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做法
㈠ 研究旅遊文化學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徑
陸 軍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遊是我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其他非民族文化旅遊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遊的基本問題和常規問題外,還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並非藉助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就可解決的,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遊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其他旅遊有所不同,故而,我認為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可通過三種基本方法和兩個路徑進行研究。
一、三種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法,這三種基本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次遞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礎研究到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重點體現和反映了旅遊本質的應用性特點以及需要多學科交叉學科介入的研究方法與路徑。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絕大多數學科都運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礎、入門方法和立足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特點,使其發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地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特殊性表現在民族文化越濃郁越有特色的地區,經濟就相對欠發達,但社會關系就越相對和諧(體現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商業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遊開發則會對當地社會結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產生一系列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需要多學科介入,對其資源開發、旅遊影響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尤其是需要運用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旅遊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元化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可利用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遙感技術等手段,通過長期調查與短期調查相結合、整體調查與專題調查相結合、田野調查與通訊調查相結合開展調查研究,以便得出更為可信的、客觀的結論,從而為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發展、管理、經驗、調整各種相關利益者關系和社區居民與自然關系、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體實際工作提供豐厚的基礎與科學合理依據。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遊客以及入境遊客因文化差異而顯示出消費差異,對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題文化是什麼,如何開發出適合不同層次、文化背景的遊客需求的產品等等文化篩選、文化內涵與本質問題,需藉助交叉學科和多學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有對比才能尋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優勢,有比較才能清楚自己的競爭位置、自己的劣勢,才能認清態勢,得出更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的旅遊產品設計、形象設計與傳播、客源市場、主客關系、旅遊影響等實際問題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的產品與方案。辨正觀點認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旅遊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產業,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化圖像,也需要藉助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等學科成熟理論進行理論的詮釋與解讀,歸結和尋找出相關的規律、定律,揭示現象的本質,以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構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才能指導更為廣泛的實踐。
(三)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確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屬於應用層面的研究方法。「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准」。旅遊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面的廣泛性決定了需要從不同學科理論對其進行多維視角的個案與共性研究,從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優點,形成自身的理論特色,並指導實踐。旅遊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遊除了需要旅遊學理論的指導外,還需要根據其獨特性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環境學等相關成熟理論將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變化進行概括、總結,上升為理論層面,然後再回到時間中加以檢驗,用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工作。此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需要有一個載體作為轉換平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中對個案與共性的研究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平台,充分體現了旅遊作為應用性學科特點,避免了理論寬泛或者空洞無物以及實踐的盲目性、短視性。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二、兩個基本路徑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徑,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因此,尋求研究路徑也十分重要。
(一)一個視角:跳出旅遊研究旅遊
任何一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在本學科的視野之內,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來反思、審視本學科,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動學科理論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旅遊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造成一葉遮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受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自身專業的去研究旅遊,目前,從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學者多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專業,視角較為單一,受學科專業研究方法、手段、路徑所牽制,當研究達到一定階段後很難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使研究更進一層,因此,需要「跳出旅遊看旅遊、跳出旅遊談旅遊、從另類的視角研究旅遊」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旅遊的發展涉及眾多學科,從相關學科的視角來研究旅遊,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旅遊,也許能夠得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新的結論。
然而,並非要說,研究民族文化旅遊完全需要脫離實際和自身專業知識背景,而是說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思維、視角,善於學習其他學科的優點,博採眾長,融貫中西,匯通古今,為我所用。不僅如此,也要學會借鑒和運用國外已有的優秀理論成果和成熟的先進的研究方法、手段,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研究,以實現利用「他者」的視野探討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旅遊之目的。
(二)一個平台:實踐與交流對話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人員主要由實踐派(從事旅遊一線工作的旅遊行政部分、旅遊公司、旅遊企業等)和理論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等)構成(包括海歸派,海歸派也有實踐派和理論派之分),對於實踐派而言,他們長期從事旅遊實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由工作忙、空閑時間少等影響,大多數人沒有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現象,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一般屬於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我國旅遊研究中理論滯後於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優勢是對現實把握很准,能夠產生直接的明顯的效益,劣勢由於理論欠缺,往往對旅遊發展態勢把握不準,對實踐的本質認識不夠,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旅遊負面影響和不和諧因素。而對於理論派而言,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相當多點,受學術氛圍、教育等背景的影響,其知識相當豐富、理論功能深厚、對未來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敏銳性和可預視性,對事物本質剖析清晰,但由於實踐經驗少,大多數人對實踐認識不夠,往往導致理論脫節於實踐,或者造成理論過於寬泛、空洞,「理想主義」色彩較濃。針對實踐派和理論派的優劣勢,民族文化旅遊研究者可採取回歸實踐的做法,建立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實現優劣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一是對理論派而言,「實踐出真知」,可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單位可鼓勵和支持他們到旅遊一線掛職工作,掛職期間工作量以及相關報酬可酌情計算,消除掛職人員的後顧之憂。或者與旅遊一線企業、景區、旅遊實體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設立研究觀察點,跟蹤研究;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平台。通過各種途徑參加由專業機構、學術界、旅遊企業實體、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旅遊學術研討會、旅遊論壇、旅遊峰會、旅遊交易會等對話交流平台,互通有無;三是憑借現代傳媒,廣泛涉獵旅遊及相關的資訊和學術動態,了解旅遊發展態勢,提高業務和理論水平。
總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需要研究者運用正確的恰當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當然,在民族文化旅遊實際研究中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尋找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二是著力於分析問題而非做出判斷(下死結論)。尋找問題不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且對於青年研究者來說鍛煉洞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今後的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旅遊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動態產業,對於「民族文化旅遊」這樣還在發展變化中旅遊研究,重要的是對發展運動中各種關系及作用與變化的分析,而非輕率地做出判斷(下死結論),避免「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
㈡ 如何發展民俗旅遊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游戲競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其中,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在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當今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
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
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通過體會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產生更大的興趣,從而形成更緊密的情感聯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遊文化是當今旅遊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旅遊者旅遊願望的需要。在我國的旅遊資源開發中,自然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得較早,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則尚處於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3.1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3.2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3.3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3.5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3.6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4、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4.1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
旅遊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地反映文化與真實地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
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業已出現,一些民俗旅遊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遊者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遊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劃定為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於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育,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4.2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遊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對於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決策關鍵。深圳民俗文化村和雲南民族村投資均在1億元左右,開業時間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6億元和630萬元,199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2億元和691萬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後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區位是關鍵,前者處於口岸城市,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眾多,且項目內容與現代化城市形成鮮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項目地處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具有原地濃縮式開發模式的弊端,對當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損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實感和親身體會、身臨其境的外地遊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且具體位置與依託城市之間不宜超過1小時車程,與主要客源區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之內且交通便利。如距離偏遠,應盡量與其他較具吸引力的景點組合成二日游旅遊線路。在投資規模上宜盡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其內容相當龐雜豐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當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內容精選時應精選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結論
民俗文化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此民俗旅遊也就顯得豐富多彩。民俗旅遊的開發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徵,它的內容選擇和開發都應講究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堅持民俗的獨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遊的獨特性,所開發的民俗資源才是可游的,其旅遊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㈢ 怎樣做旅遊策劃
旅遊策劃案例之二:昆明旅遊策劃方案
熊大尋/文
昆明在全國的旅遊地位是十分突出的,但是自從99世博會後,昆明從旅遊目的地變成了旅遊中轉站。人們到昆明一下飛機馬上轉車去石林,然後直奔大理麗江,昆明從原來的旅遊目的地變成了一個過境地留不住人了。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2004年1月我為昆明市做了一個《昆明市旅遊總體戰略策劃》,並呈報了市政府,這套方案在2006年昆明國際旅遊節上全面實施。那就是將「昆明天天是春天」升級為「昆明天天是春節」、「天天都是旅遊節」。使過於表面化的「春天」型觀光旅遊轉型為內涵豐富的「春節」型體驗旅遊,將昆明打造成中國第一個狂歡之都。2006年正式開始運作,昆明國際旅遊節變成了狂歡旅遊節。
為什麼要這樣轉型?依據是我提出的三個觀點:
第一是永不落幕的旅遊方式
中國自古以來只有一種旅遊方式是永不落幕的,而且其聚集人群最多,經濟效益最可觀,那就是廟會和燈會。千年來,這種旅遊形式一直延續了下來,並且還發揚光大。前幾年出現北京密雲燈會因觀者人山人海而發生事故,以及每次都匯聚數百萬人的舉世聞名的麥加朝聖,就是最好的見證。
第二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旅遊在人民收入水平不高的年代,人們沒有能力到處遊玩,只能「開門見山」,於是微縮景觀、主題公園大興其道,風靡全國,這是第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天時起了很大作用,率先開發微縮景觀、主題公園的地方就發了橫財。第二個階段是觀光旅遊,可以「走馬觀花」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可以到處去遊山玩水了。這個時候名山勝水的地利就開始起作用了。第三個階段是休閑體驗旅遊階段,能夠「聲色犬馬」,這個階段是人和起作用,能符合人性,體驗人情,聚集人氣的地方就成為熱點,比如上海新天地,雲南麗江。
第三是「遊山玩水」不如「吃喝玩樂」
從旅遊收入來看,遊山玩水的門票收益遠不如吃喝玩樂來得多。換個角度來說,就是觀光旅遊不如休閑體驗旅遊,名山勝水不如街會廟會。
世博園、民族村的主題公園我們搞過,西山、石林的觀光旅遊我們抓過,最後都搞得門前冷落車馬稀,昆明既無天時,也沒有地利,這是壞事,但也可能是好事,因為人和才是最大的效益,昆明能不能在人和上做出文章來呢?能否換第三隻眼看昆明,發掘最大的人性需求?昆明如何創造出一個永不落幕的旅遊大廟會出來?
我舉一個例子,雲南26個少數民族分布在各地州,這些地方相當於村村寨寨,一個雲南的面積相當於歐洲好幾個國家,所以要全部游完這些村村寨寨很困難。因此,雲南旅遊市場非常需要搞一個大集市出來,用雲南人的話講叫「街子」。讓遊客不必跑到各個地州去,而是直接到這個大集市來,一次就看盡26個少數民族的風情歌舞和文化。並且,還要有集市中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
誰來扮演這個角色呢?當然昆明是最適合的了,按照這個理念,以「昆明天天是春節」這個包,將雲南26個民族的文化及風情、雲南十八怪等資源,打進這個包里,在昆明未來建成的六大廣場、20塊城市綠地以及步行街上,以歌舞表演、花車巡演、樂隊行演、遊客參與等類似蘇格蘭管風琴樂隊和歐洲國家管樂隊巡演的形式,讓昆明的大街小巷充滿春節般的喜慶與狂歡的氛圍,讓昆明動起來,形成一道豐盛的國際旅遊大餐,打造獨特而完整的雲南旅遊品牌。打造一個昆明旅遊的門面、雲南旅遊的街子、中國旅遊的鬧市!
經過這個策劃,讓遊客一下飛機就發現這個城市完全就是一個少數民族狂歡的海洋,以狂歡城市來定位國外有許多像巴西里約熱內盧、法國的尼斯、義大利的威尼斯和米蘭、德國的科隆、西班牙的加迪斯等等,但中國沒有一個城市以此定位,打造「昆明天天是春節」、「天天都是旅遊節」必將使昆明史無前例成為中國的民族狂歡之都,並且綜觀全國也只有昆明具備這個條件。
但是這要花很多錢,能不能想一個省錢甚至不花錢的辦法呢?好了,有兩個條件可以辦成此事。一是因為昆明是區域性國際旅遊、會展城市,在這里發布信息能輻射全國乃至世界,二是昆明人俗稱「昆蟲」,旅遊消費能力很強,是雲南各地州旅遊景區的主力消費群。
因此,通過省政府讓雲南各地州政府自己出錢,每年來昆明展演自己的民族文化、風情歌舞和自然風光,每個月、每周定一個主題,在昆明的步行街和廣場舉辦展示活動,比如這個月是西雙版納文化周,下個月是麗江文化周,再下個月是大理文化周,每個地州輪番上陣,一年四季歌舞不斷。
這樣一來各地州展示自己的魅力文化,同時吸引遊客去消費,而昆明不費一分一文成為狂歡之都!花地州的錢辦昆明的事。雙方各得其所,合利而動,這也是一種商業魔式。
這個策劃被昆明市政府正式在2006年昆明國際旅遊節全面實施,據我所知,雲南省的德宏州就花了三百萬在昆明演了一星期。昆明「天天都是旅遊節」、「體驗狂歡昆明」的媒體報道不絕於耳!
並且第二年,即2007年的狂歡旅遊節中,還第一次邀請到了東盟六國的文藝團隊前來參加,進一步豐富了「狂歡昆明」的形象定位,由中國狂歡之都向亞洲狂歡之都邁進了一步。
經過我們策劃的這種全新的旅遊形式和城市形象定位對昆明旅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6年昆明國際旅遊節「天天都是旅遊節」的全新做法,被雲南省政府認定為是雲南旅遊二次創業的起點和標志。
2006年2月4日昆明《都市時報》報道「2006年到昆明過夜的國內遊客增加到2000多萬人,比去年增加了15%!即增加了300萬國內遊客,這是繼99世博會後,昆明增長最大的一次。並且花的費用遠遠低於世博會,不到其萬分之一。而影響力和持續性遠遠勝過世博會。
這就是策劃的威力,我常說,我不是做策劃的,我跟老闆一樣也是做投資的,只不過老闆做的是有形投資,我做的是無形投資,也就是為項目注入理念和概念,盤活並提升其資產。老闆和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搞有形投資,但是沒有好的無形投資,幾十個億丟進去也白搭!有了無形投資,四兩博千金。
在策劃昆明旅遊節和昆明城市新形象之外,我還策劃了中國第三彩――房彩!同時解決昆明房地產空置率高和遊客留不住這兩大難題。
具備運作方式是將房子拆開來賣,一套20萬元的房子,把它分成100元一份,變成2000份,然後通過設計一個旅遊產品,其中包含了這100元的彩金,你只需消費這個旅遊產品一次就可能獲得中一套20萬元房子的機會,中獎機率是兩千分之一,遠遠比體彩、福彩要高。按照以下方式運作:
1、 設計200元游昆明「走街串巷吃小吃」的旅遊產品,因為一個城市文化的精華都藏在小街小巷及風情小吃中。
2、 在成本設計中,這200元中有100元是用來品嘗小吃的費用和<<昆明牛皮書>>(類似<<藏地牛皮書>>)書費。100元可以憑旅遊餐券吃到10種具有代表性而又味美價廉的名特小吃,同時還可以得到一本《昆明牛皮書》的精美小資讀本(售價定為20元,旅遊局超大批量購買,則可能僅需13元左右)。
3、 在這本讀本里,會有昆明小吃的線路圖。如果昆明有100家分布在大街小巷中的小吃店。我們可以將其分為10條線路,每條線路有10家店。每個持有讀本的遊客可以按書中所示的線路圖持旅遊餐券去找尋其中10家小吃店(80元錢吃10種小吃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這樣做,既可以分流眾多的遊客,又可以讓大家每次都能體驗到不同的經歷!
4、 200元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關鍵要看是在什麼時候花,是在哪裡花。人們來昆明旅遊光機票就花六、七百元,然後在預算里早已有了數千元的開銷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再花200元就可以更深層次前所未有地體驗風情迷人的城市魅力,外加中獎20萬在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獲得一套房子的機會,此時此地花這200元就可能只相於平常我們花20元的心態了。這200元花得十分超值:
一可以深入到昆明最有魅力的城市角落深度體驗昆明之美;
二可以得到一本值得永作紀念的小資讀本。可以將自己在小吃店老字型大小里照的相片與讀本中的相片和場景參照回味,記憶終身;
三可能獲得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一套20萬元房子。
這里有一個關鍵環節,有了它全套方案才能實現。這就是昆明的物價便宜,遠較發達城市為低。因此,花100元吃到的東西,肯定會讓這些發達城市來的遊客產生200元的感覺。而且,遊客還會有在旅遊區花費多一點天經地義的心理作擔保。所以,完全可以很好地執行!
5、 剩下的100元是前面講過的昆明商品房的「彩票」,即這100元是用來購房的。一個外地遊客花200元錢前所未有的「走街串巷吃昆明」,同時還有在最適宜居住的城市獲得一套價值20萬元房子的機會,何樂不為!
6、 雲南一年的遊客量為5000多萬人,我們僅按其十分之一來算。即如果只有500萬人願意參加這項目活動,我們也會獲得5個億的資金,一年就可以消化2500套房子。旅遊局每銷售出一宗這樣的旅遊產品,就可以從200元中拿出100元來買房地產公司的房子,一年就可以買2500套。房子不用先交給旅遊局,而是賣多少「走街串巷吃昆明」的旅遊套餐,就買多少房子,不影響房地產公司正常經營。在每個200元上都有100元的房子錢,一套房子附著在2000份旅遊產品上,相當於把20萬元的房子分成了2000份來賣。所以房子就跟送的一樣快!
7、為了規避房彩申報審批周期長的風險,我們設計一種過渡手法叫「抽股」,即中獎者獲得商品房的產權後,不拿現金和實物,而是以房子產權參股到旅行社。
眾所周知,產權公寓的運作最重要是穩定的客源,旅行社專門從事旅遊客源的組織,其資源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挑選幾家有實力的旅行社分別組成幾家公司,專門運作中獎商品房,中獎者以產權入股,享受分時度假的租金回報和分時度假權。房主每年都有近一個月的度假權,不論是本人來還是親朋好友來,則無形中將為昆明旅遊帶來無數人次的回頭客,成功實現中轉地變目的地提質增效的目標!
旅行社通過引導遊客到產權公寓度假消費,將所得作為分期付款支付給產權所有人。旅行社通過「以租代買」的形式,在數年內支付完總房價款後,獲得產權,擁有自己的物業,同時收回股權。而中獎者也可以享受比按揭付款更快速的方式回收現金,同時也能在「以租代售」完成後仍能持續享受在原屋業分時度假的好處。
如此一來又形成了一種商業魔式,合利而動,三方共贏!
首先,房地產開發商將產品直接通過抽股(即彩票)的方式發行,比按揭購房或分期付款更能夠迅速地收割現金。
第二,對於旅行社來說,比常規的運作高爾夫產權公寓更輕松的是,這次分期付款的對象是中獎的消費者,其以以租代買的方式進行回購,其經營壓力要比直接面對發展商小得多,經營的消費面也要廣得多。
第三,遊客獲得產權式房產後的收益,通過旅行社運作有了更大的保障,進一步增加了再次到昆明旅遊消費的可能性。
第四,城市旅遊得以深層次的運作。
第五,通過房彩和抽股兩個精巧的模式,形成連環套,保障了活動的合法性,同時也保障了產權公寓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更為精彩的是,整個模式運作下來,將會形成一個良性運行的大迴路——旅遊局與地產商合作進行抽股模式設計,將旅遊與房地產嫁接在一個交易平台上,中獎者獲得產權後,進入到另一個模式的運行中。
即以之入股到旅行社主持的公司中,享受穩定的收益。而旅行社靠自身擁有的客源優勢運作產權式公寓來以租代買,實現收益,其前提是必須對客源和旅遊內涵進行深度經營。這樣一來,必然通過各種措施提升遊客的興趣,增加旅遊地的吸引力。從而遊客也更樂於投入到這個活動中來,既享受旅遊之樂,又獲得投資收益的意外之喜,豈不美哉!
通過後一個模式的良性循環,推動第一個模式的有序運作。進一步深化房地產的開發,同時更使得城市旅遊進入深層次、高效益的階段。從而進入又一輪強大的動力循環體系中。
而且更妙的是我設計的「房彩」不同於體彩和福彩,「房彩」有商品可以進行交易,有一個買賣的市場存在,而體彩和福彩卻是以空賣空,以錢生錢,玩的是空手道。其在社會道德范圍上存在原罪感,加之其存在極大的煽動性和不易控制性。這就是為什麼彩票這種盈利模式倍受政府限制的原因。
而「房彩」卻大為不同。一旦其發行運作成功,不僅能有效消化遍及全國的積壓商品房,更重要的是直接成為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中國經濟過熱已是不爭的事實,其中主要是銀行貸款拉動的房地產泡沫現象,促使國家利用金融杠桿來進行一系列調節。但這種宏觀調控風險性較高,操之不當就會壓制投資與消費熱情,形成硬傷,造成新一輪的經濟低迷和啟動困難。
這套「房彩」做法,2005年8月,廣西房地產協會打電話給我,在徵得我的許可後,目前正在南寧著手實施。
㈣ 春節飲食文化旅遊開發
產生背景
春節期間,人群、金融、物資、信息、藝術的大規模流動,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遊、電信、金融、餐飲各行各業全面繁榮,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經濟」。過年是人們一 春節經濟新亮點年消費的集中體現。盡管現在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辦年貨、孝敬長輩、關愛晚輩,依然是中華民族亘古不變的節日傳統。
社會學者指出,春節是中國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內涵、極具生命力的節日,同時也是最能帶動社會消費和促進經濟增長的節日。當傳統習俗日益轉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時,這春節的「舊瓶」便不斷續上了時尚的「新酒」。
隨著新興消費觀念的不斷涌現,春節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過大年」,更是一個拉動市場經濟動力的「快門」,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節日忙碌轉向新的慶賀潮流;從「過年就是年夜飯」轉向消費方式的多樣化與個性化;從「過年買件新衣服」轉向整個市場「春節經濟」的誕生與拉動。「春節經濟」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產生原因
中國傳統節日眾多,為什麼只紅火過年有春節能夠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並由民俗文化而衍生出一種繁榮的經濟現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國各行各業自覺或不自覺地圍繞春節民俗文化資源進行了產業化運作,開發出了各種節日產品和服務,客觀上形成了以春節民俗文化為核心內容的面向全國人民、體現歡樂祥和及團圓和諧的主題、涉及多種產業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不僅有上游產品,也有中游、下游產品;不僅有文化產品和服務,更有眾多非文化產品和服務;產業鏈不僅從城市擴張到廣大鄉村,而且擴張到全球有華人的地方。
根本內因
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春節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根本內因。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春節始終突出了歡樂祥和、團圓和諧的主題。春節順應了大自然季節變化的規律,迎合了炎黃子孫崇尚的「和而不同」理念,其文化內涵深深熔鑄中華民族的記憶,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為持續打造春節產業鏈的不竭動力,並推動春節從古到今,生生不息。
關鍵因素
產業化運作是春節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的關鍵因素。傳統年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不見,摸不著,難以經受時代風雨的侵蝕和歷史的大浪淘沙,要想保持和延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必須 商業春節具有將非物質的年節文化物化為生活中實實在在產品的本領,即圍繞年節文化進行產業化運作,開發出標志性品牌產品。我國早就創造性地開發出了鞭炮、彩燈、春聯、年畫、賀卡、年糕、香火等標志性的「年貨」,後來更開發出具有春節喜慶色彩的影視、演藝、娛樂、出版、工藝、旅遊等門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成了產業鏈,從而使春節風俗有了標志性物化產品。非物質文化形態衍生出物質個體,其生命的延續就有了產業支撐。
創新開發是春節經濟產業鏈不斷延伸的重要保證。人民物質文化的需求是跟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的,對春節服務及各種「年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創新傳統「年貨」,使其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趣味,融入現代市場;另一方面要能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當代高新技術,生產新的「年貨」。如將傳統的登門或當面拜年的方式改為用電話、手機和電腦等現代科技設備互相拜年,賀歲電影、春節電視聯歡晚會等現代文化欣賞和服務方式豐富了人們的春節娛樂生活,現代化的交通、餐飲、旅遊、服務設施更是極大地提高了春節服務能力、水平和效益,使古老的春節更加充滿了生命力、影響力和無窮的魅力。
在中國年節文化的百花園中,春節這枝 「花」無疑是開得最絢麗奪目的。它不僅給人們帶來了新年的祝福、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憧憬,而且給保護和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打造中國品牌文化產品和推進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啟示。
產生文化網路創意
網路春節新意多多
早在虎年春節前,互聯網就已經為老百姓過年「忙上忙下」,「出謀劃策」。春節期間,更有大量網民在網路上流連忘返,發動大家的智慧,共同創新賀歲過節的新方式。
過年前夕,由於大批網民蜂擁上網購置年貨,「春節經濟」在互聯網上已經提前「井噴」。據悉,國內最大網上購物網站淘寶網,一月份的年貨交易額從上年的2.8億元人民幣躍升到10億元。
「節前網購年貨,省下不少真金白銀;大年三十給親戚朋友發網路賀卡,送網上禮品,有趣又經濟」。網友孫先生樂呵呵地告訴記者,網上過年「省錢」又好玩。
春節期間,孫先生除了跟家人吃飯,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跟朋友在網上曬春節記憶,交流過年新玩法,裝飾自己的春節版網路博客等上面,所有的春節樂趣都被「一網打盡」。
與此同時,名目繁多的網路春晚、山寨春晚也在虎年新春給了人們以新鮮方式過年的更多選擇。
「往年除夕夜,我都是和家人一起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今年回不去,就打算和拼年夜飯的網友們在網上看看山寨春晚,感覺更Fasion些。」在上海一家IT公司工作的劉先生認為,網路給了我們過年新「口味」的新選擇。
有人也在虎年新春向網友們發起了「不回家,就一起網路過大年」的號召,迅速引來了眾多網友響應,他們紛紛「跟帖」,把和過年有關的資訊、美食、圖片、視頻統統放到網上,將這個帖子變成了一個以「中國春節」為主題的視覺盛宴,網友們也在分享中感受到了春節的濃濃滋味。
「消費文化的改變,總是能折射出時代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唐朱昌指出,網路過年體現了網路經濟已經越來越被認可,尤其是網路消費是一種節約時間、節約成本的體現,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理念。
㈤ 要怎樣才能做一次鄉村旅遊
我國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目前也已成為我國旅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農村與日本的農村基本情況相似,文化上也有相同之處,借鑒日本的鄉村旅遊做法和經驗對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很有意義。
日本鄉村旅遊的起因
1.第一產業衰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青壯年外流,日本出現了農業生產降低,農業收入降低,農業地位弱化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現象引起了政府和學者關注,為提高村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振興鄉村經濟等目的,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鼓勵、支持、引導發展鄉村旅遊。以旅遊為目的,既可以帶動地方經濟,又可以保護、發展鄉村文化與特色。
2.基於「本土化」回歸的旅遊需求
日本文化原生性休閑活動一直在民間進行著,特別在當代社會,日本文化出現了一種「本土化「回歸的趨勢。在迅速城鎮化的進程中,日本城市居民產生一種故鄉喪失的感覺。它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是日本的鄉村成了日本人民通過旅遊的方式尋找和重現鄉村傳統社會和文化的地方,進而也促進鄉村旅遊的發展。
3.鄉村精英的示範聯動作用
鄉村精英指的是在經濟資源、政治地位、社會關系、辦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並對當地的發展具有較大推動作用的村民。如日本上野縣四賀村的現任村長,在當地蠶業和煙葉失去競爭力,農民生活狀況日益底下的情況下,利用廢棄的桑園地帶領村民開發逗留型市民休閑農園,取得良好的效應,帶動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旅遊中來。
日本鄉村旅遊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高速增長期,政府和民間共同推進了高級度假村的開發與經營。日本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長野縣的農民在冬季農閑時期,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開設滑雪場和民宿旅館,吸引了大批遊客。
第二階段:泡沫經濟破滅後,生態旅遊、農事體驗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迅速。為了改善經濟泡沫帶來的惡劣旅遊環境,從199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水果採摘型農業園區的發展。
第三階段: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新時期。隨著周末休息時間延長,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閑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時,由於城市化、工業化導致農業的萎縮,日本農業、農民也需要增進與市民的交流,加大宣傳農業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作用。城鄉居民的這些需求,進一步促進了日本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並使之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㈥ 如何開發歷史文化旅遊地資源
(1)歷史遺址類資源開發的原則
①依法保護的原則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利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遺址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不利於保護而損害遺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許的。在開發過程中,應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文物保護法規,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工作,完善各項保護措施,保證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
②系統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
總攬全局,統籌兼顧,適度超前,服從於省、市、區的總體規劃,與鄰近地區相呼應,兼顧社會效益與民生工程。實行遺址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全面保護與局部開發相結合、遺址開發管理措施與旅遊景觀建設技術措施相結合、非物質文化旅遊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相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組合與遺址區整體經濟發展相結合、近期開發與遠期開發相結合。重點突出近期實施項目,合理規劃中遠期項目。搞好重點景區景點的配套,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對歷史遺址的系統開發、科學開發和動態連續性開發,促進區域旅遊開發建設的滾動發展。
③恢復原有人文環境的原則
依據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將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融為一體。在不幹涉遺址遺跡本體的前提下,保證原真性及完整性,要盡可能減少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本體的干預,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性,保護文物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營建改善與遺址類旅遊資源相協調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觀,保存和恢復遺址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充分發掘歷史遺址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所蘊藏著的歷史人文價值,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④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類型各異,既有居住遺址、工業遺址、軍事商貿遺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遺址。從發展來看也很不平衡,有的發展得比較早,有的仍處於起步甚至完全的保護階段。類型不一樣,開發所展示的文化內涵、外在表現就不盡相同;所處的階段不同,開發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同。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各類遺址及遺跡的分布、保存現狀及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對於起步階段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吸引更多的遊人來觀光消費;對發展較早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傳及管理措施。
⑤體驗旅遊開發原則
體驗旅遊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人們學識層次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對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應僅僅停留在建博物館、導游解說的層次上,而應通過發掘遺址文化內涵,使遊客融入遺址,增加遊客參與的程度,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戰遺址,在新的保護規劃方案中,將建成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鑽地道,參觀抗戰民居,吃抗戰飯,看抗戰電影,甚至可以親自打一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斗生活。而在工業遺址或作坊遺址開發中,可以讓遊客親自體驗製作產品的過程。
(2)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理念
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是當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從的主要觀念之一。其含義不僅僅是要在利用時保護歷史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實現一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其動態保護就是將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納入當地的生態保護系統、文化旅遊開發系統以及文物保護系統;把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整合,從全局的觀念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歷史遺產。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歷史遺址本體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一是歷史遺址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包括實體的可持續保護,也包括價值觀的再認識。
②「生態博物館」理論
生態博物館是指在原來的地理和社會、文化條件下保存人類群體遺存及生存狀態的博物館。即歷史遺址應原狀地、動態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環境中,某種意義上講,遺產環境等同於「博物館」的建築面積。換言之,在生態博物館中,人們將不再從博物架上看結果,而是在房前屋後觀過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是法國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觀念,他主張將一個完整地域以博物館的觀念來思考,將自然生態與歷史古跡統合在現代人的生活整體環境中,整體的展現出來達到自然環境、歷史古跡保存與增進現代人生活整體環境的目的。它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和現代生態意識不斷覺醒的反映。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區域保護的原則,以及將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在同一環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對於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採用「生態博物館」的模式對其加以開發利用。將遺址所處的環境、自然景觀、遺存等動態的保護與展示給公眾,用全局的觀念去開發和保護[1]。
(3)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
目前,國內關於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種:
①遺址公園
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這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保護,也通過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環境,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我國現階段的遺址公園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類在公園內是有所保留的遺址,成為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園的雷鋒塔、成都望江公園的崇麗閣等;第二類是遺址本身可以成為公園,如圓明園遺址公園;第三類是考古型的遺址公園,它強調的是對文物遺存有所展示,並強調文物的真實性展示,如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
②旅遊景區
許多遺址處在風景名勝區之中,在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將遺址作為旅遊景區的一個景點,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展示性開發。如樂山大佛旅遊區內的蘇軾故居,張良廟-紫柏山旅遊區內的張良廟、青島的琅琊台遺址,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等,擁有豐富的古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綜合開發旅遊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區。
③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指在由於自然或人為活動的原因形成的遺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無論地上或地下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址、遺跡和遺物。為了在保護歷史遺址的同時傳播歷史文化我國對歷史遺址採取通過興建博物館的模式來保護展示宣傳其文化內涵。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建立在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形成的原址上,它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通過展示遺址本身的形成和變遷遺址博物館使公眾了解過去,成為鏈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環節。如1925年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發掘原址上的遺址博物館——陝西半坡博物館。再到今天遍布全國各地數百家遺址博物館,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國遺址博物館經歷了一個迅猛的發展過程,並因為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現成為重要的參觀游覽地。
④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中國有許多遺址面積大,遺址區內居民眾多,國家目前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撥出大量資金,清空區內人口,對遺址資源實施保護。因此在遺址區建設歷史文化農業園區是一種比較現實的做法。比如漢長安城面積巨大,居民5萬多人,主要以農業經營為主,為了有效保護遺址,可在遺址區內發展都市農業,建設觀光農園、市民休閑體驗農園、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等。
㈦ 推動文化旅遊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經驗做法
要想推動文化旅遊消費,促進經濟的增長,我覺得你可以來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吧,來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制定特定的旅遊項目,這個就在於發動群眾吧
㈧ 旅遊業可以採取哪些做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旅遊業可以從宣傳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帶團的景點展示文化底蘊。
㈨ 求一篇經典的規劃方案,關於旅遊方面的
百里挑一的旅遊景區規劃方案成都精品景區旅遊規劃方案
熊大尋旅遊景區規劃公司應成都市房管局之邀,對文殊院片區舊城改造城市經營項目進行整體城市策劃。
望聞問切
經過兩天摸索,對項目有了初步了解:文殊院是中國十大禪寺,位於成都城北,寺名為康熙所題。寺中有玄奘頭骨一片為鎮寺之寶。佔地40畝,周圍是舊城改造的民房。市政府對項目的寄望是按照城市名片的標准來打造的。
在對項目進行考察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文殊院作為中西部聞名遐邇的禪寺,其香火極旺,但在寺院內更有一大景觀讓人感慨:上千個竹椅遍地排開,人聲鼎沸,茶葉飄香,原來此地竟是成都最大的露天茶室所在。香火與茶水共存,我把這個現象總結為「佛法無邊,水火相容」。
同期成都舊城改造還有以川西文化為主的寬窄巷子、城中心的大慈寺和武侯祠大街等項目同期進行,其勢如火如荼不容小視。所以我們必須佔在城市的制高點來審視項目,對成都文化與歷史的梳理勢在必行。
成都作為中國西部中樞城市,其教育及科技皆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其貴為天府之國,歷代古都,卻作為旅遊中轉城市而不是旅遊目的地存在。遊客到了成都通常只逗留一天即轉往別地。
在旅遊將於21世紀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今天,在「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成都努力打造中國「休閑之都」的城市經營過程中,成都枉自「多少樓台煙雨中」,沒有形成明星產品。因此,市政府寄望此次文殊院舊城項目能夠佛光普照,打造成為成都旅遊的標志,進而成為成都的名片。
整合數天來的深入思考,進行思維爆破。最後,我對成都市政府的領導講解了我對項目的策劃思路:
「要做成成都的標志和名片,必須全方位檢測、盤點成都的旅遊資源,進行超級整合和鏈接,形成具有引擎作用的資源配置。因此,我們必須對成都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梳理。」
「首先,成都是中國的『詩江湖』。詩仙李白出生於四川江油縣,詩聖杜甫隱居於成都杜甫草堂。四川是一個詩歌大省,現代成都詩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風光一時,如今仍保持著很生猛的勢頭。」
「成都前兩年搞了個上河會館,在全國鬧得很有名。美術加房地產,藝術家搞復合地產全國首創。有道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足見成都畫風之盛!」
「另外,成都的石室是中國最早的官辦學校。據我們采訪市宗教管理局副局長了解到,在古代成都最早發明了當今風靡世界的高爾夫球、保齡球和馬球運動,休閑情調與生俱來!」
「成都的麻將文化極為發達,麻將是成都的全民健身運動,在大街上隨處可見有自動理牌的麻將桌在叫賣。成都全國普及程度最高的一個笑話是:如果你乘飛機經過成都上空,能聽到下面打麻將洗牌的聲音。」
「比『吃在廣州』更有味道的是『味在成都』,廣州美食重營養,成都美食重味道:鍾水餃,賴湯圓、韓包子,陳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龍抄手、兔子肉……」
「在成都沒什麼不方便的,逢路有店,逢人有市,商業發達得不像西部。」
「農家樂是成都市民文化的一大發明創造,花上十五二十元錢,就能在郊區農家管吃管玩包接送,城裡人呼吸到了新鮮空氣,農民們創了收,還拉近了城鄉差距。成都人在休閑娛樂上的創造力確實驚人。」
「成都消費水平很低,據成都人講,在他們這里,月入過萬與月入二百元的人看起來沒多大差別,都可以享受各自不同的休閑生活。因為休閑到了骨子裡的氣質,使這里一律體現出眾生平等的樂土生活法則。」
「邊聽川戲邊掏耳朵是什麼感覺?成都人從來不需要正襟危坐,成都人本身就是戲!吃喝拉撒就是唱念坐打!
「在成都騎自行車很暢快,路平好走,車把上鈕上一支遮陽傘,特休閑。還有一種曾經風靡一時的「趴耳朵」車,就是一輛普通的自行車右邊掛一個獨輪拖車,剛好坐得下一人。老夫老妻同行,既節省了體力,又可相伴而行,不失為一大景觀,由此風行全國。」
「名字中有『老』字的生意興隆,取洋名的紛紛倒閉,這是成都餐飲業和酒吧業有趣而無法解釋的現象。」
「成都人寫書出書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奇觀。在全國不能買到的書在這里往往能得償所願」
「歷經時代變遷,成都市中心2300年不變,城市之名也始終如一,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吹拉彈唱,活色生香,成都是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和諧共處,文化與生活互為一體,以獨特的平民文化悠悠哉哉、不偏不倚地走過了數千年。成都渾身散發的不是三星堆的神秘怪異,不是武侯祠的歷史塵煙,不是杜甫草堂的詞令風騷,不是全民打麻將的民俗民風,不是都江堰的彪柄史冊,不是龍門陣的插諢打科,而是這一切的綜合,是一種師法自然的『禪』。」
「多少年來人們樂此不彼地為成都尋找自身的定位,但是往往是官方的意見能浮出水面,什麼『多彩之都,美食之都』等皆不得其法。聽說最近又提出了個『東方伊甸園』的說法,更是讓人莫名其妙。其實成都的文化最突出地表現為一種『融合』的氛圍,關於成都的定位大家都莫衷一是,但人人都認可的是成都是平民文化,這種平民的感覺就是一種介於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的生活,為什麼人人到了成都都覺得這里的生活非常適合自己?就在於平民文化提供的這種不上不下的『中』的感覺和『和』的感覺,它是世俗與其他東西『融合』而得到提升的結果。在這里宗教與世俗融合,文化與世俗融合,官宦與世俗融合,是一個其樂融融的樂土,最適合用一個『禪』字來概括。」
佛法無邊
「在成都呆上一段時間你會發現,成都是千百年來義務制普及教育做得最徹底的城市,何以見得?你到成都的樓盤看看,你會吃驚的發現,那些在中國山水畫中的真髓完全被搬到了現實景觀中來,並且形神皆備、惟妙惟肖,這是放眼全國城市所難望其項背的。」
「為什麼?因為成都的文化底蘊不僅體現在精英階層,更世世代代深藏在了民間工匠等世俗階層,因為長期的文化感染,這些底層人物能夠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這才是一個城市真正的『魂』所在。幾個老闆和設計師可以有很高的品味,樓盤可以做得大致有味道,但一草一木,一沙一石要做出功夫來,那就是必須要有一大群堆磚砌瓦的人的匠心了。這是廣東等地區有再多的錢而做不出來的!而這種文化普及就來自『禪宗』所倡導的無限融合、行行皆修為的思想。」
「禪宗真正的始祖是六祖慧能,正是這位大字不識幾個的樵夫,將禪宗徹底平民化了。呵佛罵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涅磐。禪宗將吃喝拉撒視為修行,強調在生活中頓悟,順從人性來提高修為,這與都江堰的『低作堰,深淘灘』的自然而為、普渡眾生的做法如出一轍。」
「另外,禪文化的這種進取的方法,為古代士大夫們提供了一條離紅塵不遠、離自然很近的雅皮士生活,所以很快就和『琴棋書畫詩酒花』結合起來,形成了禪詩、禪畫、禪書、禪樂等禪文化體系。同時,這一攬子東西在一波又一波的遣唐使的努力下東渡日本後得到發揚光大,日本禪院的枯山水布局和花道、劍道、棋道無一不是禪藝的精華!」
「所以用『禪』來概括成都的城市文化可謂點晴之筆。既具有繼承性,將成都平民化的文化休閑生活氛圍包容,又具有國際性,在建築、藝術、宗教上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將本案文殊院的佛教文化引伸為禪文化,以此為定位,方能聚集起成都紛繁蕪雜的文化生活資源,同時以禪文化無可比擬的包容性,整合進古今中外的文化生菜,在以成都為背景,文殊院為基點的禪文化大鍋中,涮出一鍋旅遊文化的大餐來!」
「為此,我們為成都文殊院項目的定位是『中國第一都市禪林』,『林』意味著多的意思,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象徵博大豐富的休閑文化的薈萃。文殊院本來就是禪院,現在又要做成城市的名片,就需要跳出院門來與外界打成一片。」
「綜觀當今中國的城市旅遊文化,雅有上海新天地,俗有南京夫子廟,佛教有杭州的靈隱寺,獨缺禪文化、禪林景觀這種國際性、世俗性、文化性融為一體的旅遊項目。另外,在我們進入成都之前,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的攝制組曾到成都錄制過節目,他們在走遍成都的山山水水後,為成都總結了一個後來為成都文化人一致稱道的定位,叫做『樂土成都』。這一定位可謂把准了成都的脈絡,將成都佛教文化與世俗文化融合得天衣無縫的特點,描述到極致,這與我們的定位可謂異曲同工。」
「在我們進一步驗證定位準確性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離文殊院不遠有一個名叫愛道堂的也屬於本項目的尼姑庵,其主持為隆蓮法師,被公認為是世界第一比丘尼,其弟子遍及世界各地,每年都引來四海眾生的朝禮。這一出乎意料的消息無疑極大的加重了『中國第一都市禪林』的砝碼。加之,文殊主持宗性法師也是一位得道高僧,他一直致力於宗教世俗化、生活化和國際化的工作。並且有著極為入世的商業意識。他曾在文殊院內部開掘了一個地宮,像賣房一樣建立不同的靈屋用於供人藏放先人骨灰,既普渡眾生,又為寺院增加了收入,生意極為興隆。不失為高妙的策劃。」
「所以,將具有世界意味和通俗意味的禪林作為文殊院的發展定位,無論在『唯一、第一和專一』三個一工程上都獨占鰲頭。而且其可延伸性也非常好。同時此定位還可順勢將位於項目北面近在咫尺的上河會館整合進來,上河會館因為開發商是藝術家,文人經商十年不成。目前已成死盤。通過『中國第一都市禪林』概念的注入,恰到好處地將這一全國有名的資產整合進來,重新加以運作,不僅能令其起死回生,還能為項目本身增加另類色彩。」
「另外,我還想對尺度公司的方案談談自己的想法。你們做的方案我看過,很詳細,面面俱到,體現出了一個專業房地產顧問公司的能力。但是為什麼方案沒有說服政府部門呢?我想問題可能在這里,你們在方案中給文殊院項目的定位是『文殊城中城,禪意天外天』,看似大氣,實則大而無當。可以看出你們想把項目打造成成都標志並且超越上海新天地的雄心。但是,這種說法不明確,讓人看不懂。像是一幅對聯而不像一針見血的定位廣告語。缺乏唯一性,不如『中國都市第一禪林』來得明白有效,更有魅力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號召力。」
打造「世界樂土」
經過我對策劃思路的梳理,大家一下子眼睛亮了起來,看見大家興奮起來,接受了這個定位,我趕緊把定位深入展開:「佛教是一種普及率很高的嚴肅文化,用佛教來作項目定位,一是大眾見慣不怪,二是難於與現代生活融合。一個旅遊項目要成功,除了有文化內涵之外,還必須與現代生活有很好的對接。所以,用禪文化來作項目定位,有很多好處。一是禪文化在很多文化人士心目中看來,它其實代表了東方文化的最高境界,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厚;二是非禪文化不能整合成都平民化、文學化、多元化的休閑生活特色;三是禪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發展,經過藝術家的宣傳,已通過棋琴書畫詩酒花與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結合了起來。」
「所以,在禪文化上,我們可以做出許多文章來。比如,本項目以文殊院為中心的周邊地塊就可以按照日式禪院的風格來修建,不是說我們的寺院不如人家,而是日式禪院不像中國寺院經過那樣多的兵亂浩劫和拙劣重建,保存及發展較好,更符合現代人簡約的審美傾向。」
「那麼文殊院項目如何才能在此基礎上打造成成都城市形象的名片和休閑經濟的引擎呢?首先,要清場。把日式禪院作為總的建築風格,連成一片,使項目從形體上就具有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庭院中用上枯山水、松樹、石燈、迴廊和山門等建築符號。在業態規劃上,原來文殊院周邊的喪葬用品等讓人感覺不好的業態應搬出去另行安置。全面講了那麼多文化,現在又在這里提出要清場,也許你們會問這樣的問題——在清完場之後呢,是否要建一個清清凈凈的佛門聖地?不,如果那樣做就是在搞藝術而不是商業策劃了。」
「項目必須賺錢,要賺錢必須要有人氣,要有人氣必須要有排場。做排場其要訣在於將場面搞大,記住,越是生活悠閑的人,越是對人多的地方感興趣。如何聚集人氣?在中國絕對是一門大學問!我的經驗是,以春節晚會為楷模,把項目搞得像春節晚會,將七暈八素全部弄在一起,把三姑媽四姨婆請來,管保賣座!不要小看春節晚會,這是中國最有創意、最有效益的品牌!如果可以賣廣告,就那麼四個小時至少可以賺兩個億!並且其邊際效益大得不得了!比如再把晚會劇組組織起來,搞他個『春節聯歡晚會』藝術團,將18年來的演藝人士召集起來,帶上歷史以來的精彩節目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演出,其轟動效應和品牌效應絕對遠遠超過『同一首歌』和『心連心』藝術團。另外,注冊這個商標其商業利益是巨大的。今天我說出來,明天就有人發財。」
「這個道理可總結為『火鍋』原理。中國人最喜歡吃什麼?火鍋!理由有三,一是什麼菜都有,人人的口味都可以對上;二是鍋的半徑不大,人人用筷子都夠得著,不必像吃桌餐,還要站起來夠,不必幫人請菜;三是要吃什麼放什麼,菜新不新鮮看得明明白白,吃得放心;四是熱氣騰騰,煙霧迷漫,赤膊上陣,像蒸桑拿一樣可以赤裸裸地談心。」
「所以,接著上面的話題,在清完場後要搞排場。試問成都最壯觀的景像是什麼?當然是茶館。在本項目的建築的二樓全部設計成露天茶館,將成都所有的茶館搬過來,連成一片,變成一個壯觀的城市茶城。同時為了避免業態過於單一,不足以支撐地價,將成都名特小吃全部整合進來。把成都川劇、變臉等地方戲曲一並整合進來。邊喝茶、邊吃小吃、邊看變臉、邊擺龍門陣。茶客坐在樓上,看下面遊客走街串巷,遊客走在樓下,看樓上茶客跟杯換盞。這種景象兩公里外都能看見,一可以給外地遊客一個集中體驗成都休閑生活的地方,二可以為成都休閑文化舉辦個『集體婚禮』,通過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排場,請世人公證成都!」
「另外,一層商鋪,按動靜分區,靜區將佛醫堂、齋菜堂、棋室、畫院、詩社、插花社等規劃出來,其中佛醫堂、齋菜堂的設置可採取這樣的方法,將文殊院的院牆拆掉,形成開放式禪院。利用原有的幽靜環境,將佛醫堂、齋菜堂設中寺中。同時,針對俗眾開辟講經堂,為俗眾講解佛法。並且專門為外籍人士建立一個小型教堂,既體現禪林海納百川的特點,又提升項目國際化的意味。這肯定有較大的社會需求。另外,棋室、畫院、詩社、插花社等的經營,可採取專業書籍、音像製品、會員制、聯誼會的多種形式來經營,以成都良好的群眾文化基礎,持續發展不是問題。」
「動區將成都特色工藝品、小吃店、劍道、柔道、擊劍、法國電影、皇家禮儀培訓、咖啡館、酒巴、麥當勞、肯德基引進來。另外,鑒於成都古代發明過保齡球、高爾夫球和馬球的歷史,我提議將古代游戲提煉出來,變成一個可參與性強,趣味性強的古代游戲大匯萃,不僅限中國,也可以是世界的,名字可以叫做『玩轉地球,游戲古今』。同時還可以據此發展出一個『世界游戲節』出來,通過專家座談,確定在現行節假日中的某一天為『世界游戲節』,到每年這一天,甚至可以請俄羅斯大馬戲團、全球嘉年華等世界旅遊產品進入。游戲人生,這是人性的一大需求,並且在中國還是空白,市場不可限量!」
「同時,舉行『世界麻將大賽』,港澳台海外唐人街都有大把大把的追捧者,國際化沒有問題。另外利用成都電子科技發達的特點和網路文化娛樂發展趨勢,舉辦『世界電子游戲現場大賽』,通過這些眼花繚亂、與時俱進的創新組合,運作好這台大戲,整合好其他項目,徹底釋放地球人和成都的休閑能量,聚焦全世界的矚目。並且剛好可以吻合『樂土』的概念。」
「整套玩法及運作手法必須像過大年,吃年夜飯,聽鞭炮聲,看春節聯歡晚會一樣,通過不斷醞釀,持續烘托和渲染,充分調動人的各種感官、慾望和期待。在最後開幕時,使世人的情緒達到沸點。其意義不僅涉及文化、經濟、政治、歷史,更體現世界大同的思想。同時,以『中國都市第一禪林』這張名片,打起『中國文化休閑第一旅』以及『休閑之都』的大旗,還能強大的整合進青城山、峨眉山、樂山、九寨溝等旅遊資源,形成眾星拱月的局面,吸引世界會展經濟在成都開花結果。加之,不遜色於廣州媒體的成都媒體的烘托炒作,加大其全國傳播效應。」
思想快刀,披風斬麻
創意風暴,縱橫古今
壯哉!
《居周刊》:「中國第一都市禪林是成都首創全國最大禪文化主題商業街區,建成後必將成為繼武侯祠、杜甫草堂之後,成都向世界遞出的城市新名片。中國第一都市禪林在全國獨創了一種新的歷史文化保護和商業開發經營的模式。」
㈩ 鄉村旅遊究竟應該如何去做
我國鄉村旅遊起步較晚,但目前也已成為我國旅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國農村與日本的農村基本情況相似,文化上也有相同之處,借鑒日本的鄉村旅遊做法和經驗對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很有意義。
日本鄉村旅遊的起因
1.第一產業衰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青壯年外流,日本出現了農業生產降低,農業收入降低,農業地位弱化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現象引起了政府和學者關注,為提高村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振興鄉村經濟等目的,政府出台了一些列措施,鼓勵、支持、引導發展鄉村旅遊。以旅遊為目的,既可以帶動地方經濟,又可以保護、發展鄉村文化與特色。
2.基於「本土化」回歸的旅遊需求
日本文化原生性休閑活動一直在民間進行著,特別在當代社會,日本文化出現了一種「本土化「回歸的趨勢。在迅速城鎮化的進程中,日本城市居民產生一種故鄉喪失的感覺。它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是日本的鄉村成了日本人民通過旅遊的方式尋找和重現鄉村傳統社會和文化的地方,進而也促進鄉村旅遊的發展。
3.鄉村精英的示範聯動作用
鄉村精英指的是在經濟資源、政治地位、社會關系、辦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並對當地的發展具有較大推動作用的村民。如日本上野縣四賀村的現任村長,在當地蠶業和煙葉失去競爭力,農民生活狀況日益底下的情況下,利用廢棄的桑園地帶領村民開發逗留型市民休閑農園,取得良好的效應,帶動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旅遊中來。
日本鄉村旅遊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高速增長期,政府和民間共同推進了高級度假村的開發與經營。日本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長野縣的農民在冬季農閑時期,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開設滑雪場和民宿旅館,吸引了大批遊客。
第二階段:泡沫經濟破滅後,生態旅遊、農事體驗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迅速。為了改善經濟泡沫帶來的惡劣旅遊環境,從199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水果採摘型農業園區的發展。
第三階段: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新時期。隨著周末休息時間延長,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閑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時,由於城市化、工業化導致農業的萎縮,日本農業、農民也需要增進與市民的交流,加大宣傳農業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作用。城鄉居民的這些需求,進一步促進了日本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並使之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日本鄉村旅遊的發展模式
日本的鄉村旅遊主要分為觀光型旅遊、休閑型旅遊、鄉村文化旅遊,具體可以分為以下的形式:
時令果園
觀光旅遊的農苑
時令果園是城市居民非日常性的旅遊觀光場所,它根據果物的成熟季節,定期向市民開放,並向其提供優質的旅遊服務。遊客可以在果園里觀賞、採摘、了解起生長和生產過程,在欣賞鄉村美景的同時,又收獲勞作的樂趣。
原文: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