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民俗文化案例
❶ 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是一種人文旅遊資源!民俗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帶有鮮明特點的溝通傳統與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聯系的反映民間地域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民俗是人類的一種基礎文化,這時長期以來不斷的消化吸收人類各種文化因素的過程中,不斷的被過濾,篩選和沉澱,從而凝聚在民眾的心理機構中的深層文化,是創造民俗文化的基礎和前提!民俗文化在現代的旅遊資源中佔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❷ 「旅遊+」背景下 民俗文化旅遊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1、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
為了發展旅遊業,旅遊地為了滿足旅遊者獵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遊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東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底蘊,舞台化明顯,甚至出現「偽民俗」。
2、民俗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
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這使得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削弱。
3、利益分配不公平阻礙
由於民俗文化鄉村旅遊在發展的重點是招商引資,缺乏統一的機制平台協調各方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導致社區參與不夠,居民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阻礙了旅遊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❸ 如何提升旅遊民俗文化
民俗旅遊以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地方風貌為內容,把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築、飲食、起居、服飾、娛樂、民間工藝等融為一體,展現在旅遊者面前。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民俗文化之燦爛,為世人驚嘆和嚮往。民俗旅遊正是展現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旅遊者可以綜觀我國民族文化的機體,親自觀察、體驗我國民族文化的形態、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
旅遊藉助民俗文化而發展,民俗文化同樣可以藉助旅遊而交流傳播。民俗旅遊直接展示了民族的社會生活:各民族社會生產中所使用的特殊的器物用具、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品,等等。他們都有著有形的具體鮮明形態特徵,為旅遊者提供了直接的行為模式。在民俗旅遊過程中,除了有形的社會生活方式能被人接受外,眾多的習俗活動都能使旅遊者在觀賞和參與的時候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我國的傳統節日習俗:傣族的潑水節、瑤族的盤王節、壯族的三月三、侗族的花炮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等等。
❹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憑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給予了人們更高層次的文化旅遊享受,從而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也是當前旅遊市場中極具競爭力的文旅項目。
民族文化起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現已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構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開發資源,具有相當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旅遊的興起,在於其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帶來良好的審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種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促進遊客融入當地民風民俗;最後,民俗文化維系著各民族情感,能夠滿足社會的精神需求,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正因此,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如火如荼。從開發現狀來看,民俗文化旅遊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徵。
其一,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此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民俗文化旅遊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國家政策加大對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的傾斜,不斷推動民俗文化旅遊邁向新階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民俗文化旅遊取得顯著成效,表現形式多樣,皮影、剪紙、民歌等內容越來越豐富。
其三,區域旅遊不斷加強合作發展。區域旅遊合作是提升旅遊形象、增強旅遊文化軟實力、推動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遊在這點上成效顯著。
盡管近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取得長足發展,但在開發過程暴露出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例如,過度開發問題,對稀缺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再如,商業氣息過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遊的原真性,背離了了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初衷,無法實現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資源的目的。除此外,外來文化的沖擊,也使得傳統民俗文化遭到嚴重沖擊,甚至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❺ 論旅遊發展對民俗文化的影響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某地為例
給你找一篇現成的論文,那東西網很好找,你自己總結一下吧!
打造特色旅遊品牌 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涼州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素有「四涼京華,河西都會」之稱。千百年來,生活在涼州這片沃土的先民們,創造了亘古未有的歷史文明,遺存下豐富的文化遺產,雷台漢墓、天梯山石窟、文廟、羅什寺、海藏寺、古鍾樓、百塔寺及銅奔馬、西夏碑等,這些文化遺產不僅記錄了涼州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偉大的創造精神,而且為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資源,並逐步得到了開發利用。從旅遊資源總量上看,目前,已完成了「量」的積累,但要實現旅遊開發「規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格局,卻遇到了旅遊規劃缺乏大手筆,旅遊開發「小、弱、散、差」、旅遊精品打造不夠、旅遊發展缺乏後續力等諸多問題。如何整合資源,打造旅遊精品,開發富有特色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旅遊品牌,從而實施精品帶動戰略,建設旅遊經濟強區,成為我們思考和解決的首要問題。一、准確定位,樹立核心旅遊景區旅遊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如果沒有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沒有配套完善的旅遊設備,沒有良好的旅遊環境、旅遊服務和安全保障,旅遊業就難以興旺發達。特色是旅遊之魂。雖然,涼州旅遊資源豐富,但由於缺乏大手筆的規劃和大力度的開發,仍處於缺乏特色和競爭優勢的小、弱、散、差的局面,這就導致了涼州旅遊產品長期在國內外旅遊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長遠來看也就缺乏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涼州旅遊業的發展必須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遊品牌。必須在依託古代現代的各種文化底蘊,深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天馬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飲食文化等,在鮮明的旅遊文化地域特徵的基礎上,准確定位,整體規劃,系統開發,打造特色旅遊品牌。那麼,涼州旅遊的核心景區是什麼?怎樣開發建設才更具特色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所謂核心景區就是特色突出、內涵豐富、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比較成熟的旅遊景區。近年來,我們打出了「中國旅遊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等促進武威開放開發、經濟發展的幾張名片,這些名片均以最富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涼州旅遊名勝和產業優勢而推出。其中,「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的出土地雷台」、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百塔寺」就是涼州富有特色且極具影響力的景區,而且,通過近幾年的規劃開發已初具規模,而聞名遐爾的莫高葡萄酒的生產基地又在城東生態農業旅遊開發區內。所以涼州旅遊核心景區,小而言之可以是雷台旅遊景區和百塔寺旅遊景區,大而言之就為包括百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葡萄長廊、沙漠公園、黃羊綠色食品園及長城遺址、騰格里沙漠等人文自然資源在內的城東生態觀光農業旅遊區。因此,在構築涼州旅遊產品的格局上,要以雷台、百塔寺為核心,優先發展打造為武威的旅遊品牌產品,以品牌為號召,以點帶面,輻射全局。二、突出特色,面向市場培育精品旅遊首先必須要有能夠吸引遊客前來的吸引物,才能帶動客流,進而帶來物流和貨幣流等。在旅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沒有打得響的旅遊產品,很難在市場站穩腳跟,更談不上發展。因此,涼州旅遊必須要營造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上有強勢吸引力的高水平旅遊名牌產品,才能最大限度凸現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旅遊品牌是產品質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產品質量是品牌的基礎。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出中國自己的名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這說明品牌和質量是一個戰略問題,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產品所屬地的形象。涼州發展旅遊業的優勢明顯,一大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蘊涵極高、開發價值極大的旅遊資源,是涼州發展旅遊經濟的最大優勢所在。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隨著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發展的精神,抓緊涼州旅遊精品建設,精心規劃、精心設計、精心建設、精心管理、精心服務,以精品促進發展,以精品帶效益,是當前涼州旅遊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發揮旅遊資源優勢,實現涼州旅遊可持續發展,建設旅遊經濟強區的關鍵所在。首先,要將百塔寺建成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國家級民族團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物保護基地和文化旅遊勝地,進而挖掘出百塔寺這個旅遊品牌的巨大潛力帶動城東旅遊區;同時,要建設連接城區、天梯山石窟,輻射城東的區域旅遊中心,還要開發蓮花山風景區及西營葯王溫礦泉等新興高品位旅遊產品。其次,要盡快實現現有旅遊產品的優化升級,打造一批特色各異、門類齊全的旅遊產品。第三,要著力開發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這是涼州旅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產業,要實現旅遊經濟的跨越式目標,關鍵在於吸引遊客,增加遊客的人數和游覽次數,核心在於延長停留天數,目的是要擴大綜合消費。不可否認,雷台、文廟、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等傳統觀光型旅遊景點,在涼州旅遊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且現在和今後仍將繼續發揮作用。但是,隨著旅遊市場的發展變化,人們的旅遊需求已由單一的觀光轉向參與、娛樂、體驗和休閑。而傳統旅遊產品恰恰不能滿足遊客的這一需求,依靠它們實現客源增長,延長在涼停留時間,增加旅遊綜合消費可能性不大。但是,對於城東生態旅遊的開發,為我們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可能。因為,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是一個集歷史文化游覽區、農業科技示範區、沙漠綠洲游覽區、珍奇動物觀賞區、沙漠腹地探險區、沙漠生態觀賞區、農耕飲食文化區、莫高旅遊度假區在內的綜合性旅遊區域。這一旅遊景區的建設,既可作為涼州歷史文化游的延伸,又可豐富涼州旅遊的內容,彌補涼州旅遊的不足,給遊客提供全新的旅遊體驗。在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的開發上,要以自然文化為基礎,以歷史文化為依託,以生活文化為核心,突出三種文化,體現游樂結合,達到體驗目的。通過讓遊客「尋古覽勝、體驗時尚、享受自然」,使遊客感受從容歡暢的生命體驗節奏、清新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鮮活豐富的旅遊文化元素,從而形成以健康體驗為主題,集觀光游覽、休閑娛樂、療養健身為一體的大型旅遊度假勝地。三、形成合力,共造涼州旅遊「航母」建設涼州旅遊品牌必須舉全社會之力,必須在全區上下達成抓旅遊就是抓經濟,抓旅遊就是抓中心的共識,形成整體合力,採取多種形式,大力開發涼州旅遊產品今後,涼州旅遊應堅持以資源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以開放為契機,以創新為動力,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文化帶動等措施,恢復提升歷史人文景觀,開發整合現有旅遊資源,加速形成旅遊區域中心,進一步增強旅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圍繞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兩條線,確立旅遊開發的重點,加強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打造國家級旅遊精品景(區),徹底改變目前各旅遊景點開發各自為政,「小、弱、散、差」 、的開發格局 ;要通過對具有推動作用的旅遊景區(點)的開發擴散,集中力量,有重點地開發優質旅遊增長中心,促進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市場優勢的轉化。第一,要高標准、高水平,高品位地對涼州旅遊進行整體規劃,形成發展的總體藍圖。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要重點作好精品旅遊景區、旅遊線路、特色文化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編制工作。使旅遊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銜接,與區域發展規劃、年度實施計劃相協調,與建設、交通、林業等各相關專業規劃相結合,使旅遊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第二,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走「以資源換資金,以市場換投入」的路子,建立內外並舉,上下齊抓,廣開財源的社會化、市場化的旅遊投資體系。要改變「有多少錢就開發多少資源,建設多少項目」的舊做法,樹立「先講項目再設法籌錢」的旅遊發展新理念,積極吸引外資、民資、財資等,多渠道解決開發旅遊的資金來源,形成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個人眾人拾柴的積極局面,共建精品旅遊景區,共創涼州旅遊的良好局面。第三,要深度挖掘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旅遊經濟是特色經濟,特色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礎。旅遊精品的建設,只有藉助文化內涵才能更具魅力、更具生命力。旅遊文化建設應加強旅遊目的地文化建設和旅遊景區文化的培育以及特色文化的開發。因此,除了對景區文化的提煉以外,主體上應加強西涼文化的研究,並輔之以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涼州建築文化(古城、殿堂、寺廟、園林故居、墓葬遺跡)、金石文化(青銅器、碑刻、印幣、岩畫等)、石窟文化(天梯山石窟的繪畫、雕塑、建築等石窟藝術,石窟的淵源、發展、影響等)、佛教文化(名剎、高僧、講經弘法)、西夏文化(西夏文、西夏文物遺存)及民間民俗、飲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遊景區的文化附加值,以增強涼州旅遊產品的活力。第四、要實行品牌一體化,使旅遊景區組成相對緊密的聯合體,統一打造涼州旅遊的品牌形象,共同應對市場的挑戰。這樣可整合旅遊資源,降低經營成本,壯大旅遊規模,使遊客在有限的時間內游覽更多的景點。涼州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但景點景區又相對分散,提供給遊客的是破碎的、片段的、單調的產品,而產品的內在結構不夠合理,缺乏互動、參與、刺激的內容,遊客難以產生高質量的旅遊體驗,無法滿足遊客的期望值,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又失望而歸,直接影響了涼州旅遊形象的樹立。很多人認為,涼州有許多國家級、省級文物,認為這是發展旅遊業的資本。其實文物不同於旅遊資源。這是因為旅遊業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行業,遊客的消費決定旅遊產品的供給。一些歷史遺跡從專業角度看,具有很大的魅力,但從旅遊角度看,一些文物古跡,由於年代久遠,與現實生活脫離太久,無法吸引旅遊者,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為此,我們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在弘揚歷史文化,包裝開發文化資源的同時,選擇一批有市場需求,能吸引遊客注意力的景點進行開發建設,並對現有旅遊資源進行整合,實行品牌一體化,從而推動涼州旅遊業的發展。因此,涼州旅遊產品在打造精品時,就要根據其內涵和特色高起點規劃,大起點投入,高品位建設,整體性開發,使之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特色突出、內涵豐富、景色優美的品牌景點,並以打造的雷台、百塔寺等景點為龍頭,以時尚的生態旅遊、求知的科考旅遊、特色的文化旅遊、體驗的探險旅遊、健康的體育旅遊和溫馨的鄉村旅遊為主體,以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和城西葯王溫礦泉療養度假旅遊為兩翼共同構築涼州旅遊發展的大聯合、大聯動、大產業、大旅遊的格局,聯手共造涼州旅遊的「航母」
❻ 分析旅遊對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一)旅遊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積極影響。?
1、增加民族地區人們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條件?
旅遊業的發展,能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旅遊業帶來外匯收入,增加地方政府財政稅收,提供當地人更多的就業機會,他們的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和旅遊設施,它們在供旅遊業使用的同時,亦供當地居民享用。這樣就會改變民族地區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如交通設施、照明設施、家庭住宿環境和條件等的改變,讓他們有了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漸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2、拓寬民族地區人們的視野,使其更快走上「全球化」道路?
伴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外來人員大量湧入,隨之也帶來許多新鮮事物和外來文化。當地人們從主動抵制到完全認可,甚至去接納旅遊者的文化,這是一個視野逐漸拓寬的過程。從而他們心理上對外來文化的容忍和接納能力也逐步增強。世界「全球化」在當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不能簡單地認為傳統民族文化一旦進入全球化,就會喪失自己的特色。根據全球化與民族文化雙向影響的原理,各民族並非被動地接受外來文化,在接受的同時,也通過全球化過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個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對該民族的發展就越有利,該民族文化就能獲得更文泛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視野的拓寬,使民族地區人們有 了更全面的心理准備,在全球化過程中能採取更主動的姿態,獲得更多機會。?
3、增強民族自信心,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現代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內在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而在80年代以後,隨著旅遊業的開展,民族文化被開發利用,且倍受青睞,喚起了民族地區人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他們去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文化。這種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喚起,以及經過重新認識和評價之後對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激起他們去恢復原有的現已消失或幾近消亡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推動了傳統民族文化的復興。反過來,這也促進了民族旅遊的發展。
❼ 如何利用民俗文化為旅遊添彩
旅遊文復化化,這不只是為制旅遊增添些「文化」味道,而可以說貫穿在旅遊「食宿行游購娛」的全過程之中,甚至也運用於旅遊產品開發與營銷的整個階段,比如藉助於王勃的《滕王閣序》而使滕王閣名滿天下,這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文學作品以其傳播性強的特點而發揮著營銷的功能,就當下很多人是因為這首詩詞才去滕王閣觀光攬勝,文學符號遠遠超越文本意義
❽ 淺談民俗文化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是一種人文旅遊資源!民俗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帶有鮮明特點的溝通傳統與現版實,物質權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聯系的反映民間地域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民俗是人類的一種基礎文化,這時長期以來不斷的消化吸收人類各種文化因素的過程中,不斷的被過濾,篩選和沉澱,從而凝聚在民眾的心理機構中的深層文化,是創造民俗文化的基礎和前提!民俗文化在現代的旅遊資源中佔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❾ 民俗旅遊的民族文化
1990年代以來,在很多場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權力政治一味地貶損為「落後」、「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發明為宏揚民族傳統文化、向外來旅遊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遊資源。一時間,中國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園數不勝數,位於邊疆地帶的少數民族地區打破了昔日的寧靜古樸,一批批來自國內外的遊客穿梭往來,許多已經消失的民俗事項被知識分子挖掘發明出來,策劃、包裝成為動態性、參與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遊產品。 與此同時,旅遊部門的項目策劃或者有意識地將地方性的文化納入到民族國家現代化話語之中,或者迎合了旅遊者關於異文化的時空想像,或者僅僅是出於經濟資本的投資目的。一旦民俗文化因為上述原因而推入旅遊市場,那麼,作為文化消費者的旅遊者的消費行為則不僅僅是單純的滿足個人需求的被動消費,而是被納入到一種關於權力政治、市場以及全球化的時空想像之中,也就是說,旅遊者在民俗文化旅遊過程所體驗的異文化震撼不僅僅是個人性的體驗,而且被整合到全球化時代地方性的權力政治與市場體系之中,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旅遊者的所體驗的民俗文化旅遊具有了政治意義,成為一種政治力量。
民俗文化旅遊被權力政治資本發明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意欲通過民俗文化的異文化震撼產生社會效益,帶動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融入全球化市場體系。在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本也開始介入到許多地方的現代化建設運動之中。文化資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富有歷史韻味的傳統文化等等,從原先的民族國家現代化話語的邊緣開始上升為一種能夠轉化為經濟資本的文化資本,並且日益商品化,正是在這一商品化的過程中,民俗文化以及其他傳統文化才有可能在現代性話語中獲取合法地位,進而獲得廣泛的社會聲譽,提高民俗文化在社會符號等級體系中的位置。原有的符號等級在現代性和諸如普遍歷史、進步、權力政治和審美理想等支配觀念之外,拓展了一種相對主義的空間。從低俗的、遭人鄙棄的「封建」、「迷信」傳統,到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趨之若鶩的文化商品,可以說,這也是民俗文化從一種迷失狀態進入了另一種迷失狀態的過程。因為,民俗文化在具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面作用的同時,也因為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剝離其生存狀態而越來越變形走樣。
究其根本,旅遊部門策劃、展示的旅遊項目,可以說是全球化背景下權力政治、經濟資本與地方性文化資本共謀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是一種全球性的後現代文化現象。在全球化時代,人們對於文化的認識趨於多元,人們也認同各具差異的文化。不僅如此,地方政府的企業化行為,將地方文化的形象視為一種品牌進行打造,自然而然地,具有差異性特點的民俗風情文化則頗受各種權力政治與經濟資本的青睞。在中國當下的情境中,全球化過程提供了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更為廣泛的符號體驗,金融資本、權力政治、大眾傳媒、地方性文化的共謀,作為文化資本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便使異文化旅遊者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符號體驗。
盡管旅遊開發者試圖讓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獲得一種真實的異文化感受,但是,民俗文化旅遊實際上是多種權力與資本共同作用下生產出來的一種文化符號,它試圖達到的目的並不是真正地再現一種文化,而是表達了消費時代權力政治與資本的文化想像。旅遊開發者主張,在民俗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當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內容選擇時應精選其具有特色的部分。這種特色與差異的效果,按照人類學的說法,當兩種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時將會產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間的差異越大,文化震撼越強烈,而這種文化震撼的強度大小正是旅遊部門策劃民俗旅遊項目的文化心理依據。不可否認的是,盡管當下的民俗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似乎對少數族群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盡管政府對於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近百年來的現代化過程關於進步的信仰以及進化論的社會發展模式,在少數的、邊緣的、民間的文化與「落後的」、「原始的」、「封建的」「非理性的」之間劃起了等號,這種分類與界定,蘊涵著啟蒙運動的理性霸權,理性的政治力量所挾持的求真精神,標榜將為人類社會帶來歷史和人的解放,其實這一現代性信條以「求同求全」的虛妄來壓抑多元與差異,只不過是異於前現代的另一種傳統制度而已。這種歷史進步的觀念以及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被現代民族國家編織進了關於現代化建設訴求的話語之中,成為一種知識的規范,甚至體現於政治措施的實施過程。這種現代性知識於是演變成了一種規訓、塑造、構成主體的權力,並不僅僅壓迫著主體關於歷史進步以及知識分類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生產性的力量,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之中,把每一個主體塑造成為符合民族國家現代性訴求的個體,使其服從並整合到民族國家規范的社會秩序之中,我們看到,產生於規訓實踐的知識在成為一種權力的同時,又強化了規訓的實踐。被近百年來民族國家現代化過程所規范的主體,教育制度、學科分類、傳播媒介、圖書館、展覽、歷次政治運動等規訓體系從制度層面強化了人們對於文化分類的認識,這種知識自覺與不自覺地規范著主體的社會實踐,與民族國家的現代性訴求形成認同。現代民族國家現代性訴求的霸權性質,控制了人們對於邊緣的、民間的、非主流的文化的知識想像,在高度現代性的境況下,人們關於社會生活對象的知識與想像,日益依賴於專家、媒體的教育、宣傳與鼓噪。由此形成的效果不僅僅在於生產了一種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與霸權,更重要的是,這種知識與霸權業已內化成為人們自我認同的機制,並且反過來不斷地塑造著現代社會制度關於文化分類的知識。自我認同機制的形成,意味著自己的趣味、慾望、意見和渴求與他者的趣味、慾望、意見和渴求等形成對照,進而在自我與他者之間形成相應的關於自我與他者的形象。長期以來,現代性話語對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排斥,使之賦予了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民間的、邊緣的、非主流文化的持有者也已經將這一系列迷信、落後、愚昧的形象內化成為自我認同的一個方面,成為現代性話語對他者進行壓迫最為成功的手段之一。
因此,面對日益發達的民俗文化旅遊,我們並不能就此認為,以民俗文化為代表的一系列被現代性話語命名為迷信、落後的文化現象,在中國當下的文化情境中,權利政治與資本已經平等地承認這些邊緣話語,我們毋寧認為,權利政治、資本與地方性文化的互動所產生的民俗文化旅遊的興盛,既是「本土化的現代性」(inigenizedmodernity)的一個表現,也是文化政治之暴力的一種表述。我們在承認現代性服務於本土文化的重振過程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這種重振過程實際上也在繼續著現代性話語對於民間、邊緣文化的霸權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