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文化旅遊現狀
『壹』 有關於閩台文化是什麼
一部中華文明史證明:作為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閩台文化的根,是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精神文化紐帶。 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是一個地域的和歷史的文化概念。歷史上的"河洛"不僅僅指洛水與黃河交匯形成的夾角地帶,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陽為中心的"河南"、"河內"、"河東"等廣大地區。這片廣袤的沃土是中華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源頭之地。
1、河洛地區孕育了華夏文明 中華民族號稱是"炎黃子孫",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誕生和活動的主要地區。《國語·晉語四》載:"昔少典娶於有是 氏,生黃帝炎帝"。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鄭)的國君,後傳位於黃帝。黃帝時期河洛地區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因而人口繁盛。由於經濟的發達,河洛地區率先進入奴隸制社會,從而結束了社會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創造了華夏國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態,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後,在河洛地區出現了更為成熟的文字、城市、禮制和青銅器,標志著河洛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全新的階段。"禹都陽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陽"之後,河洛地區文化更加發達。 從傳說時期到三代期間,河洛地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多領域中誕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黃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莊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縱橫等諸多河洛文化流派,並產生了眾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詩》、《書》、《易》、《禮》、《樂》、《春秋》等經典——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經"。河洛文化由此逐漸成為強勢文化,在其輻射和影響下,"東夷"、"西戎"、"苗蠻"等文化也都很快華夏化。河洛文化孕育了華夏文明。
2、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與古代傳說中的"河圖洛書"關系密切。《周易·系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而內容又十分豐富的圖案,凝結了古代先哲超凡的智慧。至漢代,一些經學家和思想家用"河圖洛書"敷衍解說《周易》的八卦和《尚書·洪範》的五行,從而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河圖洛書"作為中國儒家經典來源,蘊含著中國哲學最古老的原創思想,並由此生發出了許多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天文、歷算以及兵、刑、道、法等的重要內容。產生於夏商、成熟於周、發達於漢魏唐宋、傳承於其後歷代的"河洛文化",既包括以農耕經濟為中心的物質文明,也包括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河洛文化最突出、最鮮明的特點是它的正統性、源頭性與傳承不衰,同時它又是國都文化、政治文化,從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的形成和文明發展作了最早、最大、最積極、最卓越的貢獻。 河洛漢人南播形成了客家民系 ; 從漢代末年開始,由於戰爭、動亂和災荒等原因,中原漢人不斷大量向南方播遷。其中最有影響的有:西晉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舉義,北宋的靖康之變以及明末清初鄭成功、康熙朝收復台灣。《晉書·王導傳》從一個側面記載了西晉末年景象:"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安史之亂時逃到南方的人更多,除正史有大量記述外,連李白也在其詩中說:"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鄭成功收復台灣時率部兩萬五千餘人入台,施琅率軍征台時進駐人員也超過了兩萬。鄭成功、施琅均為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故其舊部很多也是光州人。 中原漢人南遷的路線基本上是皖、蘇、贛、閩、粵,進而粵、台、桂、川等。北方漢人的到來,使閩西、贛南、粵北人口成倍增加,從而促進了當地的快速發展。在北人開發南方中,陳元光、王審知影響最為巨大和久遠。唐高宗時,福建南部蠻獠叛亂,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朝廷之命前往平息,後又率中原五十八姓數千軍校開發漳州。陳元光死後被當地人尊為"開漳聖王",各地建祠紀念。很多閩人遷台後仍十分崇拜他,也紛紛立祠敬拜,至今台灣有陳聖王廟60多所。 大批中原漢人的南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個特殊人際群體——客家民系。寓居於贛南、閩西、嶺南的客家人從河洛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如語言、習俗、宗親、教育、倫理、禮儀等等,有的已歷千載而至今沿襲如初。明末清初流向台灣的漢人大多是閩、粵沿海一帶人,但移民中大部分是原河洛地區南遷的客家人。中原地區是姓氏之源。台灣除了陳、林、黃、蔡、鄭大姓外,其他一些大姓,始祖也多來自河洛地區。一項調查表明,閩南、台灣漢人中陳、林、黃、鄭四大姓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故有"陳林半天下,鄭黃排滿街"之諺語流行。而且在這些大姓的族譜上,都明白無誤地標明其祖先為河洛人。 河洛文化在閩、粵、台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傳播,由於客家民系的形成歷時跨度較長,且居住遼闊,與各地土著民族雜處,因而所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一些地方特色,但其核心、精髓和根底,還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講究郡望,重教尚禮等。客家人後來又到了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但他們無時不心繫中原,至今有許多台灣人和僑居異國的客家人還自稱為"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文匯報:海峽兩岸文化的異同
人民網7月14日電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曾文仲的評論文章說,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一家親;一衣帶水一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願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得到鞏固和發展!
兩岸人民信仰相同
文章說,台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台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台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灣和諧共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台灣的特色,這一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台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台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台灣信徒甚眾,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徵,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台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共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共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台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文章指出,一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台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台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一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用心品味台灣 發掘更多共同點
文章寫到,由於筆者是一位台灣女婿,又長期以來從事兩岸三地和平統一的工作,我要以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台灣。對很多人來說,在親眼目睹台灣之前,也許早有先入為主的看法。的確,幾乎每天台灣電視都有類似搶劫、槍殺和斗毆等暴力畫面,層出不窮的偷拍光碟丑聞,使人覺得台灣社會是如此浮躁和瘋狂;台「立法院」里吵吵嚷嚷的鏡頭,甚至動輒以老拳相贈的火爆場面,更成為外地媒體的笑柄。
可是當你走在台北街頭,看看快樂的人群從身邊經過,聽著從霓虹燈下飄來的少男少女們的輕聲細語,還有酒店服務員的親切與殷勤,你也許會發現,其實,台灣每一個人都在做著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欣喜,因為,這才是台灣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台灣,用心去品味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台灣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點,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台灣,一個令人難忘又神往的台灣,這對於我們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文章指出,筆者總覺得,由於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文化不能說都一模一樣,現實是肯定存在著差異,我們要找到差異,更要尋找共同的地方。而我們共同的價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這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不論是祖國大陸或者是在寶島台灣,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較認同,也有深刻的認識。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更深深體會到這些共同價值觀對文化的創新,企業的發展,兩岸的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灣雲門芭蕾舞就是以傳說中的故事,結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繹得令人神往,而我們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飾,風俗習慣,勞動場景再現了惠安婦女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兩者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但說明海峽兩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許多共同的支點。
加強文化交流 鞏固血脈親情
最後,筆者建議,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例如在卡通動畫方面多一些富有創新的作品問世,獻給兩岸的小朋友們。在我們共同努力之下,海峽兩岸的文化界同仁攜起手來,為我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貢獻聰明才智。
『貳』 文化旅遊產業在國際上的發展現狀
1、產業化觀念不足
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管理模式,比較重視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而忽視文化的經濟功能,導致一些相關管理部門只有文化事業的概念,沒有文化產業的觀念,缺乏對市場條件下如何適應新形勢新時期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的深刻認識。對現代文化旅遊業的產業功能、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的結合缺少正確認識,對文化旅遊業的性質、地位、特點、規律等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導致對發展文化旅遊業的思路不清晰、對發展文化旅遊業的規劃不重視、對文化旅遊業的開發存在許多誤區。在文化事業、市場經濟和旅遊產業三者之間長期徘徊,缺少新時期文化經濟理念上的創新,更缺少對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對策和措施。造成了「文物資源多,但開發利用不夠;歷史文化深厚,而挖掘整理不足」現象的產生
2、發展規劃不到位
作為一個著力培育、快速發展的新興重要產業,還缺乏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系統性較強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景區(點)規劃。各景區景點已有的規劃,多數僅只限於滿足於審批項目、爭取資金和近期開發建設,在詳細程度、操作實施、合理利用資源等等方面,均不足以指導景區開發建設和發展提高。更沒有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對旅遊消費者出遊動機和消費需求的變化沒有予以充分調研和高度的重視。規劃和開發的旅遊產品特色不明顯,多有雷同,參與性、互動性、娛樂性、刺激性的旅遊性項目少,新、特、大項目則更少。
3、體制機制滯後
文化資源隸屬關系復雜,涉及到文化、文物、旅遊、林業、城市規劃、土地管理等多個政府部門,作為一個社會化大產業,涉及到多個行業。隸屬關系的不同,造成行業規劃不統一,利益不平衡,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特別是在文化旅遊項目開發經營中,存在著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的現象,反映了文化旅遊資源產權不清、行政管理與產品開發體制混淆的現狀,影響了文化旅遊資源整體優勢發揮。
開發主體的事業體制與市場化經營的矛盾十分突出,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相對緩慢。許多景區和景點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計劃條件下形成的模式。在這種經營機制下,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資金除靠政府和社會投資外,幾乎沒有能力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和服務功能完善。自身創新的主動性不夠,危機感不強。旅遊的經營還主要是門票收入。
4、品牌競爭力不強
一是文化內涵的挖掘不足。文化資源內涵在表現形式上,通常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的文化內涵很容易利用起來,但隱性的文化內涵只有認真研究,下功夫挖掘,才能被有效發現和充分利用。由於對隱性文化內涵挖掘不足,使我市缺乏對高端旅遊市場有吸引力的品牌。二是旅遊者參與性項目不豐富。文化旅遊要使旅遊者真正參與其中,通過娛樂性的節目,真正領會文化的內涵,才能實現遊客和景區雙贏。三是文化旅遊的表現形式單一。我市文化旅遊的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文化資源的靜態展示,缺少大型的、專業化的與文化旅遊相關的文藝表演活動;節慶活動內容單調,組織不力,幾個大型的文化節有下滑的趨勢。四是資金投入不足。各級政府投入不足,民間投入有時又急功近利,致使許多地方資源開發粗糙、格調和層次都比較低,缺乏文化內涵,影響我市文化旅遊整體形象。
5、促銷、包裝缺乏創意
我市的文化旅遊業在資源優勢變為產品優勢上尚未形成規模優勢,在產品變為商品上尚未形成市場競爭優勢,在旅遊產品、旅遊商品和其他文化產品聯動上還沒有摸索出可行的機制,在宣傳、包裝和促銷上還沒有適應現代旅遊消費需求的過硬手段和措施,在聽覺上吸引力不強,在視覺上沖擊力不夠。
6、景區建設差、規模小
景區周邊環境差,是我市文化旅遊景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它不僅僅表現在景區周邊環境衛生、治安管理、綠化美化等方面,還包括了景區周邊建築風格、旅遊商品、飲食攤點等方面。與我市旅遊深厚的資源內涵相比,我市現有的旅遊景點開發的規模偏小、景區內容偏少。特別是能被旅遊者接受的產品來說,與全國、周邊省市的文物景區相比,我市景區不論是規模、數量、還是質量,都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景區內容中項目同質化的東西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少。
7、旅遊商品特色不明顯
與深厚的人文資源形成反差的是我市旅遊商品開發不盡如人意,旅遊紀念品缺乏專業性和創新性,沒有特色且外地品種多於本地品種,致使來運旅遊的絕對人數增長較快,但旅遊綜合消費卻相對較低,2007年全省遊客人均消費625元,而運城只有593元。運城市旅遊仍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還不能滿足遊客的多方需求,也就帶不來較高的旅遊綜合效益。,
8、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我市旅遊從業人員中,高中級管理人才還很缺乏。景區景點的旅遊服務人員也缺少正規培訓和專業培訓,導游講解人員對全市根祖文化的內涵理解也亟需強化提高。整體看,目前的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仍停留在一般的接待階段,與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要求相比還不適應。旅遊服務人員的培訓工作還沒有真正在思想上重視和措施上落實。
『叄』 請教 福建旅遊業發展現狀與前景研究 文獻綜述如何寫
寫文獻綜述一般經過以下幾個階段:即選題,搜集閱讀文獻資料、擬定提綱(包括歸納、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於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那麼困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演算法、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於搜集文獻的有關方法,可以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後,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三、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⒋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肆』 福建省旅遊業資源及其開發現狀的論文
提綱給你,自己組織下吧~
優點,地大物博,景點多,歷史悠久.人多,所以客源豐富
缺點,服務根不上,環保意識差,對很多景點的保護維修做得差.各檢查監督機構的工作配合的不好,使得很多時候,投訴也是白投訴.沒人管.
景點:
廈門鼓浪嶼 福建武夷山 永定土樓 三明泰寧大金湖 廈門園博苑
福州平潭島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泉州永春牛姆林生態旅遊區 廈門日月谷溫泉度假村 福州十八重溪
漳州東山島 福州青雲山 太姥山風景區 莆田湄州島
廈門海滄野生動物園 泉州清源山 福州千江月休閑農場 福州鼓山 廈門天竺山
2002年,福建接待旅遊總人數411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24億元。今年春節旅遊黃金周,全省接待遊客272 萬人次,旅遊收入15億元。福建對台灣遊客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去年
旅閩台胞達57萬人次,佔全國接待台胞遊客總量的14.4 %,占福建入境遊客的30.3%,至此,福建14年共接待台胞遊客491萬人次,成為台灣遊客進入祖國大陸的開放口岸和中轉站。
根據福建旅遊發展10年規劃,福建將以「山海一體、閩台同根、民俗奇異、宗教多元」的旅遊特色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旅遊業,爭取明年旅遊總收入突破5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至2010年基本形成與粵港澳旅遊區、江浙滬旅遊區緊密聯結的閩台旅遊合作區,成為全國旅遊強省。
今後數年,福建將集中建設福州、廈門、武夷山三大旅遊中心,大力拓展省內、省際、國際三大旅遊合作,深度開發 「閩南金三角」、「閩北綠三角」、閩中商務休閑文化、閩東山海風光、閩西客家文化「紅色之旅」等五大旅遊區,精心打造武夷山「雙世遺」、廈門鼓浪嶼海濱風光、湄洲媽祖文化、惠安女民俗文化、福建土樓文化、閩東畲族風情、漳州國家地質公園、福州三坊七巷文化、泰寧大金湖山水文化等九大旅遊精品工程,全面推出名山勝水、濱海度假、宗教朝聖、民俗風情、文物古跡、紅色搖籃、茶鄉品茗、生態尋幽、體育探險等9條精品旅遊線路.
旅遊存在的不足
1、部分民俗戶接待能力不足
淡旺季分明;接待能力不足;設施資源浪費,是我區部分民俗戶存在的問題。據調研,我區部分民俗戶半年旺,半年閑。每年的4-10月是民俗戶的旺季,而此外大約半年的時間里,部分民俗戶處於「休工」狀態。資料顯示,我區民俗淡旺季遊客量變化很大,均存在不同程度資源浪費情況。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區民俗旅遊在原有基礎上,應不斷採取有利措施,使我區民俗旅遊取得更好成效,促進農民增收。
2、品牌效應不夠
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是產品質量的代言人,是消費者認可度的標識。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全區農產品品牌意識不斷增強,累計注冊農產品品牌100個,幾乎涵蓋了所有農產品種類,可謂數量不少。但是,我們的優質品牌並不多,沒有像大興西瓜、平谷大桃、懷柔板栗等等這樣知名度較高的農產品品牌。全國馳名商標至今依然是空白,北京市著名商標僅有卓宸、靠山居、金北聯3個。並且,同一種產品多個品牌,各自為戰、缺乏整合,存在「多、亂、雜」現象。
3、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目前,京郊山區旅遊業的從業人員在數量和結構上都不符合旅遊業的未來發展需要,特別在知識結構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以我區為例,雖然旅遊業已成為支柱產業,但高中以下學歷的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一半以上。由於山區旅遊系統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不僅影響了山區旅遊業的整體服務水平,而且制約著山區旅遊產品的深層次開發。為了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的市場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要爭取與大專院校聯合辦學,建立山區旅遊教育基地,根據實際需要培養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旅遊人才,並切實抓好目前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工作,使旅遊業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逐步達到地區先進水平。
4、民俗旅遊特色不足
發展鄉村民俗旅遊業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重點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切勿舍本求末。保持村鎮的原始風貌以及當地民間傳統風情、淳樸厚道的秉性,是鄉村旅遊開發的原則。國際旅遊人類學專家認為:「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地方的主要財富。如果有獨特的建築,那麼就保護它們,並讓它依舊是古樸典雅的模樣;如果有獨特的音樂、歌謠或舞蹈,那麼就保護它們,讓它古香古色;如果有獨特的耕作方法,那麼就保護它們,並教給他人;如果有傳統的文化,那麼就保護它們,並熏陶他人。千萬不要破壞這些資源。
『伍』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憑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給予了人們更高層次的文化旅遊享受,從而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也是當前旅遊市場中極具競爭力的文旅項目。
民族文化起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現已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構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開發資源,具有相當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旅遊的興起,在於其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帶來良好的審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種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促進遊客融入當地民風民俗;最後,民俗文化維系著各民族情感,能夠滿足社會的精神需求,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正因此,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如火如荼。從開發現狀來看,民俗文化旅遊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徵。
其一,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此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民俗文化旅遊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國家政策加大對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的傾斜,不斷推動民俗文化旅遊邁向新階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民俗文化旅遊取得顯著成效,表現形式多樣,皮影、剪紙、民歌等內容越來越豐富。
其三,區域旅遊不斷加強合作發展。區域旅遊合作是提升旅遊形象、增強旅遊文化軟實力、推動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遊在這點上成效顯著。
盡管近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取得長足發展,但在開發過程暴露出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例如,過度開發問題,對稀缺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再如,商業氣息過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遊的原真性,背離了了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初衷,無法實現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資源的目的。除此外,外來文化的沖擊,也使得傳統民俗文化遭到嚴重沖擊,甚至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陸』 有人知道福州旅遊業的現狀急用
福建旅遊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
[摘要]在闡述福建旅遊業發展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福建旅遊業應持的發展戰略以及在WTO框架下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福建;旅遊業
一、福建旅遊業發展條件與發展現狀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與浙江、江西、廣東交界,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海陸兼備,具有較好的旅遊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從旅遊區位來看,福建是連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華中地區及台灣旅遊網路的紐帶,在開展閩—台—港—澳、閩—澳、閩—江—浙—贛旅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沿海山區省份,福建的地質、水文、生物環境頗具特色,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眾多。全省共有2個旅遊度假區,9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19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全省海岸線長3300km,居全國第二,其中合適開辟為浴場的沙灘300km[1];氣候條件較好,四季均可開展旅遊;全省森林面積超過66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首位[2]。
福建歷史悠久,文化獨具魅力,人文景觀多層次、高品位,既有歷史文化名城,又有大批國家級、省級的自然保護區,所有這些奠定了福建省旅遊業的堅實基礎。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省的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方面,在「堅持社會化辦大旅遊」的方針指引下,我省建成各類星級旅遊飯店240多家,全省累計批准設立的旅行社340多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8家[2];另一方面,通過武夷山旅遊區、媽祖文化精品工程、永定民俗文化村等旅遊重點項目的建設,開發優勢旅遊資源,不斷完善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融觀光旅遊、民俗宗教游、購物娛樂游、文物古跡游等為一體的格局,使我省旅遊業擁有相當規模的國際、國內市場。
2000年,全省共接待海外遊客161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29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9%和17%;國際旅遊外匯收入8.9億美元,旅遊總收入304億元,增長21.9%,佔全省GDP的7.77%;旅遊接待、旅遊創匯2項指標連續12年保持全國第四位[2]。旅遊業在我省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就其發展而言,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和不足。
二、福建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扶持力度不夠,管理體制不順
近幾年來,福建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輕工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所以,重視輕工業經濟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而旅遊經濟則相對被忽視。雖然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在投資、金融、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但與旅遊業發展實際需要相比仍顯不足。1997年省政府下發的《關於加快旅遊重點產業發展若干規定的通知》,其中不少優惠政策已經失效,有的根本沒有執行。如發行旅遊債券、彩票,允許稅前還貸、預算調節金減免等。此外我省尚未形成直接有效的管理體制,行業多頭管理問題較為突出,旅遊行業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許可權不明確,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旅遊行業作為經濟活動,有其自身的運作規律,不能單靠行政方法干預。行政管理與旅遊經濟不協調,旅遊管理部門間不協調,旅遊監管部門職能模糊。
(二)旅遊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差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省旅遊業異軍突起,前後設立了近400家旅遊企業,但除了省中旅集團、廈門旅遊集團等少數幾家旅遊集團公司外,還未出現其他競爭力強的大型旅遊企業,全省旅遊業呈現「散、小、弱、差」的狀況[3]。其中,多數旅遊企業的市場意識不強,經營管理落後,企業缺少活力。另外,我省旅遊從業人員中,精通旅遊業務、懂得市場營銷、熟悉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的人員不多,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我國加入WTO後,隨著各項條款的不斷生效,國外大型跨國旅遊集團進入中國市場,我省的旅遊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三)旅遊產品結構單調,缺乏特色,規劃不合理
旅遊業涉及行、游、住、食、購、娛等多個方面,幾乎覆蓋了從傳統服務業到現代服務業的所有行業和門類,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從總體上看,旅遊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失調,如交通、住宿、餐飲等雖然基本能滿足旅遊市場的需要,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飯店結構不合理,從價格定位上很多都將其目標消費群定位在國外遊客和國內富裕階層,而適應國內一般遊客群消費水平而價格適中又具有令人滿意的服務水準的賓館飯店則少之又少。旅遊商品缺乏特色,沒有創意。就全國范圍而言,在北京的街頭隨處可見上海的檀香扇、竹箸;在昆明也能買到北京的茯苓餅甚至烤鴨。同樣,在福州的大小超市隨處可見廈門的鼓浪嶼餡餅,閩北的「八大幹」,幾乎沒有什麼差別;許多遊客想買到一份既有紀念意義、又物有所值的特色旅遊商品,都未能如願。我省區域旅遊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旅遊項目單一,旅遊活動內容枯燥,景點規劃不合理。
在資源開發上只側重自然旅遊資源,而忽視人文旅遊資源;在人文旅遊資源中,偏重於歷史遺跡,如朱熹故居等,而忽視民俗、民風的挖掘;在自然旅遊資源中,偏重於知名度高的名勝,如武夷山風景、廈門鼓浪嶼等,而忽視潛力較大的其它景觀的開發,如瞿同山水等。這樣,難以適應旅遊者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地區性旅遊規模偏小,對正常的遊客群體來說,只需一二天就可將景色盡收眼底,這樣對餐飲、賓館等旅遊配套設施的拉動作用不大,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旅遊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仍是工業和農業;(2)旅遊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資金和勞動的投入;(3)在全省旅遊收入構成中,長途交通等所佔的比重較高,並且呈上升趨勢,而購物、飲食、游覽、娛樂等收入彈性高的項目卻處於較低水平[2]。
(四)旅遊規劃短期行為居多,生態資源破壞嚴重,嚴重影響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旅遊業一直被認為是「無煙工業」,這使許多從業人員以及管理人員都認為旅遊行業無污染,對環境無影響,不存在環境問題,以致於在修葺旅遊景點或開辟新景點時常常對旅遊環境進行建設性破壞或破壞性建設。當前,我省旅遊開發對生態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已相當突出,在一些地區旅遊性污染與環境損害已相當嚴重,環境已給福建省旅遊業帶來負效益。如福清市的石竹山風景區,隨著遊人的日益增多,人們競相在那裡大興土木,興建賓館飯店等旅遊服務設施。其中有的賓館飯店與石竹山的主要風景點——仙公廟連接在一起,並把仙公廟擠到一邊,而喧賓奪主。這樣既有礙於遊人對風景區的觀賞,又破壞了石竹山風景的傳統特色。又如,我國惟一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庵,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前幾年當地群眾為採石蓋房,在草庵周圍大量開山採石,不僅破壞了草庵的觀賞景光,而且採石場剩餘的危石搖搖欲墜,危及草庵[4]。所有這些都使風景旅遊區的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大大降低了旅遊價值。另外,我省不少旅遊區的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少風景名勝古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前幾年人們對武夷山的森林進行掠奪性砍伐,使其精華——九曲溪的水位急劇下降,嚴重影響武夷山的旅遊業[4]等等。一些遊客隨手扔垃圾、隨意刻字等不文明行為也影響了我省的旅遊景點的可觀賞性。
(五)一些景區對遊客缺乏合理的引導,旅遊資源負荷過重與閑置並存
每一個景區都有一定的容量,這里包括遊客的心理容量與景區的容量。旅遊風景區對遊客的接待能力和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旅遊區內的遊客過於擁擠,人流疏散不開,必然會踐踏風景區的綠化地、花圃、園林,甚至造成旅遊設施、旅遊吸引物的破壞。如到廈門鼓浪嶼的遊客必然要上日光岩,但要登上日光岩僅有一條鋼梯或石階小路可通,遊客必須在這條僅50多cm寬的通道里擠上擠下,一個個磨肩擦背,擠得水泄不通。這樣,既對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又大掃遊客的游覽雅興,同時又危及著人身安全。再遇上「五一」、國慶等旅遊黃金周,更是遊客如潮,使日光岩不堪重負。然而廈門島除了集美外,杏林、海滄等地卻遊客稀少,資源閑置。所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我省旅遊業的發展。如何消除這些不利影響,使旅遊業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已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對策
(一)政府應加強對旅遊業的扶持力度
政府應將旅遊業作為福建省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從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市場開發等政策上予以扶持。要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發展旅遊,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旅遊景點建設,組建旅遊企業集團,給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待遇。支持具備條件的旅遊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票等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建立旅遊業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有效機制。支持旅遊企業的合並與控股,實行優質資產與優質業務重組,鼓勵兼並,規范破產,組建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改變我省旅遊企業「散、弱、小、差」的局面。要大力培育跨部門、跨地區、多元化、市場化、網路化經營的旅遊企業,提高我省旅遊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交通航空、賓館飯店、文化娛樂、會議展覽等相應設施,以增加旅遊客流量,提高地市的知名度,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強旅遊資源的保護、利用與管理
資源與環境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關系,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旅遊、建委、環保、林業等部門應嚴格執行國家、地方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與條例,高度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禁止一切對旅遊資源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待開發旅遊資源也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防止對旅遊資源的建設性破壞。對旅遊資源要分階段進行合理開發,對稀有的、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要以保護為主,科學地、有限度地加以利用。要根據旅遊區的環境容量調節遊客流量,重點旅遊區要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和輻射區,嚴格控制核心區遊客的人數,保持在遊客的心理容量和環境容量之內。充分發揮福建森林覆蓋率高、海洋面積廣、氣候條件佳的優勢,大力開發森林旅遊、海洋旅遊、農業旅遊等生態旅遊產品。建立嚴格的旅遊產品審批制度,景區景點、飯店餐廳、交通設施和其它旅遊服務設施的設計規劃、開發建設,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落實環保措施,防止建設性破壞。另外,要大力倡導文明、環保和衛生旅遊,提倡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講究衛生、回收垃圾、保護動植物,使遊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親近、了解和保護大自然。在全社會開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普工作,提高旅遊管理者、經營者、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的環境、生態和綠色旅遊意識。
(三)從「大福建」角度進行旅遊區域規劃,建造福建省旅遊網路
以各個地區的資源特色為基礎,以交通區位為依據,以「產品互補、客源互流、利益共享」為原則,充分發揮旅遊中以城市,即廈門、福州、武夷山等旅遊節點的幅射作用,構建我省旅遊區、旅遊帶相結合的旅遊新格局,建造我省旅遊新網路。
1.以品牌旅遊產品或以著名旅遊城市為中心,建立旅遊區。以武夷山為中心的閩北綠三角生態旅遊區;以太姥山為中心的閩東山海風光旅遊區;以福州為中心的閩中休閑文化旅遊區;以廈門為龍頭的閩南金三角商貿海濱旅遊區;以永定土樓文化為主導產品的閩西客家文化旅遊區[5]。
2.在建立旅遊區的基礎上,根據我省的自然、人文特色構建旅遊帶:構建從寧德至漳州的東部海濱旅遊帶;從福州至武夷山的閩江沿岸旅遊帶;從武夷山至龍岩的西部山嶽旅遊帶;連接廈、漳、泉至龍岩的南部山海旅遊帶[5]。這樣,我省的旅遊區、旅遊帶點線相連,縱橫交錯形成特色的旅遊網路。
(四)開發特色旅遊項目、專題旅遊項目,以品牌戰略支撐我省的旅遊產業
從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商務旅遊異軍突起,康復旅遊倍受青睞,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文化旅遊前景廣闊,探險旅遊漸成氣候,遊船旅遊走向大眾,主題旅遊展露生機。就全省范圍來講,應根據各個地區原有的產品特色進行重新設計、規劃和組合,形成我省特色的旅遊產品。如武夷山綠色度假、鼓浪嶼琴島漫遊、湄洲灣媽祖朝覲、土樓客家文化探源、崇武惠安女風采等福建省特色品牌旅遊產品。同時,將現有景點中具有相同美學價值或類似性質的旅遊景點結合在一起,推出某項專題旅遊產品。或將一些特色反差較大的旅遊景點或旅遊項目組合在一起,推出新的專題旅遊產品。如利用廈門每年一度的「98貿易洽談會」開展商務旅遊,結合鷺島風光旅遊、集美陳嘉庚墓的訪古考察游等,形成別具特色的鷺島風情旅遊。同時結合廈門的特色產品,如鼓浪餡餅、同安煎蟹等,讓旅客在觀賞美景的同時又一飽口福。
(五)加大旅遊促銷宣傳的力度,積極開拓旅遊客源市場
俗話說「衣食足,思旅遊」。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外出旅遊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商務旅遊強勢發展。內地山區的人嚮往海邊景色,沿海地區的人嚮往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情趣。所以,我們要利用遊客的心理特點,在宣傳方式上要藉助各類展銷會、交易會、洽談會等載體,精心策劃一些有特色又有轟動效應的宣傳促銷活動;積極爭取承辦一些國際、國內活動;充分利用各種媒介,互聯網站、網頁進行宣傳,積極推進網上促銷,提高促銷的效率。同時,要加強橫向聯系,搞好區域合作(包括省內外),強化聯手促銷,特別要加強閩、浙、贛、粵等相鄰省份的聯系,實現客源互享。把山區的遊客引到沿海,如廈門、湄洲灣等;而把沿海遊客吸引到武夷山、金湖、玉華洞等地。另外,福建省是著名的僑鄉,880多萬華僑和外籍閩人遍布世界各地。福建和台灣一水之隔,閩台同根,源遠流長,現有祖籍地在福建的台灣同胞約佔台灣總人數的80%以上[6]。
福建省鄰近港、澳,回歸後,來閩經商、投資、游覽觀光的港澳同胞日益增多。所以應根據僑胞的思鄉情結,策劃一些精品文化旅遊項目,吸引僑胞來閩觀光旅遊。同時應加強與國外大型跨國旅遊集團的聯系與合作,擴大國際市場的宣傳力度(主要是歐美日韓等國),提高我省旅遊區的國際知名度,吸引國外遊客。
四、加入WTO對我省旅遊業的影響與對策
旅遊業是關聯性與依託性很強的產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我省旅遊來說,既是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從當前我國明確開放的3個領域來看:金融業的擴大開放,方便海外資金的進入,方便旅遊支付,彌補我省旅遊服務缺項,提高整體服務競爭力;信息產業的擴大開放,將推動電子商務系統的發展,從而促進我省旅遊項目的現代化、市場營銷的國際化和網路化,擴大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進口汽車關稅的降低,將使多年來困擾旅遊產業發展的旅遊用車問題得到解決。但是加入WTO後國際旅遊企業集團將以更大的靈活度與自由度進入我省旅遊市場。國際旅遊企業具有資金優勢、管理優勢、服務水平優勢,給我省旅遊企業的「小、散、弱、差」的現狀帶來嚴峻的考驗,使我省旅遊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同時加入WTO後,我國境內居民出入境也變得更為自由,這使得原來對西方文化的好奇轉變為現實的行動,使我省面臨著客源流失的危險。所有這些,都要求省政府加大對旅遊行業的扶持力度,給旅遊業創造更為寬松的發展條件;要重點突出建設一批具有我省特色、代表我省水平的旅遊項目;要對一些有條件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使之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運營機制;要加快國有資本從旅遊競爭性行業退出,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企業法人主體。旅遊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盡快融入到旅遊大環境中。
『柒』 閩台文化有何異同有何淵源
一部中華文明史證明:作為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的河洛文化,是客家文化及閩台文化的根,是維系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精神文化紐帶。 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是一個地域的和歷史的文化概念。歷史上的"河洛"不僅僅指洛水與黃河交匯形成的夾角地帶,而是泛指以嵩山、洛陽為中心的"河南"、"河內"、"河東"等廣大地區。這片廣袤的沃土是中華先民最古老的繁衍生息之地,更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源頭之地。
1、河洛地區孕育了華夏文明 中華民族號稱是"炎黃子孫",河洛地區是炎黃二帝誕生和活動的主要地區。《國語·晉語四》載:"昔少典娶於有是 氏,生黃帝炎帝"。少典是有熊(今河南新鄭)的國君,後傳位於黃帝。黃帝時期河洛地區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因而人口繁盛。由於經濟的發達,河洛地區率先進入奴隸制社會,從而結束了社會的"部落"或"酋邦"形式,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夏王朝的建立,創造了華夏國家最古老的原生形態,對社會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後,在河洛地區出現了更為成熟的文字、城市、禮制和青銅器,標志著河洛文明已經發展到了全新的階段。"禹都陽城"、"商都西亳"、"周都洛陽"之後,河洛地區文化更加發達。 從傳說時期到三代期間,河洛地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多領域中誕生了一大批精英,如黃帝、夏禹、姜尚、周公、老子、莊子、墨子、商鞅等等,形成了儒、道、法、兵、墨、名、縱橫等諸多河洛文化流派,並產生了眾多的各具特色的典籍,如《詩》、《書》、《易》、《禮》、《樂》、《春秋》等經典——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經"。河洛文化由此逐漸成為強勢文化,在其輻射和影響下,"東夷"、"西戎"、"苗蠻"等文化也都很快華夏化。河洛文化孕育了華夏文明。
2、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 ; 河洛文化與古代傳說中的"河圖洛書"關系密切。《周易·系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而內容又十分豐富的圖案,凝結了古代先哲超凡的智慧。至漢代,一些經學家和思想家用"河圖洛書"敷衍解說《周易》的八卦和《尚書·洪範》的五行,從而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河圖洛書"作為中國儒家經典來源,蘊含著中國哲學最古老的原創思想,並由此生發出了許多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天文、歷算以及兵、刑、道、法等的重要內容。產生於夏商、成熟於周、發達於漢魏唐宋、傳承於其後歷代的"河洛文化",既包括以農耕經濟為中心的物質文明,也包括由此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河洛文化最突出、最鮮明的特點是它的正統性、源頭性與傳承不衰,同時它又是國都文化、政治文化,從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的形成和文明發展作了最早、最大、最積極、最卓越的貢獻。 河洛漢人南播形成了客家民系 ; 從漢代末年開始,由於戰爭、動亂和災荒等原因,中原漢人不斷大量向南方播遷。其中最有影響的有:西晉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舉義,北宋的靖康之變以及明末清初鄭成功、康熙朝收復台灣。《晉書·王導傳》從一個側面記載了西晉末年景象:"洛京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安史之亂時逃到南方的人更多,除正史有大量記述外,連李白也在其詩中說:"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鄭成功收復台灣時率部兩萬五千餘人入台,施琅率軍征台時進駐人員也超過了兩萬。鄭成功、施琅均為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故其舊部很多也是光州人。 中原漢人南遷的路線基本上是皖、蘇、贛、閩、粵,進而粵、台、桂、川等。北方漢人的到來,使閩西、贛南、粵北人口成倍增加,從而促進了當地的快速發展。在北人開發南方中,陳元光、王審知影響最為巨大和久遠。唐高宗時,福建南部蠻獠叛亂,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朝廷之命前往平息,後又率中原五十八姓數千軍校開發漳州。陳元光死後被當地人尊為"開漳聖王",各地建祠紀念。很多閩人遷台後仍十分崇拜他,也紛紛立祠敬拜,至今台灣有陳聖王廟60多所。 大批中原漢人的南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個特殊人際群體——客家民系。寓居於贛南、閩西、嶺南的客家人從河洛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傳統,如語言、習俗、宗親、教育、倫理、禮儀等等,有的已歷千載而至今沿襲如初。明末清初流向台灣的漢人大多是閩、粵沿海一帶人,但移民中大部分是原河洛地區南遷的客家人。中原地區是姓氏之源。台灣除了陳、林、黃、蔡、鄭大姓外,其他一些大姓,始祖也多來自河洛地區。一項調查表明,閩南、台灣漢人中陳、林、黃、鄭四大姓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故有"陳林半天下,鄭黃排滿街"之諺語流行。而且在這些大姓的族譜上,都明白無誤地標明其祖先為河洛人。 河洛文化在閩、粵、台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傳播,由於客家民系的形成歷時跨度較長,且居住遼闊,與各地土著民族雜處,因而所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一些地方特色,但其核心、精髓和根底,還是河洛文化,如尊崇先祖,講究郡望,重教尚禮等。客家人後來又到了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但他們無時不心繫中原,至今有許多台灣人和僑居異國的客家人還自稱為"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文匯報:海峽兩岸文化的異同
人民網7月14日電 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曾文仲的評論文章說,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一家親;一衣帶水一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願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得到鞏固和發展!
兩岸人民信仰相同
文章說,台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台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台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灣和諧共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台灣的特色,這一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台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台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台灣信徒甚眾,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徵,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台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共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共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台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文章指出,一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台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台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一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用心品味台灣 發掘更多共同點
文章寫到,由於筆者是一位台灣女婿,又長期以來從事兩岸三地和平統一的工作,我要以親身的經歷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台灣。對很多人來說,在親眼目睹台灣之前,也許早有先入為主的看法。的確,幾乎每天台灣電視都有類似搶劫、槍殺和斗毆等暴力畫面,層出不窮的偷拍光碟丑聞,使人覺得台灣社會是如此浮躁和瘋狂;台「立法院」里吵吵嚷嚷的鏡頭,甚至動輒以老拳相贈的火爆場面,更成為外地媒體的笑柄。
可是當你走在台北街頭,看看快樂的人群從身邊經過,聽著從霓虹燈下飄來的少男少女們的輕聲細語,還有酒店服務員的親切與殷勤,你也許會發現,其實,台灣每一個人都在做著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因此,你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欣喜,因為,這才是台灣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台灣,用心去品味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台灣的兄弟姐妹,多找共同點,或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台灣,一個令人難忘又神往的台灣,這對於我們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是很有裨益的。
文章指出,筆者總覺得,由於歷史的原因,海峽兩岸的文化不能說都一模一樣,現實是肯定存在著差異,我們要找到差異,更要尋找共同的地方。而我們共同的價值就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這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觀,不論是祖國大陸或者是在寶島台灣,對傳統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都比較認同,也有深刻的認識。我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更深深體會到這些共同價值觀對文化的創新,企業的發展,兩岸的交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台灣雲門芭蕾舞就是以傳說中的故事,結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繹得令人神往,而我們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飾,風俗習慣,勞動場景再現了惠安婦女獨特的精神風貌。這兩者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關系,但說明海峽兩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許多共同的支點。
加強文化交流 鞏固血脈親情
最後,筆者建議,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例如在卡通動畫方面多一些富有創新的作品問世,獻給兩岸的小朋友們。在我們共同努力之下,海峽兩岸的文化界同仁攜起手來,為我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貢獻聰明才智。
『捌』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旅遊行業將向著智能化,定製化,跨界結合的方向發展
1,人工智慧向旅遊服務廣泛滲透
人工智慧在2018年賺足了眼球,旅遊行業也開始研究在營銷與服務中應用AI技術再造流程、優化體驗。在目的地營銷、智慧化管理、客戶畫像、在線銷售、線下迎賓、遊客互動等多個領域,人工智慧都有廣泛應用的空間。同程旅遊已經率先開啟智能機器人在旅遊行業的運用,可以實現迎賓接待、微信購票、遊客互動等多項功能;技術大牛的去哪兒網的火車票搜索頁面,只需簡單一句話,10秒鍾即可出現車次;攜程還宣布有3個與簽證相關的技術與服務創新,已獲得國家專利發明;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旅遊服務的更多環節都將迎來AI的滲透。
2,定製旅遊向細分市場深耕
細分市場是定製旅遊市場逐漸成熟的必然要求,改變目前定製旅遊概念混亂、良莠不齊的狀況。但這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種細分市場都需要整合不同的資源,培養相應的定製師等人力資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進入實操層面,並完成對中小學的滲透式市場啟蒙,2018年研學旅行必將迎來井噴。表徵之一就是北京從2018年起將初中學生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成績計入中考成績,預計更多城市將出台類似政策,研學旅行爆發勢頭不可阻擋。細分市場對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甚高,只想蹭熱點炒概念的做法怕是行不通了。
3,跨界融合加劇
在大的格局上,旅遊與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基礎設施提升、新型城鎮化、產業轉型升級、脫貧攻堅有完美的結合點,特別地方政府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為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小的方面,旅遊與個體的消費升級息息相關,從簡單的滿足觀光需求,到休閑放鬆、親子娛樂、家庭度假、蜜月婚紗、接受教育、培養興趣、滿足愛好、陶冶情操等,旅遊的功能得到極大擴展,在提升生活品質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目前,各種「旅遊+」還僅在初級階段,不管是大的格局,還是小的方面,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跨界融合的趨勢還將長期持續。
大市場催生出新的人才需求,抓住旅遊行業新趨勢的企業對於人才需求非常強烈,紛紛給出高薪搶人,比如,在線旅遊巨頭同程,大多數產品運營和技術類崗位給出的年薪都在30萬左右~
『玖』 廣東文化旅遊現狀
行業現狀:自1994年以來,廣東的旅遊創匯、旅遊業總收入、入境旅遊人數等主要旅遊經濟指標居全國首位。根據2005年末的統計,旅遊從業人員,廣東為全國第一,有82.90萬人,幾乎等於居第二位的江蘇的兩倍(41.89萬人);在固定資產原值方面,廣東位居第一,為904.02億元。其他如旅遊企業營業收入、星級飯店營業收入、向國家上交營業稅等項目,廣東均列全國第一。
廣東旅遊資源具有門類齊全、組合良好、分布合理的整體優勢,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旅遊客源地之一。廣東旅遊業創匯能力已經相當於世界旅遊業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接近排名35位的巴西,超過愛爾蘭、菲律賓、紐西蘭、芬蘭和南非。
政策環境:國家十分重視文化休閑服務業的發展,先後頒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及時指導和鼓勵文化休閑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競爭指數:廣東地區旅遊業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要在趨於飽和的市場中分一杯羹,比較困難。而且,大量外來旅遊企業介入,以其資金、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優勢,將對廣東旅遊企業造成沖擊。
最佳地區:與珠三角的飽和相比,周邊地區、廣大山區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東西兩翼、粵北山區或以發掘傳統工藝、歷史遺跡為主,或開發民族民俗資源,或利用自然人文景觀,發展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都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
『拾』 閩台文化有何特色
閩台文化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也有很大的差異。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意識兩岸文化異性,尋找兩岸文化的共同性,特別是在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諸方面加強合作,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在新的領域推動創新。海峽兩岸本同根,血脈相連一家親;一衣帶水一線牽,兩岸攜手情更深。
台灣本省人大部分來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台灣的文化和福建的閩南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台灣講的地方方言也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近代史中,在荷蘭人統治下長達38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也有50年,台灣光復之後,國民黨時期也有50多年,所以,多元文化在台灣和諧共存,從人們的思維、語言諸方面都有了台灣的特色,這一切都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的,這也是台灣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差異,這是事實,也是絕對不可否認的。
但我們更應清醒認識到,台灣大部分的人信仰佛教,特別是福建媽祖,中國歷史上的關公在台灣信徒甚眾,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信仰媽祖的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徵,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保護神,在台灣大受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的最大共同點,我們要充分尋找兩岸人民大眾都能接受的共同之處,和風細雨多做台灣人民的工作,特別是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潤物細無聲,讓廣大的台灣民眾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光輝。
一道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人民的情與緣,更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願望。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憑藉閩台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大批台灣同胞到福建尋根問祖、旅遊觀光、興辦實業,推動了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往來,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這一祥和的氛圍對於同根同族的兩岸骨肉同胞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