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遊與科技融合
① 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回型升級提質增效答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② 我國當前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思路存在哪些問題
穩定性,已知性,掌控性
③ 簡要說明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意義。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對於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活動,其實質是體驗文化、尋找文化差異,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密不可分。據亞太旅遊組織「遊客願意支付的額外項目」調查結果,有60%的人願意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買單。文化和旅遊融合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
其次,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世界旅遊組織將文化旅遊定義為:「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發生的旅行。」濃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區域性最符合旅遊的本質特徵,成為旅遊發展的生命和靈魂所在。
再者,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都具有強關聯性、高滲透性、邊界模糊等特點。兩個產業互有交叉,文化產業為旅遊產業提供豐富的內容產品,旅遊則為文化消費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有力支撐。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在全球所有旅遊活動中,由文化旅遊拉動的佔40%,在歐洲超過50%。這說明,兩大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市場基礎。
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就是要藉助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用文化元素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品質和內涵,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發展業態,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拓展文化市場空間,促進文化消費和文化傳播。
(3)文化旅遊與科技融合擴展閱讀:
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構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文化與旅遊部門的機構整合,有利於形成協同發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
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台產業集群打造、龍頭企業培育、品牌項目開發、復合型人才培養、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積極推進旅遊區域合作,形成資源共享、市場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把文化旅遊產業真正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整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資源,規劃發展空間布局。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五大中心建設,《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已編制;
規劃設置了「兩核、三帶、三區、多點」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形成「兩核引領、三帶同進、區域聯通、特色鮮明、資源互補」的文化產業發展新局面。
第三,合理利用文化和旅遊資源創新發展模式。發揮新疆旅遊資源富集優勢,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數字傳媒、數字娛樂、動漫遊戲、數字音樂、互聯網服務等相關產業與旅遊產業相結合。
通過虛擬旅遊、場景再現等數字化體驗服務、互動服務,提升旅遊參與感。通過文化創意改造轉型升級現有的各類文化旅遊項目,加快智慧旅遊發展,延伸文化旅遊產業鏈,增強文化旅遊產品供給和營銷能力。
④ 運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分析國家推進文化產業與科技旅遊融合發展的合理性
可行
⑤ 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注意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文化與旅遊融合的作用、意義、必要性不少文章已經闡述的非常清晰,這里前瞻產業研究院淺議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注意和處理好的幾個問題。
一、需要認清文化和旅遊的性質,把握好融合的點和面,避免走入誤區。文化是一個寬泛的大概年,至今還沒有一個各方認可的確切定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文化帶有傳統性、民族性、地域性、唯一性特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
二、需要堅持一個方向。文化與旅遊融合既是一個工作任務,也是長期堅持的努力方向。
三、文化與旅遊融合需要一個突破口,切入點。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當今,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已進入新階段,旅遊產業依託文化魅力在快速發展,文化產業規模和種類也在不斷的擴大、延伸,文化與旅遊融合提法不如改為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更現實、更科學、更具指導意義。
四、文化與旅遊的融合需要一個強推力。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特別是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市場調節,一方面更需要政府的推動。
⑥ 文化與科技融合到底有多難
進一步促進科技與文化在各個層面的深度融合,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對於這二者的融合,充滿詩意的期待和預言是「兩粒種子,一片森林」。但實際上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卻並不順暢,有人擔心過分依賴高科技會迷失文化藝術的本體創造……文化與科技融合到底有多難?應該從哪些方面突破?本報近日走訪了中央歌劇院,探究科技怎樣讓舞台更繽紛。
1.提出需求 藝術想像力是靈魂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當代文藝工作者獻給祖國母親60周年華誕的禮物。如何能讓這部舉國製作的演藝大品牌走入尋常百姓中?中央歌劇院決定讓《復興之路》「瘦身」巡演,將原來3000名演員壓縮為200人,卻沒有影響演出效果,原因何在?模擬模擬、高保真視頻等現代舞台美術技術,再現了宏大場景,也更易和觀眾互動……這樣的改編,得到《復興之路》主創人員的認可,還簽下了6000萬元的大單,一年巡演100場。
像《復興之路》一樣,近些年,每一次重大活動和演出,都是藝術家提出創作思路和藝術效果,推動中國舞美技術走向的一個個新的高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閉幕式既讓世界「驚艷」中國藝術家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讓中國的舞美技術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分秒不差的大腳印煙花、巨幕卷軸、鳥巢碗沿的無縫對接……雖然已是三年多前的事,人們還記憶猶新……這就是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魅力。
而中國實景演出的創始人梅帥元,一年一部實景作品,共創造了8個全新的旅遊文化項目,均從當地的文化中找到主題,提出創作思路,同時融合先進的科技表達方式,可以說每一台作品都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物,取得了藝術和市場的雙豐收。
在大型活動和演出中,這些舞美的「塔尖」,中國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只要是藝術家想像得到的,技術就能千方百計地去實現,讓藝術想像之魂在舞台綻放,有的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然而,在整個舞美領域上,我國基本還處於「刀耕火種」或「釘子工程」作業方式。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直言中國舞美的現狀:「舞美的作業方式和裝修隊差不多,無數的小包工隊在承攬著地方與國家的各項演出工程,處於無標准、無認證、無價格體系的混亂局面。」
據文化部文化信息中心的數據,中國2011年的演出市場,各類大小演出場次共計155萬場,上規模的演出上萬場,產值高達300億元以上。其中,舞美方面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就占據了整個費用的50%以上。要表現「天安門」就要搭個天安門,要表現城牆就搭上一段城牆,工藝笨重,運輸拆裝耗工耗時,而且循環使用的周期短,不綠色也不環保。
傳統的布景製作成本高企、效果不佳,也嚴重製約了戲劇藝術的普及與推廣。專家認為,舞美的產業化、規模化勢在必行,應以新的發展方式推動舞台藝術的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讓更多的資源和資金用於藝術家的創作,打造更有想像力和藝術性的作品。
2.實現突破 技術集成是核心
歌劇演出中常使用的一個技術是追光,要把燈光打到演唱者身上,突出演員。原來追光時,燈光師站到最高處,危險性大,還要浪費時間去排練,當燈光師哆哆嗦嗦瞄不準時,極容易出錯。而引入成熟的GPS定位技術,在演員身上裝入感測器,演員走到哪裡光就自動跟在哪裡,不僅精準,還節省了不少時間和人力成本。
其實,許多技術已是成熟技術,核心是要將智能化、集成化的思路植入舞台,從而實現藝術家的想法。中央歌劇院在原創歌劇《辛亥風雲》的舞美環境中,就大量採用投影技術營造環境,可以瞬間讓舞台背景由一個小洋樓變為七十二烈士的黃花岡,大面積的投影產生出滿地黃花的悲壯效果,令人動容。
還有許多成熟技術已在別的行業廣泛使用,卻不能迅速進入舞台,是怎樣的力量阻礙了科技裝扮舞台?中國歌劇院文化產業中心主任杜錦分析,原來舞美的「小作坊」有其自身的市場和產業鏈,從設計、製作到導演都有「勢力范圍」和利益劃分,採用新的技術必然沖擊原來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次,隨著行業和專業的劃分,各專業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行業的鴻溝逐漸拉大,科技和藝術領域的專家「隔行如隔山」,對彼此的領域學習不夠、探索不足,必然加大融合的難度。
舞台是個集成的系統,集藝術創作、音樂、服裝、燈光、音響等多方面於一體。一出劇中有眾多的場景與氛圍轉換,為了不出差錯,這些系統和環節就要不斷磨合,需要時間合成連排,演出成本十分高昂。
中央歌劇院和北京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中央歌劇院數字化舞美工程聯合實驗室,試圖通過集成創新,借鑒其他領域的成熟技術,攻克與藝術融合的難關,探討演出舞美的變革。由他們開發的、被列為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數字化舞美科技應用研究》和國家級科技提升計劃項目《模塊化歌劇舞台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就是要研究解決舞台的智能化總控問題,讓燈光、舞美、大幕的各個部分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得到提升,省事、省時、少差錯,壓縮編排時間。
「引入數字化舞台技術後,未來的戲劇舞台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數字化舞美工程聯合實驗室負責人預言說,人們將在舞台上看到藝術與科技的高度融合的表演體系,既可以高度逼真地虛擬演員的形象,又能使得表演的內容交互可參與,使觀眾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3.完美融合 復合性人才是關鍵
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身兼數職,是指揮家,也是劇院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可謂名副其實的「復合性人才」。俞峰很重視藝術和科技的結合,作為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他認為:「文化與科技的跨學科交流,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形成新的素質,藝術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善於學習,關注科技進步。」
前段時間,北京市的科技周上有一群特別的觀眾,他們是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他們每個館都認真地看,了解科技最新的發展,去尋找可以為藝術融合的技術和靈感。俞峰對這次科技周上看到的「海上平台」技術念念不忘,又儲備了一個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介質,「這相當於一個人工島,以後有海面的表演時,可以用它當一個支點。」
「文化與科技融合關鍵要有人去做、去嘗試、去實踐、去把一個個想法變為現實。」俞峰深有感觸地說,融合需要有智慧和思路,去打破學科界限,找到新方案,這樣不斷學習、想像、發現、借鑒、貫通,就會像化學反應一樣,不斷碰撞出新創意、新項目,以前想到做不到,現在想到也能做到。為了更好地做好藝術服務、做強文化科技,中央歌劇院注重舞美藝術的科技能力的培養,專門請了數字軟體應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高科技專家來講課,培養文化科技人才,訓練他們善於聯想和融合的思維方式。
4.產業延展 拓展運用靠創意
就像軍事上的許多科研成果可以轉換為民用的一樣,舞台演出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廣泛運用,把舞台景觀變為城市的景觀。現在許多城市要「亮」起來,但「亮化工程」中,部分建築照明缺乏藝術性、雜亂無章,既造成了光污染,也不利於節能減排。中央歌劇院將在一個城市做出「樣板房」,把城市當作一個大舞台,通過藝術家的參與,產學研結合,把城市的雕塑、燈光、景觀融為一體,為城市營造藝術的氛圍,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橫向聯接了科技、文化、經濟三個縱向垂直的鏈條——中央歌劇院依託自己的舞美領域的科技文化實力,未來的產業化增長點是向全國提供藝術服務。他們希望,用創意把藝術的審美貫穿和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城市街景藝術、廣告設計理念、包裝藝術、游戲情趣,把人們內心的精神需求挖掘出來,實現生活藝術化,追求幸福感。
為了促進自己研發的技術在更廣闊的領域應用,中央歌劇院與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把自己研發的新技術申請專利,並在公開市場掛牌交易,讓文化與資本、企業對接。俞峰說,這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文化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由「上門討飯吃」、「等米下鍋」、「東拼西湊」的解決資金問題變為專業化、市場化運作。
技術在手、創意由心,從舞台擴展到城市生活,把對美、對藝術的追求放大到城市,生活因此而更精彩。
鏈接
舞美科技產業化發展前瞻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高科技數字化舞美科技應用研究的方向是當今國際藝術科技領域發展的前沿,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將聲、光、電、形、影、音等高新技術融為一體,將數字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文化藝術創作工具,將電影、動漫藝術、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舞台場景實現在舞台表演中,實現舞台全方位智能化控制能力提升,已是舞美科技產業化的現在進行時。
針對在虛擬和現實混合空間中,人機交互和可視化問題,通過提供感官符合的視覺效果和虛擬交互能力,提高表演製作能力,增強數字表演的藝術表現效果,在現場表演中真正實現「虛實結合、虛即是實、實即是虛」的境界,從本質上增強數字化表演的藝術表現能力。利用三維數字投影系統,實景虛擬影像的結合及全虛場景的利用,因不受場地空間因素的限制,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來自由調節舞台空間,表現效果更為優美、逼真,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帶給觀眾一種融入體驗式交互真實感。
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更不需人們佩戴任何偏光眼鏡,在完全沒有束縛的情形下,可以盡情觀看3D的幻影立體舞台特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使表演更具有強烈的縱深感。
在不遠的將來,在強大的實時計算平台的支撐下,現場表演與視頻、全息舞台、燈光音響系統互連、高效實時智能呈現;創意編排全程數字化、系統化;網路劇場與現場演播廳實時三維虛擬交互轉播;導演系統、舞美視頻、模擬技術三方面將更加融合。共同提高數字表演的智能水平已成為現實,多學科融合的數字表演技術體系將不斷豐富完善,將更好地服務於文藝演出、數字電影、動漫在內的數字舞美科技產業,將大大修正彌補傳統舞台、道具、布景製作、表演方式的缺陷。
⑦ 如何實現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兩個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進一步強化融合即是發展的理念。一方面,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通過對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利用,融入到旅遊產品和服務當中,讓遊客在不斷體驗、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傳播文化,有利於推動旅遊目的地文化的交流和價值的實現,擴大文化影響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旅遊產業的融合,是實現旅遊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選擇,只有將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景點外觀和文化內涵的統一,才能使旅遊產業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⑧ 文化和旅遊未來如何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但並非所有文化都可以拿來做旅遊,也並非隨隨便便就可以轉化為回有文化影響力、有市場答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和品牌。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文化做旅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文化要有足夠影響力。文化影響力有多大,市場吸引力就有多大,當然還有一個前提,這個人物是有正面導向作用的。
其次,文化要便於活化為產品。文化轉化為產品有三種路徑,文化需要從書本中走出來,從歷史中走出來,從傳說中走出來,這是一個文化物態化、活態化和業態化的過程。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遊文化精品。從歷史文化中提煉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人們喜聞樂見的元素,將其融入到旅遊產業之中;結合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鮮明的旅遊文化景觀,豐建設旅遊文化街區、文化創意旅遊園區、旅遊文化綜合體。
⑨ 如何讓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
(1)(4分)經濟信息:2011年中國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比十年前有了巨大進步;版但與創新性國家相比還有權很大的差距;研發投入佔GDP比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速度等方面與創新性國家也有較大的差距。(2)(16分)①創新驅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②創新驅動有利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提升國際競爭力;③創新驅動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④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