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態旅遊的策略
『壹』 農家生態旅遊開發有哪些策略問題
(1)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實現有效的管理與監控。農家生態旅遊涉及面廣、內容龐雜,在運行中風險與機遇並存,市場體制是否健全、監控和管理是否到位,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因此,在開發的初期階段,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功能,由政府主導或輔導、各級旅遊管理部門實施監控,從宏觀上規劃指導,完善和改革旅遊管理體制,提供必要的政策、資金、技術支持,營造良好的旅遊發展環境。
(2)科學編制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在發展農家生態旅遊開發前,應由政府出面,聘請有關專家,對旅遊資源、旅遊開發條件、項目開發定位、市場容量等進行詳細的綜合調查和科學分析,根據市場需求狀況、當地自然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立足於長遠效益,科學地編制總體發展規劃,包括功能定位、生態旅遊的項目開發、景點和旅遊線路設計及布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經營管理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特別要從政府層面、從宏觀上制定整體發展規劃,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導致大起大落,最終喪失發展機會。
(3)加強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農業旅遊的發展依託於生態環境,因此,在開發生態農業旅遊資源時,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總戰略的要求,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發展生態農業旅遊的第一位來策劃,謀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生態農業旅遊開發中應加強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①實施旅遊環境監控。其內容包括對旅遊環境狀況監測、旅遊區環境容量控制以及旅遊活動對環境影響評價這三方面的工作。根據旅遊區環境質量和環境容量制定旅遊活動項目、旅遊線路,並採取有效措施保證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②進行環境治理工程。為了改變目前傳統農業旅遊所造成的旅遊資源耗損與環境惡化,如溝渠污染嚴重、環境衛生差等狀況,應整治臟亂差的環境,對景區內及周邊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私人作坊進行整治或強制拆遷,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③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推廣無污染或污染小的生態農業技術、病蟲綜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開發使用各種蔬菜、果林、花卉專用配方肥料、大力提倡使用有機農家肥料、有機復合肥料和高效低殘留農葯及生物農葯。
④開展生態恢復和生態治理工作。該工作主要建立多層次的群落結構,實現最大面積的立體復合型結構,形成平衡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加強綠化工程,對於一些水土易流失的地方,不宜開墾種植農作物,而應該多種植樹木,在坡度大於25°以上的地方,要嚴格實行退耕還林。在進行生態恢復和生態培育時,要合理選擇生物品種和生態系統模式,通過物種的合理搭配使農業生態系統保持穩定,同時體現出設計的藝術性、布局的合理性、色彩的美觀協調性,形成有特色的景觀格局,從而更有利於發展生態農業旅遊。
(4)完善法規,規范管理。應加強對生態農業旅遊的科學管理與法制管理。嚴格的法規制度可以約束旅遊產業不合理的行為,在大力宣傳和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同時,要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規、經營管理法規等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實施管理細則,明確管理職責和保護的具體要求,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
(5)多渠道融資,加大開發力度。近幾年來,盡管政府、農戶和私營企業對生態農業旅遊的開發進行了一定的投入,但與生態農業旅遊發展資金要求相比,仍顯不足。要解決生態農業旅遊發展所需資金,需要當地政府、農戶和旅遊企業解放思想,優化投資環境。政府要在遵循經濟規律的基礎上,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和堅持多元化投資的原則,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
『貳』 為什麼說發展生態旅遊是是實現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生態旅遊是在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發展起來的新型旅遊方式。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全球性和區域性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背景下,許多國家開始反思傳統的發展觀。1972年在瑞典召開的人類環境大會,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標志著人類開始正視環境問題。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的共同末來》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的發展觀,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依據這一定義,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觀就是指旅遊的發展要從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方面的利益相協調的角度出發,確保旅遊發展可資利用的資源能用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觀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生態旅遊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世界各國紛紛把生態旅遊視為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形式和重要途徑,並採取相應措施促進生態旅遊的健康有序發展。
2.生態旅遊是集遊客、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於一體的旅遊方式。從遊客效益來說,無論是在未開發的自然生態系統中開辟生態旅遊區,還是在原有的風景名勝區中改善、提高生態質量建立新的生態平衡,生態旅遊都是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對遊客更具有吸引力。從經濟效益上看,生態旅遊區不需也不應大規模興建旅遊設施,而是以小型簡單,如帳篷、簡易房等,只須建立嚴格的衛生設施,因而投資少,收益大。發展生態旅遊還可以帶動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欠發達山區綜合性旅遊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從社會效益上看,開展生態旅遊無論從宣傳導向、旅遊內容、管理手段、環境氛圍等方面,都是對旅遊者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絕好方式,並從旅遊這個窗口擴散到社會,使整個社會都來關心環境問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從環境效益上說,生態旅遊是一種欣賞、研究自然和保護環境,不允許產生環境負效應的旅遊活動。無論是經營者開發建設與經營,還是旅遊者的旅行活動都必須遵守環境保護的法律和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旅遊活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3.生態旅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方式。生態旅遊在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了人們的生態意識,促進生態旅遊目的地的環境保護,被環境學家視為支持保護區的潛在手段;二是促進我國旅遊景區布局進一步優化和旅遊層次的提升,提高了旅遊者旅遊活動行為的層次;三是提供了多種就業機會,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益,增強生態保護區的經濟實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四是有利於我國旅遊業整體服務水平的改善和行業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五是擴大與外界文化交流的機會,促進社區健康發展,已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標志。
『叄』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較緩慢 為當今生態旅遊提出三點建設性的意見或對策並且詳細闡述你的觀點
我覺得現在的所謂生態旅遊都是假借大自然的名義!!人不一定能真正的達到新近大自然的目的.反而大自然因為人的到來而受到破壞.其實生態旅遊不一定要到大自然中去的,搞些人造景觀好了,這些讓人瘋去,大自然要保護,不要只為錢@!@!還有就是,開發生態旅遊,真的要動大自然就盡可能動少一些,人要控制好,不能太多,要講究可持續發展@!
『肆』 澄邁縣發展生態旅遊的戰略分析
<澄邁縣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海濱,咖啡,古村,古塔是澄邁旅遊的標簽。澄邁縣委縣政府根據自身的資源區位優勢,提出「調優一產,調強二產,調高三產」的發展戰略和工作思路,大力發展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以打造「海口的後花園,瓊北旅遊新熱點」為目標,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努力打造澄邁旅遊營銷品牌。加強軟硬體建設,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齊心塑造一流的旅遊投資環境,現在旅遊業呈現了一派強勁的發展勢力,且具備了深層次發展的條件。《歷史底蘊深厚 旅遊資源豐富》
澄邁縣位於海南省西北部,毗鄰省會海口市,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海榆中西線國道和西線高速公路,奧海鐵路縱橫穿越境內,是海南西部旅遊走廓中的第一站;北部有海南最大的港口群,是連接中西部地區和通往的交通要地。
澄邁歷史悠久,是西漢時期海南三大歷史邑(即玳,紫貝,苟中)之一,西漢元封年(公元前11年),設置苟中縣,縣治美亭境內,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更名澄邁,縣治老城墟,清代光緒壬辰年(公元1892年)縣城遷往現在的金江鎮。
澄邁縣物產豐富,氣候怡人,人傑地靈,歷史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開發發景廣闊,是鑲嵌在瓊北大地上的一顆璀燦明珠。目前主要景點有盈濱半島旅遊度假區、福山咖啡文化休閑旅遊區、九樂宮溫泉旅遊區、紅崗濟公山風景旅遊區、金江金山寺、新吳奇石崗,老城老街、大成殿、廣德橋,羅驛李氏宗祠,加籠坪
熱帶雨林生態旅遊區、宋代美榔姐妹塔等。其中美榔姐妹塔為我國罕見的宋代建築,被文化部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盈濱半島旅遊度假區三面環海,沙白細軟無泥,海水碧藍純凈,還有獨特的地下溫泉,現已衩步發展成為海南旅遊的新熱點。名優特產有馳名海內外的福山咖啡、萬昌苦西茶、橋頭無核荔枝、瑞溪牛肉乾、福山燒烤乳豬、白蓮鵝肉、永發乳羊、老城海鮮等幾十種風味小吃構成,讓您在瀏覽山光水色的同時大飽口福。《旅遊發展由北向南推進》
今年7月7日省旅遊局通過澄邁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據規劃,澄邁將資源類型、特點,以濱海度假旅遊、咖啡文化休閑游,歷史文化和鄉村旅遊為基礎,利用鄰近海口區域條件,大力打造瓊北品牌景區,促進與海口及西線景區的交流整合,銜接瓊東和瓊西旅遊產業帶。澄邁旅遊資源以自然生態與歷史文人並重。位於該縣北部的盈濱半島,已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根據規劃,澄邁旅遊將實施梯度發展戰略,即旅遊空間發展由北向南逐步推進,並與海口捆綁促銷。近中期,澄邁旅遊將以改造建設北部的歷史文化古鎮老城鎮,開發盈濱半島和福山咖啡文化品牌為重點,突出該縣「海南歷史文化村旅遊目的地」的地位,奠定「文化澄邁」的基礎,樹立海南的坎昆」的形象。
據了解,坎昆(Cancun)是墨西哥著名濱海旅遊勝地。在這個21公里長的狹長小島上,已建起80多座豪華旅館及餐館、購物中心、娛樂場所,每年吸引200多萬國際遊客。參評專家表示,盈濱半島的地形、地貌、沙灘、陽光、大海等自然元素,與坎昆相似,其周邊的歷史文化景觀在海南具有獨特影響力。《形成「一城一帶多組團」體系》
根據澄邁縣旅遊分布、交通格局城鎮布局及旅遊產業的發展趨勢,規劃確定澄邁旅遊發展空間將沿海、沿路形成「一城一帶多組團」的結構體系。「一城」即歷史文化旅遊名鎮老城鎮,使之成為澄邁旅遊格局的中心。老城鎮的形象定位為:老城、老橋、老殿。老城的古渡頭曾上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上島和離島之地;老橋為初建於宋代的澄江廣德橋,現存橋體;老殿則包括建於隋朝的通潮閣和建於宋朝的文廟。在產品設置中,開發和修復老城鎮的古建築及古驛道和古驛站,結合老城工業開發區,開展工業旅遊項目,建設海鮮美食消費場所等。
「一帶」即北部濱海旅遊帶,以盈濱半島濱海度假區為核心,沿北部濱海地帶發展,功勇定位為度假、休閑運動和旅遊區。開發景區包括盈濱半島度假區、太陽灣假區、花場灣紅樹林休閑區、玉包港和新興港的休閑漁業區等。「多組團」則有以侯臣咖啡文化村、福山咖啡休閑館等為主要內容的福山咖啡文化休閑旅遊區,以石矍村冼太夫人文化主題公園、羅驛村和新吳老墟等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村鎮旅遊區,以九樂宮溫泉為主要內容的紅湖生態旅遊區。
瑞佳花園的打造者用前瞻的戰略眼光和睿智瞄準澄邁的旅遊優勢為購房者在澄邁居住、休閑、投資精心打造了這個後花園。可以說,瑞佳花園是澄邁快速發展和時代進步相結合的產物。隨著澄邁旅遊業的發展,瑞佳花園的增值潛力不言而喻
『伍』 海島生態旅遊開發原則是什麼
海島生態旅遊的開發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顯得尤為重要。從國內外海島生態旅遊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來看,制定其生態旅遊規劃,實施生態旅遊開發時,主要應遵循以下原則:
1.永續利用原則。「永續利用」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一種使人類在開發旅遊資源時不但顧及當代人的經濟需要,而且還顧及不對後代人進一步需要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策略。盡管它不意味著為後代和將來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卻通過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遊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2.保護性開發原則。要使海島生態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加強對旅遊資源的保護。針對其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而言,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應體現總的原則是: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資源得到妥善保護,開發才能得到收益;開發取得收益,反過來可促進保護工作。但是,一旦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保護對開發有絕對否決權。
3.特色性原則。海島生態旅遊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是旅遊資源的靈魂。
4.協調性原則。海島生態旅遊資源開發必須與整個生態區的環境相協調,既有利於突出各旅遊資源的特色,又可以構成集聚旅遊資源的整體美,使遊客觀後感到舒適、自然。
5.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市場經濟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海島生態旅遊作為旅遊的一種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這個效益不僅是指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而當三者出現矛盾時,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高於一切為指導原則,即經濟效益必須從屬於上述兩種效益。實際上,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最優化時,其經濟效益肯定也是相當可觀的。
『陸』 生態旅遊資源的發展過程
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有:(1)立法保護生態環境。例如1916年,美國通過了關於成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法案,國家公園的管理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在英國,1993年就通過了新的《國家公園保護法》,旨在加強對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的保護。自1992年裡約會議以後,日本就制定了《環境基本法》。1923年芬蘭頒布了《自然保護法》。(2)制定發展計劃和戰略。美國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以適應遊客對生態旅遊日益增長的需求。澳大利亞斥資1000萬澳元,實施國家生態發展戰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遊面向21世紀規劃」,生態旅遊是該規劃的重點推介項目。肯亞政府就制定了許多重要的國家發展策略,其中特別將生態旅遊視為重點項目。(3)進行旅遊環保宣傳。在發展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很多國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號和倡議,例如英國發起了「綠色旅遊業」運動,日本旅遊業協會召開多次旨在保護生態的研討會,並發表了「遊客保護地球宣言」。(4)重視當地人利益。生態旅遊發展較早的國家肯亞,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就提出了「野生動物發展與利益分享計劃」。菲律賓通過改變傳統的捕魚方式不僅發展了生態旅遊業同時也為當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來源。(5)多種技術手段加強管理。在進行生態旅遊開發的許多國家都通過對進入生態旅遊區的遊客量進行嚴格的控制,並不斷監測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利用專業技術對廢棄物做最小化處理,對水資源節約利用等等手段以達到加強生態旅遊區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亞聯合旅遊部、澳大利亞旅遊協會等機構還出台了一系列有關生態旅遊的指導手冊 。此外,很多國家都實行經營管理的分離制度,實施許可證制度加強管理。
『柒』 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捌』 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在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和分類型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上,結合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需求,對地區旅遊資源進行功能區劃,提出促進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相關戰略措施。
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
優化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促進旅遊業在空間布局上的協調、有序發展。以喀納斯生態旅遊區和可可托海風景旅遊區兩個「龍頭」景區為重點,在阿勒泰地區構建三大旅遊環線、六條旅遊發展軸,劃定6大功能分區。此外,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
(一)三大旅遊環線
1.西環線: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環線
范圍:自北屯市(兵團)、福海縣至阿勒泰市,經喀納斯,沿西域邊陲風情旅遊景區軸,經217國道至布爾津縣,再至北屯市、福海縣。
旅遊特色:集綜合自然景觀、邊境風光、西域風情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環線。
功能定位:以喀納斯景區為龍頭,整合系統的以地貌景觀為主的旅遊資源,開展生態觀光旅遊。開展以邊境、口岸、邊防為基礎的邊境貿易旅遊活動。開展以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的西域風情旅遊活動。
2.東環線: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旅遊環線
范圍:自北屯市(兵團)至阿勒泰市,沿千里阿爾泰文化長廊至富蘊、青河、塔克什肯口岸,經青格里河沿線,沿324公路至福海,再到北屯市。
旅遊特色:以阿爾泰文化為主題的觀光休閑旅遊環線。
功能定位:以游牧文化、草原絲路、成吉思汗之路為主要內容的阿爾泰文化旅遊。以阿爾泰山地度假、烏倫古湖水上休閑、阿拉善溫泉療養、阿勒泰冬季旅遊及夜間旅遊為依託的休閑旅遊。以塔克什肯口岸、三道海子為依託的邊貿旅遊。
3.大環線: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環線
范圍:由西域邊陲綜合景觀西環線和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構成。
旅遊特色:阿勒泰旅遊的資源匯集環線、形象展示環線。
功能定位:串聯阿爾泰山、山前平原、額爾齊斯河自然風光及人文資源、烏倫古河流域及烏倫古湖、邊境口岸、阿勒泰地區主要城市,形成匯集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景區景點的大環線。阿勒泰地區旅遊形象展示的窗口。阿勒泰地區成為區域性旅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主體框架。
(二)六條旅遊發展軸
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軸共包括兩條橫軸、四條縱軸。
1.擬建阿爾泰(金山)文化旅遊橫軸
范圍:東起塔克什肯口岸,沿阿爾泰山麓,西至阿黑吐別克口岸。
特色:融草原絲路、成吉思汗之路、游牧文化探秘於一體的阿爾泰文化旅遊長廊。
功能定位:以千里岩畫長廊為代表的游牧文化遺跡薈萃之路。草原絲路探秘之路。成吉思汗行蹤探索之路。貫通阿爾泰山幾大旅遊區、旅遊景區景點,壓縮旅遊交通時間、提高行游比的旅遊交通大動脈。連通青河縣、富蘊縣和阿勒泰市的快速通道。
2.提升額爾齊斯河(銀水)風光旅遊橫軸
范圍:東起青格里河,依託額爾齊斯河,西至額爾齊斯河南北灣。
特色:中國唯一一條流入北冰洋的國際河流——額河銀水風光帶。
功能定位:以額河沿岸、河谷風光、沿途景區(點)為主要內容的路上觀光。以水上漂流、遊船為主要形式的水上觀光。在額爾齊斯河南北灣附近,爭取開通中哈兩國出入境水上短距離觀光游。貫穿阿勒泰地區南部的吉木乃口岸旅遊區、烏倫古湖休閑旅遊區和五彩城風景旅遊區的交通大動脈。連通北屯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及中蒙、中哈口岸的快速通道。
3.擬建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縱軸
范圍:北起那仁夏牧場,沿中哈國境,經阿黑吐別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南至黑山頭。
特色:游中哈俄三國邊境,賞西域風情。
功能定位:以額爾齊斯河南北灣、阿黑吐別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和規劃建設的喀納斯口岸委代表的中、哈、俄邊境觀光游及邊貿旅遊。以185團、186團為代表的軍墾文化旅遊和以白哈巴中國西北第一哨、北灣邊防站(額爾齊斯河出口)、西北邊境第一連、吉木乃邊防站、達爾罕邊防站為代表的邊防旅遊。集阿爾泰山、喀納斯湖、那仁草場、額爾齊斯河、白沙湖、鳴沙山、木斯套冰川為一體的系統地貌景觀觀光游。展示以沿線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的西域風情。
4.提升喀納斯生態旅遊縱軸
范圍。自217國道,至布爾津,沿232省道,至喀納斯景區。
特色:人間仙境喀納斯的經典生態旅遊軸。
功能定位:連接布爾津與喀納斯景區的快速通道。遊客進入喀納斯景區的主要通道。阿爾泰文化軸和額爾齊斯河風光軸的主要連接線之一。
5.擬建阿爾泰山水休閑旅遊縱軸
范圍:自217國道至布爾津,沿232省道至喀納斯景區。
特色:阿勒泰山水夏季避暑度假之旅。「人類滑雪起源地」冬季滑雪度假之旅。
功能定位:為國際國內遊客進入阿勒泰地區的主要通道。連接北屯市、阿勒泰市及其周邊景區(點)的便捷通道。融合阿爾泰山地度假、烏倫古湖水上休閑、阿拉善溫泉療養、阿勒泰冬季旅遊及夜間旅遊,彰顯阿勒泰山水休閑度假的特色旅遊軸。
6.提升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縱軸
范圍:由216國道連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經五彩城、恰庫爾圖鎮,再經226省道至富蘊,再至可可托海景區。
特色:奇特的西域景觀,多彩而神秘的國家地質公園。
功能定位:遊客自阿勒泰地區東部進入的通道。與阿爾泰文化軸、額爾齊斯河風光軸一起,構建可可托海作為阿勒泰地區的兩大龍頭景區之一、成為景區性旅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框架。連接五彩城、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古恐龍化石區、可可托海、地質3號礦坑、神鍾山、額爾齊斯河河源,彰顯阿勒泰地區以沙漠、雅丹地貌、地質礦產等為特色的西域景觀的特色旅遊軸。
(三)六大旅遊資源功能區
依據旅遊資源評價基礎,結合國際國內旅遊市場需求、旅遊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旅遊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對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進行功能分區,共劃定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等6大功能區。
1.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大致包括:大喀納斯景區、布爾津縣和哈巴河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河流與冰川湖泊,如喀納斯湖、阿克庫勒湖、喀納斯河、禾木河等。山地和冰川地貌景觀,如友誼峰、山地冰川、第四紀冰川地貌。自然生態景觀,如西伯利亞泰加林景觀、高山草原牧場。喀納斯村、禾木村、白哈巴村等特色村寨。
功能定位:本功能區為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金牌」旅遊區,可拉動地區西域邊陲風情旅遊西環線旅遊業發展。以生態旅遊、度假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專項旅遊、特種旅遊、夜間旅遊和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喀納斯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
2.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富蘊縣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可可托海、三號礦坑、可可托海鎮、大東溝河段、野鴨湖、薩依恆布拉克夏牧場、唐巴拉岩畫、可可托海溫泉、額爾齊斯河河源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第二大旅遊區,地位僅次於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直接帶動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旅遊業發展。以觀光旅遊、度假旅遊、科普科考旅遊、金礦奇石旅遊、攝影繪畫旅遊、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國內知名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目的地。
3.阿勒泰市山水休閑度假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阿勒泰市、北屯市(兵團)、福海縣北部及中部地區、富蘊縣西北部地區。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包括:紅山嘴口岸、蝴蝶溝、淘金溝、阿拉善溫泉、五指泉、樺林公園(沙里福汗公園)、西域滑雪場、金山滑雪場、將軍山滑雪場、小東溝冰雪度假村、薩熱闊布、托勒海特景區、烏倫古湖和吉力湖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為阿勒泰地區以山水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旅遊區,以休閑旅遊、度假旅遊、文化旅遊、特色旅遊、商務會議旅遊、都市旅遊、養生保健旅遊、專項旅遊、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阿勒泰市這一國際化旅遊目的地城市、國際知名的冬季旅遊目的地。
4.西域邊陲風情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吉木乃縣和哈巴河縣的中部及南部地區。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吉木乃口岸、木斯套冰川、神石城、額爾齊斯河北灣、白沙湖、鳴沙山、阿黑吐別克口岸、樺林公園、哈龍溝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突出西域風情、西北邊境旅遊、中哈邊貿的旅遊區,是西域邊陲風情旅遊西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遊和邊境邊防邊貿旅遊、西域景觀觀光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特色商品購物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充分發揮喀納斯景區和吉木乃口岸輻射帶動作用,開拓國際旅遊市場,形成哈巴河縣和吉木乃縣域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實現該區域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
5.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青河縣。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三道海子、套查干郭勒湖、薩木特墓、塔克什肯口岸、河狸自然保護區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突出原生態草原游牧文化、成吉思汗之路尋蹤、中蒙邊貿旅遊特色的旅遊區,是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遊、邊貿旅遊、特色商品旅遊、觀光旅遊、文化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加強中蒙旅遊合作,打造草原生態的草原游牧文化旅遊品牌和亞歐草原民族祭拜中心,形成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合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壯大。
6.准噶爾盆地乾旱荒漠景觀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福海縣南部和富蘊縣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古恐龍化石、鳴沙山、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五彩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地區乾旱荒漠景觀集中、適合開發利用沙漠觀光和休閑的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大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沙漠觀光、休閑和野生動物觀賞旅遊的主要景區。打造以沙漠觀光、沙漠攝影、地質礦產科普科考、野生動物觀賞和沙漠休閑旅遊為主導的旅遊產品,注重發揮旅遊資源整體合力,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打造遊客經216國道進出阿勒泰地區這一門戶旅遊區,使之成為北疆旅遊線上的亮點景區,中國最美麗的雅丹地貌景區之一。
(四)四大基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功能區
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阿勒泰地區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提出了功能區旅遊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其目的是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開合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引導與控制四大功能區內旅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1.旅遊禁止開發區
如下區域可劃定為旅遊禁止開發區:國家及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的核心區。冰川、重點保護河段、重點保護湖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景區一級生態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農田等為主體的區域。
禁止開發區管理政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2013年4月25日公布,同年10月1日施行)及相關規劃,對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跡所在和文化遺址等,實行強制性保護,保持其原生態、完整性,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干擾或破壞。區內嚴禁旅遊資源開發活動,有序引導人口逐步向區外轉移。區內禁止建設各項旅遊接待設施,嚴禁旅遊、生產等活動。禁止開發區內要依法關停、轉移破壞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實現污染物零排放,避免礦山地質環境遭受破壞。
2.旅遊限制開發區
旅遊限制開發區是指生態環境系統脆弱、生態重要性程度高、自然災害風險大,開展大規模旅遊開發的條件較差,且關繫到較大范圍涉及生態安全的區域。此外,還包括以生態敏感區、文物保護單位等景區(點)為主題的區域。
旅遊限制開發區管理政策。對發揮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功能,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功能的區域,嚴格限制旅遊資源開發強度,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較強的地區有限制的發展旅遊、農林牧產業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區內在開展旅遊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嚴格限制旅遊接待設施建設,要對旅遊活動的類型、方式和強度要做出明確規定。限制開發區內要限制企業的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保證排污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水平下降,實現所有污染物的達標排放。
3.旅遊優化開發區
優化開發區是指旅遊資源開發強度較高、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突出的區域和以風景區(點)、特色古村落等為主體的區域。
旅遊優化開發區管理政策。在旅遊資源開發強度較大的地區,調整和優化旅遊產品結構和發展方向,切實提高旅遊業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旅遊開發強度較低的地區,適量建設必要的旅遊服務設施,組織適宜的風景旅遊、休閑旅遊活動。旅遊優化開發區內要實現更高要求的減排目標,提高污染物排放標准,增加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的種類,實現旅遊效益增加。旅遊開發區內要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保護與治理。
4.旅遊重點開發區
重點開發區是指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旅遊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主要是指旅遊景區的中心區、特色旅遊城鎮等為主體的區域。
旅遊優化開發區管理政策。在提高旅遊產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節約與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成為區域旅遊業發展的引擎地區。區內可開展旅遊服務設施的集中建設,組織和開展多樣化的觀光、休閑、度假和娛樂活動。旅遊重點開發區內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提高污染物排放標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存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旅遊區,要開展綜合治理。
二、戰略措施
(一)組織編制實施地區、市縣旅遊發展規劃
阿勒泰地區及6縣1市旅遊資源豐富。按照《旅遊法》等的要求,阿勒泰地區行署,按照地區、各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並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根據旅遊發展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編制重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項規劃,對特定區域內的旅遊項目、設施和服務功能配套提出專門要求。建立旅遊規劃調整或修編程序,促進規劃編制實施機制動態化。
旅遊發展規劃內容有:旅遊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旅遊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遊產品開發、旅遊服務質量提升、旅遊文化建設、旅遊形象推廣、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要求和促進措施等。
旅遊發展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和文物等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相銜接。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應當充分考慮相關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要求。規劃和建設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兼顧旅遊業發展的需要。
阿勒泰地區行署、各縣市人民政府要組織對本級政府編制的旅遊發展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並向社會公布。制定並組織實施有利於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政策,推進旅遊休閑體系建設,採取措施推動區域旅遊合作,鼓勵跨區域旅遊線路和產品開發,促進旅遊與工業、農業、商業、文化、衛生、體育、科教等領域的融合,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旅遊業發展。
(二)編制實施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發展規劃,注重環境保護,促進旅遊資源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要以全球化視野、市場與經營理念為指導,根據阿勒泰地區冰雪資源特徵、市場條件等,編制實施冬季旅遊發展規劃。規劃要凸顯當地文化,體現阿勒泰特色,注重旅遊區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加強冬季旅遊產品開發,促進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統一規劃阿勒泰地區冰雪資源開發利用,如滑雪場、滑冰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冬季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基礎設施、旅遊服務水平等相關軟硬體配套建設作為重點,提高綜合服務水平,按照國際知名的滑雪場、滑冰館的標准進行建設。逐步建立與高水平冰雪旅遊相適應的標准、設施、服務,提高冬季旅遊的國際化水平。
規劃要對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滑雪場、館等)的數量、布局、時序、投資、客源情況等予以明確。根據市場需求,要形成合理的滑雪場建設布局與密度,形成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遊客需求、分工協作、相互補充的滑雪場體系結構。避免造成滑雪場、滑雪館等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造成資金浪費,設施閑置等問題。
滑雪場(館)的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滑雪旅遊項目開發建設要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與項目一起同步建設相關環保設施,建立項目實施運行階段的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滑雪場(館)建設盡量要與現有設施及其他景區(點)設施相結合,盡量不佔用或少佔用植被,盡量減少項目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滑雪場(館)建設施工過程中,在進行滑雪道的布局定位時,應順山坡就勢修建,盡量避開林地及大動土方工程;一定要進行的破土工程,必須在兩年內復墾綠化完成;需要砍伐的珍貴樹木,要盡量移植。旅遊禁止開發區內禁止亂采濫伐、亂采亂挖等破壞環境的行為,盡量保持原始的環境風貌。
(三)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管理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阿勒泰地區行署相關職能部門間的協調機制。由於旅遊資源產業由多部門管理,造成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晰、執法不統一等問題,強化政府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中的綜合協調能力,對旅遊資源開發管理體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體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機制、體制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協調和解決方案。
建議成立由阿勒泰行署專員領導的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發展改革、規劃、建設、交通、財政、稅務、工商、國土、公安、環保、林業、漁業、畜牧業、水務等相關行業和部門的旅遊管理職能。上述部門要按照各部門職能分工,與旅遊管理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壯大地區旅遊資源產業。
阿勒泰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委員會主要職能為:①依據國家規律法規,制定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政策,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加強旅遊資源產業宏觀調控。②統籌協調解決地區旅遊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如旅遊資源產業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③組織編制地區性的旅遊項目招商指南,促進和引導外商和社會資金向旅遊資源產業投入。④建立部門間定期或不定期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制定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年度計劃,對重大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問題進行決策。
(四)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
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土地、礦產、森林、水資源等)與人文環境因素(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影響之後的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換句話說,也就是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改革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環境資源進行核算,從現行的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的保護服務費用後,所得結果即為「綠色GDP」。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考核機制,對於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資源效益的各項行為將會產生抑製作用。阿勒泰地區應積極推行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以綠色GDP替代GDP作為旅遊區管理部門績效考核的指標之一。通過綠色GDP考核機制,促進旅遊區旅遊資源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