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教學中旅遊文化的傳播word
1. 旅遊文化的論述題急求解答,感激不盡。
1.宗教,從某方面來說,是帶動旅遊業發展的一個載體.說不好聽點,在某些特定領域,旅遊業如果失去宗教的存在,可能會門可羅雀,生意慘淡.
西藏,是典型的區域宗教旅遊聖地.在這個區域,全個自治區絕大部分都是"藏密"的信徒.如果說雪域高原特有的風景吸引了遊客前去,不如是遍布藏地大小寺院與全民信仰的獨特民俗,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不管信眾也好,看熱鬧也好,心靈的最深處,人們都清楚的知道,如果西藏沒有了宗教,或者說不是這么全民信仰而生就的生活習慣,它會少了很神秘性.
再如一些短線的,如廣東的韶關南華寺,每年接待的各地旅客是沒法計算的.特別是在一些宗教性節日或法會之類的.人們從四面八前來朝聖,卻是為主,順帶著旅遊.
其實很明顯,一些人如果去了宗教性旅遊聖地的話,他們心裏面最期待的,就是還有多久,可以於聖地禮拜.這其實不僅限於佛教,道教.
以梵帝崗為例,基本上是靠個宗教信仰的基督基地.你能單純地說,他們只是去看那奇妙的巴羅克式建築嗎?這幾萬人等待朝禮那羅馬教皇的時間,如果去轉悠,恐怕可以游看完整個梵帝崗了.
道家聖地武當山,山險樓奇,獨特的宗教建築與文化,令來這時在的中外遊客如醉如痴.難道他們只是單純的看山?我想,他們更想了解的是道教養生與保健的生活奧秘.
有吏以來,宗教一直是人類生存的精神寄託與嚮往.很多人會說,自己什麼都不信,但每當他們面臨聖地的時候,他們是最誠恐誠惶禮拜的.
2.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縱觀5000多年文明史,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和中國文化的象徵。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炎黃子孫激動、奮發、自豪。
龍是最高尚、神聖、巨擘的象徵,是神的化身,它可為人間遍灑甘露,消災降福,帶來社會安定和高貴繁榮。因此,舞龍早已成為中華大地和海外華人節日慶典,會景巡遊務必演出的節目。象徵華夏民族精神的舞龍,氣勢恢弘磅礴,雄渾豪壯,廣於流傳。
與舞龍同樣受到炎黃子孫青睞的還有舞獅。獅子代表正義,化戾氣為平和,驅魔避邪。象徵著高尚、吉利和巨擘!它和龍一樣是炎黃子孫崇敬的一種神獸!因而也和舞龍一樣很早就出而今了民間節慶的日子裡!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沒有獅子出產,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的舞獅起源於什麼時代,則無從稽考。有說是東漢時代從波斯傳入,這種動物很得皇帝喜愛,於是就有獅子的塑像、畫像、造像等出現,進而舞獅為戲。
舞龍舞獅在中國,原是一種以自發性、娛樂性、隨意性為特點的民間傳統文體活動。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其形式、種類繁多,風格、流派異彩紛呈。在近代,龍獅運動更是隨著華人的遷移而傳播到世界各地,並為僑居地原居民所喜歡。可以說,只要有華人聚居的地方,就有舞龍舞獅活動,舞龍舞獅已成為凝聚龍的傳人的一股巨大力量。
現在,不僅僅是華人,就連「老外」也熱衷於舞龍舞獅表演。在西方人看來,舞龍、舞獅是中國的人文和體育的集中體現。例如,舞獅表演中那些「奮起」、「疑進」、「抓癢」、「發威」等神態就表現了中華民族勇敢、勤奮、樂觀的精神。龍獅運動正在逐步普及開來,為世界人民所喜歡和接納,發揮著文化軟實力的重大作用。
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2. 我需要寫一篇論文,題目是論旅遊活動中的文化交流問題,提供一些資料
中日文化交流周-旅遊
中國和日本,與西方國家的旅遊業相比,都屬於起步較晚的國家,然而日本旅遊的發展速度卻比中國迅速許多,也要成熟許多。作為中國的鄰國,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日本都與中國有著密切地聯系,在文化上也相互交流影響,可以說在許多方面,日本和中國是相似的。
「現代旅遊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 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福州租房|福州物品交易|網店聯盟|福州團購網網友說文化因素滲透在現代旅遊活動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遊業的靈魂。"
人們常說:「民族的東西是獨特的,文化的流傳是久遠的。"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也便失去了強大的吸引力。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最豐富的寶藏,內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是政府永不枯竭的財政來源,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資源和國家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世界上許多旅遊業發達的國家先後實行了「文化經濟」新戰略。
名牌是旅遊業競爭中的一種無形力量,更是促使旅遊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由於名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等特點,往往為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
日本的旅遊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依靠美國的扶持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其出境游已發展為世界第三大旅遊市場。
日本旅遊業同世界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人文心理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日本旅遊業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但也在發展過程中充滿了坎坷。日本旅遊業的發展可以歸納為旅遊始發期、旅遊轉機期、旅遊成長期、旅遊頓挫期、初次負增長期、海外旅遊新紀元和均衡發展的變革期。目前日本旅遊業正面臨企業內部的裁員、外部經營環境的制約減少、自由競爭、消費需求的多樣相等大問題,可以說是一個變革期。
日本的旅遊業發展很不平衡。據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日本的出境遊人次和國際旅行支出遠遠超過入境遊人次和國際旅行收入。可以說,日本是一個出境有大國,入境游小國。
日本有著很好的旅遊大環境。日本的許多旅遊設施都建的很精細,很人性化,也很現代化,尤其是在旅遊交通方面。現代旅遊交通為旅遊增添了新的情趣。快速有序的交通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也是旅遊商品的文化特色之一。日本的交通網能按遊客不同的需求,將其快速送往各旅遊景點。遊客乘用交通工具的過程也是體驗交通文化的最好方法。
日本在旅遊文化的精神層面是很有特色的,突出表現在日本遊客身上。首先是日本遊客有很強的團隊意識。帶團的導游都明白團隊意識對於一個旅遊團是多麼重要,而在這一點上日本遊客是做的最好的,日本團員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著眼於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考慮自身所處的空間和地理位置,並以此來審視自己同他人的關系,個人與集體能保持一致做到協調統一,也因此日本人願意參加團隊旅遊,且能做到步調一致地遊玩。其次日本遊客在外出時奉行本本主義。在日本凡是大書店都有地圖、旅遊指南等工具書,其種類繁多、印刷精良、包羅萬象,會令你有種大概日本是全球旅遊工具書最暢銷的國家的感覺,而且日本人無論做什麼都要尋求這種工具書的幫助。再次,日本人喜歡「完璧主義」,意思是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盡最大努力做好,因此各大旅行社都用這一主義來為遊客服務,盡可能想得周到、細致。此外,日本人的環境意識、角色意識和公平意識也很強。在旅遊生活習慣中更注重「洗」和「方便」,在交往之中重視禮儀,最怕被人恥笑。
日本的三大旅遊素材為:溫泉、庭園、料理。它們都同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有著密切地聯系。看似極為單純的溫泉旅遊,每年卻吸引遊客達1.4億人次以上,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市場;日本庭園的創作理念是獎大自然的景觀融匯到生活中去,它最早起源於人們對自然和神的信仰,後來接受了中國的宗教、哲學等文化,並以此為背景逐漸發展成具有特色的庭園藝術;日本料理是以米飯為中心的主食和以魚類、菜餚為副食而構成的,它與我們傳統的八大菜系重視味道相比更重視色彩和造型。
中國旅遊業
我國是入境游大國。
旅遊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則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對文化的挖掘、提煉和發揚。中國在旅遊文化的精神層面也是豐富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因此在此依託之上的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與現代都市文化迥異的鄉土文化,必然會給旅遊者帶來中國與眾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的。
我國一些以文化資源為依託的旅遊景區的開發,存在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傾向,景區內現代化設施體量過大,破壞了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影響了遊客的興趣。一些重要的文化資源如文物、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特色民居等,景區管理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沒有科學評估和限制客流量,造成遊客承載量過大。
當今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徵是中國的國寶熊貓和日本的國花櫻花。日本訪客訪問熊貓故鄉「卧龍」已成為熱點線路。而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日本民眾最喜愛的花卉,也作為中日友好的象徵,在中國的萬里長城山腳下以及各大城市中埋下根,每年春季繁盛的盛開著,到日本賞櫻也成了春季日本游的必不可少的旅遊項目。
很大程度上說中國和日本是一種源與流的關系,日本從中國學習借鑒好的傳統與文化,並且結合自身把它吸收、拓展和發揚傳播開來。
中日旅遊文化的區別
在物質層面,日本「細」,中國「粗」;在制度層面,日本與中國相比,更加正規和完善;在精神層面,日本的民眾旅遊意識要強於中國,但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種類要比日本豐富很多。
中國的大景觀旅遊與日本的小景點旅遊
在中國提到旅遊自然會聯想到的必是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而在日本提到旅遊自然聯想到的卻是溫泉這種小景點。其實現代旅遊不但需要賞心悅目的「壯觀景物」,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雕蟲小技」。其實中國也有豐富的溫泉資源,也有洗溫泉的習慣,但中國卻沒有像日本那樣形成一種文化。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時代的特點和內容,觀光文化也是一樣。一種文化的形成要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充實新的內容,以適應人們新的意識和需求。同時一種文化又孕育著將來性,也就是該文化的生命力。它隨著人們的意識和生活理念的更新將展現出新的活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所以要將文化作為旅遊的精髓和靈魂。在日益增長的旅遊市場中注入一種新的文化內涵,將中國旅遊形式和內容推向新的境界。還有,橫向聯合勢在必行,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國旅遊業將如何應戰?
3. 為什麼旅遊會讓文化傳播為什麼旅遊會能保護文化為什麼旅遊能使文化發展
旅遊是一種傳播文化的方式,遊人到達這個地方可以將自己國家的文化帶到這個地方,從而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古代就有很多例子啦,比如鄭和下西洋,鑒真和尚去日本傳經;去別的地方旅遊傳播了本民族的文化,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旅遊能讓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得到交流,豐富了各自的文化,從而發展了文化。
4. 傳播學論文範文在哪裡可以下載,有沒有好點的網站推薦
傳播學 方面的論文在 輕風論文網 很多的哦,之前我就找上面的老師幫忙指導的。相對於 網上很多個人和小機構要好很多,我之前找的 輕風論文 王老師咨詢的,非常專業的說
這里還有些 資料,你看看
論語文教學 中旅遊文化的傳播
旅遊文化是一 座文化寶庫。 梳理中國旅遊 文化遺產,結果表明: 先賢們對旅遊客體都採取和諧共生的態度,對旅遊主體都取「自怡」、「自 適」的審美理念。今天的旅遊文化內涵 在不斷擴展,人們在不斷地思考著人類與自然關系,思考著人類歷 史命運與前途 ,反映時代的進步。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深入,新課程標准實施後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精神成長,強調語 文教學終極目標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和 自身協調發展,追求人的自我價值最大化的實 現。 論文運用比較文 化研究方法,第一次將中國旅遊 文化與語文教學整 體聯系起來研究,探求二者辯證關系和在學生培 養目標上的高度一致性。語文課蘊藏著豐富的旅遊文化 資源,數量之多、份量之重,不容我們忽視;語文教師在旅遊文化的承傳、普及、改造和創新中擔負 重要使命。中國 的旅遊文化對人自身 生命價值、道德價值、天人關系獨特而智慧的理解,對天人合一 境界的執著追求,可以作為今天語 文教學困境的一種反思。作者認為旅 游文化教學能為學 生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最終達到人與 自然兩種生命的「感動與交融」。 全文 由引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
不懂的你上 輕風論文網 自己看吧
5.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論文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
6. 你認為的旅遊文化是什麼論述
旅遊文化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遊文化。
中文名
旅遊文化
種類
傳統和現代
性質
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類型
文化
快速
導航
概念
內涵外延
文化地產
所處地位
詞目簡介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旅遊文化可以分為傳統旅遊文化和現代旅遊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遊者和旅遊景觀文化;後者則增加了旅遊業文化和文化傳播。旅遊文化建設乃是現代旅遊業發揮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經營管理思路。
共5張
旅遊文化
概念
(一)旅遊+文化說
將旅遊與文化聯系起來,重視文化在旅遊過程中的作用,彌補了我國旅遊文化學科研究的一個空白,客觀上起到了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的作用。
(二)總和說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三)民族文化說
《中國大網路全書·人文地理卷》指出:「所謂旅遊文化,指的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國家在世世代代的旅遊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本民族或本國家的文化。它包括只有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獨有的哲學觀念、審美習慣、風俗人情等文化形態。或者說,旅遊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傳統在旅遊過程中的特殊表現。」
(四)主客體說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
(五)碰撞說
「碰撞說」抓住了旅遊文化的自由開放這一特性,用旅遊媒介在主體與客體間架起一道橋梁。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將「碰撞說」敘述為「旅遊文化是旅遊主體、旅遊客體和旅遊媒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碰撞說」更多的注意到旅遊三要素在旅遊文化中必須分清主次,而非孰有孰無。
旅遊文化的范疇
旅遊文化絕對不是那種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東西,而是包括旅遊者、旅遊從業者、旅遊資源、旅遊生活設施和接待地環境等在內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它一方麵包括具體的、客觀的內容,如:人、財、物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不可見的文化成分,如旅遊者如何使用他的錢、財、物,旅遊業如何開發資源、增添設備、提高質量以滿足旅遊者的各種心理動機和需求,這種從醞釀到實施完畢的過程,莫不帶有文化傳統、民族習慣之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制約。而旅遊者玩 購 娛,的結果以及從中可以看出的明顯動向,旅遊從業者為旅遊者開發的旅遊資源、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本身,則更物化的體現了種種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
7. 以淺談語文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
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意義
語文是學習與掌握語言的重要途徑,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學習語文便是在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對於社會的發展有眾多好處,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他們的素養。
1. 有利於學生成長、成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體現為仁民愛物,修身齊家平天下,這些都透過對學生的基礎文化教育深入內心。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時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彷彿能看到一位垂釣於寒江的老翁步履蹣跚卻鎮定自若地向我們走來。他歷經兩次被貶的磨礪,不但沒有潦倒度餘生,卻以達觀的態度面對人生。柳宗元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之上獨釣的情景,盡管冰天雪地帶來寒氣和寂寞,但他沒有絲毫妥協和退讓,仍然執著於孤舟之上,獨釣寒江,展現給人們不屈的傲氣,就如柳宗元沒有屈服於永貞失敗一樣,無所畏懼,不向惡勢力低頭。這一故事教會學生如何面對逆境和挫折,堅持人生信念,勇敢地生活。
2. 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於新時期人的思想素質的提高。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思想意識、文化積累最重要的時期,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其修養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例如,教學《離騷》一課時,可先向學生介紹屈原的生平。屈原博聞強識,長於辭令,卻被讒言所累,遭遇流放;但他始終不忘國事,直至人生盡頭也心系國家黎民,這種獻身於理想的高尚情操、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後人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智者的疾呼將一直激勵學生前行,智者的情操、品格也一定會縈繞在學生的心中。
3. 有利於學生知識體系、人文觀念的形成及個人素養的培養
學生正處於個人內涵修養的積累儲備階段,詩詞、歷史、文學、民俗和語言都處於初步了解感性認知階段,這將為以後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8. 旅遊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旅遊對當地文化的影響 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1、旅遊專對文化屬有傳播作用。旅遊者到異國他鄉旅遊,目的之一就是學習和了解當地文化,與此同時,又將自己本國、本地區或本民族的文化帶給旅遊目的地居民,因此,旅遊能夠促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2、旅遊對文化有保護作用。文化是一種旅遊資源,是旅遊者參觀、游覽的對象,因此,一個國家、地區、社會以及當地居民為了發展旅遊業,為其經濟和社會服務,就必然十分重視對其民族文化和當地文化的發掘和保護工作。
3、旅遊對文化的消極作用。一方面,旅遊目的地政府、居民和企業會強化當地文化的獨特性,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異國、異地旅遊者。從而使當地文化的特色更為濃厚、特點更為突出。但另一方面,旅遊者將本國或民族的文化帶進來,對旅遊目的地的傳統文化產生沖擊,結果使本民族文化逐漸被外來文化所同化。
9. 求一篇中國某旅遊景點的論文,要有此景點的文化內涵和自己的感受,高分求
故宮的建築特色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宮殿,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它規模浩大,佔地約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周圍還環繞10多米高的宮牆和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
故宮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是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四角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
故宮的建築充分體現了「天子至尊」的封建宗法禮制,嚴格按「左祖右社」「前朝後寢」的古制布局,分為外朝與內廷兩部分。
故宮大體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前朝,也稱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後寢,也稱內廷。外朝以黃極殿(清代稱太和殿,又稱金鑾殿)、中級殿(清代稱中和殿)、建極殿(清代稱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三大殿均建在8米多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廡環繞,氣勢磅礴。多採用重檐廡殿頂這種屋頂結構,殿內瀝粉貼金,重施五彩,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麗,是皇帝辦理朝政大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其中太和殿是宮城中等級最高、最為堂皇的建築,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盛大儀式或慶典都在這里舉行。
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妃宮室),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皇帝的「三宮六院」,是皇帝平日處理日常政務及皇室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還有御花園、欽安殿、養性齋等建築,形成一個布局完美的整體。御花園既有帝苑的雍華氣魄,又有民間古典園林的幽雅意境。
紫禁城的宮殿建築中大量使用了雕刻、貼金、鏤金、漆畫、景泰藍、玉石及螺鈿鑲嵌、硬木貼絡、綢緞裝裱等封建社會所能採用的一切工藝美術手段,將高超的建築技術與藝術融合融為一體,體現了我國古代宮殿建築的最高成就。
紫禁城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世界建築史上別具一格,也是中國古典風格建築的典範和規模最大的皇室。
故宮文化內涵
中國歷代帝王的宮殿是各個歷史時期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成就的集中體現,每一朝代的帝王宮殿都是當時最偉大最壯麗的建築。通過宏偉的建築表現至高無上皇權一直是古代宮殿建築的首要指導思想。
紫禁城宮殿繼承了傳統的宮殿建築思想,根據《周禮》和古代「禮制」中規定的法則進行規劃,通過空間的整體布局和裝飾材料等諸多手段,完美地表達出了宮殿建築中所蘊涵的君權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壯的紫禁城,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一個完整典型。
(1) 象天立宮,君權神授的設計思想:故宮在明、清兩朝是被稱作紫禁城,在它的這個名字中體現了古老的象天立宮的思想。
皇帝既尊為天子,如此也就產生了「象天立宮」、君權神授的設計思想。這是秦漢以來,中國宮殿建築基本布局所表達的一種象徵意義。隨著「禮」的日趨完備,使得中國宮殿建築的制度日臻完善,它的特徵也更為鮮明,至明、清時期而集其大成。明清宮殿建築,以居中為尊,左右為次;面南為尊,面北為次;殿身間數規定為三、五檐廡殿、七、九,以九間加圍廊,為最高等級;屋頂的第依次為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攢尖、單檐廡殿、單檐歇山、單檐攢尖、懸山、硬山;台基以三曾須彌座最為隆重。並且將建築的類型認為大式和小式,而以帶有斗拱的復雜做法作為主體建築——所謂「殿式」建築的重要標志。
顯然,「禮制」尊卑為宮殿建築規定了必須遵守的法則。「象天立宮」所表達的思想與尊卑等級的秩序,均是為了達到「壯君威」這一目的。可以說古代禮治制度和「君權神授」思想的結合,正是中國宮殿建築設計思想的核心
故宮的宮殿建築在空間與實體上無不表現著帝王的至尊和高大,宏大的宮殿建築群以一條中軸線南北展開,均衡而對稱。以太和殿為中心和重心,深、高、寬都集中於此,縱深的傳統模式加重了建築物庄嚴肅穆的色彩,寬闊的空間變化賦予建築物宏大的氣勢,而高大的台基和殿宇則直接表現了帝王的至尊。深、高、寬的手法使整組宮殿群產生了撲面而來的威懾力,給人以久久難忘的震撼。宮殿內巧妙運用光線的明暗對比,烘托出帝王的神聖地位,殿堂內光線昏暗,於殿外的明亮形成強烈對比,神秘氣氛油然而生。「天高其為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帝王藉此而深藏,神秘與朦朧更增添了至尊之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內完全是龍的世界,龍無處不在,天子的威儀也無處不在。據統計,僅太和殿一處,就有龍12654條,若是把整個皇宮內的龍教起來,那就是天文數字了,龍體現了宮殿建築的等級規范。皇宮內的屋頂用黃琉璃瓦,三大殿台基高達8米以上,甚至大門門釘的著名也是最多的,這些都是皇宮最高級別地位的體現,是帝王「九五」之尊的表現。明清故宮是封建宗法禮制的象徵,代表著帝王的權威,成為我國古代一處既有實用性,又有極強象徵意義的建築群。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故宮是最優異、最獨特、最輝煌的建築物,她那充滿魅力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情調,使她成為中國古老文明的絕好象徵。
(2)陰陽五行的文化根底:陰陽五行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和稱,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並且對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陰陽最初的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後引申為自然界中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勢力,先秦的思想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規律,《易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和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外一方而單獨存在,陰和陽的互根互用始終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中,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五行,最初稱五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後引申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的運動變化生成的,各種事物都具有五行的屬性,五行之間相互聯系,相生相剋。
陰陽五行學說在紫禁城宮殿的設計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紫禁城宮殿整體上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為陽,在布局上由三朝五門,多用奇數;內廷為陰,在布局上由兩宮六寢多用偶數。兩宮為乾清宮和坤寧宮(交泰殿為之後建),六寢為東西六宮。社稷壇中更是明確體現了五行的思想。
外朝中路的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形的漢白玉台基上,土為陰陽五行之一,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手:「中央土者,君宮也」。唐孔潁達疏中說:「土為五行之生,尊之故稱大……「根據陰陽五行,在金、木、水、火、土中,土居於中央,把三台建成土字形,表示這里是天下的中央,同時,土也代表了江山社稷,表明希望江山永固,社稷安康。
「南三所」為皇子讀書的地方,由於幼年屬於五行中的「木」,生化過程屬於「生」,南三所的方位又是在東南方,故都施以綠色琉璃瓦屋面。綠色為春天樹木萌芽之色,象徵旺盛的生命力,表現出皇帝對他的後代所寄予的希望,所以太後的宮室如慈寧宮、壽安宮、壽康宮都分布在西路。文淵閣作為紫禁城內的書庫,專用於收藏乾隆是編撰的《四庫全數總目考證》及《古今圖書集成》。書庫最忌火,所以文淵閣用黑色琉璃瓦綠剪邊屋面。黑色在五行中屬「水」,用黑色琉璃瓦含有以水壓火之意。屋脊用綠 紫 白色琉璃浮雕波特 游龍,閣前鑿長方形水池,池上架有臼石拱橋,圍以白石欄桿,欄板雕有海水及各種水族圖案,以示厭火之意。
(3)錯落有致 韻律天成的空間布局:紫禁城三大殿以南正前方有五座門:皇城大清門為第一門,從此開始向北,經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再北穿過端門和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到太和門。這是五個連續的空間廣場,全長約1700米,為紫禁城宮殿前區的前引部分。利用各種不同形制的門,區劃出不同的格局,形成高低錯落的變化,構成大小、橫豎、寬窄不等有收有放的空間,並採取「欲揚先抑」的方式,從而組成既有規律又富於變化的建築系列,由宮前區大清門開始,逐步深入到紫禁城內,使其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
紫禁城內宮殿的總體布局再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發展。它分為中路 內東路 內西路 外東路 外西路等五個大的區域。這里不僅有皇帝和後妃使用的宮殿,還有太後、太妃及皇子們的生活區,使宮殿的布局更加集中和緊湊。這樣龐大的宮殿群再歷代皇宮中也是罕見的。其中以中軸線為主體布置著前三殿和後三殿等一些主要建築,成為貫穿紫禁城的主線。外朝以前三殿為主要殿堂,其中又以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為中心,象徵著帝王權力、地位的至高無上,因而它占據宮城中最尊貴的位置。前三殿軸線的兩旁,按文東武西之制,東側是文華殿一區,西側是武英殿一區。這兩區建築組合都是一正兩廂前後殿的庭院。從外朝建築布局的體制看,它們是兩座東西偏殿,兩組建築東西對稱,遙相呼應,再前三殿的兩翼形成左輔右弼的格局。外朝占據紫禁城的大部分空間,為了突出外朝宮殿的主導地位,它的布局、 規模、 體量、 形式、 裝飾、 材料、 結構、 工程做法都具有最高等級。前三殿一區宮殿最為壯觀,局勢開闊,布局舒朗,建築端莊,氣勢凝重,從而體現了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內廷宮殿布局的中心後三宮,是中軸線的後半部分主要建築。東西兩側各有六宮,是妃嬪們居住的兩組建築群。東西六宮外側則採取左右對稱排列成軸線方式,各自形成太上皇居住的寧壽宮區和太後太妃們生活的慈寧宮 壽安宮區,自成體系組成了內廷的次要軸線,平行於前三殿和後三殿的紫禁城的南北主軸線。東西六宮之北有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再明代是皇帝的幼年子女生活區。這些小區也有各自的軸線。內廷宮殿是帝、 後、 妃、 皇子的生活起居之地,因此在建築布局上採取密集的組合方式以便實用。主殿與配殿多廊廡連貫,庭院鱗次櫛比,布置嚴密深邃。
紫禁城內各院落的布局也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城中的宮殿的基本形式大都為「一正兩廂」的樣式,也就是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布局方式。各院落的設計在嚴格掌握這個原則的基礎上又根據不同院落的實際功能的不同而加以靈活運用,因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格。
故宮無論就其對稱性、 空間布局、 色彩搭配和完備的設施等諸多方面,多顯示屬極高的建築成就。尤其是其中通過建築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品味來體現君權神授,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坤寧宮的特殊氣氛則昭示著明、 清兩代王朝理念與習俗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