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禮縣旅遊業

禮縣旅遊業

發布時間: 2021-02-18 06:32:18

1. 甘肅禮縣怎麼樣

禮縣屬於傳統的農業大縣,在歷史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各類資源相對豐富,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和開發而表現出不均衡局面。近年來,隨著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開發,禮縣資源優勢逐漸呈現,各項資源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

禮縣工業起步較晚。解放初期,只有「五匠四坊」的個體小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產品種類較少。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禮縣的工業企業經過整頓,實行集體承包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工業企業及鄉鎮企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工業門類也由解放初單一型發展為涵蓋建材、化工、修造、印刷、冶金、果品加工等行業門類。黃金產量位居全省前列,化工廠生產的導火索、炸葯遠銷省內外。
禮縣土地面積寬廣,有史以來就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大縣。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洋芋等,經濟作物有胡麻、油菜、向日葵、大麻、煙草等,經濟林蘋果、核桃、梨、花椒等。永興蘋果、八盤梨、雷壩花椒、銓水大黃等是禮縣著名特產,其中八盤梨被列為「甘肅八梨」之一,銓水大黃已獲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保護認證,被譽為「中國銓黃」,出口量佔全國的56%。
全縣森林面積125萬畝,森林覆蓋率21.9%,森林覆蓋地區主要在本縣南部和西北部。在上坪鄉境內有20餘萬畝草原,這里水草豐茂,為禮縣的牧區所在,在草原上還建有馬場,繁育著優良馬種。
禮縣的交通運輸主要以公路為主,S208線、S306線貫穿縣境內,已形成東連天水、北達武山、蘭州,南抵武都、宕昌的公路運輸格局。
禮縣的旅遊資源豐富,有古文化遺址、自然風光等。禮縣地處秦人發祥地,古文化遺址遍布全縣,其中有聞名海內外的大堡子山秦公陵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代詩人王仁裕故里,省級文物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書趙世延家廟碑、高寺頭、石溝坪仰韶文化遺址,諸葛亮「六齣祁山」之地祁山堡及全國五大武侯祠之一——祁山武侯祠,三國古戰場遺址——鐵籠山。此外還有翠峰觀、赤土山園林、大香山、紅河湖、洮坪原始森林、上坪大河邊草原等一大批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2. 我是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白關鎮農村兩女戶為什麼享受不到紙保

一般來說是可以享受這樣的低保的,進行國家利益相關的處理。

3. 甘肅省禮縣是哪個市

禮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南連隴南市武都回區,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東鄰答天水秦州區、西和縣,西接宕昌、岷縣。全縣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南北長103千米,東西寬約88千米。

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稱。縣名源於地名「李店」,元設李店文州元帥府,後改「李」為「禮」,直至明朝才正式定名禮縣。

(3)禮縣旅遊業擴展閱讀:

禮縣的地形地貌

禮縣的地勢是西北向東南傾斜的,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山谷切斷較深,山地面積大,佔全縣總面積的91%,而川壩地,沿西漢水的鹽官、永興、城關、石橋等地有極少部分,僅佔全縣總面積的9%。

東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區,屬輕切斷黃土梁峁中山區。東南部為重切斷土石中山區。西北、西南部為中切斷石質中山及亞高山區。

4. 禮縣在那個省

禮縣
開放分類: 地理、甘肅、農業、行政區劃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山區,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東鄰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縣,南連武都,北與武山、甘谷接壤。全縣總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共轄2鎮34個鄉,總人口10.35萬戶,50.13萬人。禮縣深居內陸,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氣溫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時,無霜期183天。

禮縣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不僅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而且是黃河仰韶文化和長江巴蜀文化的交匯點,更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片古老神奇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揚鞭躍馬,馳騁千里,瞰視中原,橫掃六國,完成霸業的遺址,也有諸葛亮六齣祁山,揮師北上,屯兵伐魏,鞠躬盡瘁,光復漢室的足跡,並且還是東漢詞賦家趙壹、五代詩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趙世延、明禮部尚書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時不閃耀著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斑讕光彩。

禮縣全縣轄2鎮34鄉,向積4299.92平人公里,總人日50.33萬人。本要產小麥、玉米、洋芋、大豆等糧食作物和蘋果、花椒、核挑等經濟林果,是全國32個優質水果基地縣之一。境內有各種葯用動植物5 3 4種,素有「隴南葯鄉」之稱,被譽為「五朵金花」的大黃、紅芪、當歸、黨參、半夏等中葯材遠近聞名,尤其是「雙鹿牌」大黃遠銷海內外,年出口量約佔全國的一半,海外稱「中國銓黃」。全縣有森林面積75.9萬畝,大然草場144.4萬由,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歷史悠久的鹽官騾馬市場聞名西北。

禮縣轄4個鎮、24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鹽官鎮、石橋鎮、白河鎮、寬川鄉、永興鄉、祁山鄉、馬河鄉、紅河鄉、永坪鄉、固城鄉、崖城鄉、羅壩鄉、湫山鄉、洮坪鄉、上坪鄉、江口鄉、雷王鄉、龍林鄉、中壩鄉、白關堡回族鄉、沙金鄉、橋頭鄉、草坪鄉、雷壩鄉、王壩鄉、肖良鄉、三峪鄉、灘坪鄉。

礦產和水力資源豐富。西南部有鉛、鋅、銅、金、冰洲石等IO多種礦藏,其中黃金藏量最為豐富,現已探明儲量27.8噸,遠景儲量在100噸以上;境內河流、地下水資批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縣城距隴海線天水火車站98公軍,距洛門火車站83公里,公路狀況良好,通訊設施完善,各種電信服務齊全。

禮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旅遊業獨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禮縣,殷末,周時是秦人的發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發掘,將以無窮的魁力吸引眾多遊人訪古尋幽。

以禮名縣雖為時較晚,但其地卻開發很早,歷史相當悠久。

石橋鄉高寺頭仰韶文化遺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蓋,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經測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時期用物。夏商時期,地屬雍州。大禹「蟠冢導漾」,導的就是流經禮縣的西漢水。周朝時期,周孝王「邑非子於秦」之前,秦人的發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縣東北的永興一帶(近年發現的秦公墓為證)。「非子邑秦」後,雖然秦都邑短時間的遷到了今清水縣境內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將都邑迂迴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經襄公,直至文公時秦都才由西垂遷到湃渭之會。秦昭襄王時隴西郡,轄禮縣一部分地域。秦朝時,地域東北部屬隴西郡西縣,西南部仍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縣。西漢時,地域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西縣,西南部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隴西郡羌道,王莽改西縣為西治。東漢時,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西縣,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及羌道。三國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西縣隸於魏,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隸於蜀。晉時,東北部屬秦州天水郡始昌縣(晉改西縣曰始昌),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仇池國(296—322)時期,全部地域屬仇池國。前趙(304—329)、後趙(319—351)、前涼(314—376)、前秦(351—394)、後秦(384—417)時期,這幾個地方割據政權或全部或部分,或較長時間或短暫地佔據過本縣地域,在此期間,東北部均稱天水郡始昌縣,西南部均稱仇池郡。前涼時曾在東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陽廉縣,西南部分屬仇池郡及白馬郡。北魏時,紅河、鹽宮一帶分屬秦州漢陽郡的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平泉一帶分屬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縣,城關地區屬南秦州。漢陽郡的蘭倉、谷泉二縣,江口以下地區分屬南秦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西魏時,鹽官以東地區仍屬秦州天水郡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城關地區分屬成州漢陽郡的水南、漢陽二縣,西南部地區分屬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縣及成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北周時,鹽官以東屬黃瓜縣(陽廉省),永興、城關地區屬成州仇池郡漢陽縣,西南部地區屬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祿二縣。唐時,東北部先屬山南西道成州的漢源、長道二縣,後屬隴右道秦州長道縣,西南部分屬隴右道成州上祿縣及宕州良恭縣。鹽官城曾為黨項馬邑州治所,隸於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晉、周時,東北部屬隴右道秦州天雄、雄武節度使所轄的長道縣,西南部沒於吐蕃。五代漢時全縣地域沒於吐蕃。北宋時,東北部屬長道縣,西南部屬大潭縣,兩縣先屬秦鳳路之秦州,後改屬岷州。南宋時,仍為長道、大潭兩縣地,但改屬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轄,鹽官以東地域屬天水軍(州級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鎮)轄治。元朝時,東北部的長道縣地域並人西和州,而於今城關鎮別置「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下轄「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及「禮店、文州蒙古軍民奧魯干戶所」;「元帥府」負責西和州、武階、文州地區的軍民安全,「上千戶所」則僅統攝今城關及西南部地域的軍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禮店守御千戶所」,隸岷州衛,屬陝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隸秦州衛,屬仍舊。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禮縣,屬鞏昌府所領的秦州管轄,原「千戶所」與縣並存不廢。清朝時,順治十六年(1659)裁撤衛所十百戶,將鞏昌衛、文縣所、西固所歸並禮縣統轄,屬鞏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屬秦州。中華民國時,民國2年(1913)袁世凱令各州府改道,禮縣屬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國16年(1927)道廢,縣直屬於省。民國25年(1936)蔣介石令甘肅全省設七個行政專員公署,禮縣屬第四區(天水)專署領轄。1949年8月17日禮縣解放,隸武都專區,1955年10月劃歸天水專區,1985年7月又劃歸隴南地區。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

5. 誰知道禮縣的歷史

禮縣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不僅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而且是黃河仰韶文化和長江巴蜀文化的交匯點,更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片古老神奇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揚鞭躍馬,馳騁千里,瞰視中原,橫掃六國,完成霸業的遺址,也有諸葛亮六齣祁山,揮師北上,屯兵伐魏,鞠躬盡瘁,光復漢室的足跡,並且還是東漢詞賦家趙壹、五代詩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趙世延、明禮部尚書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時不閃耀著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斑讕光彩。 禮縣全縣轄2鎮34鄉,向積4299.92平人公里,總人日50.33萬人。本要產小麥、玉米、洋芋、大豆等糧食作物和蘋果、花椒、核挑等經濟林果,是全國32個優質水果基地縣之一。境內有各種葯用動植物5 3 4種,素有「隴南葯鄉」之稱,被譽為「五朵金花」的大黃、紅芪、當歸、黨參、半夏等中葯材遠近聞名,尤其是「雙鹿牌」大黃遠銷海內外,年出口量約佔全國的一半,海外稱「中國銓黃」。全縣有森林面積75.9萬畝,大然草場144.4萬由,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歷史悠久的鹽官騾馬市場聞名西北。 禮縣轄4個鎮、24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鹽官鎮、石橋鎮、白河鎮、寬川鄉、永興鄉、祁山鄉、馬河鄉、紅河鄉、永坪鄉、固城鄉、崖城鄉、羅壩鄉、湫山鄉、洮坪鄉、上坪鄉、江口鄉、雷王鄉、龍林鄉、中壩鄉、白關堡回族鄉、沙金鄉、橋頭鄉、草坪鄉、雷壩鄉、王壩鄉、肖良鄉、三峪鄉、灘坪鄉。 礦產和水力資源豐富。西南部有鉛、鋅、銅、金、冰洲石等IO多種礦藏,其中黃金藏量最為豐富,現已探明儲量27.8噸,遠景儲量在100噸以上;境內河流、地下水資批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縣城距隴海線天水火車站98公軍,距洛門火車站83公里,公路狀況良好,通訊設施完善,各種電信服務齊全。 禮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旅遊業獨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禮縣,殷末,周時是秦人的發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發掘,將以無窮的魁力吸引眾多遊人訪古尋幽。 以禮名縣雖為時較晚,但其地卻開發很早,歷史相當悠久。 石橋鄉高寺頭仰韶文化遺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蓋,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經測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時期用物。夏商時期,地屬雍州。大禹「蟠冢導漾」,導的就是流經禮縣的西漢水。周朝時期,周孝王「邑非子於秦」之前,秦人的發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縣東北的永興一帶(近年發現的秦公墓為證)。「非子邑秦」後,雖然秦都邑短時間的遷到了今清水縣境內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將都邑迂迴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經襄公,直至文公時秦都才由西垂遷到湃渭之會。秦昭襄王時隴西郡,轄禮縣一部分地域。秦朝時,地域東北部屬隴西郡西縣,西南部仍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縣。西漢時,地域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西縣,西南部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隴西郡羌道,王莽改西縣為西治。東漢時,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西縣,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及羌道。三國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西縣隸於魏,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隸於蜀。晉時,東北部屬秦州天水郡始昌縣(晉改西縣曰始昌),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仇池國(296—322)時期,全部地域屬仇池國。前趙(304—329)、後趙(319—351)、前涼(314—376)、前秦(351—394)、後秦(384—417)時期,這幾個地方割據政權或全部或部分,或較長時間或短暫地佔據過本縣地域,在此期間,東北部均稱天水郡始昌縣,西南部均稱仇池郡。前涼時曾在東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陽廉縣,西南部分屬仇池郡及白馬郡。北魏時,紅河、鹽宮一帶分屬秦州漢陽郡的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平泉一帶分屬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縣,城關地區屬南秦州。漢陽郡的蘭倉、谷泉二縣,江口以下地區分屬南秦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西魏時,鹽官以東地區仍屬秦州天水郡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城關地區分屬成州漢陽郡的水南、漢陽二縣,西南部地區分屬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縣及成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北周時,鹽官以東屬黃瓜縣(陽廉省),永興、城關地區屬成州仇池郡漢陽縣,西南部地區屬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祿二縣。唐時,東北部先屬山南西道成州的漢源、長道二縣,後屬隴右道秦州長道縣,西南部分屬隴右道成州上祿縣及宕州良恭縣。鹽官城曾為黨項馬邑州治所,隸於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晉、周時,東北部屬隴右道秦州天雄、雄武節度使所轄的長道縣,西南部沒於吐蕃。五代漢時全縣地域沒於吐蕃。北宋時,東北部屬長道縣,西南部屬大潭縣,兩縣先屬秦鳳路之秦州,後改屬岷州。南宋時,仍為長道、大潭兩縣地,但改屬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轄,鹽官以東地域屬天水軍(州級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鎮)轄治。元朝時,東北部的長道縣地域並人西和州,而於今城關鎮別置「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下轄「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及「禮店、文州蒙古軍民奧魯干戶所」;「元帥府」負責西和州、武階、文州地區的軍民安全,「上千戶所」則僅統攝今城關及西南部地域的軍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禮店守御千戶所」,隸岷州衛,屬陝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隸秦州衛,屬仍舊。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禮縣,屬鞏昌府所領的秦州管轄,原「千戶所」與縣並存不廢。清朝時,順治十六年(1659)裁撤衛所十百戶,將鞏昌衛、文縣所、西固所歸並禮縣統轄,屬鞏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屬秦州。中華民國時,民國2年(1913)袁世凱令各州府改道,禮縣屬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國16年(1927)道廢,縣直屬於省。民國25年(1936)蔣介石令甘肅全省設七個行政專員公署,禮縣屬第四區(天水)專署領轄。1949年8月17日禮縣解放,隸武都專區,1955年10月劃歸天水專區,1985年7月又劃歸隴南地區。

6. 禮縣有多好

禮縣
開放分類: 地理、甘肅、農業、行政區劃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山區,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東鄰天水、西和,西接宕昌、岷縣,南連武都,北與武山、甘谷接壤。全縣總面積4299.92平方公里,共轄2鎮34個鄉,總人口10.35萬戶,50.13萬人。禮縣深居內陸,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海拔最高3312米,最低1080米,平均氣溫9.9℃,年均降雨量488.2毫米,全年日照1968.1小時,無霜期183天。

禮縣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不僅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而且是黃河仰韶文化和長江巴蜀文化的交匯點,更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片古老神奇而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既有先秦十二公揚鞭躍馬,馳騁千里,瞰視中原,橫掃六國,完成霸業的遺址,也有諸葛亮六齣祁山,揮師北上,屯兵伐魏,鞠躬盡瘁,光復漢室的足跡,並且還是東漢詞賦家趙壹、五代詩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趙世延、明禮部尚書蒙克新的故里。在6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時不閃耀著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斑讕光彩。

禮縣全縣轄2鎮34鄉,向積4299.92平人公里,總人日50.33萬人。本要產小麥、玉米、洋芋、大豆等糧食作物和蘋果、花椒、核挑等經濟林果,是全國32個優質水果基地縣之一。境內有各種葯用動植物5 3 4種,素有「隴南葯鄉」之稱,被譽為「五朵金花」的大黃、紅芪、當歸、黨參、半夏等中葯材遠近聞名,尤其是「雙鹿牌」大黃遠銷海內外,年出口量約佔全國的一半,海外稱「中國銓黃」。全縣有森林面積75.9萬畝,大然草場144.4萬由,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歷史悠久的鹽官騾馬市場聞名西北。

禮縣轄4個鎮、24個鄉、1個民族鄉:城關鎮、鹽官鎮、石橋鎮、白河鎮、寬川鄉、永興鄉、祁山鄉、馬河鄉、紅河鄉、永坪鄉、固城鄉、崖城鄉、羅壩鄉、湫山鄉、洮坪鄉、上坪鄉、江口鄉、雷王鄉、龍林鄉、中壩鄉、白關堡回族鄉、沙金鄉、橋頭鄉、草坪鄉、雷壩鄉、王壩鄉、肖良鄉、三峪鄉、灘坪鄉。

礦產和水力資源豐富。西南部有鉛、鋅、銅、金、冰洲石等IO多種礦藏,其中黃金藏量最為豐富,現已探明儲量27.8噸,遠景儲量在100噸以上;境內河流、地下水資批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縣城距隴海線天水火車站98公軍,距洛門火車站83公里,公路狀況良好,通訊設施完善,各種電信服務齊全。

禮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旅遊業獨具特色。明成化九年始置禮縣,殷末,周時是秦人的發祥地;先秦文化的重要發掘,將以無窮的魁力吸引眾多遊人訪古尋幽。

以禮名縣雖為時較晚,但其地卻開發很早,歷史相當悠久。

石橋鄉高寺頭仰韶文化遺址,1964年出土了人首器形蓋,1986年又出土了石、陶、骨器多件,經測定系距今5000多年前氏族公社時期用物。夏商時期,地屬雍州。大禹「蟠冢導漾」,導的就是流經禮縣的西漢水。周朝時期,周孝王「邑非子於秦」之前,秦人的發祥地西垂(西犬丘)就在縣東北的永興一帶(近年發現的秦公墓為證)。「非子邑秦」後,雖然秦都邑短時間的遷到了今清水縣境內的秦亭,但很快秦庄公又將都邑迂迴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經襄公,直至文公時秦都才由西垂遷到湃渭之會。秦昭襄王時隴西郡,轄禮縣一部分地域。秦朝時,地域東北部屬隴西郡西縣,西南部仍為氐羌人所居,尚未置郡縣。西漢時,地域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西縣,西南部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隴西郡羌道,王莽改西縣為西治。東漢時,東北部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西縣,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及羌道。三國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西縣隸於魏,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隸於蜀。晉時,東北部屬秦州天水郡始昌縣(晉改西縣曰始昌),西南部屬武都郡武都縣,仇池國(296—322)時期,全部地域屬仇池國。前趙(304—329)、後趙(319—351)、前涼(314—376)、前秦(351—394)、後秦(384—417)時期,這幾個地方割據政權或全部或部分,或較長時間或短暫地佔據過本縣地域,在此期間,東北部均稱天水郡始昌縣,西南部均稱仇池郡。前涼時曾在東北部置西城校尉。西秦(385—431)時,東北部屬秦州漢陽郡陽廉縣,西南部分屬仇池郡及白馬郡。北魏時,紅河、鹽宮一帶分屬秦州漢陽郡的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平泉一帶分屬南秦州天水郡的水南、平泉、平原三縣,城關地區屬南秦州。漢陽郡的蘭倉、谷泉二縣,江口以下地區分屬南秦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西魏時,鹽官以東地區仍屬秦州天水郡陽廉、黃瓜二縣,永興、城關地區分屬成州漢陽郡的水南、漢陽二縣,西南部地區分屬成州潭水郡的潭水、甘若、武定、相山四縣及成州仇池郡的階陵、倉泉二縣。北周時,鹽官以東屬黃瓜縣(陽廉省),永興、城關地區屬成州仇池郡漢陽縣,西南部地區屬成州仇池郡的潭水、上祿二縣。唐時,東北部先屬山南西道成州的漢源、長道二縣,後屬隴右道秦州長道縣,西南部分屬隴右道成州上祿縣及宕州良恭縣。鹽官城曾為黨項馬邑州治所,隸於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晉、周時,東北部屬隴右道秦州天雄、雄武節度使所轄的長道縣,西南部沒於吐蕃。五代漢時全縣地域沒於吐蕃。北宋時,東北部屬長道縣,西南部屬大潭縣,兩縣先屬秦鳳路之秦州,後改屬岷州。南宋時,仍為長道、大潭兩縣地,但改屬利州西路的西和州所轄,鹽官以東地域屬天水軍(州級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鎮)轄治。元朝時,東北部的長道縣地域並人西和州,而於今城關鎮別置「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下轄「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上千戶所」及「禮店、文州蒙古軍民奧魯干戶所」;「元帥府」負責西和州、武階、文州地區的軍民安全,「上千戶所」則僅統攝今城關及西南部地域的軍民。明初承元制,洪武四年(1371)置「禮店守御千戶所」,隸岷州衛,屬陝西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隸秦州衛,屬仍舊。成化九年(1472)割秦州19里置禮縣,屬鞏昌府所領的秦州管轄,原「千戶所」與縣並存不廢。清朝時,順治十六年(1659)裁撤衛所十百戶,將鞏昌衛、文縣所、西固所歸並禮縣統轄,屬鞏昌府。雍正六年(1727)改屬秦州。中華民國時,民國2年(1913)袁世凱令各州府改道,禮縣屬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國16年(1927)道廢,縣直屬於省。民國25年(1936)蔣介石令甘肅全省設七個行政專員公署,禮縣屬第四區(天水)專署領轄。1949年8月17日禮縣解放,隸武都專區,1955年10月劃歸天水專區,1985年7月又劃歸隴南地區。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

7. 禮縣的風俗

禮縣地域廣闊,有漢、回、藏族居住,受地域和環境影響,禮縣風俗民情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隨著地域的不同,各民族、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民情。有的地方,隨著社會發展,過去的一些風俗也漸漸失傳。近年來,隨著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對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目前。禮縣有特色的風俗民情主要有:山歌、說春、乞巧、廟會、點高山、婚嫁、喪葬、忌俗、罐罐茶、民淋酒和其它一些有待搶救發掘的民俗風情。回族風俗
回民何時定居禮縣,已無從考,據有關資料載:清同治年間(1863年以前)在本縣境內已有較多回民居住,大約分布在鹽官鎮東、西的蘇家莊、虎家莊、毛家莊,城關鎮北關、寬川鄉雙崖、石橋街上等地,約六百多口人。回民勤勞聰慧,善於經商,工於皮貨,但仍以農業生產為主。回民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始終遵循著宗教規定的戒律,形成一套獨特的生活習俗。較之漢民,不同的生活習俗主要有以下諸方面。衛生習俗: 回民有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於洗澡。回民洗澡是宗教內容之一。分大洗、小洗(也稱大凈和小凈)。小洗為:洗手、洗下身,漱口、嗆鼻、洗臉、洗兩肘、抹頭、洗腳。大洗:包括小洗的全部內容外,還要洗周身。服飾、飲食習俗: 服飾基本與漢民相同,異為:男人喜歡戴號帽(一種用布料做的平頂圓帽,一般為白色,還有青、綠色,尖頂的。)婦女喜歡頂蓋頭,蓋頭的顏色有青、白、綠三種。回民的飲食習俗主要表現在嚴格地禁食豬肉和騾、馬、驢、狗凶禽猛獸的肉,以及血液、自死物,並且禁喝酒。宰牛前要念幾句經,外教人宰的肉不吃,飲料主要是茶。封齋: 封齋(也叫閉齋)是宗教規定的五件天命之一,也是回民獨特的飲食習俗。每年封齋期為一月,封齋期間,白天不吃不飲。「爾德節」前一月為封齋月。婚嫁習俗: 回民的婚嫁過程基本和漢民的相同,但沒有過多的繁文縟節。請單媒,送兩次禮,一日「占禮」,一日「大禮」,先佔禮後大禮。鹽官地區回民為「看」一次,送「大禮」一次。由媒人、女婿、親房等(一般八人),將禮送與女家即可結婚,辦筵席招待賓客,但不喝酒、抽煙。新郎新娘由阿訇念「尼卡哈」成全,即結為夫妻。解放前,存在「包辦婚姻」「童養媳」等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解放後「童養媳」廢除,自由戀愛之風日盛。漢民女子可嫁與回民男子為妻,也有少數回民女子嫁與漢民男子為妻,但一般夫妻雙方都要遵守回民教規與習俗。喪葬習俗: 人病危之際,請阿訇念討白,即懺悔詞。人死後,死者親屬三日不動煙火,男人由村人請吃,婦女由村人送飯。一般停屍兩天,期間親朋村人慰問死者親屬,道「色倆目」。死者不穿壽衣,先大洗一次,再用三丈多白布裹屍,胸前寫經文,婦女另著蓋頭。 送葬時由阿訇站「來麻子」(宗教儀式),表示悼念,後用匣子裝屍送到墳上。 「匣子」全 公用,一直到不能用為止。回民實行土葬,採用「一次葬」,葬穴內為「穿堂」或「偏堂」。喪葬(包括婚嫁、蓋房等)日期一般躲過「邪設拜」。送葬後,紀念期有:「謝水(四日)」「七日」「二七」「月飯」「四十」「百日」「一年」「三年」「十年」「三十年」。其後的「歿紀」(去世日),紀念時請阿訇念「古蘭經」祈禱,根據家庭經濟能力宰羊或宰雞,炸油條答謝親友。 小孩死後,同大人一樣送葬。 解放後,本縣部分回民村落已建公墓。. 節俗:回民節日有七:阿舒拉日、聖紀、登育節、拜拉特、蓋德爾夜、古爾邦節、爾德節。本縣回民歡慶的主要節日有爾德(開齋節)和古爾邦 (宰牲節)兩個節日。「爾德」節: 節時三天。節前所有回民必「封齋」一月。「爾德」節日食品主要以油炸果、饊子為主。節日的第一天,所有回民到清真寺作禮拜,再去墳上念經紀念先祖。第二、三天,親朋好友,鄰里之間互相拜「爾德」。「古爾邦」節: 節時三天。節前十天,回民無故不宰牲,不剪指甲,不理頭發。節日期間,宰牲歡慶。宰牲:駝、牛、羊,其它牲不能宰。節日第一天,所有回民同去清真寺作禮拜。其他習俗有: 作五功,也稱「禮五番」。第一次稱「邦達」;第二次稱「劈世理」;第三次稱「低格熱」;四次稱「沙木」;五次稱「護福單」。 主麻日:每七日為一個主麻日(即星期五)。這天作五功時將劈世理改作主麻拜。 女孩10歲,男孩12歲稱有「天命」,得按民族習俗「禮拜封齋」等。 成年回民見面時,互說「色倆目」(問安的意思)握手問好。 回民掌勺,勺向內翻,不向外翻。 回民不登台演戲、唱歌、跳舞、耍社火。忌俗宅內忌動土木。

三日內戴生孝者忌入別家洞房 。

孕婦忌坐新娘的床。

男人忌入產房。

進門忌扛銑钁。

產婦忌和孕婦說話。

女人忌坐碌碡。

谷場忌說欠收的話。

晚輩忌呼長輩名字。

七(日)忌出,八(日)忌入。

產婦未滿月他人屋。

孕婦忌食兔肉。

少年忌食雞頭。

喜事之日忌摔碎器皿。

入殮時忌小孩臨棺。

殮棺時忌人影入棺。

造屋忌石臼、磨盤、鬼見石入基。

新娘忌見古磨、碌碡、石臼。

持孝者盡期或百日內忌洗澡理發。

死在外邊人忌抬入庄內。

婦女忌在娘家臨產。

女人在旁家生的孩子或孩子「小月的忌從大門出入」。 喪葬 喪葬,俗稱「送終」「辦喪事」「過白事情」。自古以來,本縣一直採用土葬的辦法。棺材以柏木、楸木、大松為上,小黃松、白楊較次。棺木形式有「滾蓋」「平蓋」兩種,一般棺木著黑色。名門望族和富裕之家,在棺木上精雕細鏤各種花紋圖案,內容有「五福朋壽」等。未成年的人死後稱「少喪」,棺木不著色。墓堂形式有「天井」「穿堂」兩種。壽衣用絲綢、布料縫制,有棉、單、短、長之分。死者穿單數,不穿雙數。人死後,由陰陽先生根據死者的生辰八字和長子或長孫的生辰八字來選擇吉日送葬「入土」。一般很難合進墳的吉日,擇臨時地方「寄喪」,部分農村稱「殯喪」。等若干年或月,遇「利期」「挑喪」。小孩(三歲以下)死後拋扔野外,採用「天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或老年人稱「過世」「過山」。非正常死亡者稱「尋短見」「尋無常」。人死後,規矩多而雜,下面擇其要記之。燒倒頭紙 死者咽氣後,由兒女跪在床前,由長子燒紙,曰「燒倒頭紙」。出 殃 用紅、白、黑三色布條和七張白紙(象徵三魂七魄)夾在一短截竹棍上。把竹棍從窗口出又從門口進來,通過死者身上。反復三次後出院門,從南面緩緩升起,分男左女右插在門牆上。安 屍 俗稱挪窠。給死者洗臉、抹身、整容後,將屍體挪至房屋正庭,靠牆的地上放一木板,屍體安放上面,將一片鏵用三葉麻片綁在死者腳上。以白紙遮面,身蓋一白布單,頭頂邊點上油燈,曰「明路燈」。屍體停放幾日,燈明幾日。屍床前掛白布遮屍,曰「遮靈布」。布前安一方桌,上置靈牌,為「靈堂」。「靈堂」桌上擺「獻飯」,左邊安草鋪,孝子守靈,草鋪不能離人,如孝子不得不離開時,綁一紅公雞以防「走喪」。請親朋 婦女去世,要請娘家。老人去世不分男女,都要請親戚來燒紙掛幛。承 孝 死者去世三日承孝,親戚掛「銘旌」,親友掛「幛」。孝分「生孝」和「棉孝」,有繼承權的親兒女承「生孝」(戴麻布片做的孝帽,腰系麻辮,鞋上縫麻布),侄兒和孫子輩等親友承「棉孝」(戴一白布做的無頂「孝帽」),重孫輩戴紅布做的孝帽。手持紙條纏的「拄桿」。其他孝子的「拄桿」有兩種:兒子的用白紙條纏竹棍做成,女兒的用白紙條纏柳棍做成(意即女兒對父母心實心軟)。解放後,縣城內承孝形式有所改革,承孝者一律臂戴黑紗頂替,農村如舊。承孝時,「上飯」(貢獻飯),奏「哀樂」,掛紙火(紙糊的工藝品,多為生者給死者的用品)。入 木 三日後的晚上(後半夜),死者屍體將挪人棺內。女兒用新棉花最後一次給死者「沾臉」。孝子最後一次看死者面容,化紙痛哭,做最後的告別,然後「掩木」(即蓋棺)。參 灶、謝 床 三日的晚上,大門外用白布搭成「遮橋」,陰陽先生打「引魂」幡念經引渡。孝子按稱謂呼叫著「過河來」,然後哭著接「亡魂」至舊住室「梳妝」,再去灶房「參拜灶爺」,至當院點蠟化紙錢,曰「眺亡」 「參灶」。謝床,在亡人睡過的炕(床)上,照生前模樣布置好,亡人最後一次施床。送 喪 即送葬。裝殮死者的棺木稱「喪」。出喪前,送喪的人要吃「起喪飯」。出喪場,孝子頭頂燒紙盆走前面,曰「頂盆」。 「喪擔」綁好後,起「喪」。孝子扯一根長白布,曰「扯纖」(意為拉車送一程)。送喪路上,從親朋門前過,親朋備飯、酒、香蠟、紙扎「接路」。送喪至墳上,擇吉時下葬(沉棺)、掩埋(埋土)、掩墓(用喪擔從墳頭向下滾三次)。大灘、白河地區有死者抬出門,再也不能動哭聲之俗。扶 土 送葬三日凌晨,孝子親往墳上,添三銑土。點香蠟祭奠。謝 孝 葬後三日,由「支引」(喪場理事)領孝子到各親朋家門口叩謝。奠 期 逢「首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盡期」「一年」「二年」均「坐紙」祭奠,或念經超度亡靈,送喪後孝子要忌四十九天或百日垢痂和孝頭。 ,脫 祓 三年之際,死者親屬辦酒席,親朋送香蠟、紙扎以賀。逢「一年」「二年」節令,只能貼白、黃對聯,而「三年」換貼紅對聯,以示喪事完結。 清末民初,孝子須坐草鋪三年以盡孝心,此俗民國以後消除。但孝子必須喪後百日或四十九日內不理發,不換洗衣服,此俗解放後革除。以上為一般喪葬之程序,有些富戶大家。還有下列風俗:散海孝 凡進喪場者,叩一個頭,都得承一頂棉孝。放 飯 在院門外置飯食,不管路人或乞丐,凡來者都得管吃,一般放飯三日。做道場 人死後三日,有的人家請陰陽念經超度亡靈。七天七夜稱「大道場」,三天三夜稱「小道場」。說孝禮 如死者為男,則男家派人,死者為女,則娘家派人。派去的人一進喪場,正庭坐下,孝子跪在其面前,來人當著孝子的面歷舉死者之勞績,傾訴拉扯兒女之不易,為死者爭要上好的壽衣和棺木。有時故意刁難孝子,歷時一天,孝子膝蓋跪腫者有之。此俗在白河、大灘地區部分鄉村流行。 由於死者生辰八字和墳的坐向很難「合局」,一次性葬就的很少,一般在崖腳挖一墓穴,將棺木穿進去,墓穴口用土堵嚴。天 井 擇一塊平地,向下打一個略大於棺木的墓坑,將棺木沉下,底墊兩根楞木,上蓋麥草,草上覆土。明 寄 棺木擺在地面,用大方炕面或小土坯將棺木四面及頂部築嚴,和泥抹護。此俗白河、大灘地區部分鄉村存在。架干喪 即懸棺喪。在石崖壁選擇窯窩,將棺木存放,窯窩口用刺遮罩。此俗存在於上坪、湫山等地。 喪葬習俗作為一種文化傳承,它包含的內容復雜,其中含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解放後進行了破除,特別近年在縣城興起開追悼會的喪葬形式,省時、省事、省開支,又儀式隆重。追悼會上,追念死者的勞績,寄託生者的哀思。生者向死者敬獻輓聯、花圈。親屬以黑紗白花代替生孝棉孝,莊重肅穆。這一形式,政府全力倡導,群眾也樂於接受。目前已從政府機關推廣到民間。 但是,喪葬習俗的形成,年代久遠,產生於民間,應用於民間,因封建迷信因素而形成了許多陋習,應加以革除,如建墳造墓,戶均一處或幾處。造成土地浪費。解放後,本縣人民試行改革,雷壩鄉甘山村,1958年曾建公墓一處。近年,回民集居的部分村莊,也建有公墓,隨著本縣人民文化水平和認識能力的提高,喪葬習俗正在改革之中。婚嫁 男家父母尋門戶相當的有女之家,私下打問清楚女子生辰八字,再請陰陽占算是否沖克。

動 媒

又曰「討成字」。如男女雙方生辰八字「合局」,男家父母則請媒人,托其往女家求媒。媒人提酒往女家求婚,頭回二回不予答復,俗稱「成不成,跑三回」。三回上門,女家將酒留下,就是表示「成」。我縣白河、大灘地區風俗是:男方家遣媒人去女家,媒人表示求婚之意,如女方同意,媒人磕頭,示定。媒人即給男方家回話:「給人家已經磕頭了」。爾後,男女雙方以親戚身份往來。

插香定親

媒人復去女家,點蠟向女方家的神主牌位插炷香,表示此門親事已定。

『動媒」 「插定」,單媒則可,這次要請雙媒。備香蠟,用紅紙條束住,曰「柱香」,備禮酒、貼紅紙,曰「奠酒」。遣媒人往女家議財禮。

送 禮

亦稱「追節」。媒人和女婿一同去女家送禮。有俗言「誇富作親,告艱難送禮」,因而「十禮九不全」。全禮數為「二十四」,半禮數為「十二」。本縣大灘、白河地區「追節」禮俗則不同。這兩個地區流行「拜年認親」,即結婚前一年春節,初二至初四(不能過初四),男方家去雙數的人,攜布、雞、酒、衣服等禮品去女方家拜年認親。女方家長輩給女婿「見子錢」。這次雙方商定嫁娶日期。禮品中沒有禮錢,有俗諺曰: 「山無斤兩,人無價觀」,這些地方不存在買賣婚姻。

娶 親

分「大娶」和「小娶」。大娶是在擇定的「良辰吉日」迎娶新娘。小娶放在擇定的「良辰吉日」前三天迎娶新娘。是日,男方家在族內三代人中選四或六、八人前往女方家娶親,女家在族內三代選同樣人數送新娘。引親時換婚書。新娘乘轎或騎馬到夫家。上轎(馬)由新娘同輩的哥或弟弟抱上轎 (馬)。新娘頭頂紅布蓋頭,腳穿黃鞋(曰踩金鞋),身著「束衣」(命大人的上衣)以避途中「白虎」(磨、碾盤)「廟宇」。下轎(馬)避「三煞」(和新娘相剋的三個屬相),撒錢。新娘下轎(馬)腳不能著地,再由其兄或弟抱人新房,面朝喜神方向坐,男方家則要根據新娘屬相選男、女「貴人」各1人,女「貴人」伴坐,男「貴人」給新娘綻頭,並梳三梳子,然後由女「貴人」梳頭(故新娘出嫁俗稱「梳頭」)。男方家和女方家都擺酒席,大筵賓朋。晚上選吉時「拜天地」,院中鋪紅氈或竹席,新郎新娘共拜天地,拜祖宗。拜天地時,年輕者上前掐新郎新娘,以示戲鬧。拜完向小孩散「破臉盤」(蒸饃)。晚上,取鬧新房的外人「打房」,意「驚煞」,新人人洞房,最後由貴人掃炕,將核桃、棗撒在炕上(意即多子多福,早生貴子之意),貴人用笤帚掃來掃去,並翻被子,口唱:「雙雙核桃雙雙棗,養(生)的娃娃滿炕跑;雙雙核桃雙雙對,養(生)的娃娃滿炕跪。一笤帚,兩笤帚。娃子(呼新娘名),啦養(生)娃娃的旮旯子。」貴人退。新房點燈通宵不滅,曰「長命燈」。有的地方在新娘門上立一把掃帚。新娘三日不下廚。

本縣雷壩、白河地區習俗與縣城周圍大同小異,過程是:擇吉日,男方家三代人(雙數)拉馬接親,攜帶禮品有八個「盤」(大饃)、壓箱錢、2斤黃酒。在女方家吃便飯,接新娘返回。女方家也派三代人(雙數)送親。新娘由兄長抱上馬,雙方一共8至12人。女方家把男方家送來的2斤黃酒倒人酸菜缸,用原來的瓶子裝2斤黃酒讓男方帶回。男方家將帶回的黃酒也倒人酸菜缸內,意即新媳婦「搓」(做)的酸菜易酸,.味道好。迎娶新娘到家後,按吉利的方向定馬頭,仍由新娘兄長抱新娘進洞房,請「貴人」伴新娘。「梳頭」「掃炕」等習俗與縣城周圍相同。男方家招待賀喜親朋兩頓飯,招待娘家二天或三天。當日八碟八碗招待,然後返回。

請 三

縣境有的地方,新婚三日,娘家派人將女兒接回,設酒席款待,晚上必須送到公婆家,曰「請三」。

試刀面

新婚四日,新娘入廚,親手擀麵條,請來親友品嘗,

轉頭回娘家

新婚後,新娘要轉頭回娘家,時間是在丈夫家住了多少天數,則在娘家住多少天數。

本縣流行的婚姻習俗還有:

招贅婚俗

招贅也叫招女婿、「上門親」。此俗較為古老,全縣都有。白河、大灘地區頗多。縣城周圍招贅多為無兒戶。招贅有兩種情況,一種招贅改姓作兒子,這種有財產繼承權。一種不改姓,以養老送終為目的,這種一般沒有財產繼承權,所生的孩子一般從母親姓,曰「開門」。開門的孩子有財產繼承權。白河、大灘地區雖家有男娃立門頂戶,也有給女兒招婿上門的習俗。
搶寡婦

寡婦願意再嫁,丈夫家則派人去娶,原大家准備一幫人,等娶親的人來,則上前佯裝「打罵」,娶親的人乘天黑將寡婦「搶」走。縣城周圍一般是原夫家不同意寡婦再嫁,才發生「搶」,如同意,則沒有「搶寡婦」之俗。此俗解放後已改變,按照《婚姻法》自由改嫁。

本縣「娶妻嫁女」一直沿襲擇黃道吉日,遵陳規舊習。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本縣人民嫁娶禮俗中的許多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習俗被淘汰,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城鎮許多青年男女,結婚不請陰陽擇黃道吉日,選擇「五一」「七一」「國慶節」「元旦」諸節日作為婚期,或拋棄舊規陳俗,代之以「旅遊結婚」。團縣委婦聯還舉辦「集體婚禮」。農村結婚風俗也有改變,有的不騎馬,採取步行或代以汽車或拖拉機接送,有的旅遊結婚,有的男到女方家結婚。但陪嫁妝、送禮、大宴賓客之風有上升之勢。

8. 禮縣龍林石河有天然礦物質水有企業投資者可以來考察吧

礦物質水,又是吹牛的,你以為農夫山泉呢,人家那是在5A級旅遊聖地千島湖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