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園旅遊發展
1. 森林公園的新型旅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旅遊業的發展和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森林旅遊開發日益受到重視,森林公園也應運而生,而且發展十分迅速,已達到相當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園的建設不僅開發了旅遊資源,增加了經濟收入。還對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森林資源的持續利用做出巨大貢獻。
森林是一種很有價值的資源。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它不僅能為社會提供木材和林副產品,而且還具有多種功能,尤其在防止污染,保護和美化環境方面更具有突出作用.但是,世界各地的森林資源正日趨減少,人類的生存資源正在受到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各國的林業工作者正在做出積極努力,一方面採取各種措施大力保護森林;另一方面尋求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途徑,使森林發揮盡可能多的利益.
利用森林環境開展各項旅遊項目,是在不採伐,或少採伐、不破壞森林的條件下發揮森林效益的一種方式。這種利用方式越來越受到各國人們的歡迎和重視。在森林的環境中,不僅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尤其在一些針葉林中,還有大量的負離子,它能消除人們的精神疲勞,促進新陳代謝。 我國森林旅遊資源豐富,且發展初具規模。但從發展過程及現狀來看,我國森林旅遊產業仍然存在經濟效益 不明顯,政府主導功能弱化等問題,鑒於此本文提出一些對策。
一、深化生態意識,加強政府引導
森林旅遊作為生態旅遊的一種,它構成了我國生態旅遊的主體。森林旅遊不同其他旅遊,它的主體應該包括旅遊者、旅遊經營者和政府決策者三個方面,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從旅遊者的角度說是一種高層次的旅遊活動,是旅遊活動的一種高級階段,同時這種旅遊又分為由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對旅遊開發經營管理者來講,則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先進的旅遊開發經營管理思想和理念,是一種旅遊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模式;對我國政府部門來講,是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以保護自然和社會環境,保護原生和諧的傳統文化,發展地區經濟,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讓居民和旅遊者在受益和休閑遊憩活動中得到教育,並最終自覺保護環境的一種生態經濟型系統工程,是實現森林旅遊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而政府作為森林資源的管理機構,森林旅遊的發展要實施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戰略,政府主導並非政府直接經營管理,而是要為森林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重視旅遊地形象建設和產品開發
建設旅遊地形象,第一步要進行形象整合。形象整合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觀念來提煉主題,設計鮮明形象的過程。形象整合的第一步是確定形象載體。森林風景資源或森林風光資源不僅僅表現為森林、園林、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等多姿多彩的景象,而且森林中往往蘊涵許多自然、人文景觀,與山、水、泉、瀑、洞、峽、寺廟、古墓、歷史遺跡、名人游蹤等相互映襯,但對森林資源豐富地區而言,首先,要考慮自然風光,因為,森林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植物物種、山勢都體現出不同,同時在周圍地區至全國范圍進行比較分析,選擇特色鮮明的擔任形象使者;其次,從當地物種的演化歷史和現存物選擇珍奇特異物種作為形象使者;再次,利用人文景觀、歷史跡蹤和自然景觀緊密結合的優勢來展示區域旅遊形象。形象整合的第二步是藝術加工過程。主要是結合市場導向,以規劃專家為主體,進行巧妙構思與創意,如形象定位和主題詞設計等。接下來要對形象載體進行精心設計,凸顯它的唯一性、獨特性,使旅遊地吸引力增強,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場與國際旅遊市場結合。
旅遊產品的開發要以市場為導向,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產品結構,改變產品結構單一的局面,使森林旅遊的活動內容多樣化,除觀光旅遊產品外,開發文化含量較高的旅遊產品,如利用動植物資源、空氣負離子資源、宜人的氣候資源、潔凈的水資源以及新鮮的空氣、寧靜的環境等開發靜養場、森林浴、康健步道、眼睛保健中心、足道館、運動和平衡神經鍛煉場、森林療養所等;增加參與性、健身性、挑戰性的專項旅遊產品開發以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諸如野營、徒步越野、攀高登山、垂釣、水上娛樂等一系列較為古樸原始的健康游樂活動,同時注意加強特色旅遊紀念品的設計。 由於森林公園是新生事物,人們對「森林公園」這一名詞的真正含意並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園」人們並不生疏,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娛樂消遣的公共設施,而森林公園卻不能理解為「森林」和普通意義「公園」的簡單疊加,而是有特定的含義,森林公園中的「公園」為一專有名詞,來源於國外的「國家公園」(NationalPark),而國家公園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自1872年美國建立「黃石國家公園」後,「國家公園」一詞就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使用,盡管各自的確切含義不盡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類自然保護區。鑒於國家公園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IUCN(世界自然保護同盟)第十屆大會作出決議,對國家公園進行定義,明確規定國家公園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徵:
1、區域內生態系統尚未由於人類的開墾、開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變,區域內的動植物種、景觀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學、教育和娛樂的意義,或區域內含有一片廣闊而優美的自然景觀。2、政府權利機構已採取措施以阻止或盡可能消除在該區域內的開墾、開采和拓居,並使其生態、自然景觀和美學的特徵得到充分展示。3、在一定條件下,允許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娛樂為目的的參觀旅遊。
以上三個特徵正是區別普通的「公園和「森林公園的關鍵所在。顯然,國家公園強調其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科學意義的特徵,這是普通的公園所不能具備的,而森林公園卻基本具備了上述三個特徵。森林公園的景觀主體是森林植被,多為自然狀態和半自然狀態的森林生態系統,常常擁有比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該區域已由地方政府劃出,給以特別的保護和管理,並主要用於開發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娛樂為目的的旅遊活動。因此,我國的森林公園相似於國外的國家公園。應該指出,國家公園是一類保護區的總稱,擁有多種景觀類型。森林公園的景觀特徵是森林植被,它僅為國家公園體系中的一種景觀類型,除森林公園外,國家公園類型還應包括地質公園、海洋公園、草地公園、荒漠公園、濕地公園等。
2. 國家森林公園管理條例允許進行旅遊開發嗎
國家級森林公園不屬於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指對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的自然環境和版自然資源進行特殊保護權和管理的區域。區內嚴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嚴禁一切生產性經營活動。保護的對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瀕危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區,水源涵養區,有特殊意義的地質構造、地質剖面和化石產地等。自然保護區不能有人為的直接干涉,任自然流程正常進行,包括特定時間內的-些自然作用,如自然火燒、群落自然演替、自然病蟲害、風暴、地震等。 國家級森林公園內可以進行適度的營利性旅遊開發,比如說收門票,另外不少森林公園內還有燒烤,發生火災也有人救火,所以不符合自然保護區的定義,因此國家級森林公園不屬於自然保護區。
3. 畢業論文:題目:基於旅遊發展的嵩山森林公園森林景觀分析 求資料!!!
你可以根據主要植物的名稱去找它們介紹(一般網路能找到);以下是搜索到的嵩山植被情況,不知道是否可以幫助你?
嵩山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覆蓋率達65%,嵩山共有維管植物147科、643屬、1540種。其中蕨類植物21科、36屬、70種;裸子植物5科、9屬、10種;被子植物121科、598屬、1460種。嵩山位於暖溫帶南部,植物區系成分以溫帶成分為主。由於嵩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東西、南北植物兼容並存,具有明顯的過渡特徵。
嵩山植被可以劃分為5個植被型,31個群系。山地地帶性植被由北溫帶的溫性樹種組成。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梁脊和丘陵地帶,主要有栓皮櫟林、化香林和毛黃櫨灌叢、野山楂灌叢傘花胡頹子灌叢、歐李灌叢、荊條灌叢。溝谷主要有黃檀子林、玉鈴花林和黃連木、千金榆、大果櫸、欒樹、山合歡等組成的雜木林。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林地主要有槲櫟林、槲樹林、短柄梔林、山楊林、黃檀林。山頂草灌叢主要有霞草、風毛菊、鴉蔥、鼠麴草、打火草、蓬子菜、野古草、獲、大油茫、野青茅、披鹼草以及嵩屬植物構成。
嵩山野生植物豐富。①用材植物:木本植物338種,其中喬木141種。它們是組成山區森林植被的建群種和優勢種,也是用材植物的主要資源。分布數量較多,蓄積量較大的主要有栓皮櫟、麻櫟、化香、短柄梔、槲櫟、側柏、洋槐、油松、欒樹、黃檀子、鵝耳櫪、大果櫸、山槐等47種。②野果植物89種。其中,野山楂、湖北山楂、板栗、河南海棠、歐李、傘花胡頹子、小果薔薇分布廣泛,貯藏量較大,是該區果品和釀造業的主要資源。③觀賞植物316種。在該區分布數量多,觀賞價值大的有165種。如杜鵑、滿山紅、湖北海棠、山荊子、河南海棠、黃櫨、白鵑梅、山梅花、珍珠梅、三裂綉線菊、絡石、爬行衛矛、天目瓊花、全裂翠雀、秦嶺翠雀、華北耬斗菜、流蘇樹、合歡樹、紫丁香、玉鈴花、千屈菜等。④其它植物207種。
古樹名木繁多,是嵩山的又一道風景線。嵩山景區現有古樹679株。其中樹齡在1000-3000年以上的450株;100-1000年的229株。這些古樹主要分布在寺廟內,其中中嶽廟漢、唐、宋以來的古柏就有333棵,少林寺內各種古樹136棵,嵩陽書院內的兩棵"將軍柏"是國內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主要樹種有側柏、銀杏、娑羅樹、國槐、榕桐、女貞、檀子樹等。
4. 森林公園景觀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我們針對於森林公園景觀總結出了以下的趨勢
從人工硬質景觀向生態景觀發展
現有景觀設計理論大都以人工景觀為主,以人為核心,以人工建築為重點,自然景觀只是作為背景。生態景觀設計則運用生態倫理學的觀點,把人、動植物、自然環境— — — 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所有自然物視為大自然中相互平等的組成成員;景觀設計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為必備前提,關注生物多樣性問題;設計以滿足當代人的景觀需求而不損害未來人類的景觀需求為目標。具體措施有建立生態旅遊村、設計生態建築,恢復地帶性植被景觀而不隨意引種異地植物,控制狩獵和投食等將干擾生態平衡的景點項目和行為,設計和提倡能減少污染的生態型旅遊消費方式等。
2.從單一景觀向整體景觀設計發展.
現有景觀開發大都是孤立地對某一個景觀元素進行設計,忽略了其它因素。整體設計則是對公園景觀進行全面分析和設計 ,是多目標設計。既為區域內的風光進行設計,也為公園內影響景觀的保護手段、管理措施、服務方式、廣告宣傳等進行設計。
3.從盲目求大求全向主題特色發展
森林公園在早期的景觀開發中,對景觀資源不分重點平等對待的現象。自然山水、人工亭台、 宗教建築、樹木園、盆景園、動物園、狩措場、民俗風情等各類景點不分主次,應有盡有,甚至把人們能想像的任何景觀與旅遊項目都列入規劃設計之中。求大求全, 形成主題分散、毫無特色、雜亂無章的景觀組合。經過10多年的摸索總結,景觀設計已逐步走出大而全的誤區。設計中更注重對森林公園資源特色和客源特點的分析,以此確定公園的主題目標和個性特色。在設計中全面圍繞主題,從風景建設、道路、植被、風土民情等景觀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公園保護、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都緊扣主題展開,使公園景觀主題在任何一處都得以充分體現 ,形成不與其它森林公園雷同的獨具個性的景觀特色。
以上是由我們「遠景設計研究院「(四零零-零二三-二二零六)所總結出來的趨勢,望採納!
5. 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遊開發
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資源豐富,是中國待開發的旅遊名勝風景區版。其可開發的五大旅遊權項目:
1)原始森林及高山瀑布群;
2)野生動、植物觀賞及森林狩獵;
3)森林滑雪及冰雪娛樂;
4)激情漂流及競技攀岩;5)游湖及水上樂園。
國家重點工程蓮花水電站,形成庫容41.7億立方米,長200里,面積133.3平方公里的蓮花湖,使她更錦上添花,成為人們觀光旅遊,尋覓革命蹤跡想往的勝地。
市場分析: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東連綏芬河、虎林兩大開放口岸,西通省城哈爾濱,南臨開放城市牡丹江,北接東北亞聯運港口佳木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由於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距鏡泊湖風景區較近,且二者都是以湖光山色為主,旅遊可互促互進。鏡泊湖風景區年遊人為100萬人左右,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初期預計或吸引三分之一遊人來此游覽,到2010年可接待遊人200萬人。
投資規模:投資總額4909萬元,固定資產 4739萬元,流動資金170萬元。
效益分析:年銷售收入2400萬元,年銷售利潤1307萬元,年銷售稅金112萬元,投資利潤率25.2%,投資回收期 6.4年。
6. 森林公園發展競爭力的概念是什麼有沒有一個體系來說明競爭力
具體可鏈接到以下網點查看:http://..com/question/22104027.html?si=1森林生態旅遊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遊形式,也是當前旅遊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環境及為公眾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強。森林生態旅遊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已成為世界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熱」將在全球興起。現在人們為我國旅遊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時,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因此,必須對森林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森林生態旅遊的法製法規和管理措施,並使森林生態旅遊成為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森林生態旅遊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遊,旅遊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旅遊方式[2]。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其發展應與自然和諧,並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並且森林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森林生態旅遊必須強調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遊目的和旅遊的持續發展。
1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資源的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群落類型繁多。從80年代開始,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體的森林旅遊業在我國悄然興起並獲得長足發展。據了解,目前全國各級森林公園有800餘處,其中國家級270處,總經營面積達720萬公頃,年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娛、購的一條龍服務體系。此外,1995年在全國4萬多個國有林場,99個自然保護區,119個風景名勝區中,也有大部分已開辦了森林旅遊項目。從黑龍江的北極村到海南的尖峰嶺,我國森林公園跨越了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5個氣候帶,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類型的森林景觀資源,為人們進行觀光、避暑、野營、度假、科考、探險等活動提供了適合場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1995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遊客3000多萬人次,森林旅遊綜合收入達4億多元[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0年底,我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發展到1276處,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44%,還擁有1億hm2的森林公園,並已建成了近1100個森林公園[4]。另外,目前全國森林公園擁有賓館、飯店、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約40萬m2,接待床位10萬多張,游車、遊船4000餘台(艘),主要游路15萬km,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基本滿足需要。森林旅行社和森林旅遊公司約1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的森林旅遊直接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接待森林旅遊人員6000萬人次[5]。這為開辟我國森林特色旅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我國廣袤的林區內,分布的高等植物達32萬種,還鳥類、獸類、爬行類和兩棲動物近2千種[6]。還有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歷史遺跡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溫泉、林草、花卉、珍禽、異獸,輔以沙漠、草原、江河、湖泊等,對遊人充滿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營、騎馬打獵、採集標本、游泳釣魚、繪畫攝影、休息療養等,這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的旅遊內容是其他大眾旅遊所不能替代的。
2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所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已近2500萬人次,每年旅遊收入近1.2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時間較短,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使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
2.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生態旅遊熱的興起和不計成本或少計成本而引發的森林旅遊利潤虛增,促使許多地方紛紛把森林生態旅遊確定為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但許多地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盲目投入後遊人甚少,收不抵支,難以維持經營,也無法保護資源,造成許多不可再生旅遊資源的損害[7]。某些景區不研究旅遊生態容量,在特定的節假日遊客大量進入後,由於無合理安排,遊人四處踐踏,破壞了資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狀態,一些資源因遊人過量而失去原有特質而逐漸喪失欣賞價值。
2.2旅遊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旅遊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遊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 使遊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遊資源退化[8]。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長江為例,上游大量興建旅遊設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態林遭受濫砍濫伐,覆蓋面積減少,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嚴重,影響下游的水質,遊客很難看到「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的美麗景色[9]。
2.3遊客時空分布不均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於受氣候,節假日等原因的影響,遊客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如黃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僅佔10.08%;極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極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10]。由於遊客時空分布不均和遊人不良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遊客增多,旅遊活動的頻繁和分布的過於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質和生態資源的變化,特別是由於遊客的不良行為會影響樹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遊旺季遊人遺棄在風景區的食物改善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促其取食無慮,繁殖加快,而到了旅遊淡季,因遊人減少,靠遊人遺棄食物難以為繼的動物只好啃食樹皮度日,對植物產生危害;
第三、由於游覽步道寬度難以滿足超載時段遊人的需要,大批遊人踐踏步道兩側地面,不僅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2.4 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內,每年接納的生活污水達304. 56萬t;作為「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景區內每年約有6000t經營垃圾、2000t旅遊垃圾、25萬t污水,生活區內水體大腸桿菌超標15倍,細菌總數超標22倍,而景區內每年燃放的鞭炮則多達2億多響[11]。甚至喜瑪拉雅山上也有各類垃圾,旅遊部門不得不花巨資處理這些廢棄物[12]。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2.5 專業旅遊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遊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遊則難以開展[13]。由於從事森林旅遊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遊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肅省林業廳組織了首屆森林公園導游培訓班,參加的49名學員中僅有5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0%,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遊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徵性的介紹,致使旅遊景點不能引起遊客的興趣,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感覺,其餘從業人員整體服務意識不濃,服務質量不高,違約經營,坑蒙欺騙遊客的現象時有發生[14]。
由此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3 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15]。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16]。
3.1 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持增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17]。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劃,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18]。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19]。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它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3.2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系統[20]。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1]。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監督。並通過法律杠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范旅遊市場的目的[22]。
3.3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里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沖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地矛盾[23]。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24]。
3.4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我國已加入WTO,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25]。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為主線,多業並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遊產品的差異化,旅遊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規劃設計時,應反映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追求和願望,並加強配套建設,配備相應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統籌規劃,重點安排,精心設計和打造,將其建成森林生態旅遊的典型區、精品區,為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和發展模式。
3.5 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26]。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27]。 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28]。
3.6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並規定旅遊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遊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於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29]。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遊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內容多樣化[30]。
綜上所述,有政府的參與扶持,有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證,森林生態旅遊業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也一定會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張逸. 森林生態旅遊的開發與可持繼發展策略的研究[J]. 林業經濟問題,2002,(1):57-59.
[2]池麗月.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策略[J].林業經濟問題,1999,(1):37-40.
[3]鍾新民. 森林生態旅遊開發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3):74-76.
[4]可 亭.國森林旅遊資源[J].中國林業(森林旅遊專刊),2001,(4):8-10.
[5]陳秋華.試析我國森林旅遊產業發展對策[J].生態經濟,2000,(4):58-61.
[6]劉紫青. 試論森林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J] .林業經濟問題,2002,(2):122-124.
[7]李肇榮. 廣西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 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2):35-36.
[8]陳逢珍. 試論旅遊業持續發展的若干問題[M]. 林業經濟問題,1998,(2):22-24.
[9]田世政.西部大開發與三峽庫區旅遊業發展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5):101-107.
[10]黃成林.黃山九華山客流季節分布和國內客源市場比較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2(4):351-354.
[11]伊少華,何 平,童顯德.林旅遊資源開發要走可持續利用之路[J].森林旅遊,1998,(試刊號):12-13.
[12]羅美安,向風行.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3]傅岳瑛,劉 琴. 我國西部生態旅遊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103-106.
[14]王曉春,蘆維忠. 甘肅省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發展對策[J].開發研究,2001,(3):63-64.
[15]羅美安,向風行.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6]趙新民 楊松茂 馬 蘭. 陝西生態旅遊發展的現狀分析[J]. 陝西經貿學院學報,2000,(1):40-43.
[1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38-45.
[18]馬澤斌. 淺談國有林場開發森林生態旅遊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 經濟林研究,2001,(3):63-64.
[19]王爾康.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護[J].旅遊學刊,1998,(2):14-16.
[20]楊桂華.生態旅遊的綠色實踐[M].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28-32.
[21]葛漢棟. 湖南實現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M].湖南林業科技,1999(4),1-7.
[22]張濟民.生態旅遊與湖南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J].旅遊調研,1998,
(10): 16-18.
[23]包國章,李向林,謝忠雷,等.淺談生態旅遊德利弊與政策導向[J].中國環境管理,2001,(1):71-75.
[24]賈振虎,吳應建,劉永紅.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遊的前景與對策[J]. 山西林業科技,2002,(1):39-42.
[25]於法穩,尚傑 實施生態旅遊認證的緊迫性[J]. 生態經濟,2002(5):48-50
[26]張秋根,萬承永,熊冬平 南昌市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 林業資源管理,2003(3):20-23.
[2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148-150.
[28]吳楚材 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建設[J] 中國地理,2000(11):43-45.
[29]徐嵩齡.西藏旅遊業建設面臨的14個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87-91.
[30]李晴 發展重慶的森林旅遊[J].生態經濟,2002(6):48-49.
7. 簡述森林公園旅遊開的優勢有哪些
你都說是森林公園了,優勢就在於它本身的自然生態系統,有山有水無污染無破壞。
8.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遊開發策略
生態 和諧 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9. 森林公園可以怎麼進行旅遊規劃開發
以自然生態為主,現在都要環保低碳綠色,
讓植物盡可能的自然生存,讓人們能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安靜,舒心。
特別是對於長期在大城市裡生活的人來說,這樣的環境一個非常好的旅遊點。
娛樂場所建議建設在森林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