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旅遊產業發展歷程
❶ 中國體育發展的歷程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後體育的發展歷程:
第一過程:(1949-1954年)「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促進中國體育發展的直接誘因。新中國體育事業起步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央政府就高度重視體育工作,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就把新中國的體育事業擺上了議事日程,召開了「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成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
第二過程:(1954-1966年)國家體育方針政策的提出是中國體育發展的根本保證。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國家體委黨組《關於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報告》,批錄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狀,增強人民體質,是黨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些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時代精神。
第三過程:(1966-1977年)國家經濟停滯不前影響中國體育發展。 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停滯不前階段。體育事業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影響,體育管理部門被撤銷、各專業運動隊伍被解散、全國各種體育競賽被取消,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停止,體育場所大多被改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和挫折。
❷ 簡述中國體育旅遊發展概況
一、體育旅遊研究概況
體育旅遊是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交叉滲透產生的一個新的領域,它不同於一般的觀光旅遊,也不同於單一的體育健身活動,是二者的有機結合。也是體育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既有產業特徵,也有拉動關聯產業發展潛力的作用,又有集體育競技與旅遊休閑觀光於一體的特性。在業界,旅行社重視海外大型體育賽事觀戰市場的開拓;戶外運動(旅遊)俱樂部則注重本土區域性市場的開拓;近年中國國際體育旅遊公司等團體,也組織了一些大型的國際體育賽事。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旅遊局都先後推廣體育旅遊,致力將體育活動由精英運動向大眾活動的方向轉變。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致力於推廣國內外體育旅遊成功的案例研究,同時,不少民眾將目光投向了奧運旅遊。
二、 我國體育旅遊發展現狀
從旅遊發達的國家看,體育旅遊的興盛是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出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體育部門始終將工作的重點放在發展競技體育方面,而忽視了大眾體育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也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計劃」。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我國體育產業明顯呈快速擴展之勢。1992年至1997年全國居民的文化體育消費指數年平均增長率達5.1% ;1997年全國居民用於體育用品的支出位於13項常用基本生活消費之外重要消費支出的第6位,居於子女教育、電器、住房、書報、高檔服裝之後;僅以桂林市為例,目前,全市年均體育消費額已達4.7億元人民幣。體育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良性增長推動了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各地因地制宜,開發了多種體育旅遊產品,有較著名的青藏高原登山、黃河漂流、東北滑雪、湖北賽龍舟、鄭州少林武術、內蒙古看那達慕大會等。國家旅遊局將2001年定位「中國體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項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體育健身旅遊活動和11大類80個專項體育健身旅遊產品和線路,讓國內外遊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國體育旅遊產品的魅力。
1.我國體育旅遊的特點
國家旅遊局發布的《2001年中國體育健身游活動方案》囊括了我國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體育旅遊產品,可以看作我國體育旅遊的一個縮影。根據上述《2001年中國體育健身游活動方案》我國體育旅遊產品的地域分布特點如下:就專項旅遊路線而言,西部地區顯然佔有絕對優勢,以43項佔了總計82條路線中的50%強;東、中部以25.6%和22%遠遠落後西部。在體育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方面,東部地區則顯然走在前面,在2001年共計有30項大型節慶祝活動入圍,佔全部64項活動的46.9%;西部地區為31.3%;中部地區以21.9%位居第三。就這兩類的整體數量而言,我國西部體育旅遊產品分布最廣泛,以63項產品,佔全國總數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為東部地區,51項產品,佔全國總數的34.9%;中部地區只有32項產品入圍,僅佔全國總數的21.9%。總之,我國體育旅遊產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廣泛,東、中、西部地區都有分布;東部地區以節慶體育旅遊產品為主,西部地區以專項線路體育旅遊產品為主的格局。
2.體育旅遊的特徵
(1)參與性
旅遊者可以參加一些有普遍意義的、集娛樂性和易學性於一身的體育活動項目,如登山、徒步旅遊等,可以使旅遊者在健身強體的同時,個人的需求慾望得到滿足。
(2)觀光性
觀看奧運會、世界盃、NBA等大型賽事旅遊以及欣賞各類體育表演,可使旅遊者感到力與美的結合,感受到運動的激情,運動的快樂,從而陶冶情操。
(3)民族性
某些體育旅遊項目,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中華民族的武術、傳統養生保健術,還有少數民族的表演節目,這些可以使旅遊者享受到地方性十足的體育旅遊活動。
(4)技能性
對於一些技術性很強的體育旅遊項目,如射箭、高爾夫球等,則需要旅遊者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只有掌握了運動技能,才能真正體味到體育旅遊的樂趣所在。
❸ 體育的發展史
體育發展史指的是體育運動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通過對體育活動歷史的考察和研究,可進一步認識體育發展和演變的客觀規律。
❹ 什麼是體育旅遊產業
體育旅遊在國內是一項新的旅遊產品,與此相應體育旅遊也是一門新的學科。 體育旅遊是體育與旅遊相結合的健身方式。
我國是一個國土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體育運動的類型多樣,運動的文化底蘊深厚,並融入到方方面面之中,這些特點使我國擁有寶貴的運動休閑旅遊資源。
由於緯度跨度大,各地在地貌、氣候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我國幾乎適合開展所有類型的體育健身活動。東北可以開展雪上運動,東、南部江濱海地區可以開展水上運動,新疆等地可開展沙漠探險運動,而為數眾多的名山可開展攀岩運動。同時,幾乎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體育民俗活動,如內蒙古那達慕大會、湖北清江闖灘節、土家族擺手舞、龍舟賽等等,這些民間體育活動蘊涵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
運動休閑所產生的市場需求,結合體育產業泛化的大環境,加上優勢的基礎條件,為我國運動休閑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也為旅遊產業系統升級和景區產品提升,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解決手段。
❺ 體育的發展歷程
體育一詞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cation、Sport、Sports,但是體育一詞卻不是譯自於英文,而是來自於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體育」一詞。不過,日本在Physical ecation一詞的翻譯上並不是一步到位譯作「體育」的,而是經歷了從譯作「身體(之)教育」、「體教」、「身教」到譯作「體育」的日文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的。
體育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體育」一詞卻出現得較晚。因為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這一活動過程的稱謂都不相同。
在古希臘,游戲、角力、體操等曾被列為教育內容。在17~18世紀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加進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跳躍等項活動, 只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的J.C.F.古茨穆茨曾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 ,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面是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系,並廣泛傳播於歐美各國;另一方面是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范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建立起「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於是,在相當的一段時間里,「體操」和「體育」兩個詞並存,相互混用,比較混亂,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中國體育歷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
在中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
在中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摺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1762年,盧梭在法國出版了《愛彌爾》一書。他使用「體育」一詞來描述對愛彌爾進行身體的養護、培養和訓練等身體教育過程。由於這本書激烈地批判了當時的教會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響,因此「體育」一詞同時也在世界各國流傳開來。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體育」一詞的最初產生是起自於「教育」一詞,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到19世紀,世界上教育發達國家都普遍使用了「體育」一詞。而我國由於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中國,隨後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湧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從此「體育」一詞成了標記學校中身體教育的專門術語。
「體育」一詞在含義上也有一個演化過程。它剛傳入我國時,是指身體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出現的,是一種與維持和發展身體的各種活動有關聯的一種教育過程,與國際上理解的「體育」(Physical ecation)是一致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其目的和內容都大大超出了原來「體育」的范疇,體育的概念也出現了「廣義」與「狹義」解釋。當用於廣義時,一般是指體育運動,其中包括了體育教育、競技運動和身體鍛煉三個方面;用於狹義時,一般是指體育教育。不少學者對「體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釋,但比較趨於一致的解釋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並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體育的這一定義既說明了它的本質屬性,又指出了它的歸屬范疇,同時也把自身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但是,體育的概念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的認識也將有所發展。 根據文物和建築等歷史證據表明,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便已開始進行體育運動。體操在中國古代時期是十分流行的項目。為法老修築的紀念碑可以看出,包括游泳、垂釣等體育運動已經在上千年前的古埃及發展起來並建立了體育規則。在埃及開展的其他體育項目還包括投擲標槍、跳高和摔角。古代波斯的體育運動包括傳統伊朗武術項目英雄體育,它同打仗技巧有著密切聯系。同樣起源於古代波斯的運動項目還包括馬球和馬上長矛比武。
有大量的體育運動項目自古希臘時期並以產生,古代希臘時期的軍事文化和體育運動的發展相互影響。體育對於古希臘人影響深刻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他們創立了奧林匹克運動會,每隔四年在伯羅奔尼撒一個叫做奧林匹亞的小村莊舉行。
體育運動自古代奧運會時期發展至今,其組織性和相關規則不斷得到加強。工業化使得在發達及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這讓他們可以參加並觀看觀賞性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曾參與人數增加,傳播更為普遍。隨著大眾媒體和全球聯系的加強,這一趨勢更加明顯。體育運動專業化成為主流,體育運動更加流行,體育迷們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追逐職業運動員,同時他們也自己參與業余的體育運動,從中得到鍛煉和娛樂。 伴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體育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突出。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22號),該意見從國家政策層面肯定了體育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明確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指導意見》的出台標志著體育產業開始向國家主導、各部門和全社會聯合推動發展的方式轉變。《指導意見》出台後,地方性體育產業政策陸續出台,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的設立以及體育企業各項金融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將有效推動我國地方體育產業的發展。
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這是我國體育產業的首個五年規劃,該規劃細化了體育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及主要措施。該規劃首次明確提出了體育產業發展的量化指標,「十二五」體育產業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到「十二五」末期,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0.7%,從業人員超過400萬,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在國家政策、產業政策、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體育產業將呈現出巨大的成長性。
體育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促進社會就業的重要載體。體育產業已成為國際公認的21 世紀最具活力,是具有高滲透性、交叉性、拉動性的朝陽產業、健康產業、綠色產業。體育產業是經濟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在北美、西歐、日本,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均排在國家十大產業之列。雖然體育產業化的歷史還不到百年,但其發展速度遠超過其它產業,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產值佔GDP比重還不到1%,與歐美發達國家有近10倍的差距。在中國宏觀經濟向好的大環境下,隨著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休閑時間的增加,體育消費升級以及《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指導意見》的出台,相信中國體育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階段。
數據顯示,經過20 多年的市場化嘗試,中國體育產業規模化進程實現了較快的發展。2011年,體育產業呈現出繁榮的發展景象,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贊助總收入達12.27億元人民幣;義大利超級杯吸引了近8萬人湧入「鳥巢」,單是門票收益就超過億元。
❻ 我國體育旅遊的發展基礎
體育旅遊基礎有兩部分
一,是體育機關單位的會議、培訓、觀摩旅遊
另一回個,是民眾的體育主答題娛樂旅遊和賽事觀摩旅遊
前者,是基於旅遊界現狀為了維持生計和既得利益
後者,是展望長遠發展的長期部署
關鍵要看國家發展體育事業的策略
體育是事業,旅遊是產業
只能發展以事業為主題的產業,而不是把事業當成產業來運營
❼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體育旅遊的發展及趨勢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體育旅遊的發展。體育旅遊將是社會發展旅遊的一種方向的。這種方向應該是潛力是非常大。
❽ 體育的發展史
1.在古希臘,燦爛的文化、發達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帶來了體育繁榮。各城邦之間的軍事交戰,更加促進了他們對體育的重視。最典型的是斯巴達,他們不僅重視尚武教育,同時很注意優生。新嬰兒必須交送國家檢查,體格強壯者才歸還父母養育,患病或畸形的兒童便被丟入山谷之中,任其死去。古希臘人還在祭祀活動中誕生了輝煌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延續達千年之久,為人類體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中世紀(476—1640)歐洲進入黑暗的封建社會階段。經濟文化落後,在有害思想的支配下,除了在為統治階級培養接班人的封建貴族子弟學校的騎士教育中施以體育之外(規定「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行獵、跳棋、吟詩,其中有五項屬於體育范疇),在一般教會學校的課程中,沒有發展體能的活動計劃,被稱為「沒有體育的教育」,致使一般人身體能力退化,加之不講衛生,忽視防治疾病,造成流行病、傳染病蔓延,民族體質日衰。
3.於14、15世紀發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此後第一個倡導「三育」學說的是英國的哲學家、教育家洛克(1632—1704)。他明確地把教育分成體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並強調指出「健全之精神寓於健全之身體」。主張在宮庭訓練學校開設體育課程。
4.18世紀,法國出現了以反對教學權威和封建制度為目的的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盧梭(1715—1771)。他主張在教育上要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5.19世紀,西歐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和民族主義傾向,各國之間接連發生戰爭,如克里米亞戰爭等,許多國家都遭受戰敗的屈辱。正是出於強國強民的需要,迫使各國開始重視體育,因而相繼出現了「體操之父」,如德國的「體操之父」古茨姆斯等。作為人類社會財富的體育,以後流傳到歐亞美各洲,推動了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正當歐洲各國紛紛採用和推廣德國和瑞典體操的時候,英國由於其獨特的社會條件,興起了符合他們民族特點的戶外運動、娛樂和競技運動。隨著英國殖民主義的擴張以及斯賓塞的著作流傳,英國的戶外運動、娛樂和競技運動,逐漸在美國、歐洲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得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