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功能與旅遊產業發展戰略
⑴ 1.什麼是旅遊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
旅遊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是指綜合運用各種理論分析工具,從當地實際狀況出發,綜合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 對當地旅遊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做出至少3-5年的戰略性發展規劃。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至關重要,因此成熟規劃設計院提出,戰略性規劃必須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價值再造,成熟規劃設計院一直以來堅持調研先行,策劃跟進,規劃落實的原則,從數據分析、現場勘查到可行性分析,進行全方位的戰略性規劃,為當地量身定做成熟的戰略性規劃方案。
成熟企劃通過為某區域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幫助客戶選擇因地制宜的產業和建立產業發展體系;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抓住重點,制定詳細的產業發展路徑;設計重點任務和措施,集聚產業要素資源,打造具有競爭力、可持續的產業鏈經濟,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總體發展。
⑵ 我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措施是什麼
1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1)要切實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力爭全國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億以內,2010年要控制在14億以內。
(2)要認真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嚴格控制多胎生育,並把控制農村和流動人口作為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積極推行計劃生育同發展農村經濟、脫貧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結合。
(3)要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觀察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逐步建立起適應老齡化社會所需要的養老保障體系,提倡家庭子女贍養和組織老年自養。
1.2 堅持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
(1)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統籌規劃國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國生態環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生物多樣性銳減。故要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2.制定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規劃
2.1 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雙重任務。對於我國來說,可持續發展的第一位任務是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在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開展。因為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我們辦一切事情的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同時,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人以及資源、環境的支持。高素質的人、豐富的資源和優化的環境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和條件。經濟發展要受到人口、資源、環境的制約,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否則,經濟發展難以持久,甚至人類生存將受到威脅。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只有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起來,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才能使國民經濟逐步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達到可持續發展。
2.2 人口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從長期和總體上觀察,人口與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因素。就短期(一定歷史階段)和個案(具體國家或地區)說來,資源豐富不等於發展快,資源貧乏不等於發展慢,甚至可能出現相反情況;但將人類社會作為長期歷史過程和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則人口、經濟、社會的發展最終都離不開自然資源,一切發展都是資源的物質變換。發展同資源緊密相聯,是自己已有資源或通過貿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資源的物質變換過程,直接或間接受制於資源的供給。
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人口增長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走節約資源消耗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2.3 人口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從一個特定角度觀察,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人口與環境互相作用的歷史。一方面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環境質量對人口的數量、質量、分布等產生重要影響;另一方面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動直接作用於環境,尤其是人口數量長期持續的增長,引起不同程度的環境惡化,已經開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我國已經摒棄了先建設、後治理,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確立了先治理、後建設的方針,保護環境與控制人口一樣並駕齊驅於基本國策之列。
3.選擇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
3.1 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業政策,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要嚴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產業,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限制發展污染嚴重的產業,對污染危害較大的企業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增強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
3.2 合理布局工業生產力,根據優化資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則,制定工業發展的地區布局規劃。要在不同地區建立起符合國家總體發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資源的主導產業,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
3.3 提倡崇尚節儉的消費方式。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不僅決定了我國居民食物和衣著的消費要節儉,而且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寬綽。總之,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費應當是方便實惠型的。
4.要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同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結合起來。
4.1 要加快控制人口、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
4.2 開展各種形式的執法監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協調管理機制和執法監督機制。
⑶ 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有哪些策略問題
(1)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實現有效的管理與監控。農家生態旅遊涉及面廣、內容龐雜,在運行中風險與機遇並存,市場體制是否健全、監控和管理是否到位,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因此,在開發的初期階段,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功能,由政府主導或輔導、各級旅遊管理部門實施監控,從宏觀上規劃指導,完善和改革旅遊管理體制,提供必要的政策、資金、技術支持,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環境。
(2)科學編制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在發展農家生態旅遊開發前,應由政府出面,聘請有關專家,對旅遊資源、旅遊開發條件、項目開發定位、市場容量等進行詳細的綜合調查和科學分析,根據市場需求狀況、當地自然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立足於長遠效益,科學地編制總體發展規劃,包括功能定位、生態旅遊的項目開發、景點和旅遊線路設計及布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經營管理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特別要從政府層面、從宏觀上制定整體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導致大起大落,最終喪失發展機會。
(3)加強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農業旅遊的發展依託於生態環境,因此,在開發生態農業旅遊資源時,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總戰略的要求,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發展生態農業旅遊的第一位來策劃,謀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生態農業旅遊開發中應加強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①實施旅遊環境監控。其內容包括對旅遊環境狀況監測、旅遊區環境容量控制以及旅遊活動對環境影響評價這三方面的工作。根據旅遊區環境質量和環境容量制定旅遊活動項目、旅遊線路,並採取有效措施保證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②進行環境治理工程。為了改變目前傳統農業旅遊所造成的旅遊資源耗損與環境惡化,如溝渠污染嚴重、環境衛生差等狀況,應整治臟亂差的環境,對景區內及周邊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私人作坊進行整治或強制拆遷,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③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推廣無污染或污染小的生態農業技術、病蟲綜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開發使用各種蔬菜、果林、花卉專用配方肥料、大力提倡使用有機農家肥料、有機復合肥料和高效低殘留農葯及生物農葯。
④開展生態恢復和生態治理工作。該工作主要建立多層次的群落結構,實現最大面積的立體復合型結構,形成平衡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加強綠化工程,對於一些水土易流失的地方,不宜開墾種植農作物,而應該多種植樹木,在坡度大於25°以上的地方,要嚴格實行退耕還林。在進行生態恢復和生態培育時,要合理選擇生物品種和生態系統模式,通過物種的合理搭配使農業生態系統保持穩定,同時體現出設計的藝術性、布局的合理性、色彩的美觀協調性,形成有特色的景觀格局,從而更有利於發展生態農業旅遊。
(4)完善法規,規范管理。應加強對生態農業旅遊的科學管理與法制管理。嚴格的法規制度可以約束旅遊產業不合理的行為,在大力宣傳和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同時,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規、經營管理法規等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實施管理細則,明確管理職責和保護的具體要求,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
(5)多渠道融資,加大開發力度。近幾年來,盡管政府、農戶和私營企業對生態農業旅遊的開發進行了一定的投入,但與生態農業旅遊發展資金要求相比,仍顯不足。要解決生態農業旅遊發展所需資金,需要當地政府、農戶和旅遊企業解放思想,優化投資環境。政府要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和堅持多元化投資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
⑷ 關於人與旅遊生態和諧發展。
中國生態旅遊發展沿革、現在、未來及存在的問題
為了在世界各地積極推廣生態旅遊,聯合國把2002年命名為「生態旅遊年」。作為聯合國「生態旅遊年」的活動計劃之一,世界生態旅遊峰會於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會上來自13xxxx國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門的100xxxx名代表就生態旅遊發展問題進行了研討並提出了建議。大會發布了《魁北克生態旅遊宣言》,並擬提交給2002年8~9月份在南非舉行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wssd)。作為對聯合國「生態旅遊年」的積極響應,許多國家和地方機構也在2002年舉辦了各種類型的研討會。
聯合國「生態旅遊年」以及圍繞主題年的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推動各國政府、生態旅遊的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更好合作,為生態旅遊在世界范圍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也必將促進我國的生態旅遊研究和實踐發展。
早在1999年,我國國家旅遊局就確定該年為「生態環境旅遊年」,各地也借機推出了一些生態旅遊產品,在我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生態旅遊實踐活動。隨著環保觀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旅遊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特別是近年,很多開展生態旅遊的區域地處西部或者邊遠貧困山區,旅遊業被資源稟賦良好的西部和貧困地區當成了優勢產業,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替代產業。生態旅遊這種兼顧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旅遊形式更是倍受推崇,成為西部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但是,由於生態旅遊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因此,生態旅遊在倍受關注、並被寄予厚望的同時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議。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態旅遊?怎樣實現生態旅遊諸多目標的和諧統一從而推動生態旅遊的成功實踐?值此聯合國「生態旅遊年」之際,在我國「生態環境旅遊年」實施後的第四個年頭,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中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為下一步我國的生態旅遊發展掃清障礙,成為當前緊迫的任務。
一、生態旅遊概念的提出和實踐發展
(一)生態旅遊概念的提出
關於「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由誰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論[1][1]。大多數觀點認為「生態旅遊」一詞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但是,直到1992年「聯合國世界環境和發展大會」的召開,在世界范圍內提出並推廣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之後,生態旅遊才作為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的研究和實踐。
「生態旅遊」概念一經提出之後,世界上很多組織和研究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生態旅遊進行了界定,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認可的定義,對生態旅遊的內涵也眾說紛紜。不過,關於生態旅遊的目標卻得到了基本的認同:生態旅遊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生態旅遊應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唯有經濟發展之後才能真正切實地重視和保護自然;同時,生態旅遊還應該突出對旅遊者的環境教育意義,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者也更應該重視和保護自然。
正如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態旅遊峰會的致詞中指出的「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肩負著三個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經濟方面要刺激經濟活力、減少貧困;社會方面要為最弱勢人群創造就業崗位;環境方面要為保護自然和文化資源提供必要的財力。生態旅遊的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為這三個重要的目標齊心協力的工作。」
(二)國際生態旅遊實踐
生態旅遊目前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熱點,生態旅遊的實踐區域也在不斷的擴大,較早發展生態旅遊的地區和國家也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生態旅遊實踐的主要地域和內容
非洲是世界生態旅遊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野生動物資源為世人矚目,尤其是南部非洲成為當今國際生態旅遊的熱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有肯亞、坦尚尼亞、南非、波札那、迦納等國。
在美洲生態旅遊較發達的地區是亞馬孫河流域,代表國家有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魯、智利、美國、加拿大等。
在亞洲,最早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地區出現在印度、尼泊爾和印度尼西亞以及馬來西亞等地。
此外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生態旅遊也有所發展。
這些地區和國家開展的主要生態旅遊活動有野生動物參觀、原始部落之旅、生態觀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賞鳥、動物生態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參觀等。
2、國際生態旅遊發展的主要經驗
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1)立法保護生態環境。例如1916年,美國通過了關於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國家公園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在英國,1993年就通過了新的《國家公園保護法》,旨在加強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的保護。自1992年裡約會議以後,日本就制定了《環境基本法》。1923年芬蘭頒布了《自然保護法》。(2)制定發展計劃和戰略。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適應遊客對生態旅遊日益增長的需求。澳大利亞斥資100xxxx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遊面向21世紀規劃」,生態旅遊是該規劃的重點推介項目。肯亞政府就制定了許多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其中特別將生態旅遊視為重點項目。(3)進行旅遊環保宣傳。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號和倡議,例如英國發起了「綠色旅遊業」運動,日本旅遊業協會召開多次旨在保護生態的研討會,並發表了「遊客保護地球宣言」。(4)重視當地人利益。生態旅遊發展較早的國家肯亞,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就提出了「野生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菲律賓通過改變傳統的捕魚方式不僅發展了生態旅遊業同時也為當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來源。(5)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在進行生態旅遊開發的許多國家都通過對進入生態旅遊區的遊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並不斷監測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做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等手段以達到加強生態旅遊區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亞聯合旅遊部、澳大利亞旅遊協會等機構還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遊的指導手冊[2][2]。此外,很多國家都實行經營管理的分離制度,實施許可證制度加強管理。
一、 中國生態旅遊的發展現狀
雖然生態旅遊所闡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國古代先哲們那裡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為明確的「生態旅遊」這一提法,卻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生態旅遊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從理論界的研究發展和我國各地實踐兩個方面來概括:
(一) 關於生態旅遊的研究
雖然旅遊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問題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遊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概要》的文件,才標志著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3][3]。
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遊研討會」,此次大會是由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有118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系;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遊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標志著我國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和生態旅遊研究的起點。研討會後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文章在各個刊物上頻頻發表,使「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迅速在國內被普遍地接受。
此後,在近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眾說紛紜。
近期更多的關注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在對實踐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二) 關於生態旅遊實踐
我國的生態旅遊是主要依託於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的。1982年,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立,將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此後,森林公園建設以及森林生態旅遊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這時候開發的森林旅遊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但是為生態旅遊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至1999年初全國已經建起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近900處。從1956年開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以來,至1997年底,共建各類自然保護區932處,其中國家級的有124處,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有1xxxx。我國共有512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9.xxxx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會和1999年國家旅遊局的「99生態環境旅遊」主題活動大幅度推進了我國的生態旅遊實踐。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遊日主會場之機推出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等景點,開發生態旅遊產品。隨後,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辦國際森林保護節,推出武陵園等生態旅遊區。以湖南和四川為起點,生態旅遊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發展起來。在2001年對全國10xxxx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有8xxxx保護區正式開辦旅遊,年旅遊人次在1xxxx元以上的保護區已達12 個。
1、生態旅遊開發實踐的主要區域
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我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為代表。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為代表。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4][4]。
2、我國生態旅遊產品的主要類型
早在99生態環境旅遊年的時候,當時推出的生態旅遊的類型主要包括了觀鳥、野生動物旅遊、自行車旅遊、漂流旅遊、沙漠探險、保護環境、自然生態考察、滑雪旅遊、登山探險、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類專項產品,共193項,向世界推薦開展生態旅遊的森林公園11xxxx,《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中國風景名勝區xxxx,中國生物圈保護區1xxxx,中國植物園1xxxx。1999年,國家旅遊局同有關部門逐步規劃開發,建設了一批生態旅遊區,主要類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熱帶動植物等。目前,我國生態旅遊形式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遊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遊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採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
(三)關於生態旅遊研究與實踐的矛盾
雖然生態旅遊的實踐在不斷地進行,但是針對我國目前的生態旅遊開發,許多專家和學者仍存有異議。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應當把生態保護作為既定的前提,把環境教育和自然知識普及作為核心內容,是一種求知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首先,在開發經營上,生態旅遊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應該在科學技術的密切參與下運作,要求旅遊開發者和經營者必須要對所處地區生態系統的特點非常了解,具有生態環境保護的專門知識。其次,在市場方面,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要求參與者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並且生態旅遊市場多在偏遠、生態系統脆弱地區,這決定了生態旅遊消費遠遠高於一般的大眾旅遊消費。因此,參加生態旅遊的旅遊者多是文化程度較高、環保意識強的經濟富裕者,與大眾旅遊形成了明顯反差。而目前我國很多生態旅遊實踐並沒有達到生態旅遊的本質要求,著重強調了生態旅遊「認識自然、走進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態旅遊「保護自然」的目標,有些生態旅遊產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產品,而是自然旅遊或者是觀光旅遊的另一種形式,對這種產品的開發要慎重和緩行,否則這樣的生態旅遊開發必然會引發大量的問題。
⑸ 生態農業旅遊和農業旅遊以及鄉村旅遊有什麼區別
美麗鄉村應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統籌確定區域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鄉村旅遊資源、文化資料、生態環境,按不同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規模,確定發展重點。生態休閑農業,觀光旅遊農業方面應統籌到美麗鄉村規劃體系中,首先注重產業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路徑,突出地域特色原則,形成美麗鄉村體系的產業規模效益,達到美麗鄉村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的強有力支撐——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 美麗鄉村與生態休閑農業統一規劃核心是要明確生態休閑農業是否成為村鎮體系的產業支撐,其次要確定生態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內容。在美麗鄉村規劃案例提到落實好生態休閑農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統籌好區域城鄉統發展,凸顯村鎮特色,確定美麗鄉村體系構建中的空間布局,居住環境、生態環境建設,配套建設等內容。總之,美麗鄉村與生態農業的統一規劃是總體與局部,骨架與內涵的關系,生態農業規劃應結合區域重點合理確定發展內容,融進美麗鄉村規劃。
美麗鄉村與休閑農業一體化規劃,要以區域農業產業基礎為依託,通過合理布局,確定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策略;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以資產為紐帶,以創新為動力,通過產業間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前後聯動、要素聚集、機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整合、緊密相連、一體推進,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最終實現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延伸、產業范圍擴大、產業功能拓展和農民就業增收渠道增加的經營方式-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著力構建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⑹ 我國生態現狀 為什麼要發展生態旅遊
農業,是一個古老的產業,幾千年的農業發展積淀了濃厚的文化。旅遊是為了休閑,達到精神上的愉悅與豐富。農業與旅遊應做到相輔相成,將旅遊與農業交叉形成新型的旅遊產品,它是集原始風味、現代感、特色文化為一體的新型旅遊體驗,符合當下遊客多層次、全方位、高品位的休閑體驗需求,而這樣一項新型的農業旅遊業態,必成世界新潮流。
但當大家都在講農業+旅遊模式,卻很少有人真正能意識到如何能把這一新型業態做好,而高源飛實業集團對農業旅遊發展有著獨到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之路。觀音山生態旅遊項目正是公司目前正在開發的重點項目,項目按國家5A標准規劃設計,項目佔地17700畝、項目總投資10.85億,其中貴州高源飛旅遊科技有限公司(高源飛集團子公司)投資6.85億元。該項目在傳統旅遊基礎上,充分挖掘特色,大膽創新、打造賣點,通過農業觀光、工業觀光及戶外運動體驗和特色文化展示等結合,形成特色旅遊產品,並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豐富觀光、休閑、度假等旅遊功能,提升區域地產價值,實現農業旅遊持續健康發展。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項目。在消費層面上,國內的遊客越來越多的注重旅遊過程中娛樂休閑的內容,從以前馬不停蹄走馬觀花模式,轉變到更加註重感受的體驗型模式,而觀音山生態旅遊資源正好符合新時代遊客渴望脫離都市、體驗原真文化的新需求。從政策層面上,《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貴州旅遊業的戰略定位,為貴州旅遊發展帶來重大歷史性戰略機遇。
⑺ 試述旅遊業功能是什麼
旅遊業的一些基本功能
(一)經濟功能。旅遊業作為一種綜合產業,它的發展有利於緩解就業問題,有利於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更有利於加快旅遊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2009年11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會議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目前,國內旅遊業已經步入快速發展時期,旅遊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將成為拉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旅遊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了4%,旅遊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顯然,旅遊業的經濟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二)生態功能。旅遊業被譽為無煙工業,說明旅遊業是環境代價比較小,緩解產出效益比較高的行業。通過開發綠色旅遊、生態旅遊、環保游、民族風情游和參觀歷史古跡等形式的旅遊活動,不僅能夠享受自然世界之美,獵取民族工藝之奇,更能在自然山水中陶冶情操,在人文古跡中凈化靈魂,使我們從心底升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對先賢英烈的尊崇之心,自然會激發出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熱情。而我們在旅遊中的消費也為保護旅遊資源及生態環境積累資金,最終為整體上促進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文化功能。布迪厄認為,人們在參與社會生活的競爭中主要依賴的是四種資本類型:(1)經濟資本,這種資本可以立即並且直接轉換成金錢,它是以財產權的形式被制度化的;(2)文化資本,這種資本在某些條下能轉換成經濟資本,它是以教育資本的形式被制度化的;(3)社會資本,它是社會義務『聯系』體系組成的,這種資本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換為經濟資本,它是以某種高貴的頭銜的形式被制度化的;(4)象徵資本。在一定的條件下,不同形式的資本可以互相轉化,但每一種資本的存在和運動都有其相對自主性。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理論家特納將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總結為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與生活方式。可以說,構成文化資本的諸多要素與形式在旅遊中都能得到不同的體現,人們在旅遊、特別是在進行世界范圍的旅遊過程中,通過對不同種族、信仰、文化背景、國籍、階層人們的接觸,會或多或少對不同的文明有所了解,而在這種了解的過程中,不同的文明群體會進行卓有成效的交流,在交流中得以理解,在理解中得以信任,在信任中得以傳播,這樣旅遊的文化功能就得到切實有效的體現。人們在旅遊的過程中,不僅享受到人文、自然之美,還能感受到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感嘆自然界的巧奪天工,更為驚嘆人世間的無上智慧。這樣在旅遊中,不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融合中提取出不同文化的精華。
(四)外交功能。這里所說的外交功能可以廣義的理解為非正式的民間外交,這種外交的特點就是全面、持久、深入。所謂全面,是指這種外交能涉足到除正式外交外的各個領域。所謂持久,就是這種交往持續時間比較長。所謂深入,是指以某些外在的事件為媒介,進行較深層次的交往。這種交往不僅靈活、多樣,而且能在兩國關系非正常時執行特殊任務,為正式外交穿針引線,從而為與他國之間的和平友好做一些前奏性的預備工作。旅遊作為特殊的交往形式,在旅遊中,人們不僅可以磋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更能通過對他們先人創業之艱危,進取之頑強,智謀之獨特,開拓之精深的了解,達到對他們現有文化與行為的理解,從而對這個民族生出敬仰之情,這樣就不會以有色的眼睛對待異域文明。然後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行為,在思考中就會發現自己以前的無知與狂妄,就會寬容對方所謂的奇行異止,最終在寬容中接納別人,在改正中嚴肅自己,在理解中友好相處。
(五)休閑功能。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長期在工作、生活及社會關系中不堪重負,為了消除緊張,自然會尋求解決之道,而旅遊就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方式之一。人們在旅遊中擺脫原有環境的束縛,暫時忘卻固有的煩惱,通過暢游山水,醉心文墨古跡,重新調整自己的心境,有效消除或減輕原有的壓力與緊張。
(六)教育功能。最初旅遊的人,都是些知識人,他們縱情山水,瞻仰古跡,縱然有排解憂悶之意,更為主要的還是感悟自然、開啟智慧、獵奇取異,而這些本身都是學習,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某種角度說,旅遊業產生之初就蘊含著教育功能。時至今日,旅遊業的教育功能得到更為廣泛的體現。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國際交流的廣泛,人們需要了解更多的世界知識,這些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書齋中,更為重要的是要有切實的體驗,而旅遊恰能提供這種體驗。旅遊以其多樣的形式、深刻的內涵表現出獨特的魅力,比如通過瞻仰古跡,我們能對書本知識有個具體形象的了解,從而把歷史變成活生生的畫卷,這種畫卷能帶給我們無盡的遐想與深思,在遐想與深思中開啟了我們的智慧,由此發揮旅遊「戶外教育」的功能,承擔起傳承人文精神的教育職責。
⑻ 生態學和生態系統與旅遊業的關系
他們相結合產生了一門新興的學科——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
⑼ 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在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和分類型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上,結合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需求,對地區旅遊資源進行功能區劃,提出促進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相關戰略措施。
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
優化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促進旅遊業在空間布局上的協調、有序發展。以喀納斯生態旅遊區和可可托海風景旅遊區兩個「龍頭」景區為重點,在阿勒泰地區構建三大旅遊環線、六條旅遊發展軸,劃定6大功能分區。此外,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
(一)三大旅遊環線
1.西環線: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環線
范圍:自北屯市(兵團)、福海縣至阿勒泰市,經喀納斯,沿西域邊陲風情旅遊景區軸,經217國道至布爾津縣,再至北屯市、福海縣。
旅遊特色:集綜合自然景觀、邊境風光、西域風情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環線。
功能定位:以喀納斯景區為龍頭,整合系統的以地貌景觀為主的旅遊資源,開展生態觀光旅遊。開展以邊境、口岸、邊防為基礎的邊境貿易旅遊活動。開展以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的西域風情旅遊活動。
2.東環線: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旅遊環線
范圍:自北屯市(兵團)至阿勒泰市,沿千里阿爾泰文化長廊至富蘊、青河、塔克什肯口岸,經青格里河沿線,沿324公路至福海,再到北屯市。
旅遊特色:以阿爾泰文化為主題的觀光休閑旅遊環線。
功能定位:以游牧文化、草原絲路、成吉思汗之路為主要內容的阿爾泰文化旅遊。以阿爾泰山地度假、烏倫古湖水上休閑、阿拉善溫泉療養、阿勒泰冬季旅遊及夜間旅遊為依託的休閑旅遊。以塔克什肯口岸、三道海子為依託的邊貿旅遊。
3.大環線: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環線
范圍:由西域邊陲綜合景觀西環線和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構成。
旅遊特色:阿勒泰旅遊的資源匯集環線、形象展示環線。
功能定位:串聯阿爾泰山、山前平原、額爾齊斯河自然風光及人文資源、烏倫古河流域及烏倫古湖、邊境口岸、阿勒泰地區主要城市,形成匯集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景區景點的大環線。阿勒泰地區旅遊形象展示的窗口。阿勒泰地區成為區域性旅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主體框架。
(二)六條旅遊發展軸
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軸共包括兩條橫軸、四條縱軸。
1.擬建阿爾泰(金山)文化旅遊橫軸
范圍:東起塔克什肯口岸,沿阿爾泰山麓,西至阿黑吐別克口岸。
特色:融草原絲路、成吉思汗之路、游牧文化探秘於一體的阿爾泰文化旅遊長廊。
功能定位:以千里岩畫長廊為代表的游牧文化遺跡薈萃之路。草原絲路探秘之路。成吉思汗行蹤探索之路。貫通阿爾泰山幾大旅遊區、旅遊景區景點,壓縮旅遊交通時間、提高行游比的旅遊交通大動脈。連通青河縣、富蘊縣和阿勒泰市的快速通道。
2.提升額爾齊斯河(銀水)風光旅遊橫軸
范圍:東起青格里河,依託額爾齊斯河,西至額爾齊斯河南北灣。
特色:中國唯一一條流入北冰洋的國際河流——額河銀水風光帶。
功能定位:以額河沿岸、河谷風光、沿途景區(點)為主要內容的路上觀光。以水上漂流、遊船為主要形式的水上觀光。在額爾齊斯河南北灣附近,爭取開通中哈兩國出入境水上短距離觀光游。貫穿阿勒泰地區南部的吉木乃口岸旅遊區、烏倫古湖休閑旅遊區和五彩城風景旅遊區的交通大動脈。連通北屯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及中蒙、中哈口岸的快速通道。
3.擬建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縱軸
范圍:北起那仁夏牧場,沿中哈國境,經阿黑吐別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南至黑山頭。
特色:游中哈俄三國邊境,賞西域風情。
功能定位:以額爾齊斯河南北灣、阿黑吐別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和規劃建設的喀納斯口岸委代表的中、哈、俄邊境觀光游及邊貿旅遊。以185團、186團為代表的軍墾文化旅遊和以白哈巴中國西北第一哨、北灣邊防站(額爾齊斯河出口)、西北邊境第一連、吉木乃邊防站、達爾罕邊防站為代表的邊防旅遊。集阿爾泰山、喀納斯湖、那仁草場、額爾齊斯河、白沙湖、鳴沙山、木斯套冰川為一體的系統地貌景觀觀光游。展示以沿線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的西域風情。
4.提升喀納斯生態旅遊縱軸
范圍。自217國道,至布爾津,沿232省道,至喀納斯景區。
特色:人間仙境喀納斯的經典生態旅遊軸。
功能定位:連接布爾津與喀納斯景區的快速通道。遊客進入喀納斯景區的主要通道。阿爾泰文化軸和額爾齊斯河風光軸的主要連接線之一。
5.擬建阿爾泰山水休閑旅遊縱軸
范圍:自217國道至布爾津,沿232省道至喀納斯景區。
特色:阿勒泰山水夏季避暑度假之旅。「人類滑雪起源地」冬季滑雪度假之旅。
功能定位:為國際國內遊客進入阿勒泰地區的主要通道。連接北屯市、阿勒泰市及其周邊景區(點)的便捷通道。融合阿爾泰山地度假、烏倫古湖水上休閑、阿拉善溫泉療養、阿勒泰冬季旅遊及夜間旅遊,彰顯阿勒泰山水休閑度假的特色旅遊軸。
6.提升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縱軸
范圍:由216國道連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經五彩城、恰庫爾圖鎮,再經226省道至富蘊,再至可可托海景區。
特色:奇特的西域景觀,多彩而神秘的國家地質公園。
功能定位:遊客自阿勒泰地區東部進入的通道。與阿爾泰文化軸、額爾齊斯河風光軸一起,構建可可托海作為阿勒泰地區的兩大龍頭景區之一、成為景區性旅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框架。連接五彩城、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古恐龍化石區、可可托海、地質3號礦坑、神鍾山、額爾齊斯河河源,彰顯阿勒泰地區以沙漠、雅丹地貌、地質礦產等為特色的西域景觀的特色旅遊軸。
(三)六大旅遊資源功能區
依據旅遊資源評價基礎,結合國際國內旅遊市場需求、旅遊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旅遊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對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進行功能分區,共劃定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等6大功能區。
1.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大致包括:大喀納斯景區、布爾津縣和哈巴河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河流與冰川湖泊,如喀納斯湖、阿克庫勒湖、喀納斯河、禾木河等。山地和冰川地貌景觀,如友誼峰、山地冰川、第四紀冰川地貌。自然生態景觀,如西伯利亞泰加林景觀、高山草原牧場。喀納斯村、禾木村、白哈巴村等特色村寨。
功能定位:本功能區為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金牌」旅遊區,可拉動地區西域邊陲風情旅遊西環線旅遊業發展。以生態旅遊、度假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專項旅遊、特種旅遊、夜間旅遊和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喀納斯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
2.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富蘊縣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可可托海、三號礦坑、可可托海鎮、大東溝河段、野鴨湖、薩依恆布拉克夏牧場、唐巴拉岩畫、可可托海溫泉、額爾齊斯河河源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第二大旅遊區,地位僅次於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直接帶動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旅遊業發展。以觀光旅遊、度假旅遊、科普科考旅遊、金礦奇石旅遊、攝影繪畫旅遊、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國內知名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目的地。
3.阿勒泰市山水休閑度假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阿勒泰市、北屯市(兵團)、福海縣北部及中部地區、富蘊縣西北部地區。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包括:紅山嘴口岸、蝴蝶溝、淘金溝、阿拉善溫泉、五指泉、樺林公園(沙里福汗公園)、西域滑雪場、金山滑雪場、將軍山滑雪場、小東溝冰雪度假村、薩熱闊布、托勒海特景區、烏倫古湖和吉力湖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為阿勒泰地區以山水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旅遊區,以休閑旅遊、度假旅遊、文化旅遊、特色旅遊、商務會議旅遊、都市旅遊、養生保健旅遊、專項旅遊、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阿勒泰市這一國際化旅遊目的地城市、國際知名的冬季旅遊目的地。
4.西域邊陲風情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吉木乃縣和哈巴河縣的中部及南部地區。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吉木乃口岸、木斯套冰川、神石城、額爾齊斯河北灣、白沙湖、鳴沙山、阿黑吐別克口岸、樺林公園、哈龍溝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突出西域風情、西北邊境旅遊、中哈邊貿的旅遊區,是西域邊陲風情旅遊西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遊和邊境邊防邊貿旅遊、西域景觀觀光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特色商品購物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充分發揮喀納斯景區和吉木乃口岸輻射帶動作用,開拓國際旅遊市場,形成哈巴河縣和吉木乃縣域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實現該區域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
5.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青河縣。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三道海子、套查干郭勒湖、薩木特墓、塔克什肯口岸、河狸自然保護區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突出原生態草原游牧文化、成吉思汗之路尋蹤、中蒙邊貿旅遊特色的旅遊區,是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遊、邊貿旅遊、特色商品旅遊、觀光旅遊、文化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加強中蒙旅遊合作,打造草原生態的草原游牧文化旅遊品牌和亞歐草原民族祭拜中心,形成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合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壯大。
6.准噶爾盆地乾旱荒漠景觀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福海縣南部和富蘊縣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古恐龍化石、鳴沙山、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五彩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地區乾旱荒漠景觀集中、適合開發利用沙漠觀光和休閑的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大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沙漠觀光、休閑和野生動物觀賞旅遊的主要景區。打造以沙漠觀光、沙漠攝影、地質礦產科普科考、野生動物觀賞和沙漠休閑旅遊為主導的旅遊產品,注重發揮旅遊資源整體合力,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打造遊客經216國道進出阿勒泰地區這一門戶旅遊區,使之成為北疆旅遊線上的亮點景區,中國最美麗的雅丹地貌景區之一。
(四)四大基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功能區
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阿勒泰地區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提出了功能區旅遊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其目的是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開合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引導與控制四大功能區內旅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1.旅遊禁止開發區
如下區域可劃定為旅遊禁止開發區:國家及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的核心區。冰川、重點保護河段、重點保護湖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景區一級生態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農田等為主體的區域。
禁止開發區管理政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2013年4月25日公布,同年10月1日施行)及相關規劃,對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跡所在和文化遺址等,實行強制性保護,保持其原生態、完整性,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干擾或破壞。區內嚴禁旅遊資源開發活動,有序引導人口逐步向區外轉移。區內禁止建設各項旅遊接待設施,嚴禁旅遊、生產等活動。禁止開發區內要依法關停、轉移破壞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實現污染物零排放,避免礦山地質環境遭受破壞。
2.旅遊限制開發區
旅遊限制開發區是指生態環境系統脆弱、生態重要性程度高、自然災害風險大,開展大規模旅遊開發的條件較差,且關繫到較大范圍涉及生態安全的區域。此外,還包括以生態敏感區、文物保護單位等景區(點)為主題的區域。
旅遊限制開發區管理政策。對發揮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功能,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功能的區域,嚴格限制旅遊資源開發強度,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較強的地區有限制的發展旅遊、農林牧產業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區內在開展旅遊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嚴格限制旅遊接待設施建設,要對旅遊活動的類型、方式和強度要做出明確規定。限制開發區內要限制企業的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保證排污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水平下降,實現所有污染物的達標排放。
3.旅遊優化開發區
優化開發區是指旅遊資源開發強度較高、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突出的區域和以風景區(點)、特色古村落等為主體的區域。
旅遊優化開發區管理政策。在旅遊資源開發強度較大的地區,調整和優化旅遊產品結構和發展方向,切實提高旅遊業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旅遊開發強度較低的地區,適量建設必要的旅遊服務設施,組織適宜的風景旅遊、休閑旅遊活動。旅遊優化開發區內要實現更高要求的減排目標,提高污染物排放標准,增加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的種類,實現旅遊效益增加。旅遊開發區內要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保護與治理。
4.旅遊重點開發區
重點開發區是指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旅遊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主要是指旅遊景區的中心區、特色旅遊城鎮等為主體的區域。
旅遊優化開發區管理政策。在提高旅遊產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節約與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成為區域旅遊業發展的引擎地區。區內可開展旅遊服務設施的集中建設,組織和開展多樣化的觀光、休閑、度假和娛樂活動。旅遊重點開發區內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提高污染物排放標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存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旅遊區,要開展綜合治理。
二、戰略措施
(一)組織編制實施地區、市縣旅遊發展規劃
阿勒泰地區及6縣1市旅遊資源豐富。按照《旅遊法》等的要求,阿勒泰地區行署,按照地區、各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並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根據旅遊發展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編制重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項規劃,對特定區域內的旅遊項目、設施和服務功能配套提出專門要求。建立旅遊規劃調整或修編程序,促進規劃編制實施機制動態化。
旅遊發展規劃內容有:旅遊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旅遊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遊產品開發、旅遊服務質量提升、旅遊文化建設、旅遊形象推廣、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要求和促進措施等。
旅遊發展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和文物等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相銜接。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應當充分考慮相關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要求。規劃和建設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兼顧旅遊業發展的需要。
阿勒泰地區行署、各縣市人民政府要組織對本級政府編制的旅遊發展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並向社會公布。制定並組織實施有利於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政策,推進旅遊休閑體系建設,採取措施推動區域旅遊合作,鼓勵跨區域旅遊線路和產品開發,促進旅遊與工業、農業、商業、文化、衛生、體育、科教等領域的融合,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旅遊業發展。
(二)編制實施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發展規劃,注重環境保護,促進旅遊資源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要以全球化視野、市場與經營理念為指導,根據阿勒泰地區冰雪資源特徵、市場條件等,編制實施冬季旅遊發展規劃。規劃要凸顯當地文化,體現阿勒泰特色,注重旅遊區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加強冬季旅遊產品開發,促進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統一規劃阿勒泰地區冰雪資源開發利用,如滑雪場、滑冰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冬季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基礎設施、旅遊服務水平等相關軟硬體配套建設作為重點,提高綜合服務水平,按照國際知名的滑雪場、滑冰館的標准進行建設。逐步建立與高水平冰雪旅遊相適應的標准、設施、服務,提高冬季旅遊的國際化水平。
規劃要對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滑雪場、館等)的數量、布局、時序、投資、客源情況等予以明確。根據市場需求,要形成合理的滑雪場建設布局與密度,形成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遊客需求、分工協作、相互補充的滑雪場體系結構。避免造成滑雪場、滑雪館等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造成資金浪費,設施閑置等問題。
滑雪場(館)的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滑雪旅遊項目開發建設要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與項目一起同步建設相關環保設施,建立項目實施運行階段的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滑雪場(館)建設盡量要與現有設施及其他景區(點)設施相結合,盡量不佔用或少佔用植被,盡量減少項目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滑雪場(館)建設施工過程中,在進行滑雪道的布局定位時,應順山坡就勢修建,盡量避開林地及大動土方工程;一定要進行的破土工程,必須在兩年內復墾綠化完成;需要砍伐的珍貴樹木,要盡量移植。旅遊禁止開發區內禁止亂采濫伐、亂采亂挖等破壞環境的行為,盡量保持原始的環境風貌。
(三)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管理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阿勒泰地區行署相關職能部門間的協調機制。由於旅遊資源產業由多部門管理,造成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晰、執法不統一等問題,強化政府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中的綜合協調能力,對旅遊資源開發管理體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體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機制、體制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協調和解決方案。
建議成立由阿勒泰行署專員領導的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發展改革、規劃、建設、交通、財政、稅務、工商、國土、公安、環保、林業、漁業、畜牧業、水務等相關行業和部門的旅遊管理職能。上述部門要按照各部門職能分工,與旅遊管理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壯大地區旅遊資源產業。
阿勒泰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委員會主要職能為:①依據國家規律法規,制定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政策,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加強旅遊資源產業宏觀調控。②統籌協調解決地區旅遊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如旅遊資源產業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③組織編制地區性的旅遊項目招商指南,促進和引導外商和社會資金向旅遊資源產業投入。④建立部門間定期或不定期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制定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年度計劃,對重大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問題進行決策。
(四)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
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土地、礦產、森林、水資源等)與人文環境因素(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影響之後的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換句話說,也就是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改革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環境資源進行核算,從現行的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的保護服務費用後,所得結果即為「綠色GDP」。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考核機制,對於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資源效益的各項行為將會產生抑製作用。阿勒泰地區應積極推行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以綠色GDP替代GDP作為旅遊區管理部門績效考核的指標之一。通過綠色GDP考核機制,促進旅遊區旅遊資源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