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改革
❶ 旅遊供給側改革對中國旅遊經濟運行的有利影響
旅遊業的供給改革是在旅遊業領域內,按照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理念,調整旅遊供給的總量和結構,從而更好滿足國民旅遊需求的過程。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提高旅遊供給質量,調整旅遊供給結構,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
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未來旅遊供給總量的增長,主要在於幾個新興領域的政策供給能否突破。包括修學旅遊、度假旅遊、購物旅遊、老年旅遊、自駕車房車旅遊。修學旅遊作為世界上很多國家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方式,對於全面培養青少年,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有關部門早就認識到修學旅遊的價值和意義,2013年《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任務分解表,對教育部要求有:將研學旅遊、夏令營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中小學日常教育范疇。然而目前3年過去了,並沒有實質進展。度假旅遊能否突破,則依賴於休假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帶薪年假的全面落實,以及通過政策支持相關度假資源的管理和開發。2015年10月9日,國家旅遊局公布了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是對這個領域的一個重要促進,然而目前僅僅認定了17家國家旅遊度假區,難以滿足蓬勃發展的要求。購物旅遊方面,由於中國的奢侈品稅收政策,遊客購物免稅、退稅政策的供給不足,導致大部分購物旅遊需求是通過國外市場滿足的,未來的關鍵在於財政、稅收、海關幾個部門的遊客購物免稅、退稅政策。老年旅遊則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異地醫療報銷、保險等因素。自駕車、房車旅遊市場的主要障礙是路橋收費政策,可以觀察到,黃金周期間擁堵的高速公路,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於降低自駕車路橋費用的渴望,而這依賴於交通部門的相關政策;房車旅遊目前司機駕駛證類別、過路過橋費都比較模糊,上牌照、保險也存在困難,需要有關部門予以解決。此外,還需要從政策上降低旅遊企業運營成本,應首先落實一些呼籲多年仍未得到落實的政策,如降低酒店水電費率的標准、降低旅遊刷卡費率等。
提高旅遊供給質量。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改善國內旅遊市場環境,提高旅遊服務質量。近幾年,國內旅遊市場中,團隊旅遊市場上導游和遊客矛盾尖銳,沖突時有發生;散客旅遊市場也充斥著「坑蒙拐騙」現象,類似於「青島天價大蝦」,「哈爾濱天價魚」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導致相當一部分遊客「用腳投票」,轉向國外市場。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中國旅遊產品供給質量亟需予以改善。第二個層面,提高旅遊產品供給的科技水平。表現在旅遊業內部應用互聯網、高科技的規模和深度進一步提升,深化旅遊體驗。
調整旅遊供給結構。由於旅遊業具有拉動最終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客觀作用,因此被一些地方政府寄予了過高的經濟期望。旅遊規劃者為了迎合這一期望,在旅遊開發和策劃中不恰當地向高端市場傾斜,漠視中低端旅遊者的訴求。在全國相當多的地區,普遍偏向高端旅遊產品,如高星級酒店、溫泉產品、高端會展產品等。這種策劃和決策導致高端旅遊產品供給過剩,而龐大的中低檔大眾旅遊者,卻缺乏滿意的旅遊產品和設施。
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旅遊供給分為公共旅遊供給和私人旅遊供給,私人旅遊供給由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是私人產品;公共旅遊供給主要由各級政府提供,是一種公共產品。過去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主要圍繞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等,在旅遊目的地接待強度不高的情況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隨著旅遊者出遊率的提高,中國許多地區旅遊接待強度持續擴大,許多地區旅遊者總量遠遠超過常住人口數倍,按照常住人口數量提供公共設施和產品,顯然無法滿足旅遊者需要。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維方式發生根本變化,要認識到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不僅僅是當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來旅遊者的城市。外來旅遊者享有相應的資源和設施佔用權利。這要求城市在進行各類資源設施供給時,必須把旅遊者需求放在和當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行考慮,如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線路等。
○隨著人們物質擁有程度的提高,擁有物質產品的幸福感越來越低。可以預見,未來的需求將上升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質產品為主,而目前相應的產業供給遠遠不足。
○增加旅遊等產業的供給,事實上是中國經濟供給側補短板的一種方式。在現階段「去產能」「去庫存」的實際工作中,旅遊業也能發揮其他產業難以替代的作用。
○旅遊業的供給改革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增加旅遊供給總量,提高旅遊供給質量,調整旅遊供給結構,補充公共旅遊供給短板
❷ 旅遊規劃管理體制改革
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根據該方案,改革後,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6個。根據該方案,國家旅遊局與文化部合並,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不再保留原文化部、國家旅遊局。
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的職責如下:
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方案提出,將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其主要職責是:貫徹落實黨的宣傳文化方針政策,研究擬訂文化和旅遊工作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遊業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實施文化資源普查、深挖和保護工作,維護各類文化市場包括旅遊市場秩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
這意味著中國旅遊業的主管部門由副部級升格為部級,這是業內期盼已久的「升格」。長期以來,旅遊局不同於文化部、農業部、住建部、林業部、水利部,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旅遊局不屬於政府組成部門,而是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直屬機構,文化部等上述部門均是政府組成部門,地位和話語權遠高於旅遊業;同時,旅遊管理體制中存在「權責不統一」、「多頭管理」、「主管機構弱」等現象。「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傳統六要素分別掌握在不同的行政部門手裡,旅遊最重要的景區資源,也是分別由文化部、農業部、住建部、林業部、水利部等多個部門分頭掌管。資源分散、政出多門,這造成旅遊業的事務,往往旅遊局無權干涉。
之所以將旅遊與文化部合並,是因為,旅遊的靈魂是文化,旅遊的吸引力來自於文化。此次機構調整對旅遊業的影響,勇先創景夏家勇進行了專業解析:中國旅遊強國夢想可期。1.旅遊局與文化部合並後,由政府直屬機構升為政府組成單位,從主要配角成為多個主演的一員。2.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文化與旅遊工作統籌規劃,對促進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文化和旅遊相互融合、相互支撐,便於發揮旅遊引擎帶動作用,促進大文化的繁榮發展和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做好旅遊產品,激發經濟三駕馬車之一——消費的作用。3.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與同樣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旅遊業的融合發展,將是挖掘地方文化、完善旅遊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帶動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同時,文化旅遊部門的融合,有望推動以更開放的眼光看待文化與旅遊項目,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中國旅遊強國夢想可期。
❸ 文化和旅遊工作怎麼干
發展先進生產力,企業文化是靈魂。縱觀一些現代旅遊企業的成功經驗,就會發現一個旅遊企業的成功背後,無不有著豐厚的企業文化。旅遊企業要做好企業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做好凝聚力量工作,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企業工會組織要緊貼旅遊經濟發展這一中心,不斷推進旅遊企業文化建設,做好凝聚力量的工作。
1. 積極配合黨政及時解決職工存在的各種思想矛盾和實際問題。當前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涉及到職工的切身利益,職工思想活躍,情緒波動大、不穩定因素多。要大力加強政策教育,多做釋疑解惑、提高認識的工作,引導職工樹立市場經濟觀念,提高職工對改革心理承受能力。
2. 堅持和發展以職代會為載體的民主管理形式,推進企務公開,建立職工聯系卡、堅持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讓廣大職工參與到企業各項民主管理活動,切實保障維護職工的知情、參與、選擇和監督權益。
3. 把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經營目標、方針政策、規章制度、作業標准等列入企業文化建設范疇,不斷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4. 積極開展經濟技術創新工程,通過勞動競賽、技術攻關、合理化建議、「五小」成果等活動,把廣大職工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起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5. 在職工中樹立企業「大家」思想,把企業建成溫馨的「職工之家」,讓每一位職工都具有把企業當「家」的歸屬感。
二、加強職工文化建設,豐富職工文化生活
在新形勢下,旅遊企業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通過創新旅遊企業文化觀念,創新旅遊企業文化的內容和載體,創新旅遊企業文化的建設方法,圍繞建立學習型旅遊企業,培養智力型職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寓教於樂、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達到鼓舞思想鬥志,豐富精神生活,陶冶人們情操的目的,使旅遊企業步入持續發展的軌道。
❹ 文化旅遊供給側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旅遊短缺型國家到旅遊供給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旅遊業綜合帶動功能全面凸顯。旅遊業全方位融入國家戰略體系,走向國民經濟建設的前沿,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
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和更加有效的產業政策,文化旅遊供給結構將得到優化,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升級。作為惠民生的重要領域,旅遊業被國家確立為幸福產業,推動各級政府更加重視文化旅遊發展,增加有效供給。文化旅遊在我國旅遊業新一輪黃金發展期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❺ 旅遊產業如何變「談」為汪
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提高服務質量成為重要基礎。「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服務業來說,質量就是生命線,旅遊服務質量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遊客滿意度高不高、市場主體競爭力強不強、行業發展後勁足不足。」雒樹剛說。
文化和旅遊部12月24日通報,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5.6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2187億元,同比增長7.6%。2019年前三季度,國內旅遊人數達到45.97億人次,同比增長8.8%,入境旅遊人數超1.08億人次,同比增長4.7%,出境旅遊人數超1.19億人次,同比增長8.5%。
2012-2019年前三季度國內旅遊人數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劃的指導意見》,提出一攬子政策舉措,大力推動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優質旅遊發展。同時,針對虛假宣傳、強迫消費、安全衛生等突出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從管理層面為提升旅遊服務質量建章立制保駕護航。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旅遊服務質量調查報告》,2019年前三季度旅遊服務質量綜合評價指數為80.06%,同比增長3.21%。
重組和改革成發力點
業內指出,旅遊企業是現代旅遊產業體系的核心,旅遊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加強服務、引導管理,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更需要廣大旅遊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勇於創新創造,善於經營管理,樂於精益求精。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首先看遊客滿意度高不高,看企業的競爭力強不強,看企業發展有沒有後勁。
企業重組和改革成為重要發力點。福建省旅遊發展集團董事長陳楊標舉例說,201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決定,將華閔集團和福建中旅集團合並重組設立。但這種整合不是簡單合並,而是有效重組。根據全產業鏈條、全要素要求,構建旅遊服務、休閑目的地、文化傳媒、國際貿易、物業地產、資本運營等板塊,互相聯系、互相支撐,推動高質量發展。重組的背後是市場化競爭、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四大關鍵舉措的實施。
融合發展成大勢所趨
業內人士也指出,在優化供給方面,結構性改革是關鍵,融合發展是基礎。
「文旅高質量發展的三個方面,首先是遊客必須要喜歡,二是企業必須要有效益,三是行業可持續發展。」開元旅業集團創始人陳妙林指出,從旅遊行業來說,每個省、市都成立旅遊集團公司,把所有資源集中整合這是好的,但是整合了以後,到底效率、效益怎麼樣,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中國旅遊研究院產業所所長楊宏浩指出,為了實現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這一目標,需要各類市場主體藉助資本、人力、科技、文化以及數據等基本要素,不斷創新。「不管是民營也好,國有也好,只要遵循市場最基本的規律,都會做出一番成就。」
面對文旅轉型,還需要更多創新突破。深大智能董事長汪早榮指出,從技術維度看,需要從頂層架構上進行整體設計,最終在運營端實現結果體現;從人才維度看,傳統文旅企業需要從人才培養上進行革新,這涉及組織架構優化;從管理維度看,要真正實現多景區多業態的一體化管控;從營銷層面看,核心是要建立一個全渠道營銷能力,無論C端還是B端,都必須擁有自己的一整套體系;從服務端維度看,要構建數字化的場景服務能力。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❻ 文化和旅遊機構改革為旅遊帶來哪些新的變化
機構改革,文化和旅遊合並,讓文旅融合更加緊密,在旅遊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整合上更加容易,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繁榮發展。
❼ 全域旅遊是一場文化旅遊供給側的革命嗎
全域旅遊是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是推動旅遊業改革創新的全新發展理念。這種理念和模式毫不迴避當前旅遊業出現的突出問題,如導游問題、門票價格問題、市場秩序問題、公共服務問題等,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是旅遊業發展長期積累下來的難點問題,與傳統旅遊供給方式和發展模式相關,必須以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予以解決。
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鑒於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都超過了10%,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產業,旅遊業的競爭更加國際化。各國各地區普遍將發展旅遊業作為參與國際市場分工、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推出許多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當前國際競爭的環境下,順應旅遊業發展新趨勢,以全域旅遊提升我國旅遊業國際競爭力是一項戰略選擇。如果說當初我國旅遊業發展主要靠老天爺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和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那麼現在,必須針對遊客的需求,更多加入當地的人文交流和居民化體驗,使目的地成為遊客與居民的共享空間,實現全域化高質量供需平衡。否則,我們就會在競爭中落於下風。
❽ 旅遊管理體制改革,未來文化與旅遊如何做到融合發展
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以及全域旅遊的大力推進,人們對旅遊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文化旅遊日受青睞。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去體驗不同地方豐富多樣的特色文化。文化與旅遊如何融合?前瞻產業研究院通過調研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立足實際,切實加強規劃引領作用。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重在規劃。要深刻把握方針政策,結合旅遊發展的新時代、新階段和新要求,突出前瞻性和實用性,編制出台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專題規劃,進一步凸顯獨特的文化與地域資源稟賦,為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提供更為科學、可行的引導。
2、深入挖掘文化旅遊資源。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疊加、硬性配對,只有選擇那些具有市場價值、具備在旅遊產業上發光發熱的文化資源,才能真正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有機融合。
3、創新理念,打造文化旅遊個性品牌。品牌是文化旅遊業的名片,要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旅遊品牌,使文化旅遊具有更鮮明的總體品位和整體形象。
4、依託資源,積極開發文化旅遊商品。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文化旅遊商品,完善旅遊整體文化形象,增加旅遊業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