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展旅遊景點
⑴ 怎樣發展觀光旅遊農業
農業觀光來旅遊,無論作為一種自旅遊項目,還是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方式,方興末艾,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農業觀光旅遊是旅遊業與農業相互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產業,農業是農業觀光旅遊中旅遊資源的主體,在觀光農業中,遊客旅覽的主要對象除了農產品之外,農村風貌、生產過程、生產方式、生產場景、生產體驗,以及民風民俗民藝作為旅遊產品而推出。像《遠景設計研究院—康綠鮮生態農業園區》則比較有借鑒意義,可了解。
⑵ 有什麼措施能讓旅遊景點既發展旅遊資源又不破壞環境
旅遊持續發展與旅遊環境保護
旅遊環境是指在旅遊活動特定的區域或范圍內各種因素的存在狀況和綜合作用的結果;就範圍而言,它主要包括旅遊目的地和相關的旅遊依託地;就內容而言,則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狀況以及與旅遊活動有關的自然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因素。長期以來,人們總把旅遊發展視為一種經濟活動,偏重追求其經濟效益,而相對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遊對環境的影響。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質量是旅遊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旅遊對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不僅會阻礙旅遊業本身的持續發展,而且也會帶來相關的負效益。本文首先描述了旅遊發展與旅遊環境保護的矛盾對立,考察了旅遊環境保護的種種制約因素;並在此基礎上,借鑒西方學者關於旅遊景點發展演變的理論研究成果,提出了旅遊持續發展和旅遊環境保護周期循環模式以及旅遊環境質量的全面管理和保護設想,以期尋求發展與保護這對矛盾對立面的完美與和諧的統一,使旅遊得以持續發展。 一、旅遊發展與旅遊環境保護的矛盾對立 眾所周知,旅遊的發展一方面依賴於環境;而另一方面,由於旅遊環境的脆弱性,旅遊發展又給旅遊環境帶來破壞和影響;因此,對旅遊環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統保護,勢必影響到旅遊發展的持續性。旅遊發展與旅遊環境保護這種矛盾主要表現於以下兩個方面: 1.旅遊對環境的破壞。 旅遊對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對可供觀賞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勝古跡、森林資源,動物資源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損害和污染。旅遊對環境的破壞問題已得到旅遊界的相當重視,在此本文不予贅述。旅遊對環境的危害一方面來自遊客的破壞,大批遊客擁入,致使基礎設施緊張,旅遊旺季造成的遊人在某一景區的高度集中破壞或影響了該地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和生存環境;旅遊對環境危害的另一來源則是外來投資商及當地旅遊部門的大規模開發活動,這種破壞在第三世界旅遊發展中國家的表現更甚,消極影響更大。究其原因,旅遊開發和發展對環境的損害可歸納為如下三點: 首先,旅遊部門只顧眼前利益,對旅遊資源做過度性、掠奪性的開發;其次,是對景區環境的粗放式管理,對旺季遊客過分集中的現象缺乏科學的、合理的疏導或價格調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遊發展過程中,景點開發以及旅遊基礎設施病態膨脹的趨勢日益明顯。 因此,如何一方面發展旅遊,一方面合理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旅遊賴以持續發展的環境成為旅遊界急需迫切解決的課題。 2.旅遊環境保護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旅遊主管部門與實業部門對旅遊環境保護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識,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國自1973年始先後頻布了一系列關於環境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如《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對外開放地區環境管理暫行規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文物保護法》,以及1992年巴西聯合國環發大會後發布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等等規定都不同程度地與旅遊環境保護有關,初步形成了一套環境行政管制體系。在對旅遊環境保護的實際工作中,旅遊行政主管與實業部門、環保行政主管與實業
⑶ 怎樣來發展旅遊
城市旅遊業已經在中國旅遊業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一些中小城市仿照大城市來確定自己的旅遊發展戰略,結果並不十分理想。那麼,中小城市如何發展旅遊業?我們認為,需要有適合中小城市特點的旅遊業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
培育和突出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是城市的競爭力。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更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體現在多個方面和多種形式。從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主要有歷史傳統文化特色、自然風光特色、民俗風情特色、地熱溫泉等休閑產業特色,等等。有好的旅遊資源,並不等於有好的景點和景區。旅遊資源僅僅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資源需要挖掘,特色更需要培育。把特色旅遊資源培育轉化為特色旅遊景點,是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的重點。
在培育特色景點上,首先,要把旅遊景點打造為精品。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把旅遊資源開發為具有獨特性,甚至惟一性旅遊產品。精品並不等於高檔和現代化。遊客遠離城市到深山老林,想看的是生態美景,目的是尋找 「野趣」,不是到那裡去享受城市的現代化和舒適感。
其次,城市風格與旅遊景點的格調要相匹配。景點吸引人的眼球,城市卻影響人欣賞景點的心情。一些中小城市雖然有獨特的風景,但是在景點開發和城市建設上,盲目模仿一些知名景點和建築的風格,千篇一律,外在的形象掩蓋了內在的特色。
第三,要完善旅遊景點的配套設施。主要是要降低到達景區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以及提高安全度和舒適度。這要求加強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
第四,用創意創造特色。旅遊資源往往不是獨有的。但是特殊的創造力卻能把資源優勢轉變獨特的旅遊項目。2005年是我國的「紅色旅遊年」,有關部門開辟了30條精品線路和100多個經典景區名錄。今年紅色旅遊異常火爆。但是有些城市在紅色旅遊線路上來點綠色(生態旅遊),搞「雙色」甚至「彩色」旅遊,收到了更好的火上加火的效果。
甘當配角,主動參與旅遊分工
甘當配角就是指中小旅遊城市要主動融入區域旅遊產業鏈條,參與旅遊分工。從旅遊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區域旅遊合作不斷加強。以「市場開放、客源互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原則的區域合作,已成為全球旅遊界的共識。國內的區域旅遊資源整合和區域旅遊合作也正蓬勃興起,三峽景區、長三角綠色旅遊通道、泛珠三角旅遊區域、京、津、冀首都都市度假旅遊圈以及環渤海旅遊圈等區域合作夥伴已先後形成。區域旅遊資源整合也成為2005年國內旅遊市場的主要看點之一。
中小城市很難成為遊客的直接目的地,它們主要是區域旅遊產業鏈條的一個節點。中小城市想要發展旅遊業,就要創造條件,主動接受區域內其他成熟旅遊景區在客源、推介、品牌、服務人員等方面帶來的外部溢出效益。最為關鍵是要把開發出來的旅遊景點和景區納入區域內的旅遊線路。另外,進行開放式的旅遊資源整合,跨越行政區劃限制,打破地方保護主義,通過市場機制建立一種利益合理分配,權責清晰明確,自我強制約束的協作機制。說白了,就是建立一種避免機會主義的機制,保證合作的長期性。
還有,要加強景區管理,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不能因為自己影響了整條旅遊路線的形象,拖了「後腿」。只有這樣,才能在分工中提高自己在整條線路中的價值和主導權。
努力完善旅遊產業鏈條
它與參與區域旅遊分工是不相矛盾的。完善旅遊產業鏈條,就是要求中小城市在區域旅遊鏈條中佔有更多的環節,讓遊客認為值得在這里度過更長的時間,花費更多的錢,使自己獲得更多的旅遊收入和增加值。
旅遊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主要是指它是一個發展很快並且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它的社會性、綜合性很強,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旅遊業主要停留在「看」的階段,還算不上「游」,主要靠旅遊景區獲得門票收入。即使遊客吃住在中小城市,也是把吃住當作必需品來消費,只要湊合就行。購物和娛樂消費支出就更加少的可憐。對於任何一個想把旅遊業當作支柱產業來發展的城市,都要不斷完善旅遊產業鏈條,把遊客吸引來,並且留得住,使其多消費。
首先,要擴充特色旅遊景區和景點的數量,使遊客可看的、可觀賞的東西增加,讓遊客真正「游」起來,而不是在城市的某個景點一掠而過。當然,增加景點一定要考慮市場風險,堅持寧缺勿濫,不搞濫竽充數,一個總趨勢是要從重點發展觀光旅遊景區向重點發展度假旅遊和專項旅遊景區轉變。
其次,要圍繞「游」發展相關產業,讓遊客吃出特色,住出品位,買得放心,玩得開心,也就是要把單一的觀光旅遊轉變為綜合旅遊,把過境游轉變為消費游。
第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開發一些特色旅遊產品。
細分市場,增強針對性
任何一個發展旅遊業的中小城市不可能面向所有遊客。它只能吸引某個具有大致相同需求的特定群體。這個群體就是一個細分市場。不同的劃分標准,有不同的細分市場。按地理環境來細分,可分為近程旅遊者和遠程旅遊者兩個細分市場。按照旅遊者本身的特徵來細分,可分為老年旅遊市場、中年旅遊市場、青年旅遊市場等三個細分市場。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要從自身的旅遊資源、區位、人力資源等優勢出發,瞄準特定的細分市場,針對特定的客源,提供旅遊產品和服務。
有研究表明,如果旅遊城市把鄰近地區市場作為銷售重點,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城市首要的旅遊細分市場是其周圍大城市的遊客。城市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對短程休閑旅遊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小城市要通過結合自身優勢,重點發展健康旅遊、娛樂旅遊、觀光旅遊、度假旅遊、體驗旅遊、科普旅遊等項目,吸引大城市的遊客。
另外,中小城市要留住本地區的休閑性遊客。要重點開發一些適合青少年的教育娛樂旅遊、主題公園旅遊、體驗生活旅遊等項目,通過開發家庭式的團體旅遊項目,留住本地遊客。
加強旅遊推介
旅遊推介就是旅遊產品的銷售過程,是旅遊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隨著城市政府逐漸認識到旅遊產業的重要性,各種旅遊宣傳廣告鋪天蓋地,各地爭先恐後地舉辦各種旅遊節。這些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很多推介活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此,要改進宣傳促銷手段。
第一,有人提出在宣傳促銷上要堅持「三取消、四藉助」。「三取消」就是要取消大轟隆、地攤式的宣傳,取消支離破碎、東拼西湊式的宣傳,取消沒有認真策劃、隨意性的宣傳。「四藉助」就是要藉助主流媒體,藉助網路力量,藉助節慶活動,藉助名人效應。
第二,通過與旅行商合作宣傳促銷。通過旅行商出遊的遊客比例是比較高的。對於那些以吸引遠程遊客為主的中小城市,更要加強與旅行商的合作,比如共同製作客源地宣傳資料、宣傳廣告,通過後者直接向客源地宣傳促銷。
第三,要推進誠信旅遊建設。誠信是旅遊業生存之本。中小城市提供的很多休閑類的旅遊項目,「回頭客」是其主要客源。更要下大力氣規范旅遊市場,提高旅遊服務質量。
第四,要以品牌拓展市場。旅遊產品的宣傳促銷一定要注重樹立品牌。當品牌被旅遊者認可後,旅遊產品的推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
中小城市旅遊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累積過程。現在很多城市政府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旅遊業發展目標,但是實施起來卻很困難,在景點的開發上容易出現半拉子工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科學合理的城市旅遊業發展戰略。
制定城市旅遊業發展規劃,首先,要遵循旅遊業自身發展規律,充分考慮旅遊資源、市場需求、配套設施、旅遊投資等各個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確定合理的旅遊業發展目標。
其次,要把旅遊業的發展放在更大的區域來考慮,既要考慮區域內的協作,更要考慮區域內「同質性」旅遊產品和服務帶來的競爭。在同一個區域開發相近的旅遊產品,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後導致整個市場萎縮甚至崩潰。這是制定旅遊業發展戰略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第三,要協調好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現在很多中小城市都在以發展旅遊業為契機,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改善城市環境。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除少數能以旅遊業為單一支柱產業的中小城市外,大部分中小城市需要其他產業來支撐城市發展。城市建設的投資必須要考慮其他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要注重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城市特色產業旅遊。 總之,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的新興行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一些具備條件的中小城市是能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城市振興的。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但是旅遊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它以人的流動和人的消費為基礎,以人的服務為根本,發展旅遊業對配套設施、區位優勢等方面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風險也是比較大。為此,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一定要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市場制宜,創新模式,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推動旅遊業的科學發展。本文鏈接: http://www.ly321.com/news/lvyoubaodian/2006_2_14_9_14_456738.htm
⑷ 如何發展景區旅遊
通過建設通往景區道路、住宿環境、餐飲環境,對於景區景點持續不斷改善,在一些有影響力的平台投放一些景區廣告,這樣才能發展景區旅遊吸引更多遊客
⑸ 怎樣開發旅遊景點
首先,打造景點的抄 設施襲,從軟體內含,精神,到硬體的道路休息點等,打造好以後 開始推廣,然後到各個旅行社去跑業務,和旅行社合作,讓旅行幫你向客人推薦景點,
最後在網路上大廣告,推過,這樣知道的人越多,你的生意越好
⑹ 如何開發旅遊的景點
旅遊資源開發主要問題:有限資源面臨市場迅速擴張的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加重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
⑺ 如何發展全域旅遊
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破除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牆,實行多規合一,實行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營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從景點景區拓展到全域。
⑻ 如何做旅遊景點規劃
首先請樓主清晰一下思路 , 圍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
旅遊發展規劃
旅遊區總體規劃
旅遊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旅遊區修建性詳細規劃
旅遊產業戰略研究
旅遊十一五規劃
旅遊區概念性規劃
城鎮規劃
風景區規劃
--------------------------------------------------------------------
《旅遊規劃通則》(GB/T18971-2003)6部分規定:
「旅遊發展規劃按規劃的范圍和政府管理層次分為全國旅遊業發展規劃、區域旅遊業發展規劃和地方旅遊業發展規劃。地方旅遊業發展規劃又可分為省級旅遊業發展規劃、地市級旅遊業發展規劃和縣級旅遊業發展規劃等。
地方各級旅遊業發展規劃均依據上一級旅遊業發展規劃、並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編制。
旅遊發展規劃包括近期發展規劃(3-5年)、中期發展規劃(5-10年)或遠期發展規劃(10-20年)。
旅遊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是明確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旅遊業發展目標,優化旅遊業發展的要素結構與空間布局,安排旅遊業發展優先項目,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旅遊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
全面分析規劃區旅遊業發展歷史與現狀、優勢與制約因素,及與相關規劃的銜接。
分析規劃區的客源市場需求總量、地域結構、消費結構及其他結構,預測規劃期內客源市場需求總量、地域結構、消費結構及其他結構。
提出規劃區的旅遊主題形象和發展戰略。
提出旅遊業發展目標及其依據。
明確旅遊產品開發的方向、特色與主要內容。
提出旅遊發展重點項目,對其空間及時序作出安排。
提出要素結構、空間布局及供給要素的原則和辦法。
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保護開發利用的關系,提出合理的措施。
提出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對規劃實施的總體投資分析,主要包括旅遊設施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旅遊市場開發、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投入與產出方面的分析。
旅遊發展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規劃圖表及附件。規劃圖表包括區位分析圖、旅遊資源分析圖、旅遊客源市場分析圖、旅遊業發展目標圖表、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圖等。附件包括規劃說明和基礎資料等。
旅遊區在開發、建設之前,原則上應當編制總體規劃。小型旅遊區可直接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
旅遊區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10至20年,同時可根據需要對旅遊區的遠景發展作出輪廓性的規劃安排。對於旅遊區近期的發展布局和主要建設項目,亦應作出近期規劃,期限一般為3至5年。
旅遊區總體規劃的任務,是分析旅遊區客源市場,確定旅遊區的主題形象,劃定旅遊區的用地范圍及空間布局,安排旅遊區基礎設施建設內容,提出開發措施。
旅遊區總體規劃內容
對旅遊區的客源市場的需求總量、地域結構、消費結構等進行全面分析與預測。
界定旅遊區范圍,進行現狀調查和分析,對旅遊資源進行科學評價。
確定旅遊區的性質和主題形象。
確定規劃旅遊區的功能分區和土地利用,提出規劃期內的旅遊容量。
規劃旅遊區的對外交通系統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設施的規模、位置;規劃旅遊區內部的其他道路系統的走向、斷面和交叉形式。
規劃旅遊區的景觀系統和綠地系統的總體布局。
規劃旅遊區其他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附屬設施的總體布局。
規劃旅遊區的防災系統和安全系統的總體布局。
研究並確定旅遊區資源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措施。
規劃旅遊區的環境衛生系統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
提出旅遊區近期建設規劃,進行重點項目策劃。
提出總體規劃的實施步驟、措施和方法,以及規劃、建設、運營中的管理意見。
對旅遊區開發建設進行總體投資分析。
旅遊區總體規劃的成果要求
規劃文本。
圖件,包括旅遊區區點陣圖、綜合現狀圖、旅遊市場分析圖、旅遊資源評價圖、總體規劃圖、道路交通規劃圖、功能分區圖等其他專業規劃圖、近期建設規劃圖等。
附件,包括規劃說明和其他基礎資料等。
圖紙比例,可根據功能需要與可能確定。
--------------------------------------------------------------------
⑼ 如何合理開發旅遊景區
如何合理開發旅遊景區
旅遊資源開發主要問題:有限資源面臨市場迅速擴張的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加重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
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
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
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
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
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
(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
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
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
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