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暑期社會實踐
Ⅰ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實踐形式
理論宣講、社會調查、學習參觀、生產勞動、社會服務、科技發明、勤工儉學、掛職鍛煉、預就業實習、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科技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
Ⅱ 旅遊也可以寫實踐報告么
去廣東旅遊的可行?
對暑期社會實踐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的,這次之所以和幾個同專業的朋友一起到廣州,出於這樣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那幾個朋友,二是因為我一直想到中國南方最有名氣的城市來看看,所以當隊長問我有沒有意向時,我只問了下是去哪裡,然後沒有猶豫就直接答應了。當然,任何值得去做的事就值得我們做好。所以,既然決定和朋友們去廣州進行校友訪談的暑期社會實踐,我就開始提前准備了。開始上網查地圖,了解廣州的特色等。本來就對廣州蠻期待的,沒料到這次廣州之行不僅讓我見識了廣州的魅力,更是讓我獲益良多。
廣州——迷人的城市
在沒有來到廣州之前,對廣州的期待,主要是因為廣州的名氣著實太大。在上海待了兩年之後,對上海有了一定的了解,就更加想看看廣州是個什麼樣子。因為小組進行了大量的准備工作,而且有隊長家在廣州之便,所以來到廣州之後,我們邊有條不紊地進行校友訪談的工作,邊享用大量的閑暇時間在廣州城裡遊玩。去了很多地方,見了不少人,嘗過很多美食,對廣州城感受最深的是廣州的文化,包括語言、美食、習俗、衣著等。或許可以這樣說:廣州城不僅是世界的,更是廣州的。廣州很現代化,珠江新城的魅力堪比上海的陸家嘴;廣州很開放,在這里,可以看到很多種膚色很多種名族的遊客,穿著不同的衣服,講著不同的語言。這些展現的是世界的廣州,但廣州的豐富和魅力,更在於她的本土特色。在廣州,大概只有是在比較正式的工作場合,人們才用普通話交流,多數情況下,聽到的是粵語音。廣州人喜歡喝早茶,也喝下午茶,沒想到喝茶在這里是這樣的重要和有特色。廣州人是隨意的,但很多細節,也讓我感受到了廣州人的講究。廣州城不僅有很多吃喝玩樂的地方,而且還有很多值得參觀的地方,包括各種紀念性建築和歷史文化古跡。廣州集現代化和歷史性為一體,不僅有現代都市的蓬勃朝氣,更有歷史的厚度和凝重。這樣一個綜合性的大都市,不僅很迷人,更能完善一個人的人格和精神。
實踐——行動的方向
都說學以致用,本以為僅僅是將所學用在生活實踐當中,這次出行,讓我更加明白,學以致用不僅僅是要將所學用在實踐當中,更是一個在生活實踐當中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以此來明確自己的方向,然後,勇敢地踏出自己的步伐的過程。其實,很多時候,對於很多事情,就連我現階段在做的事情,我都沒有搞明白我做這些事情的意義何在。盡管我也知道,生活的意義不是來自於生活本身,而是來自於生活的責任。我只是,不曉得,該以怎樣的行動,來承擔這些責任。但是,這次廣州之行,在拜訪了校友之後,在看過了那麼多得新事物之後,我漸漸想明白了很多事情,看清楚了很多事情,更重要的是,對自己,有了一個更加完整清晰地的認識。馬克思講: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
參考自:172校園活動網
Ⅲ 四、暑期社會實踐項目有哪幾種類別
(一)政策宣講類 到農村或城市社區開展送科技知識下鄉,文化知識宣講活動或者是法律咨詢等活動。 (二)公益服務類 1、義務支教:a.大學生支教團隊進入定點聯系村,對中小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進行學業輔導;b.針對鄉鎮農村地區中小學師資不足、教育水平偏低的狀況,對落後地區的教師進行專業化培訓;c.在落後地區推廣普通話;d.對於教學資源不足的中小學,通過各種募集形式,為其提供電腦、圖書等教育設備;e.在鄉村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學和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f.在支教地組織各類素質班、人才班,幫助學生強化課堂文化知識的同時,積極拓展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 2、關愛弱勢群體:為留守兒童送去心靈的溫暖,為孤寡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對類似環保、感恩、維權等主題知識進行宣講。 4、義務服務:設立家電維修、電腦技術培訓等便民點;協助居委會或村委會的日常工作;為當地政府的行政人員及相關教師進行計算機培訓;幫助缺少勞動力的軍烈屬、五保戶收割莊稼等。 (三)社會調查類 1、結合所學專業開展社會調查。 2、對當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的各種社會調查。 3、根據學校或項目提供方的要求展開社會調查。 (四)掛職鍛煉類 各類崗位實習,如假期專業實習、勤工儉學等。暑期兼職工作,例如課外創業活動。 (五)體驗教育類 1、參觀,如實地參觀考察企業、博物館、軍營等,切實體會,整體感知。 2、旅遊,通過到各地旅遊,了解當地人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開拓眼界,凈化心靈。 3、尋訪,可以到革命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歷史紀念館參觀和走訪,重溫革命時期英雄人物的愛國事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學習,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區實踐、工農業技術教育以及課外科技實踐活動等。 5、勞動,包括軍政訓練、工農業生產勞動、公益勞動、商業服務業活動等。
Ⅳ 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需要實踐單位蓋章,如果是參觀紅色旅遊景點,紅色文化在哪裡蓋章
可以到管理處那邊蓋旅遊章。問題是你如果只是過去旅遊,人家不會給你蓋章,而且這也不是社會實踐行為。如果你在裡面打工,那就可以問你的主管領導,讓他幫你蓋章即可。
Ⅳ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有哪些形式
從組織形式上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1.分散活動。其內容豐富多彩,涉及到社會內方容方面面。從區域劃分,有農村的、有城市的、有內地、有沿海的;從內容上劃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險的,有房地產開發的,有市場營銷的,有廠礦、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的,有科技扶貧、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產勞動的等等。
2.集體組織。組成社會實踐小分隊,分赴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今年共派出6個小分隊和1個大篷車,他們分別是桂林工學院黨員大學生赴河池地區的"三個代表"實踐服務團,電計系赴荔浦縣社會實踐小分隊,旅遊學院赴陽朔縣社會調查小分隊,資環系赴桂林柘木鎮社會實踐小分隊,土木系赴興安縣白石村社會實踐小分隊,材料系赴三街村社會實踐小分隊以及由桂林工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成的文藝大篷車。
Ⅵ 關於旅遊的社會實踐報告
從當地的旅遊資源、城市的發展給旅遊帶來的變化、人們的購物習慣的變化等等。
Ⅶ 假期出門旅遊,未進行任何社會實踐,請問如何完成暑期實踐報告急!!!
旅遊也算是社會實踐,觀看各地人文知識,只要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寫上就行了,要有點深度,就這樣。
Ⅷ 大學暑期社會實踐的去處,以及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比較好
社會實踐有很多種,可以做調研(適合你專業的),大一沒學專業課的話可以調內查當地文化發容展,少數民族文化什麼的;還可以重遊革命老區,跟革命前輩聊聊天,給他們表演表演節目,順便再聯系當地旅遊局,針對紅色旅遊景點做個調查什麼的。還可以去較偏遠的地區支教,做志願活動。我個人覺得要想有深刻的感受還是支教最好,不過支教的前期准備要很充分,尤其還得學習一點心理知識,畢竟邊遠地區的小朋友們多多少少都有點心理問題。其實不論做什麼社會實踐活動,用心做才是最重要的,要有那種不怕任何困難的決心,尤其是像你們自己組隊的這種。加油!祝你們成功!
Ⅸ 暑期社會實踐項目有哪幾種類別
(一)政策宣講類:到農村或城市社區開展送科技知識下鄉,文化知識宣講活動或者是法律咨詢等活動。
(二)公益服務類 :為留守兒童送去心靈的溫暖,為孤寡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類似環保、感恩、維權等主題知識進行宣講、協助居委會或村委會的日常工作;為當地政府的行政人員及相關教師進行計算機培訓;幫助缺少勞動力的軍烈屬、五保戶收割莊稼等。
(三)社會調查類:結合所學專業開展社會調查、對當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的各種社會調查、或根據學校或項目提供方的要求展開社會調查。
(四)掛職鍛煉類:各類崗位實習,如假期專業實習、勤工儉學等。暑期兼職工作,例如課外創業活動。
(五)體驗教育類:參觀,如實地參觀考察企業、博物館、軍營等,切實體會,整體感知;重溫革命時期英雄人物的愛國事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9)文化旅遊暑期社會實踐擴展閱讀
社會實踐的工作原則:
(1)堅持育人為本,牢固樹立實踐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作為首要任務。
(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社會實踐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確保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參加社會實踐,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社會實踐的全過程。
(4)堅持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期健康發展。
(5)堅持整合資源,調動校內外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社會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良好局面。
Ⅹ 我社會實踐的章是在旅遊文化局蓋的 跪求高人能提供相關的實踐論文 不勝感激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我國旅遊學術界一直把西部旅遊開發實踐和理論總結置於重要地位,注意了多學科、跨學科的合成研究,已提出許多理論創見。我國山地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三分只二,絕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區。山地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全國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是西部社會經濟、生態建設與保護以及西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西部十省區居民奔小康的重要出路之一。西部山區旅遊地是目前尚未遭到破壞、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生態的最優秀的地段區域,是西部也是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西部山地風景區是西部旅遊的精華,是未來我國特色旅遊基地和旅遊精品地。
[關鍵詞]:山區 旅遊地 可持續發展
1980年,聯合國向世界提出「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發展」。1983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文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戰略,並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宣言。之後各國紛紛制定21世紀可持續發展議程,並提出各行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制定相關政策。1980年,世界旅遊組織在菲律賓通過的《世界旅遊宣言》已提出「所有旅遊資源……各國和整個國際社會都必須採取步驟加以保護」。自1990年加拿大召開的Globe』90國際大會對旅遊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最核心的一點是要保證在從事旅遊開發的同時不損害後代為滿足其旅遊需要而進行旅遊開發的可能性。與此同時,科學界研究可以說更早更全面涉及到旅遊可持續發展問題,,如1971年Lime和Stankey就研究了旅遊環境與容量的問題,1986年 Co.pearce與I.J.Lindsay在《產業與環境》中論述了美國的旅遊海岸及國家公園的旅遊環境與發展問題,但只有位數不多的西方作者著文研究了有代表性的國家山地生態旅遊經驗,如設在英國牛津的世界旅遊環境研究中心(WTTERC),總結推廣實現旅遊業持續發展的方法,促進旅遊與環境共存共榮,提及山區旅遊發展問題。
我國旅遊學術界一直把西部旅遊開發實踐和理論總結置於重要地位,注意了多學科、跨學科的合成研究,已提出許多理論創見。例如,陳國階教授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宗旨是謀求發展與環境的協調,當代人與下代人的協調、當代人內部的協調,也即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類內部、人類代際之間的公平。為了人類的發展、繁衍,世世代代都存在對自然、對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問題,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涉及到人類的認識水平、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自我的控制能力。
一、西部山區旅遊地可持續發展研究意義:
1、「山區」的廣義含義包括丘陵、山地、高原。山地的狹義含義專指低山、中山、高山區。我國山地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三分只二,絕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區。山地的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全國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是西部社會經濟、生態建設與保護以及西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西部十省區居民奔小康的重要出路之一。
2、西部山區旅遊地是西部旅遊目的地的主體:
西部山區旅遊地指風景區以山嶽、高山、峽谷、火山等為主要地貌類型的旅遊目的地。它們包括:西部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中9處中的5處;西部國家森林公園名錄58處中的40處;西部國家風景名勝區名錄40處中的26處;西部國家自然保護區名錄中已經對外開放16處中的14處(資料截止1999年);
此外,僅西藏對外開放的山峰達43處。
目前西部山區旅遊地佔整個西部旅遊目的地的比重之高,使其在社會、經濟、生態發展上尤為突出。
3、西部山區旅遊地是目前尚未遭到破壞、基本保持原始自然生態的最優秀的地段區域,是西部也是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
我國現存的天然森林系統,西部集中在西北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系統,西南橫斷山及四川盆周山區系統。
西部山地森林資源儲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二,是我國真正的「綠色肺部」,而且西部山地系統及森林系統錯綜結合區,是我國河流上源地區和河水重要補給地,是我國河流動脈的「心臟」。而西部山地風景區集中在山地系統及森林系統的核心部位,大部分分布在我國一、二級階梯的交界山地及其它地理界線之中,它們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繫到西部十省區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繫到全國的可持續發展,研討它的重要意義也在於此。
4、西部山地風景區是西部旅遊的精華,原始神奇的西部山區是我國旅遊資源寶庫、也是未來我國特色旅遊基地和旅遊精品地。
山地系統本身是地球內、外力錯綜的共同作用的表徵,天斧神功造就了地質、地貌景觀的多樣性,山地系統由於土壤、植被、生物、氣候系統的垂直帶譜分布,特別是我國地勢的地域的界山往往具有東西或南北自然環境的過度性質,不僅出現生態的、物種的多樣性和特殊性,而且造就了生物景觀、水文景觀、氣候景觀的多樣性與特殊性。
山地是人類陸地進軍中殘留的最後一方地球村寶地。在它的周圍聚集著不同的民族。我國國情也證明,山地旅遊區也是不同民族聚集區域,因而有民族景觀、民俗景觀的多樣性及獨特性,人文景觀豐富多彩。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的優越組合,「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必將成為未來世界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二、西部山區旅遊地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
西部發展旅遊潛力巨大,是中國旅遊生產力的戰略後備基地,是21世紀中國向世界旅遊強國邁進的建設主戰場。西部山地旅遊是西部旅遊的特色和重心,是西部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研究的基本思想:
1、西部山地旅遊業是西部特色經濟、生態經濟、綠色經濟的結合點,是西部旅遊業發展重點。
西部十省區中的山區旅遊地中的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世界遺產目錄地以及已開放的國家自然保護區和對外開放山峰,是目前西部旅遊的主要目的地,約佔三分之二。
西部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走資源粗放式開發和農、牧業粗放經營之路,必須兼顧「全面小康」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全面建設之路,正確處理人地關系。從國土資源的開發及戰略布局上看,西部除開河谷、平原、盆地、丘陵之外,絕大部分山地是不可農業開墾、不可工業開發的山地區域,多為我國主要河流上源發源地或水源涵養區,是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其中的山地旅遊地,是整個山地區的優秀環境的地段代表,目前是、將來更是旅遊業發展的主戰場。
2、發展西部山地旅遊業符合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思考。
1999年11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直接關繫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關繫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繫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西部山地是廣袤的西北、西南的骨架。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及祁連山地等構成大西北骨架;橫斷山、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眾多山地、四川盆周山地等構成了大西南的雄闊、厚重的整體骨架輪廓。這些山地區,聚集有近四十多個少數民族和西部最貧窮的民眾,是中央直接關注的脫貧致富地區,因此,山地旅遊業的發展是「關繫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的重大問題。
西部山體「骨架」的「關鍵」地方(特別是我國一、二級階梯地界山及主要地理界線與河流源地的某地段區域)則是業已存在或將來可遴選、創建、培育的山地旅遊區(世界遺產地、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可開放的自然保護區、開放的山峰等)抓住這些關鍵點,培育特色旅遊、綠色旅遊、生態旅遊,帶動區域的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旅遊增長中心,「牽一發而動全身」。西部旅遊開發要走創新之路,必然依託中央的決策: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大規模進行生態工程建設、大力優化產業結構。而山地旅遊業發展即可帶動基礎設施建設,更是生態工程建設重點和產業結構優化選擇的必然結果,山地旅遊是西部旅遊創新之路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必然選擇的重點。
(二)研究的基本觀點:
1、 西部山地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託中央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用
好中央給的政策。山地旅遊業發展必須與脫貧致富,全面實現「小康」結合起來;必須與西部產業結構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工程建設結合。
2、西部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要突出山地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這個重點。山地旅遊業,更是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
3、西部山地旅遊,要立足世界級和國家級資源品牌,突出區域和民族特色,
利用旅遊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的供需結構的對應規律,充分開創西部不同區系的特色旅遊,特色旅遊是西部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西部山地旅遊發展,是西部旅遊創新之路的源泉與選擇。
4、西部山地旅遊發展,必須與綠色旅遊、生態旅遊結合,必須與保護垂直
帶譜及物種基因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為核心,這是西部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5、我國西部是歐亞大陸中心,歷史上既有北絲綢之路貫通西北大漠文化區,又有南絲綢之路貫通的西南奇山民俗區,還有世界第三級青藏藏文化區。面向的近地國際市場主要是歐亞市場。西部山地旅遊地,正是這些國際市場通道上的節點,前景美好,具備社會與經濟持續發展的歷史與地緣基礎。
(三)研究基本方法
1、西部山地旅遊要按西北、雲貴及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四大旅遊區系統分別研究他們的山地旅遊可持續發展;同時要按世界遺產目錄地、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的不同性質對旅遊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還要按西部十省區(市)山地旅遊業與全國的大旅遊的結合角度對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即從三個層次研究它們的不同的特色與規劃目標、不同的開發與保護戰略、不同的發展思路與重點、不同的政策與措施。
2、山地旅遊業總是具體地落實在一個縣域(或市域)范圍,因此要與地方的社會、經濟緊密結合,要與山麓和谷坡區的中、小城鎮化進程結合。山地的中小城鎮發展,將會吸納遷移更多山區農業人口,減輕山地旅遊區的環境負荷,也是山地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措施之一。山地中小城鎮發展,也是促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它為山地景區提供「載體」,解決好吃、住、行、樂、游、購及其它旅遊服務,使地方旅遊業能健康發展。
3、西部山地旅遊地的偏僻性與分散性,決定了必須以大區域中心城市為
依託;必須加大外部投資,突破旅遊交通瓶頸;通過區域環網交通的構建,形成不同特色有主題形象的旅遊的區域系統或由中心城市之間主幹交通線形成串珠狀的線型文化系統,為旅遊生產、銷售、流通一體化創造條件,為西部旅遊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4、西部山地旅遊業發展必須與山地災害防治結合起來,必須有專門預報系
統及防治機構,必須有防治規劃。西部山地災害目前相當嚴重,並且未受到應有重視,對旅遊業已經造成重大損失。西部山地災害防治是西部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
5、西部山地旅遊地多為少數民族聚集、經濟落後、受教育水平低,必須建
設以教育為本、人地關系和諧共存的人文生態系統,使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能最佳結合。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組,1997,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問題與對策
(2)、郭來喜,1996,《中國21世紀議程》與西部開發,載中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3)、國家計委、國家科委等,1994,中國21世紀議程
(4)、盧雲亭,1996,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經濟地理,16(1):106-112
(5)、陸林,山嶽型旅遊地生命周期研究,地理科學,17(1):63-69
(6)、陳興中,2002,<<現代旅遊景觀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
(7)、劉鋒著:《中國西部旅遊發展戰略研究》,中國旅遊出版社
(8)、陶偉著:《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旅遊發展研究》,中國旅遊出版社
(9)、袁國宏著:<<現代飯店可持續發展>>,廣東旅遊出版社
(10)、中國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發展中「十五」計劃和2015年、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地方篇》,中國國家旅遊局出版社
(11)、中國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發展中「十五」計劃和2015年、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專題篇》,中國國家旅遊局出版社
(12)、中國國家旅遊局,《中國旅遊業發展中「十五」計劃和2015年、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篇》,中國國家旅遊局出版社
(13)、《旅遊規劃與開發》,國家旅遊局計劃統計司
(14)、《生態旅遊研討會資料匯編》,國家旅遊局計劃統計司
(15)、《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地方旅遊規劃指南》,旅遊教育出版社
(16)、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ting as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for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al session,30 April-2 May 2001
(17)、Québec Declaration on Ecotourism
(18)、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Resort Develeopment,Madrid:
WTO,1992
(19)、Pamela A Wight,1997,Ecotourism Accommondation Spectrum:Does Supply Match the Demand? Tourism Management,18(4):209-220
(20)、R.C.Buckley,1997;G.F.Araujo,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 Tourism Accommond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4(2):465-469
80年代以來世界旅遊業發展迅猛,從產值上看已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石油和鋼鐵工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和建設投資加強,並逐步推出了一些國家級度假區、旅遊城市和風景區。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五日工作制及國慶、五一等法定假期的實行,給旅遊業帶來了繁榮興旺。良好的旅遊環境是旅遊業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體現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1]。
1、目前旅遊環境存在的問題
面對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一些旅遊人士頗為樂觀,沉醉於快速增長的喜悅當中,但透過光環,冷靜的觀察背後,就不難發現許多觸目驚心的問題。
旅遊觀念落後
一是「無煙工業」的誤導,認為「旅遊業是無煙工業,不象其他產業那樣對環境造成污染」,但認真地對旅遊開發和旅遊活動的環境效應加以考察不難發現,旅遊作為一種產業,也會產生各種廢物。旅遊業不僅排放傳統工業廢物,而且生產的「旅遊公害」對一個旅遊區來說是致命的威脅。像我的家鄉泰山,每到旅遊旺季,遊人大量湧入,信手丟棄的垃圾給當地的環境帶來很大危害。
二是「低投入、高產出」的誤導。認為「旅遊業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高產出的產業。」他們忽視了環境資源的消耗,低估了旅遊成本水平,虛增了環境新創造價值部分[2]。
三是「旅遊資源是可再生資源」的誤導。認為旅遊消耗只是精神消費,不對其構成威脅。而事實上旅遊活動也消耗甚至破壞或毀滅旅遊和環境資源。泰山後山的赤磷魚一直是泰山的特產,但是由於近年來遊人的不斷湧入,對赤磷魚的環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現在赤磷魚已經鮮見。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度使人浮想聯翩,但今不如昔,文中描寫的虎山水庫,現在已雄姿不在,雨季瀑布業已不存,而且水體污染嚴重。這一方面是周圍的旅館飯店的污水直接排放的結果,另一方面是低素質遊人的「傑作」。
旅遊業管理的落後。
旅遊業是一個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產業,對它的研究需要多個學科的綜合,同時對其發展的管理也需要統籌和協調。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一是管理體制問題,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管理部門形同虛設,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二是立法不健全,旅遊區在管理過程中無法可依。三是官僚主義,旅遊區存在著長官意志的問題。泰山索道的擴建工程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雖然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應該拆除中天門索道,但是由於其所屬企業是泰安的利稅大戶,在當地領導的默許下,至今拆除一事久拖不決。
隨著旅遊業發展,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和尖銳。然而,資源與環境又是旅遊的生命之本,於是,這一矛盾的解決導致了生態旅遊的產生。
2、生態旅遊的興起
傳統旅遊所表現出的問題促使人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是堅持還是摒棄?生態旅遊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響應。
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3]。十幾年來,生態旅遊的發展無疑是成功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0%?5%,是旅遊產品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但到目前為止,生態旅遊尚無明確定義,但是人們的看法是相當一致的。
一是生態旅遊首先要保護旅遊資源,生態旅遊是一種可持續的旅遊。
二是在生態旅遊過程中身心得以解脫,並促進生態意識的提高。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的特徵有:(1)生態旅遊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2)生態旅遊強調旅遊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有利於遊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遊造成大的破壞。(3)生態旅遊可以讓旅遊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遊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自然,這也有利於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4)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這些責任包括對旅遊資源的保護責任,對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等。由於生態旅遊自身的這些特徵能滿足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的需要,從而使生態旅遊興起成為可能。
總之,生態旅遊以其自身的特點,迎合旅遊事業的需求,順應時代潮流應運而生,並顯示出迅猛的發展勢頭。
3、生態旅遊的開發中的管理措施
規劃目標 生態旅遊地開發的基本目標是對環境、資源的保護。生態旅遊地的發展依賴於高品位的、良好的生態環境,規劃要確保旅遊資源利用的永續性。第二個目標是旅遊地當地經濟的發展。力爭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旅遊資源的良性循環。
規劃內容 規劃的初級階段要對旅遊地的旅遊資源進行詳細的資源調查、分析,並根據生態旅遊市場的需求特點,提出規劃的基本原則以及具體目標[4]。就進行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包括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水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生物環境影響評價及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等。
生態旅遊實施措施
對遊客的管理措施
設立基礎教育點。對進入生態旅遊地的遊人進行生態旅遊知識的基礎教育。提醒遊人的責任、義務。控制遊人數量。現在對旅遊地的最大的污染應該是人口污染。大量遊人的湧入,給生態旅遊地的環境承載力造成很大壓力。像今年的泰山五一游,從電視畫面上看,整個盤山路人滿為患。據中央電視台公布的數字,遊人超過承載力的180%,這是一個什麼數字啊!還怎麼談生態旅遊。應該明顯拉大旅遊淡季旺季的門票差價,同各大旅遊團建立聯系,對遊人數字有一個粗略的估計,以便制定應急措施。禁止燃油機動車進入景區。在旅遊景區內使用以太陽能或電能為能源的交通工具。泰山在這一方面尤其差,盤山公路幾乎修到玉皇頂。由於機動車的尾氣污染,山上的石刻明顯受到影響。方便了遊客,但給環境造成很大損失。適當的處罰措施。對有害環境的遊客的行為要進行批評教育乃至懲罰。
2、旅遊區景點的建設管理
加強對景點的管理,先規劃後實施,對景點的建設必須進行綜合評估。像泰山的索道建設就欠妥當。索道的建成,會使得山上的遊客密度過高,不利於旅遊的發展,況且這也使得遊客在當地的逗留時間明顯縮短,不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對景點要隨時維護,修繕。鼓勵當地人的參與。當地人的參與可以更好的發揮地方特色和傳統特色,使生態旅遊更有吸引力。
3. 旅遊社及導游的要求
要有引導遊客保護自然的觀念,旅行策劃者(旅行社及策劃團體)要有明確的生態意識,領隊、導游要適時對遊客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 選擇具備生態旅遊條件的目的地,避開脆弱、敏感的生態地域。在計劃階段,要充分聽取地域生態科研人員和自然保護團體的意見。培訓導游,使他們理解和執行生態旅遊的概念。盡量安排熟悉當地自然和文化的地方導游。盡量選用當地人經營的旅館,並向旅遊者建議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環境土特產品。指導遊客與當地人進行交流,組織各種有助自然生態保護的公益活動。
4. 生態旅遊對旅行住宿設施的要求
生態旅遊目的地的住宿營設施不應設在脆弱敏感的生態區域。建築物以方便簡潔為主,不要給旅遊者提供不必要的舒適和服務。住宿設施要由當地人自主經營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採用節能設備,所用能源及不要給周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提供以地域產品為主的飲食(最好是綠色食品)及旅遊紀念品。加入地域的經濟、文化、生態保護網路,加強與教育部門的聯系。
4、結語
生態旅遊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發展成熟需要無數有識之士的艱辛努力。在傳統旅遊之路不通的情況下,只有生態旅遊才能實現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
參考文獻:
[1] 周 琪等,1996,中日水處理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C,168 - 172
[2] 張二勛. 1996,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在旅遊業中的作用。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5(2),80 - 83
[3] 張廷毅,黃觀志. 1997,生態旅遊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經濟地理,17(2),108 - 112
[4] 劉家明.楊新軍. 1999,生態旅遊地可持續旅遊發展規劃初探。自然資源學報.14(1),79 - 82
生態旅遊在近期迅速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人類社會對環境質量的普遍重視。2.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3.生態學為生態旅遊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生態旅遊是「生態與旅遊所組成的一個復雜系統,其實質就是運用生態學思想指導包括旅遊目的地、旅遊者、旅遊業在內的旅遊系統的有序發展。生態旅遊是一種依賴當地資源的旅遊,旅遊對象是原生、和諧的生態系統;是一種帶責任感的旅遊;是一種高品位性的旅遊活動。
自生態旅遊產生以來,它就以不同尋常的速度傳播開來。生態旅遊年增長率達到20%~25%。目前,生態旅遊在我國已經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並把1999年定為生態旅遊年。我國生態旅遊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缺乏對生態旅遊的正確認識;缺乏統一規劃,盲目開發;遊客嚴重超載,超出了生態旅遊區的生態承載能力;管理水平低下,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對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幾點建議:1.加強宣傳教育,強化生態旅遊意識。2.科學規劃,有序開發。3.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並通過生態旅遊專項法規。4.建立健全生態旅遊的管理體制。
2.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
李其日
文章來源: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4年9月
生態旅遊是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景觀為旅遊吸引物的自然之旅。作為當今世界最年輕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巨大潛力。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入海口處,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面積逐年增大,成為中國暖溫帶最年輕、最廣闊、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其獨具特色的植被景觀、野生動物景觀、地貌景觀、黃河河口水景、天象景觀和油田景觀,形成了保護區以「奇」、「曠」、「野」、「新」為主要特徵的生態旅遊資源。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區位良好、交通便利、政策優越,客源市場充足,環境容量大且旅遊開發具有一定基礎,生態旅遊開發前景廣闊。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可以為保護區籌集建設基金,對促進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協調保護區與當地居民的關系有著積極的作用;可以使旅遊者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環境;還可以給地方帶來經濟收入,而且還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開發必須以科學為指導,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開發與保護並重;自然保護區景點的開發建設與生態旅遊產品的設計,要突出強調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美;旅遊景點和設施開發與建設必須做到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滾動發展,吃、住、行、游、購、娛各要素統籌兼顧,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