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徹底
1. 旅遊行業現狀是一個什麼狀態,誰能給我分析下么。
淺談我國中小旅行社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旅行社隊伍也不斷壯大。目前中國大大小小旅行社近15 000 多家, 再加上大大小小近三四千家的相關代理機構我國旅行社業的規模可謂是得到了空前發展。80 的國內旅行社中絕大多數是中小型旅行社。而中小旅行社運營效率一直相對較低旅遊需求個性化的趨勢無疑對其運營效率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專業分工不明確
專業化分工體系不完善 我國的旅行社包括中小旅行社總體上說目前仍在實行水平分工體系,即各旅行社基本從開發踩線到外聯接待全方位出擊,彼此之間很少存在業務鏈接,自己做自己買賣。這種經營的多環節一方面加大了經營成本,另一方面也必然造成旅行社每一項目經營深度的不足,淺層次的產品開發弱化了其對旅遊者的吸引力。
內部管理能力差
大旅行社集團普遍已經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運用先進科學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能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內部管理水平較高,經營成本較低,並能充分激勵企業各級從業人員,吸引大量優秀而擁有豐富管理經驗的管理人才。因此,擁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而大多數中小旅行社是由家族式企業發展而來,企業核心人員通常都是家族的人,
缺乏現代管理知識及財務制度,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較多不規范行為及短期行為。經營手段相對落後,經營成本較高。由於在業務數量上無法與大旅行社相比,在票務、地接、住宿、餐飲等方面所取得的優惠也不及大旅行社,因而成本價格要高於大旅行社。在人事機制上也不完善,不能科學合理安排工作,一人分飾多角或幾人兼顧多種工作的現象十分普遍,導致內部信息不通暢及服務缺陷,管理成本增加,而且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工作環境較差及福利待遇較低,留不住優秀人才,
導致員工流動率大。工作效率因而受到限制,無法保持良好的服務品質。
企業發展資金不足
決定旅行社規模狀況的最主要因素是資金,由於資金有限,中小旅行社在產品設計、市場推廣上普遍力不從心,當然也沒有承擔開發新產品所伴隨之風險的能力,從而使得旅遊線路追隨大流或偏向單一,另外,因為缺乏足夠的資金,中小旅行社不能建立完善的銷售網點,其主要表現是中小旅行社的門市少,且往往選址不太理想。一般的中小旅行社只有一兩個辦事處,一個做總部,一個做門市,不得已時連總部也要做一些門市接待的工作。門市少不但不便接受大量的業務,更不能廣泛地招徠顧客,當然也難以給市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於資金短缺,中小旅行社在企業網站建設、人員培訓等各方面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促銷力度不夠、效果不佳
由於資金普遍不足,中小型旅遊社不可能像大旅行社那樣開展集中性的廣告宣傳,
最多偶爾連續上幾期報紙,但占版面太小,這與每天都在市內主流報紙上佔有一大塊版面的大旅行社的廣告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
就算哪家中小旅行社打算不惜血本多登幾次廣告,也會因為促銷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很難取得和大旅行社一樣的效果。
更何況大旅行社刊登廣告的受益面十分廣泛,撇開分社和門市不談,就連它們的合作社以及各式各樣的代辦網點也能明顯受益。
中小型旅行社不僅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開展大規模的廣告宣傳,若是真的天天登廣告還顯得太不經濟。
面臨信用危機
面對旅行社業白熱化競爭局面,為了生存,中小旅行社在組團市場拚命地降價以攬到遊客,而後向地接社拚命壓價,而地接中小旅行社面對競爭壓力有的降低地接價格,有的甚至承諾墊付資金,但在業務操作時為了生存則暗地降低服務標准,或者加大購物行程,最終導致回程旅客對組團社反感、甚至發生糾紛,組團社面對遊客的訴和不滿又對地接社施壓,甚至不結算地接款。如此的惡性循環,導致遊客、組團社、地接社三方互相埋怨和不信任。旅行社業為此面臨著嚴重的信用危機,尤其是中小旅行社。這種惡性循環的局面勢必嚴重影響到中小旅行社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旅行社經營的旅遊產品是一種服務,其無形性和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決定了消費者在購買旅遊商品時,除了價格以外,難以比較產品之間的優劣。為了降低購買風險,消費者在選擇旅遊產品時往往依賴其對品牌的認知及旅遊線路的創新程度。在這方面,一是要以准確定位和優質服務樹立品牌;二是在擴大規模上做文章,將旅行社做大,擴大市場佔有率,然後才能做優做強,三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開發新產品;以產品創新來延伸品牌。四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必定需要全面信息化管理,藉助現代的信息技術強化自身的企業競爭力。這里說下旅遊軟體,目前市面上做的比較好的旅遊軟體有博縱,旅遊百事通….。然而我我們是否想過為什麼它們會存在,我們都知道存在就一定有其必然性。因此我們無法否定信息化管理的總要性!
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隨著消費者不斷成熟和旅行社競爭的加劇,市場細分和產品細分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現。中型旅行社應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對市場的把握對某些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在營銷策略上大動腦筋,不貪大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設計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拳頭產品來參與市場競爭,形成各種各樣的專業化旅行社。專業化的經營特色會在旅行社內部行業起到拾遺補闕的作用,增強旅遊產品的整體吸引力。同時,因為只針對一個或幾個旅遊市場所以在這個市場上會具有一定的優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從而避開與大社、強社正面較量。對於實力較弱的小旅行社而言,可以藉助「加入世貿」後一些具有實力的旅行社的兼並重組小旅行社以擴充自己的規模的時機,規順大旅行集團,作為專業直銷店,它不直接從事產品開發,但它可以幫大旅行社把銷售觸角伸向社會上產生旅遊需要的每個角落。一方面可以幫助大旅行社集團降低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實現廣泛布點的經營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眾多小旅行社原先在業務上面面俱到實際上又面面不到位的矛盾,徹底掙脫艱難發展的局面。
加強旅行社內部管理
要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規章制度,降低管理成本。從宏觀上說,旅行社應在有效控制、推動經營、確保效益上做足工作。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中小企業中比較流行的「網路型組織結構」。這種結構能較大程度地擴大管理幅度,減少管理層次,從而使信息溝通更加暢通無阻,並進一步增加旅行社環境適應能力。另外要嚴格抓好財務管理。中小旅行社資金周轉普遍困難,應著重抓各類財務統計報表的准確性、及時性,控製成本費用、提高利潤,抓流動資金的利用率,應收賬款的到位率,以及財務管理的規范化。服務質量是旅行社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旅行社參與市場競爭的關鍵。中小旅行社只有狠抓服務質量不放鬆,才能求生存,獲發展。提高旅行社服務質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抓導游員服務質量提高。要加強導游員培訓,要強化對導游員的管理和監督,要建立和完善導游員的教育管理體系,從制度上保障和促進導游員服務質量的提高。
不斷推進營銷創新
藉助網路技術
伴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網路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許多人特別是中青年城市居民逐漸習慣了在網上搜索產品信息甚至在網上購物。在這種背景下,中小旅行社必須與時俱進,積極開展網路營銷。常用的方法有:建立企業網站,介紹旅行社的情況和所經營的旅遊線路的具體內容;在企業網站上發布新產品信息,並適時更新線路;接受網上報名,並經常舉辦一些有獎銷售活動;在一些知名度比較高的專業旅遊網站上做廣告,或與之建立友情連接;與受大眾歡迎、使用率高的門戶網站協商,利用電子郵件、網頁插件廣告等手段擴大企業的知名度,或推廣獨具特色的新線路。
2. 談談你對旅遊業的看法小論文1500字左右
旅遊雖然過程很累 但帶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快樂的,個人認為旅遊有以下好處:專
一屬、旅遊可以緩解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壓力 使精神得到徹底放鬆 旅遊是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情況下進行的 所以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徹底的放鬆
二、旅遊往往要跋山涉水的 過程雖很累 但它帶給人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和肉體上的愉悅 比如賞風景 嘗美食 住賓館 聽故事等等 哪一樣都會讓我們愉悅吧
一次旅遊 回味無窮
三、旅遊可以開闊眼界 增長見識和見聞 通過旅遊 人們可以親眼觀察到豐富的人文景觀 還可以了解各地的文化風俗 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
通過旅遊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感受
四、旅遊可以廣交朋友 一般旅遊以旅遊團進行的 一次旅遊可以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很多人都是由不熟到熟 如果處的好的話 就是一輩子的友誼
就算成不了朋友 對於自己來說 也是美好的回憶
五、旅遊可以錘煉人的意志 開拓人的智慧 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爬次山 鍛煉自己的意志力
3. 中國旅遊已經徹底崩潰了么
危言聳聽的笨蛋,自己沒腦子思考嗎,中國旅遊是你這種人管的了的
4. 旅遊行業總是被爆出黑幕,難道真的沒有辦法徹底整治嗎
現在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所以大家在空閑的時間更願意出去旅遊,作為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但是旅遊行業確實有很多地方不夠規范,並不是地方管理部門不去整治,只是旅行社更願意打一些擦邊球,讓管理者無從下手。
但是最近這幾年在旅遊行業還是比較透明化的,那些太過於極端的黑旅行社已經被徹底的除名,我相信旅遊行業會越來越規范,這需要各級部門的相互配合,因為這一行業是朝陽行業,如果不把這些弊端徹底消除,矛盾還會越積越多。
5. 急!!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史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6. 疫情還沒完全結束,旅遊業為什麼可以提前復甦
中國疫情已經被控制住,只要防境外輸入即可
現在,除武漢以外,中國國內的確診和疑似病例已經全部清零(境外輸入不在此范圍),整體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隨著溫度慢慢上升,病毒的活力也會慢慢降低(病毒在溫度較高的環境活躍度不大),天氣也在幫我們殺病毒,所以,中國整體的疫情已經算是得到了有效控制。夏天已經悄悄的即將來臨,在這個熱情的夏天,我們相信新冠病毒也會像非典一樣消失。
國家為了對抗此次疫情,在市場投放了很多錢,這些錢如果不被運轉起來,那國民經濟依舊難以恢復
此次疫情,國家投入了非常多的資金,這些資金雖然是為了支持疫情期間受損傷的市場,但是國家遲早也還是要收回來的。如果疫情恐慌得不到有效抑制和消除,那全國的消費水平也居低不上,國家財政的錢根本收不回來。
7. 中國旅遊業的發展簡史是怎樣的啊
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簡要回顧sO100
(一)從「事業型」到「產業型」的轉變
我國旅遊業發展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舉世矚目。改革開放前,旅遊業以外事接待為主,只具備產業雛形,不完全屬於產業范疇。1978年轉換機制,發展產業型旅遊業。1984年中央提出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齊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齊上的旅遊建設方針,揭開了全方位發展旅遊產業的序幕。1986年國務院決定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正式確立其國民經濟地位。1992年中央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點產業,之後,中共中央提出的《關於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旅遊業被列為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此後,國家計委把旅遊項目列入國債項目,鐵路部門及時開行了數百列旅遊專列。中央和國務院的支持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
從發展階段來看,1980年以前,旅遊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六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提高,國內旅遊開始起步;「七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繼續發展,國內旅遊有較大發展;「八五」計劃時期,入境旅遊有較大發展,國內旅遊迅猛崛起,這一時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九五」計劃時期,產業基礎夯實,穩步發展;2001年受世界旅遊業整體負增長的形勢影響下,中國的旅遊業是在困難中繼續前進,但增長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旅遊業是整體回升,四項旅遊經濟指標增速均超過10%(見表1)。
表1我國不同時期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增長情況(1991~2002年)
註:①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50年》,人數和收入數據為時期加總數;
②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1年統計公報》;
③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2年統計公報》。
總之,我國旅遊業借改革開放之力,2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二)從旅遊小國到旅遊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接待人數(180萬人)僅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遊者達到9791萬人次,躍居世界第五大旅遊吸引國、亞洲首位旅遊大國。1978年中國國際旅遊創匯(2.6億美元)僅佔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億美元,佔全球的4.4%,成為世界第五大旅遊創匯國。2002年,中國公民出國(境)人數達1660.2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84%,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新興客源輸出大國。2002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8.78億人次,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大、增速最快、潛力最強的國內旅遊市常
中國的旅遊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1年底,中國旅遊涉外飯店11000家,其中,已評定星級飯店8018家;各類旅行社超過100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300多家;中國旅遊業固定資產值達7000億元,共有各類旅遊企事業26萬個;旅遊業直接從業人員59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2980萬人;共有開辦旅遊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萬人。
(三)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其綜合性、關聯性很強的特點表現得越來越充分,在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國旅遊業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566億元,比上年增長12%,高出國民經濟總體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旅遊業總收入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5.4%,佔到第三產業的16%強,旅遊外匯收入已佔國家服務貿易創匯額的半數以上。
旅遊業日益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中國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國已有24個盛直轄市、自治區將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餘省區(市)則分別將旅遊業定位為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
二、中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與前景分析
(一)發展機遇
首先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推動旅遊業再上新台階。21世紀前10年,我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仍將保持7%以上,綜合國力將進一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發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將推動旅遊業發展。
其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十幾億人民將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邁進,旅遊需求必然會隨之不斷增長,旅遊消費成為小康的標志和特徵之一。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這種小康水平下,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和發展最快的出國旅遊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西部不少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形成我國旅遊業新的增長極。
第四,加入WTO以後,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都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將促進國際商務旅遊的增長。
第五,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國。美國「9.11」事件和美伊戰爭爆發導致全世界旅遊下滑,但因為中國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所實施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反而強化了中國作為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申奧成功、上海成功申辦世博會、杭州成功申辦2006年世界休閑博覽大會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將首次在北京召開,表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對推動中國旅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供需雙向互動作用下,中國旅遊業前景輝煌。
1.旅遊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將推動國內旅遊需求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國,有著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無與倫比的最大的國內旅遊客源市常2002年,相當於13個中國人裡面就有8人進行了一次旅遊。我國從1995年5月1日起實施每周40小時工作雙休制,1999年開始實施「五一」、「十一」、春節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國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總量是114天,居民閑暇時間越來越充足。同時,消費結構正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方向發展,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購車、通訊等消費將逐漸得到滿足,而作為精神和物質結合的旅遊需求,則會反復產生。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時,旅遊消費將呈現大眾化、普遍化的態勢,成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按每人每年出遊兩次計算,屆時的國內旅遊人數可高達30億人次左右。
2.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中國國土廣袤、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眾多,漫長的歷史和遼闊的國土形成了無比豐厚的旅遊資源。據研究表明,我國自然類和人文類的旅遊資源類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數目超過美國、西班牙、法國等旅遊強國。目前,全國已擁有15000多處旅遊景區(點),涵蓋了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8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1處,國家地質公園44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97個,國家森林公園43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9個,國家4A級旅遊區(點)360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37個,還有1269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2000餘座。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風光,雄偉壯觀的建設工程等等,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矗
3.從旅遊大國到世界旅遊強國
按國家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發展「十五」規劃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國海外旅遊人數將超過210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80億美元以上。國內旅遊將達到29億人次以上,旅遊收入將達20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旅遊業總產出將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提高到8%左右。國內外學者一致看好中國旅遊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將成為世界旅遊強國。包括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內的權威性組織均認定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旅遊首位旅遊目的地國(見表2)。世界旅遊理事會則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遊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遊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遊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遊目的地預測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旅遊組織(WTO)《2020年世界旅遊發展預測報告》整理,1997。三、進一步發揮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
(一)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達到新的水平,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見成效,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個歷史進程,將從各方面和旅遊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保持經濟增長的三個主要方面,旅遊業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從宏觀來看,旅遊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較高的投入產出率。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就地出口風景,具有換匯成本低的優勢。國家推行了多項政策刺激內部需求,例如實施西部大開發、調高公務員薪酬、增加基礎設施開支等。在這些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旅遊休閑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措施,大力刺激旅遊休閑消費,推進我國旅遊經濟的發展。英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相應的方案和政策,促進了以產品為中心的工業社會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後工業社會的轉型。可以大膽的預測,在眾多政策中,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能起到較好的成效。
為此,需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對旅遊業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清理過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和一系列歧視和限制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法規,明確旅遊業作為我國的優勢產業地位,實施旅遊經濟發展戰略,全面建設世界旅遊強國。
(二)充分發揮國內旅遊拉動內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擴大內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提出了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擴大和培育內需,促進經濟較快增長」。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進一步形成消費和投資的雙重拉動。《政府工作報告》將旅遊列為擴大消費的第二個領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遊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旅遊業包含行、游、注食、購、娛六大要素,旅遊消費不僅與交通、住宿、餐飲、商業、景區景點等行業直接相關,還與工業、農業以及信息、金融、保險、醫療、咨詢、環保等產業關聯,其直接和間接影響的細分行業多達100餘個,因此其拉動經濟的作用十分明顯。相對於住房、汽車等消費水平,旅遊消費涵蓋的價格區間從幾元錢的旅遊紀念品至上萬元乃至數萬元的旅遊線路,產品的可生產性極強,可消費性也極強。2001年中國居民旅遊消費支出僅占居民最終消費支出的5.97%,離11%的世界平均水平還有較大距離,發展國內旅遊的餘地還很大。
因此,在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的同時,要把國內旅遊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動國內旅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要進一
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國內旅遊消費,推行帶薪休假制度。要積極指導旅遊新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三)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比較大的產業,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經濟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基本指標,其發展狀況預示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方向。按照「十五」計劃的要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要適當快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進一步加快發展旅遊業對於保持整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至關重要。應將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牽動產業,破除各種思想障礙,進一步擴大產業面、拉長產業鏈、形成產業群。
加快發展旅遊業是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發展旅遊業自覺地融入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促進其它產業結構調整中培育旅遊業自身發展的增長點。要加強旅遊業與一、二產業及第三產業其它門類的結合,大力發展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教旅遊、商務旅遊、會展旅遊和都市旅遊。對於一些發展旅遊條件比較好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可以把旅遊業作為接續產業來發展,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對於一些老的工業企業,可以通過發展工業旅遊,安置下崗員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宣傳企業產品與形象、擴大影響和增強員工的榮譽感等;對於一些原來依託森林砍伐、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地區,自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禁伐」、「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措施後,經濟發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發展生態旅遊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農村可以通過發展農業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強化城鄉居民的交流、開闊農民眼界等,這對於解決三農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遊業發展也能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場和空間,例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總之,旅遊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聯動第三產業。
因此,應盡快出台《國家旅遊產業政策》,將扶持旅遊產業的方針政策予以明確。同時,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旅遊業的導向性投入,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視旅遊資源保護,積極支持旅遊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等。
(四)充分發揮旅遊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先導作用
旅遊資源是西部突出的優勢資源,旅遊業是西部具有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西部原始純朴的自然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古老神秘的文化遺跡,風格迥異的民族風情,符合世界旅遊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求趨勢,具有很強吸引力。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五個重點方向都是與旅遊業發展緊密相關,又互為促進的。
旅遊業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啟動經濟的先導性和高度關聯的輻射帶動功能。這對於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基礎薄弱,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突出的西部經濟的啟動,進而循產業鏈直接、間接地全面帶動相關行業,滾動發展,最終促進西部經濟繁榮,具有「突破口」意義。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利於提高西部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社會福利水平,有利於改變地方財政的「輸血經濟」的模式,也有利於增強西部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聯系與協作,招商引資。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長,使域外流入購買力擴大。也必然會帶動餐飲業、旅館業、商業的發展,促進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的改善。而這些正是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必須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遊業應該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在條件適宜地區,實施「旅遊帶動發展戰略」。
(五)充分挖掘旅遊就業的潛力
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旅遊就業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潛力大等特徵。2001年,我國旅遊間接就業人數2980萬人,旅遊就業總人數達3578萬人。在20世紀最後10年,我國第三產業新增就業的7740萬人中,旅遊新增就業佔到38%,達到2940萬人。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由1989年的52萬人增長到2001年的598萬人,增長了12倍。
旅遊促進就業容量大、機會多,不少旅遊就業崗位門檻低,對各種層次的勞動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數就業崗位對文化素質和年齡要求並不苛刻,特別適合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旅遊業已成為創造城鎮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渠道。
從增長潛力來看,2001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0.8%,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長的潛力還很大。根據國家旅遊局和國家計委共同提出的《關於發展旅遊擴大就業的若干意見》,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要繼續保持適度快於GDP的增長速度,新增就業崗位約4000萬個,年均增加旅遊直接就業約70萬人、帶動間接就業350萬人左右。到2010年我國旅遊直接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例約為1.7%,而屆時世界平均水平為3.3%,旅遊就業仍有很大的增長餘地。
為此,當前應充分挖掘旅遊就業潛力,以產業規模擴張為基礎,實現旅遊就業大增長;以加大旅遊產品開發為著力點,廣泛形成擴大就業的增長點;以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實現就業人數與企業素質的雙提高。
(六)大力發揮旅遊的扶貧功能
我國許多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的富集度與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國592個重點貧困縣中擁有100多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僅西部的307個重點貧困縣中就有78個縣擁有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34個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我國的財力現狀和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靠強力投入來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資激活當地經濟發展的活力,就成了開發性扶貧的關鍵所在。找到一種與當地資源聯系緊密,低投入、影響面廣、受惠面大的產業,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有一定市場條件的貧困地區,旅遊業無疑成為優選產業。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經驗。
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積極探討旅遊扶貧的新模式,在旅遊潛力大的貧困地區設置並培育一批國家級旅遊扶貧試驗(示範)區,給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
8. 未來旅遊業的發展的前景如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現代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更加渴望能夠在工作之餘告別都市的喧囂,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徹底地放鬆。
而旅遊業也正因為其資源豐富、無污染、健康,成為新的世紀一項極富發展潛力的產業。近幾年,旅遊業已成為我國國民收入增長最快、最有生機和活力的產業之一。
9. 泰國旅遊徹底陷入寒冬,到底是何緣故導致
泰銖的升值、泰國景區各種不負責行為等等元素,導致了越來越少中國遊客到泰國旅遊,進入寒冬也是人之常情。在很多中國遊客的心裏面,泰國都是一個值得一去的地方,那裡的旅遊發展很快,可當一件件事情發生後,大家都對泰國產生了有所避忌的感覺;而且最特別的就是泰銖的升值,直接讓更多遊客放棄到泰國旅遊!因為那裡的物價真的貴多了。
各種原因,導致了泰國進入了旅遊的寒冬。
10. 導游自由執業不妨更徹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春節假期,和家人一起去海南三亞旅遊的山東遊客張女士直言自己也「時尚」了一把。她通過網路平台預約了一名當地導游,為她和家人提供向導服務,然後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了費用。旅行結束,她對這名導游非常滿意,在平台上給這名導游打了滿分5分(2月2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輿論上看,放開導游自由執業的呼聲由來已久。原因在於,按照目前有關政策,導游只能通過旅行社執業,這在客觀上容易形成依附關系,導游服務缺少能動性,服務質量堪憂,而且在從業執業中受到旅行社利益的束縛,「拿誰的錢、聽誰的話」,在低價團、購物提成等潛規則中被迫切充當宰客的幫凶。因此,打破導游執業的限制,有利於破除旅行社對旅遊行業的壟斷,有利於促進競爭。
同時,現代條件下的旅遊服務不再是封閉的,服務中各個要素在交通發達、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能夠充分實現自由組合。如旅遊出行、食宿等具體事宜,遊客都可以通過網上預約自主完成,並且有更多選擇空間。此外,旅客對導游服務越來越呈現出個性化需求的特點,如對陪同向導、照顧老人等方面的需求更突出。這也意味著導游作為旅遊服務的要素需要獨立出來,以適應遊客需求,在微觀層面實現最靈活、最有效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