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文化提升旅遊拉動
『壹』 如何做好文化旅遊綜合體的創意營造
文化旅遊綜合體,作為城鎮空間范疇內,基於休閑度假的主體功能,集聚多種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現代城市的關聯功能業態,形成主題創意化、環境景區化、產品休閑化、空間集聚化、服務社區化的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載體。由於其多功能高效率的特性,也被稱為「城中之城」。
文化旅遊綜合體的綜合價值在於推動文化產業,減少政府投資,提高生活品質和拉動經濟發展,改善城市形象及解決社會就業,聯動區域城市開發,形成文化保護沉澱。此外,城市文化旅遊綜合體還具有通道樹型體系、現代城市設計、高科技集成設施、地標式建築等典型特點。
文化涵育。特色文化、傳統文化及創意文化等各種文化都需要一個傳承創新、涵養培育的過程。在文化旅遊綜合體中要體現出各種文化元素,同時,也應在文化旅遊綜合體的各項規劃中,將文化的規劃放到重要的位置。
品牌匯聚。海中成群游動的魚,紛亂而有序。隨著洋流和食物,忽東忽西,整齊劃一;遇到獵手攻擊的時候,倏忽聚散,就像一個嚴密分工協作的組織。就像魚群一樣,品牌亦是價值的天然聚合。作為文化旅遊目的地,往往有利於各種品牌的消費與傳播,大量遊客的湧入,消費成為旅遊中的必然釋放,品牌自然成為拉動消費慾望強烈的遊客的潛在消費。在品牌聚合的同時,通過創新將各品牌有機地整合,既利用品牌吸引,又推動品牌傳播。
空間集聚。大多數的文化旅遊綜合體會規劃很多空間內容,它是城市的地標,將各種空間資源整合於此,遊客不能在旅行中遍及各處,如能在一定的空間內集約進行旅遊觀光,既服務遊客,也整合了各種城市資源。文化旅遊綜合體空間的集聚形成更好市場,刺激帶動當地就業和商業文化消費。
創意孕育。正如「創意英格蘭」(Creative
England)的**約翰·牛比津所言:「創意產業關乎態度」。這個態度之於創造者而言,是冒險的精神、年輕的豪邁和改變生活的勇氣。創意產業這一概念自20世紀末由英國學者定義後,迅速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其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通過越界來尋找新的增長點,並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創意產品的創意內容的吸引力是最大的,遊客因為受創意吸引,從而願意深入體驗,願意深度消費。不同年齡層的不同消費趨向越發明顯,現在的消費主體是80後,但90後的消費也在崛起,關注不同的消費群體,進行創意的孕育,讓旅遊目的地既要留住人,更要留住「人心「。
消費供給。文化旅遊地要不斷地研發新的消費樣式和消費內容,更好的吸引和留住遊客,包括中國各旅遊城市方興未艾的實景演出以及非遺的展示等。隨著時代的變化,老百姓也會有新的消費**慣和消費意識,文化產品要不地推陳出新,不斷地供給老百姓更具創意性的產品。
創意旅遊綜合體,是在一定規模的空間尺度范圍內,基於休閑度假的主體功能,集聚多種關聯功能業態,形成主題創意化、環境景區化、產品休閑化、空間集聚化、服務社區化的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載體。從城市運營角度來看,創意旅遊綜合體有利於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旅遊發展角度來看,創意旅遊綜合體是推動區域旅遊從「觀光時代走向休閑時代」、從「景區時代走向旅遊目的地時代」、從「單一產品時代走向綜合體時代」的新生力量;從地產開發角度來看,創意旅遊綜合體提供了一種土地綜合開發的新模式,為旅遊休閑地產的開發創造了空間。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貳』 旅遊對民族文化的負效應及應對措施
民族文化產業是促進少數民族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於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產業與少數民族鄉村旅遊業都是民族產業與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由於全面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
當前對民族文化產業與少數民族鄉村旅遊協同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是促進兩者共同發展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但是,這兩者的協同發展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導、缺乏相關企業的積極參與、品牌效應還不明顯、人才支撐作用還不強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了民族文化產業與少數民族鄉村旅遊的協同發展,也影響著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和文化旅遊的發展,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提升民族文化產業與少數民族鄉村旅遊協同發展的能力。
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在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民族文化產業迅速崛起並成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少數民族鄉村旅遊也逐漸成為振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因此實現民族文化產業與少數民族鄉村旅遊的協同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可以全面提升文化旅遊資源的經濟效益,為其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同時也實現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
(2)地區文化提升旅遊拉動擴展閱讀
不管是民族文化產業還是少數民族鄉村旅遊,其在發展過程中都需要有相應的企業作為載體,而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更是離不開相關企業的積極參與。當前,在民族文化產業與少數民族鄉村旅遊協同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企業參與度不高、作用發揮不完全等問題。
主要是因為民族文化產業與少數民族鄉村旅遊的開發需要較長的周期,其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較高,因此很多企業不願意參與到是少數民族鄉村旅遊和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同時,由於行業內現有企業的數量相對有限,而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競爭機制,使得現有企業紛紛採取各種措施提升行業門檻,使得其他企業難以順利進入到這一領域。
另外,企業在促進民族文化產業和少數民族鄉村旅遊協同發展方面的合作能力有限,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應,降低了兩者協同發展的進程。
『叄』 文化旅遊的商業模式基本形態有哪些
文化旅遊毫無疑問是當今熱點,但各界對其的認識卻存在差異,很容易與旅遊文化混淆。除了在概念和內涵理解上有分歧,關於文化旅遊的開發模式同樣莫衷一是。正因此,文化旅遊要獲得更好發展,有必要搞懂常見的七種開發模式。(來源參考:文化旅遊的七種開發模式)
一、主題附會型
主題附會型是將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與文化旅遊主題相結合,從而產生更大效益的一種模式,是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較為常見的開發模式類型。
二、提升整合型
顧名思義,提升整合型是通過整合一個或多個區域內的文化旅遊資源,進行集中包裝和開發,再以人造景觀方式重現文化的一種模式。在這種開發模式下,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文化旅遊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以及帶動相關產業進步。
三、原地濃縮型
對於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有選擇性地體現當地文化旅遊的風韻。因此,在合適地段,建設以當地文化旅遊特色為主題的園區、集中呈現當地文化旅遊精華,是文旅資源豐富地區常採取的開發模式。
四、短期表現型
國內有部分非常重要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只能在特定時期才舉辦,具有明顯的時間局限。短期表現型就是一種充分利用特定短暫文化旅遊資源來推動區域內的旅遊業突擊發展的模式,缺陷是只對短暫性旅遊人流產生激發作用,可持續性不強。
五、直接利用型
這是一種不改變文旅資源原貌的開發模式,即直接對存在的文旅資源開發成為旅遊產品。直接利用型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對遊客體驗當地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是各界普遍推崇的開發模式。
六、復原歷史型
復原歷史型與提升整合型存在一定共性,都是通過人造景觀方式進行再現。所不同的是,復原歷史型僅限於對歷史民族文化的再現,提升整合型限制較少。所以,復原歷史型是通過歷史記載,對失傳的傳統文化題材進行挖掘,以恢復歷史面貌的開發模式。
七、虛擬型
虛擬性開發模式與主題公園結合程度很高,原因在於其利用的是可能並不真實的歷史故事或傳說,以此營造的自然景觀或重現歷史場景。這種模式常見於文化旅遊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
『肆』 旅遊業的發展給經濟文化環境帶來了什麼影響
經濟是社會的命脈,是一個社會持續健康向上發展的根本支柱,是一個鏈條,拉動著社會。它依託並承載著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全球化,獨立的社會群體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共榮,共同發展。無論是農業、工商服務業,它們的發展必須要符合一定的區位,符合當地的地理條件、經濟的發展程度,才能起到對當地經濟的推進作用,一個方面的過度、高速發展都將給社會造成隱患,旅遊業也同樣如此。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休閑,休閑活動與旅遊又是息息相關的,休閑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新的拉動國家經濟增長點的產業部門和消費方向。旅遊業的發展勢必成為眾多學者專家們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然而,怎樣發展旅遊業才能使其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續發展,而又不會讓其成為過分影響地方經濟的命脈的部門,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建立一個較完善的、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我認為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1、在資源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底蘊、歷史價值。2、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無論一地的旅遊開發條件是否優越,是否具有可開發性,首先它必須有便捷往來的交通,網路交通才能帶來更多的外部遊客。3、一定要有一批能夠熟悉經營管理和新事物開發型的人才,並能繼續吸引、網羅技術人員,能夠擁有穩定的人才來源和技術源。4、有一個高效、勤奮,能夠與各個政府部門主動積極聯系、協調的管理和服務機構。為旅遊者創造一個溫馨、舒適、放心的旅遊大環境,能為需要幫助的遊客提供盡可能周到的服務。5、旅遊活動的多樣性。能為旅遊者提供多樣的,具有休閑娛樂性的項目,能讓遊客的心情盡可能的得到釋放。6、旅遊區要與商業、生活區有緊密的聯系。7、做到不破壞周圍環境,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 旅遊業應當合理的適應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旅遊資源,旅遊服務設施平台和服務水平的建設應帶有地區差異性。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快慢決定了消費水平的高低,開發適宜本地經濟消費的旅遊目的地才是正確的發展道路。客源地與旅遊地的距離影響著消費的高低,怎樣的把握兩者間的平衡是開發前首先要考慮到的,即要為當地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不至於浪費資源。雖然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已為長距離的旅遊活動減少了阻礙,但中短途的活動仍然是佔主要部分。同時,旅遊並不是只為富人服務的,它面向的是全社會,它要即能滿足中高等收入人群的休閑,又能給更多的老百姓帶來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這才是發展旅遊業所希望看到的。 不應當過分開發當地的旅遊資源,應使其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發展旅遊應考慮到到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影響著人類的活動,同時人類的活動也給資源環境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 合理利用區位優勢,建立具有影響力,擁有核心作用的產業集群。積極的將自身與周邊范圍內的旅遊資源聯系起來,創造積聚效益。用品牌創造影響,用特色拉動效益,堅持獨有的文化與歷史要素,大力發展特色旅遊。旅遊業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名片,提升城市的品味,定位文化風韻。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旅遊業並不能作為當地政府的唯一支柱產業,無論是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旅遊業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沖擊。 旅遊業和旅遊活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由於旅遊者來自於各種文化地域、旅遊者素質高低不同,要防止破壞了當地的社會風氣和安定。 發展旅遊能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收入、社會影響,對資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能使自然資源與生存條件共同有利的發展。只有兩者相統一,才能達到和諧共建的發展。
『伍』 旅遊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由於經濟、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民俗文化資源一度被閑置和封閉,現有的一些旅遊景點經濟疲軟,旅遊品位低下,國內外旅客很少光顧,從而使當地旅遊業與外界的市場旅遊經濟嚴重脫節。面對這樣的現狀,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民俗資源豐富則是自己所長,故應以開發民俗作為自己的旅遊特色優勢。
對於民俗文化旅遊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前者一般只有在其經濟效益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旅遊業的決策關鍵。本文圍繞以上的兩點,進行論述。
(一)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當前,國際旅遊趨勢在向文化旅遊發展,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展現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旅遊越來越受到重視。民俗旅遊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其能夠得到大力發展的兩大優勢。
旅遊業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而民俗游則是其新興的旅遊專項產品。民俗旅遊開發是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貢獻。"民俗旅遊已成為當今旅遊業的一個亮點。發展民族旅遊業應做到:自覺地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原則;旅遊開發商應注意保護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摘自《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第7期)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代發展民族旅遊業的一項重要原則。
(二)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應該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不能只滿足於風土人情的展示和民俗歌舞的表演, 還應充分結合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底蘊深厚的當地文化, 將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有機結合, 從而增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 提高其觀賞價值, 豐富和增強民俗旅遊的內涵和生命力,以此帶動地區的各項經濟發展。
經濟效益是民俗旅遊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夠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旅遊開發才是成功的。我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經歷了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促進了遊客數量增長,增加了因旅遊帶來的各項經濟收入。其中因各地的民俗所拉動的地區其它產業經濟如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都收獲不小。
曾有這樣一段話說,"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改革開發以來,旅遊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遊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年2月10日)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旅遊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回報。既然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已為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活動方式,把民俗風情游盡量納入其中,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它固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從而構成了良性的循環體經濟。
民俗旅遊是國外了解我國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國各民族、各地方向世界的通道,近幾年,國際旅遊業出現了以民俗為主的態勢。民俗旅遊作為一種普遍模式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優點,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民俗旅遊業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民俗,其民俗品格越鮮明,原始風格越濃,歷史氛圍越重,地方差異越大,就越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就越能吸引異國異域的旅遊者。而旅遊者的到來,不僅能是他們了解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也給旅遊地帶來了極大的財富,同時,帶動了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如充分利用頗具民俗風情的民間建築、飲食、游藝等建立民俗村、景區等;另一方面,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旅遊業產出對經濟貢獻可表現於旅遊消費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上。所謂旅遊乘數就是旅遊業創造的總效益與其創造的直接效益之比。 這一比例越大,乘數效應越大,從而拉動的地區經濟效益也就越大。
由此可見發展民俗旅遊對旅遊的經濟影響是直接且重要的,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也是不可小視。
『陸』 一、 請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闡述旅遊資源開發對目的地地區的文化影響,並舉例加以說明。
感覺在現代化城市化大踏步的時代,利大於弊!
利:帶動就業,增加收入。加大當專地的財政收入,促屬進經濟發展,促進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會一定程度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弊:不成熟的想法,我感覺會造成當地人好逸惡勞的風氣
『柒』 旅遊產業的帶動作用
旅遊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拉動作用突出。旅遊消費不僅直接拉動了民航、鐵路、公路、商業、食宿等傳統產業,也對國際金融、倉儲物流、信息咨詢、文化創意、影視娛樂、會展博覽等新型和現代服務業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據統計,與旅遊相關的行業、部門已超過110個,旅遊的外延在不斷擴展,旅遊消費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貢獻率超過80%,對文化娛樂業的貢獻率超過50%,對餐飲業和商品零售業的貢獻率超過40%。
鄉村旅遊
四川郫縣友愛鎮農科村距成都市區20公里,是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在農科村,市民可以吃農家飯、觀農家景、做農家活、住農家屋、享農家樂、購農家物。截止2009年年底,全村共有農家樂接待戶40餘戶,日接待能力近1.2萬人次,全村年人均收入2.4萬余元,旅遊核心區年人均純收入4.3萬余元。鄉村旅遊已成為一些地區壯大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中國各省都根據區位、文化、生態和經濟發展水平,形成了農家樂、休閑農庄、休閑農業園區和民俗村等休閑農業模式。在一些偏遠地區,旅遊業的經濟功能得到更多的體現,旅遊業在消除貧困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據統計,目前中國鄉村旅遊收入受益村(寨)超過2萬個。中央政府還設立專項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鄉村旅遊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把旅遊業放在國家整體戰略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更加積極地予以支持,統籌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國家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充分發揮旅遊業的引擎帶動功能,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環境改善。
拉動零售業
2011年,北京旅遊購物實現收入1031.7億元,今年1~3季度,實現旅遊購物收入775億元,占旅遊消費總額的29.4%。北京市旅遊委副主任曹鵬程透露,將繼續將北京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亞太地區旅遊商品研發、設計和產權交易與市場營銷的中心,推動北京旅遊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旅遊裝備製造業、旅遊商品發展速度也非常快。以連續四屆在義烏舉辦的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為例,該展會涵蓋旅遊裝備、酒店用品、戶外休閑、珠寶首飾及奢侈品、旅遊紀念品等五大類60餘項,今年舉辦的第四屆旅博會共實現成交額30.96億元,其中外貿成交額10.56億元,佔34.1%,境外貿易商9216人次,參會國家和地區達到93個。
『捌』 旅遊業的文化和經濟意義各是什麼
對經濟:
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
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
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
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文化:
保存和發揚了當地特有的文化,對本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要對本地文化內質、純粹性注意保護防止遭到破壞和退步;
促進了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
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玖』 2016年景東的旅遊文化及旅遊發展新建議
景東縣將以「八個必須」決戰2016年,為「十三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努力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必須強推基礎設施,著力增強發展後勁
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集中投入」的原則,全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縣鄉骨幹路網建設,逐步完善鄉連村、村連組路網;統籌推進2016年度建制村通暢工程和在建道路、橋梁建設;加快推進景東至文東高速公路建設,啟動無量山片區扶貧開發公路路基工程建設,推進文龍鎮瓦偉河至爛灘河三級公路路基工程建設。爭取青龍水庫工程基本完工,推進李仙江(川河)景東段和阿墨江(者干河)景東段治理工程建設;實施第八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爭取啟動撇羅水庫和金雞林水庫工程項目。加快城鄉電網一體化建設進程,推進10千伏及以下農網改造工程,做好35千伏林街和安定輸變電工程建設,改善和優化電網結構。
必須加強產業建設,著力增強發展動力
把產業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努力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推動景東「互聯網+」發展,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全力鞏固糧食、烤煙、蠶桑、茶葉、核桃、甘蔗等傳統產業,強力打造特色畜牧業和特色果蔬產業,做強高原特色農業;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堅持走基地、園區、庄園的發展路子。堅定不移地走企業帶動產業轉型發展之路,繼續實施處級領導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加強重點企業、重點行業的協調服務工作,使傳統產業「老樹開新花」,新興產業「新苗發金芽」,加快推進「僵屍企業」重組整合或退出市場;強力推進金塬有機蔬菜、力奧核桃肽、佳浩葉綠素廠等項目盡快投產,加快無量山烏骨雞、茶葉等特色產業的品牌打造。全面促進第三產業創新發展,不斷壯大加工、倉儲等行業,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和交通運輸業,提高運輸組織化程度;把生態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景東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大旅遊宣傳力度,總結探索節慶經濟,推進旅遊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遊接待能力。
必須加強民生建設,著力夯實發展基礎
建立健全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務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在重點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的同時,努力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擴大保障性住房的覆蓋面,保證城鎮低收入困難家庭住房需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進無量中學建設,鞏固學校安全管理成果,提高學校安全防範水平;加強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管控,確保食品安全;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實施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集中連片扶貧攻堅工作力度,加大錦屏鎮溫卜村、大朝山東鎮彭家村示範點打造力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危舊房改造等民生項目建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行醫療、醫保、醫葯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縣中醫院、文井中心衛生院業務用房建設,啟動實施疾控中心和林街、景福、大朝山衛生院業務用房建設項目。
必須加強城鎮建設,著力拓寬發展空間
抓好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加大專項規劃編制力度,統籌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和城市管理,實現城市擴容與功能完善有機結合;加快景川路延長線、北連接線及無量山城一期路網建設,推進黑冠長臂猿廣場及小河橋濕地建設。做好鄉村規劃編制,推進農村「八化」建設。鼓勵支持各鄉鎮因地制宜開展特色集鎮建設,將集鎮建成農民與市場的聯系點、農民進城的聚居點、城鄉一體的結合點。抓實龍街集鎮搬遷、太忠集鎮風貌改造、芹菜塘特色集鎮開發等工作。推進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完成2016年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及鄉鎮主要項目規劃設計任務。進一步加強城鎮管理,健全完善管理長效機制,堅持建管並重、邊建邊管,加大城鎮管理綜合執法力度。逐步擴大城鄉公共交通覆蓋面,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條件。
必須加強生態建設,著力優化發展環境
按照「生態立縣、環境優先」的原則,樹立「保護生態就是保持競爭優勢、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識,開展無量山哀牢山保護條例立法工作,促進無量山、哀牢山生物多樣性和旅遊資源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開展林下資源試驗示範項目,抓好項目儲備及前期工作。完成無量山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及宣教中心規劃設計。抓好「中國灰葉猴之鄉」的申報工作,打造新的生態名片。啟動景東亞熱帶植物園景觀大橋、服務區、專業園區、路網等建設工作。充分發揮浙江大學的人才技術優勢,加強野生菌資源監測站和研發中心的建設,全面啟動野生菌繁育研究工作。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提升環境監控和預警能力。
必須加強文化建設,著力提升發展實力
深入實施文化興縣戰略,加快文化事業發展。深入推進全民健身基礎設施等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抓好校園、企業、社區(鄉村)和政務文化建設,啟用體育運動中心,推進縣城數字影院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送戲下鄉等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和社會誠信建設,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普洱精神和景東精神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做好第三屆「感動銀生十大人物」評選活動;以彝學學會為研究平台,加強基層文藝人才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重點實施以安定鎮青雲村為主的市級民族文化傳承示範村建設;堅持把景東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打造特色文化街區,提升城市品位,增強旅遊帶動功能,拓寬景東彝族刺綉文化市場。
必須加強改革創新,著力深化發展活力
深化農村體制綜合改革,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加強周邊區域合作,打破行政區劃約束,跨地區優化資源和生產力配置,加強與景東縣相鄰3州市8縣區在綠色生態經濟帶建設、自然保護、聯防聯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擴大開放領域,提高開放水平。通過工業園區的窗口示範作用和投資連帶效應,實現以商招商、品牌招商,倍增對外開放的效益。加強與浙江大學、上海崇明縣等院縣交流合作,積極向外推介招商引資項目,助推景東對外交流力度。繼續深化財稅、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積極支持金融、保險部門改革發展。
必須加強民主法治,著力完善發展體系
全面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引導群眾通過法律程序、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各類社會矛盾,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深入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支持工青婦、殘聯等人民團體更好地發揮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作用。大力實行社會網格化管理,全面組織實施「七五」普法規劃。扎實開展禁毒防艾工作,嚴厲打擊賭博活動,全面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組織開展好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工作,妥善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強化安全監督管理。深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調動各方面力量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