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生態旅遊業發展報告
Ⅰ 急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生態環境情況的調查報告
生態環境建設調研組
一、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
我市歷史上是個山清水秀、生態良好、風調雨順、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政策等因素導致生態環境建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使全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壞,人們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大量草原被開墾。從1986年到現在年平均開墾草原2000公頃以上,目前平原鄉鎮草原基本已經全部退化(具體數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訥謨爾河兩岸草塘因圍墾造地,使其喪失了應有的生態功能。其結果導致了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能力下降、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不斷減少、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壞不但惡化了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制約了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做大做強礦泉生態和旅遊休閑特色產業經濟,著力打造「生態、休閑、養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生態發展之路。
(一)生態保護成果顯著。
大力實施森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2002年以來共完成各類造林面積14.7065.365萬畝。其中:「三北」防護林造林0.41萬畝,退耕地造林1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萬畝,封山育(造)林面積5.5715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林間空地造林面積1.46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疏林補植面積0.9萬畝。
不斷加大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2002年以來實際完成退耕還草1900畝、草原治理900畝。加強草原管理,堅決制止和打擊毀草開荒案件,累計查處毀草開荒案件120餘起,解決草原糾紛36起,累計種植牧草780畝,青貯玉米1000畝。
全面推進國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環境治理,2008年8月投資200萬元完成了團結鄉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嚴格基本農田保護,保護區面積12.5萬公頃,佔全市耕地面積的84.37%。完成省重點小流域治理面積達1.8萬公頃,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達24.39%。2006年完成團結礦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頃,訥謨爾河流域土地整理項目585.77公頃,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14.6%。2002年10月闢建山口省級自然保護區一處,總面積為994.899平方公里。
積極開展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一是圍繞建設「礦泉旅遊文化名城」發展戰略目標,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城市環境質量。2005年至2008年四年累計投資3897.98萬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項。其中硬化道路15條,總面積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樹1325株,綠化防護林5200餘株;改造自來水干線4條2210米,排水管線12條8058延長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積84194平方米,瀝青罩面道路5條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燈394桿;翻新公廁32座,新建水沖式公廁2座,維修公廁44座;新建3處休閑健身廣場,總面積為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項目。2005-2008年,新開工建設項目45項,40.0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萬平方米,占整個建設面積的60.27%。自2005年開始實施集中供熱工程,用3年時間完成了5台20噸鍋爐的熱源廠、5萬延長米的供熱管網和9個換熱站的建設。截止目前,市區集中供熱面積已達100萬平方米,樓房供熱普及率97%。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2006年10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發改委、建設部以環發{2006}149號列為國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至2007年完成了可研、初設、環評、一期等相關批復手續。2008年全面啟動了污水處理廠建廠工作,廠區佔地19500平方米,工藝採用德國cwsbr先進工藝,出水將達到國家規定的一級a標准,日處理能力1萬噸。目前規劃、用地、征地補償、建設項目主體確立等相關手續齊備,進廠道路、輸電線路已經完成施工,施工圖紙委託省規劃設計院設計,設計已基本完成,工程已於今年10月13日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200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屆時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將得到有效處理並達標排放。二是圍繞以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力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改善村民生活質量。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全面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03年以來,累計完成總工程量29.8萬立方米,完成投資729.05萬元。先後建成灌澇區配套建築物50座,維修渠首攔河壩1座,維修病險水庫5座,改擴建塘壩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購噴灌設備12套,完成渠道防滲500m, 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維修各級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2379畝,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挖排水干、支、斗溝37條、截流溝1條共計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澇區治理面積8790畝,改善農田排澇面積6000畝,新建護岸工程3處。認真落實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完成了龍鎮發展村生活污水處理示範工程項目和雙泉鄉龍豐村畜禽養殖糞便
無害化處理工程項目的申報工作。改善農村能源結構,積極推廣農村沼氣清潔能源的使用。現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國債農村沼氣項目515戶,重點建設范圍涉及到全市6個鄉6個村,實現了集養殖業、特、綠色農業,農戶照明、取暖、做飯為一體的綜合開發利用。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態經濟不斷發展。
以發展特色、綠色農業產業為重點,實現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堅持特色綠色農業發展方向,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標准化作業水平,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科技示範園區17處、15萬畝,引導農民重點發展「雙高」大豆、優質麥、礦泉稻、雜豆、柞蠶、礦泉魚等優勢作物,建立「雙高」大豆、優質專用小麥、馬鈴薯、礦泉稻四大糧食生產基地。「雙高」大豆發展到6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0萬畝,馬鈴薯發展到13萬畝,礦泉稻達到6萬畝,水稻大棚達到11個,雜豆10萬畝、柞蠶600把、礦泉魚2500畝,綠特色食品種植面積85萬畝,農作物品種優質率達到95%。同時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申報工作,礦泉稻獲得綠色標志,山口湖漁通過了省有機食品檢測中心的檢測,成為中國有機食品。
以培育優良、優質畜禽養殖產業為重點,實現由以農業生產為主導向畜牧業生產「半壁江山」的轉變。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繼續堅持以「兩牛一羊」和特種養殖為重點,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壯大龍頭企業和基地飼養規模。加快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和產業化發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欄奶牛、肉牛、肉羊、生豬、家禽分別為7238頭、35225頭、151940隻、34544頭、60.11萬只,同比增長25.8%、33.9%、9.2%、17%、60.4%。打造龍頭企業及基地建設,已建立朝陽蒙陽冷凍廠、龍鎮旺仔冷凍廠等6個肉羊屠宰廠,8個榨乳站點,和平鎮大鵝屠宰廠1個。初步形成了5個養殖基地,建成了4個奶牛養殖專業村、3個養殖小區,截至今年6月份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戶1229個,全市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雛形顯現,逐步向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畜牧發展模式轉變。
以特有的自然資源景觀和突出的人文社會環境為重點,實現生態旅遊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異軍突起。圍繞「礦泉旅遊興市」發展戰略,依託特有的旅遊資源優勢,有效整合旅遊資源,使旅遊產業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境內除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風景區外,山口湖風景區是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沾河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最大的森林濕地,「神州第一漂」聞名遐邇,現已被列為國家級濕地保護項目。旅遊配套產業長足發展,現有三星級飯店1個,二星級飯店2個,總投資達6億元的五大連池宏福溫都水鄉國際旅遊中心正在建設,屆時將使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7年實現旅遊業收入10562萬元,佔gdp比重的3.9%。
(三)生態市建設扎實推進。
2003年啟動生態市建設以來,先後召開政府常務會議5次,市長辦公會議11次,認真研究解決生態市建設與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了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制度,先後三次調整了我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由市編委批准成立了生態市建設辦公室,設在環保局並由專人負責。建立了聯絡員隊伍,健全了28個部門46個聯絡員個人檔案。
科學合理規劃。2003年參照《黑龍江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編制完成了《五大連池市生態市建設規劃(草案)》,同年10月該規劃通過了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並批准實施,2004年對該規劃進行了二次修編,同年4月份修編後的《規劃》順利地通過了省專家組的評審,使我市的生態市建設規劃日趨完善、更加科學縝密。成為我市今後一個時期生態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年度重點工作有效推進。2006、2007兩年,由我市「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圓滿完成「中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覽會」一、二屆的我市參展任務,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參展企業的產品,另一方面宣傳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資源和城市風貌。深入開展生態示範試點創建活動,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逐漸消除。2005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生態示範區。2007年10月雙泉鄉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今年龍鎮、龍鎮發展村、雙泉鄉龍豐村三個試點已完成申報工作,年底有望獲得省環保廳的驗收與命名。
二、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生態對經濟持續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促進作用開始顯現,但總體看還處於起步階段,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
一部分人為了眼前的利益,違法破壞生態植被開荒、興建魚池等現象仍然存在。化肥過度使用,有機肥施用量逐年減少,造成土壤養分單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長受限。農葯殘留危害,致使土壤葯害嚴重。
(二)生態治理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目前國家的地方生態建設與治理項目資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態示範試點地區,多數採取以獎代補形式進行資金補助,其他地區享受資金支持補助甚少。由於受資金困擾,一些大型農業水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垃圾處理項目、農村能源建設和綠色產品生產開發進展比較緩慢,有的不能開展。
(三)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尚未形成。
個別部門行政許可把關不嚴,不遵守環保前置審批條件,擅自對資源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項目審批,同時又沒有履行對其他部門的通告義務,一旦發生環境權益糾紛,相互推諉,刻意減輕承擔的責任,社會影響與群眾反映強烈。部門間聯合執法相互配合不到位,執法不嚴、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全市生態環境建設下步工作思路與措施的建議
總體思路: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六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市七屆四次人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青山綠水就是發展的理念,繼續加大生態市建設力度,加強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抓好全市污染減排工作,確保完成目標考核任務;建立多渠道投資體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監管,積極打造「生態、休閑、養生、宜居」城市,實現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自然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
(一)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實現生態市建設有效推進。
按照《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使我市農村真正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抓住國家著力建設大小興安嶺功能區有利契機,繼續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政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實施草原建設和保護工程,保持草原現有水平,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灌溉草場,恢復草原生態植被,逐步解決草原畜禽超載放牧的問題。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合理推進山口電廠開閘放流,實現下游水生生物資源增殖養護和農業灌溉用水永續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種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和保護。圍繞礦泉水、蘇打水項目系列合理開發利用,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進一步強化對雙泉水源地和農村水源地的監督管理。推進訥謨爾河流域團結、建設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批建進程,積極開展訥謨爾河流域省級自然保護區闢建工作,打造訥謨爾河流域生態長廊。加大山口庫區濕地及其動植物多樣性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力度,保護珍稀物種和物種資源,防範外來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種入侵。開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點的晉級工作,積極謀劃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依託比較優勢資源,開創我市特色生態礦泉旅遊經濟之路。重點發展高層建築,節約城市用地,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園林式公園、沿街花草植被建設步伐。合理規劃,建設訥謨爾河橋北生態休閑城,吸引外來人口落戶我市,促進消費增長,努力創建「生態、休閑、養生、宜居」 的綠色之都、魅力之城。
(二)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實現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
加強重點工業企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熱力公司要新上先進脫硫設備,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實現總量削減。多方籌集資金爭取城市垃圾處理場項目建設,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工作力度,實現並入城區集中供熱管線。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繼續加大生態農業,特別是礦泉系列農作物的開發,積極開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的認證管理工作,引導和鼓勵相關企業開發認證綠色食品,不斷打造企業和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壯大工業經濟,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制度與管理。加大生態旅遊產業景區、景點及基礎配套設施開發建設,以「太平——和平——建設」、「新發——雙泉——龍鎮」兩條主線,闢建生態農業觀光園,打造生態農業綠色走廊,吸引觀光遊客到我市休閑旅遊,提高對外知名度。加快林業特產經濟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提高山產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進畜牧業規模化,實現農民「環境權益、經濟增長」雙贏。
(三)暢通資金投入渠道,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
要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扶持,抓住國家和省加大對生態治理專項補助資金投入的契機,做好上下對接,加強生態和環保項目的篩選、申報及立項工作,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制定地方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科學化。
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農村能源建設上,要注重推廣「四位一體(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生態模式;積極推廣秸稈氣化、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切實加快綠色食品開發、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步伐,努力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五)切實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考核目標化。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建設各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進。加強重點工程監管,對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或項目堅決不批。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包鄉(鎮)、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幹部的一項重要指標。繼續堅持鄉鎮黨政領導幹部環保目標和生態目標量化考核機制。
Ⅱ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的意見內容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旅遊業是戰略性產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日趨完善。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日益增長的大眾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為充分發揮旅遊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現就加快發展旅遊業提出如下意見: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加強統籌協調,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二)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破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寓管理於服務之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遊消費需求;堅持以國內旅遊為重點,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發展出境旅遊;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推動各地旅遊業特色化發展;堅持節能環保,合理利用資源,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旅遊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內旅遊人數達33億人次,年均增長10%;入境過夜遊客人數達9000萬人次,年均增長8%;出境旅遊人數達8300萬人次,年均增長9%。旅遊消費穩步增長,城鄉居民年均出遊超過2次,旅遊消費相當於居民消費總量的10%。經濟社會效益更加明顯,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每年新增旅遊就業50萬人。旅遊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力爭到2020年我國旅遊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達到世界旅遊強國水平。二、主要任務(四)深化旅遊業改革開放。放寬旅遊市場准入,打破行業、地區壁壘,簡化審批手續,鼓勵社會資本公平參與旅遊業發展,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投資旅遊產業。推進國有旅遊企業改組改制,支持民營和中小旅遊企業發展,支持各類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積極引進外資旅遊企業。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對外商投資旅行社開放經營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業務。支持有條件的旅遊企業「走出去」。要按照統籌協調、形成合力的要求,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支持各地開展旅遊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旅遊資源一體化管理。旅遊行政管理及相關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把應當由企業、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承擔的職能和機構轉移出去。五年內,各級各類旅遊行業協會的人員和財務關系要與旅遊行政管理等部門脫鉤。(五)優化旅遊消費環境。逐步建立以遊客評價為主的旅遊目的地評價機制。景區門票價格調整要提前半年向社會公布,所有旅遊收費均應按規定向社會公示。全面落實旅遊景區對老年人和學生等特殊人群門票優惠政策。增加旅遊目的地與主要客源地間的航線航班、旅遊列車,完善旅客列車車票的預售和異地購票辦法。城市公交服務網路要逐步延伸到周邊主要景區和鄉村旅遊點,公路服務區要拓展旅遊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自駕車旅遊服務體系。規范引導自發性旅遊活動。博物館、金融服務網點、郵政服務網點等在旅遊旺季應適當延長開放和服務時間。各類經營場所的公用廁所要對遊客開放。建立健全旅遊信息服務平台,促進旅遊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公共媒體要積極開設旅遊欄目,加大旅遊公益宣傳力度。(六)倡導文明健康的旅遊方式。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健康旅遊、文明旅遊、綠色旅遊,使城鄉居民在旅遊活動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景區景點、賓館飯店和旅行社等旅遊企業要通過多種形式,引導每一位旅遊者自覺按照《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和《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費。旅遊者要尊重自然,尊重當地文化,尊重服務者,抵制不良風氣,摒棄不文明行為。出境旅遊者要維護良好的對外形象,做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七)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旅遊道路、景區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安全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實施旅遊廁所改擴建工程。加強主要景區連接交通干線的旅遊公路建設。規劃建設水路客運碼頭要充分考慮旅遊業發展需求。加快推進中西部支線機場建設,完善旅遊航線網路。確保景區和交通沿線通信順暢。加強重點城市遊客集散中心建設。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全國所有A級景區旅遊交通基本暢通,旅遊標識系統基本完善,旅遊廁所基本達標,景區停車場基本滿足需要。(八)推動旅遊產品多樣化發展。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開展各具特色的農業觀光和體驗性旅遊活動。在妥善保護自然生態、原居環境和歷史文化遺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建設特色景觀旅遊村鎮,規范發展「農家樂」、休閑農庄等旅遊產品。依託國家級文化、自然遺產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區。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遊,引導城市周邊休閑度假帶建設。有序推進國家旅遊度假區發展。規范發展高爾夫球場、大型主題公園等。繼續發展紅色旅遊。(九)培育新的旅遊消費熱點。大力推進旅遊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生態旅遊、森林旅遊、商務旅遊、體育旅遊、工業旅遊、醫療健康旅遊、郵輪遊艇旅遊。把旅遊房車、郵輪遊艇、景區索道、游樂設施和數字導覽設施等旅遊裝備製造業納入國家鼓勵類產業目錄,大力培育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休閑、登山、滑雪、潛水、露營、探險、高爾夫等各類戶外活動用品及賓館飯店專用產品。大力發展旅遊購物,提高旅遊商品、旅遊紀念品在旅遊消費中的比重。以大型國際展會、重要文化活動和體育賽事為平台,培育新的旅遊消費熱點,特別要抓住舉辦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機遇,擴大旅遊消費。(十)提高旅遊服務水平。以遊客滿意度為基準,全面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綱要》。以人性化服務為方向,提升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以品牌化為導向,鼓勵專業化旅遊管理公司推進品牌連鎖,促進旅遊服務創新。以標准化為手段,健全旅遊標准體系,抓緊制定並實施旅遊環境衛生、旅遊安全、節能環保等標准,重點保障餐飲、住宿、廁所的衛生質量。以信息化為主要途徑,提高旅遊服務效率。積極開展旅遊在線服務、網路營銷、網路預訂和網上支付,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構建旅遊數據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遊企業、景區和重點旅遊城市的旅遊信息化服務水平。(十一)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和旅遊業發展全過程。旅遊開發建設要加強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深挖文化內涵,普及科學知識。旅遊商品要提高文化創意水平,旅遊餐飲要突出文化特色,旅遊經營服務要體現人文特質。要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藝、節慶等文化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體育場館等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旅遊活動。集中力量塑造中國國家旅遊整體形象,提升文化軟實力。(十二)推進節能環保。實施旅遊節能節水減排工程。支持賓館飯店、景區景點、鄉村旅遊經營戶和其他旅遊經營單位積極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廣泛運用節能節水減排技術,實行合同能源管理,實施高效照明改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綠色環保企業。五年內將星級飯店、A級景區用水用電量降低20%。合理確定景區遊客容量,嚴格執行旅遊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倡導低碳旅遊方式。(十三)促進區域旅遊協調發展。中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要利用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東部發達地區、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要通過經濟結構調整,提升旅遊發展水平。有序推進香格里拉、絲綢之路、長江三峽、青藏鐵路沿線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泛珠三角地區、海峽西岸、北部灣地區等區域旅遊業發展,完善旅遊交通、信息和服務網路。積極推動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繼續促進內地居民赴香港、澳門旅遊。加強海峽兩岸旅遊交流與合作。三、保障措施(十四)加強規劃和法制建設。制定全國旅遊業發展規劃。旅遊基礎設施和重點旅遊項目建設要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和調整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基礎設施規劃、村鎮規劃要充分考慮旅遊業發展需要。制定國民旅遊休閑綱要。設立「中國旅遊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抓緊旅遊綜合立法,加快制定旅遊市場監管、資源保護、從業規范等專項法規,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十五)加強旅遊市場監管和誠信建設。落實地方政府、經營主體、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健全旅遊監管體系,完善旅遊質量監管機構,加強旅遊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和旅遊投訴處理。旅遊、工商、公安、商務、衛生、質檢、價格等部門要加強聯合執法,開展打擊非法從事旅遊經營活動,整治「零負團費」、虛假廣告、強迫或變相強迫消費等欺詐行為,維護遊客合法權益。加強旅遊誠信體系建設,開展誠信旅遊創建活動,制訂旅遊從業人員誠信服務准則,建立旅行社、旅遊購物店信用等級制度。發揮旅遊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行業自律水平。(十六)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素質建設。整合旅遊教育資源,加強學科建設,優化專業設置,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大力發展旅遊職業教育,提高旅遊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旅遊職業資格和職稱制度,健全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抓緊改革完善導游等級制度,提高導遊人員專業素質和能力,鼓勵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離退休老專家、老教師從事導游工作。實施全國旅遊培訓計劃,加強對紅色旅遊、鄉村旅遊和文化遺產旅遊從業人員培訓,五年內完成對旅遊企業全部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導遊人員的分級分類培訓。(十七)加強旅遊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以旅遊交通、旅遊設施、旅遊餐飲安全為重點,嚴格安全標准,完善安全設施,加強安全檢查,落實安全責任,消除安全隱患,建立健全旅遊安全保障機制。嚴格執行安全事故報告制度和重大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旅遊安全提示預警制度,重點旅遊地區要建立旅遊專業氣象、地質災害、生態環境等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防止重大突發疫情通過旅行途徑擴散。推動建立旅遊緊急救援體系,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健全出境遊客緊急救助機制,增強應急處置能力。搞好旅遊保險服務,增加保險品種,擴大投保范圍,提高理賠效率。(十八)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旅遊宣傳推廣、人才培訓、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投資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重點景區、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等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旅遊發展基金重點用於國家旅遊形象宣傳、規劃編制、人才培訓、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安排中央財政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外貿發展基金以及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時,要對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給予支持。要把旅遊促進就業納入就業發展規劃和職業培訓計劃,落實好相關扶持政策。完善「家電下鄉」政策,支持從事「農家樂」等鄉村旅遊的農民批量購買家電產品和汽車摩托車。(十九)加大金融支持。對符合旅遊市場准入條件和信貸原則的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要加大多種形式的融資授信支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可享受中小企業貸款優惠政策。對有資源優勢和市場潛力但暫時經營困難的旅遊企業,金融機構要按規定積極給予信貸支持。進一步完善旅遊企業融資擔保等信用增強體系,加大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的擔保力度。拓寬旅遊企業融資渠道,金融機構對商業性開發景區可以開辦依託景區經營權和門票收入等質押貸款業務。鼓勵中小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經營戶以互助聯保方式實現小額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券和中期票據,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消費金融公司在試點過程中積極提供旅遊消費信貸服務。積極推進金融機構和旅遊企業開展多種方式的業務合作,探索開發適合旅遊消費需要的金融產品,增強銀行卡的旅遊服務功能。(二十)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實賓館飯店與一般工業企業同等的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政策。允許旅行社參與政府采購和服務外包。旅行社按營業收入繳納的各種收費,計征基數應扣除各類代收服務費。排放污染物達到國家標准或地方標准並已進入城市污水處理管網的旅遊企業,繳納污水處理費後,免徵排污費。旅遊企業用於宣傳促銷的費用依法納入企業經營成本。鼓勵銀行卡收費對旅行社、景區售票商戶參照超市和加油站檔次進行計費,進一步研究適當降低對賓館飯店的收費標准。年度土地供應要適當增加旅遊業發展用地。積極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邊遠海島和可以開發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開發旅遊項目。支持企事業單位利用存量房產、土地資源興辦旅遊業。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提高對加快發展旅遊業重要意義的認識,強化大旅遊和綜合性產業觀念,把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以培育、重點扶持,切實抓好本意見的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綜合協調,國家旅遊局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業務指導並對本意見的貫徹執行情況開展督促檢查。各級旅遊行政管理及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加強協調配合,推動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
Ⅲ 旅遊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在線旅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專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屬 前瞻》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在網上預訂過機票、酒店、火車票或旅行行程的網民規模達到1.81億人,年增長6910萬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
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於在線旅遊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足以反映出在線旅遊作為服務類電商在中國的巨大發展潛力。
從投資方向來看,近年投資的重點集中在兩個:一個是針對休閑度假等產品,另一個是旅遊信息媒體類網站。前者體現出繼機票、酒店等產品之後,度假產品將成為在線旅遊下一個支柱型產品;後一類公司「輕」(信息媒體類網站僅做相關的信息聚合和流量轉移工作,發揮媒體價值,並不直接持有庫存和銷售產品)的特點決定了其在資本推動下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時效性更強,而信息媒體的快速發展也預示著是在線旅遊行業必將持續景氣。
Ⅳ 為促進生態旅遊的發展,世界各國採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措施
為促進生態旅遊又好又快的發展,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有:
(1)立法保護生態環境。例如1916年,美國通過了關於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國家公園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在英國,1993年就通過了新的《國家公園保護法》,旨在加強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的保護。自1992年裡約會議以後,日本就制定了《環境基本法》。1923年芬蘭頒布了《自然保護法》。
(2)制定發展計劃和戰略。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適應遊客對生態旅遊日益增長的需求。澳大利亞斥資1000萬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遊面向21世紀規劃」,生態旅遊是該規劃的重點推介項目。肯亞政府在制定的許多重要國家發展策略中,特別將生態旅遊視為重點項目。
(3)進行旅遊環保宣傳。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號和倡議,例如英國發起了「綠色旅遊業」運動,日本旅遊業協會召開多次旨在保護生態的研討會,並發表了「遊客保護地球宣言」。
(4)重視當地人利益。生態旅遊發展較早的國家肯亞,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就提出了「野生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菲律賓通過改變傳統的捕魚方式,不僅發展了生態旅遊業,同時也為當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來源。
(5)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許多國家通過對進入生態旅遊區的遊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並不斷監測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做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等手段以達到加強生態旅遊區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亞聯合旅遊部、澳大利亞旅遊協會等機構還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遊的指導手冊。此外,很多國家都實行經營管理的分離制度,實施許可證制度,以加強管理。
Ⅳ 為什麼說旅遊經濟的發展,是靠生態環境為依託的
近些年來,生態旅遊越來越流行,我們常說的生態旅遊,就是包括旅遊者、經濟發展、人文和環境效益的旅遊。就遊客利益而言,這種旅遊可以說是較為高級的一種遊玩方式,生態旅遊區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可以被開發出來,可以說這種旅遊區環境極優,幾乎沒有任何污染,或者說是在原有景區的基礎上使環境加以改善,都更吸引遊客。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生態旅遊區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或整改,而是越簡便越好,因為這樣可以使景區生態景色有最大的還原度。
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好處:第一,它敲醒了人們要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遊客意識的提高使環境得到更好地保護,這可以被環保主義者視為保護環境一種很好的方式;二是加強我國旅遊景區布局的進一步建設和環境水平的提高,提升了遊客的遊玩體驗;三是旅遊業崗位的增加,保障當地居民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增強自然生態景區的經濟實力,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帶動農業的經濟發展;第四,有利於促進我國旅遊業的整體水平的提高和生態旅遊業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第五,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機會,促進社會良性發展,這已經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點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