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發展雙多邊機制
⑴ 「多邊機制」的意思
指三個以上的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常設的或特別的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國際會議中的互動機制.與多邊機制相對立的概念是"雙邊機制』。
⑵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對旅遊業發展自身而言有何意義
「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簡稱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簡稱OBOR;或 Belt And Road簡稱,BA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⑶ 如何建立雙邊和多邊授信機制
外匯市場的組織者作為一方,按各交易主體的交易資金擁有量為信用標准,授予參與交易的各交易主體一定交易額度的行為,各交易主體同時也授予中央清算部門一定規模的交易額度。
⑷ 我國和哪些國家是雙邊哪些是多邊
雙邊和多邊來不固定,雙邊是自一國與另一國,多邊是一國與多國。APEC有21個成員(19國+港台)是亞太區域多邊外交的平台,北約、東盟也是,G8是大國多邊外交載體,G20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多邊外交的一個鬆散組織,中日、中韓、中美、中俄以及美俄、俄烏、英法等是雙邊關系,歐盟是個國家聯合體,對外一個聲音說話,內部是多邊合作。
雙邊關系和多邊機制從來就是並行的,二戰時的軸心國、同盟國是盟約性的多邊合作,二戰後有了最大的多邊機制——聯合國。近年來,多邊合作空前活躍,中國在其中學習借鑒了很多,也獲取了很大利益,和封閉僵化的前30年不可同日而語。
⑸ 一帶一路 戰略的提出是如何體現文化創新作用的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 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路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基本形成,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⑹ 中國和印度都沒有參加的多邊機制是哪一個
應該是TPP吧,兩國都沒有參與
⑺ 什麼是國際多邊機制的核心是時間多邊主義的重要舞台
聯合國是國際多邊機制的核心是時間多邊主義的重要舞台。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版後成立的國際組織,權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聯合國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現在共有193個成員國,總部設立在美國紐約。
⑻ 中過參加雙邊或多邊經濟合作的現狀怎樣 今後應採取怎樣的發展策略
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歷程回顧與戰略思考
對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定義,學術界眾說紛紜,但是,有兩點還是明確的:一是在參與國間消除各種貿易壁壘和廢除歧視性政策;二是在某些共同感興趣的領域促進合作與政策協調。綜合以上定義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包含的內容,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同一地區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相互之間取消各種貿易壁壘、實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使經濟達到某種程度的結合的過程;其宗旨是在成員國之間進行協作分工,實現成員國共同的經濟利益和經濟目標。
這一定義所揭示的內涵在於:首先,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顯著的標志是成員國之間關稅等貿易障礙的消除;其次,謀求最佳的國際生產分工是一體化的根本原則;最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出發點是使每一個成員能獲取比單獨一國時更大的利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世界許多國家依靠地區優勢,實現區域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選擇。中國在參與多邊貿易體系,融入世界經濟的同時,日益重視區域經濟合作,關於區域經濟合作的重大舉措不斷出台,並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對中國而言,深入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不僅是加強與周邊國家互利合作、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帶動沿邊地區經濟增長、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手段。
一、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歷程
1.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空白期(20世紀80年代-1991年)面對挑戰和困擾,這一時期的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戰略似有而無,是一種觀望、等待的戰略,沒有實質性地進展,或者說這一時期的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戰略是一種「無為」戰略。其主要原因是:在區域經濟合作不斷高漲的浪潮面前,剛剛打開國門、嘗試性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中國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一方面,如果中國始終處於區域經濟合作之外,那麼,中國將面對嚴峻的挑戰。首先,區域集團化浪潮將重新組合世界經濟格局,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以及國家與區域經濟集團之間的競爭將成為主導。那麼,如果中國游離於區域經濟合作之外,作為一個整體的區域經濟集團會對中國做出不利的決策,如不公正的貿易歧視或做出其他有損於中國利益的行為。其次,區域經濟集團實行內外有別的原則,將給中國在貿易以及吸引外資等方面的競爭力產生負面的影響。如貿易轉移;投資轉移。競爭力相對下降和新貿易保護壁壘。
另一方面,如果過早地選擇了區域經濟合作,中國經濟也會因被迫過快的開放市場而產生負面的影響。首先,中國是一個對外開放時間不長,經驗不足,抗風險能力不強的國家,快速而又廣泛地實行貿易自由化,特別是投資自由化等勢必對中國經濟造成較大的沖擊;其次,國家主權和國家經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區域經濟合作必然要求成員國間一定程度上讓渡國家經濟主權,這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實際上卻是不平等的,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不平等尤為突出。因此,如果在這方面處理不當,將會弱化中國政府保護民族經濟、提升中國經濟實力的努力,從而影響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2.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起步階段(1991年-2001年)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步伐加快。在這一過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多邊貿易體系和不同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1991年,參加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這是中國參加的第一個區域經濟論壇,也是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開端。1992年,參加了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起的,旨在通過加強各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2001年參加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加入了《曼谷協定》(現更名為《亞太貿易協定》),這是中國參與的第一個區域貿易安排。
(1)中國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
亞太經合組織成立之初是一個區域性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在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由部分亞洲及太平洋國家和地區為促進本區域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成立的區域性經濟組織。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現有21個成員國,成員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40%多,國內生產總值約佔世界生產總值的50%,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45%。APEC是亞太地區最重要,成員最多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推動亞太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亞太經合組織中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成員之一,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為整個亞太地區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近年來,每年中國與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的貿易額均佔到中國當年貿易總額的70%以上,中國的貿易夥伴排在前五位的均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對華投資排名前六位的也均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
(2)《曼谷協定》
2001年5月23日,中國正式成為《曼谷協定》成員。它是亞太區域中唯一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關稅互惠組織,其宗旨是通過該協定成員國對進口商品相互給予關稅和非關稅優惠,不斷擴大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貿易作與共同發展。作為中國參加的第一個區域性多邊貿易組織,《曼谷協定》在中國關稅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在《曼谷協定》框架下,我國第一次根據協定給與其他國家低於「優惠稅率」(從2002年1月1日起改稱為「最惠國稅率」)的關稅優惠稅率,另一方面,我國也是第一次通過關稅談判從其他國家獲得特別關稅優惠。
3.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新階段(2002年至今)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中國與東亞及周邊國家地區的合作主要是依靠投資導向和市場推動,開放的地區主義為宗旨,採取非歧視的原則,而政府並無突出的戰略設計和干預。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為了突破國際多邊體制和區域經濟集團的雙重製約,避免被邊緣化,中國開始經濟參與區域貿易安排:。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2004年11月,雙方簽署《貨物貿易協議》,並於2005年7月開始實施全面降稅。2006年1月,中國與東門所有國家的早期收獲產品實現零關稅,東盟老成員國也對我國的早期收獲產品給予零關稅的待遇。2007年1月,雙方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並於2007年7月順利實施。2006年11月,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7年7月,《中巴自由貿易協定》關稅減讓進程全面啟動。2008年4月7日,《中國和紐西蘭自由貿易協定》簽署。此外,中國與新加坡、澳大利亞、海灣合作委員會、冰島的自由貿易區談判正在進行中,與日本、行、印度、挪威和秘魯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的聯合研究也取得積極進展。,同時,中國還不斷加強各類區域和次區域的經濟合作,圖們江開發計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已經上海合租組織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二、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新特點和主要發展趨勢
1.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新特點
(1)區域貿易協定數量急劇增多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區域經濟合作提升到與多邊貿易目標同等重要甚至更加優先的地位。據2005年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僅在過去20年間就增加了8倍,截至2006年3月,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的區域貿易協定已達340個(其中80%是近十年來締結的),而且正在以平均每個月一個的速度遞增。已實施的區域貿易協定中,84%採取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前30位的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參與了不同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幾乎所有世貿組織成員都隸屬於一個或多個不同程度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區域內貿易總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比重已超過50%,且呈快速上升趨勢。歐盟和美國則在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區域經濟合作程度深化和涵蓋范圍不斷擴大
如果說迄今為止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和質量在同步發展的話,那麼今後一個時期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增長速度有可能會放慢,發展將可能更多地體現在提高質量上。一些貿易協定涵蓋的領域和規則已逐漸超越世貿組織的框架,擴展到投資、競爭、知識產權、環境和勞工標准等。新區域主義理論提出大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動機是多重的,除了傳統的貿易利益,還追求以提高貿易報復能力及整體國際談判交易能力為主的非傳統貿易利益。在多邊貿易體制佔主導地位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可以把這些非傳統貿易利益歸結為影響國際經濟規則的能力。因此,目標函數的多元化決定了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空間擴大了。許多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並不完全依賴於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即使純粹的貿易利益並不明顯,區域合作也可能會發生。
(3)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區域經濟合作主要形式
據2005年世界貿易組織統計,截至2005年2月,在全球已經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中,自由貿易協定(FTA)佔84%,局部的自由貿易協定佔19%,關稅同盟佔9%。自由貿易協定占區域貿易協定比例的迅速增長包括歐盟和非洲、拉丁美洲、歐洲、中亞等地區的新型經濟體之間的數十個雙邊FTA的實施,以及亞太地區正在商簽的大批雙邊FTA。可見,在今年的區域貿易合作組織中,自由貿易區占絕大多數,而且這種協定通常都涵蓋非常廣泛的領域和規則。以美國和日本為例,業已簽署的和正在談判之中的所有區域貿易協定都屬於自由貿易區協定。況且,這些自由貿易區協定並沒有進一步升級為關稅同盟的打算。
2.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發展趨勢
(1)新區域主義迅速發展
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成員的同質性要求減弱,異質性或混合型趨勢日益明顯。以往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總是以社會政治制度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和具有共同歷史文化背景為基礎條件。人們通常認為同質的國家易於建立區域經濟合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傳統框架逐漸被打破,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有效運行,有力的表明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體制和機制上有了新的重大開拓和突破。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一種新的趨勢:
在大國和小國締結區域貿易協定過程中,小國會對大國做出更多的讓步,不僅體現在傳統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減讓領域,而且更主要體現在國內政治經濟體制、法規、政策向大國靠攏。
(2)國際區域經濟合作中非經濟因素凸顯
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中,經濟和政治緊密結合、相互交叉影響的現象日益顯著,形成了經濟關系政治化和政治關系經濟化的典型表現。區域貿易協定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政治條款,政治考慮有時會成為某些大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主要動機。歐盟本身已經進入經濟一體化階段,並向政治經濟一體化階段邁進,任何新成員的加入都需要全面接受歐盟現有的各項制度安排。
(3)區域經濟合作格局復雜化
重疊性自由貿易區大量出現。在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多國家都希望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獲得巨大的現實經濟利益,由於利益推動,很多國家參加的不只是一個自由貿易協定,這就導致了重疊性自由貿易協定的大量涌現,不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及成員之間交叉重疊,形成一種「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小圈,圈圈連環的格局」。
大國之間的競爭演變為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之間的競爭,歐盟在積極開展「東擴」的同時,美國也在致力於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由於大國之間的競爭,小國有時會成為兩個或更多大國締結區域貿易協定的爭奪對象。這其中行動最早、成就最大的是墨西哥,它是全世界惟一和美國、歐盟、日本這三大經濟體都有FTA的國家。
三、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思考
1.立足東亞,努力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東亞地區是當今世界最具活力、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與東亞的投資貿易安排在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韓國、東盟等與我國產業結構有很強的互補性,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來源。因此,推進中國與韓國、日本和東盟的「10+3」合作,以及中國與東盟的「10+1」合作,無疑有著自身的戰略考慮。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既可有效發揮其市場潛力,也是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中日合作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兩國在資源方面有較強互補性,中國擁有價格低廉的勞動力資源,日本有豐富技術和資本。在建立中日韓——東盟自由貿易區過程中,中日合作不僅對雙方都有益,對推動東亞地區經濟發展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只要兩國互補經貿關系充分發展,完全可奠定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基礎。其次,東盟各國與中國各地區只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雙方廣闊的市場領域內供給與需求只見容易形成不同的對應關系,因此,中國與東盟雙方貿易存在互補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於雙方產業層級上存在相似性,總體發展水平近似,基本處於相同的國際分工階梯之中,確實存在產品的同構性,因此競爭有不可避免,把握不好的話,會發展成為惡性競爭,對雙方都將造成損失。中國應分階段、按地區逐步提升經濟產業層級,盡量避免與東盟國家產業趨同、出口商品趨同,從而避免與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發生惡性競爭,在雙方的合作當中逐漸消除東盟國家對中國經濟不斷發展所產生的疑慮,這將對雙邊政治經濟關系產生積極的作用。最後,拓寬雙方合作領域與范圍。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貿易發展的潛力十分巨大。除傳統的合作領域之外,雙方應拓展合作的范圍,如金融貨幣、人才交流、高新科技、可持續發展、旅遊產業等。
2.積極利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交往平台
亞太地區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依託,中國長期以來同APEC成員有十分密切的經貿關系。自1991年以來,中國與APEC成員的貿易額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始終維持在60%以上,來自APEC成員的直接投資在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中的比重也保持在60%以上。近幾年更是高達70%以上。因此,加強同APEC成員的經貿合作,加強彼此的理解與溝通,對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促進經濟增長有著重要意義。
雖然中國在APEC機制中不能算是驅動力,但是中國卻可以利用這個重要的多邊平台,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APEC有領導人會議、不同部門的部長級會議、高官會、工作組會議、學術研究機構會議、商界會議等。這些都為中國與成員國交流意見、加強理解與合作提供了機會。此外,中國應繼續力促APEC成員把主要精力放在實施茂物目標上,決不能使茂物目標半途而廢。茂物目標要求發達國家在2010年率先實現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這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有利於緩解中國目前嚴峻的國際貿易環境。
3.注重跨區域經濟合作
區域經濟合作開始主要發生在具有地緣優勢的相鄰國家和地區只見。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周邊可利用的資源漸漸減少,而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是的跨區域的經濟合作成為可能,並成為區域經濟合作新的熱點。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一來,約有三分之一的區域貿易安排發生跨洲國家之間。2005年初,已運作的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約佔全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5%,但已經簽署協議或者正在談判的跨區域經濟合作佔三分之一,提出進行跨區域合作的佔40&以上,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後勁。
目前中國參與的區域經濟合作大多在亞洲地區,然而種種因素導致現階段亞洲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十分緩慢。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需要突破地緣性限制,將參與亞洲地區和其他地區的貿易安排並列起來。我國應該根據本國的戰略發展需要來選擇區域經濟合作夥伴,應與評估友好的國家或有戰略利益的國家達成區域貿易協定,同時要盡可能避免貿易轉移帶來的損失。加大與非洲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合作,是今後經濟合作的重點。非洲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後,但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互補性很強,區域經濟合作對雙方都有益處。
4.以雙邊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多邊利益
在當今的區域經濟合作中,雖然雙邊經濟合作成為熱點,但多邊的區域經濟合作影響力越來越大。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2004年,正在運行的雙邊區域經濟合作佔全部的80%,正在談判的90%均在雙邊之間進行。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雖水量不多,但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且出現不斷擴張的趨勢。然而,要實現多邊利益,還是要以雙邊的經濟合作為基礎。
在我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中,美國、歐盟、東盟均有自由貿易區作依託。我們要想以雙邊的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多邊的利益,具體可以某一個國家為切入點,先與其簽訂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並將其作為進入該區域的橋梁和紐帶。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可選墨西哥或加拿大,並與即將成立的美洲聯盟內的重要成員如巴西、阿根廷等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自由化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小范圍內的區域貿易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多邊體制的有效運作。但我們要意識到,區域經濟合作只是最終實現多邊貿易自由化的方法和路徑,而不應是最終目的。
⑼ 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享共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什麼為主體
以企業為主體
「十三五」時期是「一帶一路」建設從起步到提速的關鍵階段,要秉持親回誠惠容,堅持共商共答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找准突破口,以點帶面、串點成線,步步為營、久久為功,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取得扎扎實實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