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旅遊產品供給
Ⅰ 簡述延長旅遊產品供給的基本途徑
促進鄉村旅遊產品內容創新提升。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基本要素和「商養學閑情奇」六大新發展要素作為發展的衡量標准,促進鄉村游產業中食文化、宿文化、行文化、游文化、購文化、娛文化的內容創新提升,充分展示鄉村特色;結合遊客需求發展鄉村商務休閑游、鄉村養生文化游、鄉村休閑體驗游、鄉村農事文化研學游、鄉村情感見證游 、鄉村奇特探險游等新業態,體現出鄉村旅遊產品內容的專業化、深度化、創新化。將當地文化和鄉村游新業態創新融合,用現代化的表達方式和創新性的展示手段將地方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和鄉村旅遊產業新業態融合、嫁接,形成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鄉村旅遊產品。同時,這樣的旅遊產品不管是在設計過程、生產過程還是展示參與過程都必須堅持「將利他做到極致」的暖心攻心原則。服務貼心、全程暖心、景區攻心、購物放心,想遊客之所想、利遊客之所行、供遊客之所需,使遊客真正沉浸在「大道至簡」的鄉村生活中、「大道至善」的鄉土文化中,「大道至美」的鄉村風情中。
如何通過產業發展延長旅遊產業鏈條
2.加快鄉村旅遊商品文化創意設計生產。鄉村旅遊商品不外乎安全的農產品、農產品的加工產品以及鄉村特有的文化產品。鄉村旅遊商品的前端是鄉樹農業產業發展(如促進村一品特色生產)、中端是農產品初級加工、終端是鄉村旅遊商品的創意設計及生產。吸引具有創新性開發生產的團隊或專業技術領域的專家進行開發合作,將農業生產環境、農村生活環境、農產品加工等同文化創意結合起來,開發出集實用性、趣味性、時尚性為一體的現代鄉村旅遊產品,既滿足遊客對鄉村產品的物質需求,又能滿足遊客對產品的審美需求。
Ⅱ 旅遊需求怎樣轉化為營銷供給
簡單來點說吧 其實這個問題回答的話源應該還滿復雜的 我的書上有一些 給你參考下
旅遊市場開發是旅遊開發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旅遊產品來說,產品開發必須以產品的供求關系為依據,但同時也會對供求關系產生影響。一般來說,產品的供給應以需求為導向,但潛在的需求往往也需要產品的供給來引導。當產品的供給把潛在的需求轉化為現實的市場需求時,市場規模就擴大了。對於旅遊客源市場來說更是如此,旅遊產品供給的結構和規模會直接影響到客源市場的結構和規模。不同消費層次的客源市場對旅遊產品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旅遊產品的供給若能滿足消,費市場多樣化的需要,客源市場必然會進一步拓展,產業規模也會進一步擴大。
Ⅲ 新技術的發展對旅遊產品供給的影響有哪些
新技術的發展對旅遊產品的供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可以影響到旅遊經濟的發展,給旅遊業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的。
Ⅳ 分析目前的旅遊產品供給和大學生旅遊需求是否契合,存在哪些不足
目前,高校學生旅遊市場缺少適銷對路的新品種及多品種旅遊線路,很少有專門針版對高校學生設計的產品權, 大多數旅遊產品或線路是把為一般遊客設計的旅遊產品簡單「克隆」套用在高校學生身上;針對高校學生旅遊的心理、生理分析不夠,旅遊服務在數量上、質量上不能滿足其需求;針對高校學生的旅遊項目少且差異化不足,難以激發學生情趣。
Ⅳ 以福州為例應採取哪些方式實現旅遊產品升級
本來是來找答案的,結果什麼都沒有,你也太不厚道了,不給點分數,哎看來SOSO同志只能給你點參考的了,擴展一下應該就OK了。如下:
立足海峽西岸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面向世界旅遊發展趨勢,加快旅遊產業轉型升級,面向海峽東岸,加強兩岸旅遊發展要素的互補組合,面向旅遊發展現狀,注意揚長避短。要緊扣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培育「海峽旅遊」品牌、加強區域旅遊協作三個主題,使產品的規劃既有很強的前瞻性,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促進旅遊產業結構優化,實現旅遊產業集群支撐,推動兩岸旅遊互動。
要做到資源導向與市場取向緊密結合起來。產品的規劃要研究市場,要符合市場需求,有產品沒市場就沒有效益。要根據市場需求,本著資源集約化利用的原則,指導重點旅遊區和重點旅遊項目做好專項規劃。
有獨特優勢的濱海旅遊、生態旅遊、溫泉旅遊和文化旅遊等特色產品,不斷提高旅遊產品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要在完善和提升觀光型旅遊產品的同時,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遊產品,積極培育和發展旅遊新產品、新業態,近期要注重推出高端旅遊產品和青年旅遊產品,在休閑度假產品上爭取從溫泉旅遊、海島旅遊上先行突破,在提升觀光產品文化內涵的同時,推進鄉村旅遊、自駕車旅遊等休閑度假產品開發,發展會展、郵輪、遊艇等有潛力的高端旅遊產品開發,通過多方面發展豐富旅遊產品體系,實現旅遊產品由單一的觀光旅遊轉變為復合型旅遊的結構轉變。依託全省高速公路網,進一步整合優勢旅遊資源,進一步完善和推出一批有鮮明特色、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旅遊精品。
規劃要注重生成項目,項目是規劃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有了項目就可以招商引資,就可以推進產品建設。對台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吸引台資進入,有利借鑒台灣地區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精選一批市場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新項目、好項目對外招商,爭取更多的、有實力的境內外投資商參與福州旅遊產品建設。
加大旅遊景區標准化工作力度。要以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為抓手,指導和促進福州景區建設,不斷完善景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提高景區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形成一批有特色、上檔次的旅遊精品。推進旅遊景區的標准化建設,改善因體制因素造成的景區建設與管理缺乏統一標準的狀況,提升旅遊景區建設和管理水平,不斷完善旅遊簽約項目的後續服務,及時發現問題化解矛盾,提高簽約項目的到資率,維護旅遊景區和旅遊者的合法權益。規范旅遊景區的建設和管理的同時,再逐步提升景區的品質和檔次。提出打造精品旅遊目的地的產品建設思路,推出一批精品旅遊景區
要把溫泉旅遊產品和海島旅遊產品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產品。要調查福州溫泉資源狀況,整合溫泉旅遊資源,打造特色溫泉產品。還要指導重點海島(如平潭)逐步做好旅遊開發的詳細規劃,推進海島旅遊項目建設。
以溫泉資源為例:
加強資源管理。做好溫泉開發的用地控制,為溫泉項目開發爭取足夠的土地資源,確保項目能夠上規模,出精品。
扶持重點項目。通過招商選資,吸引有實力的大型投資商,打造溫泉精品,引導發展方向,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強化區域合作。台灣、廣東兩省溫泉旅遊開發早,台灣在溫泉產品的策劃、建設、文化和服務等方面突顯專業化和人性化,廣東在溫泉旅遊投融資、產業政策支撐、市場培育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哎,僅供偷懶的人參考。。。。千萬不要一樣啊。你們懂得。。
Ⅵ 如何推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
一、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認識
轉型升級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經濟的轉型升級,二是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在市場經濟中,消費的轉型升級是產業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大動力,因此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自然是轉型升級的主體。而企業也只有通過不斷的轉型升級,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終勝出。一般而言,企業的轉型升級與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是一致的,比如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會提升企業和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水平。但企業因為逐利的本性,也可能做出與產業、地區經濟轉型升級要求相反的選擇,比如很多企業對環保的重視可能更多是來自於外部的壓力而不是企業的責任。對產業而言,轉型升級是在充分發揮企業主動性的基礎上,通過整合業內資源,吸引新增資源,吸納其他產業轉移的資源,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從而實現產業自身的發展。同時符合科學發展需要的產業轉型升級也是對經濟轉型升級的促進,比如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會增加一個地區服務業在整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這種「軟化」經濟的作用對於經濟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而經濟的轉型升級,則包括不同產業結構的優化,區域、城鄉經濟的平衡發展,對集約化發展方式強調等方面的內容,這也是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型升級結果的集中體現。
作為一個產業,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是指依託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以滿足多元化、多層次、復合型的旅遊需求為出發點點,以提升服務質量為落腳點,通過旅遊企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新型旅遊產品的創造,通過政府部門對旅遊發展方式的引導,對旅遊經濟運行的監管,進而實現旅遊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旅遊市場明顯凈化、遊客滿意程度明顯增加,帶動經濟轉型升級作用明顯增強和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效益得到全面體現的過程。
在旅遊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比政府更能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因此對旅遊行政部門而言,決不能越俎代庖,試圖取代旅遊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的主體地位。比如,旅遊行政部門倡導多年的汽車旅館、自駕車營地建設,旅遊企業反應冷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市場目前在中國還並不成熟,因而很難吸引資金的大規模進入。而先前並沒有引起旅遊行政部門注意的經濟型飯店,最近幾年卻吸引了大量的資本,並在市場上火得「一塌糊塗」。兩廂對照,值得思索和玩味的地方不少。當然,旅遊行政部門雖然不是轉型升級的主體,但是在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仍然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遊供給涉及各個環節,其中也不乏公共產品的投入(比如景區道路的建設),因此單靠分散的企業,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有較大的難度,這就需要旅遊部門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加大旅遊公共產品投入。再比如,旅遊市場秩序會對旅遊消費行為產生直接影響。單個旅遊企業理性的選擇是根據市場來確定自己的經營行為,而很少有動力和有能力去改變市場運行的規則。因此如果市場出現問題,就會造成「劣幣驅除良幣」,這無疑不利於旅遊業的轉型升級。這就要求旅遊行政部門和其他維護市場秩序的部門一起,創新監管方式,實現旅遊經濟的健康運行。
此外,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就意味著旅遊企業的有些行為並不一定符合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比如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應該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的基本要求,這可能會要求旅遊企業加大環境保護方面投入的力度,因而會降低企業的利潤率。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為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創造必要的條件;應該引導旅遊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應該深入了解旅遊市場的發展變化,把握遊客和旅遊企業的需求,因勢利導,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能,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來推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轉型升級的主體是旅遊企業,但旅遊部門應該成為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從大的方面說,旅遊業的轉型升級伴隨著旅遊發展的全過程。而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由於內外條件的變化,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速度明顯加快,可以說,旅遊業正在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前夜。正因為此, 2008年,在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推進轉型升級被作為國家層面推動旅遊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戰略,這也為今後數年旅遊業的發展確定了基本的目標和方向。因此如何全面深入認識轉型升級的一系列問題,在當前這個旅遊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顯得迫切而重要。
二、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背景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旅遊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為下一階段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在新的時期,旅遊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這些機遇也為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一是在發展環境上,地方政府對旅遊業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按照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解釋,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而以遊客流為載體,形成的服務流和物料流,帶動的資金流和人才流,拉動的信息流和商務流,創造的文化流和科技流,對提升地方競爭力發揮了獨特而突出的作用。正因為此,各地政府紛紛把旅遊業作為增加消費,調整區域產業結構的重要切入點,把旅遊業作為促進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和提升地方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繼四川省之後,多個省市召開黨政一把手參加的旅遊發展大會。海南提出了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宏偉目標,形成了省委書記任國際旅遊島領導小組組長,省長和省委副書記任副組長的組織架構,這種重視程度,在中國旅遊發展史上可謂空前。受日本「觀光立國」思想的啟發,河南推出了「觀光立省」戰略,而廣東、雲南等地也在旅遊業體制機制改革上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各地旅遊業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發展條件上,支撐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有利因素明顯增加。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這意味著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將發生巨大的改變,生存性消費在整個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將進一步減少,發展性消費、享樂性消費的比例則會顯著增加,而旅遊消費無疑會成為這輪消費結構轉變中的一大亮點。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和帶薪休假制度的進一步落實,旅遊自身消費的結構也會發生進一步變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大眾旅遊會變得更加普遍;一些特色和中高端的旅遊產品,也因逐漸增加的中高收入階層,而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此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中央新增的4萬億投資中,有1.5萬億投入了以機場、鐵路、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當中。交通條件的改善無疑會對旅遊業的轉型升級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在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這標志著中國正在大步邁入「汽車王國」的時代,這意味著自駕車旅遊等相關旅遊業態的發展將面臨著巨大的機遇,這同樣也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一大利好。
三是在發展潛力上,推進旅遊轉型升級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步釋放。醫療改革的穩步推進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鄉居民的看病壓力,這有利於增強居民對包括旅遊在內的消費信心。而正在抓緊研究制定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方案如果能夠達到預期目標,也將會對旅遊市場的繁榮起到重要作用。
三、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表現
當前,旅遊業的轉型升級表現出很多新的內容,這也構成了現階段旅遊發展的重要特徵。總體來看,旅遊業的轉型升級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很難用單一的模式進行描述。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旅遊業的轉型升級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是從旅遊產品看,盡管觀光旅遊仍然是我國旅遊市場,特別是大眾旅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場的唯一主體,休閑度假旅遊、特種旅遊、康體旅遊、商務旅遊等新型旅遊產品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的旅遊產品類型更加豐富。同時像東莞等地「商務+溫泉」、「商務+高爾夫」等旅遊模式的出現,標志著各種旅遊產品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二是從旅遊市場看,已經完成了從入境旅遊一枝獨秀到入境、國內、出境三大市場協調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進程之中,國內旅遊因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對於擴大內需的獨特作用,正在中國三大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出境旅遊不僅對於平衡貿易,緩解經濟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許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潤來源;此外,中國公民在出境旅遊之前和之後在國內發生的消費(比如為出境旅遊而在國內購買的一些旅遊用品),同樣也對擴大內需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是從旅遊方式看,在旅行社組織的團隊旅遊繼續穩步增長的同時,散客旅遊已經成為旅遊方式的主體。特別是自駕車旅遊的興起,使得旅遊方式的總體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而俱樂部旅遊、網上拼團旅遊等新的旅遊方式在年輕人中也是大受歡迎。
四是從旅遊運營方式看,信息化對於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可以預見,未來信息化對旅遊者的出遊方式、旅遊企業的經營方式和旅遊行政部門的管理方式將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順應這一潮流,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應有之義。
五是從旅遊者的訴求看,由於旅遊次數的增加和旅遊經驗的成熟,其對旅遊產品、旅遊服務的要求明顯提高。過去「西遊記宮」式的產品已經不可能有市場空間,一般化的旅遊服務也更難贏得旅遊者的認同。這迫使旅遊經營者加快創新步伐,提高服務質量。而這也成為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四、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要求
無論對旅遊企業還是旅遊行政部門而言,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目標是滿足遊客多樣化和更高標準的旅遊需求。因此,遊客旅遊需求的滿足程度和遊客對旅遊活動的滿意程度不僅是評價旅遊企業經營好壞的重要標准,同樣也是衡量旅遊行政部門工作優劣的基本依據。
滿足遊客多樣化的旅遊需求,就是要使旅遊產品的結構適應旅遊消費轉型升級的需要,而這可以通過旅遊企業的自由競爭和旅遊行政部門的積極引導來實現。要增加遊客的滿意度,核心在於提高旅遊的服務質量。對旅遊業轉型升級存在的認識誤區之一,是認為旅遊業應該大力提高科技水平。其實,集約化經營,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帶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相較而言,旅遊業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產業,雖然旅遊業是一些科技應用的領域(比如主題公園里的高科技游藝設備),但提高科技水平並不是,也不應該成為旅遊業的主要任務。旅遊發展的優劣與好壞,根本是體現在旅遊服務的水平上。而旅遊服務質量的提高主要取決於旅遊從業人員的勞動素質和服務技能。因此要推進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就需要像工業抓科技研發一樣抓旅遊業服務質量的提升。應該把促進旅遊服務標准化和特色化的結合,精細化和人性化的結合作為提高旅遊服務水平的基本方向。當前,由於過分強調旅遊就業的低門檻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旅遊服務質量的總體提升。未來需要採取多種手段,加大旅遊培訓力度,使旅遊服務水平提升成為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
五、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思路
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是各級旅遊行政部門今後一段時期的根本任務。當前旅遊業發展不平衡的特徵非常明顯,要把統籌發展作為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思路。在統籌的同時,還應該突出重點,努力解決與旅遊發展相關的一些新問題、新矛盾。
一是在增加旅遊消費時,既要考慮旅遊需求的激發,更要把重點放在旅遊消費環境的優化上。多年來,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習慣於從增加和優化旅遊供給入手來推動旅遊業發展。這次金融危機,各地紛紛出台旅遊消費券政策,對拉動消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是旅遊行政部門從需求入手推動旅遊發展的一次積極嘗試。這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不斷加以發揚。但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影響旅遊需求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收入和時間。而居民收入增長主要取決於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和分配方式的變革;從時間看,中國人的假期已處於國際中上水平,進一步增加假期的空間有限,而落實帶薪休假,旅遊行政部門雖然在不斷呼籲,但進展如何,也很難預料。至於「旅遊進社區」之類的設想,主要應該是旅遊企業的市場行為,行政部門不宜過多介入。在收入與時間一定的情況下,潛在旅遊需求能在多大程度上轉化為現實旅遊需求,與旅遊消費環境密切相關。而一個健康的旅遊消費環境不僅有利於增加旅遊消費,同時也能夠給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無論是從工作職能看,還是從現實的旅遊消費環境看,旅遊行政部門都有必要,也應該在優化旅遊環境上大做文章。
二是在促進區域平衡發展時,既要考慮經濟發達地區旅遊發展的需要,更要把工作重點放到幫助中西部經濟落後地區旅遊發展上。當前區域發展不平衡既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影響中國旅遊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矛盾。從目前中國旅遊經濟的發展情況,東部地區由於經濟發達,旅遊經濟也相對發達,同時已經基本具備了內生的增長能力。中西部地區雖然旅遊資源豐富,但是旅遊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東部地區。未來需要從國家層面入手,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旅遊經濟的支持力度。當前,國家正在通過支持東部向中西部「產業轉移」的方式來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同樣的,旅遊行政部門也有必要積極爭取東部向中西部的「遊客轉移」來促進中西部地區旅遊業的發展,進而帶動中西部地區服務業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經濟發達地區對中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的一種生態補償。可以考慮通過價格補貼等方式,加大東部地區向旅遊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發送客源力度。還可以借鑒汶川地震後,北京等地在公交車等媒體上免費宣傳四川旅遊,支持四川旅遊恢復振興等方式,加大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旅遊形象在東部地區公益性宣傳的力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區域旅遊發展之間的差距。
三是在統籌城鄉旅遊一體化發展中,既要支持城市旅遊業的提檔升級,更要把工作的重點放到鄉村旅遊和小城鎮旅遊上。自上世紀開始,通過大規模的創建活動,已經有近一半的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這表明城市的旅遊接待設施和旅遊服務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未來旅遊行政部門的工作重點應該是進一步完善城市的旅遊功能,增強城市旅遊的個性化、特色化,通過創新旅遊城市的評價辦法,形成促進旅遊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長效機制。最近幾年,鄉村和小城鎮的旅遊發展迅速,正在成為中國旅遊業,特別是國內旅遊業新的增長點。而另一方面,隨著大批鄉鎮企業的衰敗,以工業化為主要方式促進村鎮經濟發展的模式,不僅受到市場的制約,也受到環境的制約。因此大力發展村鎮旅遊,不僅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更是中國城鄉經濟和諧發展的需要。當前,伴隨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習慣的逐漸形成,以鄉村旅遊和小城鎮旅遊為主體的城市休閑度假帶正在成為城市居民新增消費的匯聚之地。但是較之城市,鄉村和小城鎮的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來應該加強對鄉村和小城鎮旅遊的指導,通過提高鄉村和小城鎮旅遊的發展水平推進城鄉旅遊的協調發展。
Ⅶ 從旅遊經營者的角度看,旅遊產品的供給構成包括哪些
。。。只要是在 食 住 娛 三個方面進行開發,
Ⅷ 激勵理論如何促進旅遊高端供給適應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只有居民對直接生活消費品的需求,即居民的有效消費才是持續推動GDP增長,保證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內在因素。如何刺激居民消費呢?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和恰當的政府轉移支付政策可以有效地做到。
收入分配製度是影響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相對消費理論中有生命周期消費理論和持續收入消費理論,兩者都體現了收入分配對消費的影響。哈羅德-多馬模型指出:經濟增長率=儲蓄率/資本產出率,而儲蓄率又是由收入決定的,可見收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除此之外,在新古典增長理論和新劍橋學派的模型中也指出由收入決定的勞動邊際生產率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變可以影響經濟的穩定增長。新劍橋學派基於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明顯低於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而低收入者卻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提出可以通過改變收入分配製度和窮人與富人手中所擁有的財富比例可以達到拉動消費,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由以上理論可以看出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基本條件。收入分配製度對人們的消費水平、消費方式都起著直接的制約作用,而居民的消費需求又直接影響著經濟的增長,所以,收入分配製度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但是,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直接導致了我國的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基尼系數不斷上升。據統計,2005年我國的基尼系數逼近0.47,已經超過了0.4的警戒線,並且超過了美國的0.41,說明我國的社會分化現象已非常嚴峻。如何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製度,減少貧富差距,增加農民收入,控制政府無效的行政支出已經成為保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我國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製度的關鍵之舉。現在,我國的中產階級比重大約為18%,而在發達國家,中產階級的比重已達到了80%。正如黨的是十六大中所指出的改進我國社會結構的首要任務就是: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橄欖形的社會結構,著眼於使中等收入階層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我國中產階級比例可以達到35%-40%。這樣可以形成與全面小康社會相對應的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
擴大中等收入比重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中等收入人群是擴大民間投資融資的生力軍,他們有巨大的內在動力和外在競爭壓力,是活躍經濟必不可少的要素。第二,中等收入人群是拉動消費的主力。他們是社會消費的最大群體,又有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強烈慾望和基本條件。中等收入人群穩定增長的收入水平和較高的消費傾向支撐其消費水平的穩步上升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並由此帶動了產業的優化和經濟的穩定增長。第三,中等收入人群的不斷擴大,有助於社會上形成樂觀的心理預期,對充分釋放消費潛力,保持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既然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對調整我國不盡完善的社會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麼如何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呢?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是利用稅收來調節。優化稅收結構。逐步加大所得稅在稅收總額中的比重,所得稅尤其是個人所得稅有「自動穩定器」功能,有助於實現對收入分配的調控。完善稅收制度。改進個人所得稅制的徵收制度,減少對隱性收入征稅的漏洞,加快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實施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稅收政策,對有利於吸納就業的行業實行稅費減免。如,對某些大量吸納下崗工人的行業,「下崗飯店」「下崗工人一條街」等減稅或免稅。
二是通過政府加大轉移支付,減輕貧困人口負擔。由於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對促進居民消費有著重大作用,通過政府轉移支付手段擴大中等收入人群也就可以大大刺激居民消費。
目前,我國的政府轉移支付力度還遠遠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國的居民消費不足。因為居民消費主要包括物質性消費(衣食住行)、服務性消費(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消費(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社會消費(賦稅)。在這些消費中,服務性消費和社會保障消費具有半公共消費的性質,但是由於政府在醫療、教育上的轉移支付支出比例在財政收入中相對較少以及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中低收入消費者必須將收入相當大的部分儲蓄起來,以便保障子女受教育的開支和家庭成員的醫療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手中可以用來購買消費品的收入就相當有限了。消費者手中實際可以用來靈活支配的收入非常少,直接導致了我國的居民消費不足。
在當今這種情況下,為了刺激居民消費,我國政府轉移支付的側重點必須有所轉移。從大量的生產性投資和政府性支出轉移到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品的支出和基礎建設方面。
首先,我國的醫療改革的失敗導致醫院成為了一個非公共產品,醫療費用幾乎完全由個人承擔,醫院的運作開始以盈利為目的。這樣,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益,各個醫院逐漸以葯養醫、亂收費用,秩序混亂,醫療費用日益巨大。中國社會院《社會藍皮書》的主編李培林教授說,除了食品之外,醫療現在已經成了在家庭消費當中最重要的一項,竟然高達11.8%。尤其是醫療費用的快速增加,使農村、城市居住家庭因病致貧的情況也非常突出。人們為了看病不得不花掉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或儲蓄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以備不時之需。針對這種情況,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居民醫療的轉移支付,逐步增加國家在醫療費用中承擔的部分,盡量使占我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和工人都享有一定的醫療補貼,並享有貸款看病或抵押固定資產看病的權利。除此之外,國家也要適當承擔起一部分醫院經營的費用,減輕醫院運作的壓力。除此之外,還必須制定嚴格的醫院管理規章制度和收費標准,加大對亂收費的處罰力度。雙管齊下,使大部分人由看不起病到能看得起病,最後能以很少的開銷看病。
其次,我國對教育的投資占我國財政收入的比重排在世界倒數20名內,而我國的學費占人均收入的比重卻排在世界第一位。同時教育投入的成本在不斷的擴大,而教育的收益卻在相應的減少,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後非但不能找到較高薪金的職業,就連就業問題的解決都成了一個難題,多年在教育上投入的成本很難收回,更不用提收益。與此同時,社會對學歷較低卻掌握一定技術的中高級技術工人的需求卻供不應求。因此,國家應做到以下幾點:加大對基礎性教育的轉移支付,特別是對農村教育,並大力提高基礎性教育的質量,以保證每個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適當加大投入到培養實用型和技術型人才的教育領域的資金,引導居民對教育的合理投資,培養出大批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型人才。擴大助學貸款涉及的人群,增加對助學貸款的投入,並承擔一部分困難學生的部分或全部學費,減輕學生的入學壓力。
再次,在政府1998年住房改革後,由單位分房轉變成了自己買房後,住房價格幾乎是年年攀升,而老百姓的工資水平卻沒有大幅的上升,居民生活保障水平伴隨著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費系數的增高而下降,中國的居民現在必須將更多的收入用於基本的生活保障上,用於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日益減少。政府必須正視住房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對改革進行調整,進行合理的政府轉移支付,如多建一些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來緩和現在的住房矛盾。
最後,政府還應加大在基礎建設方面的轉移支付的力度,減少直接投資。因為政府投資不同於私人的投資,私人投資存在有利可圖的機會,是市場需求引致的結果,而政府的直接生產投資主要目的就是用於拉動內需,而這樣很可能導致生產的過剩,使市場供給進一步大於需求。而如果政府把財政收入適當的轉移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則既能拉動內需,提供相應的就業崗位,又不至於產生過剩的供給,同時由於減少了失業也能促進居民消費。
如今,中國的GDP已超過了1600美元/人,經濟增長速度超過9.6%,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的高速增長理應帶來高就業率和高收入,並由此帶來高消費,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中國的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仍然不足。2005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速度為12.9%,較之上年的13.3%有所下降,而2005年的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的增長速度卻達到了18%,明顯超過了上年的15.4%。可見,居民的消費慾望並不強烈,反之,更熱衷於儲蓄。正是由於大多數居民的收入用於基本的生活保障或儲蓄用以保障未來的基本生活,導致了居民消費的不足;而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工人和農民則連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難以保障,根本沒有額外消費的能力。針對這種現狀,國家只有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機制,通過稅收等手段來調節收入分配,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加大政府向公共事業和基礎建設上的轉移支付,減輕人們的生活壓力,增加人們可靈活支配的收入在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才能使大部分居民有消費的可能和慾望,才能有效的拉動居民消費需求。只有把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解決,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步入正軌,真正做到經濟的穩定發展。
Ⅸ 旅遊產品供給構成的主要因素
(一)旅遊資源
(二)旅遊服務
(三)旅遊設施
(四)旅遊購物品
(五)旅遊通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