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文化旅遊活動豐富多彩
A. 端午節旅遊推薦
端午旅遊好去處
端午小長假拼假攻略
拼假秘籍1:享受5天小長假--3+2:6月8日、9日請假兩天
推薦目的地:
麗星郵輪韓國之旅:同程獨家包船,全新體驗,感受豪華麗星郵輪韓國濟州島之旅,6月8日起航
韓國旅遊:端午游韓國,休閑更隨心
上海到韓國旅遊蘇州到韓國旅遊南京到韓國旅遊杭州到韓國旅遊北京到韓國旅遊
長灘島旅遊:陽光沙灘,早定立減,價格更實惠
上海到長灘島旅遊蘇州到長灘島旅遊南京到長灘島旅遊杭州到長灘島旅遊溫州到長灘島旅遊
港澳五日游:一次性游遍香港和澳門,品質精選,你值得擁有
上海到港澳旅遊 蘇州到港澳旅遊南京到港澳旅遊杭州到港澳旅遊北京到港澳旅遊
-------------------------------------------------------------------------------------------------
拼假秘籍2:7天長假--3+4:6月8日、9日、13日、14日請假四天
推薦目的地:
海島游線路:海島線路任你挑,自由自在樂逍遙
巴厘島旅遊線路馬爾地夫旅遊線路普吉島旅遊線路塞班島旅遊線路
泰國旅遊:「泰」完美,只為你超值特惠
上海到泰國旅遊北京到泰國旅遊杭州到泰國旅遊蘇州到泰國旅遊南京到泰國旅遊
越南柬埔寨旅遊:越柬風情-水上桂林,千年古跡
越南旅遊線路柬埔寨旅遊線路
--------------------------------------------------------------------------------------------
拼假秘籍2:9天超長假果斷休--3+4+2:6月8日、9日、13日、14日請假四天+15日、16日周末2天
推薦目的地:
歐洲旅遊線路:六月勁減,低價暢游,一嗨到底
中東非旅遊:彩虹之國南非,浪漫土耳其,神秘金字塔,跨越歐亞非
澳洲旅遊:感受無限魅力的大堡礁,驚喜不間斷
南亞旅遊:探尋古文明,做一次心靈SPA
http://www.17u.cn/news/detail-19932.html
B. 端午節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地方
端午期間,全國將迎來出遊高潮,建議廣大遊客科學合理選擇目的地,錯峰出行,以提升旅遊體驗,收獲幸福和愉悅。那麼,除了大家關注較多的目的地,還有那些地方值得一去呢?各地旅遊部門為大家推薦:
C. 端午假期國內遊客火爆嗎
報道稱,今年端午假日期間,大眾出遊熱情高漲,旅遊市場持續火熱。據中內國旅遊研究院數容據中心綜合測算,端午三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8910萬人次,同比增長7.9%,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7.3%。
全域旅遊見成效,優質旅遊體驗好。端午假日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充分、市場活力十足。雲南、北京、內蒙古等地持續打擊「不合理低價游」、超范圍經營、欺客宰客等問題,營造良好的假日旅遊消費環境。桂林以全域服務助推全域旅遊,旅遊咨詢中心、智慧旅遊服務平台等讓遊客出遊更加方便。
D. 端午節旅遊去哪好
端午節小復假期就要到了,制這個看題主在什麼地方,假如是在京津冀地區的話,推薦豐寧大汗行宮。那裡有草原,還避暑,景色具有濃重的蒙元文化特色。大汗行宮還能讓你感受清涼的夏日。就讓豐寧大汗行宮給你一個愉快的端午假期吧,這里有草原,有騎馬射箭,有大氣磅礴的景色,最重要的是大汗行宮位於豐寧壩上草原,自帶避暑功能,夏天不熱,玩起來是不是更暢快了。豐寧大汗行宮坐落於「天蒼蒼野茫茫,紫菊金蓮百花香」的大灘草原之上,據歷史記載這片浩瀚的土地曾經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軍事重地,成吉思汗於1215年在此駐營,這里孕育著他的豐功偉績。大汗行宮不但再現了800年前成吉思汗金帳行宮的宏偉場景,而且展示了蒙元時期的宮庭文化、軍事文化、宗教信仰等深刻的文化內涵。
E. 端午假期全域旅遊見成效了嗎
文化和旅遊部6月18日發布的2018年端午節假日旅遊市場信息顯示,今年端午假日期間內,大眾出遊熱情高漲,旅容游市場持續火熱。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中心綜合測算,端午三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8910萬人次,同比增長7.9%,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7.3%。
全域旅遊見成效,優質旅遊體驗好。端午假日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充分、市場活力十足。雲南、北京、內蒙古等地持續打擊「不合理低價游」、超范圍經營、欺客宰客等問題,營造良好的假日旅遊消費環境。桂林以全域服務助推全域旅遊,旅遊咨詢中心、智慧旅遊服務平台等讓遊客出遊更加方便。來源:人民日報
F. 2016年端午節期間全國各地有哪些特色旅遊活動
各種民俗活動:
劃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扒龍船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龍池競渡
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4]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掛艾草與菖蒲
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
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從我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葯功能而來。
艾葉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葯,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可以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艾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臨床上多數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葯方子較少,如傷寒論中的「膠艾湯」等用到了艾葉。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掛艾草、菖蒲、榕枝
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15]
端午食粽
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16]
沐蘭湯
端午浴蘭儀式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葯,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葯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17]
放風箏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18]
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躲端午
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19]
佩長命縷
五色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戴香包
端午節配戴香囊、香包、香袋 (3張)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避五毒
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采葯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17]
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雄黃酒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17]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端午雨
端陽無雨是豐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災。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
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言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19]
跳鍾馗
跳鍾馗
跳鍾馗、鬧鍾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鍾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
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嘆不已。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鬥草
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雲:「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其他習俗
打馬球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此外,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特色飲食
端午節美食圖冊 (21張)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G. 端午節各地有哪些習俗活動
央視網消息:端午節,除了包粽子、賽龍舟外,各地還有哪些不一樣的習俗活動?回再一起去看看。答
湖南:千人誦《離騷》 傳統習俗樣式多
在湖南嶽陽,近千名市民和學生身穿漢服共吟《離騷》,祭祀屈原。
而在湖南湘南地區的瑤族同胞則有采「風葯」,佩香囊等習俗。據了解,端午節用這些「風葯」熬水洗澡能夠達到治病強身的效果。
H. 端午假期文化旅遊深受遊客追捧嗎
文化和旅遊部6月18日發布的2018年端午節假日旅遊市場信息顯示,今年端午假日內期間,大眾出遊容熱情高漲,旅遊市場持續火熱。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中心綜合測算,端午三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8910萬人次,同比增長7.9%,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7.3%。
親子度假迎高峰,赴俄旅遊熱度高。暑期將至,海濱城市成為端午期間親子度假、戲水納涼的重要目的地,三亞、廈門、北海、青島、大連、日照、珠海、秦皇島、寧波等城市迎來大量遊客。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開幕帶動「世界盃旅遊熱」,赴俄羅斯旅遊線路迅速升溫.來源:人民日報
I. 端午節活動策劃方案
您是想要線上活動方案,還是線下活動方案么?
端午節可以免費送粽子啊,每天20份福粽免費領取!做五天活動,100份粽子想想就有吸引力!
比如說在朋友圈下點贊,第2/4/6/8/10.......(按2的倍數遞增)前20名點贊將獲得福粽一份。
第二天按3的倍數遞增前20名點贊將獲得福粽一份,第三天按4的倍數遞增前20名點贊,依次遞增,每個賬號限中獎一次。次日公布獲獎名單!
個人建議,希望可以幫到您!望採納!來自加客小程序
J. 清明、端午、中秋納入法定節假日後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
國家調整法定節假日,傳統節日成為新增法定假日,伴隨「帶薪年休假」制度推行,未來將有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5個長周末。記者近期在皖南黃山市和九華山等地采訪,黃山市旅遊委員會有關專家和旅遊企業負責人就此分析。他們認為,休假制度調整將給旅遊業長遠發展帶來三大「利好因素」。
「短線游」黃金時代來臨 遊客數量將有較大增長
「五一」黃金周取消,但長周末的增多將帶來「短線游」的黃金時代。新休假政策勢必使長線游、短線游的比例發生新的變化。記者在皖南多家旅行社采訪時了解到,現在人們的旅遊觀念日趨成熟,很多人都選擇避峰出遊。雙休日出行的遊客人數正在逐年遞增。
據黃山市旅委提供的統計數據表明,該市2005年黃金周接待遊客佔全年接待量的8.5%,2006年黃金周接待遊客同比增長10.1%,但在全年所佔比例卻減少為6.3%。2007年黃金周接待的遊客數預計佔全年接待量的比例將降到5%以下。
安徽中海國旅國內業務部負責人介紹,依據他們近3年針對長三角地區城市的市場調查分析,目前短線游已是長三角地區70%以上市民的首選。以黃山為例,目前全年接待遊客超過1400萬人次,其中約60%是來自長三角地區的短線遊客。除黃山風景區外,游覽黃山市鄉村旅遊景點的自駕游、自助游的短線遊客數量已經達到每年近600萬人次。
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繼偉認為,法定節假日調整後,雖然取消「五一」黃金周,但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假日,實際上形成了若干個三天的「小長假」,遊客利用傳統節假日進行短途旅遊將成為趨勢,在出遊時間安排上有了更多選擇,出遊時段的選擇將更加理性分散。
黃山市旅委市場開發處預測,未來長三角地區出遊將集中在周邊200公里半徑內。法定節假日調整後,黃山市中短途遊客接待量的增幅將達到20%至30%。
淡旺季界限可能淡化 服務質量有望得到提升
「『五一』黃金周取消,不但不會對我們造成多大影響,反而減輕了我們的壓力。」許繼偉告訴記者,從長遠和全局來看,法定節假日調整,可以使集中的出遊人群得到分流,有效淡化淡旺季之間的界限,對部分景區、重點時段結構性供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緩解作用。客流的空間、時間分布將更加均衡。首先,長假與中短假相結合,人們的假日消費將由「沖動式」集中消費轉為「分散式」理性消費,可以更個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真正享受到旅遊的樂趣。其次,旅行社、酒店、景區等可以更加從容地安排遊客的吃、住、行、游等,在針對不同月份、不同節日開發特色產品的拓展空間增大。因此可以預見,未來我國旅遊接待服務質量和遊客舒適度將有大幅提升。
黃山國際大酒店總經理俞黎曙告訴記者,3個傳統節日的假期代替一個「五一」黃金周,來皖南旅遊的遊客人數將不降反升。黃金周期間,由於各酒家人滿為患,反而少見一家人出來聚餐的。而現在把假期調整到清明、端午和中秋,市民在一家人團聚的時刻出來吃頓團圓飯應當更有意義。
產品開發將呈特色化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人們生活消費支出中的旅遊休閑支出比重上升,對旅遊的需求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成熟的大眾旅遊階段已經全面來臨。法定節假日調整後,新假期將成為若干個出遊的高峰時段,遊客會更樂於選擇以放鬆身心的休閑度假為主題的旅遊,這對我國旅遊產品結構升級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黃山巔峰旅遊研究中心研究員盛學峰分析,法定節假日調整後,短期內對我國旅遊產品開發造成的直接影響,一是促進旅遊與文化的深度結合,二是鄉村旅遊產品升級將進入「快車道」。
中國有許多地區還保持著一些長達百年以上的重大節日民俗文化傳統。這些地區基本上全面繼承著傳統節俗文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地方特色鮮明,節日活動豐富多彩,節日氣氛非常濃烈。旅遊行業要結合具體節日,推出一些新的文化主題產品吸引更多的遊客,讓旅遊更具有文化內涵、民俗特色。
鄉村旅遊業未來將加速由大眾化向特色化、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逐步克服目前因盲目跟風而導致的良莠不齊、內容單薄、品牌不響、簡單雷同等現象。
黃山市旅委市場開發處處長陳勇介紹,目前,黃山市、九華山等地的旅行社正著手針對周邊蘇、浙、滬等地區和安徽省內客源市場,圍繞清明、端午、中秋等新假期,適時開發推出20多條主題鮮明的特色旅遊線路和一批具有傳統特色的體驗式旅遊產品,以滿足人們新的休閑度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