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白族文化旅遊現狀大理市

白族文化旅遊現狀大理市

發布時間: 2021-02-16 07:59:26

㈠ 白族文化簡介 白族洱海文化有什麼獨特之處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語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簡稱,意即「我的主人」。他們是白族村社的保護神,有的一村供奉一個本主,也有幾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況。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聯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山川樹木、蟲魚鳥獸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範人物及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貴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這充分體現了本主崇拜兼容並蓄的特點。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節日,就是本主廟會。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節慶、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廟去獻祭,舉凡婚喪喜慶、疾病災害、出門遠行等,也要到本主廟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眾中也有一定影響。

服飾
白族人身穿傳統服飾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鍾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古白族人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綉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里,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製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綉著一枝素雅的針葉松;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志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一雙壽鞋。

語言文字
語言
白語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語。中國民族語言學界一般認為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也有研究者認為白語和漢語的關系更為密切。20世紀50年代白語方言調查以後,將白語分為大理(南部)、劍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稱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縣於1986年撤銷,故又改稱怒江方言。也有將白語三大方言改稱西部(怒江)、中部(劍川)、東部(大理)的新意見。兩種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區域劃分基本一致。
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相比,白語的方言總體上看差別不大。各地白語的語法系統基本一致,詞彙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語音上有一定的差異。語言使用方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國家民委文宣司合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版)中的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約53.19萬,劍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約42.37萬,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約4.1萬(以上據1982年人口材料)。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為60餘萬人,劍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約50萬人,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約10萬人。再加上省內其他白族聚居區的白語人口(包括大理一帶以白語為主要交際語言的回族人),白語的使用人口約有130萬左右。白語三個方言之間,劍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詞和語音的差異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話。怒江方言和上述兩種方言(特別是大理方言)的差別較大,通話有較大困難。一般認為,怒江方言最為「古老」,受其他語言(主要是漢語)的影響較少,劍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漢語的影響最大。
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語為主要交際工具,縣以下白族聚居區群眾活動都使用白語。由於受白語影響,大理州境內的一些漢族人口也兼通白語,居住在大理市境內的回族也以白語為主要交際用語。怒江州的蘭坪縣城內,由於多民族雜居,而白語影響又比較大,白語因此成為當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際語之一。從分布地區看,居住在平壩地區以及城鎮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漢語,多為雙語人。而邊遠山區、交通阻塞地區的白族群眾只通白語,如洱源西山、劍川象圖等白族村寨,白族居民大多不懂漢語。從人口構成來看,白族青壯年男子因有相對較多的機會接受漢語文教育,加上普遍有外出務工的習慣,因此一般兼通漢語,而婦女懂漢語的比例要低得多。白族地區的電影、廣播、電視和報紙都使用漢語文,民間文藝活動則以白語為主。學校教育方面,白族各聚居區的中小學都用漢語文授課,小學低年級則普遍使用白漢雙語進行教學,一些地方的小學高年級也仍用白語作為教學輔助語言。從歷史發展情況看,白族地區的白漢雙語狀況是比較穩定的,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也沒有產生白語人口大規模轉用漢語、白語功能大規模萎縮的現象,這都說明白語的使用和功能是基本穩定的。可以肯定,在以後的很長時期內,白語仍將作為白族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民族特徵而存在。
文字
白族有兩種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漢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白文則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制的拼音文字。
白族在長期使用漢語文的過程中,由於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很早就開始借用漢字來記錄白語,到南詔中後期,又通過增損漢字筆畫域仿照漢字的造字法將漢字偏旁部首組合成字等辦法,創造了「白文」,用來書寫本民族的語言。這種文字歷史上又稱為「僰文」,為了和建國後創制的拼音白文相區別,又稱「老白文」、「古白文」、「方塊白文」或「漢字白文」。它是一種典型的漢字系文字。
白文形成以後,一直在白族民間使用。由於南詔、大理國兩個民族政權都以漢文為官方文字,沒有對白文進行規范和推廣,因此,白文一直沒有能發展成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但從南詔到明代400多年的時間里,白文還是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僅白族民間掌握白文的人很多,南詔和大理國的統治階級和上層知識分子也經常使用白文。從文獻材料看,不僅被用於書寫各種碑刻銘文,還被用來書寫歷史著作、文學作品,說明白文的流傳使用是較為普及的。明代以來,雖然白文仍在白族民間使用,但它的使用范圍已大大地縮小。流傳至今的只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為數不多的白文碑銘和書面文獻,且明代以前的十分少見。一般認為這與明代在雲南推行文化,大肆焚毀民族古籍有關。
白文樣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創制的白族文字一般稱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符號基礎的拼音文字。1958年設計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採用拉丁字母,字母次序、名稱、書寫方法、讀音都和漢語拼音方案大致相同。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該方案制訂以後,並沒有得到試驗和惟行。1982年,又在1958年方案的基本框架內進行修訂,制訂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以中部方言(劍川)為標准音。這個方案在劍川縣受到普遍歡迎,但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其他方言的特點,該方案在其他白族地區的推廣情況並不理想。1993年,又制訂了試行的「白文方案」(修訂稿)。該方案確立了兩個基礎方言並存的認識,形成了兩種文字變體並用的新的文字方案。該文字方案制訂以後進行了試驗和推廣,在劍川、大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文學
根據《南詔中興國史畫卷》所載,南詔時已有《張氏國史》、《巍山起因、鐵柱廟、西洱河等記》的歷史著作。大理國時期也有《白史》、《國史》,都已失傳,僅《白史》片斷散見於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書《白古通》、《玄峰年運志》雖已失傳,但都是明代雲南地方史著作《滇載記》、《南詔野史》等書的藍本。根據史籍考訂洱海地區歷史的,有明代白族學者楊士雲的《郡大記》,該書為另一白族學者李元陽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萬曆《雲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學家王崧在總纂道光《雲南通志》時,匯集了記載雲南的書籍61種,編為《雲南備征志》,取材廣泛,體例謹嚴,是研究雲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天文
南詔有自己的歷法,明代白族學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煒的《奇驗方書》等,都是總結了古代天文和醫學的代表作。
希望採納!謝謝!

㈡ 大理古城發展的優勢與不足

大理未來發展趨勢項目
大理古城內重點實施恢復保護古城歷史風貌、打造特色街區、提升檔次和特色等項目,古城外圍主要開發建設餐飲、住宿、娛樂等配套接待設施項目,形成古城外圍與城內功能互補的格局。項目主要建設內容:
1、大理古城文廟恢復重建項目;
2、大理府考試院及周邊文化影視開發建設項目;
3、大理古城白族民居院落保護、開發、利用項目;
4、大理古城北片區旅遊地產開發項目。
大理古城及往古城西片區和北片區開發3平方公里,形成與古城風貌協調、功能互補新區。大理良好的區位優勢、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形成了大理旅遊業發展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尤其是近幾年旅遊業在我省的大發展,使大理古城更加譽滿全國,並走向世界,成為我省旅遊業的一個亮點。旅遊業的發展擴大了大理知名度、開放度,逐步實現了世界分享大理好風光,大理又分享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成果的和諧之美。
你可以參考下一下資料 進行優勢劣勢分析 1、《大理市城市總體規劃》 2、《大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3、《大理古城控制性詳規》 4、《大理市社會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
大理古城具有其它任何資源不能相比的獨特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它的保護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就如何保護管理好古城,提高古城的管理水平,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和旅遊環境,有以下思考:
一、以規范管理為核心,增強古城管理的整體合力
應該認真做好「三抓」。一是抓制度,規范職工行為。局機關和下屬單位要先後制定和完善規章制度,形成制度體系,做到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二是抓學習,提高職工素質。注重幹部職工理論學習,形成職工愛學習、勤學習的良好氛圍;三是抓法規,促進依法行政。要加強各種法律法規的學習,針對古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充分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和方案,為依法行政和規范古城管理夯實基礎。
二、以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促進古城容貌大改觀
針對目前大理古城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四整治」。一是整治交通秩序。要切實加強城內交通的管理,一方面要規劃完善停車場的修建,規范停車泊位。另一方面要嚴禁在古城交通道路上隨意停放車輛,以營造良好的交通秩序;二是整治經營秩序。對佔道經營進行嚴格取締,規范臨時水果攤點,營造良好的經營秩序;三是整治衛生秩序。要加強對「門前三包」的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古城內衛生死角的管理,實行一周一通報的管理機制,以提高古城的環境衛生;四是整治戶外廣告和門牌店匾。必須規范審批制度,對存在安全隱患非法設置的大型戶外廣告進行強製取締。
三、以依法行政為著力點,不斷提高執法水平
要不斷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提高執法水平。一是要規范行政執法制度建設。全面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進一步理順行政執法關系;二是依法保護古城。要堅持「科學規劃、搶救為主、加強管理、合理利用、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基本原則,加強古城的保護管理;三是認真執行相關法律法規。
四、以保護優先,不斷提高旅遊檔次
要注重歷史寫真,切實加強古城的保護。一是對古城內豐富多彩的白族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最大限度體現歷史的真實性。加強違章建築的查處,沿街環境風貌的整治,全方位體現古城風貌的完整性。加強對歷史建築的整修,不因其破舊沒有保護價值而拆毀,保持原有的功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氣息,切實體現古城居民生活的延續性;二是名城保護與舊城改造相結合。對古城的恢復與改造可以促進古城的有效保護,在舊城的改造時要盡可能保持原有的尺度及風貌;三是名城保護與文化設施相結合。把大理古城中大量的古建文物維修、改造用作公共群眾活動場所和教學基地,可以提高群眾對名城價值的認識,有利於文物及名城的保護;四是名城保護與旅遊設施的建設相結合。保護規劃中盡量把一些文物古跡開辟為風景旅遊景點,這樣既發展旅遊事業,又提高文物的價值及知名度。
五、以和諧為目標,加強古城園林綠化
要以營造花院式古城為目標,加強古城環境氛圍的營造。一是在支持各戶庭院綠化的同時,結合文物保護和旅遊設施增設一些公共綠地,強化古城的綠化、美化工作,切實提高古城內的綠化覆蓋率;二是整合水資源,進一步營造古城「街街流水,戶戶養花」的生態景觀,構建高原生態水鄉古城。
六、以改革為動力,提高古城環衛質量
要按照「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挖掘潛力、提高效率」的總體思路,在人事、用工、分配製度方面進行全面改革。一是實施古城行政管理轉向社會化管理的改革。二是實行路段管理責任考核制度。三是要引進環衛作業競爭機制。
七、以長效管理為契機,提高古城管理整體水平
結合古城的實際情況,要建立古城保護管理的長效機制。一是積極推廣城管進社區。制定具體的管理方法,逐步消除古城管理的盲區,使古城管理向無縫隙化管理邁進。二是進一步落實「門前三包」工作。
八、以收費、建公司為平台,開辟古城發展新路子
創新機制,拓寬融資渠道。一是籌備收費工作。應積極籌備古城維護費的收取工作,使資源的享用者直接為古城的保護提供資金來源和保障,以促進古城旅遊業的深度開發和利用,實現古城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組織建立公司。市古城保護管理局按照「保護為主、全面規劃、合理開發、持續利用」的方針,積極籌備成立大理古城保護開發有限公司,以走市場化運作方式對古城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進一步加強古城的保護與管理。
九、以宣傳為重點,提高古城的知名度
市古城保護管理局要大力實施好「以旅活市」戰略,認真做好古城的宣傳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宣傳機制。在宣傳中以文化為載體,突出大理古城厚重的歷史文化,擴大對大理古城的宣傳促銷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古城的自然優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組織各種活動,增強古城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樹立旅遊品牌形象,以實施古城旅遊價值的回歸。

希望以上資料能幫上你!給你提供點思路。

㈢ 大理市目前白族民居彩繪市場情況

基本飽和,一般有專門的民間彩繪師進行。

㈣ 白族的文化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語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簡稱,意即「我的主人」。他們是白族村社的保護神,有的一村供奉一個本主,也有幾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況。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聯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山川樹木、蟲魚鳥獸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範人物及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貴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這充分體現了本主崇拜兼容並蓄的特點。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節日,就是本主廟會。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節慶、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廟去獻祭,舉凡婚喪喜慶、疾病災害、出門遠行等,也要到本主廟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眾中也有一定影響。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鍾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綉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里,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製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綉著一枝素雅的針葉松;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志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一雙壽鞋。 語言
白語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語。中國民族語言學界一般認為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也有研究者認為白語和漢語的關系更為密切。20世紀50年代白語方言調查以後,將白語分為大理(南部)、劍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稱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縣於1986年撤銷,故又改稱怒江方言。也有將白語三大方言改稱西部(怒江)、中部 (劍川)、東部 (大理)的新意見。兩種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區域劃分基本一致。
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相比,白語的方言總體上看差別不大。各地白語的語法系統基本一致,詞彙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語音上有一定的差異。語言使用方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國家民委文宣司合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版)中的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約53.19萬,劍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約42.37萬,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約4.1萬(以上據1982年人口材料)。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為60餘萬人,劍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約50萬人,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約10萬人。再加上省內其他白族聚居區的白語人口(包括大理一帶以白語為主要交際語言的回族人),白語的使用人口約有130萬左右。白語三個方言之間,劍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詞和語音的差異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話。怒江方言和上述兩種方言(特別是大理方言)的差別較大,通話有較大困難。一般認為,怒江方言最為「古老」,受其他語言(主要是漢語)的影響較少,劍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漢語的影響最大。
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語為主要交際工具,縣以下白族聚居區群眾活動都使用白語。由於受白語影響,大理州境內的一些漢族人口也兼通白語,居住在大理市境內的回族也以白語為主要交際用語。怒江州的蘭坪縣城內,由於多民族雜居,而白語影響又比較大,白語因此成為當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際語之一。從分布地區看,居住在平壩地區以及城鎮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漢語,多為雙語人。而邊遠山區、交通阻塞地區的白族群眾只通白語,如洱源西山、劍川象圖等白族村寨,白族居民大多不懂漢語。從人口構成來看,白族青壯年男子因有相對較多的機會接受漢語文教育,加上普遍有外出務工的習慣,因此一般兼通漢語,而婦女懂漢語的比例要低得多。白族地區的電影、廣播、電視和報紙都使用漢語文,民間文藝活動則以白語為主。學校教育方面,白族各聚居區的中小學都用漢語文授課,小學低年級則普遍使用白漢雙語進行教學,一些地方的小學高年級也仍用白語作為教學輔助語言。從歷史發展情況看,白族地區的白漢雙語狀況是比較穩定的,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也沒有產生白語人口大規模轉用漢語、白語功能大規模萎縮的現象,這都說明白語的使用和功能是基本穩定的。可以肯定,在以後的很長時期內,白語仍將作為白族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民族特徵而存在。
文字
白族有兩種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漢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白文則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制的拼音文字。
白族在長期使用漢語文的過程中,由於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很早就開始借用漢字來記錄白語,到南詔中後期,又通過增損漢字筆畫域仿照漢字的造字法將漢字偏旁部首組合成字等辦法,創造了「白文」,用來書寫本民族的語言。這種文字歷史上又稱為「僰文」,為了和建國後創制的拼音白文相區別,又稱「老白文」、「古白文」、「方塊白文」或「漢字白文」。它是一種典型的漢字系文字。
白文形成以後,一直在白族民間使用。由於南詔、大理國兩個民族政權都以漢文為官方文字,沒有對白文進行規范和推廣,因此,白文一直沒有能發展成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但從南詔到明代400多年的時間里,白文還是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僅白族民間掌握白文的人很多,南詔和大理國的統治階級和上層知識分子也經常使用白文。從文獻材料看,不僅被用於書寫各種碑刻銘文,還被用來書寫歷史著作、文學作品,說明白文的流傳使用是較為普及的。明代以來,雖然白文仍在白族民間使用,但它的使用范圍已大大地縮小。流傳至今的只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為數不多的白文碑銘和書面文獻,且明代以前的十分少見。一般認為這與明代在雲南推行文化,大肆焚毀民族古籍有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創制的白族文字一般稱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符號基礎的拼音文字。1958年設計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採用拉丁字母,字母次序、名稱、書寫方法、讀音都和漢語拼音方案大致相同。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該方案制訂以後,並沒有得到試驗和惟行。1982年,又在1958年方案的基本框架內進行修訂,制訂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以中部方言(劍川)為標准音。這個方案在劍川縣受到普遍歡迎,但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其他方言的特點,該方案在其他白族地區的推廣情況並不理想。1993年,又制訂了試行的「白文方案」(修訂稿)。該方案確立了兩個基礎方言並存的認識,形成了兩種文字變體並用的新的文字方案。該文字方案制訂以後進行了試驗和推廣,在劍川、大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白族的雕刻藝術聞名於世,主要體現於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劍川石鍾山石窟和大理國經幢為代表。開鑿於南詔大理國年間的劍川石鍾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大理國經幢,又名「地藏寺經幢」。經幢造型優美,雕刻技術精湛,具有密宗佛教造像的特點,被譽為「滇中藝術極品」。白族木雕主要運用於宮廷廟宇、民居建築的裝飾上,尤以劍川木雕最為出名。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堂門和木雕屏風就是出自劍川木匠之手。
白族碑刻歷史悠久,數量眾多,重要的碑刻有《南詔德化碑》《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元世祖平雲南碑》《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等,是研究白族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資料。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歷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辱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白族民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有賽馬、盪鞦韆、耍麒麟、潑泥賜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盪鞦韆:白族山區森林密布,藤條縱橫林間,農民與山民平時采蕎伐木,砍柴取暖,常於藤條蔓枝過手,練就盪藤攀索的本領,極喜愛盪鞦韆的活動。每年春節,山區,常在大榕樹下捆綁篾索以成鞦韆;壩區,則在寬敞的壩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桿架綁扎鞦韆。最精彩的莫過於青年男女雙雙同盪,這時常贏來圍觀群眾的戲耍逗趣。 飲食習慣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 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進扭時長輩上坐晚輩侍奉。
特色飲食 砂鍋魚與砂鍋豆腐: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蛋卷、臘乾片、豆腐、玉蘭片、肉圓等按比例與弓魚(或鯉魚)放入砂鍋內,放好調料,文火燉制則成。若把主料魚換成豆腐和少量捲心菜,則成砂鍋豆腐。 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豬肝鮮:「將豬肝切碎,拌上鹽、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調味品。 吹肝:將完整的鮮豬肝吹足氣後,放點鹽,掛在陰涼通風處晾乾。食用時,將豬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蔥、香菜。涼拌即可。 生皮:將豬宰殺後,用火燒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黃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蔥、姜、醋、蒜泥等調料可吃了。生皮是舊時年節的宴客菜餚。

㈤ 大理瑞騰文化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大理瑞騰文化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1年09月0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房回地產開發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楊答秀康
成立時間:2011-09-07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3290010000336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雲南省大理州大理市灣橋鎮石嶺村村委會11-123號

㈥ 大理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大理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2017-04-14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關鎮賓川路24號珠海都市花園20幢8號。

大理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32900MA6KH3RP3A,企業法人解怡誠,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大理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大理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㈦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旅遊

洱海
洱海,古稱昆明池、洱河、葉榆澤等。因其狀似人耳,故名洱海。它南北長42公里,東西寬3-9公里,湖岸線長117公里,面積25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21.5米,蓄水量28.8億立方米,面積與蓄水量均列雲南湖泊第二,在全國淡水湖中居第7位。洱海南有彌洱河等注入,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東匯波羅江、挖色河,南面的西洱河是惟—出海門,經漾濞江繞入瀾滄江,洱海屬構造湖,湖岸東西多崖壁,北西南三面為沙洲。
洱海水深清澈,宛若無暇的美玉,秀麗無比,洱海是中國著名的高原湖泊,早在漢代它已名載史冊。公元前122年,張騫出使西域回到長安,在向漢武帝匯報西域情況時,他說在大夏國(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經了解是從身毒(印度)販運去的。他極力進言:從蜀郡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無害。根據張騫的建議,漢武帝派使者到西南夷尋求通身毒之路。道路都為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最終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因使者阻於昆明族之事,征調人力在首都長安開挖了一個人工湖,名之為「昆明湖」,訓練水軍,准備征討洱海地區的昆明族。當然,漢武帝征服雲南高原其在長安「昆明湖」訓練的水軍不可能派上用場。但是,這段「漢習樓船」的典故卻永留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後來,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漢武帝開疆托土的功業,把北京頤和園西湖也改名為「昆明湖」。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明代詩人馮時可《滇西記略》說:洱海之奇在於「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如果在農歷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圓,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彷彿剛從洱海中浴出。看著,看著,水天輝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還是海月升天。此外,洱海月之著名,還在於潔白無瑕的蒼山雪倒映在洱海中,與冰清玉潔的洱海月交相輝映,構成銀蒼玉洱的一大奇觀。
鶴慶銀都水鄉新華旅遊村
鶴慶銀都水鄉新華白族旅遊村是依原生態自然村落建成的國家AAAA級景區。新華村原名石寨子,坐落於雲鶴古城以北7公里處,距麗江機場12公里,村子總面積16.88平方公里,全村有1149戶人家, 5227人,白族占總人98.5%,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寨子。新華村是一個「小錘敲過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早在南詔時期,先輩們即以手工藝品加工製作養家糊口,「鶴川匠人」的美名傳譽海外。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大理古城處雲南省中部偏西,
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大理挖色鎮
古稱魯川,挖色。位於洱海東岸,地處大理市中東部,北與雙廊鎮接壤,南臨海東鎮,東與賓川縣雞足山鎮毗鄰,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西對如屏蒼山而遙望大理古城,東通佛教勝地雞足山而隱窺金頂,自古即為洱海東岸一個魚米之鄉,洱海地區歷史淵源久遠的白族外鄉文化發源地之一。
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
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坐落於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蒼洱景區的中心和風光秀麗的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山麗片區。東臨洱海,東距大理古城1.5公里,北距大理三月街會場0.5公里,距崇聖寺三塔2公理,大理省級旅遊度假區為《天龍八部》影視劇拍攝投資興建的一個大型影視拍攝基地。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佔地面積700餘畝。主體建築有城牆等。整個天龍八部影視城由三大片區組成:第一局部為大理國,包括大理街、大理皇宮、鎮南王府;第二部分是遼國,包括遼城門和大小遼街;第三部分就是西夏王宮和女真部落了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依照大理特色,宋代特點,參照《清明上河園》影視拍攝與旅遊風光相結合的原則,大理又一個較大規模的旅遊景點。
蒼山
蒼山又名點蒼山。蒼山山脈由十九峰自北向南連脊屏列組成最高點海拔4122米(馬龍峰),最低點海拔1360米(漾濞江與西洱河交匯處),4000米以上山峰有七座。蒼山東坡兩峰夾一溪,形成了十九峰夾十八溪的梳狀地貌。西坡的雞邑鋪有溫泉出露,水溫約為36℃。蒼山東坡的洱海盆壩區年均氣溫15℃,西坡漾濞江河谷區年均氣溫16.1℃,年降雨量均在1050毫米左右。
劍川鍾山石石窟
鍾山石石窟位於劍川縣南部的石鍾山。石鍾山古時候稱為中山,因有形如巨鍾的紅丹霞岩,故稱為石鍾山。石窟分石鍾寺、獅子關和沙登箐三個片區,共計16窟139尊造像,是我國最南方的一個石窟群,有「南天瑰寶」之稱。石鍾山石窟在內容上可分為南詔王室造像、外國人造像及原始崇拜造像等幾類,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大理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點之一。
佛圖寺塔
佛圖寺塔於大理市下關鎮陽皮村北側的佛圖寺前,塔高30.7米。為十三級密檐方式形磚塔,塔基為二層台方形基座,下層台邊長19.7米,高1.2米,用毛石壘砌,條石壓沿。搭身內容,內壁為筒體結構,直通至十二級。外壁塔身壁身整體呈拋物線狀,第一級方長4.5米,直砌。「蛇骨塔」經1981年維修實測後,定名為「佛圖寺塔」塔西面的佛圖寺,現存大殿、南北廂房和過廳,為清代建築。1983年1月,佛圖寺塔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世祖平雲南碑
元世祖平雲南碑位於大理市大理鎮西門村委會大紙房村東北側,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門外一公里許的點蒼山中和峰麓之三月街場上,地處南詔、大理國故都阻苴咩城遺址西南隅。碑由碑座、碑身、碑額和護碑邊匡幾個部分組成。青石質贔屓頭部殘損。碑身由兩塊青石相接而成,上截碑石長(高)1.3米,下截碑石長(高)1.55米。上下兩石寬均為了1.55米。碑文直行楷書。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城遺址
南詔故都太和城遺址,位於大理市下關鎮太和村,地處下關(南詔時期的龍尾關)至大理之間的蒼山佛頂峰麓,南距下關6公里,北與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
崇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是由一大二小三個組成。大塔又外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為9.9米,凡十六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塔頂有銅制覆缽,上置塔剎,塔頂上角設金翅鳥,在1925年大理地震時隨搭剎震落。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9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雄偉壯觀,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方面的舊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㈧ 大理州基本情況

大理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市境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水風光秀麗多姿,是我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區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動。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對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圍分布甚廣,它們以古城為中心,沿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呈線狀分布。大理市現已確定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鏡水環境優美,古樸典雅生意盎然,並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太和城遺址(含南詔德化碑),省級元世祖平雲南碑、蒼山神祠、佛圖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群……等文物古跡,縱貫了唐(南詔)、宋(大理國)、元、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

大理地方文化燦爛,民族風情濃郁。大理作為數百年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薈集,史籍文獻甚豐。加之,在當地佔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養歷來較高。因此,明、清以來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歷代以來人才輩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悠久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化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著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同時榮戴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雙重桂冠。大理風景名勝區主要含蒼山、洱海、白族風情以及大理、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大理古城位於蒼山洱海之間的壩區,西倚一字橫列的蒼山,東瀕碧波盪漾的洱海,這種「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的雄秀相間、剛柔並濟的山水環境格局,使古城增輝添彩。橫列如屏的蒼山,雄偉壯麗;明珠般的洱海,清澈如鏡,加之壩區牧歌式的田園風光,構成了優美絢麗的高原景觀,這山山水水之間所包涵的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民族風情,更富靈氣和迷人的魅力。

總之,大理歷史文化遺跡眾多,特色顯著,蒼洱風光優美動人,白族風情濃郁奇麗,再加之大理古城和新區是脫開發展而又相互聯系的,這就使得大理既古風猶存,又能全面地持續發展,在蒼洱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成為一顆熠熠生輝的耀眼明珠!

大理屬高原型季風氣候,沒有明顯的嚴冬酷暑,四季皆宜旅遊。但夏秋之交雨後氣溫下降很快,當地有「一雨成秋」的說法,因此那時來大理旅遊的遊客最好帶上幾件秋衣,以防著涼。

不過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樣:「大理三月好風光」,春季,無論是前往大理古城,或是登蒼山、游洱海都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