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旅遊高端民俗發展
① 「旅遊+」背景下 民俗文化旅遊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1、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
為了發展旅遊業,旅遊地為了滿足旅遊者獵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遊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東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底蘊,舞台化明顯,甚至出現「偽民俗」。
2、民俗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
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這使得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削弱。
3、利益分配不公平阻礙
由於民俗文化鄉村旅遊在發展的重點是招商引資,缺乏統一的機制平台協調各方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導致社區參與不夠,居民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阻礙了旅遊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② 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歷程
(一)國外發展歷程
1.萌芽—興起階段,在19世紀初,城市人開始認識農業旅遊價值,並參與了鄉村農業旅遊,如法國、義大利。
2.觀光—發展階段,在20世紀中後期,鄉村觀光農業發展,形成農業和旅遊相結合的新產業,如西班牙、日本、美國;
3.度假—提高階段,在80年代以後,觀光農業由觀光功能向休閑、度假、體驗、環保多功能擴展,如日本、奧地利、澳大利亞。
(二)國內發展歷程
1.初創階段(自發階段)1980年代中後期-1994年
農家樂興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誕生標志著「農家樂」旅遊模式拉開了鄉村旅遊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國農民旅遊協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鄉村旅遊協會」
1994年,「1+2」休假制度頒布並實施。
2.全面發展階段1995-2001年
鄉村假日經濟
1995年5月1日起實行雙休日,1999年又將春節、「五一」、「十一」調整為7天長假。
2000年,國務院46號文明確了「黃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國民俗風情游」旅遊主題與 「中國:56個民族的家」宣傳口號帶遊客深入少數民族風情區;
1998年「中國華夏城鄉游」旅遊主題與 「現代城鄉,多彩生活」宣傳口號吸引大批旅遊者湧入鄉村。
3.縱深發展階段2002-2006
助力「三農」問題解決
2002年,我國頒布了《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檢查標准(試行)》標志著我國鄉村旅遊開始走向規范化、高質化
2006年,明確提出「中國鄉村旅遊年」,將鄉村旅遊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時尚」全面推動鄉村旅遊提升發展。
2006年8月,國家旅遊局發布了《關於促進農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鄉村旅遊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重要途徑。
2005年國家開始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006年我國健全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
提升轉型與
4.可持續發展階段2007年至今
產品轉型,產業升級
2007年國家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008年健全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克服了鄉村旅遊發展受土地制度制約。
2007年,「中國和諧城鄉游」和「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的提出帶動了農村風貌大變樣。
2007年,國家旅遊局和農業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大力推進全國鄉村旅遊發展的通知》推動鄉村旅遊發展。
2008年,三次長假調整為「兩長五短」模式及帶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使鄉村旅遊的經營模式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多樣化。
2009年,《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鄉村旅遊富民工程。
③ 民俗文化怎樣與鄉村旅遊規劃相結合
民俗文化與鄉村旅遊規劃相結合,可以考慮規劃成民俗風情小鎮,像貴州梵凈山回儺儀風情小鎮那答樣,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挖掘了貴州銅仁地區的「儺文化」這種特有的古老文化,將它與梵凈山的神秘聯系起來,打造出一個以儺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度假小鎮,其物業主要以商鋪、客棧、酒店為主。也有珍藏梵凈山珍惜野生動植物標本的珍惜動植物博物館等文化參與、娛樂體驗設施。通過提煉和演藝儺文化中積極向上的部分,轉變形成大眾類的旅遊產品。同時發掘貴州地區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元素點綴其中,形成一個滿足遊客住宿、餐飲、娛樂體驗、文化參與的大眾遊憩場
④ 鄉村民俗旅遊開發現狀
首先跟你說一下。旅遊資源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自然資源比如說奇山、瀑布、喀斯特地貌等等。人文歷史資源有歷史遺跡、古董書畫。等等~~比如說鳥巢和水立方現在也成為了人文歷史資源了,供遊客參觀。你家用的一個普通吃飯的碗,如果能好好保存下來,一千年後也許也可能成為古董了。你這里所提到的鄉村風俗應該是屬於人文歷史資源,個人分析人文歷史資源開發起來難度比較大。目前開發的現狀及難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前期投入資金比較大,人文資源不像自然資源那樣本身就可直接供遊客欣賞,經過幾百年幾千年的風吹雨打,保存完好的遺跡基本上就沒多少了,所以必須從新修葺,恢復原貌,修復的東西始終是沒有原汁原味的那種感覺。2、這跟人文資源的分布地域有關系,人文資源是以點分布的形式,比較散,而且比較小。比如說某某地方有個古村,某某地方有棟古建築。3、旅遊資源不豐富,僅僅開發鄉村民俗資源就太單一,沒有什麼比較吸引人的地方。這樣回頭客就比較少了。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風俗習慣,也許把各地的風俗習慣,建築特點聚在一起進行開發倒是可以。4、跟交通發達與否有關系,往往人文歷史環境保護的好的地方都是交通比較閉塞,要想富,先修路是非常有道理的。5、投入多少不等於回報就有多少。投資商不可能會做虧本生意的,如果是對古鎮進行開發可行性還是比較大的。建議搞生態農業一體化,可能比開發鄉村民俗旅遊更合適。
⑤ 論述我國民俗風情旅遊的發展趨勢
民俗旅遊, 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為資源而加以保護, 開發的旅遊產品。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民俗, 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為標志的民情風俗。 民俗旅遊取自生活, 追求自然, 在平實無華的外表下, 藏著生活的情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它具有宜感受, 宜識解, 宜參與的特點, 以使遊人能很快進入氛圍, 並將身心融入其中; 民俗旅遊的核心內容為民俗文化, 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 是在共同地域, 共同歷史作用下形成的積久成習的文化傳統。 這種民族的, 時代的文化既有物質的標識, 制度的規范,又有具體社會行為, 風尚習俗的鮮活體現。 《禮記王制篇》 說「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不可推移。 」 《漢書王吉佳》 載: 「是以百里不同風, 千里不同俗。 」 這些都是先輩對風俗文化的明確指認。 我們的旅遊經營、 旅遊開發、 旅遊規劃, 在文字上、 在口頭上, 常常也以「民俗旅遊」 做「主題」 ; 但是在實際上, 真正民俗旅遊的內容並不很多, 或者並不多。 究其原因, 其實還在於我們對於當地的民俗傳承了解不多, 或者是還沒有分出工夫去挖掘。 除了我們的經營者、 開發者、 規劃者應該在這個領域更加努力外, 還應該歡迎更多的民俗學者進入到旅遊經營、 旅遊開發、 旅遊規劃的工作中來。 在這里, 不能不提到韓國「江陵端午祭」 (韓國的中文網站上仍稱「江陵端午節」 ) 作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在去年的申報成功。 在我國, 雖然各個地方當局對「申遺」 的積極性都很高, 但是多把目光集中在本地的某一處文物上。 反觀韓國, 端午節雖然在總體上也是一個正在淡化的民間節日, 然而江原道的江陵市, 卻不僅把這個鄉土味兒、 農民味兒十足的節日活動保留和發揮得很好, 而且還取得了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成功。 這對我國說來, 是不乏警醒意義的。 從事後 我國媒體發表的一些專家的評論來看, 諸如什麼「韓國端午與中國端午根本不是一回事」 、 「韓國端午是祭祀山神而中國端午是祭祀水神」 等不合實際的解釋, 也說明了, 即使是我們的某些專家, 也仍然有進一步學習的必要。 隨著人類社會現代化步伐的加快, 作為生活傳承的民俗正在不斷地淡化和消退。 但是, 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 鄉村總是滯後於城市的。 所以, 鄉村保存的民俗也就總是多於城市, 再加之我國廣袤土地上交通阻隔的歷史差異, 因此地域性的民俗特徵就更顯出了它的千差萬別。 本報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 依據國家統計局、 國家商務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資料,組織課題組編輯而成。 本報告是高層次、 權威性, 深度研究與實際應用的有機結合, 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⑥ 如何利用民俗優勢推動民俗旅遊開發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在一個主題公園內表回現出來復答古再現式 它式最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不再典型,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原生自然式 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主要內容主題赴會式 指將主題文化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ps: 你是選修課考試用的吧,我在網上翻了半天才找到的,麻煩死了
⑦ 《嚮往的生活》火了,中國鄉村旅遊如何順勢升級
鄉村生活旅遊化的實踐其實一直都在進行,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大致分為四代:第一代是「農家樂」鄉村旅遊,第二代是以民俗村、古鎮為代表的鄉村旅遊,第三代是鄉村度假,第四代將是鄉村生活,以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終極追求的形態和階段,這將是居住和旅遊一體,生活和工作無間的生命狀態。
前瞻產業研究院歸納認為,中國未來的鄉村旅遊發展方向有以下途徑:
一、品質化的鄉村酒店模式:一個鄉村就是一座「鄉村酒店」。以現代酒店經營管理理念,推動鄉村旅遊服務的規范化與標准化。
二、個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有歷史的鄉村,有文化的民宿。一個鄉村就是一個鄉土文化博物館,一個民宿講述一個鄉村歷史故事。
三、高端化的度假鄉居模式:一個鄉村就是一個度假綜合體。體現在閑置農宅的整體改造與度假化利用。
⑧ 中國最有特色的民宿目前發展最好的鄉村旅遊點有哪些
中國最有特色的民俗,目前發展最好的鄉村旅遊點有很多,其中體現在浙江那一片比較多,還有就是雲南的大理。另外就是在新疆西北的新疆也有很多做得好的這種特色的民俗,像新疆伊犁的八卦城特克斯,離街的這個民宿,還有新疆伊犁霍城縣地蘆草溝鎮的施工村的這個薰衣草民俗。在新疆北疆這個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喀納斯很多民族也相當不錯,特別好。還有就是喀什地區的,喀什古城裡面的有部分民宿也不錯。
⑨ 發展好民俗旅遊工作有何好的意見和建議
(一)關於實行旅行團隊「地接」問題。實行旅行團隊景點門票優惠政策有利於調動旅行社組織客源的積極性。最近,縣旅遊公司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正在對旅行社和旅行團隊的優惠政策進行修訂和完善,並將於近期內出台。同時也鼓勵旅行社和旅行團隊來足後主動交團,實行「地接」。
(二)關於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問題。「一日游」、「二日游」等精品線路的編制,在繼續深化「魅力一日游」產品的基礎上,根據旅遊資源特色,近期重點打造「人與自然觀光線」,「會議、休閑、度假線」。同時結合旅遊的發展要求,規劃民俗旅遊一日游線路。在包裝好產品的同時,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開通旅遊專線班車,創造旅遊通達必備條件;別一方面是規范運作遊客服務中心,努力推介一、二、三日游線路。
(三)提高導遊人員講解質量和服務水平,推薦和推銷旅遊精品景區景點,提供景區講解和導游導購等職責,對抑制惡性競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下一步,客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將向全地區范圍內進行推廣和輻射,為旅遊者提供系統的、綜合的、優質的服務。
(四)關於加強旅遊管理人才和服務隊伍建設問題。對於加強旅遊管理人才和服務隊伍建設的工作,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掀起全民興旅熱潮,樹立起「人人都是旅遊形象,處處都是旅遊環境、事事都是旅遊品牌」的意識;二是加快培養各類旅遊管理人員和實用人才,開展領導幹部、旅遊管理人才和從業人員的旅遊理論和業務知識等培訓工作;三是加強導服人員素質培訓,嚴格旅行社和導遊人員的年審工作,重點放在對在職導游、旅遊服務人員的上崗培訓、崗位培訓和導游員考前培訓、年檢培訓上來;四是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強化服務理念,同時加強旅遊培訓教育的交流,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邀請和聘請國內外旅遊專家學者講學授課,有計劃地選派旅遊管理人才和專業人才到各地參加學習培訓。
⑩ 如何發展民俗旅遊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游戲競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其中,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在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當今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
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
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通過體會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產生更大的興趣,從而形成更緊密的情感聯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遊文化是當今旅遊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旅遊者旅遊願望的需要。在我國的旅遊資源開發中,自然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得較早,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則尚處於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3.1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3.2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3.3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3.5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3.6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4、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4.1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
旅遊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地反映文化與真實地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
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業已出現,一些民俗旅遊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遊者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遊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劃定為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於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育,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4.2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遊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對於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決策關鍵。深圳民俗文化村和雲南民族村投資均在1億元左右,開業時間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6億元和630萬元,199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2億元和691萬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後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區位是關鍵,前者處於口岸城市,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眾多,且項目內容與現代化城市形成鮮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項目地處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具有原地濃縮式開發模式的弊端,對當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損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實感和親身體會、身臨其境的外地遊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且具體位置與依託城市之間不宜超過1小時車程,與主要客源區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之內且交通便利。如距離偏遠,應盡量與其他較具吸引力的景點組合成二日游旅遊線路。在投資規模上宜盡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其內容相當龐雜豐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當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內容精選時應精選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結論
民俗文化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此民俗旅遊也就顯得豐富多彩。民俗旅遊的開發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徵,它的內容選擇和開發都應講究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堅持民俗的獨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遊的獨特性,所開發的民俗資源才是可游的,其旅遊發展才是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