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開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構想

開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構想

發布時間: 2021-02-19 08:32:33

A. 旅遊資源的自然性和文化性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與深度開發
.
四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作為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地,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在全國具有鮮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較優勢,旅遊開發潛力巨大。

1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分析

1•1 三國遺跡數量眾多,品味獨特

四川現存的三國遺跡數量眾多,約有100多處,成都—德陽—綿陽—廣元一線尤為集中,其中武侯祠、劍門關、桓侯祠、七曲山大廟、龐統祠、平襄樓等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大多具有唯一性或壟斷性,品味獨特。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公認最具影響力的紀念諸葛亮和劉備的祠堂,惠陵是全國唯一具有明確標志的三國皇帝陵墓;劍閣劍門關是諸葛亮最早設立關隘以駐軍防守的地方;閬中桓侯祠是原址保存、建築面積最大的張飛廟;梓潼七曲山大廟的關聖殿是省內最早的關帝廟,殿內的金臉關公塑像為全國唯一;羅江白馬關龐統祠墓是保存最完整、時間最早的三國蜀漢遺跡;蘆山縣的平襄樓是國內尚存的祭祀蜀漢大將姜維最古老的建築物;大邑趙子龍祠墓是全國唯一的趙雲墓;雷波馬湖海龍寺是全國唯一的孟獲廟等。

1•2 三國文化旅遊亮點突出,優勢明顯

蜀漢英雄是三國文化旅遊的亮點,四川開展三國文化旅遊的優勢在於中國人喜愛並深受其影響的三國人物諸葛亮。雖然諸葛亮的故鄉在山東沂南,躬耕讀書在湖北襄樊,逝世後安葬在陝西勉縣定軍山,但他一生最偉大的功業建立在四川。即使人們記不住他的出生地和安葬地,但卻記得他建功立業的地方在四川,記得祭祀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正因如此,全國所有三國景區的同行都承認,若論諸葛亮文化內涵的厚重精深和影響力,全國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與四川相比,任何城市都無法與成都相比。所以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開發應將諸葛亮這位歷史人物作為切入點和主線。

1•3 資源的文化價值高

三國文化源遠流長,影響中國文化至深,其中體現的謀略思維和忠義精神至今仍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四川在三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一是《三國志》是三國文化的重要源頭,其作者陳壽是四川人;二是《三國演義》中,蜀漢政權為三國正統,蜀漢英雄是正面謳歌的對象;三是四川三國故事集中,三國遺址保存較好。可以說四川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和主要傳播地。

四川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價值高,成都武侯祠、羅江龐統祠、綿竹雙忠祠、綿陽蔣琬墓、南充萬卷樓、閬中張飛廟等祠廟的文化內涵都相當豐富。

1•4 三國文化資源與自然生態組合良好,民間藝術豐富

四川三國文化遺跡與自然生態大多組合良好,適宜打造歷史文物和自然風光相結合的復合型旅遊產品。如唐家河自然保護區既有「鄧艾偷渡陰平」的歷史,又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劍門蜀道既有三國文化內涵,又有自然奇觀———天下雄關和生態景觀———翠雲廊[1];雷波縣既有全國唯一的孟獲廟,又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溶洞奇觀;七曲山景區既有諸葛屯兵、張飛植柏等30多處三國遺跡,又有被譽為天然氧吧的萬頃純古柏等。文化資源結合自然生態,突出創新,增加賣點,這也是當今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思路。

有關三國的民間藝術形式,包括戲曲、民間故事、諺語等不計其數,尤其是三國文化和我國戲曲發展聯系緊密,三國故事是地方戲極為熱衷的題材,其中的軍事鬥智和武打場面充滿了智慧和驚險的觀賞因素,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同時,這些劇目的基本思想傾向都是「擁劉漢、貶孫曹」,贊揚蜀漢集團文臣武將的機智和武勇。長期以來,三國戲一直是川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川劇中三國戲的總數有150出之多[2],這是其他題材的劇目難以相比的。這也正是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綜合性的體現。

2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及原因

2•1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的現狀

1982年,劍門蜀道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川旅遊部門便開始著手啟動三國文化旅遊線。這條線路涉及成都、綿陽、廣元、閬中、南充等地,囊括了四川主要的三國遺址和旅遊景點。1993年,隨著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熱播,四川又開始重提三國文化旅遊,希望藉此帶動四川三國旅遊文化熱潮。1994年,國家旅遊局、文物局聯手推出「1994中國文物古跡游」,其中一條線路是「1710年前的三國戰略線」[3]。

這條線路的北線即是四川、陝西、河南三省的三國景點。但是,幾次開發均未被市場認可。目前,四川三國文化旅遊呈現出成都武侯祠一枝獨秀的局面。據統計,2005年四川三國文化旅遊人次數僅佔四川遊客總數的5•9%,門票和經營收入僅佔四川旅遊總收入的0•13%[4]。這種狀況與我省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

2•2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滯後的原因分析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升溫困難,究其原因,歸根結底是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首先是線路長、景點散,各家「自掃門前雪」,只顧介紹自家景點,很少深挖三國文化的內涵。從成都到廣元一線,由《三國演義》、民間附會和後人紀念形成的大小三國文化景區有數十個,傳統上以成都武候祠、劍閣劍門關、翠雲廊最有名,其他相對較弱。這些景區分布於5個市、10餘個縣,分布廣、跨區多,一方面為川西北發展三國文化旅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各自為政,群龍無首,總體規劃滯後的局面。

此外,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主線路(成都—德陽—綿陽—廣元)屬線型的通道式旅遊線路,沿108國道一路排開。過去,這條線路全長360多公里,道路等級低,景點分散,旅長游短,遊客周轉速度慢[5]。

且108國道貫穿劍門關、明月峽、七曲山大廟等景區,將景區分割成兩半,使景區成為過境點,而非相對封閉的景區,不利於開發建設和管理。

就目前來看,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產品單一且缺乏聯動,幾乎都是觀光產品,並且主要都是「看廟」,開發建設檔次低,缺乏體驗和參與性。除成都武侯祠打造成為精品外,其它景區都只是初級產品,看點少,吸引力較弱。

3 實施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整合與深度開發戰略

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起步早,發展晚,長期處於品牌大,市場小,宣傳多,遊客少,景點熱,線路冷的尷尬狀況。但由於三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相關景區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及國內外遊客的認可,三國文化旅遊仍然充滿了市場潛力。

3•1 加快整合四川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形成推進三國文化旅遊的整體合力

整合是一種共贏的手段,合作區域實行旅遊資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整個區域旅遊業的優勢互補,提升整體旅遊競爭力[6]。

要充分發掘四川三國文化旅遊市場潛力,關鍵在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各市、區縣要以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整合為基礎,在發展思路、產業規劃、基礎設施配套、旅遊產品打造包裝等方面加強互動交流。一方面,依託各自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打造特色品牌,並注重相互之間特色品牌的差異互補,錯位發展,體現特異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區域合作,尤其是省際間的合作,只有以資源的關聯性、旅遊鏈的完整性、消費的舒適性為首要原則,從完整的三國文化旅遊市場角度聯手設計旅遊線路,開發旅遊產品,打造旅遊品牌,才能充分體現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整體性。

2002年由巴中、漢中、廣元三市率先發起的三國文化旅遊協作,簽署了《川陝毗鄰地區旅遊合作協議書》,本著「資源共享、線路共建、市場共拓、信息互通、互利共贏」的原則,在合作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協作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但在制定或修訂旅遊發展規劃時還要進一步站在大旅遊、大載體、大投入、大經營、大回報的高度,打破行政區域和體制限
制,加強跨行政區域的旅遊資源整合開發與管理,才能把三國文化旅遊產業做大做強。

3•2 深度開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優化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空間地域組合

深度開發首先應該是綜合性開發,要把各方面的資源全部利用,實行整體開發。深度開發三國文化旅遊資源是進一步發展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突破口,整合、深度開發散亂的三國文化旅遊資源,不是簡單地將三國遺跡捆綁銷售,而是進行深度的市場協作和優化產品的空間地域組合。

針對三國文化主題進行四川文化旅遊建設,主要是以諸葛亮為重點和主線,大手筆、高起點建設三國文化旅遊精品項目和線路。因此,應統籌規劃,充分利用和完善現有的基礎設施和旅遊接待條件,優化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空間布局。一是以成都武侯祠、錦里為中心,推出三國蜀漢都市休閑文化旅遊,把成都建成四川三國文化旅遊的支撐中心和國際著名的三國文化旅遊城市;二是以劍門蜀道為紐帶,以龐統祠、富樂山、七曲山大廟、劍門關、翠雲廊、昭化古城、明月峽、清風峽等為支撐,推出三國軍事文化旅遊,優化和突出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文化價值和市場競爭力。

3•3 聯手包裝,完善和延長三國文化旅遊產業鏈要提高三國文化旅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變「招徠客人」為「留住客人」,關鍵是要通過行政區域聯手、政企聯手、部門聯手等方式進行打造包裝,努力對三國文化旅遊景觀進行定位升級,形成與「三國文化旅遊線」相配套的獨具特色的知名旅遊品牌體系。完善和延長三國文化旅遊產業鏈不僅要圍繞三國蜀漢都市休閑文化旅遊和三國軍事文化旅遊展開,加強景區路網建設,加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游樂場等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而且要將三國旅遊與三國文化產業相結合,進一步打造和提升三國文化旅遊品牌。

首先,將三國文化產業與旅遊開發相結合。三國文化的產業開發最初是在文化產業上進行的。從早期的史志、小說、民間文藝,到後來的廣播、電視、音像製品。現在,三國商戰謀略著作和電腦游戲成為了三國文化產業的主力。而這些文化產業都可以與三國旅遊結合起來,如梓潼七曲山大廟可以用民間的關公信仰來吸引遊客朝拜;錦里的諸葛連弩等民間游藝可吸引遊客參與;梓潼五丁開山景區的張飛趟腳石等豐富的民間故事則增加了遊客對三國歷史的體悟和情趣;劍門豆腐等三國民間飲食增加了三國文化體驗的內涵;綿陽富樂山三國戲、評書更是三國文化大餐;現代三國影視業發展又催生了影視城游覽、表演等旅遊項目,如無錫三國城[7],雖然四川目前尚無此內容。

近年來,以三國文化為題材的商戰謀略著作層出不窮,三國謀略成為部分企業的培訓項目,將三國文化旅遊與企業培訓相結合,可以開發出新的三國文化旅遊產品和市場。

其次,將三國文化產業與旅遊營銷相結合。如將三國文化旅遊的相關景區用游戲的形式串起來,製成電腦游戲,既開發了文化產業項目,又為三國文化旅遊提供了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宣傳平台。可組織三國網路游戲大賽,吸引更多人關注三國文化,參與三國文化旅遊。還可以利用三國歷史中的懸念故事來吸引遊客,諸葛亮六齣祁山發明的木牛流馬即是個絕好的題材,如組織國際性的木牛流馬設計表演大賽,用此類節慶活動來吸引世人眼球,塑造旅遊地形象,使其具有文化使命感,從而增強競爭力[8]。

第三,將文化研究普及與旅遊產品創新相結合。三國文化旅遊的靈魂是三國文化,隨著西方文化的流行和多元文化的興起,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如果有一天,中國的青少年不再了解三國故事,不再為三國英雄而激動,那一天便是三國文化旅遊的結束日。三國文化的研究普及既是三國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又可以直接創新產品、帶來遊客。協作體可以通過組織這方面的研討會、培訓班,來提高相關管理幹部和從業人員的素質。

4 結語

三國文化旅遊線路是四川「十一五」期間重點打造的四條精品路線之一。對三國文化旅遊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是四川旅遊行業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遊產業升級、推進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強省跨越的重大舉措,它對進一步增強旅遊開發工作的科學性、專業性和有效性,整合四川旅遊資源,優化旅遊的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豐富四川旅遊產品文化內涵,促進旅遊產業協調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方海川(1965-),女,四川瀘州人,樂山師范學院旅遊與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與生態旅遊研究。
馮佳(1987-),女,湖南長沙人,樂山師范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05級學生,主要從事旅遊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向玉成.巴蜀旅遊史資料選編[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 460.
[2]沈伯俊.三國漫談[M].成都:巴蜀書社, 1995.
[3]丁季華.旅遊資源學[M].上海三聯書店, 1999: 113.
[4]呂一飛.四川三國文化旅遊開發的戰略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 2006(6).
[5]郭躍,張述林.旅遊資源概論[M].重慶大學出版社, 1998: 349.
[6]王迎濤.我國區域旅遊資源整合研究進展與發展建議[J].地域研究與發展, 2009(1).
[7]趙榮光,夏太生.中國旅遊文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 295.
[8]楊振之.旅遊資源開發與規劃[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2: 108-109.

B. 開發文化旅遊資源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提出來了六大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引導,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民族文化旅遊是現代旅遊的主潮之一,應提高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重要性的認識。因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涉及多個方面和多個部門,必須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及調控,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實現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多項有機統一。

(2)加強民族文化旅遊理論研究。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需要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行之有效的手段。與開發和保護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客觀需求相比,理論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還有待於科學化、系統化。需要依靠各學科的專家學者藉助學科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再認識,深入探究其內涵,推動民族文化創新。

(3)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4)開發中旅遊點、線、面應有機結合,形成立體開發網路。選擇在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依託民族民俗博物館、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擬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遊點;圍繞這些旅遊區(點) 的開發,實行區際合作,推動地區間聯合行動,開辟民族民俗旅遊線路;依託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城鎮,系列開發成集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民族文化旅遊區。在開發中要遵循特色性、保護性、參與性、文化性、鄉土性等原則,防止旅遊區原生文化的西化、漢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6)大力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要更新旅遊宣傳觀念,把宣傳促銷看得和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產品設計與創新同等重要。應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電腦網路的手段,加大對民族文化旅遊的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
(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

C. 關於猇亭三國文化旅遊的實踐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D. 如何理解旅遊資源的開發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旅遊業發展依託於對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回;旅遊資源的開發建立答在對資源本身的科學認識和對其內涵的准確把握之上。遠景設計研究院旅遊規劃專家解釋道:旅遊資源是自然、歷史、社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明顯的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作為地理環境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環境要素所具有的時空分布特徵和動態分布的特徵,作為旅遊活動的客體,具有歷史人文的特徵。旅遊資源開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有效的開發途徑和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動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

E. 談談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特色開發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在可持續發展、文化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等思潮的影響之下,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相一致?如何使旅遊業的發展和當地民族社區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如何通過保護民族社區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資源以促進旅遊業在該社區得以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民族地區旅遊開發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結合貴州實際,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很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
必須基於對文化內涵及文化特性的最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文化具有消減性、傳承性、變異性等特徵,清醒地認識到文化保護的兩條基本途徑:一是對於那些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即在現代化過程中很可能消減的文化質因素,應該對其實行靜態的保護方式,也對這些文化質因素加以挖掘、收集、整理,然後以文字、文物、圖片、遺址、錄音錄象帶等形式保護起來;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二)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三)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等;投資商則是出開發資金,並對景區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管理;民族文化主體是開發的關鍵因素,應該主動自覺地配合好政府、科研部門和投資商挖掘、開發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質因素;科研部門則應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研究的優勢,對開發對象進行論證並給予科學的定位,在開發、經營過程中繼續觀察指導,在理論上進行適時的修正並指導開發經營活動。
(四)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面對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備受人們的關注。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種過程,因此不存在要不要「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是傳統文化必然的存在形式;由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是變化著的,產生於特定生存環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隨之產生變異,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護既不可能也不應該,只能保留它的神韻。雖然出現了旅遊業開發到哪裡,哪裡的傳統風貌會急劇改變,從而令旅遊者大失所望的現象,但也應該認識到,當地的居民趨於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趨同現代化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並非是人為能改變的。不能因為開發民族文化旅遊,就要求所有的社區居民一律保持傳統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遠守舊。但是,通過旅遊業合理、科學的開發,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旅遊的需要;文化的現代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其糟粕,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
與會者認為,旅遊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何減少旅遊者的進入對旅遊地民族文化的剝蝕,民族社區的居民對旅遊發展的態度、示範效應和憎畏感的演化過程,以及其他旅遊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著手進行認真的適度超前的研究。因此,作為從事民族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需要建立特定的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和管理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並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同時增加民族學、旅遊學、資源學等學科的學術積累。

F. 歷史文化類旅遊資源的開發

3、觀音凈土

白元鄉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寶村的清涼寺、水牛溝村的凈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清人張文德有《春日游凈土、清涼、金山諸寺》詩:「晚來汲露煮茗芽,古寺無人犬護家。座上真文余貝葉,階前雲氣繞曇花。蒲團半納隨藜枝,舍利多珠隱木瓜。為問老僧何處去,白雲深鎖眾峰斜」。三寺所在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從遠處望去,一尊巨型觀世音菩薩仰卧伊河東岸。

伊川名勝古跡觀音凈土的圖片

觀音頭朝龍門,腳登金山,頭部前方有村曰「土門」,按當地口語稱「頭門」,意為佛頭之門。土門遺址出土有6000多年前的「伊川缸」,上面繪有日月運行,一年四季的歷法圖案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伊川名勝古跡土門彩陶缸伊川缸的圖片

七千年前畫有太陽月亮一年四季運行圖案的伊川土門彩陶缸

清涼寺位於觀音眼角之下,佛淚下落,清涼無比。觀音脖子部位有村曰「夏寶」,地方口語即稱「下巴(兒)」。觀音腹部位置是凈土寺,腳的位置是金山寺。凈土寺在隋唐時為皇家寺院,名為東都凈土道場。

隋大業七年(611年),偃師人陳瑋隨其二哥陳素在凈土寺出家,法號玄奘。他於武德九年(626年)離開凈土寺到京都長安,貞觀元年(627年)由長安出發,去西域(西天)取經。唐太宗李世民親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有唐玄奘在凈土寺出家的記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筆孤征。」《舊唐書》載:「僧玄奘,娃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於東都凈土道場。」凈土寺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凈土禪寺記》石碑,洛陽各縣寺院主持均有簽名,證明白元鄉的凈土寺就是歷史上東都洛陽凈土寺,目前該寺已修整一新接待遊人。

伊川名勝古跡白元鄉凈土寺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白元凈土寺的圖片

4、莊子蝶夢

白元村東的蝴蝶山下,有莊子隱居的蝴蝶洞,《中國文物地圖集》記載,白元村有《莊子洞》和《周漆園吏莊子墓》。莊子墓僅存一小土丘,莊子洞保存完好,洞內有泉水湧出,被稱為「不老泉」。莊子洞內石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料礓石結核,朦朧看去這些石結核猶如各種姿態的蝴蝶。《莊子•齊物論》記其事:「昔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莊子著作中有二百多則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宣傳哲理。風格幽默,想像豐富,具有濃厚浪漫色彩。他講到鯤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寫皰丁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奇......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有餘地矣。」此外,象「螳螂擋車,不自量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後邊有獵人」、「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等成語典故,均出自《莊子》之書。老子與莊子並稱《老莊》,其學說是治國、齊家、修身的哲學,也是長壽之道。

5、杜康醉牛

葛寨鄉黃兌村南有一山,形如巨牛伏卧,名曰牛山。巨牛頭朝東南,牛首似鑽入山中,據傳八百里伏牛山就是因此山而得名。牛尾部有山溪北流入梁家溝水庫,過黃棟樹村,在煙澗村北與明水會合,經雙頭附近入伊河,北魏《水經注•伊水》記載此水名叫康水。明代《直隸汝州全志》記「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水經注名康水」。此地古有上皇古泉和「杜康酒坊院」。康水流域煙澗村製作的青銅器精美絕倫,中央電視台《歷史中國》專題報道,聞名中外。

伊川名勝古跡煙澗村青銅器的圖片

相傳杜康避難於伊川,造出秫酒,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聞酒香而至,偷喝此酒,醉得不能回天宮,就把頭鑽向山中,從遠處看牛山,確實象一頭鑽頭不顧尾的大牛。

伊川名勝古跡杜康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杜康的圖片

1996年《考古》上刊載,伊川南寨出土大批夏代少康(杜康)時期的精美酒器.

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

洛陽伊川出土公元前1880年的酒器

常川鄉有杜溝、康溝、康莊、土溝水,城關鎮有杜康造酒的黑、白虎泉,江左有杜康避難的「綸氏」邑。杜康遺址遍布伊川大地。青牛不醉才怪呢?

6、聚仙泉聲

沿著杜康造酒的康水北行,白元鄉雙頭村與葛寨鄉雙頭寨村之間有一個「三年兩頭過神仙」的道觀「升仙觀」,又名「聚仙觀」。相傳八仙在此聚會,品杜康美酒,悟成仙之道。他們由此越伊河,飛海山,會西王母,各施飛升本領,留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典故。附近還有「呂洞賓戲牡丹」的「牡丹窯」。

聚仙觀有一眼奇妙的泉,泉水從石縫中湧出,仔細聆聽,似琴聲,似鶴鳴。有時泉音如高山流水,來自天際。俄而又似雨過竹林,龍出深澗。故此泉稱明(鳴)泉,今稱迴音泉。《山海經•中山經》曰:「放皋(九皋)之山,明(鳴)水出焉」。《水經注•伊水》「康水出狼皋(九皋)山,東北流與明水會,西南流入於伊水。 」鳴泉水是優質礦泉水,飲之延年益壽。昔日求水者絡繹不絕。如今鳴泉被村裡出租給有人搞礦泉水開發而封閉,遊人只好望泉興嘆了。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伊川名勝古跡聚仙觀鳴泉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聚仙觀鳴泉的圖片

7、龍嶺銀光

水寨鎮韋村東黑龍溝古有龍玄寺,玄在漢代四靈中為玄武,即蛇龜,也叫龍龜。蓋因從呂店丁流西河盤龍山普明寺向西,至水寨龍玄寺的地形為一巨型龜狀,稱龍嶺寶 地。在龜背的陽坡上,有後梁太祖朱溫墓宣陵,唐代著名的牡丹園也建在天王院。白沙鄉小王村有九龍洞,石嶺村有唐相姚崇故宅。

古時傳說站在伊河西的山嶺上,有時可見到龍玄寺一帶有銀光閃耀,被稱為寶光,但到實地卻找不到寶光發自哪裡。據說七十年代初,確定秘密軍工158廠址時,在飛機上曾看到龍玄寺一帶閃銀光。

龍玄寺已不存,重建寺院名為龍泉寺。中外合資豫港龍泉電力集團和豫港龍泉鋁業公司建在龍泉寺附近。不僅成為伊川縣的支柱產業。而且是花園式工廠和旅遊勝地。千古傳頌的龍嶺銀光,如今成為現實,那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電和鋁不正是炫耀光輝的銀光嗎?

8、萬安盤龍

呂店鄉丁流西河村古有盤龍山普明寺,現寺已不存,但寺院保存有許多古代碑刻。還有古蓮花橋,流傳有「橋上路,路上橋」的傳說。普明寺的位置很有意思,丁惠水自北而南呈S形繞寺而過。水東為石山,層層斜狀石線紋理如巨龍之紋,故名盤龍山。水的西面為土嶺,以S線分界,極象常見的陰陽圖。惠水又稱湮陽水,諧音即「陰陽水」。

以盤龍山為南北軸線,北邊萬安山下呂店鄉梁溝有魏文帝曹丕陵,南邊半坡鄉娘娘山下有魏明帝曹睿陵,古時這一帶林木繁茂,是游獵好去處。《水經注》載:「魏文帝獵於此山,虎超乘輿,孫禮拔劍投虎於是山,山在洛陽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資治通鑒》載:曹丕與其子曹睿在此打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母鹿,命睿射子鹿,睿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

萬安山主峰海拔937.3米,是伊川最高峰,峰頂有萬安宮、祖師廟。登頂可一覽洛陽、偃師、伊川風光。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伊川名勝古跡萬安山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萬安山的圖片

萬安山晚眺

伊川名勝古跡萬安山的圖片

G. 如何開發利用旅遊業中的文化旅遊資源

這事先得靠政府的大力宣傳,讓政府在所有旅遊者心目中樹立起旅遊地的文化形象。然後才專是旅遊目的地,屬目的地要展現出特色——屬於當地獨有的特色。還要百花齊放,各不相同,繽紛的旅遊目的地特色文化又恰好體現出當地的旅遊文化。最後就是導游和旅行社,酒店的事了。要讓旅遊者體味出特色,就要全程為他們服務,讓他們時時刻刻處於文化的包圍之中,就算離開了這里還能感受到文化和服務帶來的魅力!這樣的組合拳打出去就差不多了。

H. 如何開發民俗文化旅遊資源

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
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帶等形式保護起來;
二是對於那些能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質因素則應對其進行動態的保護,即對其加以整合,並在專家、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下,用現代的主體價值觀之一——市場,來生成一種基於傳統又有所發展創新的文化。科學合理的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這兩條途徑必須同時並舉,否則文化的保護就是殘缺的、不完全的,未來的人們也很難從立體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認識一種文化,更難體會到文化多樣性的歷史韻味。
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保護和傳承民族原生態文化
1、對於那些脆弱的原生態文化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全面貫徹執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並落實到旅遊開發的每一項環節,實行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
2、旅遊開發要多發掘多滲透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讓都市服飾和現代歌舞遠離各個民族風情旅遊景點,還這些景點傳統的民族風情旅遊。
3、強化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那些遠道而來的遊客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人民朴實善良、熱情友好。

正確處理好民族文化旅遊開發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 與一般的開發項目不同,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投資大,投資論證評估難,開發涉及政府、投資商、民族文化主體以及科研等部門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缺一不可,因此一定要擺正主次關系。政府的角色應該主要在於旅遊景點的宏觀布控,在於給予資金項目支持、政策引導、媒體宣傳以及動用其職能有效地協調

I. 如何開發歷史文化旅遊地資源

(1)歷史遺址類資源開發的原則
①依法保護的原則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利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遺址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不利於保護而損害遺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許的。在開發過程中,應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文物保護法規,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工作,完善各項保護措施,保證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
②系統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
總攬全局,統籌兼顧,適度超前,服從於省、市、區的總體規劃,與鄰近地區相呼應,兼顧社會效益與民生工程。實行遺址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全面保護與局部開發相結合、遺址開發管理措施與旅遊景觀建設技術措施相結合、非物質文化旅遊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相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組合與遺址區整體經濟發展相結合、近期開發與遠期開發相結合。重點突出近期實施項目,合理規劃中遠期項目。搞好重點景區景點的配套,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對歷史遺址的系統開發、科學開發和動態連續性開發,促進區域旅遊開發建設的滾動發展。
③恢復原有人文環境的原則
依據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將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融為一體。在不幹涉遺址遺跡本體的前提下,保證原真性及完整性,要盡可能減少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本體的干預,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性,保護文物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營建改善與遺址類旅遊資源相協調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觀,保存和恢復遺址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充分發掘歷史遺址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所蘊藏著的歷史人文價值,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④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類型各異,既有居住遺址、工業遺址、軍事商貿遺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遺址。從發展來看也很不平衡,有的發展得比較早,有的仍處於起步甚至完全的保護階段。類型不一樣,開發所展示的文化內涵、外在表現就不盡相同;所處的階段不同,開發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同。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各類遺址及遺跡的分布、保存現狀及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對於起步階段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吸引更多的遊人來觀光消費;對發展較早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傳及管理措施。
⑤體驗旅遊開發原則
體驗旅遊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人們學識層次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對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應僅僅停留在建博物館、導游解說的層次上,而應通過發掘遺址文化內涵,使遊客融入遺址,增加遊客參與的程度,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戰遺址,在新的保護規劃方案中,將建成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鑽地道,參觀抗戰民居,吃抗戰飯,看抗戰電影,甚至可以親自打一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斗生活。而在工業遺址或作坊遺址開發中,可以讓遊客親自體驗製作產品的過程。
(2)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理念
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是當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從的主要觀念之一。其含義不僅僅是要在利用時保護歷史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實現一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其動態保護就是將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納入當地的生態保護系統、文化旅遊開發系統以及文物保護系統;把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整合,從全局的觀念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歷史遺產。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歷史遺址本體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一是歷史遺址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包括實體的可持續保護,也包括價值觀的再認識。
②「生態博物館」理論
生態博物館是指在原來的地理和社會、文化條件下保存人類群體遺存及生存狀態的博物館。即歷史遺址應原狀地、動態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環境中,某種意義上講,遺產環境等同於「博物館」的建築面積。換言之,在生態博物館中,人們將不再從博物架上看結果,而是在房前屋後觀過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是法國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觀念,他主張將一個完整地域以博物館的觀念來思考,將自然生態與歷史古跡統合在現代人的生活整體環境中,整體的展現出來達到自然環境、歷史古跡保存與增進現代人生活整體環境的目的。它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和現代生態意識不斷覺醒的反映。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區域保護的原則,以及將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在同一環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對於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採用「生態博物館」的模式對其加以開發利用。將遺址所處的環境、自然景觀、遺存等動態的保護與展示給公眾,用全局的觀念去開發和保護[1]。
(3)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
目前,國內關於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種:
①遺址公園
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這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保護,也通過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環境,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我國現階段的遺址公園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類在公園內是有所保留的遺址,成為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園的雷鋒塔、成都望江公園的崇麗閣等;第二類是遺址本身可以成為公園,如圓明園遺址公園;第三類是考古型的遺址公園,它強調的是對文物遺存有所展示,並強調文物的真實性展示,如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
②旅遊景區
許多遺址處在風景名勝區之中,在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將遺址作為旅遊景區的一個景點,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展示性開發。如樂山大佛旅遊區內的蘇軾故居,張良廟-紫柏山旅遊區內的張良廟、青島的琅琊台遺址,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等,擁有豐富的古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綜合開發旅遊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區。
③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指在由於自然或人為活動的原因形成的遺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無論地上或地下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址、遺跡和遺物。為了在保護歷史遺址的同時傳播歷史文化我國對歷史遺址採取通過興建博物館的模式來保護展示宣傳其文化內涵。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建立在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形成的原址上,它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通過展示遺址本身的形成和變遷遺址博物館使公眾了解過去,成為鏈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環節。如1925年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發掘原址上的遺址博物館——陝西半坡博物館。再到今天遍布全國各地數百家遺址博物館,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國遺址博物館經歷了一個迅猛的發展過程,並因為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現成為重要的參觀游覽地。
④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中國有許多遺址面積大,遺址區內居民眾多,國家目前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撥出大量資金,清空區內人口,對遺址資源實施保護。因此在遺址區建設歷史文化農業園區是一種比較現實的做法。比如漢長安城面積巨大,居民5萬多人,主要以農業經營為主,為了有效保護遺址,可在遺址區內發展都市農業,建設觀光農園、市民休閑體驗農園、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等。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