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湛江旅遊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湛江旅遊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2-22 16:48:59

❶ 十一五規劃的主要內容

關於國家「十一五」規劃基本思路
"十一五"時期的特徵與挑戰
從全國來看,"十五"計劃的實施總體上進展順利,但"十五"計劃力圖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展不理想: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夠協調,城鄉間、區域間差距進一步擴大,資源環境的約束趨緊,就業形勢較嚴峻,體制問題、人才問題、科技問題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時期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一個階段。這個時期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時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時期"。之所以是"黃金發展時期",主要在於消費結構升級、國際和區域間產業轉移以及科技進步加快使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進程加速;城市化進程加快;資源配置市場化、經濟全球化和國際政治關系多極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等。處理得好,有可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飛躍。
之所以是"矛盾凸顯時期",主要在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難度加大;由於涉及利益和權力格局調整,深化改革的難度明顯提高;內外矛盾交織,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風險和保持國內穩定的難度加大等。
"十一五"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目標
1、指導方針
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既快又好發展作為主題,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作為三大戰略任務,把突破體制瓶頸、人才科技瓶頸和資源瓶頸作為三大戰略支撐,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把既好又快發展作為主題。要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要轉變"無制約增長"、"不計代價增長"等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觀念。要通過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來實現好的發展過程;通過公平的分配,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把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作為三大戰略任務。轉變增長方式,就是要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節約型社會;調整經濟結構,就是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戰略上全方位地調整需求、產業、城鄉、區域和所有制結構,形成能支撐長期發展的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就是要切實做到"五個統籌",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體制瓶頸、人才科技瓶頸和資源瓶頸作為三大戰略支撐。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把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優先發展教育和科學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作為實現"十一五"目標和戰略任務的抓手。
2、階段性目標
在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個總體目標下,"十一五"期間的階段性目標是:
--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的前提下,國民經濟年均增長7%左右;
--就業崗位大幅度增加,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服務業占國民經濟和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明顯提高;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國民受教育年限進一步增加,職業技術教育滿足需求;
--城市化進程加快,新型空間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鄉和區域差距縮小;
--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得到改變,居民收入繼續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
--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緩解,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行政管理、財稅、金融和城鄉管理體制的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開放型經濟繼續發展,"走出去"戰略邁出重大步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國防建設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1、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增長方式的內涵,主要是"四個轉變":一是從過於依賴投資和出口帶動,轉向內外需協調、消費與投資雙輪驅動。二是從過於依賴工業推動,轉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推動。三是從過於依賴資金和自然資源投入,轉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投入和技術進步。四是從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線性過程,轉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
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主要途徑:一是控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逐步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回落到35%左右;二是擴大國內消費,把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從投資轉向消費;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四是改善流通和消費環境,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五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提高循環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
2、從戰略上調整經濟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和長遠利益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注重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業的競爭力。要為傳統產業升級和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空間。衡量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效,不僅要看工業比重的提高,更要看就業結構的變化。因此,不能刻意追求每個地區的工業化比重。
三次產業調整總的方針是:農業由"弱"調"強"。工業由"低"調"高"(水平)。服務業由"慢"調"快"。同時,要構築穩定、經濟和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要進一步擴大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總體規模。
3、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建設人力資本強國。要把自然資源依賴型和投資依賴型的經濟結構,逐步轉向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經濟發展模式;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重大國策,為充分就業和人人都能成才創造平等的機會;千方百計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把擴大就業的工作重點轉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把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工作重點轉到促進農民工向技術工人轉變上來。
4、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經濟的整體素質。加強科技原始性創新;抓緊研究共性技術和制約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加強技術集成,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加快推動事關社會發展、國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資源環境等領域的科技進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調動一切社會資源,積極擴大教育供給,完善國民教育體系;加強義務教育的國家供給,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擴大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重點發展設在縣市、面向農家子弟的職業技術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公共教育資源要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傾斜。
5、實施城市化戰略,逐步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要遵循客觀規律,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循序漸進,走符合國情的多樣化的城市化道路;要特別注意節約土地、解決好城市化與土地資源的矛盾;要在建立新型城鄉關系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初步形成農村人口自願平穩有序進入城市的體制和機制框架。
實施城市化戰略的根本任務:一是促進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穩定就業並定居;二是調整和充實城鎮空間分布格局,優化整合現有比較成熟的城市群,培育發展一批新的城市群,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有重點地發展有一定基礎的中心城市(鎮)。
6、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生產力布局和人口分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是:統籌考慮人口流動和分布,通過發展經濟和人口合理流動兩個途徑縮小區域之間人均GDP以及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的差距;統籌考慮區域環境承載能力與人口分布、經濟布局,重構我國的空間發展格局,並據此規范空間開發秩序;根據區域的主體功能,合理規劃城市體系、基礎設施和資源跨區域調動;根據不同地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現有發展水平,按優化整合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生態環境脆弱區域、自然保護區域確定空間功能區劃。
優化整合區域:主要指跨省級行政區的開發密度已經較高的區域。這類區域要成為我國最強最大的經濟密集區,和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龍頭和主體,必須重點發展技術和知識含量高的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嚴格限制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的低水平、佔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產業。
重點開發區域:主要是指資源環境承載條件較好、具備在一定程度上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區域。此類區域要加快集聚經濟和人口,逐步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和人口密集區。
生態環境脆弱區域:主要指各省級行政區內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差、不具備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的區域。此類區域要實行有限開發的方針,發展適合本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特色產業,並引導人口轉移到重點開發區域和優化整合區域。
自然保護區域:主要指依法設立的資源、濕地、動物、文物、地質等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此類區域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不符合自然保護區功能定位的開發建設活動。
7、開源節流與利用境外資源並重,緩解資源約束。緩解礦產資源約束,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國內國際並重的方針,一手抓資源供給和保障,一手抓資源節約,逐步建設節約型社會。
"十一五"期間政府採取的重大措施
包括三大方面:加快推進體制改革,調整完善經濟和社會政策,加強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建設。
1、加快推進體制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主要內容:一是強化政府的公共職能;二是把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到制度建設、規劃編制和政策制定上來;三是完善決策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問責制;四是精簡行政層級。
財稅體制改革。主要內容:一是合理界定並調整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二是根據區域功能和客觀因素建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並加強對縣鄉的轉移支付;三是改革收支管理,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防範財政風險;四是健全財政支出的績效評估制度。
城鄉管理體制改革。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和土地徵用制度,確保農民利益。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就業制度。現行城鎮社保覆蓋到進城務工和落戶的外來人口。
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社會管理由政府控制轉到社會選擇。培育非營利的民間機構。加強社區建設。健全重大決策聽證制度。
科技教育體制改革。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並建立軍民結合的創新機制。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
2、調整經濟和社會政策
產業政策。競爭充分的產業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主。成長類產業的政策重點是培育核心競爭力。壟斷性產業要打破行政性壟斷。盲目投資產業和污染產業要加強引導、嚴格限制。
區域政策。土地、財政、人口和環境政策要按照區域的主體功能分別制定和實施。要加強區域規劃工作,明確區域空間開發框架,並作為實行差別化區域政策的依據。
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社保體系,擴大保障范圍。提高社會弱勢群體的福利服務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和新型全作醫療制度。
對外開放政策。從注重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從注重"引進來"向注重"走出去"轉變,從注重實行行政優惠向鼓勵公平競爭轉變。積極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制定國際規則。
資源環境政策。堅持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開發的方針,實行更加嚴格的資源保護政策。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節水工作。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改革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嚴格環保執法。
3、加強公共事業和公共服務建設
按照公共財政的改革方向,切實保障教育、科技、社保、衛生、文化等應當由政府承擔職責領域的財政投入。

❷ 國家十一五規劃

中國十一五計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討論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建議》稿進行多次討論,聽取有關部門的專題匯報,並就《建議》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重大問題作了重要指示。《建議》稿還廣泛徵求了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黨內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見,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形成的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比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這個《建議》經這次全會審議通過以後,將由國務院據以編制「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明年春天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批准後,頒布實施。現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託,對《建議》作如下幾點說明。

一、關於「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面臨的形勢

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是制定「十一五」規劃的依據和前提。《建議》指出,「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判斷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新世紀的頭五年,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五年。我國擺脫了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沖擊,成功地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抑制了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經濟社會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預計,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5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長8.8%;財政收入將達3萬億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億元增長1.3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較大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上了一個大台階,預計2005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3800億美元,比2000年的4743億美元增長1.9倍多。預計五年累計利用外資2700億美元。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生活進一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五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思想,這對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的和長遠的指導作用。

《建議》全面分析了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今後一段時期,國際環境總體上對我們有利。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些有利於我們集中精力加快發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國內有利條件也很多。我們有十三億多人口日益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有豐富的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有明顯改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科技教育基礎,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還有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充分利用國內外有利條件,今後五年我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也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國際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趨於強化。我國現在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和就業的壓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比較多。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樹立憂患意識,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做好克服各種困難和應對風險的充分准備。

總之,我們一定要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繼續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戰、新的任務,使我們國家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繼續向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邁進,逐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和光榮使命。
二、關於「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這次《建議》最鮮明的特點。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並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為此,《建議》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體現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需要全面、辯證地認識和深刻理解。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要始終把握好的重大原則。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的巨大壓力和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沒有經濟持續較快的發展是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努力促進發展。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如果忽視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盲目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這種經濟發展是不能持續的,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我們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妥善解決可能妨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各種問題。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要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產業結構層次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這是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著力解決好經濟結構問題,才能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增加有效供給,促進就業,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實現較快發展。

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要切實抓好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此要有強烈的緊迫感。要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堅持實現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宗旨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搞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要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著力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這里主要就兩個重要目標作一點說明。一是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了一些。這是綜合考慮「十五」期間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五年發展的各方面條件提出的,這個目標是積極穩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這是針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重的問題而提出的,突出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幾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明顯快於經濟增長速度,各個方面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潛力還很大,通過努力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三、關於「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

《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主要是考慮:一方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發展和改革已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較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方面: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徵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必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巨和長期的任務,各地要制定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防止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扎實穩步地推進。

(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十一五」期間,必須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任務。要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主要通過市場作用和必要的宏觀引導,進一步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推動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充分發揮現有企業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復生產和建設。三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需要強調指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還會加大,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更高。保護資源和環境,是難度很大而又必須切實解決好的一個重大課題。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總體戰略部署。《建議》從各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促進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了各區域的發展導向和總體思路。還著重在三個方面提出了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途徑。一是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包括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根據各個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三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重視發揮城市群的集聚效應。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發展。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學技術革命。這給各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努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點:一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要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三要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五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問題。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有利於減少與國外的知識產權糾紛。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科學技術發展,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要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增強科技競爭力。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要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在能源、資源、環境、農業和信息等關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要著眼長遠,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科技發展的目標,必須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各種科技資源的潛力。

從根本上說,加快科技發展,全面推動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要加快教育結構調整,著力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五)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2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決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要實現新階段的發展任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議》把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別強調要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這是因為,我國改革仍然處於攻堅階段,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必須解決不少難度很大的深層次問題;同時,要搞好「五個統籌」,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都要靠深化改革。因此,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建議》對「十一五」時期深化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這里就幾個問題作點說明。

第一,著力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重點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目前,各級政府仍然管了許多不應該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應該由政府管理的事卻沒有管好,一些部門之間職責不清、管理方式落後、辦事效率不高。只有堅決實行政企分開,企業才能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也才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制度。要繼續推進政企分開,堅決把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中介組織和市場,同時把該管的事切實管好,並要適應新的情況,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強管理。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特別要建立健全和嚴格實施市場准入制度,加強對全社會投資活動的引導、調控和監管。要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減少行政層級,理順職能分工。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第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繼續推進。要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准入,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建立健全各類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和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同時,認真貫徹落實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為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第三,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要從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約能源資源、促進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出發,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增值稅制度,實現增值稅轉型。調整和完善資源稅。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這是關系改革和發展全局的重要任務,直接關繫到國家經濟穩定與安全。要繼續推進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在深化改革中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目前我國已進入加入世貿組織的後過渡期,對外開放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環境。在紡織品貿易、知識產權、能源資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問題還會繼續出現。必須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既符合我國利益、又能促進共同發展,作為處理與各國經貿關系的基本准則。一是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實現進出口的基本平衡。二是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加強對外資的產業和區域投向引導。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到境外投資。要進一步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促進生產要素跨境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體制和政策。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六)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特別要突出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社會保障、扶貧、教育、醫療、環保和安全等問題。

就業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是我們要長期面對的突出難題。未來一個時期,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都很大,就業矛盾相當突出。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和再就業。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維護社會公正、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要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同時,要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城鎮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

鑒於當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矛盾比較突出,《建議》高度重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的問題。明確提出了逐步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原則和政策,強調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國民素質,必須大力發展教育。重點加強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對農村學生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補助費,認真解決城市低收入群眾的子女就學困難問題。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要進一步採取措施,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現象。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要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特點,採取不同的政策。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要努力創造更多更好適應廣大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

努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水平。要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對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助服務能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完善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關系重大,必須進一步抓好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工作。要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嚴格安全執法,加強安全生產設施建設。同時,要強化對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等市場監管,保證人民群眾健康安全。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建議》專門闡述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系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等重大問題,提出了明確要求。

四、關於「十一五」時期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重大關系

「十一五」時期的任務十分繁重和艱巨,有許多「兩難」的棘手問題需要解決。做好今後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全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特別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重大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內需和外需的關系。立足於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方針。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階段,國內儲蓄率也較高,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也有可能主要依靠國內需求推動發展。既要繼續擴大投資需求,保持固定資產投資以合理的規模和速度增長,更要注重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時,要繼續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國外需求。要把擴大國內需求和合理利用國外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二是正確處理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的情況下,必須自覺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增進經濟社會活力,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

❸ 十二五旅遊規劃的十一五時期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旅遊業取得明顯突破的時期。主要表現為: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逐漸優化,產業素質明顯提升,產業功能有效釋放。
在經受四川汶川地震、國際金融危機、甲型H1N1流感等諸多不利因素沖擊下,旅遊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調控能力,通過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化危機為轉機,我國旅遊業在各行業中率先實現復甦和增長,旅遊業總收入首次突破一萬億元,國內旅遊總人數首次突破20億人次,入境旅遊人數、旅遊外匯收入首次進入全球前五位。在全國旅遊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確立的總體發展目標。
旅遊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明顯突破,基本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旅遊產品結構,相對完善的旅遊服務功能、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旅遊產業體系,並形成了以國內市場為主體、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的格局。
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旅遊要素發育更加成熟,旅遊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度假產品、專項旅遊產品、旅遊新業態成為投資熱點,海外上市成為新興旅遊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其他產業開始介入旅遊業,加速了旅遊產業的市場化進程。
旅遊業日益受到社會關注,成為擴內需、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旅遊產業地位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國務院明確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陸續實施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發展旅遊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戰略措施。
服務國家外交戰略取得明顯突破,積極實施對外開放,國際旅遊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進一步確立了世界旅遊大國地位。

❹ 廣東省十一五規劃具體內容

「十一五」規劃內容解析
【正文】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二、《建議》最鮮明的特點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成為建議最鮮明的特點。
作為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心血,吸取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成為《建議》最鮮明的特點。
三、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
「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建議》從「十一五」時期我國發展的實際出發,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
「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建議》在科學判斷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主要特徵、深入分析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突出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的6條原則。
四、中國發展的最大主題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離不開體制機制的保障。《建議》強調,要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這意味著,未來五年,努力形成一套完善的體制機制,促使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將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大主題。

十一五規劃建議透出諸多亮點 確定發展方向
建國56年來,中國的五年計劃從未像「十一五」這樣如此吸引國內外關注。「十一五」規劃將以科學發展、共同富裕等諸多亮點,確立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政策取向。
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於10月11日下午在北京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立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從《建議》內容看,與之前的十個五年計劃相比,「十一五」規劃將體現出諸多亮點。
一、社會公眾首次廣泛參與建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間的「五年計劃」,從來沒有像「十一五」這樣牽動13億中國人心,並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也從來沒有像如今中國政府高層如此重視民眾對於該規劃建議的參與。
2005年7月27日,洋洋8萬言的《中國公眾對編制國家「十一五」環保規劃意見建議書》出台,並上報國務院。該建議書的412萬中國公眾建言者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港澳特別行政區,也包括海外的中國留學生,不少建議將體現在「十一五」規劃中。
這份8萬言的建議書源於此前的一次全國范圍內的公開問卷調查,即由中華環保聯合會,通過《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中國環境報》及中華環境公眾信息網發布的公眾調查問卷,徵集民眾對「十一五」環保規劃的意見和建議,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承擔此次公眾調查的問卷回收及統計撰稿工作。
據統計,參與調查的公眾平均年齡為29.7歲,71.1%是男性,具有大專以上學歷者佔67.6%。他們主要來自學校、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軍人武警和國有企業。其中超過1/3的參與者是學生(包括25%的大學生和10.4%的中學生),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佔8.2%。
香港《文匯報》為此以《「十一五」規劃納412萬人建言》為題,分析說這凸顯了該規劃報告的制定過程充分體現出「科學性」。
而早在兩年前,專門負責五年規劃編制工作的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下稱發改委)曾公開發布消息,面向海內外公開招標「十一五」規劃的前期研究課題。這是新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首次將未來發展規劃以公開招標方式向社會咨詢、徵求和購買方案。
據了解,這次招標主要面向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及國際組織等;願意參加投標的單位按照規定,可根據自己的研究優勢確定研究課題和重點,填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研究課題申請書》;發改委專門組織成立了評審小組,對投標單位的申請方案和研究力量進行評審,擇優確定中標單位,並於2003年11月30日前下達了項目中標通知書;後來,中標單位與發改委簽訂了項目協議書,規定在2004年6月前完成研究報告初稿。
一直以來,中國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多在中央、地方政府以及部委的研究機構中進行。由於缺乏民間的參與,制定出的政策與法規有時難免未全面考慮各方面的利益,而更多地是反映了部門利益或地方利益。
據悉,「十五」規劃編制時,政府也曾向社會徵求建議,但當時只是希望各界「獻計獻策」,其性質與招標完全不同。對於這次招標,《中國新聞周刊》當時以《「十一五」招標:到民間「買思想」》為題作過專題報道。
公眾和眾多研究機構的廣泛參與,不僅說明新的五年規劃制定的過程擁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編制的內容會更加科學,這本身就說明中國決策的民主性在不斷增強。發改委規劃司司長楊偉民曾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已經使國家規劃編制和實施的體制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
計劃經濟下,規劃具有指令性,實現規劃目標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的性質、作用、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實現規劃目標,也主要依靠企業、消費者等市場主體的行為。社會力量的參與,無疑大大增強了規劃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❺ 哪一個五年規劃指出中國要將旅遊業作為一個主要的行業

2006年,中國旅遊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這是國民經濟計劃,五年一劃定,和城市規劃不同

❻ 《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什麼

為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一指導思想,實現轉變發展觀念、創新內發展模式、提高發展容質量,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即「六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衡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❼ 湛江南三大橋

為了萬南三人的建橋夢
南三島是我國第七大海島。它四面環海,島上海產、風力等自然資源豐富,濱海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然而多年以來,南三島上10萬群眾出入島只能靠乘坐渡船往來,生產生活十分不便。落後的交通條件制約了南三島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很多招商引資開發建設項目亦因交通問題而擱淺。在各級政府及湛江振興南三經濟促進會的努力下,李忠等9名南三籍企業家致富不忘桑梓,聯手扛起了建設南三大橋的大旗,擬投資1.32億元建設南三大橋,並承諾大橋建成通車後放棄收費。一切准備就緒,南三大橋即將動工建設,南三島居民千百年的建橋夢即將圓了。然而為了南三人的這個建橋夢,多少人為它操勞與奔波……
交通不便
困擾南三發展
一直以來,南三地區流傳著兩句順口溜:「有女不嫁南三島」「最賤不過南三泥」。兩句俗語形象道出了南三島的尷尬。
坡頭區副區長李增向記者講起一件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一位老人突發闌尾炎,情況十分危急。由於島上的醫療條件有限,無法做闌尾切除手術,外出的交通又不便利,老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無奈之下,大家的齊心協力用一條小小的舢板船將老人送上了對面的海岸,這才挽回了老人的生命……「每逢區里開會,南三鎮上的領導都要提前一天出發,當天晚上在區里住下,才能趕得上第二天的會議。」
大橋建設工地上工人們告訴記者,麻斜、南三之間最近的距離只有800多米,每逢海水退潮、水位最低時甚至可以輕松的趟水過去。但是因為沒有橋,人們從南三到麻斜至少需要輾轉一個半小時至兩小時,如果沒有趕上渡船,花費的時間更長。從南三島出來,首先要坐船到海濱渡口,然後再從渡口坐船或者乘車經過海灣大橋到達麻斜,本來只要不到5分鍾的直線車程,變成了一個交通圈。道路遠不說,來回乘船的費用也不少。記者了解到,從南三乘快艇到海濱渡口需要5.2元,普通船隻每次每人2.2元,從渡口到麻斜則要1.5元,加上乘車的費用,來回至少需要十多元錢。本來就不富裕的島上居民想出島一次確是一件難事。
島上的農作物、水產品資源十分豐富,可是落後的交通條件制約了南三島的經濟發展,很多招商引資開發建設項目亦因交通問題而擱淺,很多南三人不得不外出拼搏。年復一年,島上的經濟情況愈發不容樂觀。李增副區長在說到南三島時,有這樣一句引人深思的戲言:「哪怕再有錢,春節、清明也不能在當天開車乘車去南三,因為人太多了。」麻斜村村委會的張書記說,他也有親戚在南三島,可是交通不便致使他們之間很少彼此探望,有時候站在岸邊看著南三,心裡的滋味很難用語言表達。這些純朴的農民幾輩人都只有一個心願,就是期盼能早一天修上一座橋,早一天和海的這一邊連在一起,早一天過上好日子。「如果有一天,南三能夠建橋通車該多好啊!」海濱渡口一位剛從南三島過來的老人慨嘆地說。
現場: 大橋工地堆滿建築材料
傍晚,落日的余暉撒在南三島與麻斜之間的海面上,海水映著落日,遠方棕櫚林立,到處彌漫著亞熱帶獨有的風情。站在位於湛江坡頭區麻斜赤後村與渡仔村之間南三大橋建設工地上,腳下的海水已經退潮,南三與麻斜之間的灘塗裸露出來,海沙細膩柔軟,對岸800多米外的南三島上,人影若隱若現,交談的聲音徐徐傳來。
海這邊的岸上矗立著一塊橋基,橋基旁邊是建橋的工程標志牌,建成了兩棟工作板房與衛生間等,工地現場堆滿了建橋所要用的工程機械、模板以及鋼梁等設施。夕陽下,幾名建築工人正在緊張的忙碌著。「再過幾天,這里就要開始動工啦。」一名工人用手背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指著身邊的橋基說道。
日前,經過市委市政府以及坡頭區區委區政府兩年多的努力,南三大橋終於獲得廣東省發改委正式批復立項,大橋將動工。該橋預計於2009年12月31日前通車。得知這個消息後,南三鳳輦村村民陳生激動的告訴記者:千百年來,南三人建橋的夢想終於可以在自己這輩子實現了。
九位老闆
出資億元建大橋
事實上,坡頭區委、區政府一直把南三大橋的建設當作頭等大事來考慮。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招商引資。但由於南三經濟發展長期滯後,人流、車流量少,建橋經濟效益不明顯,單靠大橋收費難得到投資回報,甚至連大橋的日常維護都難以維持,幾經爭取都少人問津。近幾年來,坡頭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一園一區一帶一島」發展戰略,其中「一島」指的是南三島,明確指出要加緊招商引資籌建南三大橋,打造南三旅遊品牌,大力發展南三島特色旅遊業和娛樂業,把南三島建設生成生態旅遊觀光海島,湛江市區的旅遊休閑渡假中心。
正當坡頭區政府及湛江市振興南三經濟促進會苦苦尋覓建橋投資商的時候,生於斯長於斯,切身感受到受交通制約切膚之痛的李忠等9位南三籍企業家聯手扛起了建設南三大橋大旗。李忠等9名南三籍的企業家與坡頭區政府在2005年工博會上簽訂了建橋意向書。大橋建成後,9位股東將把它捐贈給區政府,由區政府進行管理。李副區長表示,這座大橋不收取交通費等任何費用,區政府會每年撥款做好養護工作。
記者輾轉采訪了幾位捐資者,他們對捐資建橋之事並不想過多宣揚:「應該做的一點小事罷了。」「我們是南三島長大的孩子,那個地方養育了我們。可從小過的苦日子是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記得小時候因為交不起幾塊錢的學費而被迫退學,吃不飽穿不暖,長大後因為交通閉塞,島上窮,甚至都沒有姑娘願意嫁過來……後來走出南三在外創業,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我們都富裕了,但是並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還在受苦。出錢修建這座大橋,就算是我們對家鄉和親人們把我們養大的回報吧!」
展望:實現坡頭一體化
南三大橋的建成在望,對於南三島的經濟發展將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大橋建成後,南三島和麻斜將被連成一塊,政府會修建一條四車道的水泥路,這樣南三島不僅通了船,更通了車。路通財通,島上的農作物和豐富的水產品可以直接通過大橋運往坡頭,然後再經過海灣大橋運到市區,另外,交通順暢後,美麗的自然風光將吸引更多的遊人前來旅遊。
南三大橋的修建對於麻斜也將起到輻射作用,使麻斜和南三一樣,以豐富的資源吸引大量的投資,從而加速麻斜的發展。南三島祖祖輩輩人盼望能擁有一座橋,海島能夠早日通車的夢想,終於就要成為現實,當以前只是在一些神話傳說中可以聽到的海中休息、娛樂,都將變成現實。
●1992年,波利維亞商人張和平到南三島投資開發西海岸,在南三島北涯頭投資房地產,成立龍寶公司,並欲建和平大橋。1994年和平大橋舉行奠基典禮,後因故沒了尾聲。
●2004年2月,坡頭區四套班子會議研究南三大橋建設事宜,決定成立坡頭區南三大橋籌建領導小組,時任區委常委李本鵬任組長,時任副區長李增任副組長。
●2005年11月,李忠、李華盛、黃壯強、傅騰強、莫延昌、黃土群、鄭石軒、鄭羅豐、關子敬等9位南三籍企業家合資成立湛江市南三大橋建設有限公司,並在2005年湛江工博會上與坡頭區政府簽訂建橋意向書。擬建的南三大橋,總投資1.32億元,選址在麻斜赤後村至南三邊防派出所之間海域。
●2005年12月,坡頭區政府成立坡頭區南三大橋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全力支持南三大橋籌建工作。南三大橋建設項目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2006年,南三大橋建設項目被列入湛江市「十一五」規劃建設項目。
●2006年5月,南海艦隊正式批復同意建設南三大橋。
●2006年5月,省航道局進行橋址勘察論證,對橋址地質進行了鑽探。
●2006年6月,廣東省交通廳批復原則同意湛江「十一五」期間開展南三大橋前期研究工作。
●2006年9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批復同意南三大橋作為經營性收費項目。
●2007年3月,湛江市規劃委員會批准南三大橋選址。
●2007年7月,廣東省航道局作出《關於官南線南三大橋跨越南三河有關通航標准和技術要求復函》,同意南三大橋在南三碼頭上游約500米處跨越南三河興建,並初步確定了大橋的主跨和橋高等。
●2007年12月,坡頭區成立南三大橋經線范圍內灘塗養殖清理工作領導小組,副區長李增任組長。
●2008年1月,南三大橋建設有限公司就大橋建成後的大橋有關權益問題向坡頭區政府遞交正式文書,承諾放棄收費,同時將大橋的所有權贈送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接手管理。
●2008年1月,坡頭區完成南三大橋項目業主招投標工作,確定項目業主為南三大橋建設有限公司。
●2008年2月2日,南三大橋獲廣東省發改委批復同意立項。批復同意南三大橋建設項目路線起於麻斜街赤後村與渡仔村之間的養殖場附近跨南三水道,終於南三島(接已建成的南三島公路),橋長約861米,引道長210米,採用二級公路標准,設計速度6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18米,橋涵設計汽車荷載等級為I級;工程投資估算約0.99億元(含建設期貸款利息,不含前期橋址勘探等系列籌建經費)。並核准了工程項目的招投標。
●2008年2月份開始,建設南三大橋施工機械、設備等陸續進場。

❽ 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從哪年開始如題 謝謝了

「十一五抄」全稱是——中華人襲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時間是從2006~2010年。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中國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已經編制了十個「五年計劃」,目前正在著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研究、編制工作。

❾ 廣東湛江旅遊怎樣!應該大力打造!

湛江是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 是粵西和北部灣城市群中心城市、 首批「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支點城市、 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廣東省衛生城市、 廣東省文明城市。

❿ 湛江5年崛起忽悠我們老百姓吧

如果你說湛江人,我希望你或者大家可以關心湛江的相關報道,別做井底之蛙!要對湛江的經濟崛起要有信心!湛江的大工業大項目你知道嗎?例如寶鋼鋼鐵基地落戶東海島,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等,都是湛江市經濟崛起的巨大引擎!上面的要麼動工建設,預計2年後投產(沒記錯的話),或者已經投產了!
【貼士!!】你知道嗎?當年鄧XIAO平爺爺視察湛江,就說過「北有青島,南有湛江」,這就是現在」湛江學青島助推起「的支點你可以搜索《湛江市學青島推崛起行動方案》!特別是搜索《湛江振興2013之「學青島推崛起」行動_南方網 》這個是南方網的綜合詳細的專題報道!和你自己可以搜索新聞關鍵字《雷州半島環島一級公路》,現在徐聞段開始動工建設,這個公路是湛江全市崛起的關鍵交通樞紐!
《湛江市學青島推崛起行動方案》報道節選【行動計劃:六大提升 追趕一流城市】

湛江學青島、推崛起,核心任務就是以青島為標桿,取青島之長、補湛江之短,學青島之優、創湛江之新,以世界眼光謀劃湛江發展,奮力追趕國內一流城市。

追趕目標:分階段追趕青島標兵

·近期目標:到2017年成功邁入「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

到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2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5.8萬元,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工業總產值達5800億元。二、三次產業比重達85%以上。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2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000億元。港口吞吐量達3億噸。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85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167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52.5%以上。全面實現「五年崛起」的目標,成功邁入「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成為更具集聚力、輻射力、引領力的粵西地區中心城市。

·中期目標:到2020年成功邁入發達沿海開放城市行列

到2020年,形成以藍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濱海旅遊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二、三次產業比重達90%以上。全市生產總值達68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9萬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50億元。港口吞吐量達4億噸,建成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21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200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60%以上。成功邁入發達的沿海開放城市行列,成為全國海洋經濟示範市。

·遠期目標:通過15年左右的努力成功邁入國內一流城市行列

通過15年左右的努力,成功邁入國內一流城市行列,成為獨具魅力的國際知名海灣城市。

六大提升工程推湛江崛起

實現奮斗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幾代湛江人的不懈努力。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湛江的主要任務是:全力推動五年崛起,力爭2017年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為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奠定堅實基礎。具體來說,將全力實施六大提升工程:

(一)實施產業競爭力提升工程

1、加快做大做強臨海工業主導產業。

加快打造鋼鐵、石化、造紙「三大產業航母」和特色輕工、食品加工、醫葯保健、裝備製造、能源開發「五大產業集群」,大力引進和培育「五新」產業。

2、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實施「五島一灣」旅遊發展規劃,重點推進南三島濱海旅遊示範區、特呈島國家海洋公園、東海島龍海天景區、三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大湖光岩旅遊區建設等。加快編制《湛江市商業網點規劃》;加快建設市區和各縣城中央商務區、東海島中心商務區等;促進電子商務應用;實施城市安居工程等。

3、強力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加速東海島、奮勇高新區、南三島「三大增長極」的開發建設,加快推進廣州(湛江)、順德(廉江)、深圳龍崗(吳川)3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和坡頭科技工業園、遂溪嶺北工業園擴容增效。到2017年,全市建成1個工業產值超1000億元、2個超200億元、5個超100億元的產業園區。

4、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創新驅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

(二)實施新型城市化提升工程

1、拓展海東。將海東新區作為城市擴容提質的主戰場,努力打造成拓展國際合作的重要門戶、國家海洋戰略的重大平台、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門戶樞紐、粵西中心城市的新興載體、南亞熱帶的生態型海灣城市。

2、提升海西。大力實施強芯提質工程,加快推進城市大型商務中心、文化中心、職教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建設。

3、擁灣建設。圍繞湛江灣和雷州灣展開布局市區,推動中心城區由集中海西發展向擁灣發展,構建「兩灣多岸、眾星拱月」的生態型海灣城市新格局。

4、產城聯動。堅持產業為基、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堅持城市新區規劃與新區產業規劃同步進行,科學謀劃和布局二、三產業,以產業發展支撐城市發展。

5、市縣統籌。實施全域湛江統籌發展戰略,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一體化建設。加快將5個縣城打造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中等城市,加快打造環半島濱海藍色經濟發展帶、茂湛高速公路沿線綜合發展帶、湛徐高速公路沿線綠色發展帶。

6、精細管理。加快建設電子政府和智慧城市,2014年底前建成市區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立完善「區幹事、市考核」的考核體系。從2014年起連續三年實施「城市精細管理年」計劃。

(三)實施交通現代化提升工程

1、推動對外交通高速化。加快建設深湛高速鐵路,年內動工建設東海島鐵路,確保2016年上半年建成。加快對外高速公路建設,完善湛江高速公路網。

2、推進市內交通網路化。科學謀劃建設中心城區環城高速公路、軌道交通,打通城區東西南北各組團連接通道,改善市民出行條件。

3、提升港口建設水平。推動湛江港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發展,進一步提高港口核心競爭力,力爭2017年湛江港重新進入中國十大港口行列。

4、打造粵西國際空港。實現「三年翻番」計劃,力爭到2016年湛江機場實現航空客流量150萬人次。2015年動工建設湛江國際機場,同步規劃建設空港經濟區。

(四)實施文化軟實力提升工程

1、加快建設骨幹文化設施。聚力打造「調順文化島」,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建設湛江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中心和文化廣場,力爭建成「傳世之作」。

2、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規劃建設市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和文化市場,設立湛江文化創意發展基金,不斷培育和壯大文化創意產業。

3、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確保2015年建成「教育強市」。加快推進市職教基地建設。打造粵西高素質產業人才培養高地。實施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培養計劃。

4、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全面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藍色崛起」主題系列文藝創作和「三文」等群眾性文化創建活動。

(五)實施對外開放度提升工程

1、加快對外合作平台建設。加快規劃建設中歐產業園,推動世界500強企業在湛建立先進製造業基地。辦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國際水產博覽會、湛江國際海洋周等。

2、做大外向型經濟。加大對世界500強企業招商引資的力度。完善國家級水海產品和省級小家電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建設。逐步培育發展一批跨國公司。

3、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加快構建湛茂陽臨港經濟圈,積極融入北部灣經濟圈,進一步密切與港澳及珠三角的產業合作,建立湛江—青島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等。

(六)實施民生滿意度提升工程

1、實施收入倍增計劃。加快構建幸福導向型產業體系,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等。力爭到2017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

2、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完善醫保「湛江模式」。科學布局並加快建設骨幹醫療機構。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

3、改善城鄉生態宜居環境。加快推進「五城同創」。深入開展創建生態文明區城鎮村五年行動計劃等。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