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產品學
『壹』 旅遊文化產品
旅遊文化產品是指在旅遊中包含的有關文化的產品,這其中既有關於旅遊地內的文化傳統的無形容產品,也包括一些特產的有形商品。
我是學旅遊管理專業出身的,根據我所學知識,我想、你說的是否是文化旅遊產品呢?
廣義的旅遊產品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是指旅遊路線,包括食住行游購娛,以及其中涉及的服務。而文化旅遊產品則是相對於自然旅遊產品而言的,是以人文(人造的)旅遊資源為主要內容旅遊產品。
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
『貳』 旅遊文化學的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總論:旅遊文化學的學科體系
第一節 旅遊版文化的概念權和構成體系
一、旅遊的概念
二、文化的概念
三、旅遊文化的概念
四、旅遊文化的構成體系
五、旅遊文化的學科體系
第二節 旅遊文化的特徵和分類
一、旅遊文化的特徵
二、旅遊文化的分類
第三節 中國旅遊文化的源流
第二章 旅遊消費文化
第一節 旅遊消費行為及其特徵
第二節 旅遊消費過程的文化滲透
第三節 旅遊消費行為的文化走向
第三章 旅遊資源文化
第一節 旅遊資源的文化特徵
第二節 自然旅遊資源及其文化內涵
第三節 人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
第四章 旅遊產品文化
第一節 旅遊產品的文化特徵
第二節 旅遊產品文化功能的可持續開發
第三節 現代旅遊規劃中的文化
第五章 旅遊環境文化
第一節 環境文化對旅遊的影響
第二節 環境何護與旅遊文化
第六章 旅遊經營文化
第一節 旅遊經營的文化特徵
第二節 旅遊企業文化
第三節 旅遊經營與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後記
『叄』 如何打造文化特色高品質的旅遊產品很難
深入挖掘利用特色文化旅遊資源。文化資源是現代旅遊的第一資源。要深入挖掘西安歷史、革命、民俗、宗教和山水文化等資源,進行科學規劃,重點開發,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一是由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民俗顧問以及其他社會力量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對全市文化資源特別是歷史遺跡、民俗文化、人文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全面梳理,建立旅遊文化資源資料庫,為今後作為旅遊開發與保護、規劃與建設提供基礎性資料。二是實施文化旅遊創意戰略,對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再包裝,積極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產品,不斷提升文化資源的旅遊功能和價值。對歷史傳統、風土人情、民間傳說等,要尋求其與自然景觀以及遊客審美和情感需求的有效對接渠道,實現文化內涵與自然景觀的有機交融。對西安鼓樂、藍田普化水會音樂、臨潼孫家皮影、周至啞柏刺綉、長安楮皮紙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利用中保護」的原則,推動更多的
『肆』 旅遊專業學什麼
旅遊管理專業主要課程有:旅遊學概論、旅遊管理學、旅遊政策與法規、旅行社業務、旅行社管理、旅遊地理學、旅遊心理學、旅遊經濟學、旅行社經營與管理、旅遊市場營銷、旅遊英語、旅遊會計學、酒店管理學。
酒店餐飲服務與管理、旅遊學概論、旅遊文化學、旅遊資源開發管理、景點規劃與管理、旅遊安全學、旅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生態旅遊、旅遊客源、地區概況、旅遊財務管理、旅遊項目管理、旅遊信息系統、微觀經濟學等。
(4)文化旅遊產品學擴展閱讀
開設院校:
1,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聯合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北京農學院,北京城市學院,北京交通大學。
2,天津
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商學院,天津體育學院。
3,上海
上海杉達學院,華東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大學,上海建橋學院。
『伍』 有關旅遊產品的開發的書籍
1. 《旅來游產品設計與操作源手冊/中國旅行社職業經理人實戰叢書》 張道順
旅遊教育出版社 (2006-01出版)
2. 《中國文化旅遊(理論戰略實踐)》 南開大學出版社
3. 《旅遊資源規劃與開發》 高峻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01出版)
4.《旅遊產品設計與經營(一本關於遊人遊客旅遊者的書)》 史曉明著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陸』 研究旅遊文化學有哪些具體的方法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www.cotsa.com/blog/u/lujun1215/archives/2007/20073517563.html
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路徑
陸 軍
(廣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桂林 541001)
民族文化旅遊是我國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旅遊研究的重要領域,與其他非民族文化旅遊相比,它的研究除了涉及旅遊的基本問題和常規問題外,還涉及到民族團結、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宗教信仰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敏感問題,這些問題並非藉助先進完善的科學技術就可解決的,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研究民族文化旅遊方法和途徑很多,但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路徑與其他旅遊有所不同,故而,我認為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可通過三種基本方法和兩個路徑進行研究。
一、三種基本方法
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調查法、跨文化研究法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法,這三種基本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層次遞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礎研究到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重點體現和反映了旅遊本質的應用性特點以及需要多學科交叉學科介入的研究方法與路徑。
(一)調查法
調查法是絕大多數學科都運用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基礎、入門方法和立足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方案。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性、多樣性和社會性特點,使其發展涉及到特殊的人—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地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特殊性表現在民族文化越濃郁越有特色的地區,經濟就相對欠發達,但社會關系就越相對和諧(體現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商業意思淡薄)等方面],而旅遊開發則會對當地社會結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產生一系列的正負面影響,因此,民族文化旅遊的特殊性需要多學科介入,對其資源開發、旅遊影響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尤其是需要運用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旅遊學、環境學等相關學科的多元化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可利用問卷、訪談、參與觀察、遙感技術等手段,通過長期調查與短期調查相結合、整體調查與專題調查相結合、田野調查與通訊調查相結合開展調查研究,以便得出更為可信的、客觀的結論,從而為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建設、發展、管理、經驗、調整各種相關利益者關系和社區居民與自然關系、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等具體實際工作提供豐厚的基礎與科學合理依據。
(二)跨文化研究法
跨文化研究法是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和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民族文化旅遊研究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方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不同地域的遊客以及入境遊客因文化差異而顯示出消費差異,對哪些文化才是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哪些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題文化是什麼,如何開發出適合不同層次、文化背景的遊客需求的產品等等文化篩選、文化內涵與本質問題,需藉助交叉學科和多學科從跨文化角度進行比較研究。有比較有對比才能尋找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優勢,有比較才能清楚自己的競爭位置、自己的劣勢,才能認清態勢,得出更為切合實際的結論。同時,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的旅遊產品設計、形象設計與傳播、客源市場、主客關系、旅遊影響等實際問題也都需要進行跨文化研究,才能找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的產品與方案。辨正觀點認為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旅遊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產業,民族文化旅遊發展過程所形成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和文化圖像,也需要藉助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等學科成熟理論進行理論的詮釋與解讀,歸結和尋找出相關的規律、定律,揭示現象的本質,以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構建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才能指導更為廣泛的實踐。
(三)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
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正確最重要的方法,在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中屬於應用層面的研究方法。「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准」。旅遊學科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涉及面的廣泛性決定了需要從不同學科理論對其進行多維視角的個案與共性研究,從而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優點,形成自身的理論特色,並指導實踐。旅遊的實踐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而言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旅遊除了需要旅遊學理論的指導外,還需要根據其獨特性結合實踐中的案例進行研究,運用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環境學等相關成熟理論將實踐中的新現象、新情況、新問題、新關系、新變化進行概括、總結,上升為理論層面,然後再回到時間中加以檢驗,用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工作。此外,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需要有一個載體作為轉換平台,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法中對個案與共性的研究則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轉換平台,充分體現了旅遊作為應用性學科特點,避免了理論寬泛或者空洞無物以及實踐的盲目性、短視性。
當然,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切忌紙上談兵,只重視理論分析,忽視應用性探討;二是應避免不分主次的缺乏實際意義的或者不具有典範意義的個案研究的累積。兩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用辨正方法和發展觀點、正確的邏輯思維進行貫通研究。
二、兩個基本路徑
正確科學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便捷的研究路徑,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復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因此,尋求研究路徑也十分重要。
(一)一個視角:跳出旅遊研究旅遊
任何一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束縛在本學科的視野之內,需要藉助其他學科理論與方法來反思、審視本學科,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動學科理論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旅遊研究也如此,「旁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免造成一葉遮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受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研究者往往局限於自身專業的去研究旅遊,目前,從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學者多為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專業,視角較為單一,受學科專業研究方法、手段、路徑所牽制,當研究達到一定階段後很難突破固定思維的束縛,使研究更進一層,因此,需要「跳出旅遊看旅遊、跳出旅遊談旅遊、從另類的視角研究旅遊」才可能加快完善民族文化旅遊理論體系的構建。旅遊的發展涉及眾多學科,從相關學科的視角來研究旅遊,用他者的眼光審視旅遊,也許能夠得出新的觀點、新的思維、新的結論。
然而,並非要說,研究民族文化旅遊完全需要脫離實際和自身專業知識背景,而是說在自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換另一種思維、視角,善於學習其他學科的優點,博採眾長,融貫中西,匯通古今,為我所用。不僅如此,也要學會借鑒和運用國外已有的優秀理論成果和成熟的先進的研究方法、手段,結合我國實際,進行研究,以實現利用「他者」的視野探討和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旅遊之目的。
(二)一個平台:實踐與交流對話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旅遊研究人員主要由實踐派(從事旅遊一線工作的旅遊行政部分、旅遊公司、旅遊企業等)和理論派(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等)構成(包括海歸派,海歸派也有實踐派和理論派之分),對於實踐派而言,他們長期從事旅遊實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由工作忙、空閑時間少等影響,大多數人沒有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現象,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以指導更廣泛的實際,一般屬於的「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是我國旅遊研究中理論滯後於實踐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優勢是對現實把握很准,能夠產生直接的明顯的效益,劣勢由於理論欠缺,往往對旅遊發展態勢把握不準,對實踐的本質認識不夠,在實踐中往往容易造成旅遊負面影響和不和諧因素。而對於理論派而言,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相當多點,受學術氛圍、教育等背景的影響,其知識相當豐富、理論功能深厚、對未來事物發展態勢具有很強的敏銳性和可預視性,對事物本質剖析清晰,但由於實踐經驗少,大多數人對實踐認識不夠,往往導致理論脫節於實踐,或者造成理論過於寬泛、空洞,「理想主義」色彩較濃。針對實踐派和理論派的優劣勢,民族文化旅遊研究者可採取回歸實踐的做法,建立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實現優劣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一是對理論派而言,「實踐出真知」,可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條件允許的話單位可鼓勵和支持他們到旅遊一線掛職工作,掛職期間工作量以及相關報酬可酌情計算,消除掛職人員的後顧之憂。或者與旅遊一線企業、景區、旅遊實體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設立研究觀察點,跟蹤研究;二是建立對話交流平台。通過各種途徑參加由專業機構、學術界、旅遊企業實體、政府部門等聯合舉辦的各種各樣的旅遊學術研討會、旅遊論壇、旅遊峰會、旅遊交易會等對話交流平台,互通有無;三是憑借現代傳媒,廣泛涉獵旅遊及相關的資訊和學術動態,了解旅遊發展態勢,提高業務和理論水平。
總之,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獨特性需要研究者運用正確的恰當的研究方法、手段、技術去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更好的成果。當然,在民族文化旅遊實際研究中還應特別注意兩點: 一是尋找問題比解答問題更為重要;二是著力於分析問題而非做出判斷(下死結論)。尋找問題不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且對於青年研究者來說鍛煉洞察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對今後的研究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是培養創造性能力最堅實的基礎。旅遊是一個發展變化著的動態產業,對於「民族文化旅遊」這樣還在發展變化中旅遊研究,重要的是對發展運動中各種關系及作用與變化的分析,而非輕率地做出判斷(下死結論),避免「盲人摸象」現象的產生。
『柒』 文化旅遊產品設計需求
文化旅遊產品是指以文化旅遊資源為支撐,旅遊者以獲取文化印象、增智為目的的旅遊產品,旅遊者在旅遊期間進行歷史、文化或自然科學的考察與交流、學習等活動。旅遊是一種文化現象,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文化旅遊的實質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