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旅遊的發展
㈠ 福州是的特色經濟是什麼
福州形成福清百億電子城、馬尾百億電子城、閩侯百億汽車城、長樂百億紡織城等特色產業帶。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紡織服裝化纖、汽車及配件、塑膠製品、光電、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產業體系。截至2012年,福州市經濟增速已連續7年達到12%以上。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18.29億元,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597.3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82.0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409.37億元。
貿易、旅遊
至2012年年末,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9.03億元。全年共接待境內外遊客(含一日游)3192.55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85.1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0.12億元。福州赴台個人游順利實施,經福州口岸赴台旅遊41277人次。《福州市「十二五」旅遊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福州市將整合山海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品,著力打造「都市、文化、溫泉、江海」四大旅遊品牌;到2019年,力爭全市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突破4000萬人次,其中入境旅遊人數突破1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600億元。
㈡ 有人知道福州旅遊業的現狀急用
福建旅遊業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
[摘要]在闡述福建旅遊業發展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福建旅遊業應持的發展戰略以及在WTO框架下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福建;旅遊業
一、福建旅遊業發展條件與發展現狀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與浙江、江西、廣東交界,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海陸兼備,具有較好的旅遊發展空間和發展環境。從旅遊區位來看,福建是連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華中地區及台灣旅遊網路的紐帶,在開展閩—台—港—澳、閩—澳、閩—江—浙—贛旅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沿海山區省份,福建的地質、水文、生物環境頗具特色,旅遊資源比較豐富,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眾多。全省共有2個旅遊度假區,9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19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全省海岸線長3300km,居全國第二,其中合適開辟為浴場的沙灘300km[1];氣候條件較好,四季均可開展旅遊;全省森林面積超過66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60.5%,居全國首位[2]。
福建歷史悠久,文化獨具魅力,人文景觀多層次、高品位,既有歷史文化名城,又有大批國家級、省級的自然保護區,所有這些奠定了福建省旅遊業的堅實基礎。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省的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方面,在「堅持社會化辦大旅遊」的方針指引下,我省建成各類星級旅遊飯店240多家,全省累計批准設立的旅行社340多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8家[2];另一方面,通過武夷山旅遊區、媽祖文化精品工程、永定民俗文化村等旅遊重點項目的建設,開發優勢旅遊資源,不斷完善旅遊產品體系,初步形成了融觀光旅遊、民俗宗教游、購物娛樂游、文物古跡游等為一體的格局,使我省旅遊業擁有相當規模的國際、國內市場。
2000年,全省共接待海外遊客161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29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9%和17%;國際旅遊外匯收入8.9億美元,旅遊總收入304億元,增長21.9%,佔全省GDP的7.77%;旅遊接待、旅遊創匯2項指標連續12年保持全國第四位[2]。旅遊業在我省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就其發展而言,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和不足。
二、福建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扶持力度不夠,管理體制不順
近幾年來,福建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輕工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所以,重視輕工業經濟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而旅遊經濟則相對被忽視。雖然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旅遊業的資金投入,在投資、金融、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但與旅遊業發展實際需要相比仍顯不足。1997年省政府下發的《關於加快旅遊重點產業發展若干規定的通知》,其中不少優惠政策已經失效,有的根本沒有執行。如發行旅遊債券、彩票,允許稅前還貸、預算調節金減免等。此外我省尚未形成直接有效的管理體制,行業多頭管理問題較為突出,旅遊行業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許可權不明確,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旅遊行業作為經濟活動,有其自身的運作規律,不能單靠行政方法干預。行政管理與旅遊經濟不協調,旅遊管理部門間不協調,旅遊監管部門職能模糊。
(二)旅遊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差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省旅遊業異軍突起,前後設立了近400家旅遊企業,但除了省中旅集團、廈門旅遊集團等少數幾家旅遊集團公司外,還未出現其他競爭力強的大型旅遊企業,全省旅遊業呈現「散、小、弱、差」的狀況[3]。其中,多數旅遊企業的市場意識不強,經營管理落後,企業缺少活力。另外,我省旅遊從業人員中,精通旅遊業務、懂得市場營銷、熟悉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的人員不多,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我國加入WTO後,隨著各項條款的不斷生效,國外大型跨國旅遊集團進入中國市場,我省的旅遊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三)旅遊產品結構單調,缺乏特色,規劃不合理
旅遊業涉及行、游、住、食、購、娛等多個方面,幾乎覆蓋了從傳統服務業到現代服務業的所有行業和門類,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產業。從總體上看,旅遊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失調,如交通、住宿、餐飲等雖然基本能滿足旅遊市場的需要,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飯店結構不合理,從價格定位上很多都將其目標消費群定位在國外遊客和國內富裕階層,而適應國內一般遊客群消費水平而價格適中又具有令人滿意的服務水準的賓館飯店則少之又少。旅遊商品缺乏特色,沒有創意。就全國范圍而言,在北京的街頭隨處可見上海的檀香扇、竹箸;在昆明也能買到北京的茯苓餅甚至烤鴨。同樣,在福州的大小超市隨處可見廈門的鼓浪嶼餡餅,閩北的「八大幹」,幾乎沒有什麼差別;許多遊客想買到一份既有紀念意義、又物有所值的特色旅遊商品,都未能如願。我省區域旅遊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旅遊項目單一,旅遊活動內容枯燥,景點規劃不合理。
在資源開發上只側重自然旅遊資源,而忽視人文旅遊資源;在人文旅遊資源中,偏重於歷史遺跡,如朱熹故居等,而忽視民俗、民風的挖掘;在自然旅遊資源中,偏重於知名度高的名勝,如武夷山風景、廈門鼓浪嶼等,而忽視潛力較大的其它景觀的開發,如瞿同山水等。這樣,難以適應旅遊者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地區性旅遊規模偏小,對正常的遊客群體來說,只需一二天就可將景色盡收眼底,這樣對餐飲、賓館等旅遊配套設施的拉動作用不大,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旅遊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全省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仍是工業和農業;(2)旅遊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資金和勞動的投入;(3)在全省旅遊收入構成中,長途交通等所佔的比重較高,並且呈上升趨勢,而購物、飲食、游覽、娛樂等收入彈性高的項目卻處於較低水平[2]。
(四)旅遊規劃短期行為居多,生態資源破壞嚴重,嚴重影響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旅遊業一直被認為是「無煙工業」,這使許多從業人員以及管理人員都認為旅遊行業無污染,對環境無影響,不存在環境問題,以致於在修葺旅遊景點或開辟新景點時常常對旅遊環境進行建設性破壞或破壞性建設。當前,我省旅遊開發對生態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已相當突出,在一些地區旅遊性污染與環境損害已相當嚴重,環境已給福建省旅遊業帶來負效益。如福清市的石竹山風景區,隨著遊人的日益增多,人們競相在那裡大興土木,興建賓館飯店等旅遊服務設施。其中有的賓館飯店與石竹山的主要風景點——仙公廟連接在一起,並把仙公廟擠到一邊,而喧賓奪主。這樣既有礙於遊人對風景區的觀賞,又破壞了石竹山風景的傳統特色。又如,我國惟一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庵,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前幾年當地群眾為採石蓋房,在草庵周圍大量開山採石,不僅破壞了草庵的觀賞景光,而且採石場剩餘的危石搖搖欲墜,危及草庵[4]。所有這些都使風景旅遊區的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大大降低了旅遊價值。另外,我省不少旅遊區的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不少風景名勝古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前幾年人們對武夷山的森林進行掠奪性砍伐,使其精華——九曲溪的水位急劇下降,嚴重影響武夷山的旅遊業[4]等等。一些遊客隨手扔垃圾、隨意刻字等不文明行為也影響了我省的旅遊景點的可觀賞性。
(五)一些景區對遊客缺乏合理的引導,旅遊資源負荷過重與閑置並存
每一個景區都有一定的容量,這里包括遊客的心理容量與景區的容量。旅遊風景區對遊客的接待能力和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旅遊區內的遊客過於擁擠,人流疏散不開,必然會踐踏風景區的綠化地、花圃、園林,甚至造成旅遊設施、旅遊吸引物的破壞。如到廈門鼓浪嶼的遊客必然要上日光岩,但要登上日光岩僅有一條鋼梯或石階小路可通,遊客必須在這條僅50多cm寬的通道里擠上擠下,一個個磨肩擦背,擠得水泄不通。這樣,既對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又大掃遊客的游覽雅興,同時又危及著人身安全。再遇上「五一」、國慶等旅遊黃金周,更是遊客如潮,使日光岩不堪重負。然而廈門島除了集美外,杏林、海滄等地卻遊客稀少,資源閑置。所有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我省旅遊業的發展。如何消除這些不利影響,使旅遊業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已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對策
(一)政府應加強對旅遊業的扶持力度
政府應將旅遊業作為福建省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從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市場開發等政策上予以扶持。要多渠道募集社會資金發展旅遊,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旅遊景點建設,組建旅遊企業集團,給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同等待遇。支持具備條件的旅遊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票等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建立旅遊業自我發展、良性循環的有效機制。支持旅遊企業的合並與控股,實行優質資產與優質業務重組,鼓勵兼並,規范破產,組建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改變我省旅遊企業「散、弱、小、差」的局面。要大力培育跨部門、跨地區、多元化、市場化、網路化經營的旅遊企業,提高我省旅遊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交通航空、賓館飯店、文化娛樂、會議展覽等相應設施,以增加旅遊客流量,提高地市的知名度,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強旅遊資源的保護、利用與管理
資源與環境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關系,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統一。旅遊、建委、環保、林業等部門應嚴格執行國家、地方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與條例,高度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禁止一切對旅遊資源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待開發旅遊資源也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防止對旅遊資源的建設性破壞。對旅遊資源要分階段進行合理開發,對稀有的、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要以保護為主,科學地、有限度地加以利用。要根據旅遊區的環境容量調節遊客流量,重點旅遊區要劃分核心區、緩沖區和輻射區,嚴格控制核心區遊客的人數,保持在遊客的心理容量和環境容量之內。充分發揮福建森林覆蓋率高、海洋面積廣、氣候條件佳的優勢,大力開發森林旅遊、海洋旅遊、農業旅遊等生態旅遊產品。建立嚴格的旅遊產品審批制度,景區景點、飯店餐廳、交通設施和其它旅遊服務設施的設計規劃、開發建設,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落實環保措施,防止建設性破壞。另外,要大力倡導文明、環保和衛生旅遊,提倡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講究衛生、回收垃圾、保護動植物,使遊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親近、了解和保護大自然。在全社會開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普工作,提高旅遊管理者、經營者、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的環境、生態和綠色旅遊意識。
(三)從「大福建」角度進行旅遊區域規劃,建造福建省旅遊網路
以各個地區的資源特色為基礎,以交通區位為依據,以「產品互補、客源互流、利益共享」為原則,充分發揮旅遊中以城市,即廈門、福州、武夷山等旅遊節點的幅射作用,構建我省旅遊區、旅遊帶相結合的旅遊新格局,建造我省旅遊新網路。
1.以品牌旅遊產品或以著名旅遊城市為中心,建立旅遊區。以武夷山為中心的閩北綠三角生態旅遊區;以太姥山為中心的閩東山海風光旅遊區;以福州為中心的閩中休閑文化旅遊區;以廈門為龍頭的閩南金三角商貿海濱旅遊區;以永定土樓文化為主導產品的閩西客家文化旅遊區[5]。
2.在建立旅遊區的基礎上,根據我省的自然、人文特色構建旅遊帶:構建從寧德至漳州的東部海濱旅遊帶;從福州至武夷山的閩江沿岸旅遊帶;從武夷山至龍岩的西部山嶽旅遊帶;連接廈、漳、泉至龍岩的南部山海旅遊帶[5]。這樣,我省的旅遊區、旅遊帶點線相連,縱橫交錯形成特色的旅遊網路。
(四)開發特色旅遊項目、專題旅遊項目,以品牌戰略支撐我省的旅遊產業
從國際旅遊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商務旅遊異軍突起,康復旅遊倍受青睞,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文化旅遊前景廣闊,探險旅遊漸成氣候,遊船旅遊走向大眾,主題旅遊展露生機。就全省范圍來講,應根據各個地區原有的產品特色進行重新設計、規劃和組合,形成我省特色的旅遊產品。如武夷山綠色度假、鼓浪嶼琴島漫遊、湄洲灣媽祖朝覲、土樓客家文化探源、崇武惠安女風采等福建省特色品牌旅遊產品。同時,將現有景點中具有相同美學價值或類似性質的旅遊景點結合在一起,推出某項專題旅遊產品。或將一些特色反差較大的旅遊景點或旅遊項目組合在一起,推出新的專題旅遊產品。如利用廈門每年一度的「98貿易洽談會」開展商務旅遊,結合鷺島風光旅遊、集美陳嘉庚墓的訪古考察游等,形成別具特色的鷺島風情旅遊。同時結合廈門的特色產品,如鼓浪餡餅、同安煎蟹等,讓旅客在觀賞美景的同時又一飽口福。
(五)加大旅遊促銷宣傳的力度,積極開拓旅遊客源市場
俗話說「衣食足,思旅遊」。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外出旅遊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商務旅遊強勢發展。內地山區的人嚮往海邊景色,沿海地區的人嚮往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情趣。所以,我們要利用遊客的心理特點,在宣傳方式上要藉助各類展銷會、交易會、洽談會等載體,精心策劃一些有特色又有轟動效應的宣傳促銷活動;積極爭取承辦一些國際、國內活動;充分利用各種媒介,互聯網站、網頁進行宣傳,積極推進網上促銷,提高促銷的效率。同時,要加強橫向聯系,搞好區域合作(包括省內外),強化聯手促銷,特別要加強閩、浙、贛、粵等相鄰省份的聯系,實現客源互享。把山區的遊客引到沿海,如廈門、湄洲灣等;而把沿海遊客吸引到武夷山、金湖、玉華洞等地。另外,福建省是著名的僑鄉,880多萬華僑和外籍閩人遍布世界各地。福建和台灣一水之隔,閩台同根,源遠流長,現有祖籍地在福建的台灣同胞約佔台灣總人數的80%以上[6]。
福建省鄰近港、澳,回歸後,來閩經商、投資、游覽觀光的港澳同胞日益增多。所以應根據僑胞的思鄉情結,策劃一些精品文化旅遊項目,吸引僑胞來閩觀光旅遊。同時應加強與國外大型跨國旅遊集團的聯系與合作,擴大國際市場的宣傳力度(主要是歐美日韓等國),提高我省旅遊區的國際知名度,吸引國外遊客。
四、加入WTO對我省旅遊業的影響與對策
旅遊業是關聯性與依託性很強的產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我省旅遊來說,既是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從當前我國明確開放的3個領域來看:金融業的擴大開放,方便海外資金的進入,方便旅遊支付,彌補我省旅遊服務缺項,提高整體服務競爭力;信息產業的擴大開放,將推動電子商務系統的發展,從而促進我省旅遊項目的現代化、市場營銷的國際化和網路化,擴大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進口汽車關稅的降低,將使多年來困擾旅遊產業發展的旅遊用車問題得到解決。但是加入WTO後國際旅遊企業集團將以更大的靈活度與自由度進入我省旅遊市場。國際旅遊企業具有資金優勢、管理優勢、服務水平優勢,給我省旅遊企業的「小、散、弱、差」的現狀帶來嚴峻的考驗,使我省旅遊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同時加入WTO後,我國境內居民出入境也變得更為自由,這使得原來對西方文化的好奇轉變為現實的行動,使我省面臨著客源流失的危險。所有這些,都要求省政府加大對旅遊行業的扶持力度,給旅遊業創造更為寬松的發展條件;要重點突出建設一批具有我省特色、代表我省水平的旅遊項目;要對一些有條件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使之建立起一套科學的運營機制;要加快國有資本從旅遊競爭性行業退出,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企業法人主體。旅遊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盡快融入到旅遊大環境中。
㈢ 分析福州的現狀,預測福州的未來發展,寫清各種社會因素對旅遊的影響
福州現狀:文明程度跟不上城市發展。福州未來發展:金融與海洋。旅遊業對福州來說必須先搞好衛生再說
㈣ 尋求福州近30年發展取得的成就
福州對外開放20年發展成就回顧
編者按:1984年,我國首批設立14個沿海開放城市。20年來,成就輝煌,發展明顯領先全國,帶動了東部沿海成為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吸引外資最多、民間資本最活躍、社會經濟最發達、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福州20年,GDP年均增長17.1%,GDP增速最快,按可比價格計算,名列首批開放城市第一位。
1984年5月,福州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14個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20年來,福州市緊緊把握改革開放的發展機遇,始終堅持發展這一富民強市的第一要務不動搖、不松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初具經濟繁榮、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城市風貌。
這20年是福州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一段時期.
一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經濟總量於1996年實現了翻三番的目標。全市GDP、財政總收入分別從1984年的32.5億元、3.3億元增加至2003年的1347.68億元、138.12億元,年均增幅分別達16.1%和20.5%。產業結構調整初建成效,經濟基礎不斷夯實。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1984年的32.56:45.73:21.71調整優化為2003年的10.7:50.6:38.7,2003年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2%。目前,依託東南汽車、冠捷電子、華映光電等龍頭企業,全市電子信息、以汽車製造為主的機械、紡織服裝鞋帽、食品加工、建築建材等支柱產業集群不斷壯大,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達54.3%,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也已達22.4%。金山、江陰、青口、元洪、濱海、軟體園等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六大市級工業集中區正呈現跨越式、倍增式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是較為規范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初步建立。始終堅持改革的市場取向,全面推進與深化國企、財稅、金融、流通、價格、住房、社保等各項改革,市場運行機制與市場經濟和國際慣例的要求逐步接軌。特別是近年來深入開展了以經營城市、政府采購和產權交易等為重點的「陽光工程」建設,扎實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投資環境明顯改善。
三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把招商引資作為福州發展的生命線,堅持內外資並舉,大中小項目並舉,勞動、資金、技術三密集項目並舉,積極推進項目引進和產業鏈配套招商、親情招商、全員招商,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做大做強開放型經濟。截止2003年底,全市累計批准外資項目7452項,合同外資20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3億美元;全市外貿出口額從1984年的0.22億美元增加至2003年的46.43億美元。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台商投資區、科技園區、軟體園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等一批國家級對外開放平台與產業基地不斷發展壯大。「5•18」活動影響力、輻射力不斷擴大,日益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國際性經貿招商盛會和福州的城市名片之一。
四是城市建設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全市建成區面積從1985年的47.3平方公里擴大到2003年的160.3平方公里。城市基礎設施由滯後型向適應型與適度超前型轉變,人居環境也明顯改善。先後榮獲了「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也已通過驗收。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1984年的506元、349元提高到2003年的10123元、4402元。城鄉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也已基本建立健全。六是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協調並進,社會穩定。近年來,福州市相繼獲得了「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市」等稱號,並連續6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市」、5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在此基礎上,福州市正著力創建國家文明城市。
㈤ 福州經濟靠什麼帶動
在未來5年福州將充分利用福州濱海旅遊資源呈南北線狀分布的態勢,重點發版展閩江口、黃岐半島權、福清灣和平潭島4個濱海旅遊區,推進濱海旅遊向海洋旅遊擴張,形成海上、海島、海岸、腹地旅遊產品系列。
與此同時,利用濱海旅遊條件突出的優勢,建設培養一批濱海旅遊精品項目,拓展旅遊發展空間,發揮省會中心城市優勢,對接閩北和閩南市場,向內增強對江西、湖南等內地市場的吸引力,向外拓展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客源市場。
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業、海洋漁業……
㈥ 福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福州的旅遊業發展屬於發展中期!
㈦ 福州旅遊情況簡介
建市2200年。有鼓山、西湖、青芝山、閩江、鱔溪、石竹山、方廣岩、雪峰山、龍王頭版、下沙海濱浴權場、三十六腳湖等著名風景區30多處;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有華林寺、湧泉寺、開元寺、烏山閩王祠、林則徐祠、昭忠祠、崇福祠等。福州還有久負盛名的閩菜小食,有巧奪天工的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等傳統工藝。
福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和「花果之鄉」。海蚌、柑桔、橄欖、茉莉花、芙蓉花、芙蓉李在全國享有盛名。工業門類齊全,以電子、機械、化工、紡織、輕工、食品、塑膠、製鞋、冶金等為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持續高速增長。
㈧ 福州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了可以簡單介紹下么
福建處於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現在逐漸的在向著旅遊城市奮進,而在福建內,發展最好的地方就是泉州和廈門了,漳州緊隨其後也是不甘落後,但是要說福建省的“老二”是哪座城市呢?不是漳州也不是廈門,甚至在未來還有望超越泉州,因為這里的GDP在全省排名中是僅次於泉州的,它就是福州市。
不論從哪個方向上來看,其實福州市作為福建省的“老二”其實都是有點委屈的,也就是現在GDP總量不夠,但是整體的增長速度還是要超過泉州的,不論是啥時候我覺著它早晚會成為福建省的老大的,不知道你對“福建“老二”,這個城市有望超越泉州,不是漳州也不是廈門!”這個話題有沒有自己的看法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