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企業困難
㈠ 現在小的旅遊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在一般的國內城市(非旅遊城市),小社由於名聲不響,散客拼團類版經常不夠大社做,只能靠業權務人員拉公司、機構甚至是政府部門的團體生意來做。
主要客源是當地的團體組織。
線路以長線、外出為主,但必須要以客人意願為先。
如果是在旅遊城市,除了靠上述所說的團體客源為主,還有就是外地到當地的旅遊團隊(這要似乎與外地組團社的關系)和以自助游為主的散客。線路除當地外出的長線外,還有當地的短程路線(如很多城市面對散客開的一日游)。
小旅行社很容易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而導致經營上的問題,如疾病(導致客人不敢外出旅遊影響生意)、金融風暴(社會普遍捂緊荷包不願出遊),小社沒有足夠的金錢、魄力是很難像大社那樣抗衡到風險的。
㈡ 為什麼旅遊企業都陷入了業績困境
有的:L748 7480 旅行社 指為社會各界提供商務、組團和散客旅遊的服務。包括向顧客提供咨詢、旅遊計劃和建議、日程安排、導游、食宿和交通等服務。
㈢ 旅遊市場劣勢有哪些
二、**區旅遊業發展的弱勢(Weakness)
1.超步較晚、發展緩慢
2.旅遊景區(點)散、小差
**區旅遊區內景點分布相對分散,對團隊遊客的吸引力較弱
3.區域競爭激烈
**區地處滇西精品旅遊區域的中心位置,是連接大理、麗江與德宏、騰沖幾大旅遊區的重要節點,與周邊四大旅遊區相比,**區旅遊業的發展相對滯後,旅遊業發展潛力也有限。在不斷擴大的旅遊市場中,**區也在贏限自己的市場空間,但**區旅遊業的發展,由於受發展歷史及資源條件的限制,旅遊業起點低、旅遊基礎設施差,旅遊吸引力低等問題較突出,對外競爭力較弱,旅遊業發展面臨的競爭激烈。
4.區域經濟落後,對旅遊投入有限
從**區所處整個滇西來看,滇西地區是我省經濟較為貧困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由於交通不便,該地區長期處於「一元經濟」的結構中。沒有大的工業為區域發展積累資本,財政收入微薄,大部分地區長期處於國家重點扶貧區域。**機場及大保高速公路的開通,解決了**區經濟發展的瓶頸,但由於資源類型限制,第一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第二產業效益不高,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再加之區內大量農業人口的存在,「三農」問題較突出,使**區整體經濟實力還較弱,社會發展現代化程度不高。相對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制約著政府及相關機構對旅遊業的投入,旅遊業發展長期面臨資金短缺問題。
三、**區旅遊業發展的機遇(Opportunity)
1滇西旅遊業的協同發展
以德宏、騰沖、大理、麗江等知名品牌旅遊地旅遊業發展的不斷的成熟,滇西旅遊業的發展將會進入到新一輪的區域旅遊整合區,區域資源整合,區域聯動發展,將加強**省滇西旅遊業的整體營銷實力,同時滇西旅遊資源的有機整合,以將**區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從旅遊資源的數量、質量上及旅遊業發展的進度上來看,**區旅遊業的發展都與滇西各名勝景區差距較大,**區旅遊業的發展從地理區位來看,處於德宏、騰沖、大理、麗江這些地區的夾縫之中,光靠自身的發展,機會較小,發展也會較慢。而滇西旅遊業的整合,將使**區由現在的「夾縫」位置,變為滇西旅遊的一個集散中心,旅遊區位優勢的加強,將為**區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各項開發政策的實施
隨著一系列相關政策的提出,為**區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項:()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戰略配套出台了很多有利於西部地區發展的優惠政策,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將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會越來越重要,同時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將進一步提高人們出行旅遊的可能性,創造更多的客源市場;(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將進一步加強**區對外交流的力度,對於**區旅遊業的發展開拓海外客源市場,加強與東盟地區的合作創造了機會。(3)**省旅遊業發展打造滇西精品旅遊線路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及實施,將進一步加強滇西旅遊業的發展,**區作為滇西地區一個重要的旅遊集散地,旅遊業的發展也將受益於這一政策;(4)**市特色旅遊重點產業發展的政策。**市已將特色旅遊業作業本一項重點產業的發展,這使得旅遊業在**及**區的發展得到了相關的政策支持與鼓勵,**區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加快。
另外**省政府提出的「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綠色經濟強省和連接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的等宏偉戰略目標也將為**區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3客源市場的分流
從目前**省滇西各旅遊景區(點)旅遊業客源市場狀況來看,每年黃金周湧入這些地區的遊客在不斷的增長,這些地區的旅遊容量也還較大。但從長遠發展來看,現有的麗江、大理、德宏、騰沖的旅遊容量將不斷接近飽和,而其中的一些景區已開始老化。這將使遊客選擇其它旅遊地區的可能性增加,**區以其區位上的優勢,成為遊客出行目的地的機會也較高,目前關鍵的一點是**區如何不斷改善旅遊接待環境來迎接這一機遇。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使更多地富裕起來特別是廣大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不斷的推進,將使更多的人有機會去旅遊,旅遊活動也將變得越來越普遍,這將使得旅遊市場不斷擴大,**區旅遊業的發展也會有更多的機遇;同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使**區廣大農村地區加快發展,加快**區鄉村旅遊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區旅遊業的整體實力。
5加入WTO的機遇
加入WTO兩年來,擴大了我國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隨著我國經濟全面與國際接軌,將有助於國際旅遊客源市場的潛力開拓和來華入境需求總量的增加;有助於我國旅遊企業和管理進一步規范與科學化;將會有更多的外資流入,從而有利於解決中國旅遊業的升級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也為我國旅遊企業的跨國經營和發展提供良機;有利於我國旅遊的對外開放和擴大發展等。為**區旅遊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
四、**區旅遊業發展面臨的挑戰(Treat)
1.周邊旅遊景區帶來的挑戰
從**區所處的旅遊區位來看,東面有聞名已久的大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北面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西面則有剛剛發展起來的騰沖及德宏,這樣一種位置一方面使**區在連接這幾大旅遊區上起到了重要的集散地及中轉地作用,可視為一種優勢;同時,這幾大旅遊景區的存在,使**區旅遊形象的樹立難度加大,旅遊市場擴展面臨激烈競爭。**區旅遊業的發展是在眾強林立中起步,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2.開發與保護的矛盾
開發與保護之間的矛盾是旅遊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區旅遊業的發展中同樣面臨這一難題。隨著全區旅遊業的發展,一些景區旅遊開發意識也得到了增強,但許多管理者、開發商以營利為目的對景區進行開發,不注重對資源、環境的保護,破壞了旅遊資源,如對梨花塢的開發中,將山腳原有的一條河流填平,改建成停車場,使得原本就缺水的梨花塢景區質量大大下降;與此相反的是一些景區缺乏旅遊開發意識或是開發意識不足,使得一些具備較好條件的人文旅遊資源由於缺乏經費,年久失修,旅遊功能大大下降,如板橋光尊寺,過去長期被作為糧倉,寺內文物破壞較嚴重。
3.加入WTO帶來的挑戰。
加入WTO一方面為**區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加入WTO後,我國旅遊業、**省旅遊業將逐步與國外接軌,**區旅遊業的發展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同時旅遊開發市場也將向外資開發,國外旅遊開發企業,旅遊經營管理企業的進入,將使國內旅遊業的發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要求國內從事旅遊業的相關機構轉變思想,更新管理意識,積極應對新的挑戰。
㈣ 旅遊企業網路營銷困難
在互聯網形式下,因為旅遊企業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旅遊企業實施網路營銷也具有一定的優勢,網路營銷已經成為了當前旅遊企業營銷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所謂的旅遊企業網路營銷,主要是指旅遊企業將網路技術作為基礎的一種現代化的市場營銷方式。引入各類高科技營銷手段,其目的在於傳播良好的旅遊目的地形象,促進旅遊產品的交易,進而助推當地旅遊事業的發展。
實施網路營銷的目的,是能夠最大限度上滿足網路用戶了解旅遊信息的需求,增加旅遊目的所具有的吸引力,進而擴大旅遊企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或者合作夥伴。還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為其量身定製旅遊產品,以實現旅遊產品的個性化,同時還可以節省各種中間環節,節約一定的人力資源,實現降低成本的目的。
淺談旅遊企業網路營銷的意義
網路營銷對旅遊企業都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呢?
一:有利於提高旅遊企業的知名度
旅遊企業一般規模比較小,經濟實力有限,很難在傳統廣告媒體上大做宣傳,而通過互聯網,無論旅遊企業規模大小,都可以實現廣告促銷,在互聯網上,旅遊企業旅遊網站,向客戶展示大量的相關信息,包括旅遊產品的特點,服務的特色,以及相應的價格等。顧客通過點擊旅遊企業的網頁來了解企業,通過雙方的互動,提高旅遊企業的知名度。
二:有利於傳統企業實現個性化服務
通過互聯網,旅遊企業可以與每一位顧客建立直接的聯系,通過雙方互動,顧客了解企業,企業也可以通過在線服務了解顧客的需求特點,及時捕捉顧客需求變化信息,形成旅遊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雙向信息交流」,從而克服傳統營銷中旅遊企業與顧客以往的需求信息,不斷為其提供經過精心挑選的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信息,吸引其二次消費,由於網路營銷的出現使得旅遊企業改變了傳統了營銷方式,並逐漸向個性化方向發展。
三:網路營銷有利於旅遊企業降低成本
旅遊企業的客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直接與企業聯系,並購買旅遊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顧客。二是通過中間商購買旅遊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顧客。傳統旅遊企業推銷產品是依靠大量的銷售人員和其各地的中間商,在市場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廣告以及其他費用,傳統旅遊企業爭取客源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媒體等渠道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和覆蓋面在急劇萎縮。
而利用網路營銷的旅遊企業可以從網上直接獲取顧客的建議和需求,並按照顧客的需求進行經營管理,可以減少營銷費用。同時,網路營銷只需要一台鏈接在網上的伺服器,節約了大量的通訊、交通費用、宣傳印刷成本及媒體廣告成本。通過網上銷售,旅遊企業不再通過中間商銷售產品或服務,節約了大量的傭金和推廣費用。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使所有顧客都可以通過網路這一媒介直接與旅遊企業聯系,企業也可通過網路直接面對顧客,雙方都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四:有利於旅遊企業擴大市場份額
網路空間具有無限擴展性,因此在網路上進行營銷活動不會受到空間篇幅的限制,可以超越時空進行信息交換。旅遊企業利用互聯網可以在24小時提供全球性的營銷服務,人們可以通過網路了解旅遊企業所有的信息。
綜上,網路營銷對旅遊企業的有著重要的意義,藉助於網路獲取旅遊信息、選擇目的地,制定旅遊計劃,安排旅遊形成將成為一種習慣。旅遊企業如能抓住時機,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收益
㈤ 有關旅遊業存在哪些問題的故事
我國旅遊產業發展還存在那些突出問題
一是產業資源要素分散。 旅遊資源普遍存在空間分布分散、集中度不夠、多數資源單體規模不大、精緻度偏弱、震撼力不強等問題。同時,旅遊資源同構性突出,致使低水平、近距離重復建設現象時有發生,缺乏個性特色和足夠吸引力。
二是產業整體水平較低。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缺少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同時,旅遊盈利主要靠景區門票和土地收益,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大地產小旅遊甚為普遍,旅遊盈利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不足。
三是產業市場化存在障礙。相比其他產業,受居民消費習慣的影響,我國旅遊業的市場化程度遠遠不夠。同時,由於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和管理方式粗放,也導致產業市場的理性發展不足,產業市場價值單一。
四是產業價值挖掘存在制約。目前,社會資金進入旅遊業比較困難,在直接投資和間接融資方面存在諸多限制,所以我國旅遊業從總體上看,存在產業投資模式創新不足,尚未形成信息鏈、產業鏈、人流鏈、資金鏈的完美結合,產業多元化價值、產業品牌價值及產業國際化價值都未充分挖掘。
五是產業發展融合不足。當前,「旅遊+」漸成熱詞,旅遊已滲透到各行各業。我國已步入了「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時代。但是,從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來看,依然存在產業與區域資源融合、產業與資本融合、產業鏈與協同鏈融合、產品鏈與價值鏈融合、國際與國內融合程度不足的問題。
㈥ 旅遊中會遇到哪些困難
首先 你要說明你的情況 如果你是自己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去旅遊的話 那麼交通、住宿、飲食、景點全部都是要考慮好並提前做計劃的
如果你是跟團走 那麼你就只需要帶上你的好心情就可以啦
㈦ 旅遊業面臨怎樣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國旅遊業蓬勃發展,但是目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諸如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卻限制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論文主要分析了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實現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遊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遊業道德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遊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遊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遊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遊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址,為我國旅遊業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旅遊和相當程度的自然生態支持;但我國旅遊業所面臨的實際環境問題卻不容樂觀。在一些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影響甚至限制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旅遊城市生態環境惡化。旅遊業的興旺,使旅遊接待地的流卻人口增加。旅遊交通的頻繁`和飛機、汽車、遊艇等交通工具廢氣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遊接待地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質污染加劇。許多穿城而過的河流已遭嚴重污染,水色發黃甚至發黑。另外,旅遊接待地人滿為患的狀況,也加重了當地基礎設施的負擔。水、電、交通等的供應因需求量急增而顯不足。 (二)旅遊者環保意識差,加重了旅遊景點的人為破壞因素,在旅遊景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旅遊者觸摸攀爬名勝古跡,在部分古跡上亂刻亂畫的現象也不時發生,所有這些,都使名勝古跡的本來風貌和存在壽命受到嚴重威脅。一些穿著入時的旅遊者隨手丟垃圾的不良行為,也致使風景區的美觀大打折扣。更有少數旅遊者,竟在旅遊區獰獵、採集、露營、野炊,這既加重了旅遊區的生態負擔,又可能造成物種稀少,甚至滅絕,使旅遊區的平衡受到嚴重破壞。 (三)旅遊資源管理體系不完善,旅遊景點「超負荷」工作屢見不鮮。現階段我國旅遊企業和景區管理部門之間,普遍存在管理人員交叉混編的情況,這使得上層管理者處境尷尬。一方面,作為公司領導,他們要對企業負責,爭取盡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為政府專職機關的行政領導,他們又必須綜合考慮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願做有損景區資源的事,嚴格地說,他們是在良心的制約下做工作,沒有完善的法規制約下的企業化經營,很容易將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推向難以承受的風險之中。 絕大多數的風景區在五一、國慶等旅遊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負荷」工作。景區遊人接肩比踵,空氣污濁,旅遊質量大受影響。我國古文化寶庫「敦煌莫高窟」,因遊客量過多,空氣中HO和CO的含量持高不下,許多精美佛雕的顏色已發生變化,內在物理,化學結構也受到影響。還有許多奇山異洞、秀水珍木,也因過多地被人類光顧而面目「猙獰「。 (四)對旅遊資源的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雲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緬甸逃跑,就是竄出自然保護區,毀壞莊稼、傷害人畜。座落在湖南、湖北交界處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僅剩下長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積還有217.44萬畝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萬畝;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國內外房地產、旅遊開發商加速擠占洪湖水面。還有一些地區,為了追求近期經濟發展,在風景名勝區迅速擴建高檔賓館、飯店、療養所、「培訓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娛樂設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業,破壞了旅遊資源,這實質上危害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針對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障礙,現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治理。針對目前我國旅遊城市存在的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環境問題的多元性,建議採取以下綜合治理方法: 1、對於空氣污染,主要採取減少和切斷污染料源的方法。由機動車輛尾氣所造成的污染,可採用安裝凈化裝置的措施。位於上風向的污染企業一定要責令搬遷或關閉。 2、對於噪音污染,主要採取時空上調配和限制的方法。時間上,在人們午休和夜休期音,建築施工及其它噪音較大的工作應盡量停止;空間上,城市功能分區應明確化,噪音分貝量大的交通站、娛樂區應與行政辦工、文化區,居民區分開,使噪音分貝量降低到國家規定的各種功能區標准。 3、市中水體污染大多為河流污染,因其流動性,污染的治理重點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應堅持「誰污染誰出錢治理」的原則,並立出相應的法規條例,將現在污染的治理落到實處,並限制新的污染出現。 4、對於垃圾污染,更多的是採取宣傳和強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強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我們應該樹立起環境質量意識,認識到環境質量的優劣是關系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子孫後代生存發展的大事;並且要樹立環境首先意識,為全人類及其後代保護好環境,保護好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另外還要樹立環境公德意識,不為滿足個人私利,不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損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讓人類貼進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完善旅遊資源管理體系,適當限制遊客量。應盡快改變旅遊企業中政企不分的現狀,取消旅遊企業與景區管理部門之間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與政府官員應各司其職。另外,應建立盡可能完善的規范旅遊企業經營和景區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並加大執法力度使我國旅遊資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規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針對個別時期,個別景區遊客量過多的狀況,景區主管部門應注意適當限制售票量;同時,開發增設新的景點、賣點(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遊客量,使旅遊資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內接待參觀遊客。 (四)在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資源開發需要各級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公從的廣泛參與和合作,因此,國家應建立全國性的旅遊資源開發規劃和相應的管理法規,以指導和協調旅遊旅遊資源開發,約束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把旅遊資源開發中的外部不經濟效應減小到最低限度。同時,政府還應積極組織培養環境資源市場,更多地採取排污收費制度、環境稅、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經濟手段,通過客觀財政和金融措施對那些有利於環境保護和有利於資源活動的或是那些能夠產生正的外部性活動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種優惠貸款、贈款、補貼以及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遊環境問題解決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之中。 總之,旅遊業已不再是人們所說的「無煙工業」,它也同樣會影響生態平衡和環境質量。無論從生態方面考慮,還是從經濟方面考慮,我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了,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促進環境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㈧ 如何正確看待旅遊企業經營中所遇到的風險和機遇
加入WTO三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部分經濟開放地區集聚成群的中小企業顯示出超強的生命力,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發展起來。在WTO後過渡期,國內關稅最終減讓、市場領域完全開放,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攀升,貿易摩擦不斷加大。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我們迫切需要審時度勢,研究並制定適宜對策,迎接新的挑戰,抓住、用好新的發展機遇。
WTO後過渡期概述
一、WTO前後過渡期的劃分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為盡可能地減少成員方由於市場開放而產生的消極影響,部分成員方允許保留一定的時間來調整國內法規。WTO關於過渡期的安排,主要是對發展中國家成員方採用有時間限制的優惠,從而保證世貿組織更大的參與性。
我國在加入WTO 的談判中,也爭取了一個過渡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的規定,我國加入WTO之後關稅減讓、非關稅措施的減少和消除以及服務貿易領域開放擁有3~5年的過渡時間(即2001年12月11日至2006年12月11日)。而根據整個過渡期所具有的關稅減讓和市場開放的時間特徵,又可將過渡期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開始履行關稅減讓的義務、靈活開放服務貿易、一定程度地保護和補貼服務業的一段時間,時間從2001年底到2004年;後過渡期是指我國加入WTO以後,在主要領域所做的開放承諾接近終點的最後一段時間,時間從2004年底到2006年底。
二、後過渡期與前過渡期相比的主要特徵
按照我國政府加入WTO的承諾,後過渡期我國市場的開放力度和范圍將明顯超過前三年。與前過渡期相比,後過渡期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關稅稅率減讓幅度降低
截止2004年底,我國的平均關稅水平由1992年的42.7%降到10.4%,關稅降低的幅度已經很大。按照承諾,我國2005年的平均關稅水平將進一步降至10.1%,2008 年將降至10%。因此,WTO後過渡期我國關稅減讓的幅度將大大降低。
(二)市場透明度增強
在後過渡期,國內市場的透明度進一步增強,整體市場環境不斷優化,主要表現在:我國政府兌現加入WTO時的承諾,不斷清理、廢除和制訂相關外經外貿法律法規;我國政府行政效率不斷提高,服務意識不斷增強。
(三)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在後過渡期,我國的商業、通訊、建築、分銷、教育、環境、金融、旅遊和運輸共9個大部門、約90多個分部門將進一步擴大開放程度,外商投資領域將大幅增加。隨著非關稅保護措施逐漸趨弱,特別是幼稚產業的保護力度下降,國外廠商對我國市場的爭奪將愈加激烈,沖擊力度明顯加大。
(四)應對境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增大
在後過渡期,其他WTO 成員與我國的貿易摩擦將有增無減,來自國外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簡稱「兩反一保」)將成為國內出口產品在後過渡期承受的主要風險,再加上一些國家頻繁使用質量、技術、衛生、環保標准等非關稅壁壘,給境外貿易環境帶來更多的不利因素和可變性。
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的中小企業集群取得長足發展,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取得驕人業績,帶有「Made in China」標識的產品走進全球市場。步入WTO後過渡期以後,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每一個企業或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將深受影響。中小企業集群過去已經從區域經濟開放中獲得較大收益,此時又將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這一充滿活力的經濟組織形式能否適應環境變化,把握機遇,獲得新的生機?下面,我們將結合中小企業集群的自身特點,探討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把握的主要發展機遇。
一、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
在加入WTO之前,我國一直被排斥在多邊貿易體制之外,主要是依靠雙邊的磋商和協議來協調對外的經貿關系,這一不利條件嚴重地影響著我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先期走出國門的中小企業集群盡管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但由於時常遭受國外貿易政策上的歧視性待遇,無法進行公平貿易交往,因此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即使在國內,由於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地市場進行保護,分別出台種種歧視性政策,導致中小企業集群在跨地區開拓市場時也可能困難重重,額外增加了交易成本,削弱了競爭力。自從加入WTO以後,這種局面大有改善。經過前過渡期國內外政府對貿易政策的調整,我國中小企業集群所處的市場環境越來越開放,這將更加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
(一)中小企業集群的成本優勢
WTO後過渡期,在多邊、穩定的最惠國待遇原則下,我國的企業及消費者可以與其他WTO成員國的企業及消費者開展更為廣泛的經濟貿易交往,共同享受多邊貿易體制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但是實踐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種好處並非自動就可享有的,而是只屬於那些具有開放特徵和國際比較優勢的企業。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企業往往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全球性大企業。但對中國來說,當前我們還非常缺乏這樣的全球性大企業,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反而是那些紮根於國土上的中小企業集群。這是因為,如果在全球范圍相比較,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充分地發揮了本土最大的資源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因此具有非常顯著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據有關專家估計,我國的勞動力價格只有發達國家市場勞動力價格的二十分之一,大陸的勞動力價格只有台灣香港勞動力價格的十分之一,只有不少東南亞國家的三分之一。同時,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源於經濟開放,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尤其是浙江和廣東兩省,它不但適應了集群內部不同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還適應了集群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非常善於把握外部機遇。中小企業集群是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在此意義上,中小企業集群正是市場開放的受益者,更加開放的市場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收益。
(二)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
在WTO後過渡期,隨著對WTO政策的逐漸熟悉和適應,我國政府和企業可以按照WTO框架下的基本原則,謀求國際貿易環境的改善。
第一,關於市場經濟地位。在我國尚未加入WTO時,國外一旦針對我國企業提出反傾銷,就自動地按非市場經濟對待,涉案企業一律採取替代國價格來計算反傾銷稅,企業損失非常慘重,往往不得不退出國外市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盡管沒有完全解決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但相對以前還是有很大不同,我國企業有機會通過爭取,贏得市場經濟地位。根據議定書第十五條,如受調查的生產者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製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沒拿政府補貼,沒有惡性競爭,沒做假賬,那麼就可採用我國國內的價格或成本。這其實給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國內企業提供了一條生路。目前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在WTO後過渡期,隨著對相關規則的熟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爭端;另一方面可以據理力爭,打破國外貿易壁壘,開拓國際市場。
第二,多邊貿易體制提供了一個出口的安全渠道。中小企業集群在融入國際經濟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在全球化的風險中尋求可控制性,在全球化的復雜性中尋求可預見性。在WTO框架下,每一成員國貿易體制及多邊貿易體制的透明度較強,更加穩定,更具有可預見性及安全性,這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降低經營風險,維護自己的貿易利益。
第三,WTO框架下的基本原則旨在實現公平貿易,主要體現在具備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這個體制要求成員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法制化和規范化,從而確保了競爭的公平性。這是中小企業集群極其重要的外部環境,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實現出口利益和挖掘市場潛力。
(三)國內市場環境的改善
WTO後過渡期中小企業集群的外部環境大有改善,這不僅體現在國際市場環境,還體現在國內的市場環境。加入WTO以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加強國內市場的一體化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國政府承諾在中國的全部關稅領土統一實施貿易制度,包括邊境貿易地區、民族自治地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其他在關稅、國內稅和法規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區;承諾以統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適用和實施中央及地方政府有關或影響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或外匯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承諾地方政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及其他措施應符合在《WTO協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所承擔的義務。我國政府的有關承諾有利於減少地方保護主義,降低各區域之間的貿易壁壘。
二、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
200多年前,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勞動分工起因於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在所有其他因素等同的情況下,企業規模越大,它的勞動力和機器數量與專業化程度就越高。換言之,分工的升級以及技術的進步都依賴於市場范圍(交換能力)的不斷擴大。在進入工業時代以後,每一項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以及由此而帶動的經濟進步,都是以充分的市場規模為前提的。一個社會如果缺乏足夠高水平的分工和足夠大的相關市場,不僅新技術不能發明,即使發明了,在商業上也不可能被大范圍地推廣。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內部分工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這主要得益於國內市場具備較大規模。WTO後過渡期隨著中小企業集群更深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面向巨大的國際市場,將有利於促進其分工的進一步升級,獲得更高經濟效益。
(一)中小企業集群與規模經濟
加入WTO以後,盡管「中國製造」引起全球關注,但是我國製造業至今尚無一家大型企業進入世界一流工業企業行列。我國暫時缺乏具有國際影響的大企業,看似無法享有擴大企業規模和勞動分工所帶來規模經濟效益;但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產生與發展,則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以打火機的生產為例,溫州的企業家把打火機的100 多個零部件,分散到1000 多家企業生產,形成了打火機生產集群,這個集群即可充分享有規模經濟效益,又避免了單一企業規模過於擴大時,由於內部組織成本提高可能會產生的規模不經濟。在我國的傳統製造業中,諸如打火機生產這樣的中小企業集群之所以具有很強競爭力,主要是因為:首先,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集群內部可以購買並更有效地利用昂貴的專用技術設備,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在整個中小企業集群的產出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集群內部自發地將生產過程分得很細,以充分享受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優勢。第三,我國豐富而且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穩固地支持了產業規模的擴大。
(二)後過渡期交換能力的提高
經濟全球化首先是從發達國家開始的,此後發展中國家也逐漸地越來越依賴於全球市場。在WTO的統一框架下,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在WTO後過渡期,我國中小企業集群面臨進一步擴大集群規模的契機,這主要歸功於市場范圍的空前擴大和交換能力的飛速提高。
其一,運輸與交通業的突飛猛進。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鐵路和航空時代的到來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被稱為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在當今世界,時間和空間對廠商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高度發達的鐵路網,星羅棋布的公路網,以及航空和船運業的快速發展,大大地增進了商務往來,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這是全球廠商的交換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物質基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中,我國政府承諾2005年底將允許外商設立獨資速遞、公路貨運和貨代企業,2006年底將允許設立獨資鐵路貨運企業。隨著WTO後過渡期外商的進入,聯系我國與全球經濟的運輸服務業將會更加發達,國內外商品供需之間的交換能力將會更加強大。
其二,金融業的發展。根據我國政府在加入WTO時的承諾,我國已經於2004年底允許外資銀行向中國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2006年底還將允許外資銀行提供全面的銀行服務。這對我國政府和國內金融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但對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來說,則是一個非常大的機遇。金融業的發展不但可以緩解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問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保障了國際貿易中資金流動的暢通,進而加快了貨物流通的速度。
其三,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電視、電話、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管理信息系統的進步,極大地增強了廠商收集、綜合、整理、監督和傳播信息的能力,進而又引起了商業交流方式的巨大變革。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廠商與廠商之間、廠商與用戶之間的時空距離被極大程度地拉近了。尤其是現代傳媒業的發展以及全球互聯網的出現,使企業的新產品信息在極短時間內就會到達用戶,用戶的需求與意見也會很便利地反饋給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廠商。在一篇關於企業集群化的文章中,國家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講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一位台商參加美國某展銷會,有位客戶看了展示產品後,覺得其產品在某些方面不配套,提出如作若干改進後,就會大量訂貨。遇到此種情況時,展商一般會先要求客戶提供詳細的產品生產標准和合同定金,再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將新產品交付。而這位台灣展商則不同,在了解了客商對產品的要求之後,馬上就通過電話和網際網路將產品的具體要求進行分解,並通知企業集群中各個協作企業去創新和生產,而後進行集成。展銷會還沒有結束,台灣展商已經將企業集群生產的新樣品展示給客商,從而拿到了這筆大訂單。
三、對廠商信任的需求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社會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受到西方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社會資本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般信任,即社會成員對彼此誠實、合作行為的預期。很多研究發現,市場環境越復雜,人們對信任的需求就越高。相應地,此時如果企業的信任度越高,就越容易實現交易,贏得更大市場份額。因此,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基於人際關系的信任文化是其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全球經濟中的重要競爭優勢。
(一)產生信任需求的原因分析
其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換風險。人類社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單就商品交換關系來說,隨著社會分工的升級,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由起始的面對面直接交換變成更多地依靠間接交換,現代社會因此也被稱為「匿名社會」。這裡面隱藏著大量交換風險。WTO後過渡期,經濟交換能力的提高將促進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某件產品可能是由不同國家的生產者共同製造,在到達最終消費者之前,中間可能還有許多層經銷商,這將導致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更加疏遠,交換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廠商在機會主義動機驅使下,難免會出現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的行為。處於交換關系中劣勢一方的消費者隨著其消費理性的提高,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或者說信任度較高的廠商所製造的產品。
其二,產業供應鏈上相鄰廠商之間的不完備契約。商品交換中為了明確買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往往會藉助簽訂商業合同(契約)。這實際上是建立基於制度的信任——通過建立交換雙方之間的契約關系,從而降低交換風險,滿足人們對「放心」(或稱特殊信任)的需求。在訂約成本(包括談判成本和執行成本)為零的情況下,這種基於契約關系的商品交換十分有效。但現實世界中訂約成本可能非常高,其原因主要有:商品交換過程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買賣雙方事先均無法預知;買賣雙方由於事前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行為(adverse selection);買賣雙方由於事後的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行為(moral hazard)等等。
研究發現,現實中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就越需要超越基於制度(契約關系)的信任,也即需要學者們所說的基於信譽的「一般信任」,或者稱為「社會資本」,它對社會的繁榮以及經濟組織的競爭力和規模有重大影響。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缺乏這種「社會資本」,不得不靠制訂十分完備的契約來進行商業活動,必然會使商品交易成本急劇增加,社會分工受到阻礙,並將在長期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中小企業集群基於信譽的信任
中小企業集群內部人與人之間彼此了解,因此其交易不僅有法律上的約束,而且還有人文關系的約定。這種雙重約定,使基本的交易只要口頭承諾,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這也是華人做生意比西方人的高明之處。前文關於台灣廠商的例子就充分說明了這種集群優勢。在與外部進行商務活動時,中小企業集群內部的某個具體企業盡管無法享受大型企業所具有的品牌信任度,但對中小企業集群整體來說,可能就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中小企業集群基於內部的非契約信任文化,得以建立集群品牌或區域性品牌信任度。學者們依據經濟學理論,分析了中小企業集群中的信任產生機制。
其一,根據博弈論理論,通過重復博弈建立起來的信任是企業集群發展的價值資源。經濟交往中,信譽發生作用需要具備四個條件:重復交易、雙方有耐心、可及時觀察信息和有效懲罰。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完全具備這些條件。連續性多次交易是集群中企業之間關系的基本特徵之一。處於一個相對狹小的地理位置上的企業通過連續性多次交易,企業之間非常熟悉和了解。出於對長期利益及擔心遭受懲罰的考慮,他們在交易時往往會放棄機會主義行為而進行充分的合作。在大多數情況下,私人信任是在具體交易中建立的,每個人都會根據他人與自己的關系進行信任度分類,並在連續性多次交易中進行動態管理。經歷長期重復博弈,中小企業集群逐步形成基於信譽的信任文化。
其二,根據共生理論,信任是中小企業集群的內生媒介之一。在企業群落內,共生單元之間通過信任媒介形成分工與協作關系。相對於市場媒介而言,信任媒介相對穩定,而且具有自我加強的趨勢。信任降低了共生單元搜索交易對象的時間和隨機性,減少了能量、信息和物質傳輸過程的損耗和失真。共生單元在信任媒介支撐下共同進化。
其三,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信任是關系資本的關鍵要素。關系資本是制度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對於集群中的企業而言,合作夥伴的信任是企業獨特的關系資本。企業集群內部的由信任產生的關系資本不僅可以提高企業集群對外競爭優勢,而且還能夠產生獨特的關系資本收益,如促進隱性知識的傳播、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解決企業之間沖突的能力等,從而提高企業集群的經濟績效。企業集群的經濟績效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集群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水平,進而又開始新一輪的「信任→關系資本收益→企業集群績效」的正反饋循環。
四、融資環境、技術進步及管理升級
上述三點我們主要結合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比較成本優勢、規模經濟及信任文化,探討其在WTO後過渡期的主要發展機遇。這些由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遇與中小企業集群及其內部企業自身的優勢相結合,意味著企業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下面我們著重從另一個側面——中小企業集群在融資、技術及管理等劣勢上的改善——來探討其在WTO後過渡期的發展機遇。
(一)融資環境的改善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貸款難,融資環境不好。中小企業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因而喪失了許多市場機會,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較為常見的解釋是,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貸款需求急、金額小、需求頻繁、不確定性高,從而降低了銀行的貸款意願。但是,也有學者指出,上述原因並非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貸款困難的根本原因,因為這樣的問題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存在,但卻沒有成為阻礙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對於中國來說,根本的問題還在於,國有商業銀行壟斷了金融資源,民營中小銀行成長緩慢,經營范圍受到嚴重製約。在這樣的金融背景下,絕大多數民營性質的中小企業與國有性質的金融機構的交易,存在著過高的交易成本。正是由於這種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不斷上升的趨勢,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越來越難以得到本來在正常交易條件下可以得到的貸款或融資。
我國加入WTO後,尤其是進入後過渡期後,這種面貌有可能得以改善。這是因為:其一,進入WTO後過渡期以後,隨著外資銀行參與我國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中小企業集群增加了從外資銀行融資這一途徑。其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將取得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在此「倒逼」下,我國的民營中小銀行終於有機會享受國有商業銀行同樣的「國民待遇」,企業集群地區的民營中小銀行得以發展,從而可以為中小企業集群提供更多貸款。其三,國有商業銀行在外資銀行和民營中小銀行的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提高工作效率,擴大業務范圍。由於相對大量國有企業來說,中小企業集群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商業信用,國有商業銀行如果出於組織利益考慮新業務,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更多地受到機構代理人的私人利益影響,自然會增加對中小企業集群的貸款額度。其四,隨著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以及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與完善,中小企業集群的融資障礙將會減弱。
(二)技術進步
近幾年中國製造業的進步引起全球關注,甚至有人提出美國製造業面臨著所謂的「中國威脅」。對此,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喬治·吉爾波曾撰文指出,所謂的「中國威脅」被過分誇大了,中國製造業目前還面臨著嚴峻困難,中國大陸在技術上仍是個落伍者。我國商務部在2004年發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該報告顯示,在出口產品中,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很低。目前,技術落後問題也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主要劣勢。從產業類型來看,我國中小企業集群以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較少。中小企業集群內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和工藝水平較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商品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因而也較低。
WTO後過渡期,隨著多邊關稅壁壘的下降,許多國家可能會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來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盡管如此,根據我國與其他WTO成員的多邊協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經濟合作的大趨勢不可阻擋,必將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向前推進。根據我國商務部的報告,目前歐盟已經是中國累計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國從歐盟累計引進技術18530項,合同金額800億美元。2004年1-10月,中國從歐盟引進技術1728項,合同金額46億美元。分別占技術引進總數的25.4%和41%。
我國宏觀技術環境的改善,非常有利於推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技術進步。第一,隨著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更多地與國外開展技術交流和貿易往來,我們可以鑒別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第二,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根據WTO規則,利用國外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承諾,以較低的成本進口國際先進的加工設備,取得新的更好的原材料。第三,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利用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國際產業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時機,立足國情和比較優勢,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在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當前較為薄弱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第四,國外廠商的競爭壓力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增強自主開發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
(三)管理升級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整體管理水平還較低,主要表現在:企業管理粗放,營銷環節薄弱,缺乏管理創新;集群內部缺乏有效組織協調,行業協會的發展不健全,存在內部惡性競爭;經營者及企業員工的素質有待提高,缺乏高級管理人才;缺乏品牌意識和品牌管理經驗;缺乏跨國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時經驗不足,力不從心等等。
在WTO後過渡期,隨著更多的外商投資於中國,以及企業間管理與技術人才流動的更加頻繁,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實現管理升級。第一,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將促進集群內中小企業轉變管理思想,重視管理技術和管理體系建設,推行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第二,可以借鑒國外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建立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吸引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提高企業經營者及企業員工的素質。第三,可以借鑒國外品牌管理經驗,打造集群品牌,提高品牌競爭力。第四,可以借鑒國外營銷管理經驗,提高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能力。第五,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必將加快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這將有利於中小企業集群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效率。
㈨ 你認為我國旅遊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個人覺得產業整體水平較低。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缺少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同時,旅遊盈利主要靠景區門票和土地收益,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大地產小旅遊甚為普遍,旅遊盈利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