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電旅遊文化
1. 長江三峽旅遊景點特點有哪些
在游長江三峽中,有哪些旅遊景點
一、豐都:豐都鬼城、豐都雪玉洞
二、忠回縣:石寶寨
三、萬答州:市場、雜技、青龍瀑布
四、雲陽:張飛廟
五、奉節:白帝城
六、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
七、巴東:神農溪
八、秭歸:三峽大壩、屈原祠、香溪、古黃陵廟、九畹溪長江三峽由瞿塘峽雄、巫峽秀、西陵險,共同構成了一幅壯觀瑰麗的畫卷。
2. 長江三峽水利對文化生活有什麼影響
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最大的工程。它是綜合治理長江中下游防洪問題的一項關鍵性措施。並兼有發電、航運、灌溉、供水和發展庫區經濟等巨大的綜合經濟效益,對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提高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工程效益:
防洪:水庫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有效控制上游進入中下游平原的洪水,遇百年一遇洪水,可在不動用荊江分洪區的情況下控制荊江河段的流量在安全范圍以內,遇千年一遇洪水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站流量不超過80000立方米/秒。是解除長江中游洪水威脅,防止荊江河段發生毀滅性災害最有效的措施。
發電:電站裝機容量1768萬千瓦,平均年發電量840億千瓦小時,可供電華中、華東以及川東地區。每年約可替代煤炭5000萬噸,可減輕上述地區的煤炭運輸壓力,並可減輕因火電燃煤引起的環境污染。
航運:三峽工程建成後,水庫回水形成660公里長的深水航道,可改善重慶以下的航道條件。由於險灘淹沒,航深增加,坡降變緩,流速減小,船舶的運輸效率將明顯提高,運輸成本可較目前降低35%~37%,必將大力加速長江航運事業的發展。
分析:
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我認為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三峽工程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戰略決策。它凝聚了我黨幾屆領導的心血,是中國人民多年來的夢想。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宏偉的工程。它的建設成功,不僅有賴於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也是集中反映出中國人民的智慧。因此,它是一個全國人民的工程,代表了全中國人民的利益。第二、三峽工程是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三峽工程的建設正是在我國大力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前提下進行的偉大工程,它充分見證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向世界宣告了我們中國是有能力有條件建設這一偉大工程的,再一次向西方國家證明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優越性。第三、三峽工程是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未來世界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說,是能源的競爭。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不可再生能源相繼減少。而三峽工程正是把可循環利用的水資源轉化電能,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可以依賴的有效清潔能源之一。
它的建設可為華中、華東地區提供大量經濟而清潔的電能,並將使華東和華中兩大地區聯結成統一電網,實現「西電東送」,促進華南、華北和西南電網與華中、華東電網的聯結,實現不同地區不同電源之間的電力互補和調劑,對我國電力系統的發展及提高發電效益有重大意義。
三峽工程的建設成功,也使長江上流水道拓寬,增強了上游水域的通航能力,為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的實施提供了水上交通上的又一保障。三峽工程的建設成功,還從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抗洪防旱能力,減少洪澇旱災的發生。總之,三峽工程建成後必然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就三峽工程而言,客觀上也有一些隱憂值得深思。第一,三峽工程的建設給環境帶來影響。其一是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的全面推進和完成,上游水位抬升,使得長江沿岸大面積陸地被淹,一些物種將不復存在;下游水位降低,水流量減少,使得下游氣候也將出現變化。其二是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上游水流速度相對減緩,上游泥沙淤積及水土流失問題將成為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應對,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清淤,才能保證三峽發電機組的正常運行。據有關報道稱:目前長江上游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泥沙對三峽大壩也形成了一定的威脅。其三是由於人為的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使得一些自然生物鏈產生破壞,影響植被、影響生態的良性循環,特別表現在對大氣候的影響上將難以預測。有相當一部分人對被淹沒地帶水源污染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傳染病等問題表示擔憂,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對三峽工程的抗洪調節、改善長江水運功能產生懷疑。這些未知因素也還需要歷史和事實來檢驗。第二,三峽工程對我國財力是一個重大考驗。三峽工程作為一項宏偉工程,不僅需要新技術的支撐,更需要財力上的保障。應該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為三峽工程的建設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但從三峽工程前期來看,三峽庫區的史無前例的大移民,國家就拿出大批移民資金,一大批工廠企業進行了大搬遷,其規模之大,涉及范圍之廣,不亞於再造一個社會;從三峽工程的未來發展看,它還需更大的財力進行維護和保養,以保證三峽工程的投入與產出成正比例關系。這將對我國政府財力也是一個嚴峻考驗。第三,三峽工程也使我國損失了許多無形和有形資產,如許多名勝古跡被淹沒,旅遊資源破壞嚴重,一大批文化積淀隨著三峽大移民實施不復存在。第四,三峽工程已成為西方國家關注的主要對象。三峽工程應該說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象徵,同時也成為了西方國家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未來的戰爭中,三峽工程是西方國家瞄準我國戰略設施的主要目標。一旦三峽工程在未來戰爭中成為重點打擊對象,在戰爭中被毀,這將給我們國家帶來巨大災難,一方面是造成投資巨大損失;另一方面是造成大面積的水災及氣候環境惡化的連鎖反應。對此,我們國家必須有充分的考慮和應對准備。
三峽工程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應該說是我國國力日趨強勢的象徵,我們不可能期望這一工程像都江堰工程那樣完美。但是我們在看到其有利一面的同時,不得不慎重考慮其不利的一面。我們下一步應該做的,就是要做到未雨綢繆,冷靜應對,科學決策,採取積極措施,真正使三峽工程成為民心工程、成為造福全人類的偉大工程。這也是我們對三峽工程最深的祝願。
3. 如何開發三峽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找宜昌的領導
4. 三峽文化的旅遊開發
三峽庫區應該重點挖掘的文化是:三峽移民文化、三國文化、巫文化、巴文版化、西南民俗文化、權重慶陪都文化。
移民文化:以典型移民新城、鎮(萬州、雲陽、豐都)、農業移民典型代表(萬州薴溪河橘園生態農業、忠縣施格蘭柑桔園)、移民博物館為代表的移民文化。
三國文化:深入挖掘以石寶寨、張飛廟、白帝城為典型代表的三國文化。
巫文化:由巫溪巫靈洞、漢風神谷、巫山以神女峰及新縣城高唐觀、凝翠湖、神女廟、望天坪為代表的神女文化組成。
西南民俗文化:以湖廣會館、火鍋、畢茲卡等為代表的西南民俗文化。
重慶陪都文化:紅岩村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沙坪壩「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遺址;曾家岩周公館、歌樂山烈士陵園、人民解放紀念碑、桂園、孔園、黃山陪都博物館等為代表的戰時陪都文化。
5. 三峽文化有哪些內容
1、歷史文化
長江三峽庫區人文旅遊資源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勞動人民創造的豐富的社會文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
豐厚的歷史文化:距今約200萬年便有巫山人在活動、之後在巫溪活動的古巴人、以及此後所歷經的各朝各代,都在這條偉大的河流旁邊流下了他們生活的足跡。
抗戰時的重慶人民抵抗法西斯做出了英勇的斗爭,新世紀三峽大壩的修建,重慶地區百萬大移民,這些都是重慶人民在全國、在全世界上書寫了光輝的篇章,而這也是我們重要的旅遊資源。
2、文化分類
山水景觀旅遊文化:以峽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為特色
水電旅遊文化:以峽江、大壩為依託
建築旅遊文化:以傳統民居、佛寺道觀、水庫大壩、現代橋梁為載體
民俗旅遊文化:以巴楚文化為底蘊
飲食旅遊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慶火鍋為特色
名人旅遊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將、貶官和近現代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等文化
宗教旅遊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為主的
軍事旅遊文化:以古戰場和抗戰遺跡為載體的
移民文化:三峽地區是歷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習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以及頗具神奇色彩的懸棺崖葬,古棧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遊文化。
3、民俗文化
三峽景觀的另一特色是無論什麼景觀,人文色彩都特別濃,有許多古今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過出色的詩歌曲賦。唐宋明清都有大詩人流連忘返,有的居住經年。
6. 何謂三峽山地景觀文化,主要類型有哪些
沒有三峽山地復景觀文化,只制有三峽文化。三峽文化的主要類型如下:
(1)山水景觀旅遊文化:以峽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為特色。
(2)水電旅遊文化:以峽江、大壩為依託。
(3)建築旅遊文化:以傳統民居、佛寺道觀、水庫大壩、現代橋梁為載體。
(4)民俗旅遊文化:以巴楚文化為底蘊。
(5)飲食旅遊文化:以川味、山野味和重慶火鍋為特色。
(6)名人旅遊文化:以古代文豪、美女、武將、貶官和近現代政治家、軍事家、學者等文化。
(7)宗教旅遊文化:以佛教、道教和巫文化為主的。
(8)軍事旅遊文化:以古戰場和抗戰遺跡為載體的。
(9)移民文化:三峽地區是歷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形成民族融合,生活習俗相互吸取,形成民族混同。
(10)其他文化:以及頗具神奇色彩的懸棺崖葬,古棧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等旅遊文化。
三峽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是生活在三峽地區的人類團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7. 三峽文化的歷史文化
長江三峽庫區人文旅遊資源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勞動人民創造的豐富的回社會文化、物質文答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
豐厚的歷史文化:距今約200萬年便有巫山人在活動、之後在巫溪活動的古巴人、以及此後所歷經的各朝各代,都在這條偉大的河流旁邊流下了他們生活的足跡。
抗戰時的重慶人民抵抗法西斯做出了英勇的斗爭,新世紀三峽大壩的修建,重慶地區百萬大移民,這些都是重慶人民在全國、在全世界上書寫了光輝的篇章,而這也是我們重要的旅遊資源。
8. 三峽的名勝古跡有那些
白帝城、鎖江鐵柱、粉壁石刻、巴人懸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黃陵廟、三游洞,以及楚漢古墓,三國古嶺、荊州古城等
9. 三峽文化的民俗文化
三峽景觀的另一特色是無論什麼景觀,人文色彩都特別濃,有許多古今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過出色的詩歌曲賦。唐宋明清都有大詩人流連忘返,有的居住經年。 三峽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娛樂習俗和喪葬應當特別提到。三峽古老民風中有春遊踏歌和龍舟競渡的傳統習俗。那裡的春日旅遊和踏歌,在宋朝稱為「踏跡」或「踏磧」,其時男女老少,都到野外山間暢游歌舞,十分熱鬧。宋朝王十朋有一首《人日游磧》描寫當時的盛況說:「好邀蜀風俗,夔人貧亦游,今日日為人,傾城出江皋」,夔州即今重慶奉節,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古代稱為「人勝節」。詩中說這一天因為立春已至,夔州「傾城」出動,「貧」人也互相邀請,可見當時盛況。龍舟競渡是三峽地區各個江城更繁盛的節日活動。學者們考證,至今流行在我國南北各地水鄉的龍舟競渡,發源地就是三峽地區。當時應為古代當地民族的圖騰祭祀日。這是上古時代一種對龍的崇拜形式。後來由於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之死才改為紀念屈原了。在清朝時,川峽地區更盛行有大小端午的說法,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更有一次大端陽,屆時三峽各地的成千上萬觀眾到屈原故鄉看龍舟競渡盛況。人們高唱著巴楚地區民歌,追念屈原:「為國捐軀投汨羅,船游江心來找你。招你魂魄歸故國,招你魂魄歸三閭」。三峽地區的古老葬俗則有懸棺葬和船棺葬,這兩種葬法都是將死者屍體裝在船形的棺里,懸到崖洞里,據說在重慶巫溪縣的斷岩上一共橫挑著25具漢代的葬棺,從江中遠遠望去,蔚為壯觀。據學者考證,這種懸棺葬自戰國時代起,是古代巴民族的一種葬俗。而這些自戰國以來的古老的懸棺遺跡,至晚從唐朝就被當作奇觀發現,在唐朝詩人孟郊《峽哀》的詩中就有「樹根鎖枯棺,孤骨裊裊懸」的描寫,宋初編的《太平御覽》更明確記載:「唐將王果,舟行三峽,望見懸岩中間有物似棺」。前面說過,三峽本是古代西南民族巴人活動的地區,巴人相對中原的華夏民族而言,屬於古代少數民族。三峽古文物中也有許多古巴人的民族特色。據考古學家考證,早在新石器時期古巴人部族群落就已存在,能算作夏朝時期巴人的活動遺址的在今湖北宜昌白廟地區,那裡有相當於夏代的白廟巴人遺存。商周時期明顯的巴人遺址有重慶開縣的余家壩、雲陽李家壩和涪陵小田溪等處,但發現文物最多的還是戰國以後的墓葬。巴人墓葬文物有明顯的民族特色,銅器上常常有虎形飾紋和飾件,有的刻畫在青銅兵器上,有的作為器物的鈕蓋。有一件虎鈕於,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還出現了若干近似文字的圖案,有8個接近漢字,被考古學家稱為神秘的尚不可解的「巴蜀圖語」。巴人的全部歷史,至今尚是歷史之謎,只在古文獻中有零星記錄,如《後漢書·巴郡南郡蠻》有記:「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唐朝的《蠻書》記有:「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後也」,都和考古發現巴人古銅器上以虎紋虎鈕表示巴人有虎圖騰崇拜相吻合。相信,未來學者們會寫出一部完整的巴人歷史的。可以肯定的是,三峽文化中有濃厚的古代巴人文化的成分。
10. 三峽大壩旅遊主要有哪些看點!詳細!
五級船閘 壇子嶺 壩頂 屈原祠 黃牛岩 泗溪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