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減免企業稅收能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有利於企業發展內並帶動整個國民容經濟發展。(2分)
②減免企業稅收會減少國家財政收入,會影響財政作用的發揮,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2分)
③國家還可以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2分)(說明:若從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新型城鎮化等任一角度回答,並言之有理的,即可得2分;從國家減免稅收的角度回答,不得分。)
⑥ 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2008年統計公報》
2007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國家旅遊局 (2008年8月)
2007年,我國旅遊業發展勢頭良好,三大市場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共接待入境遊客13187.33萬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匯收入419.1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5%和23.5%;國內旅遊人數16.10億人次,收入7770.62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5.5%和24.7%;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旅遊業總收入1095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2.6%。
一、入境旅遊業實績
2007年,我國入境旅遊市場繼續穩步發展,主要統計指標同比均有所增長:
——入境旅遊人數達13187.3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外國人2610.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6%;香港同胞7794.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澳門同胞2318.6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0%; 台灣同胞462.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
——入境過夜旅遊人數達5471.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6%。在入境過夜旅遊者中,外國人2139.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2%; 港澳同胞2929.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8%; 台灣同胞402.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7%。
——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419.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
二、國內旅遊業實績
2007年,我國國內旅遊繼續強勁增長,出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維持兩位數的增長。
——全國國內旅遊人數達16.10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城鎮居民6.12億人次,農村居民9.98億人次。
——全國國內旅遊收入7770.62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城鎮居民旅遊消費5550.39億元,農村居民旅遊消費2220.23億元。
——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482.65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城鎮居民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906.93元,農村居民國內旅遊出遊人均花費222.47元。
——在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中,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4.17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16億元。
三、入境旅遊客源市場情況
1、外國市場
2007年,外國入境市場有較快增長,與上年相比,各洲來華人數均有一成以上幅度的增長。全年入境外國遊客2610.9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6%。
——亞洲市場依然獨大,亞洲各國入境總人數比上年增長18.2%,占入境外國人總數的61.5%,市場份額比上年增長0.3個百分點。其中:韓國繼續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國。
——洲際市場繼續保持強勁增速,入境人數同比增幅均達到兩位數。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入境人數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17.7%、13.1%、14.1%和29.1%。
——外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停留天數和人均天花費較之上年均有增加。2007年,外國入境過夜旅遊者在境內平均停留時間為7.0天,比上年增加0.1天;人均天花費為196.39美元, 比上年增加21.32美元,同比增長12.2%。
16個主要客源國2007年的入境旅遊人數和增長情況如下:
序號 國家 入境旅遊人數 比上年增長
(萬人次) (%)
1 韓 國 477.68 21.7
2 日 本 397.75 6.2
3 俄羅斯 300.39 24.9
4 美 國 190.12 11.2
5 馬來西亞 106.20 16.6
6 新加坡 92.20 11.4
7 菲律賓 83.30 18.3
8 蒙 古 68.20 8.0
9 泰 國 61.16 3.3
10 澳大利亞 60.74 12.9
11 英 國 60.51 9.5
12 加拿大 57.72 15.5
13 德 國 55.67 11.2
14 印 尼 47.71 10.2
15 法 國 46.34 15.2
16 印 度 46.25 14.2
2、港澳台地區市場
2007年,香港和台灣市場繼續發展,澳門市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較上年略有下降。
——2007年,香港市場入境人數為7794.8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過夜旅遊者2539.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2%,佔32.6%;一日遊人數5255.7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1%,佔67.4%。
——2007年,澳門市場入境人數2318.6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0%。其中:過夜旅遊者390.8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8%,佔16.9%;一日遊人數1927.8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3%,佔83.1%。
——2007年,台灣市場入境人數462.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入境旅遊接待與收入情況
——200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待的入境旅遊者總計為7311.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1%。接待量超過50萬人次的有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北京、福建、山東、雲南、廣西、遼寧、四川、內蒙古、黑龍江、湖北、陝西、湖南、安徽、天津、河南、河北、重慶、海南、山西、江西、吉林等25個省(區、市)。廣東省接待入境旅遊者2460.87萬人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2007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接待的外國旅遊者總計為4242.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8%。接待量超過40萬人次的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遼寧、內蒙古、雲南、黑龍江、廣西、湖北、四川、福建、陝西、天津、湖南、安徽、河北、重慶、海南、河南、山西、吉林、新疆等25個省(區、市)。廣東省接待外國旅遊者628.51萬人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
——2007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福建、山東、遼寧、雲南、天津、黑龍江、湖南、陝西、廣西、內蒙古、四川、湖北、重慶、安徽、河南、河北、海南、山西、江西、吉林、新疆、西藏、貴州等28個省(區、市)。廣東省的旅遊(外匯)收入達87.06億美元,繼續居全國第一位。按外匯收入多少排列,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具體情況是:
序號 地區 國際旅遊 接待入境
(外匯)收入 增長 旅遊人數 增長
(萬美元) (%) (萬人次) (%)
1 廣東 870 552 15.6 2 460.87 17.8
2 上海 467 297 19.7 520.10 11.9
3 北京 457 962 13.7 435.48 11.6
4 江蘇 346 900 24.5 512.55 15.1
5 浙江 270 790 27.0 511.18 19.8
6 福建 216 936 47.5 268.75 17.0
7 山東 135 185 33.3 249.64 29.3
8 遼寧 122 786 31.4 200.09 24.0
9 雲南 85 958 30.5 221.90 22.6
10 天津 77 871 24.4 103.23 17.2
11 黑龍江 64 270 30.5 141.42 32.9
12 湖南 64 218 27.6 120.57 24.2
13 陝西 61 211 19.8 123.13 16.0
14 廣西 57 708 36.4 205.52 20.3
15 內蒙古 54 485 34.9 149.45 21.3
16 四川 51 243 29.7 170.87 21.9
17 湖北 41 264 28.9 131.82 24.9
18 重慶 38 231 23.8 76.17 26.3
19 安徽 34 400 51.7 106.43 32.4
20 河南 31 801 16.2 88.09 16.3
21 河北 30 911 27.1 81.76 12.8
22 海南 30 160 31.6 75.31 22.1
23 山西 22 171 35.0 73.79 28.6
24 江西 19 554 40.1 66.47 33.7
25 吉林 17 931 30.6 54.36 25.0
26 新疆 16 190 26.5 43.84 20.9
27 西藏 13 529 122.0 36.54 136.0
28 貴州 12 918 12.2 43.00 33.8
29 甘肅 7 021 11.6 33.12 9.2
30 青海 1 590 20.0 5.00 18.5
31 寧夏 261 7.5 0.94 8.2
五、主要城市入境旅遊接待與收入情況
——2007年,接待入境旅遊者人數超過20萬人次的城市有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蘇州、桂林、南京、青島、天津、西安、廈門、大連、重慶、成都、昆明、無錫、寧波、黃山、中山、泉州、福州、武漢、三亞、長沙、沈陽、煙台、溫州、哈爾濱、威海、洛陽、鄭州、延邊、承德、烏魯木齊、南通、秦皇島、長春等39個,比上年增加3個; 另有漳州、濟南、拉薩、九江、汕頭、太原、海口、南寧、大同、貴陽、合肥、石家莊等12個城市的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次。
——2007年,接待外國旅遊者人數超過10萬人次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蘇州、天津、青島、西安、桂林、南京、大連、重慶、成都、珠海、昆明、黃山、廈門、三亞、武漢、寧波、無錫、沈陽、長沙、福州、威海、煙台、延邊、溫州、洛陽、烏魯木齊、秦皇島、承德、哈爾濱、南通、長春、鄭州、拉薩、中山、太原、南寧等41個,比上年增加2個。
——2007年,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杭州、珠海、蘇州、南京、天津、廈門、青島、福州、大連、西安、泉州、寧波、重慶、無錫、桂林、長沙、沈陽、成都、南通、三亞、煙台、武漢、漳州、中山、昆明、黃山、哈爾濱、溫州、秦皇島、威海、鄭州、烏魯木齊等36個,比上年增加3個;另有洛陽、長春、連雲港、濟南、承德、太原、合肥、延邊、汕頭、拉薩、九江等11個城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超過5000萬美元。 上海市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達46.73億美元,居全國城市第一位。按外匯收入多少排列,36個旅遊創匯大市的具體情況是:
序號 城市 國際旅遊 接待入境
(外匯)收入 增長 旅遊人數 增長
(萬美元) (%) (萬人次) (%)
1 上海 467 297 19.7 520.1 11.9
2 北京 457 962 13.7 435.5 11.6
3 廣州 319 147 14.1 611.3 8.3
4 深圳 262 328 15.8 831.3 18.7
5 杭州 112 665 24.0 208.6 14.6
6 珠海 90 240 3.3 282.0 1.5
7 蘇州 88 916 18.9 161.2 16.9
8 南京 80 764 19.3 116.1 15.0
9 天津 77 871 24.4 103.2 17.2
10 廈門 71 880 21.7 93.2 3.3
11 青島 67 507 24.4 108.0 26.4
12 福州 59 868 137.3 58.9 87.1
13 大連 58 125 25.0 84.0 20.0
14 西安 54 300 16.3 100.0 15.3
15 泉州 49 398 15.2 60.2 8.3
16 寧波 43 070 27.8 68.9 27.0
17 重慶 38 231 23.8 76.2 26.3
18 無錫 36 249 14.5 69.5 -2.6
19 桂林 36 006 36.9 128.6 16.2
20 長沙 30 440 26.6 47.6 39.3
21 沈陽 28 993 25.2 45.6 14.0
22 成都 26 142 29.5 73.7 27.1
23 南通 24 728 41.3 22.4 24.0
24 三亞 24 408 43.0 52.2 34.3
25 煙台 22 950 38.3 30.7 28.2
26 武漢 22 828 17.2 53.0 15.5
27 漳州 22 469 148.9 18.7 0.7
28 中山 21 678 0.0 68.3 11.4
29 昆明 20 784 9.5 71.3 0.8
30 黃山 17 507 60.3 68.6 25.7
31 哈爾濱 15 316 14.8 27.0 13.5
32 溫州 14 083 28.9 28.9 14.1
33 秦皇島 13 073 25.6 22.2 11.2
34 威海 12 447 39.4 26.7 30.5
35 鄭州 10 884 4.6 26.2 12.9
36 烏魯木齊 10 587 20.8 23.2 14.1
六、全國星級飯店的規模和經營情況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的總體規模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到2007年末,全國共有星級飯店13583家,比上年末增加832家,增長6.5%;客房157.38萬間,增加11.39萬間,增長7.8%;床位296.94萬張,增加18.40萬張,增長6.6%。
——到2007年末,全國星級飯店共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298.5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6%。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的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為60.96%,比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
——2007年,全國13583家星級飯店營業收入總額1647.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上繳營業稅118.34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員勞動生產率9.87萬元/人,比上年上升5.2%。
——全國5806家國有星級飯店,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619.92億元;上繳營業稅41.14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9.01萬元/人。
——全國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資興建的592家星級飯店,2007年共實現營業收入284.82億元;上繳營業稅19.62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6.50萬元/人。
——在13583家星級飯店中:五星級飯店369家,比上年末增加67家;四星級飯店1595家,增加226家;三星級飯店5307家,增加528家;二星級飯店5718家,增加20家;一星級飯店594家,減少9家。
——2007年全國星級飯店規模及其經營情況,具體如下:
飯店數 客房數 床位數 營業收入 客房出租率
(家) (萬間) (萬張) (億元) (%)
合 計 13583 157.38 296.94 16470.31 60.96
按經濟類型劃分
國有企業 5806 66.61 131.22 6199.19 60.42
集體企業 914 8.87 17.05 732.11 58.24
股份合作企業 342 3.46 6.63 295.57 60.55
聯營企業 78 1.15 2.09 109.89 58.94
有限責任公司 2665 33.43 61.22 3646.51 61.36
股份有限公司 646 9.00 16.54 944.16 61.83
私營經濟 2309 18.89 35.56 1420.24 59.35
其他企業 230 2.37 4.45 272.24 61.75
港澳台投資經濟 354 8.17 13.33 1686.90 65.30
外商投資經濟 239 5.43 8.85 1163.49 65.87
按規模劃分
客房數500間以上 146 10.46 17.37 2177.07 63.52
客房數300-499間 578 21.09 35.87 3381.74 62.62
客房數200-299間 1083 25.95 46.31 3072.87 63.79
客房數100-199間 4058 55.23 105.51 4564.31 61.22
客房數99間以下 7718 44.66 91.87 3274.31 57.90
按飯店星級劃分
五星級 369 13.73 21.47 4010.67 64.64
四星級 1595 33.69 60.06 5028.52 63.84
三星級 5307 64.76 124.33 5197.58 61.25
二星級 5718 42.04 84.72 2117.68 56.73
一星級 594 3.16 6.36 115.87 56.84
七、旅行社的規模和經營情況
——到2007年末,全國納入統計范圍的旅行社共有18943家,比上年末增加98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797家,比上年末增加143家;國內旅行社17146家,比上年末增加843家。
——到2007年末,全國旅行社資產總額517.00億元,比上年增長6.6%;各類旅行社共實現營業收入1639.30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實際繳納稅金10.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2007年,全國國際旅行社共招徠入境遊客1373.04萬人次、5821.87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24.0%和22.1%;經旅行社接待的入境遊客為2175.14萬人次、6378.70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7.3%和20.9%。
——2007年,全國旅行社共組織國內過夜旅遊者8424.48萬人次、26391.76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1.1%和15.1%;經旅行社接待的國內過夜旅遊者為10631.69萬人次、23742.45萬人天,分別比上年增長10.5%和11.2%。
八、出境旅遊情況
2007年,我國公民出國(境)旅遊市場繼續快速發展,旅遊目的地不斷增加。
——2007年,我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095.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因公出境603.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3%;因私出境3492.4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3%。出境第一站按人數排序,列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香港、澳門、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泰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
——2007年,經旅行社組織出境旅遊的總人數為987.42萬人次,比上年增加144.40萬人次,增長17.1%,其中:組織出國游502.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9%;組織港澳游485.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7%。另外共組織邊境游45.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9.4%。
——截至2007年底,除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外,已有89個國家成為我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按市場正式啟動的先後順序,89個國家分別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越南、柬埔寨、緬甸、汶萊、馬爾他、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埃及、尼泊爾、德國、印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南非、克羅埃西亞、匈牙利、巴基斯坦、古巴、希臘、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芬蘭、瑞典、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塞普勒斯、丹麥、冰島、愛爾蘭、挪威、羅馬尼亞、瑞士、列支敦斯登、衣索比亞、辛巴威、坦尚尼亞、模里西斯、突尼西亞、塞席爾、肯亞、尚比亞、約旦、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斐濟、萬那杜、英國、智利、牙買加、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秘魯、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貝多、寮國、蒙古、湯加、格瑞那達、巴哈馬、孟加拉、敘利亞、安道爾、摩洛哥、摩納哥、保加利亞、烏干達、阿曼、納米比亞、阿根廷和委內瑞拉。
——2007年,我國內地居民首站赴香港的旅遊人數為1613.6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6%;赴澳門1277.02萬人次,增長29.1%;赴泰國71.69萬人次,下降6.5%;赴新加坡64.76萬人次,增長16.2%;赴馬來西亞57.35萬人次,增長31.8%;赴菲律賓16.00萬人次,增長15.7%;赴韓國131.25萬人次,增長19.5%;赴澳大利亞39.84萬人次,增長15.5%;赴紐西蘭6.83萬人次,增長16.6%;赴日本145.81萬人次,增長13.9%;赴越南92.03萬人次,增長81.7%;赴柬埔寨14.05萬人次,增長70.7%;赴緬甸16.38萬人次,增長61.2%;赴汶萊0.26萬人次,下降7.1%;赴馬爾他0.08萬人次,增長19.3%;赴土耳其2.39萬人次,增長38.7%;赴埃及3.30萬人次,增長52.0%;赴尼泊爾2.86萬人次,增長81.9%;赴德國27.16萬人次,增長5.4%;赴印度6.98萬人次,增長48.2%;赴馬爾地夫0.95萬人次,增長47.3%;赴斯里蘭卡0.69萬人次,下降4.7%;赴南非3.88萬人次,增長22.6%;赴克羅埃西亞0.10萬人次,增長24.2%;赴匈牙利1.60萬人次,下降10.9%;赴巴基斯坦2.64萬人次,下降10.7%,赴古巴0.39萬人次,增長18.6%。
九、旅遊教育培訓情況
——到2007年末,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系(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39.74萬人,比上年增加2.3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871所,比上年減少70所,在校學生37.64萬人,比上年增加0.27萬人。兩項合計,旅遊院校總數1641所,在校學生為77.38萬人。
——2007年末,全行業在職人員培訓總量達320.94萬人次,比上年增加34.42萬人次,增長12.0%。
⑦ 沙湖旅遊發展是寧夏改革發展的縮影嗎
寧夏沙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志剛是這個大家庭的「班長」,多年的工作經歷,練就了石志剛勇立潮頭、奮勇向前的膽識和魄力。「沙湖旅遊發展是寧夏改革發展的縮影,寧夏旅遊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貫徹落實自治區全域旅遊發展戰略,打造寧夏兩個旅遊目的地,在自治區全域旅遊、大眾旅遊、智慧旅遊新形勢下,提高沙湖旅遊整體發展水平,增強行業競爭能力;積極推進優化沙湖布局,豐富旅遊產品體系,創新旅遊業態,延伸旅遊產業鏈。力求形成產業圍繞生態旅遊轉、產品圍繞文化旅遊造、結構圍繞市場旅遊調、功能圍繞大眾旅遊配、民生圍繞創收旅遊興的新格局,力爭率先在全區旅遊行業實現全域旅遊的目標。」石董事長說。
從一個年產值不到20萬元的漁場,發展成為今天年產值3億元的旅遊企業;
回顧過去,成績輝煌,沙湖人自豪驕傲;
展望未來,信心百倍,沙湖人意氣風發。
⑧ 結合材料,從政治學角度分析寧夏自治區在50年裡巨大發展的原因
寧夏,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被稱為「塞上江南」。 望的熱土。600多萬各族兒女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6.6萬平方公里的山川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半個世紀的深情關愛,半個世紀的輝煌巨變。寧夏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凝聚了黨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希望。50年來,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寧夏各族幹部群眾同心同德、頑強奮斗,推動寧夏各項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寧夏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又好又快地前行。 「促進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巍峨的六盤山、賀蘭山南北屹立,奔騰的黃河水穿越而過……目前全國有1000多萬回族人口,是我國除漢族以外分布最廣的民族,其中寧夏回族人口約有218萬,占自治區總人口的35%。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黨中央就把回族的自治問題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偉大創舉,是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過長期探索和反復實踐後得出的結論。1949年11月,毛在致中共中央西北局的一封信中就強調,在一切工作中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大批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1957年6月,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這是中共中央倡議的,得到了全國廣大回族幹部群眾以及甘肅省各界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在這一區域內,回族人口佔三分之一,漢族、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口佔三分之二。寧夏各族人民踏上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新征程。 為在寧夏建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黨和國家領導人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自治區成立之初,黨中央、中央政府和毛就委派林伯渠到寧夏指導工作。 1964年春,在革命戰爭年代數次到過寧夏的鄧第四次來到了寧夏。他說,寧夏作為民族地區,特別是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區,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加快經濟建設步伐,把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搞上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十分關心民族政策在寧夏的落實,多次強調指出,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認真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注意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特別是回族幹部。 「塞上江南,再放異彩」。1991年6月,江考察寧夏過程時,看到作為民族自治地方的寧夏,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經濟發展,十分高興,欣然題詞。他指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做好民族工作,處理好民族問題,關繫到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關繫到祖國的統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緊密聯系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實際,貫徹好黨的基本路線,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全面進步,以實現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同繁榮這個總的目標。 寧夏人民不會忘記,1995年6月、2000年5月和2007年4月,胡三次來寧夏考察。他對寧夏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為寧夏的民族團結進步確立了遠大目標。胡反復告誡當地的同志,促進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寧夏是我國回族最大的聚居地,是信仰伊斯蘭教群眾比較集中的地區,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對維護寧夏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具有重要意義。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今天的寧夏,各族人民和睦相處,攜手前行,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已成為寧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 這是實現民族平等的50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寧夏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頒布了《寧夏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規定》《寧夏清真食品管理條例》等150多件地方法規、條例和自治政策;確保回族作為主體民族在寧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在自治區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回族代表所佔的比例始終與回族人口的比例相適應,並略高於人口比例;充分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全區218萬回族人口中,平均500多人擁有一座清真寺;大力開展民族理論研究和民族政策教育活動…… 這是共同團結奮斗的50年:寧夏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不斷成長壯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寧夏進一步加快了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步伐。全區少數民族幹部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2.5倍,比1958年自治區剛建立時增長了10.5倍。4萬多名回族幹部和回族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人才成為各行業的骨幹力量。與此同時,寧夏少數民族考生的高考錄取比例逐年上升,從1995年的22.62%提高到2007年的33%。 這是全面進步發展的50年:為加強民族團結,寧夏把每年的9月定為「民族團結月」。1983年以來,確定每5年召開一次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模範個人表彰大會,現已累計表彰先進集體650個,先進個人1934名,受到國家表彰的民族團結先進集體134個,先進個人161名,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一步發展。 「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寶貴機遇,著力推動科學發展」 寧夏50年的輝煌巨變,證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這是一組令人矚目的數字:2007年,寧夏全區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位於西部地區前列,地方經濟發展年均增長率連續8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發電量居全國第一,人均產煤量居全國第三;每萬人擁有高速公路位居全國前列……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50年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剛成立時,連火柴、食糖都需要從區外調撥,糧食也要靠國家大量返銷。 發展是硬道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新世紀新階段,「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成為民族工作的主題。 「力爭用5到10年時間,在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和山川秀美上有一個新的良好開局。」2000年6月,江再次考察寧夏時指出,西部大開發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國家必須予以重點支持。國家要制定支持西部開發的財稅、金融、外資外貿、吸引人才和科技教育等方面政策。西部地區面貌的根本改變,需要許多代人的持續努力。我們必須充分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准備,同時又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 被譽為中國「枸杞之鄉」「灘羊之鄉」「甘草之鄉」「長棗之鄉」「硒砂瓜之鄉」「馬鈴薯之鄉」的寧夏,優勢是資源豐富,劣勢是生態脆弱,水資源短缺。著力推動科學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又好又快地把寧夏現代化建設搞上去,是黨中央對寧夏的新要求。 胡十分掛念寧夏的改革與發展,對在新起點上實現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1995年6月,2000年5月,胡考察寧夏時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觀念,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增強信心和緊迫感,確保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007年4月,鶯飛草長,塞上江南欣欣向榮。胡第三次考察寧夏,他叮囑當地的回、漢幹部,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寶貴機遇,著力推動科學發展,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深化改革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統籌抓好就業、社會保障、扶貧開發等工作,扎實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在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寧夏從2002年開始憑借煤炭資源富集、交通便利等獨特優勢,舉全區之力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使之成為寧夏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此次,胡深入考察了寧東基地。他指出,寧夏煤炭、非金屬等礦產資源豐富,黃河水能資源富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獨特。要依託自身優勢,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又好又快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加快發展商務、旅遊等服務業,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加快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黨中央、國務院要求中央各有關部委繼續加大對寧夏的對口支援力度,幫助寧夏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政策,做好寧夏相關專項規劃與全國規劃的銜接,深化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針對寧夏發展中的特殊困難和問題給予特殊的幫助和支持。今年8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8條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寧夏進入了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50年來,寧夏的經濟總量增長59倍,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50年前,寧夏人吃飯要靠國家大量返銷,現在人均佔有糧食530公斤,由糧食調入省變為糧食調出省;50年前連火柴、食糖都需要從外省調撥的寧夏,如今已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裝備製造和農副產品加工為基礎的現代工業體系。 我愛我的寧夏美, 塞上明珠放光輝; 高峽出平湖, 大壩多奇偉; 千里河套歌甜花香, 廣闊平原牛壯羊肥…… 這是人們對今日寧夏的深情歌唱。 「把更多資金用在支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 寧夏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沙漠肆虐,生態脆弱,是我國土地荒漠化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給寧夏不少地區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困難。特別是西海固地區生態環境惡劣,歷史上以「苦瘠甲天下」而聞名。新中國誕生後,黨和政府傾注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幫助西海固各族群眾建設家園。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年復一年「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貧困狀況。 1972年,周總理聽說西海固人民還在乾旱和貧窮中受煎熬時,不禁潸然淚下。他在中直機關7000人大會上說,西海固人民還在受苦,我這個當總理的有責任啊!隨後,國家緊急調撥大批救濟物資運往西海固。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很繁重,各族人民改善民生的願望很迫切。寧夏作為民族自治地區、革命老區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只有把民生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諧,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007年歲末,一封寄自千里之外的長信,放在了胡的書案上。「俺貧水山區的老百姓,能在家門口喝上甘甜的井水,這是村裡人從來都不敢想的事啊!鄉親們喝在嘴裡,甜在心裡,打心眼裡感謝共產黨!感謝親人解放軍……」信的落款是:陡坡村全體村民。胡當年4月到陡坡村考察後,寧夏軍區給水部隊為村民們打出了三口甜水井。喜訊傳來,胡欣然提筆作出批示:寧夏彭陽縣陡坡村全體村民來信感謝寧夏軍區給水部隊幫助他們打井,解決了吃水難的問題。請向給水部隊全體官兵轉達親切慰問。希望再接再厲,做出更大成績。 解決好人畜飲水問題,始終牽動著中南海。1995年6月,胡一到寧夏,就深入到旱情嚴重的寧夏同心縣窯山鄉,走進五道嶺村回族農民馬俊義、馬俊珍的窯洞中,關切地詢問了旱情和災區群眾的生活情況。當他聽到群眾飲水很困難時,囑咐隨行的當地幹部,要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時刻掛在心上,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處理好改革中的利益關系,切實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把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 向「世界級貧困」告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被公認困擾當今世界的兩大難題──民族與貧困問題,已經和正在得到成功解決:西海固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已由1993年的139.8萬人減少到如今的5萬人以下;貧困發生率也從1994年的15.6%下降到現在的3%以下。2007年西海固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215元,增長12.2%,成為寧夏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最快的地區。 西海固的發展和變化,只是一個縮影。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經過各族幹部群眾共同團結奮斗,今天的寧夏不僅實現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同時實現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初中升學率達到80%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6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2%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0%以上,已跨入高等教育大眾化行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業人口85%以上;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超過93%,位居西部地區前列;2008年,全區187個鄉鎮將全部建成文化站(中心);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沙漠化土地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65萬公頃,減少到118萬公頃,在全國率先實現沙漠化逆轉,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走過輝煌50年的寧夏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平等、團結、進步、互助、和諧成為寧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一個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新寧夏展現在世界面前,寧夏的明天會更好。
⑨ 寧夏旅遊業現況怎麼樣
一、發展現狀
我區旅遊業起步較晚,上世紀80年代具有獨特旅遊資源的寧夏還鮮為人知。1993年沙湖旅遊區和鎮北堡西部影視城相繼開業運營後,我區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引起了國人對寧夏旅遊的熱衷,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由此拉開了我區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帷幕。這之後自治區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大漠黃河、西夏文化、回族風情等獨特的旅遊資源,以建設中國西部獨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為目標,把旅遊業作為重要的經濟產業來抓。特別是「十五」期間,隨著發展旅遊業政策的全面實施,我區旅遊業開始步入產業化發展快車道。全社會發展旅遊產業的意識不斷增強,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產業形象漸趨鮮明,旅遊業收入逐年增加,已成為我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
----旅遊業全面發展。在旅遊業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中,旅遊住宿業、旅行社業、旅遊交通業並稱為旅遊業的三大支柱。據調查,2006年末,全區旅遊企業達到250多個,其中旅行社由47家發展到95家,星級飯店由27家增加到48家,住宿床位數由4萬多張增加到8萬多張。具備接待條件的景區(點)由32個發展到90多個,其中國家A級系列景區19個,導游員由200名增加到近2000名。
----旅遊業已成為我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資料顯示:「十五」期間我區累計接待旅客1766.3萬人次,比「九五」時期增長84.2%。實現旅遊總收入66.26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5倍,2006年全區實現旅遊總收入25.7億元,比上年增長44.7%,相當於全區GDP的 3.6%。目前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到2.5萬多人,間接從事旅遊業人數約17.5萬人,直接和間接從業人數20多萬人,佔全區就業人數的6.4%,占服務業就業人數的20.85%。可見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我區旅遊業發展密不可分,旅遊業已成為我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的組成部分。
----旅遊景區建設成績顯著。近年來,自治區政府逐年加大對旅遊景區建設投資力度,截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獨成一體兼具人文和自然景觀的六大旅遊區,即沙湖旅遊區、西夏陵旅遊區、金水旅遊區、青銅峽旅遊區、沙坡頭旅遊區和六盤山旅遊區。六大旅遊區優勢互補,各顯風采,以其濃郁的回鄉風情、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秘的西夏文化、古老的黃河文明、美麗的塞上江南等資源景觀成為西北獨具特色的旅遊勝地。目前西部影視城、西夏王陵被國家評定為4A級風景旅遊區;沙湖和沙坡頭旅遊景區不僅跨入全國35個王牌景點和全國文明風景區示範點的行列, 2007年還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發布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商務旅遊已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與普通的觀光、休閑旅遊相比,商務旅遊因其消費水平的高端性,因而對城市經濟的貢獻更為巨大。隨著我區旅遊知名度的不斷提高,以及銀川國際汽車摩托車旅遊節、沙湖國際沙雕大賽等節慶在我區的成功舉辦,我區的商務旅遊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調查顯示:2006年來寧夏的國內遊客中以休閑觀光游覽度假為出遊目的的佔全部國內遊客的65.28%;探親訪友的佔6.58%;商務活動的佔12.34 %;參加會議的佔5.32%;宗教朝覲的佔1.65%,商務、會議兩者所佔比例達到17.66%,這說明,我區的商務旅遊已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