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發展基本觀點
⑴ 概括旅遊業發展的主要意義
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目標是到2015年,旅遊消費相當於居民消費總量的10%,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其主要任務之一是促進區域旅遊協調發展,中西部要利用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有序推進青藏鐵路沿線等區域旅遊業發展,積極推動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
旅遊業除了對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2004年旅遊業增加值佔全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4%,對國民經濟貢獻度超過金融業)外,還具備和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作用」。
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功能作用
據推算,在經濟增長其他條件相對平穩的情況下,國內旅遊消費每增長10個百分點,將拉動居民消費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約1個百分點。
二、對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旅遊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約為10%,旅遊服務貿易約占服務業進出口貿易的30%。通過加快發展旅遊業,也將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地位的迅速提升。
三、對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的功能作用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大幅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耕方式、改變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使農民收入水平、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鎮化。
四、對平衡國際收支減少貿易摩擦方面的功能作用
由於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和花費較多的國家,很多屬於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歐盟一些主要國家等)。因此,通過發展出境旅遊,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我國同一些國家的貿易摩擦。
五、對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的功能作用
從我國Ⅰ、Ⅱ、Ⅲ產業每萬元GDP能源消耗情況來看,第一產業約為0.48噸標准煤/萬元,第二產業約為0.9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約為0.3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單位能耗是二產的1/3,是一產的60%。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帶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實現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有效降低資源消耗的目標。
六、對調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實現財富的轉移,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更多情況是實現由相對發達地區富裕人群財富向相對落後地區貧困人群的轉移。我國目前2萬多個景區點,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可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⑵ 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什麼?
⑶ 發展旅遊業有哪些意義
1、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2、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
3、旅遊業的發展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旅遊業發展基本觀點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他們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⑷ 旅遊行業三大特點是什麼
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與其他產業不同,旅遊產業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個產業群,由多種產業組成,具有多樣性和分散性,旅遊業包括景點經營、旅行社和旅館服務業、餐飲服務業、交通業、娛樂業和其他許許多多的經營行業。這些行業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因此旅遊業的概念和范圍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4)旅遊業發展基本觀點擴展閱讀:
一、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二、基本特徵
(1)旅遊業的依賴性。
(2)旅遊業的綜合性。
(3)旅遊業的脆弱性。
(4)旅遊業的波動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
(6)旅遊業的帶動性。
(7)旅遊業的涉外性。
(8)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⑸ 簡述旅遊業發展對社會的影響主要有哪些
旅遊業除了對經濟增長的巨大貢獻外,還具備和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作用」.
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的功能作用
據推算,在經濟增長其他條件相對平穩的情況下,國內旅遊消費每增長10個百分點,將拉動居民消費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約1個百分點.
二、對調整產業結構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旅遊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約為10%,旅遊服務貿易約占服務業進出口貿易的30%.通過加快發展旅遊業,也將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地位的迅速提升.
三、對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的功能作用
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大幅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耕方式、改變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使農民收入水平、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鎮化.
四、對平衡國際收支減少貿易摩擦方面的功能作用
由於我國出境旅遊人數和花費較多的國家,很多屬於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歐盟一些主要國家等).因此,通過發展出境旅遊,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我國同一些國家的貿易摩擦.
五、對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的功能作用
從我國Ⅰ、Ⅱ、Ⅲ產業每萬元GDP能源消耗情況來看,第一產業約為0.48噸標准煤/萬元,第二產業約為0.9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約為0.3噸標准煤/萬元.第三產業單位能耗是二產的1/3,是一產的60%.作為服務業的龍頭產業,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帶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實現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有效降低資源消耗的目標.
六、對調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遊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實現財富的轉移,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更多情況是實現由相對發達地區富裕人群財富向相對落後地區貧困人群的轉移.我國目前2萬多個景區點,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可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⑹ 四種旅遊理論觀是什麼
這四種旅遊理論平台或旅遊理論觀的基本觀點如下:
擁護提倡型理論平台 這種理論平台最初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認為旅遊是促進國內和國際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例如,增加收入、創造就業機會及乘數效應等因素都對經濟的發展起積極的作用。擁護提倡型理論觀也可以稱為「旅遊鼓吹主義或推動主義」( Tourism boosterism)。這種理論認為,旅遊是一種廣泛的理想活動,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即使有一些負面影響,也只對旅遊目的地產生極小的負面影響,不會影響大局,因此,各國政府和各個社區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吸引和促進旅遊活動,最大限度地為旅遊活動創造一個自由市場的環境。這種旅遊理論觀認為,旅遊天生就是一種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的力量,所以不應該對其進行管理和控制,應該順其自然任其自由發展。政府部門的作用是通過制定有利於旅遊發展的法律和法規,推動旅遊業的發展。這種理論觀從來不考慮旅遊業的潛在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認為旅遊和環境保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和概念,應該分別討論、分別對待和分別處理,兩者不應該混為一談。
小心謹慎型理論平台 這種理論平台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旅遊活動的快速發展使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發展旅遊帶來的並不完全是利益,旅遊活動所造成的社會文化代價,甚至經濟代價是很沉重的;旅遊與社會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之間存在越來越嚴重的沖突;自由放任的旅遊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斷被現實所證實。旅遊活動不斷向新的旅遊環境迅速擴張,尤其是向發展中的第三世界國家迅速延伸和擴張,給這些地區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旅遊學術界不得不重新考慮毫無控制的「大眾旅遊」的邏輯性是否可行。由此衍生出
了小心謹慎型旅遊理論觀。這種理論觀認為,旅遊天生就是一種破壞性力量,因此應該對其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或者應該完全避免旅遊活動。除非進行認真的規劃和控制,否則旅遊活動最終會給旅遊目的地帶來種種不良後果。與擁護提倡型旅遊理論觀相反,小心謹慎型旅遊理論觀的基本特點是要對旅遊進行強化的管理和控制。
改變適應型理論平台 小心謹慎型旅遊理論觀揭示了伴隨旅遊業發展而出現的很多消極因素,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人們極力試圖尋找有利於東道地社區發展的旅遊活動模式,這就導致了改變適應型理論平台應運而生。這種理論平台倡導與大眾旅遊相反的、嚴格管理的小規模替代性旅遊( Alternativetourism)模式,用各種替代性旅遊代替那些對欠發達地區產生危害的大眾旅遊。這種理論平台強調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倡發展適應環境資源的小規模旅遊活動,反對大眾旅遊時代的那種福特主義模式的大規模、標准化旅遊產品。聚集在替代性旅遊的旗幟下的各種方式包括生態旅遊( Ecotourism)、軟旅遊(Softtourism)、與環境資源相適應的旅遊(Appropriate tourism)、綠色旅遊(Green tourism)及負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ourism)等。
以知識為基礎的理論平台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旅遊學研究進入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理論平台。這種旅遊理論觀把知識放在首位,重視旅遊學理論的研究。這種旅遊理論觀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旅遊院校的主要作用是發現知識和傳授知識;認為旅遊管理決策的制定不應該受政治的影響和干擾,也不應該憑感情用事,決策的依據應該是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獲得的研究成果,即知識。這種理論平台近年來在旅遊學研究方面起主導作用,促進了旅遊學研究、旅遊理論的創新和旅遊學科的發展。
雖然旅遊學理論的發展可以分為上述四個階段(四個理論平台或理論觀),但是事實上,每當一種新的旅遊理論平台或旅遊理論觀問世時,前一種或前幾種旅遊理論平台或旅遊理論觀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新出現的旅遊理論平台或旅遊理論觀同時存在,同時起作用。即使在今天,上述任何一種旅遊理論平台或旅遊理論觀都完全可以找到其擁護者和市場。然而每一種新旅遊理論平台或旅遊理論觀的誕生都向旅遊理論工作者,旅遊業界的專業人士和政府決策部門展示了觀察旅遊的新視角和認識旅遊的新平台、新觀念,有助於人們更進一步、更深刻地認識旅遊的機理、旅遊與人類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
⑺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No.1
出入境旅遊和國內旅遊旅遊將同步快速發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在國際上政治,經濟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增大,再加上我國日趨快捷舒適的交通體系的構建圖,相對穩定格安全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悠遠的歷史文化,使我國作為一個旅遊目的地國家日益受到國外旅客的青睞。
No.2
旅遊業的支柱產業地位將進一步得到確立
由於旅遊業在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就業,加快貨幣回籠,增加外匯儲備,拉動內需等方面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全國各省 市 區紛紛把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可以預見,我國未來將不斷強化旅遊業的市場地位,繼續將其培育為拉動內需,提升消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核心產業,成為我國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排頭兵。
No.3
旅遊區域間協調發展重現生機
旅遊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是指各行政區域加強旅遊的聯系和合作,以實現區域間旅遊資源的優勢互補,通過開展多樣化特色化的旅遊活動,發揮區域間的整體旅遊優勢。
No.4
國內旅遊消費將成多元化趨勢
隨著旅遊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層次的提高,我國國內旅遊消費寫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觀光旅遊,而是趨於追求能夠滿足特定需求的旅遊方式,注重旅遊過程的體驗性。
⑻ 世界旅遊業發展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旅遊業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發展成為超過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的世界第一大產業,也是世界經濟中持續高速穩定增長的重要戰略性、支柱性、綜合性產業。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世界旅遊業更是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遊及旅行理事會發布的《2011-2021旅遊業經濟影響報告》認為,盡管目前世界經濟增長遇到了很多挑戰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但旅遊業卻一直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部門之一,而且成為推動經濟和就業增長的主要力量。預計未來10年裡,世界旅遊業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每年將達到4.2%,總額為9.2萬億美元,並創造6500萬個就業機會。准確把握世界及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特點和主流趨勢,對於我國確立旅遊業發展戰略,提升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由旅遊大國向旅遊強國的邁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世界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及特點
過去60年來,世界旅遊業發展一直長盛不衰,期間雖然也有波動,但總體上呈現高速增長態勢。推動世界旅遊業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有三個:一是各國經濟快速增長及與其相關的國民收入穩步提高,使人們有能力支付價格不菲的旅遊旅行費用。比如,目前在歐洲,一個月收入4,000~6,000歐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亞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費用大約為2,000歐元,比月收入還低。現在歐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遊已成為習慣。二是交通運輸技術的巨大進步,使長途旅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大大縮短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使「地球村」的理念成為現實。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寬體噴氣式飛機的發明、家用小汽車的普及和高速鐵路的廣泛運用。三是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權、民生狀況的不斷改善,使人們可以有大量的閑暇時間用於旅遊旅行。以發達國家中每周工時最短、一年帶薪假期最長的國家法國為例,從1919年起每周法定勞動時間為48小時,1936年起減為40小時,2000年起實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節假日,一年帶薪假期1936年是兩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說,法國人每年大約有5個月不用工作。北歐其他一些國家也是大同小異。美國人已有1/3的休閑時間,2/3的收入用於休閑,1/3的土地面積用於休閑。休閑度假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閑經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形態。
⑼ 旅遊行業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遊客為本,服務至誠」作為旅遊行業的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旅遊行業的延伸和具體化,是旅遊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精神指引和興業之魂,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業已形成的旅遊行業核心價值取向的高度提煉和概括。
「遊客為本」即一切旅遊工作都要以遊客需求作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旅遊行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解決的是「旅遊發展為了誰」的理念問題。
「遊客為本」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旅遊行業的生動體現。旅遊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本身就是以為人服務為核心特點的行業。
「服務至誠」即以最大程度的誠懇、誠信和真誠做好旅遊服務工作,是旅遊行業服務社會的精神內核,是旅遊從業人員應當樹立的基本工作態度和應當遵循的根本行為准則,解決的是「旅遊發展怎麼做」的理念問題。
「服務至誠」是旅遊行業特性的集中概括,體現了對服務對象的承諾,展示了對自身工作的追求。服務是旅遊行業的本質屬性,至誠是人們道德修養追求的最高境界。
(9)旅遊業發展基本觀點擴展閱讀:
「遊客為本」和「服務至誠」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旅遊行業核心價值觀的有機整體。「遊客為本」為「服務至誠」指明方向,「服務至誠」為「遊客為本」提供支撐。
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將指引旅遊行業沿著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兩大戰略目標更好地前進,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從業人員、遊客、企業、社會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共贏。
⑽ 談談對中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和看法
一、旅遊發展不能涸澤而漁。二、旅遊配套設施健全而不過度。三、旅遊開發與保專護環境相比,以保護為第一屬要務。四、自然景觀旅遊應以保持原生態為原則;人文景觀旅遊以修舊如舊為原則。五、特色旅遊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道路。就想到這些,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