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我國目前旅遊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必要性

我國目前旅遊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必要性

發布時間: 2021-02-19 22:05:30

Ⅰ 關於旅遊產業和創意產業的融合的論文

嗯 這個我前面寫論文時候有看到過呢
就是產業融合的 我是寫網路游戲產業和旅遊業的融合
你可以搜一下產業融合的概念展開
另外在學校圖書館(海南大學)資料庫中有這類的論文
我過了哈

Ⅱ 旅遊產業在我國地區發展中的重要性

旅遊可以促進人流、物流、資源的優化利用,促進當地的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就業問題,提高經濟收益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更重要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當地人的觀念將會發生根本改變,即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搞活流通,以信息化取代封閉的傳統的生產模式。旅遊可以使單一資源產生規模效應,擴大單一資源的產品轉化和升級,將市場建在家門口,對外提高當地的影響力。如:武術之鄉、雜技之鄉、五金之鄉、皮革之鄉、蘋果之鄉、大蒜之鄉、曲藝之鄉、啤酒城、煤城、服裝城、鞋城、花卉城、汽車城、鋼城、雪城、鬼城----,品牌一旦建立,客商必然雲集,淘金就在當地,發展就是真理。

Ⅲ 旅遊產業融合的概念,內容及本質特徵

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中國旅遊產業的發展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而旅遊產業融合是中國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切入點之一。 國內外對於旅遊產業融合的研究文獻還比較少,更沒有形成理論體系。本文立足於促進中國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旅遊產業融合,首先明確其在當前轉型升級背景下的重要性,進而基於產業融合理論,分析了旅遊產業融合的內在機理和外部推動因素。從旅遊產業融合的內在機理分析,主要分析其產業特性如何驅動了融合的發生;從旅遊產業融合的外部推動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旅遊產業的技術創新、企業競爭與合作行為及政府對其的管制放鬆。其次,進一步分析了旅遊產業融合的實現機制和保障機制,詳細論述了旅遊產業融合的實現過程即其產業價值鏈解構與重構的過程,而保障機制則包括政策及體制兩方面。再次,依據中國旅遊產業融合現有的實踐基礎,總結出旅遊產業融合的四種具體模式,即技術滲透、資源共用、市場共拓和功能附屬融合模式,並提出了旅遊產業融合可採取的三條途徑及其實現步驟。同時,對中國旅遊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政府缺位行為及政府角色進行了分析。最後,選取杭州會展旅遊業作為案例分析,總結出了杭州市會展旅遊的運營機制、開發途徑、產品模式及保障機制,並提出促進杭州市會展旅遊發展的相關建議措施。

Ⅳ 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找到融合的集合點 以本土文化為主發展旅遊業

Ⅳ 我國旅遊業的產業定位是

旅遊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之一。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業以持續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快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國際旅遊界人士認為,旅遊業甚至已經超過石油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2010年,第十屆世界旅遊旅行大會在北京召開時,會議主題就是「旅遊,世界第一大產業」。據統計,2011年旅遊業對全球GDP的貢獻率達9.1%(同期汽車製造業佔8.5%,銀行業佔11%),旅遊就業2.58億人次,佔全球就業總數的8.3%。

從國內看,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主要表現在:旅遊業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拉動了經濟增長。據測算,我國旅遊業增加值已佔到GDP的4%以上,與旅遊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遊業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其中,旅遊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二是促進了社會消費。2010年,我國居民國內旅遊消費達到12580億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9.4%。三是促進了社會就業。目前全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350萬人,與旅遊相關的就業人數約8000萬人。
從全球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旅遊大國。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2011年,入境旅遊人數1.35億人次,入境過夜旅遊者5758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485億美元。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2011年人均出遊率2次,國內旅遊人數26.4億人次。

我國是亞洲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2011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7025萬人次。出境人員中,因私出境6412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數的91.3%。《世界是平的》一書說,「中國旅遊者將改變世界旅遊業」。中國對全球旅遊業的貢獻率逐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出境旅遊快速增長,成為全球國際旅遊增長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11年中國對全球入境旅遊的貢獻率超過30%。
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指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構成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產業,它不僅本身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發展潛力巨大,同時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廣泛的關聯帶動的作用。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產業的增加值佔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產業,佔到8%以上就是戰略性支柱產業。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國的主要思路是,推動旅遊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推動旅遊業與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裝備製造業;推動旅遊業與第三產業主要與文化、金融、交通、商務、醫療、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有許多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旅遊產品供給和需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熱點產品仍集中在少數知名旅遊景區,導致旺季一票難求。休閑度假產品供給與急劇上升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中西部部分旅遊目的地交通不便、可進入性差問題依然突出。旅遊安全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旅遊便捷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

國內旅遊市場秩序和人民群眾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現有的法律法規不適應旅遊業快速發展要求,旅遊民事規則不完善;旅遊活動缺乏全程監管,旅遊經營和管理不規范;市場誠信缺失,地區和行業壁壘依然存在;旅遊部門執法力量不足,綜合執法機制不健全。

我國旅遊發展方式還不完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地區存在重開發、輕保護,重硬體、輕軟體的問題。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鏈,旅遊綜合帶動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組織化程度低、現代商業模式創新、現代科技運用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旅遊人才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旅遊發展要求。特別是缺乏適應兩大戰略目標要求的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投資創業人才等,現在外語導游、專業的景區講解員、賓館飯店的主管領班都不能適應發展需求。目前全國開展旅遊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達1968家,在校旅遊專業學生109萬人,但沒有真正意義的名牌大學。真正的旅遊大國應當產生真正意義上類似美國康奈爾大學、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這樣的旅遊大學。

走出「門票經濟」是一個形象化說法,走出去,就是告別過去靠賣門票、靠漲價甚至一錘子買賣模式,向科學發展切實轉變。

Ⅵ 旅遊業是綜合性產業 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這句話誰說的

經濟發展新常態為旅遊業提出的要求是:一、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對旅遊業而言,我國旅遊消費需求已出現大眾化與家庭化、個性化與多樣化、散客化與自助化、休閑化與體驗化、品質化與高端化的發展趨勢,總體市場空間很大。二、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投資是我國投資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方向。旅遊投資也亟須轉型。需要從調整優化旅遊供給結構著眼,從旅遊產品升級入手,創新旅遊投資方式,創意開發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以適應乃至引領旅遊消費需求;需要克服所有制歧視,消除旅遊投資障礙,降低旅遊投資門檻,推動旅遊投資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需要警惕與防止旅遊投資的異化,避免因片面強調上大項目,而使旅遊投資變成房地產的障眼法。三、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對旅遊業而言,隨著國民收入持續增長,人民幣持續增值,出境旅遊市場還將持續擴大。同時,中國企業境外旅遊投資也開始發展。盡管出境旅遊對於國際旅遊市場以及國際經濟發展是一個積極貢獻,但對國家而言,入境旅遊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在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影響力等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拓展入境旅遊市場仍然應是今後旅遊工作重點,需要加大中國旅遊品牌的國際宣傳推廣,進一步提升中國旅遊影響力,並不斷創新推出新的入境旅遊產品,創新國際營銷內容與方式,提升國際營銷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四、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對旅遊業而言,隨著旅遊消費的升級換代,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融入,旅遊業轉型升級已成為發展趨勢,旅遊供給將不斷適應和滿足旅遊消費需求。旅遊企業作為旅遊供給的生產者與提供者,需要不斷調整優化旅遊供給結構,並通過創新引領旅遊消費風尚。融合發展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也是旅遊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融合發展不僅是旅遊業內相關要素的融合,還包括跨業跨界的融合;不僅是旅遊業發展的自身需要,也為其它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市場、新的業態、新的路徑、新的機遇。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不僅會創新產生許多旅遊新業態,也會改變傳統旅遊企業組織形態和經營形態。不同所有制不同業態的旅遊資產將進一步整合,大型旅遊集團將進一步發展,並充分發揮促進旅遊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實現智能化、專業化、品質化、特色化是旅遊企業今後的發展方向。五、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行業市場化程度高,價格競爭激烈,行業地位不高,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從業人員流動性大,旅遊人才難培養易流失,影響旅遊企業效益。隨著勞動力結構變化和市場需求的升級,低人力成本下的低價格競爭模式將難以為繼,創新將成為旅遊業發展的驅動力。創新需要人才的支撐,旅遊人才不足將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必須在旅遊人才教育培訓這個基礎性工作上有創新性突破,依靠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提升旅遊業發展效益,實現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六、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對旅遊業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一直走在市場前列,總體上沒有特殊的政策傾斜,通過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發展迅速。但隨著旅遊消費升級換代,旅遊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政策傾斜更不可能,必須深化改革,走品牌化、品質化、差異化的競爭之路,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旅遊業深化改革,要在破除行業分割與部門分割上有突破,消除旅遊業發展的體制障礙與市場障礙。要構建旅遊要素市場交易機制,推動旅遊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要充分考慮旅遊業發展的特殊性,積極推動旅遊業統籌機制體制創新,改變旅遊部門單一、弱勢的管理格局與旅遊市場新格局和旅遊產業新要求極不相稱的狀態,為我國旅遊業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七、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對旅遊業而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消費者的根本需求,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旅遊業發展的內生規律。旅遊業發展初期的一些破壞性開發現象,根本違背了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新常態下的旅遊業,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長遠發展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旅遊業發展結合起來,避免急功近利,充分發揮內在優勢,順應旅遊市場需求,積極發展生態旅遊、綠色旅遊、低碳旅遊、循環經濟,更加嚴格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八、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業的風險盡管沒有其它供給過剩行業那麼明顯,但旅遊業是依賴型行業,也是脆弱性行業,波及性風險、關聯性風險不可輕視。比如,旅遊地產受房地產泡沫影響形成爛尾,以及其中的旅遊項目造成荒廢;早期開發的景區遊客減少,又缺乏持續投入無法提升,造成惡性循環可能最終關門;霧霾等生態危機對入境旅遊市場的消極影響,並可能影響到區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突發的安全事件、自然災害等短期危機對區域旅遊經濟造成影響,等等風險,需要未雨綢繆及早謀劃,和其它行業一起綜合化解。九、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對旅遊業而言,我國旅遊業目前總體上是資源依託型和市場依託型行業,既有粗放化同質化產品供給過剩,也有品牌優質產品供給不足,需要加快轉型升級。在經濟新常態下,在旅遊市場總體擴張環境下,旅遊業發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升存量與優化增量並重,通過市場手段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科學進行宏觀調控,強化監管與提升服務相結合,創新促進旅遊發展的制度設計,為旅遊業發展創造更加公平與寬松的環境。

Ⅶ 發展全域旅遊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有哪些

全域旅遊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四點:

1、發展全域旅遊是旅遊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創新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創新,也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方向。發展全域旅遊,就是要提升旅遊業發展能力,拓展區域旅遊發展空間,培育區域旅遊增長極,構建旅遊產業新體系,培育旅遊市場新主體和消費新熱點。協調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有利於統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供需協調;有利於推動區域特色化發展,促進景點景區內外協調;有利於推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促進城鄉協調;有利於完善產業配套要素,促進軟硬體協調;有利於提升整體服務水平,促進規模質量協調。綠色發展方面,發展全域旅遊能把生態和旅遊結合起來,把資源和產品對接起來,把保護和發展統一起來,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遊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開放發展方面,全域旅遊更加註重拓展開放發展空間,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種制約,走全方位開放之路,形成開放發展的大格局。共享發展方面,實施全域旅遊、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發展一體化,不僅能帶動廣大鄉村的基礎設施投資,提高農業人口的福祉;還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質量,形成統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鄉旅遊大市場。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

2、發展全域旅遊是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015年,國內游達40億人次,人均出遊接近3次,旅遊已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出遊方式上,自助游超過85%,自駕游超過60%。一個區域的旅遊質量,不單單取決於旅行社、酒店、景區的服務質量,而是由整個區域的綜合環境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全域整體優化旅遊環境、優化旅遊全過程,配套旅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和旅遊服務要素。當前,一些地方旅遊市場秩序混亂與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目標不相適應,旅遊產品和以廁所為代表的公共服務及交通等基礎設施供給與爆發式、井噴式增長的旅遊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企業對門票經濟的過度依賴與廣大遊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適應等問題,都需要通過發展全域旅遊來解決。

3、發展全域旅遊是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發展全域旅遊可以加快城鎮化建設,有效改善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促進大城市人口向星羅棋布的特色旅遊小城鎮有序轉移;可以聚集人氣商機,帶動現代生態農業和農副產業加工、商貿物流、交通運輸、餐飲酒店等行業聯動發展,為城鎮化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能使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就地市民化。發展全域旅遊,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進農民在家就能開闊視野、提升文明素質,加快從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4、發展全域旅遊有助於全面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旅遊業對世界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都超過了10%,早已成為世界重要產業。當今世界,美國、西班牙、德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巴西、印度、南非等眾多國家紛紛實施旅遊國家戰略。我國旅遊業發展之初,主要是用老天爺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現在遊客更加希望在當地進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視對一個地方風土人情、居民素質等整體環境的評價。發展全域旅遊是順應旅遊業發展新趨勢的有效途徑,有助於全面提升我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

希望可以幫到你,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雲途智旅。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