意。然而縱觀我國旅遊業的發展,能夠做到獨樹一幟的景點少之又少,「乘興而往,敗興而歸」是很多景點留給遊客的印象,景點不能滿足遊客的期望和需求。
旅遊業是最能完整體現五大發展理念的產業之一。在大眾旅遊日益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的今天,如何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體現到旅遊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的確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和行動的問題。找准五大發展理念與旅遊的最佳結合點,對旅遊業發展的脫胎換骨至為關鍵,是增加旅遊業有效供給,把旅遊推向新境界的根本路徑。
創新決定著旅遊發展的高度與內涵
旅遊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創意,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更是取決於創新。旅遊創新的外延非常廣泛,包含了旅遊產品、旅遊科技、商業模式、營銷方式以及服務提供方式等多種創新。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的變化,傳統旅遊「吃住行游購娛」正悄然變化,人們對旅遊產品供給和服務提供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這種變化和要求,就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可以說,創新成效決定了旅遊發展的高度與內涵。否則,就很難實現有效的供需對接,也很難收到引人入勝的市場效果。
撇開旅遊業界內部的各類創新,從政府的角度思考,促進旅遊業的科學發展,應該著力推進旅遊公共政策、促進機制和公共服務的創新。以促進機制為例,旅遊是一個前期投入大、收益見效慢、回報周期長的產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追求短平快效益的社會資本投資旅遊的意願不強。因而,過去不少地方,由政府直接出手,包辦項目策劃、景區投入、營運管理等本應由市場來推動的事項,滋生了盲目投資、債務沉重、灰色交易等不少問題。
創新旅遊促進機制的核心,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把該由市場來做的事交給市場,同時發揮政府應該發揮的作用。改革旅遊投融資機制,就是有效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個作用的連接點。我們改變過去財政直接投入的方式,以一部分資金撬動,發起設立旅遊發展引導基金,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就可以聚沙成塔,形成一股強大的推進力量。引導基金由專業化的GP團隊採取完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這樣一則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避免了越位式的大包大攬和政府過度負債;二則撬動了社會和民間投資參與旅遊發展;三則鏟除了權錢交易的制度性土壤;四則大大提高了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可謂一舉多得。
㈥ 旅遊行業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遊客為本,服務至誠」作為旅遊行業的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旅遊行業的延伸和具體化,是旅遊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精神指引和興業之魂,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業已形成的旅遊行業核心價值取向的高度提煉和概括。
「遊客為本」即一切旅遊工作都要以遊客需求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旅遊行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解決的是「旅遊發展為了誰」的理念問題。
「遊客為本」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旅遊行業的生動體現。旅遊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本身就是以為人服務為核心特點的行業。
「服務至誠」即以最大程度的誠懇、誠信和真誠做好旅遊服務工作,是旅遊行業服務社會的精神內核,是旅遊從業人員應當樹立的基本工作態度和應當遵循的根本行為准則,解決的是「旅遊發展怎麼做」的理念問題。
「服務至誠」是旅遊行業特性的集中概括,體現了對服務對象的承諾,展示了對自身工作的追求。服務是旅遊行業的本質屬性,至誠是人們道德修養追求的最高境界。
(6)旅遊工作報告旅遊發展理念擴展閱讀:
「遊客為本」和「服務至誠」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旅遊行業核心價值觀的有機整體。「遊客為本」為「服務至誠」指明方向,「服務至誠」為「遊客為本」提供支撐。
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將指引旅遊行業沿著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兩大戰略目標更好地前進,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從業人員、遊客、企業、社會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共贏。
㈦ 如何發展全域旅遊 政府工作報告
發展全域旅遊是我國新階段旅遊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從景點旅遊模式走向全域旅遊模式,具體要實現九大轉變:
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牆,實行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例如,要從景點景區和城市的旅遊廁所革命拓展為景點景區內外、城鄉一體推進的全面廁所革命。
二是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行分類改革,公益性景區要實行低價或免費開放,市場性投資開發的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也要限高,遏制景點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過快勢頭,打擊亂漲價和價格欺詐行為,從旅遊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階段走出來。
三是從導游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向導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實現導游執業的法制化和市場化。
四是從粗放低效旅遊向精細高效旅遊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遊需求,實現旅遊供求的積極平衡。
五是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旅遊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葯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六是從旅遊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充分調動各方發展旅遊的積極性,以旅遊為導向整合資源,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建立旅遊發展共建共享機制。
七是從景點景區圍牆內的「民團式」治安管理、社會管理向全域旅遊依法治理轉變。旅遊、公安、工商、物價、交通等部門各司其職。
八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
九是從僅是景點景區接待國際遊客和狹窄的國際合作向全域接待國際遊客、全方位、多層次國際交流合作轉變。最終實現從小旅遊格局向大旅遊格局轉變。
這是區域發展走向成熟的標志,是旅遊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世界旅遊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大趨勢,代表著現代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雲途智旅,希望對你有幫助。
㈧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8)旅遊工作報告旅遊發展理念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㈨ 發展旅遊業意義是什麼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三)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