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文化和旅遊產業
❶ 文化旅遊產業的概述
低碳經濟時代,文化和旅遊兩大產業逐漸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優先發展的「綠色朝陽產業」。黨中央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我國大力扶持發展的第三產業新模式,文化與旅遊兩大產業的融合發展對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升級和結構轉型有著重要意義。旅遊的項目和目的決定了其文化含量,於是除了常規旅遊項目外,還有許多為滿足專門目的開展的旅遊活動,如:漢詩旅遊、歷史探秘旅遊、書法學習旅遊、圍棋交流旅遊、名人足跡尋訪旅遊、民族風俗旅遊,可謂種類眾多,文化深厚。這類旅遊活動就被冠名為文化旅遊。其特徵是有明確的求知目的,通過旅遊有目的地學習某種專業, 研究發現對這一專業的現狀,發展和運用價值等方面的認識,使得參加這種旅遊活動的人,在這一專項領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資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幹,提高技能,有所作為。
❷ 文化旅遊產業包括哪些
影途社溫馨抄提示:文化旅遊產業襲是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學術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門對文化旅遊產業的認識存在泛化現象,許多人把旅遊業主體都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包括旅遊交通企業、旅遊住宿企業、純自然的觀光型景區等。
其實,這是把旅遊文化與文化旅遊混為一談。真正的文化旅遊產業主要是由人文旅遊資源所開發出來的旅遊產業,是為滿足人們的文化旅遊消費需求而產生的一部分旅遊產業。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們的旅遊活動質量。文化旅遊的核心是創意。特別強調「創造一種文化符號,然後銷售這種文化和文化符號」,並強調文化旅遊的「文化」是一種生活形態,「產業」是一種生產行銷模式,兩者的連接點就是「創意」。因此,文化旅遊可以理解為「蘊含人為因素創造的生活文化的創意產業」。
你還有不懂得歡迎網路影途社,免費咨詢。
❸ 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回型升級提質增效答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❹ 如何加強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我國的旅遊業正在慢慢轉型,文化與旅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明顯。現階段實現旅遊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於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價值需求,從而提升產業價值,獲得可持續發展。
但我國文化旅遊業發展目前面臨著一個主要難題:即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夠,規劃不當。
如何挖掘文旅資源?
我國是旅遊古國,旅遊文化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包括國家的整體與區域地理環境、歷史變革、風俗人情、遺址、審美觀念、經濟社會發展等。
在中國大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相對獨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風尚、審美趨向、情感模式、風俗習慣等。挖掘這些文化內涵、發揮其獨特優勢,顯得非常緊迫。
明確旅遊文化的重要地位,樹立先進的發展理念,需要充分發揮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優勢,創造整體性的文化氛圍。
整合旅遊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內涵,使人們能夠體驗、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獨特內涵與魅力;進而形成中國整體文化、區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加快,必將會引起旺盛的旅遊休閑需求!
抓住這一戰略機遇期,發揮要素優勢,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中國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競爭力必將會大力提升。
❺ 如何實現文化與城市建設,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宏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在城市區域的總和。中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的總和。微觀意義上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文學藝術、廣播電視以及各種社會性、群眾性的娛樂性活動的總和。
我院認為,城市文化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培育具有現代素質的市民。這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關鍵。市民是城市的主體,是城市社會文明的創造者和體現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城市市民的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一個城市的形象。沒有現代素質的市民,現代化城市由誰來規劃?由誰來建設?由誰來鞏固和發展?一個充滿小農意識和市井習氣、封閉保守的城市,是無法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廣大市民只有不斷增強城市意識、開放意識、法制意識和現代生活環境意識,促進一個城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風貌,有濃郁的崇文意識、有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城
市才能現代化。
二是建築具有個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觀形象,它包括城市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時尚的外觀形象。諸如,城市的空間布局,建築的造型、風格、色彩以及道路、廣場、公園、雕塑、路燈、欄桿,甚至路牌、廣告等等,都不能凌亂無章、殘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講究城市的整體和諧和審美情趣,有文化個性和藝術感。形象文化就像一個人的臉,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像巴黎、倫敦、莫斯科、法蘭克福、威尼斯等世界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在形象文化中,標志性的文化、體育設施必不可少,往往一兩個標志性文化設施就能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如悉尼,一個著名的海上歌劇院,就大大提高了它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三是充分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現,是一個城市文化個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城市(特別是中國城市)成為文化名城的一種最獨特的文化優勢。像世界文化名城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中心,曾經產生過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一大批世界名人,它是一個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名揚世界的城市。又如比薩、威尼斯也是如此。在國內,像曲阜,也是完全靠歷史文化資源而蜚聲國內外的。
四是形成若干個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藝術團體。教育是文化的基礎,科技是文化的精華,藝術團體是文化的結晶。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將這三者作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關鍵性指標。特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由移民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國家,更加重視教育和科技。像美國的波士頓,之所以能成為文化名城,靠的就是這三者。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培養了不少總統,還有數不清的專家學者,其中不少人獲得諾貝爾獎。波士頓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不僅在美國,甚至在世界都是一流的。
五是有繁榮發達的文化產業。所謂文化產業,主要包括文化娛樂產業、影視及音像製品業、新聞出版業、文化旅遊業以及一些與文化相關的美食、美容、時裝、休閑、美術品產業等等。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既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也可以極大地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美國文化名城洛杉磯,靠「迪斯尼樂園」和「好萊塢城」,形成了驚人的影視及音像製品業和文化旅遊業。現在,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許多城市,都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也已將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優先發展的重點。
六是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所謂群眾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間自娛自樂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等,也指一些節慶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文化名城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特別是節慶文化活動,對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養成群眾的文化意識,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❻ 文化發展與旅遊業的關系
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密不可分。自有旅遊活動以來,旅遊與文化就從未分離。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沒有魅力,而沒有旅遊的文化則缺少活力。旅遊的優勢體現在市場,文化的優勢體現在內涵。站在旅遊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價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遊就抓住了一個巨大市場。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榮。
❼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如何融洽
旅遊文學在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歷數千年發展,成就斐然。古代旅遊文學深受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些相對穩定並不斷延續的特徵,我們稱之為古代旅遊文學創作的重要傳統。
(一)重遊傳統,是一個民族對於旅遊的一種深層次的心理恐懼。如《行路難》、蘇軾《前赤壁賦》、歐陽修《醉翁亭記》、唐王維《送元二史安西》。
(二)重人傳統。早期旅遊文學人文資源較少,發展越到後朝,旅遊文學作品中對人文資源的使用就往往是信手掂來。如曹操《短歌行》、王昌齡《出塞》、杜甫《蜀相》、劉禹錫《陋室銘》。
(三)古代旅遊文學產生的歷史社會背景,造成了其與政治關聯的傳統。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都是其愛國憂憤的抒發。旅遊一政治,是古代政治家理想的人生通途和從政模式。
(四)與民同樂傳統。從老子「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到荀子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比喻,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是與民同樂的體現。
一、從旅行到旅遊
古時候,人們最初出於現實的需要,從事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經商、遷徙、服役、征戰、求學、游說或出使,都免不了遠途跋涉,時亦經歷名山大川。雖行歷天下,也只可說是「旅行」而非「旅遊」。
及至漢代,司馬遷發憤而作《史記》,年20即壯游天下,他為搜求第一手史料而作游歷考察,不辭勞苦地深入實地,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這樣的周遊,它標志著一般意義的旅行向充滿自覺意識的旅遊的發展。到六朝之時,旅遊漸成風氣。
二、旅遊文學的產生
有了自覺的旅遊活動,作家借語言作載體,以詩、文為形式,記游、寫景、敘事、抒情或議論,在模山范水中滲透了他們的主觀意識、審美個性和獨特情感,這樣就產生了旅遊文學作品。山水游記和山水詩的相繼問世,標志著旅遊文學的產生。因此可以說,漢魏六朝時期翻開了我國古代旅遊文學的第一章。
三、旅遊文學的發展
漢魏六朝是游記文學的草創期,唐代是成熟期,宋代是興盛期,可謂高手雲集,明代是繁榮期。清代游記作品大多遠離現實生活,真正富於生氣、勇於創新的作品不多,古代游記日漸衰微。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毫無疑問,「世情」之變遷,「時序」之移易,乃是中國古代旅遊文學產生、發展、興衰和更新的主要契機。新的時代呼喚著旅遊文學的變革,它也必將在變革中求得發展,在創新中長盛不衰。
文化和旅遊從古至今就是這樣一路走來。
❽ 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