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黃河旅遊資源文化

黃河旅遊資源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2-16 18:13:59

⑴ 黃河中上游文化有哪些

1,馬家窯文化
2,裴李崗文化
3,齊家文化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版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權。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裴李崗文化是中國河南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裴李崗文化是漢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
齊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已經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齊家坪遺址1924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

⑵ 歸納黃河中下游旅遊區的旅遊資源特徵有哪幾個方面

黃河中下游平原的交匯處,是黃河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里刀耕

⑶ 關於黃河的文化資料

黃河諺語、成語詩句、名句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發黑無緣。

渡黃河詩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檝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覩人行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涼洲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不到黃河心不甘。
說 盡 黃 河 只 為 水(諺語)
意 思:比 喻 說 了 多 少 話 , 只 有 一 個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爭 辯 了,~,還 是 對 我 有 意 見。

•跳進黃河洗不清。
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成了"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看來他是不 到黃河心不死。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句詩說的是黃河從西方遙遠的天邊奔騰而來,又滾滾東逝入海。今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黃河下游的"懸河"現象。"懸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稱"地上河"。懸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開闊、比降不大、水流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上升,為防止水害,兩岸大堤亦隨之不斷加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黃河至下游後,每年大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於下遊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黃河下游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懸河"。現在黃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縣的曹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了。"由於河道高出地面,一般來說鄭州以下的黃河下遊河道成了淮河、海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黃河兩岸已不屬於黃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砥柱山其實是一巨石,位於黃河三門峽段的急流中,是一個石島,人稱"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黃河水到峽谷中被兩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沖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離開三門峽谷,場景驚心動魄。過去黃河水運發達,曾為航船要道。但在三門峽段,常有觸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稱。後船每行至此,船夫們便下船用纖繩拉過。傳說中的砥柱石,是用來鎮定河水波瀾的,在船夫們的眼中,砥柱石卻是一座航標。石上原刻有"照我來"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駛來。船隻要朝它駛來,眼看要撞上時,砥柱前面的波濤回過水來,正好將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黃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驚人的抬升運動中,躍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塊邊緣發生斷裂褶皺,形成階梯狀地貌,原來廣泛分布的湖泊匯集成河。一條由湖泊匯集而成的大河隨之奔騰而下,形成地質構造史中驚心動魄的一幕。
之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是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黃河與我國其他江河相比,有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水少沙多。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的1/17,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內人均水量59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5%;耕地畝均水324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7%。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造成下遊河道嚴重淤積,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約10厘米。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合沙量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時空分布不均。
黃河水量的60%來自蘭州以上,秦嶺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來自河口鎮至龍門區間與涇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區。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場暴雨洪水。這種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給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三是地上懸河。
由於長期泥沙淤積,目前黃河下游堤防臨背懸差一般5~6米。灘面比新鄉市地面高出約20米,比開封市地面高出約13米,比濟南市地面高出約5米。懸河形勢險峻,洪水威脅成為國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災害頻繁。
黃河北抵天津,南達江淮,洪水波及范圍達25萬平方公里,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慘重損失。同時黃河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給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長期難以恢復。由於洪水災害頻繁,歷史上黃河洪水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黃河情況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餘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遊河床善淤,善決,善徒。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
據史料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0餘次,該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幹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工程浩大,總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訊的威脅,減緩下遊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於城市及工業供水、灌溉和發電。工程於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開工,於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用於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的投資達80多億元,完成各類土石方14億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當於建造13座萬里長城。群眾投勞近5億工日。依靠防洪工程體系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已連續奪取50年黃河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偉大勝利。
確保黃河歲歲安瀾,不僅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也十分巨大。據綜合分析計算,黃河下游50年不決口,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近4000億元。避免人員傷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環境惡化、影響社會穩定等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目前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處,提水工程2.9萬處,幹流設計引水能力已超過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及下游沿黃地區灌溉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1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1億畝,增長了8倍,其中寧蒙河套灌區、汾渭灌區和黃河下游引黃灌區這3大片灌溉面積佔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佔80%。灌區農業增產效益顯著,在約佔耕地面積45%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70%以上的糧食和大部分經濟作物,許多灌區已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棉基地。
黃河下游現共修建引黃涵閘94座,引黃灌溉和抗旱澆地面積達3600多萬畝,平均年引水量近100億立方米,豫、魯兩省沿黃20個地、市的百餘縣用上了黃河水。
黃河水資源利用范圍,已從過去主要用於農田灌溉,轉為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沿河蘭州、包頭、鄭州、開封、濟南、東營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礦企業,均以黃河為主要水源。農村2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也靠黃河供水得到解決。還建成了引黃濟青(島)、引黃濟衛(河)等跨流域調水工程。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共580億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高達53%,與國內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屬較高水平。據綜合分析計算,建國50年來,引黃灌溉、供水的直接經濟效益達6000億元。
防洪歷史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黃河歷史的真實寫照和區別於其他河流的顯著特點。因此,在黃河下遊河道的變遷史上,就有了源於下游決口改道而帶來的多個黃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稱《禹貢》河道)、西漢故道、東漢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時期,從大禹治水開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餘年,是黃河史上有記載以來最早的一條古河道。
黃河水神與靈物的傳說
黃河水神,由來已久,但歷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體名稱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與致祭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史籍上記載的黃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記載上有「冰夷」、「馮夷」、「無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靈一類的自然崇拜,後來漸漸變成為人格化的水神。
他們說,有個叫馮夷的人,被黃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天帝聽說黃河危害百姓,就封馮夷為黃河水神,稱為河伯,治理黃河。
大禹,是國人最崇敬的歷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無私奉獻精神,更是為世人所無限敬仰。透過現象看本質,其真正意義卻在於:首先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真正創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黃河歷1400餘年無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後的黃河河道也被世人認為是最佳的河道,並長期影響著後人的治河活動。
伴隨著大禹治水的傳說,人們有時也把大禹當作黃河水神來敬奉。
鄭州一帶民間有《河伯授圖》的傳說,說是河伯馮夷受命治理黃河,但操勞一生沒有把黃河治好,到年邁時,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畫了一幅黃河水情圖,又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大禹,將水情圖交給了他。大禹根據河伯授給他的這一幅圖,疏通水道,終於治理好了黃河。
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繼河伯之後的黃河水神。河南武陟縣嘉應觀,最高的建築是禹王閣,閣內塑禹王鎖蚊像,而且站在閣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黃河。開封城東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銅像。山東濟南龍洞山,舊名禹登山,傳說為大禹治水登臨處。
黃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九曲
黃河的彎多,素有"九曲黃河"的說法。黃河在黃土高原轉了許多的大彎之後,呼嘯奔騰遠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遊民歌還在我們耳旁回盪:"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說明黃河的彎曲多。黃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彎曲,幹流的主要大彎有6個,小彎更多了,大多在黃土高原。大彎中,180度的大彎有3個,90度的大彎有2個,45度大彎有1個。而黃河總的走勢就構成一個"幾"字型的大彎,總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東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僅為2068公里,但實際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⑷ 黃河金三角運城是華夏文明發源地!好好重點開發下旅遊資源!

運城:黃河金三角正在崛起的新興城市

運城,古稱河東,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全市轄1區2市10縣3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人口500萬人。2000年10月撤地設市。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有4000萬年前的中華曙猿化石和183萬年前人類最早用火遺址;這里流傳著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後稷教民稼穡等優美傳說;這里曾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王朝初期的都城;三國名將關羽,思想家荀況,史學家司馬光,建築學家傅說,水利學家李冰,教育家王通,戲劇家關漢卿,文學家柳宗元、王勃、王維、王績、王之渙,以及開中華民族商貿先河的春秋商人猗頓等傑出人物都是這里人;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的聞喜裴氏家庭,曾出現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全市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景點1600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112處。有馳名中外的中華祭祀聖地後土祠、中國死海運城鹽湖、武廟之祖關帝廟、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元代壁畫藝術宮殿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以及舜帝陵、司馬光墓、黃河大鐵牛……
運城大地,人傑地靈。
優越的投資環境
交通運輸便利。運城,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中原,是連接中西部的「橋頭堡」,在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戰略地位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關公機場已經通航,辟有直飛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國內各大城市航線。全市公路里程達到8753公里,公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62.5公里,一小時公路圈初步形成。境內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運三(運城-三門峽)、運風(運城-風陵渡)、大運(大同-運城)等4條高速公路,里程312公里,形成了通西北、達中原、到華北的交通骨架。候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客運通往全國各地,貨運可達全國各樞紐。
自然條件適宜。運城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山西省乃至全國的麥棉、果業基地,有「山西的烏克蘭」之稱。小麥、棉花產量和商品量分別佔全省的50%和70%以上;蘋果面積300萬畝,產量32億公斤,分別佔全省產量和商品量的60%和70%,是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蘋果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豐富。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約54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鐵礦1139.3萬噸,銅388.1萬噸,鋁9868萬噸。芒硝儲量居全國第二。鉛、鎂、石灰石、大理石、硅石等儲量在全省名列前茅。金銀等貴重金屬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鹽湖面積132平方公里,在新石器之前就已被開采利用,唐宋時期每年的鹽稅占國庫收入的1/8到1/6。
基礎設施完善。全市現有電力裝機149萬千瓦,在建電源裝機280萬千瓦,50萬伏和22萬伏電網主架相連,電力供應充足。電子商務和信息化發展迅速,已建成現代化的移動通信和數據通信網路,實現了100%的行政村通油路、通客車。商業、現代服務業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備。
科技教育發達。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長足發展。基本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現有各級各類學校4242所(其中本科學院1所,專科8所),教師5.4萬人。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1萬人。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1個,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15個,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4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6家,技術力量較為雄厚。醫療衛生機構490個。康中和運中成為新的亮點,2005年高考全省文理狀元均出現在運城。
投資環境優良。近年來,運城市委、市政府一直著力打造誠信運城,全力建設一個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健全透明的法制環境、文明誠信的人文環境,創造「親商、富商、安商、樂商」的投資軟環境。全面推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便捷辦事程序,並開通了網上審批窗口,實行審批內容、審批條件、審批程序、審批時限四公開。對引進項目實行全程跟蹤,提供保姆式服務。設立招商引資投訴辦公室,開通投訴熱線,認真處理客商投訴,切實保障所有投資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喜人的建設成就
運城經濟總量連續9年位居全省前3位。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470.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180美元。財政總收入55.6億元。河津市於2003年跨入全國經濟百強縣市行列。12個縣(市、區)財政收入超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8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6.8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06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6.5億美元。「十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9.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54.6%。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為11.8:56.8:31.4。
農業產業化格局初具規模。形成了果、菜、畜、麥、棉五大主導產業和紅棗、蘆筍、中葯材、煙葉等特色產業,糧經比例調整為5:5。設施農業達59.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達112萬畝。龍頭企業304家,帶動25萬戶農民從事產業化經營。新絳蔬菜批發市場、粟海、忠民、豐潤4家企業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全市糧食總產15.9億公斤,果品總產27.5億公斤,棉花總產0.9億公斤,肉、蛋、奶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5.6%、2.5%、22.9%。農產品營銷體系和專業市場建設力度加大,市農業會展中心和農產品質檢大樓投入使用。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車。小康林業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天然林保護工程6.8萬畝,退耕還林工程7.4萬畝,三北防護林0.8萬畝。
工業成為全市經濟的主導。為把運城建設成「山西省新型加工製造業基地」,運城市大力發展「七大產業」,培育「八大基地」,抓好「三個開發區」,做大做強「十八大旗艦企業」,工業成為全市經濟的支撐,工業經濟連續8年位居全省前三強。這里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裝備規模居世界第一的運城製版集團、亞洲最大的鋁工業基地山西鋁廠、全國第二大銅冶煉基地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鐵道部的龍頭企業永濟電機廠等大型企業。有南風、亞寶、關鋁3家上市企業。鋼鐵產量達到480萬噸;金屬鎂產量達到16萬噸;化工產品元明粉、硫酸鉀、洗衣粉的產量分別佔到國內市場的60%、50%、25%以上;電解鋁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氧化鋁突破200萬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9個,規模以上民營企業420家,海鑫、通達、振興、陽光等4家民企跨入全國民企500強,海鑫集團成為全省最大的民營企業,在全國民營企業中上繳稅金排名第一。
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突出「五千年文明看運城」這一主題,著力打造了華夏覽勝(中國運城)、中華祭地聖境(萬榮後土祠)、關公故里(運城解州)、中國死海(運城鹽湖)、中華名樓(永濟鸛雀樓)、回歸自然(黃河歷山)等旅遊品牌,努力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經濟已成為運城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05年,全市旅遊業總收入達到28.2億元。
城鎮化進程加快。圍繞建設「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的目標,以提升中心城市綜合競爭力為切入點,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走出了一條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2005年,全面啟動了東部新區、空港新區、鹽湖新區等十大城建工程。努力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新增公共綠地74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到4.17平方米。成功改造老區,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新建東部新區38平方公里、空港新區60平方公里、鹽湖新區3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正在向100多平方公里擴張。科技館、博物館、體育館、圖書館、婦兒中心和水、電、路、氣、熱、通訊、公交、環衛等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12個縣城和一批重點小城鎮建設正扎實推進。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5年,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到141家,高新企業總數達到24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農民參合率達到84.3%。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與失業保險並軌工作穩步推進。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率達100%。城鄉低保人數14萬人。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美好的發展前景
2006年是「十一五」發展的開局年、起步年。運城市委、市政府將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培育裝備製造業、新型化工產業、新型材料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中醫葯產業、旅遊文化產業等六大支柱產業。繼續實施大企業戰略,優化企業結構。全力打造四個方陣: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100億元及以上的企業6家,完成銷售收入6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50-100億元的企業8家,完成銷售收入4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30-50億元的企業10家,完成銷售收入3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10-30億元的企業27家,完成銷售收入400億元以上。以上四個方陣共51家企業,將作為全市「十一五」重點培育的骨幹企業,組成運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艦隊,力爭這些企業到2010年的銷售收入達到1800億元左右。同時,要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服務業,力爭到2010年第三產業佔全市生產總值超過40%。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在全市農村免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擴大到6個縣(市),力爭明年13個縣(市)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市,大力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基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水泥(油)路通組達戶、村村循環工程。發展農村通信、遠程教育,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大力推廣農村沼氣使用,力爭2010年50%的農戶用上沼氣。
三、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化,提高城市綜合競爭能力。按照建設黃河金三角地區具有河東文化特色的工貿旅遊中心城市的定位,全面實施十大工程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60-80萬人,建設3個衛星城市和一批經濟強縣、強鎮,力爭全市3-5個縣(市、區)躋身全省20強,20個鄉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全市發電裝機容量達500萬千瓦以上,電網容量達到400萬千瓦。
四、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增添發展後勁和動力。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市屬國有企業產權股權多元化。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力爭到「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經濟佔全市經濟的比重達到90%以上。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增強縣級財政自我平衡能力。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06年全市招商引資總量力爭突破100億元大關。
五、大力實施「綠色運城」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步伐。大力實施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工程,力爭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8%,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平均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2006年中心城市二級以上天數要達到240天。
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繼續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加大中小學布局調整力度,徹底取消「單人校」和「復式校」;加快建設運城大學和各類高等專科學校,力爭「十一五」期間在全市創辦2-3所綜合性大學。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⑸ 黃河中下游旅遊資源特色是什麼

三門峽市地處黃河中游、河南省西部,是黃土高原和黃河中下游平原的交匯處,是黃河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里刀耕火種、繁衍生息。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傳承使這里成為黃河風光、黃河文化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展現地。三門峽的旅遊資源特點可以說是「以黃河為主線貫穿起來的充滿野趣和史詩般

輝煌的黃河生態與古文化游」。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首先在三門峽澠池縣的仰韶村發現。大禹治水、斧劈三門,古代傳說中大禹留下的鎮河石柱——中流砥柱至今仍巍然屹立在三門峽大壩下游的黃河峽谷之中,被譽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曾在這里鑄鼎祭天,奠定政權。函谷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雄關要塞之一,老子西入函谷關時,在這里寫下哲學名著《道德經》,太初聖宮由此成為道家之源;函谷關也因名人、名關、名著而飲譽海內外。位於市區北部的虢國遺址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大型幫國墓葬群。

三門峽的名山秀麗比比皆是。清水黃河、船行柳梢、天鵝戲水是黃河旅遊的三大自然奇觀;大黃河漂流神奇浪漫,盡現中流擊水、征服自然的無窮魅力;甘山國家森林公園丹楓流霞、蝴蝶飛舞;亞武山風景名勝區秀峰林立、清溪潺潺;玉皇尖省級森林公園松柏長青,珍禽異獸眾多;熊耳山狀似熊耳、景象萬千;韶山層嶺疊翠、風光無限;黃河小浪底南村旅遊區水面寬闊,黛眉雲雨、古柏參天;鼎湖灣煙波浩盪、蘆花飛揚,野鴨、天鵝啾啾而鳴。

⑹ 黃河文化資源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如何進行分類

黃河(Yellow River)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它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發展。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黃河文化有《黃河大合唱》等,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王之渙等,都留下了千古絕唱。另有音樂家、教授、演員等人以此為名。
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唐《浪淘沙》
關於描寫長江的詩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懷》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廣陵》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荊門送別》
黃河詩歌
【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
崔曙

吾友東南美,昔聞登此樓。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留。
嚴子好真隱,謝公耽遠游。清風初作頌,暇日復銷憂。
時與文字古,跡將山水幽。已孤蒼生望,空見黃河流。
流落年將晚,悲涼物已秋。天高不可問,掩泣赴行舟。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現狀:
2004年12月份,陝西潼關斷面和河南三門峽斷面河水氨氮均超過標准0.7倍,潼關至三門峽段黃河水質「淪落」為四類,已完全不適宜用作飲用水源。2005年1月上旬,三門峽大壩壩下壩上兩個監測斷面及鄭州花園口斷面水質「惡化」為五類。
黃河水質到了警戒點.
「黃河水質已經到了警戒點,再惡化一步,引黃濟津就要被迫中斷,三門峽、鄭州等城市的吃水也要成大問題了。」昨日上午,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共管的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監督管理處處長李祥龍對記者談起當前日益嚴重的黃河水污染狀況,顯得憂心忡忡。
來自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11月以來,陝西龍門以下的黃河中、下遊河水水質明顯變差,污染物濃度顯著上升。2004年12月份的監測資料顯示,陝西潼關斷面和河南三門峽斷面河水首要污染物氨氮均超過標准0.7倍,潼關至三門峽段水質「淪落」為四類,已完全不適宜用作飲用水源。而記者昨日從該中心得到的最新資料顯示,2005年1月上旬,三門峽大壩壩下壩上兩個監測斷面及鄭州花園口斷面水質已進一步「惡化」為五類,三門峽、鄭州、洛陽、新鄉、開封、濮陽等河南省沿黃城市飲用水受到了嚴重威脅。
「去年12月30日,我們已經正式向陝西、山西、河南三省的水利和環保部門發了函,向他們通報了近期河水污染的情況,並請他們加大對污染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查處超標排放及偷排偷放行為,同時也提醒有關部門作好啟用備用水源的准備。現在看來,水質仍然在向著更差的方向發展。」李祥龍愁容滿面地說。
「黃河水質岌岌可危,我們不僅加密了監測頻次,同時作好了應急預案,一旦水質越過臨界點,我們將立即向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報告,並通報給陝、晉、豫三省。」李祥龍告訴記者。
三門峽市民守著黃河買水吃
三門峽市是黃河進入河南省後流經的第一個城市,市區距黃河最近處不到一公里,黃河水是三門峽市區90%以上市民的飲用水源水。但是目前,三門峽市民普遍反映,自來水有土腥味,口感差,不好喝,不少市民只好買水吃。
1月12日中午12時30分,記者在位於三門峽市六峰路北段新欣小區的入口處看到,兩輛小型卡車在此賣水,一輛車來自三門峽西站溫塘村,一輛車來自市郊的後川村,前者賣的是礦泉水,後者賣的是井水。價錢一樣:10公斤2元錢。
在此排隊買水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她家常年使用三種水:自來水洗衣服、洗菜;礦泉水做飯;純凈水喝。「像你這樣,在三門峽市常年使用三種水的人有多少?」記者問李女士,她說,太具體了她也說不清,但她家的鄰居、朋友90%以上都是如此。
記者隨後來到該市黃河路北九街坊一家屬院,在院門口又看到了和新欣小區相同的一幕。正用一個白色塑料大桶接水的三門峽市二中史老師告訴記者,7歲的兒子現在連刷牙都不用自來水了,說自來水味道不好。
那麼,三門峽市自來水廠所取的黃河水究竟如何呢?
昨日,在鄭州,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業務管理室主任王麗偉告訴記者:「說三門峽水庫現在存的是一湖臟水一點都不誇張。」在王麗偉隨後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最新監測報告中,記者看到,2005年1月上旬,三門峽大壩壩上壩下兩個斷面水質均為五類。而記者在三門峽采訪時發現,三門峽市自來水廠在黃河的取水點與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三門峽大壩壩上斷面取水點幾乎就在同一個地方。
而更為嚴重的是,鄭州、開封等城市的情況也和三門峽大抵相同。據了解,目前,鄭州市75%左右的自來水來自黃河,開封的比例更高些。李祥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不止一次地說,就是僅從自己作為一個鄭州市民的角度來講,他也同樣為黃河目前的水質狀況擔憂。超標河段十年增加20%
記者在采訪中吃驚地發現,黃河不僅現在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污染,而且這種污染還在加劇。
在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記者在一份名為《黃河流域十年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的報告中發現,近十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急劇增加,加之天然來水量偏少,黃河流域水質污染日益加重。特別是2000年以來,水污染形勢更為嚴峻。
據介紹,2003年黃河流域地表水超三類水質標准(以下簡稱超標)河長達78.6%,與1994年的68.8%相比,上升幅度達9.8%。
與全流域水質情況相比,黃河幹流污染發展趨勢更為嚴重。1994年幹流超標河長佔57.4%,其後至上世紀90年代末,超標河長基本維持在60%左右,2000年以後水質急劇下降,至2003年超標河長達78.1%。與1994年相比,超標河長上升幅度已達20.7%。目前,黃河幹流污染最嚴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至烏達橋、三湖河口至喇嘛灣以及潼關至三門峽等河段。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等。據2003年黃河流域水資源質量年報資料顯示:潼關、三門峽、喇嘛灣斷面的氨氮年平均值分別超標2.8倍、2.1倍、1.3倍;石嘴山斷面化學需氧量年平均值超標1.2倍。
黃河水利委員會的負責同志指出,初步估計,到2010年,全流域年均廢污水排放量將超過65億立方米。如不採取治理措施,黃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質有可能全部劣於五類水質標准。生產、生活污水染臟了黃河
那麼,造成黃河流域近十年水質污染逐漸加重的原因是什麼呢?
王麗偉說:「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入河污染物總量增多,其二是黃河水量偏枯。
據王麗偉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流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大量涌現,生產和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廢污水排放量也隨之增大,而污染治理嚴重滯後,污水處理率偏低,部分企業未實現達標排放,加之農業耕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葯,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
資料顯示,1990~2000年的10年中,流域內廢污水量從32.6億立方米增至42.2億立方米,增加了近三成。
另外,近十年來,由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退化、降水減少、水量偏枯,水體稀釋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起流域水質變差。四大對策救黃河
近年來,黃河水量逐年減小,超標污染河段迅速增加,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憂慮。許多專家發出這樣的驚人之論:如此下去,黃河不僅英姿不再,而且必「死」無疑。那麼,僅就解決污染來講,怎樣才能拯救我們的母親河呢?
王麗偉說,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們就真正重視起來,作好4個方面的工作,黃河還是有救的。其一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減少廢污水排放量。
王麗偉說,針對當前黃河流域水污染現狀,當務之急是加大對沿黃污染源的監管力度,特別是對排污企業的監管。嚴格執行污染物總量限排,對不達標企業責其限期整改,治理無望的則關、停、並、轉。同時加快城市污水管網設施及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減少城鎮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二是探索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新機制,走聯合治污道路。
王麗偉認為,多年來水污染防治的實踐證明,單憑水利或環保某個部門去治理水質污染問題很難取得明顯的成效。今後要研究建立水利與環保部門聯合治污的新機制、新路子。盡快建立以流域為單元,流域與區域結合、環保與水利部門相互協調的聯合治污機制,並在重大問題上協商一致,共同防治水污染。
三是加強農業耕作的科學管理。王麗偉說,農業施用化肥、農葯,農田水流的無組織排放,是地表水體中氮、磷的主要來源之一。首先,應科學施肥;其次,要盡力減少農葯的施用,提倡依靠生物鏈消除害蟲;另外,在農田和水體之間建立合理的草地或林地過濾地帶,等等。只有這樣,才可以大大降低水體中氮、磷的含量。
四是提倡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王麗偉說,目前黃河流域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50%,而一些示範灌區其灌溉水的利用率可達75%左右。今後應推廣井渠結合,引黃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推廣滴灌等技術,挖掘引黃灌區節水的潛力,而工業節水的潛力則更大。相關資料
據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業務管理室主任王麗偉介紹,1999年春節前後,黃河幹流龍門以下河段發生了一次嚴重的污染事故,龍門至山東濟南濼口,全長991公里河段的水質全部為超五類,而超五類水除用作農業灌溉及一般景觀用水外,幾乎再無他用。此次大范圍的污染事故影響了沿黃10多個城市的生活供水與工農業用水,鄭州、開封被迫減少引黃水量,啟用有限的備用水源,山東東營、濱州等沒有其他水源的城市也被迫全部停用黃河水,自來水廠停產,幾百萬人的生活用水無法保障。此次水污染事故污染范圍之大,程度之重,持續時間之長,在黃河上前所未有

⑺ 黃河及其文化,知道的人請進

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⑻ 三門峽市黃河公園的黃河公園的旅遊資源優勢

地形條件優勢 三門峽城區座落在黃河南岸階地上,而黃河公園正好處於階地北部邊緣,地形變化多、地勢落差大是黃河公園顯著的地理特徵。整個園區內,溝壑散布、懸崖陡峭、台地層疊、窪地連綿,是黃河黃土高原流域特有地形的典型濃縮。景區沿黃河由東向西呈帶狀分布,南北地勢落差大,尤其是中部區域,南部台地最高處距北部灘地落差達百餘米。多樣的地形變化,營造出了黃河公園豐富多彩、特色各異的自然景觀。
自然植被優勢 規劃建設區內地被植物特色鮮明。在景區貫穿南北階地的多個溝谷區域,由於地勢險要、人跡罕至,構樹、榆樹、山棗樹等野生和國槐、刺槐、柿樹等多種鄉土樹種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同時,由於溝谷所具有的獨特的地形特點,各個溝谷各自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原始生態環境。這些散布在景區各個區域的溝谷,植物種類繁多、地被覆蓋完整、空氣清新溫潤,形成了天然的生態氧吧。
依託黃河資源優勢 這里是中國觀賞黃河的最佳地。在這里,既可以觀賞到清水黃河,又可以觀賞到濁水黃河。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這里的黃河河面寬度達千餘米,河水碧波盪漾、恬靜悠然,由西向東靜靜地舒展開去,放眼遠眺,水天一色,大氣磅礴。而到了夏季,河水回歸河床,裹著黃色的泥沙奔騰咆哮、激浪拍岸,場面雄渾壯觀、動人心魄。
黃河文化優勢 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給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三門峽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燦爛悠久的黃河文明在人類歷史的寶庫佔有重要位置。遠古時代的仰韶文化、黃帝鑄鼎塬文化,古代虢國文化、召公精神和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思想文化,對華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發展影響深遠。「禹開三門」治理黃河的傳說發源於三門峽,而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黃河幹流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也選址於此,三門峽大壩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由大壩興建而帶來的城市化進展,進一步豐富了黃河文化內涵,推動了黃河文明的發展步伐。

⑼ 黃河下游的相關文化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涌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