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大理旅遊文化的發展淺析論文

大理旅遊文化的發展淺析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24 20:08:53

Ⅰ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大理是如何成為文旅地產的新寵的

大理憑借著自身獨特風光優勢成功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近些年大理成為了一個旅遊的熱門景點。有的人會說其它地方也有很不錯的風景,但是為什麼只有大理脫穎而出,成為了文旅地產的新寵呢?

雖然中國有很多地方的風景都十分的秀麗,不過每個地方都不是完全相似的。即使是十分相像的兩個地方,也是有截然不同的風景。之所以大理能夠受到大家的喜愛,主要還是因為大理的風景美麗,沒有受到人為的破壞和干擾,能夠最真實的體現出自然的風光。

因此,當他們對大理有了足夠多的了解的時候,單單靠網路上訊息已經不能夠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就會選擇親自前往大理去遊玩。

Ⅱ 急求關於《旅遊文化淺議》的論文

談旅遊文化營銷運作模式創新
內容摘要:旅遊文化營銷是發展我國旅遊事業,獲得旅遊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解析旅遊市場的文化需求、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與旅遊營銷的關系,分析了旅遊文化的營銷運作基礎;然後從文化包裝與產品設計、文化傳播與廣告促銷、文化體驗與旅遊品牌等方面探討了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模式。
關鍵詞:旅遊文化營銷 運作模式

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基礎

旅遊市場的文化需求與旅遊營銷。旅遊購買是一種精神消費,是對旅遊產品中文化含量的認同。文化消費對消費主體也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消費者由於內在的素質差異,必然會導致對文化需求的不同層次,這就要求旅遊文化營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呈現出層次性,階梯狀展示不同文化消費者的價值觀念。
旅遊文化營銷要考慮到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能力:消費者的認識能力可通過自我的文化修養、知識和經驗識別旅遊產品所傳遞的文化價值取向,如果旅遊消費者「看不懂」、「聽不明」、「瞧不慣」、「賞不了」旅遊產品的內涵文化,則旅遊文化營銷行為無異於起不到營銷的效果;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即文化消費者必須能夠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來支付文化對旅遊產品的增值部分,畢竟旅遊產品的價值實現需要資金的回收來完成。
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與旅遊營銷。旅遊產品是滿足旅遊者需求的提供物,從營銷角度對旅遊產品進行劃分,其可以分為核心產品、實際產品和外延產品。文化作為旅遊產品的核心部分,對於實現消費者的滿意度起到重要作用,旅遊產品中精神性享受成分越高,越是能提升消費者對旅遊產品質量的感知度。而旅遊產品各要素中的物質形式,則是消費者滿足的重要基礎。如果說人們的自然需要為開發新旅遊產品提供了自然基礎的話,那麼滿足社會文化需要的要求則為新旅遊產品的開發提供了社會基礎。與自然基礎相比,旅遊產品開發的社會基礎領域更為廣闊。旅遊產品中的文化內涵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生活理想、生活個性、名人名物、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懷舊、文化嚮往和文化缺陷等方面。

旅遊文化營銷的運作

(一)文化包裝與產品設計
文化包裝策略是指在旅遊產品原有功能的基礎上,以文化為主導,使旅遊目的地的包裝具有較強的文化感染力,蘊涵豐富的文化觀念,以滿足旅遊者的某種心理需求。在包裝時,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使產品本身注入一種民族的、現代的、健康的文化意識,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突出其附加價值,讓旅遊目的地成為文化的載體。
旅遊產品文化營銷是文化營銷的核心,具體表現為設計、造型、生產、包裝、使用等方面。旅遊景點的文化包裝是文化營銷的基礎,從命名、設計到設施的選擇、空間的布局等方面都應充分考慮營銷文化滲透。要根據目標旅遊者的文化背景和企業營銷策略,使旅遊產品的文化包裝體現出自身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或是異國他鄉文化風采。既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要創新發展融合時代文化風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異增添旅遊產品的魅力。
(二)文化傳播與廣告促銷
營銷傳播作為傳播的一種,在經濟領域有不同層次的多種表現。文化營銷傳播是營銷傳播在方式上的現代化體現,它是以系統整合的文化行為為手段達到營銷目的的營銷傳播。文化營銷傳播是傳播文化的系統行為,其評估標準是遊客滿意度。文化營銷傳播要通過文化廣告和文化促銷的方式來實現。
文化廣告製作的第一步是確定文化廣告的目標,這些目標必須符合先前指定的有關目標市場、市場定位和營銷組合決策。文化廣告關鍵是令人振奮、明確、直截了當,它應該強調對客戶的重要旅遊產品特徵,語氣統一,強調旅遊產品或服務及公司的名稱,清楚地指出目標市場,並且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文化促銷包括各種短期性的刺激工具,用以刺激客戶較迅速和大量地購買某一特定的旅遊產品或服務。文化促銷主要是吸引那些品牌忠誠度不高的客戶,因為他們尋找的是低價或贈獎。在運用文化促銷時,必須確定目標、選擇工具、制定方案、實施和控制方案,並對結果進行評估。
(三)文化體驗與旅遊品牌
體驗旅遊是以體驗為主要訴求目標的旅遊活動,是旅遊者通過活動和感受產生比較大、比較深、比較強烈的心理印象。不同地區、國家、民族、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閱歷的旅遊者,其心理追求差異較大,需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採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在不同層面和水準上,向不同的旅遊者提供體驗旅遊項目。
體驗旅遊是旅遊品牌的重要建設部分。在建設旅遊品牌時,文化必然滲透和充盈其中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創建旅遊品牌就是一個將文化精緻而充分的展示過程;在旅遊品牌的塑造過程中,文化起著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旅遊品牌更有內涵;旅遊品牌的文化內涵是提升旅遊品牌附加值、產品競爭力的源動力。因此,當旅遊產品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時,旅遊品牌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種解決之道。未來的企業競爭是旅遊品牌的競爭,更是旅遊品牌文化之間的競爭。

參考文獻:
1.馬波.現代旅遊文化學.青島:青島出版社,2001
2.程艷.旅遊文化營銷運作模式研究.華東師范大學

Ⅲ 大理,麗江等地是如何發展為旅遊城市的

1、綜述:世界旅遊組織推薦的「旅遊」定義:旅遊指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她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並停留在那裡,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旅遊目的包括六大類:休閑、娛樂、度假,探親訪友,商務、專業訪問,健康醫療,宗教/朝拜,其他。通俗的說:「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所以,旅行偏重於行,旅遊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
2、綜上所述,旅遊的目的就是「離開熟悉的地方,外出遊覽、觀光、娛樂等」,即網路所說的「旅遊就是從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呆膩了的地方去看看」。那麼,發展旅遊業的地方就必須要滿足旅遊者游覽、觀光、娛樂、朝聖、度假等目的,才能吸引更多的旅遊者前往,最終獲取經濟利益。大理和麗江是國內、乃至世界知名的旅遊城市,起瑰麗的自然風光,多次多彩的人文景觀、名族風請、邊疆文化、高原生態,以及現代人推崇的慢生活等元素都支撐了這兩個地方旅遊業的繁榮昌盛,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充分滿足了外地、外國旅遊者的游覽、觀光、休閑娛樂、度假、健康放鬆、慢生活等等需求,這就是旅遊發展的根本。
3、雲南作為一個上天眷顧的地方,雖說地處雲貴高原,但是總體海拔只能是第二階梯,比起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算是非常宜居的地方。雲南的氣候條件是亞高原風情,既有高原的乾燥、藍天、白雲、多光照,同時又具備了四季如春的合適氣候,這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絕大多數人的旅遊,除了滇西北的少數高海拔地區、雪山等,雲南絕大多數的地方不會有什麼高原反應,充足的日照、藍天、白雲也給戶外活動提供絕佳條件,所以從氣候層面也支撐他們發展為旅遊城市。
4、從硬體上來看,上大理和麗江具備發展旅遊的優勢要素,隨著改革開發發展經濟為中心,以及隨著中國人錢包越來越鼓,追求物質和精神雙重享受,那麼發展旅遊的機遇就到來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大理和麗江旅遊的起步階段, 1994年9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在麗江召開滇西北旅遊規劃會議,明確了「發展大理,開發麗江,啟動迪慶,帶動怒江」的旅遊發展思路。從此之後,旅遊業就成為大理和麗江重點打造的產業,隨著高速公路、機場、酒店、度假村、宣傳等一系列的配套的完善,旅遊在大理和麗江兩地從一般接待發展到了支柱產業。特別是麗江古城在199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旅遊勢頭扶搖直上,直接蓋過五朵金花而起的大理,後建的麗江機場客流量迅速超過大理機場流量即為佐證。
5、隨著旅遊業蓬勃發展,兩地旅遊都因為純粹流於發展觀光而出現一定疲態。當遊客們已經不滿足與觀光,這時候就需要挖掘新的元素,提升旅遊深度,留住遊客更多的時間,就是留住遊客的錢包。所以,2000年之後麗江和大理都先後喊出了所謂旅遊增效提質「二次創業」的口號,旨在通過政府統一引導和規劃下完善旅遊市場,進一步完善旅遊設施,進一步深挖旅遊內涵,打造旅遊文化軟實力,通過統一的營銷宣傳,打造響亮的國內旅遊品牌。
6、總之,隨著旅遊二次創業深入推進。無論是大理還是麗江,從交通、旅遊景區、接待、酒店、餐飲、旅遊商業等基礎設施上都有大幅提升,而且還在不斷的日臻完善。通過不斷建設挖掘新的景點景區,突出宣傳當地的瑰麗的自然風光以及歷史、民族等人文精髓,兩地旅遊品牌最終在國內打響。新時代通過網路、電影等渠道更是讓兩地的旅遊更加火熱。

Ⅳ 急求一篇雲南旅遊論文

發展雲南旅遊之我見 幾年來我雖然一直在外地上大學,對家鄉雲南的想念和關注卻不曾稍減,對於雲南旅遊業尤其關注。今夏,趁回昆度假之機,在省內跑了一趟,沉醉於美景的同時,卻也看到了一些問題。這次我走的是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精品線路,我們團大多是省外遊客,整個行程下來,他們在對雲南美景紛紛贊嘆的同時,對雲南旅遊中出現的問題也是直言不諱。通過一路觀察和與他們交流,歸納起來,我發現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 第一、雲南旅遊資源開發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地方過度開發,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最典型的是麗江古城,完全成了旅遊商品一條街,商業味取代了古樸的文化氣息,嘈雜喧嘩淹沒了雪山古城的寧靜。而其它如滇西北等地開發卻遠遠不夠,很多景點過於粗糙,人為雕琢過多。第二、旅遊景點單一,可玩性差,難以留住旅客。每到一個景點,旅行社往往把旅客放下車拍幾張照,又拉上趕路,典型的「到此一游」,旅客只能「看」,不能「玩」。我一路粗略算下來,旅行的時間至少有一半是在汽車上顛簸,疲於奔命,行色匆匆,旅行快感大打折扣。第三、許多景點管理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香格里拉的碧塔海破壞嚴重,大理的古城鋪上了柏油路,澄江等湖泊不同程度遭到了污染。第四、宣傳不夠。主要表現在對整個雲南旅遊宣傳投入明顯不足,而且宣傳集中在麗江、香格里拉等熱點景區,多數景區仍默默無聞,外地旅客對雲南旅遊只有一個不全面、模糊的印象。 針對雲南旅遊業的各種問題,我認為對策主要有:一、加大投入,並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二、對旅遊資源進行有深度的、可持續的開發,實現對雲南旅遊資源的永續利用。三、用現代管理方式加強對雲南的各個旅遊品牌進行管理。四、利用雲南旅遊優勢開發雲南旅遊資源。例如利用與東南亞各國毗鄰的優勢,合作開展跨國旅遊等。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雲南旅遊知名度。假如能用宣傳皇馬蒞昆的氣勢和投入,藉助國內外各種媒體,宣傳雲南旅遊,雲南旅遊必將以清晰、富有魅力的形象走向國內外。雲南旅遊資源極豐富,「三江並流」申報世界遺產剛剛成功,雲南旅遊的前景一片大好。若乘此機會把阻礙旅遊發展的問題逐一解決,並採取各種措施提高雲南旅遊的綜合實力、品牌價值,雲南旅遊必將更上一層樓。

Ⅳ 大理古城發展的優勢與不足

大理未來發展趨勢項目
大理古城內重點實施恢復保護古城歷史風貌、打造特色街區、提升檔次和特色等項目,古城外圍主要開發建設餐飲、住宿、娛樂等配套接待設施項目,形成古城外圍與城內功能互補的格局。項目主要建設內容:
1、大理古城文廟恢復重建項目;
2、大理府考試院及周邊文化影視開發建設項目;
3、大理古城白族民居院落保護、開發、利用項目;
4、大理古城北片區旅遊地產開發項目。
大理古城及往古城西片區和北片區開發3平方公里,形成與古城風貌協調、功能互補新區。大理良好的區位優勢、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形成了大理旅遊業發展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尤其是近幾年旅遊業在我省的大發展,使大理古城更加譽滿全國,並走向世界,成為我省旅遊業的一個亮點。旅遊業的發展擴大了大理知名度、開放度,逐步實現了世界分享大理好風光,大理又分享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成果的和諧之美。
你可以參考下一下資料 進行優勢劣勢分析 1、《大理市城市總體規劃》 2、《大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3、《大理古城控制性詳規》 4、《大理市社會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
大理古城具有其它任何資源不能相比的獨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它的保護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就如何保護管理好古城,提高古城的管理水平,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旅遊環境,有以下思考:
一、以規范管理為核心,增強古城管理的整體合力
應該認真做好「三抓」。一是抓制度,規范職工行為。局機關和下屬單位要先後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形成制度體系,做到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二是抓學習,提高職工素質。注重幹部職工理論學習,形成職工愛學習、勤學習的良好氛圍;三是抓法規,促進依法行政。要加強各種法律法規的學習,針對古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充分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和方案,為依法行政和規范古城管理夯實基礎。
二、以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促進古城容貌大改觀
針對目前大理古城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四整治」。一是整治交通秩序。要切實加強城內交通的管理,一方面要規劃完善停車場的修建,規范停車泊位。另一方面要嚴禁在古城交通道路上隨意停放車輛,以營造良好的交通秩序;二是整治經營秩序。對佔道經營進行嚴格取締,規范臨時水果攤點,營造良好的經營秩序;三是整治衛生秩序。要加強對「門前三包」的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古城內衛生死角的管理,實行一周一通報的管理機制,以提高古城的環境衛生;四是整治戶外廣告和門牌店匾。必須規范審批制度,對存在安全隱患非法設置的大型戶外廣告進行強製取締。
三、以依法行政為著力點,不斷提高執法水平
要不斷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提高執法水平。一是要規范行政執法制度建設。全面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進一步理順行政執法關系;二是依法保護古城。要堅持「科學規劃、搶救為主、加強管理、合理利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基本原則,加強古城的保護管理;三是認真執行相關法律法規。
四、以保護優先,不斷提高旅遊檔次
要注重歷史寫真,切實加強古城的保護。一是對古城內豐富多彩的白族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最大限度體現歷史的真實性。加強違章建築的查處,沿街環境風貌的整治,全方位體現古城風貌的完整性。加強對歷史建築的整修,不因其破舊沒有保護價值而拆毀,保持原有的功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氣息,切實體現古城居民生活的延續性;二是名城保護與舊城改造相結合。對古城的恢復與改造可以促進古城的有效保護,在舊城的改造時要盡可能保持原有的尺度及風貌;三是名城保護與文化設施相結合。把大理古城中大量的古建文物維修、改造用作公共群眾活動場所和教學基地,可以提高群眾對名城價值的認識,有利於文物及名城的保護;四是名城保護與旅遊設施的建設相結合。保護規劃中盡量把一些文物古跡開辟為風景旅遊景點,這樣既發展旅遊事業,又提高文物的價值及知名度。
五、以和諧為目標,加強古城園林綠化
要以營造花院式古城為目標,加強古城環境氛圍的營造。一是在支持各戶庭院綠化的同時,結合文物保護和旅遊設施增設一些公共綠地,強化古城的綠化、美化工作,切實提高古城內的綠化覆蓋率;二是整合水資源,進一步營造古城「街街流水,戶戶養花」的生態景觀,構建高原生態水鄉古城。
六、以改革為動力,提高古城環衛質量
要按照「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挖掘潛力、提高效率」的總體思路,在人事、用工、分配製度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一是實施古城行政管理轉向社會化管理的改革。二是實行路段管理責任考核制度。三是要引進環衛作業競爭機制。
七、以長效管理為契機,提高古城管理整體水平
結合古城的實際情況,要建立古城保護管理的長效機制。一是積極推廣城管進社區。制定具體的管理方法,逐步消除古城管理的盲區,使古城管理向無縫隙化管理邁進。二是進一步落實「門前三包」工作。
八、以收費、建公司為平台,開辟古城發展新路子
創新機制,拓寬融資渠道。一是籌備收費工作。應積極籌備古城維護費的收取工作,使資源的享用者直接為古城的保護提供資金來源和保障,以促進古城旅遊業的深度開發和利用,實現古城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組織建立公司。市古城保護管理局按照「保護為主、全面規劃、合理開發、持續利用」的方針,積極籌備成立大理古城保護開發有限公司,以走市場化運作方式對古城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進一步加強古城的保護與管理。
九、以宣傳為重點,提高古城的知名度
市古城保護管理局要大力實施好「以旅活市」戰略,認真做好古城的宣傳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宣傳機制。在宣傳中以文化為載體,突出大理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擴大對大理古城的宣傳促銷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古城的自然優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組織各種活動,增強古城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樹立旅遊品牌形象,以實施古城旅遊價值的回歸。

希望以上資料能幫上你!給你提供點思路。

Ⅵ 我的論文題目是淺析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因素,可是不知道怎麼寫提綱,誰能夠幫我想一下呢大恩不言謝!

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旅遊的構成六要素:吃、住、行、游、專購、娛。
但是從我理解的屬角度:旅遊資源才是旅遊業發展的核心。
如果你直接分析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因素,給人有點空洞的感覺,文章寫得比較虛。
文章題目可以定為 淺析影響旅遊業發展的因素——以**旅遊地為例。案例可以選擇你身邊的案例地。不過這只是我的建議。
提供兩種論文框架:
1引言(敘述我國旅遊發展情況)
2旅遊業影響因素分析(可以從吃住行游購娛六個方面進行切入,進行概述)
3我國旅遊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影響因素肯定存在缺陷,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概述)
如果你不用案例地分析的話:4我國旅遊業發展建議 5 結論
如果你用案例地分析的話:4實例分析——以**旅遊地為例 5 結論
如果有不明白的話,再聯系我,祝好!

Ⅶ 【百分求】要寫一個和旅遊有關的論文,請問資料到哪找

《如何從新的角度來探討民俗旅遊的發展》

一、如何認識民俗旅遊

(一)民俗旅遊的范疇

民俗旅遊是當今的熱點,其作為一種無形文化資源,代表的價值呈現出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遊能將自然文化、社會生活、觀覽體驗、傳統現代等結合起來,反映著民俗區域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以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為旅遊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在心理上滿足遊客追求「新異樂知」的需求慾望的一種旅遊形式。針對民俗旅遊的范疇問題,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見解,其中就有關於上層文化中的宮廷文化(諸如宗教歷史遺跡、佛教寺廟景觀等)是否被納含於民俗旅遊資源(大數來源於民間下層文化)之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隨著時代的遷移,上層的宗教儀典等已經成為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所謂的「神聖」已經加了民俗的基調與內容,把上述歸為民俗旅遊的范疇有其可行性與合理性:符合時代的變遷性質,保留歷史原有的上層文化;豐富旅遊文化的內涵,順應民俗旅遊發展趨勢;共同參與並了解,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遊民俗」的分類

「旅遊民俗」是個廣泛的概念,其分類的標准與角度不同,分類的結果也會有所出入。總的來講,分類應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來分別定位。

1.從宏觀的角度來區分,旅遊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質、產品層次等可作出不同的類型劃分。周霄認為以民俗性質為標准,旅遊民俗可分為「物質型」、「社會型」、「口承語言型」和「信仰型」四種類型;以產品層次為標准,旅遊民俗還可分為「靜態陳列型」、「動態表演型」和「互動參與型」三種類型。此外,謝科還根據民俗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現形式,可將旅遊民俗分為三種形式:物質民俗旅遊資源(包括生產民俗、消費民俗和流通民俗)、社會民俗旅遊資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間組織民俗、禮儀民俗、歲時節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遊資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語言民俗、民間藝術民俗、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巴兆祥在論及民俗旅遊時根據旅遊者的行為動機把民俗旅遊分為消遣觀光型、參與型、考察型和娛樂性。

2.從微觀角度來區分,旅遊民俗的分類可根據地方的具體情況,不拘泥於一種格式。如大理旅遊民俗主要包括服飾、手工藝品、歌舞、節日、宗教信仰這幾類;又如喀納斯斯湖景區圖瓦旅遊民俗有物質民俗文化、意識民俗文化和社會民俗文化3大類、11亞類和41小類。根據調查,圖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社會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壽慶民俗、喪葬民俗、傳統節日、現代節日、鄉里民俗、競技民俗、工藝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

二、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價值體系研究)

本人通過萬方資料庫、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國期刊網等搜索到了近萬篇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再加之導師指定的論文,發現關於對民俗旅遊的研究至今在這樣的一個范圍中反復討論,同時加深加寬。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大多數集中在民俗旅遊概念、特點和分類研究;民俗旅遊規劃、開發及開發模式的研究;民俗旅遊的有關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旅遊發展研究;民俗旅遊與市場、經濟相關的研究;民俗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民俗旅遊的中外對比研究等等。探討諸如此類問題的論文比比皆是,但是從民俗旅遊本身的價值角度出發的文章並不多見,縱觀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其實質上主要探討了民俗旅遊的價值體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價值內容:

(一)文化價值觀

1.文化的不和諧現狀:旅遊業往往被稱之為「無煙」產業,然而在其發展過工程中對其賴以生存的旅遊資源環境所造成的傷害, 從某種程度上看, 絲毫不亞於工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由於過於關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出現大量的偽民俗,破壞了旅遊地民俗文化的和諧性,促使旅遊地民俗文化出現與外來文化快速趨同的趨勢,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漸消失。民俗旅遊是在豐厚的民間文化土壤上發展起來的旅遊形式,本應有利於民間文化的傳承,但在不少地方,旅遊開發卻使民間文化受到了傷害,導致民族風情徒具形式,手工藝品藝術價值降低,文化的多樣性漸趨喪失。孫天勝認為其主要原因是開發者和旅遊者的功利主義,為此我們應強調民俗旅遊對文化保護的責任,在發揮其經濟功能的同時不忘其對文化傳承應有的意義。田茂軍從「沒有科學地處理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和「沒弄明白民俗文化保護與開發的主體問題」兩個角度對民俗旅遊文化進行了反思。周霄(2002)還引進了「文化殖民」這個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還有學者認為中國當代文化巨變的明顯特點是物質生活習俗與社會生活習俗、信仰生活習俗的兩極化發展,即一方面在物質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時空和國情的消費與享受,甚至不加選擇地套用外來文化模式,或錯誤地引進西方文化的敗筆來填補鄙棄傳統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習俗、人生禮儀及信仰行為與觀念上不加區別地全面恢復古舊的宗法性禮俗,無論外來的風俗還是本土的習慣,都處在沖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現時風俗打上了「時尚」的印記,研究時尚這種能夠趨同性行為模式的形成、時尚的不斷更替等則成為民俗學者們的主要任務。

2.文化的協調發展:民俗旅遊發展中存在的看似經濟性問題的文化沖突,實則是深層次文化沖突的外現。所以旅遊開發的實踐中,不僅應該對一個地區的旅遊開發進行技術經濟論證,而且應該尋找文化沖突中的均衡,培養文化調協的概念。陶犁認為,其協調內容應含有民俗旅遊者文化求異與文化認同間、民俗旅遊的本質與民俗旅遊產品形式間、民俗旅遊中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自決性與互動性間、民俗旅遊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態間、民俗旅遊的開放性與限制性間、民俗旅遊中文化與生態經濟間的調協。吳忠軍在論述廣西民俗文化的時候也涉及了「整體文化開發設想與局部文化建設並重」的協調思想。卡哈爾-吾甫爾針對新疆民俗旅遊文化資源的開發提出了增強區域協作、聯合促銷並盡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黃金旅遊走廊的思路。

其實文化協調性的現行核心問題是民俗旅遊本真性與商品性的協調問題。其實民俗旅遊的本真性與商品化並非絕對對立,如民俗旅遊開發以旅遊業為驅動力,商品化則無法避免,我們應該尋求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內在張力以獲得旅遊開發的可持續。同時不協調的關鍵實質上不在於民俗旅遊商品化本身,而在於對商品化的膚淺理解和低級運用。民俗旅遊中的「本真性」側重於旅遊者所經歷的「真實」,通過市場運作來為旅遊者提供一個體驗民俗文化的機會。因此,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具有經濟的「外殼」和文化的「內涵」。因此,民俗旅遊的開發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則。置文化內涵於不顧的隨心所欲、粗製濫造,實際上違反了商品化原則,是不可持續的發展,也不可能獲得長遠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旅遊開發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遊的經濟效益把再過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嘗就是壞事,相反商品化還可以有效的傳播和推廣民俗文化,旅遊也將成為民俗文化傳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著旅遊本真性與商品性的均衡發展才會真正實現大范圍的文化協調。

(二)經濟價值觀

作為文化旅遊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旅遊,在經濟效益方面已經顯有成效:

1.顯性效應:民俗旅遊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吸引旅遊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2.隱性效應: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民俗旅遊是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同時民俗旅遊也擴大了當地的知名度,在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的同時,還可以吸引眾多的投資者為當地經濟建設宣傳服務。

殷群從民俗旅遊的供給與需求方面出發,指出民俗旅遊需求的邊際效用遞減,因此開發中要防止民俗旅遊的泛化,同時要注意民俗旅遊的供給具有民族性和民間性,此外,作者也對民俗旅遊進行了消費效用分析。陳建設等指出民俗旅遊能給民俗地區帶來經濟收入實為一種幫助扶貧、充分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文化的經濟激勵,同時提出以擴大市場增加收入、建立合理的經濟補償機制、多種激勵方式相結合的建議對原有的經濟激勵進行了改進。在實證性研究論文當中,張旭亮等對圖瓦民俗旅遊進行了研究,以外部性理論為基礎,探討了圖瓦民俗旅遊開發所產生的外部性不經濟性,並針對這些外部不經濟性提出了一些可消除圖瓦民俗旅遊開發外部不經濟性的建議。

(三)社會價值觀

民俗旅遊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特色旅遊,其獨特性與生動性使其充滿了商機,當然作為社會整體中的一個側面寫照,我們也不可忽略其社會價值。彭誼認為通過民俗旅遊,可以為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機和條件,促進了生態環境、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城鄉的美化,同時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社會控制」問題也炙手可熱,民俗旅遊拉動了旅遊地經濟的增長。當經濟落後地區的經濟資源等因素不足以支持其向前發展時,外部的政治機構和經濟集團以「投資者」或「扶貧者」的姿態介入並成為旅遊戰略的制定者和經營運作的操控者。眾所周知,投資者關心的往往是其資金收回與效益問題,這種思路極易導致民俗旅遊開發中的短視行為,為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以當地自然文化生態的破壞為代價。因此,在關於當地民俗旅遊開發與保護的原則性問題上,地方政府需重新爭取主動而堅定立場,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為計。

三、民俗旅遊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遊是一門新興的旅遊主題,它的熱潮引起了眾多學術研究的緊跟而上,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大量篇幅的研究方法此起彼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剖析並總結。具體而言,民俗旅遊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般分析法、跨學科分析法、整體—局部分析法和跨區域分析法。

(一)一般分析法

從民俗旅遊的資源開發和市場開發兩個角度, 提出了調查法、比較法、綜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場預測法。胡海勝使這五個方面具體化:調查法——對民俗旅遊資源、市場和開發過程的調查;比較法——相似和相異比較;綜合法——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旅遊資源的評價(分等定級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和對民俗旅遊景點的綜合開發(景點內綜合開發、民俗風情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的結合、點線面相結合);形象定位法:領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市場預測法:定性(類比預測法、集合意見預測法)、定量(時間序列預測法、回歸分析預測法、試銷法)。

(二)跨學科分析法

對民俗旅遊的研究與對相關學科的研究是相通的,此類相關學科包括社會學、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人口學、生態學等等。只有通過類比或對比才能在學科研究間找出共性與特性,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中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的並不多,但也不乏有人創新開拓,如周霄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系統闡述了旅遊民俗的概念體系與類型,以及民俗旅遊的本質與特徵,並從文化變遷、組織重構、角色認同和社會控制等方面對民俗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進行了簡要分析。又如劉曉春從哲學的意識形態方面分析,認為民俗旅遊是全球化背景下權力政治、資本與地方性文化之間共謀的結果,是一種後現代文化現象,服務於民族——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訴求。此外,民俗學與心理學的結合也可為創新之舉,王德剛等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來考察旅遊者對民俗旅遊商品的需求特徵,包括追求時代性、追求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追求消費多元性與需求多樣化、追求消費個性化和追求攜帶的方便性等。

(三)整體—局部分析法

這種方法實質上也可稱作整面—焦點分析法。

1.運用整體(整面)分析法的文章佔了論文總數中相當一部分,其從宏觀把握問題,審視我國民俗旅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並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同時展望今後的發展動向,等等。

2.局部(焦點)分析法則從微觀的角度來具體分析某一個地區的民俗旅遊發展情況,其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東西南北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研究的層次由省及村。論文研究內容以具體地域狀況為基點來探討,分析了民俗旅遊發展的歷史成因、開發模式及意義、現狀及內容、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案等,以小范圍的詮釋擴展到大范圍的展望。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地域涉及廣泛,如在文獻總數(根據資料庫精選出的112篇文獻資料)中,分析新疆、廣西、雲南、內蒙古、山西、遼寧、天津、湖南、四川、重慶、江西、甘肅等北方及中西部省份,或諸如昌平、新疆喀什、恩施州、北京懷柔區官地村、湘南地區、張家界、甘南地區等小區縣的論文數較多,而針對東南沿海諸如上海、南京等地關於民俗旅遊開發方面的文章較少;此外,民俗旅遊深入研究與少數民族緊緊相連,大量的文獻圍繞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開發而展開,如西南三省少數民族的旅遊民俗開發等。

(四)跨區域分析法

也稱之為區域比較法,此分為兩種情況:1.國內不同區域間的比較分析法;2.跨國界比較分析法。針對1種情況,海峽兩岸曾在02年於北京對關於兩岸觀光休閑農村與鄉村民俗旅遊召開了研討會;「06中國旅遊發展論壇-北京對話」也以跨省市的手法來比較分析鄉村民俗旅遊的發展異同。針對兩種情況,周春光等從介紹日本「里山」現象入手,通過對目前京郊地區民俗旅遊發展現狀的分析,提出民俗旅遊可持續發展建議,並積極主張營造有中國特色的鄉土自然文化和民俗旅遊發展模式。

(五)其他方法(創新構想)

包括「經典羅列法」和「歷史階析法」。

1.「經典羅列法」指在羅列出民俗旅遊發展過程中的典型案例來分析民俗旅遊的發展模式與發展前景等,陳景輝等在論及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模式中就羅列出民俗旅遊發展過程中典型的三種模式:瀘沽湖地區的納西族摩梭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西安以仿古入城式盛大典禮歡迎柯林頓;深圳華僑城大打民俗旅遊品牌,並以此為基礎提出對內蒙古民俗旅遊的開發意見。

2.「歷史階析法」指利用民俗旅遊發展中不同歷史階段的典型性特徵來縱觀民俗旅遊的發展進程與改進措施。這兩個創新構想出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具體運用情況不多,即使出現也以綜述的形式,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去完善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從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四、民俗旅遊的創新思路

(一)處理民俗旅遊與相關主題旅遊的關系

隨著「旅遊可持續化發展」口號的提出,以「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民俗旅遊」為主題的旅遊形式紛紛興起。民俗旅遊作為近年來旅遊新的增長點,各地方踴躍的打起「民俗」的旗號、以當地的民俗特色吸引遊客來發展當地的旅遊經濟。其實民俗旅遊與其他幾種旅遊形式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與相關性,具體體現在:

1.民俗旅遊中的「民俗」特質貫穿於生態旅遊、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的內容之中,呈現出地域上與內容上的相互包攬性,具有「民俗搭台,生態、紅色、鄉村唱戲」的特徵;

2.均為新興的旅遊形式,其形成機制與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個主題互為兼容,互為補充;

3.旅遊發生地大部分集中在邊遠山區和偏僻鄉村,上述幾種形式的旅遊均順應形勢,有效地宣傳了當地特色文化、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維護了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注重都市民俗旅遊與鄉村民俗旅遊、農業民俗旅遊的並肩發展

民俗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如何更好地豐富民俗旅遊的內容、展現豐富旅遊文化,一直是研究人員關注的問題。「和諧」理論的提出要求我們在旅遊的生態可持續方面也做出貢獻,農村民俗旅遊與農業旅遊是民俗旅遊可持續化的發展重點,它們是伴隨著中國古代農村或農業經濟生活而產生的文化現象,也是我們如今發展民俗旅遊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社會的進步與旅遊發展的多樣化要求民俗旅遊不局限於一個小范圍內。迄今為止,仍有不少民俗旅遊論文還在沿用早期英國人類學派的觀點,把大量注意力投向古老的民俗事象,因而過分關注市場尚不成熟的民族或鄉村區域,紛紛開發出一系列無「度」的民俗旅遊項目,而同時國內都市所吸引的客源在旅遊市場上至今還佔有很大的比重,這為都市民俗旅遊的開發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空間,我們的研究餘地還很大。比如,邱扶東等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徵基礎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遊開發模式,並從都市文化與旅遊氛圍、旅遊產品、旅遊商品等方面評價了都市民眾旅遊開發的作用。總之,要把民俗旅遊做大做好,就要結合都市與農村等地域的民俗特色,做到地域間民俗旅遊的和諧發展,達到互為補充、互為增色的效果,使遊客選擇餘地更大,從根本上完成民俗旅遊的多樣化建設。

(三)解決民俗旅遊的傳統性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與「三農問題」

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涉及的內容很廣,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構成。

1.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可用來指導民俗旅遊的產供銷活動,從而解決供需矛盾;

2.社會、文化的可持續要求民俗旅遊開發中加強對傳統民俗文化價值的宣傳, 要提高當地居民的素質, 激發起對所在社區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愛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對遊客要加強尊重接待地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宣傳教育等等;

3.環境的可持續主要在於加強環境保護和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民俗旅遊開發者、管理者、旅遊者以及當地人們的生態環境教育,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

如今民俗旅遊展開地中相當一部分集中在農村,「三農問題」也就成了「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的核心問題。李萬佰以北京昌平市為例,提出了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和政府扶持為措施的「三農問題」解決方案。李琳桂等認為「農家樂」民俗旅遊在「三農」問題上可以有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解決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加快農業市場化、農村城市化的進程。

(四)發揮民俗旅遊的「特色化」營銷

「特色化」主要包括營銷客體(民俗產品)的特色化和營銷介體(營銷手段)的特色化。

1.營銷客體(民俗產品)特色化:指的是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特色,設計出符合遊客需要的旅遊民俗產品。如昌平以「酒」為題材發掘其民俗旅遊之「酒文化」;滿族人民依據其民族特色開發傳統食品,使「薩其瑪」等品牌產品名揚天下;遼寧對民俗旅遊中的紀念品開發頗有獨到之見;此外,「民族高校開發民俗旅遊」的構想成了旅遊界的熱門,等等。

2.營銷介體(營銷手段)特色化:即為營銷的方式,其實關鍵在於怎樣去廣告宣傳自身的特色產品。肖建春對四川重慶一帶的民俗旅遊作了廣告分析,提出廣告必須充分利用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尋求整體規模效應、並在本土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國際化,等等。總之,民俗旅遊廣告宣傳的原則性在於以內容真實、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為基點,利用媒介通過藝術的手段將產品推向市場、面向國際化。

(五)提倡民俗旅遊教育擴大化問題

1.加大「人才教育」力度:民俗旅遊人才(尤為管理和經營人才)的不足成為社區民俗旅遊發展的制約因素。合理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需要民族界的精英人才,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拓深民俗研究的內涵。所以旅遊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旅遊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利用高校、大專、中專、職校、旅遊培訓中心構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地,通過崗位培訓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同時可引進一些急需的高級管理或經營人才以滿足民俗旅遊業發展對人才的全面要求。此外,民族地區的教育頗為特色,張潔提出民族小學除了對外界開放,讓遊客了解當地民俗外,在教學中還應根據民族地區具體情況,在某些教育內容中體現民族特色。

2.培養「社區參與」理念:其主要強調當地居民參與旅遊發展決策獲得經濟社會等方面利益的同時,加強旅遊地社區居民參與有關旅遊知識的教育培訓來提高其旅遊意識和環保觀念,達到由受教育前居民被動接受環保而與環境形成的主客體被動關系轉化為受教育後居民主動自覺的環保觀念而與環境形成的主客體對等關系的目標,從而使旅遊地居民深知如何自覺去維護環境的健康發展,形成了一組循環性良性效應。

(六)創新民俗旅遊的現代化建設

民俗旅遊的古樸性與承傳性並不排斥民俗旅遊中的現代化建設。科技的進步,交通的發展使原來封閉但具有豐富民俗特色的區域開始面向外部世界;經濟的融通與信息的交流使民俗旅遊的發展趨向於現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不損耗當地生態環境並實現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過度的商品化與經濟化只會導致民俗文化的消亡於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這是一種我們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的惡性循環。與此同時,在良性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引進現代化的網路技術,創造當地人們的數字化生活,為民俗旅遊市場的進一步開辟、實現市場和效益的規模化等提供便捷性。

五、總結與展望

目前,我國民俗旅遊研究的整體水平不高,深度不夠但發展勢頭較好,其處於起步探索時期,問題較多,需要我們進一步鑽研。面對目前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缺乏理論體系,達不到體系研究;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理論滯後於實踐;案例分析太簡化,分析問題不深入;不關注熱點問題,缺乏熱點問題間的思維鏈接;缺乏問題主觀性因素和客觀性因素的結合,把「人」本身問題放於次要地位;思路單一化,創新性少等等。當然,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在我們審視這些問題的同時也要思索我們的改進與提高步驟,那才是關鍵問題,近年來我們的研究也在逐步地進步,從不同的維度探討了民俗旅遊的熱點,並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拓寬思路,培養一種前衛的思維模式。我們拭目以待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這將成為旅遊經濟新一輪的亮點,同時也是一種挑戰。

--------------------------------------------
《論雲南旅遊資源優勢及其開發對策 》

Ⅷ 關於旅遊 論文 急需 四千字 追加200

《如何從新的角度來探討民俗的發展》

一、如何認識民俗旅遊

(一)民俗旅遊的范疇

民俗旅遊是當今的熱點,其作為一種無形文化資源,代表的價值呈現出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旅遊能將自然文化、社會生活、觀覽體驗、傳統現代等結合起來,反映著民俗區域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彩的生活情趣。「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以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為旅遊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在心理上滿足遊客追求「新異樂知」的需求慾望的一種旅遊形式。針對民俗旅遊的范疇問題,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見解,其中就有關於上層文化中的宮廷文化(諸如宗教歷史遺跡、佛教寺廟景觀等)是否被納含於民俗旅遊資源(大數來源於民間下層文化)之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隨著時代的遷移,上層的宗教儀典等已經成為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所謂的「神聖」已經加了民俗的基調與內容,把上述歸為民俗旅遊的范疇有其可行性與合理性:符合時代的變遷性質,保留歷史原有的上層文化;豐富旅遊文化的內涵,順應民俗旅遊發展趨勢;共同參與並了解,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

(二)「旅遊民俗」的分類

「旅遊民俗」是個廣泛的概念,其分類的標准與角度不同,分類的結果也會有所出入。總的來講,分類應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來分別定位。

1.從宏觀的角度來區分,旅遊民俗又可依照其涉及的民俗性質、產品層次等可作出不同的類型劃分。周霄認為以民俗性質為標准,旅遊民俗可分為「物質型」、「社會型」、「口承語言型」和「信仰型」四種類型;以產品層次為標准,旅遊民俗還可分為「靜態陳列型」、「動態表演型」和「互動參與型」三種類型。此外,謝科還根據民俗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現形式,可將旅遊民俗分為三種形式:物質民俗旅遊資源(包括生產民俗、消費民俗和流通民俗)、社會民俗旅遊資源(家庭民俗、村落民俗、民間組織民俗、禮儀民俗、歲時節日民俗)和精神民俗旅遊資源(信仰祭祀民俗、口承語言民俗、民間藝術民俗、民間游戲娛樂民俗)。巴兆祥在論及民俗旅遊時根據旅遊者的行為動機把民俗旅遊分為消遣觀光型、參與型、考察型和娛樂性。

2.從微觀角度來區分,旅遊民俗的分類可根據地方的具體情況,不拘泥於一種格式。如大理旅遊民俗主要包括服飾、手工藝品、歌舞、節日、宗教信仰這幾類;又如喀納斯斯湖景區圖瓦旅遊民俗有物質民俗文化、意識民俗文化和社會民俗文化3大類、11亞類和41小類。根據調查,圖瓦人文化在畜牧民俗、農耕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社會民俗文化、交通民俗、婚俗民俗、壽慶民俗、喪葬民俗、傳統節日、現代節日、鄉里民俗、競技民俗、工藝民俗、自然崇拜、生活禁忌、宗教信仰上具有特色。

二、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價值體系研究)

本人通過萬方資料庫、google academic搜索引擎、中國期刊網等搜索到了近萬篇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再加之導師指定的論文,發現關於對民俗旅遊的研究至今在這樣的一個范圍中反復討論,同時加深加寬。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大多數集中在民俗旅遊概念、特點和分類研究;民俗旅遊規劃、開發及開發模式的研究;民俗旅遊的有關文化方面的研究;民俗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旅遊發展研究;民俗旅遊與市場、經濟相關的研究;民俗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民俗旅遊的中外對比研究等等。探討諸如此類問題的論文比比皆是,但是從民俗旅遊本身的價值角度出發的文章並不多見,縱觀民俗旅遊的研究內容,其實質上主要探討了民俗旅遊的價值體系,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價值內容:

(一)文化價值觀

1.文化的不和諧現狀:旅遊業往往被稱之為「無煙」產業,然而在其發展過工程中對其賴以生存的旅遊資源環境所造成的傷害, 從某種程度上看, 絲毫不亞於工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由於過於關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出現大量的偽民俗,破壞了旅遊地民俗文化的和諧性,促使旅遊地民俗文化出現與外來文化快速趨同的趨勢,使民俗文化的特色日漸消失。民俗旅遊是在豐厚的民間文化土壤上發展起來的旅遊形式,本應有利於民間文化的傳承,但在不少地方,旅遊開發卻使民間文化受到了傷害,導致民族風情徒具形式,手工藝品藝術價值降低,文化的多樣性漸趨喪失。孫天勝認為其主要原因是開發者和旅遊者的功利主義,為此我們應強調民俗旅遊對文化保護的責任,在發揮其經濟功能的同時不忘其對文化傳承應有的意義。田茂軍從「沒有科學地處理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和「沒弄明白民俗文化保護與開發的主體問題」兩個角度對民俗旅遊文化進行了反思。周霄(2002)還引進了「文化殖民」這個概念,等等。

除此以外,還有學者認為中國當代文化巨變的明顯特點是物質生活習俗與社會生活習俗、信仰生活習俗的兩極化發展,即一方面在物質生活方式上疾速追逐超越時空和國情的消費與享受,甚至不加選擇地套用外來文化模式,或錯誤地引進西方文化的敗筆來填補鄙棄傳統生活方式的空缺,另一方面在家族習俗、人生禮儀及信仰行為與觀念上不加區別地全面恢復古舊的宗法性禮俗,無論外來的風俗還是本土的習慣,都處在沖撞、融合或重整再造之中。此外,現時風俗打上了「時尚」的印記,研究時尚這種能夠趨同性行為模式的形成、時尚的不斷更替等則成為民俗學者們的主要任務。

2.文化的協調發展:民俗旅遊發展中存在的看似經濟性問題的文化沖突,實則是深層次文化沖突的外現。所以旅遊開發的實踐中,不僅應該對一個地區的旅遊開發進行技術經濟論證,而且應該尋找文化沖突中的均衡,培養文化調協的概念。陶犁認為,其協調內容應含有民俗旅遊者文化求異與文化認同間、民俗旅遊的本質與民俗旅遊產品形式間、民俗旅遊中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自決性與互動性間、民俗旅遊中接待地居民文化心態間、民俗旅遊的開放性與限制性間、民俗旅遊中文化與生態經濟間的調協。吳忠軍在論述廣西民俗文化的時候也涉及了「整體文化開發設想與局部文化建設並重」的協調思想。卡哈爾-吾甫爾針對新疆民俗旅遊文化資源的開發提出了增強區域協作、聯合促銷並盡快建立和完善新疆黃金旅遊走廊的思路。

其實文化協調性的現行核心問題是民俗旅遊本真性與商品性的協調問題。其實民俗旅遊的本真性與商品化並非絕對對立,如民俗旅遊開發以旅遊業為驅動力,商品化則無法避免,我們應該尋求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內在張力以獲得旅遊開發的可持續。同時不協調的關鍵實質上不在於民俗旅遊商品化本身,而在於對商品化的膚淺理解和低級運用。民俗旅遊中的「本真性」側重於旅遊者所經歷的「真實」,通過市場運作來為旅遊者提供一個體驗民俗文化的機會。因此,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具有經濟的「外殼」和文化的「內涵」。因此,民俗旅遊的開發既要遵循經濟規律,又要遵照文化法則。置文化內涵於不顧的隨心所欲、粗製濫造,實際上違反了商品化原則,是不可持續的發展,也不可能獲得長遠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旅遊開發中一定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把旅遊的經濟效益把再過高的位置,商品化也未嘗就是壞事,相反商品化還可以有效的傳播和推廣民俗文化,旅遊也將成為民俗文化傳播的使者。所以只有本著旅遊本真性與商品性的均衡發展才會真正實現大范圍的文化協調。

(二)經濟價值觀

作為文化旅遊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旅遊,在經濟效益方面已經顯有成效:

1.顯性效應:民俗旅遊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吸引旅遊者、增加客源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

2.隱性效應: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民俗旅遊是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同時民俗旅遊也擴大了當地的知名度,在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的同時,還可以吸引眾多的投資者為當地經濟建設宣傳服務。

殷群從民俗旅遊的供給與需求方面出發,指出民俗旅遊需求的邊際效用遞減,因此開發中要防止民俗旅遊的泛化,同時要注意民俗旅遊的供給具有民族性和民間性,此外,作者也對民俗旅遊進行了消費效用分析。陳建設等指出民俗旅遊能給民俗地區帶來經濟收入實為一種幫助扶貧、充分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文化的經濟激勵,同時提出以擴大市場增加收入、建立合理的經濟補償機制、多種激勵方式相結合的建議對原有的經濟激勵進行了改進。在實證性研究論文當中,張旭亮等對圖瓦民俗旅遊進行了研究,以外部性理論為基礎,探討了圖瓦民俗旅遊開發所產生的外部性不經濟性,並針對這些外部不經濟性提出了一些可消除圖瓦民俗旅遊開發外部不經濟性的建議。

(三)社會價值觀

民俗旅遊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特色旅遊,其獨特性與生動性使其充滿了商機,當然作為社會整體中的一個側面寫照,我們也不可忽略其社會價值。彭誼認為通過民俗旅遊,可以為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機和條件,促進了生態環境、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城鄉的美化,同時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此外,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社會控制」問題也炙手可熱,民俗旅遊拉動了旅遊地經濟的增長。當經濟落後地區的經濟資源等因素不足以支持其向前發展時,外部的政治機構和經濟集團以「投資者」或「扶貧者」的姿態介入並成為旅遊戰略的制定者和經營運作的操控者。眾所周知,投資者關心的往往是其資金收回與效益問題,這種思路極易導致民俗旅遊開發中的短視行為,為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以當地自然文化生態的破壞為代價。因此,在關於當地民俗旅遊開發與保護的原則性問題上,地方政府需重新爭取主動而堅定立場,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為計。

三、民俗旅遊的研究方法

民俗旅遊是一門新興的旅遊主題,它的熱潮引起了眾多學術研究的緊跟而上,研究方法也是如此,大量篇幅的研究方法此起彼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剖析並總結。具體而言,民俗旅遊的研究方法可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般分析法、跨學科分析法、整體—局部分析法和跨區域分析法。

(一)一般分析法

從民俗旅遊的資源開發和市場開發兩個角度, 提出了調查法、比較法、綜合法、形象定位法、市場預測法。胡海勝使這五個方面具體化:調查法——對民俗旅遊資源、市場和開發過程的調查;比較法——相似和相異比較;綜合法——綜合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旅遊資源的評價(分等定級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和對民俗旅遊景點的綜合開發(景點內綜合開發、民俗風情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的結合、點線面相結合);形象定位法:領先定位、比附定位、逆向定位、空隙定位、重新定位;市場預測法:定性(類比預測法、集合意見預測法)、定量(時間序列預測法、回歸分析預測法、試銷法)。

(二)跨學科分析法

對民俗旅遊的研究與對相關學科的研究是相通的,此類相關學科包括社會學、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人口學、生態學等等。只有通過類比或對比才能在學科研究間找出共性與特性,關於民俗旅遊的論文中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的並不多,但也不乏有人創新開拓,如周霄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系統闡述了旅遊民俗的概念體系與類型,以及民俗旅遊的本質與特徵,並從文化變遷、組織重構、角色認同和社會控制等方面對民俗旅遊的社會文化影響進行了簡要分析。又如劉曉春從哲學的意識形態方面分析,認為民俗旅遊是全球化背景下權力政治、資本與地方性文化之間共謀的結果,是一種後現代文化現象,服務於民族——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訴求。此外,民俗學與心理學的結合也可為創新之舉,王德剛等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來考察旅遊者對民俗旅遊商品的需求特徵,包括追求時代性、追求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追求消費多元性與需求多樣化、追求消費個性化和追求攜帶的方便性等。

(三)整體—局部分析法

這種方法實質上也可稱作整面—焦點分析法。

1.運用整體(整面)分析法的文章佔了論文總數中相當一部分,其從宏觀把握問題,審視我國民俗旅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並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同時展望今後的發展動向,等等。

2.局部(焦點)分析法則從微觀的角度來具體分析某一個地區的民俗旅遊發展情況,其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東西南北中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研究的層次由省及村。論文研究內容以具體地域狀況為基點來探討,分析了民俗旅遊發展的歷史成因、開發模式及意義、現狀及內容、存在問題及解決方案等,以小范圍的詮釋擴展到大范圍的展望。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地域涉及廣泛,如在文獻總數(根據資料庫精選出的112篇文獻資料)中,分析新疆、廣西、雲南、內蒙古、山西、遼寧、天津、湖南、四川、重慶、江西、甘肅等北方及中西部省份,或諸如昌平、新疆喀什、恩施州、北京懷柔區官地村、湘南地區、張家界、甘南地區等小區縣的論文數較多,而針對東南沿海諸如上海、南京等地關於民俗旅遊開發方面的文章較少;此外,民俗旅遊深入研究與少數民族緊緊相連,大量的文獻圍繞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開發而展開,如西南三省少數民族的旅遊民俗開發等。

(四)跨區域分析法

也稱之為區域比較法,此分為兩種情況:1.國內不同區域間的比較分析法;2.跨國界比較分析法。針對1種情況,海峽兩岸曾在02年於北京對關於兩岸觀光休閑農村與鄉村民俗旅遊召開了研討會;「06中國旅遊發展論壇-北京對話」也以跨省市的手法來比較分析鄉村民俗旅遊的發展異同。針對兩種情況,周春光等從介紹日本「里山」現象入手,通過對目前京郊地區民俗旅遊發展現狀的分析,提出民俗旅遊可持續發展建議,並積極主張營造有中國特色的鄉土自然文化和民俗旅遊發展模式。

(五)其他方法(創新構想)

包括「經典羅列法」和「歷史階析法」。

1.「經典羅列法」指在羅列出民俗旅遊發展過程中的典型案例來分析民俗旅遊的發展模式與發展前景等,陳景輝等在論及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模式中就羅列出民俗旅遊發展過程中典型的三種模式:瀘沽湖地區的納西族摩梭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西安以仿古入城式盛大典禮歡迎柯林頓;深圳華僑城大打民俗旅遊品牌,並以此為基礎提出對內蒙古民俗旅遊的開發意見。

2.「歷史階析法」指利用民俗旅遊發展中不同歷史階段的典型性特徵來縱觀民俗旅遊的發展進程與改進措施。這兩個創新構想出的方法在研究中的具體運用情況不多,即使出現也以綜述的形式,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去完善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從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四、民俗旅遊的創新思路

(一)處理民俗旅遊與相關主題旅遊的關系

隨著「旅遊可持續化發展」口號的提出,以「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紅色旅遊」、「民俗旅遊」為主題的旅遊形式紛紛興起。民俗旅遊作為近年來旅遊新的增長點,各地方踴躍的打起「民俗」的旗號、以當地的民俗特色吸引遊客來發展當地的旅遊經濟。其實民俗旅遊與其他幾種旅遊形式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與相關性,具體體現在:

1.民俗旅遊中的「民俗」特質貫穿於生態旅遊、鄉村旅遊和紅色旅遊的內容之中,呈現出地域上與內容上的相互包攬性,具有「民俗搭台,生態、紅色、鄉村唱戲」的特徵;

2.均為新興的旅遊形式,其形成機制與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四個主題互為兼容,互為補充;

3.旅遊發生地大部分集中在邊遠山區和偏僻鄉村,上述幾種形式的旅遊均順應形勢,有效地宣傳了當地特色文化、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維護了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注重都市民俗旅遊與鄉村民俗旅遊、農業民俗旅遊的並肩發展

民俗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如何更好地豐富民俗旅遊的內容、展現豐富旅遊文化,一直是研究人員關注的問題。「和諧」理論的提出要求我們在旅遊的生態可持續方面也做出貢獻,農村民俗旅遊與農業旅遊是民俗旅遊可持續化的發展重點,它們是伴隨著中國古代農村或農業經濟生活而產生的文化現象,也是我們如今發展民俗旅遊中的重中之重。然而社會的進步與旅遊發展的多樣化要求民俗旅遊不局限於一個小范圍內。迄今為止,仍有不少民俗旅遊論文還在沿用早期英國人類學派的觀點,把大量注意力投向古老的民俗事象,因而過分關注市場尚不成熟的民族或鄉村區域,紛紛開發出一系列無「度」的民俗旅遊項目,而同時國內都市所吸引的客源在旅遊市場上至今還佔有很大的比重,這為都市民俗旅遊的開發提供了很大的市場空間,我們的研究餘地還很大。比如,邱扶東等在考察上海都市民俗特徵基礎上,提出了上海都市民俗旅遊開發模式,並從都市文化與旅遊氛圍、旅遊產品、旅遊商品等方面評價了都市民眾旅遊開發的作用。總之,要把民俗旅遊做大做好,就要結合都市與農村等地域的民俗特色,做到地域間民俗旅遊的和諧發展,達到互為補充、互為增色的效果,使遊客選擇餘地更大,從根本上完成民俗旅遊的多樣化建設。

(三)解決民俗旅遊的傳統性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與「三農問題」

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涉及的內容很廣,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構成。

1.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可用來指導民俗旅遊的產供銷活動,從而解決供需矛盾;

2.社會、文化的可持續要求民俗旅遊開發中加強對傳統民俗文化價值的宣傳, 要提高當地居民的素質, 激發起對所在社區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愛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對遊客要加強尊重接待地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宣傳教育等等;

3.環境的可持續主要在於加強環境保護和開展各種形式的針對民俗旅遊開發者、管理者、旅遊者以及當地人們的生態環境教育,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

如今民俗旅遊展開地中相當一部分集中在農村,「三農問題」也就成了「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的核心問題。李萬佰以北京昌平市為例,提出了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和政府扶持為措施的「三農問題」解決方案。李琳桂等認為「農家樂」民俗旅遊在「三農」問題上可以有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解決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加快農業市場化、農村城市化的進程。

(四)發揮民俗旅遊的「特色化」營銷

「特色化」主要包括營銷客體(民俗產品)的特色化和營銷介體(營銷手段)的特色化。

1.營銷客體(民俗產品)特色化:指的是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特色,設計出符合遊客需要的旅遊民俗產品。如昌平以「酒」為題材發掘其民俗旅遊之「酒文化」;滿族人民依據其民族特色開發傳統食品,使「薩其瑪」等品牌產品名揚天下;遼寧對民俗旅遊中的紀念品開發頗有獨到之見;此外,「民族高校開發民俗旅遊」的構想成了旅遊界的熱門,等等。

2.營銷介體(營銷手段)特色化:即為營銷的方式,其實關鍵在於怎樣去廣告宣傳自身的特色產品。肖建春對四川重慶一帶的民俗旅遊作了廣告分析,提出廣告必須充分利用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尋求整體規模效應、並在本土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國際化,等等。總之,民俗旅遊廣告宣傳的原則性在於以內容真實、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為基點,利用媒介通過藝術的手段將產品推向市場、面向國際化。

(五)提倡民俗旅遊教育擴大化問題

1.加大「人才教育」力度:民俗旅遊人才(尤為管理和經營人才)的不足成為社區民俗旅遊發展的制約因素。合理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需要民族界的精英人才,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拓深民俗研究的內涵。所以旅遊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旅遊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利用高校、大專、中專、職校、旅遊培訓中心構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地,通過崗位培訓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同時可引進一些急需的高級管理或經營人才以滿足民俗旅遊業發展對人才的全面要求。此外,民族地區的教育頗為特色,張潔提出民族小學除了對外界開放,讓遊客了解當地民俗外,在教學中還應根據民族地區具體情況,在某些教育內容中體現民族特色。

2.培養「社區參與」理念:其主要強調當地居民參與旅遊發展決策獲得經濟社會等方面利益的同時,加強旅遊地社區居民參與有關旅遊知識的教育培訓來提高其旅遊意識和環保觀念,達到由受教育前居民被動接受環保而與環境形成的主客體被動關系轉化為受教育後居民主動自覺的環保觀念而與環境形成的主客體對等關系的目標,從而使旅遊地居民深知如何自覺去維護環境的健康發展,形成了一組循環性良性效應。

(六)創新民俗旅遊的現代化建設

民俗旅遊的古樸性與承傳性並不排斥民俗旅遊中的現代化建設。科技的進步,交通的發展使原來封閉但具有豐富民俗特色的區域開始面向外部世界;經濟的融通與信息的交流使民俗旅遊的發展趨向於現代化,但值得注意的是現代化的提出是建立在不損耗當地生態環境並實現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過度的商品化與經濟化只會導致民俗文化的消亡於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這是一種我們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的惡性循環。與此同時,在良性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引進現代化的網路技術,創造當地人們的數字化生活,為民俗旅遊市場的進一步開辟、實現市場和效益的規模化等提供便捷性。

五、總結與展望

目前,我國民俗旅遊研究的整體水平不高,深度不夠但發展勢頭較好,其處於起步探索時期,問題較多,需要我們進一步鑽研。面對目前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缺乏理論體系,達不到體系研究;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比例失衡;忽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理論滯後於實踐;案例分析太簡化,分析問題不深入;不關注熱點問題,缺乏熱點問題間的思維鏈接;缺乏問題主觀性因素和客觀性因素的結合,把「人」本身問題放於次要地位;思路單一化,創新性少等等。當然,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在我們審視這些問題的同時也要思索我們的改進與提高步驟,那才是關鍵問題,近年來我們的研究也在逐步地進步,從不同的維度探討了民俗旅遊的熱點,並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拓寬思路,培養一種前衛的思維模式。我們拭目以待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這將成為旅遊經濟新一輪的亮點,同時也是一種挑戰。

Ⅸ 大理旅遊業發展中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大理旅遊市場至今還非常不規范。
第一,由於旅行社壓低價格,惡性競爭,等得到客源之後,還是要靠導游推銷產品,來使旅行社盈利。
第二,因為導游沒有工資,生存壓力比較大,使導游與遊客的關系變得非常微妙。
第三,組團旅遊,走馬觀花,無法讓遊客真正領略大理風采。
第四,旅遊監管不力,黑導黑車等等不規范的市場行為,對大理旅遊整體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Ⅹ 大理白族文化歷史遺跡的多媒體系統的畢業論文

網上有的 你搜索下吧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