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黃鎮鄉村旅遊發展經驗
① 如何推動傳統文化與鄉村旅遊發展
傳統文化是鄉村旅遊的靈魂。要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不斷提升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旅遊吸引力,推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產品化,變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同時,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在實踐中摸索繼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子,使鄉村旅遊成為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將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鄉村旅遊的總體發展規劃
鄉村旅遊的消費者更多追求一種休閑情趣,他們大多有較豐富的旅遊經驗,追求是原汁原味的鄉村韻味,而不是工業文明的復製品。鄉村旅遊開發要以鄉村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位和檔次,避免鄉村旅遊產品結構雷同,提高產品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在改善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保護農村文化的本色,強化經營特色和差異性,突出鄉村天然、淳樸、綠色、清新的環境,強調閑情和野趣。
(二)積極引導社區民眾參與鄉村旅遊發展
鄉村旅遊是在鄉村社區展開的活動,鄉村社區作為鄉村旅遊活動的重要依託地,村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關繫到鄉村旅遊地鄉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關繫到旅遊活動真實性的實現,更關系鄉村旅遊目的地的未來發展。在鄉村旅遊發展中,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社區參與在鄉村旅遊文化資源開發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遊發展要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傳統文化心理和民俗習慣,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鄉村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旅遊發展能獲得當地居民認同與支持,並積極地參與到旅遊開發中來。
(三)深入挖掘旅遊地特色鄉村文化資源
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要切實挖掘傳統文化載體表象下蘊含的深層內涵, 提升鄉村旅遊地的傳統人文氣息,如反映人與自然依存和延續、形態獨特的鄉村聚落,反映數千年傳統文化、宗教理念、社會組織形式和家庭關系、古樸典雅的鄉村建築,或是有著濃厚傳統文化底蘊的鄉村節慶、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等,盡可能再現歷史文化氛圍和場景,努力實現傳統文化與鄉村旅遊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從這些特有傳統文化旅遊資源的表象和深層底蘊中,將傳統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出來,開發設計適銷對路、富於觀念和情感溝通,並具有鄉村環境特色的產品,彰顯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企業、社區、居民以及旅遊者都應積極參與其中。首先,通過對旅遊資源調查和評估,掌握可用於鄉村旅遊發展的核心傳統文化資源,找到本地鄉村旅遊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其次,圍繞主要目標市場的需求,結合本地傳統文化的特色,規劃、設計和開發鄉村旅遊的輔助產品,使鄉村旅遊的內容不斷豐富完善;再次政府通過制定鄉村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的政策,構建公共平台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包括加大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對農家樂免稅等。
② 鄉村旅遊發展
元月18日至21日,我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進行了調研。採取參觀現場、個別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與當地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就新農村建設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探討。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當前基層幹部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識及心態
(一)總體認識。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立即引起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強烈反響。他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國家戰略轉軌,推動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史抉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轉軌變型的關鍵時期,黨中央高瞻遠矚,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以及少數國家因戰略調整滯後造成發展緩慢的慘痛教訓,適時地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這對於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我國向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現實需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一方面,我國工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已經步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日益增強;另一方面,近些年城鄉差距的拉大,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障礙。同時,由於農村經濟發展十分緩慢、農村購買力不強,已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必然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三農」問題,從根本上打破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從根本上搞活農村市場,從而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認識上的重要升華。其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好從理論和實踐上體現了兩者的本質要求。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志的社會狀態;從實踐上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也體現了城鄉一體的長遠發展目標與近期目標的統一。新農村之「新」,正是體現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上、體現在建設和諧社會目標上、體現在統籌城鄉發展格局上。總之,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群眾認為,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完全符合農村實際,非常鼓舞人心。他們堅信,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農民致富、農業發展、農村進步的目標必將實現。
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解上,基層幹部群眾普遍認為:這次與五十年代提出的「新農村」概念主要有三個不一樣: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樣。目前國家已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人均GDP過1000美元,總體上進入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歷史新階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04萬,全市生產總值達153.02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38億元,農林牧漁總產值5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7億元,完全具備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基礎。二是內涵不一樣。這次的新農村建設內涵更豐富,內容更全面。五句話,20個字,緊扣科學發展觀的時代命題,包含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內容。三是目標和要求不一樣,這次的目標更明確、更具體。他們認為新農村建設主要體現「五新」上,即:產業發展要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水平要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要倡導新風尚、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要健全新機制。
(二)當前的心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基層幹部群眾是「既喜且憂」。基層幹部喜的是新農村建設使「三農」工作有了新抓手;憂的是縣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設資金難以落實,擔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時擔心政績考核難以過關。基層群眾喜的是農民有了新盼頭,政府會有新舉措,農村會有新變化。沙嘴辦事處杜柳村村民王順軍喜笑顏開地對調研組人員說:新農村建設是「政府出力,群眾受益」。憂的是公益事業要自己掏腰包,農民負擔可能借機反彈。怕的是盲目鋪攤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債務。還有少數農民群眾則存在「急、怨、冷」的心態:一是「急」。期望值過高,恨不得馬上建成新農村,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眾看到電視上和周邊村莊發展建設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幹部爭取不到政策資金扶持,沒有找到致富門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礎條件較差,沒有致富門路,群眾對新農村建設漠不關心,冷眼相看。
二、仙桃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一)仙桃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仙桃市現有國土面積25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33萬畝,下轄15個建制鎮、3個市屬街道辦事處、6個農牧漁場、653個行政村、4703個村民小組。全市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04萬,農業戶22.01萬戶,農村勞動力62.67萬人,其中,外出打工勞動力11.5萬人。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153.02億元,其中農林牧漁總產值5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17元。全市現有農村職業學校8所,在校生4900人,教職員工487人,2005年共培訓各類職業技術人才1.5萬人,有圖書館1個、鄉鎮文化站18個、影劇院19個、各類文藝演出團體198個;現有鄉鎮衛生院19所、醫務人員359名。現有農村敬老院28所,五保戶4040戶,其中集中供養戶3236戶;應享受最低收入保障人數達到3.1萬人,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107個,其中種植業類18個、養殖業類23個、流通業類76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力度大,2005年在全市范圍內實行村委會主任海選,共選村主任653名,農村的「雙代管」率達到100%。
(二)仙桃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情況
1、見事早,行動快。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短短的3個多月時間,仙桃市就已做到了「四有」,即有專班、有試點、有規劃、有初步成效。五個試點,可以說是鎮鎮有亮點,村村有特色。2005年12月底仙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市委書記馬清明任第一組長,市長陳吉學任組長,市發改委、財政、農委、水利、農業、林業、建設、民政、衛生、教育等十多個市直部門為成員單位,辦公室設在市農委。目前市委市政府重點抓了五個鄉鎮的五個試點村,即陳場鎮的園藝場、三伏潭鎮的栗林嘴村、張溝鎮的先鋒村、沙嘴辦事處的杜柳村、彭場鎮的挖溝村。五個鎮中有四個鎮及五個村都制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詳細規劃。規劃中既有發展目標,又有實施步驟;既有長計劃,又有短安排;既有物質文明建設,又有精神文明建設;既有產業發展規劃,又有生活居住環境的改善;既有點的重點建設,又有以點帶面的輻射帶動。總之,仙桃市認識早,行動早,領導重視程度高,農民參與積極性高,已取得初步成效。
2、典型特色突出,推廣性強。目前仙桃市新農村建設根據「以點帶面、引爆一片」的要求,推出的幾種模式,其規劃藍圖宏偉,產業特色突出,群眾基礎扎實,推進穩步有序,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
一是張溝鎮先鋒村模式(支部+協會+農戶模式)。先鋒村位於張溝鎮東南一隅,全村9個小組、419戶、1890人、耕地3530畝,過去以種植水稻為主,是一個封閉落後的水鄉。1998年開始發展養鱔業,養鱔面積2500畝。2003年,由村支部發起,正式成立村養鱔協會,全村420多戶養鱔戶全部加入成為會員,協會為會員提供農資采購、養鱔技術、資金融通、市場銷售等社會化服務。目前已形成了「支部+協會+農戶」的模式。這種模式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快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200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視察先鋒村時,予以了高度肯定,並稱其為「支部加協會,農民得實惠」。2005年,先鋒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戶平3萬元。村民陳水兵前幾年是貧困戶,早年父母雙亡,留下兩千元外債和一間破瓦房,如今靠養鱔致了富,建起了兩層漂亮歐式樓,用上了太陽能,媳婦也娶進了門。村裡的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通村水泥路已修了3.5公里,有線電視、自來水戶戶通,電話安裝了380戶,擁有手機1200多部。從2004年5月開始的村莊改造建設目前已改造民居250戶,計劃3年內改造完畢。產業的支撐,為建設新農村提供了堅實基礎。他們規劃把鱔魚交易市場輻射到全國和東南亞。現在村裡劃了40多畝地,准備由一個外地老闆投資400多萬建成一個大的多功能的鱔魚交易市場。
二是三伏潭鎮栗林嘴村模式(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栗林嘴村有12個組,3257人,752戶,4463畝耕地,養殖水面1200畝,種植面積3263畝。以前村級債務曾高達68萬多。近幾年該村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於2004年底引進朗德鵝深加工企業—盛勝鵝業,形成這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推動了鵝產業規模化養殖、規范化生產。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2005年三伏潭鎮發展朗德鵝8萬只,養殖戶達200戶,其中養鵝專業戶126戶,為農民增加純收入近100萬元。栗林嘴村農戶養鵝近3萬只,村裡不僅還清了債務,而且每年還有27萬元的純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50元。目前已完成水改任務,全村農民吃上了自來水。有線電視已安裝200多戶。固定電話安裝了585戶,擁有手機272部。修建通村公路2.7公里,不少農戶門前也通了公共汽車,一天有8趟到市區。村裡開展了大規模的「一建三改」,目前已改廁300戶,建沼氣池100口左右,計劃今年內全部完成改建任務。為美化環境,根治血吸蟲病,保障村民的健康,村裡投資對洛家河進行改道建設,長達2.7公里的改道工程完工後,還將對兩岸進行綠化和美化。村衛生室已達標。全村有2835人參加了市衛生局的大病統籌,每人出10元,可享受門診報銷15%、住院報銷兩千元的待遇。全村有50人享受最低收入保障,每人每年200元。為活躍村民的文體生活,下一步村裡打算利用閑置地修建一個長100米、寬30米的娛樂休閑健身廣場。
三是陳場鎮園藝場模式(農場+市場+農戶模式)。陳場鎮園藝場始建於1992年,由原陳場村劃組而治,現轄兩個分場。通過十多年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桔橙和水產優勢不斷鞏固提高,全場現有柑桔、臍橙面積1000畝,精養漁池面積800畝。園藝場是江漢平原果樹種植示範基地,桔橙平均畝產達4000公斤,創產值6000餘元。「陳場蜜桔」被有關部門納入全國無公害食品評選規劃,倍受客商青睞,銷售商主動上門收購,產品供不應求。全場農民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在生產發展、村民生活富裕的基礎上,支部開始謀劃村莊改造、道路硬化、改水改廁、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及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目前完成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並在逐步實施。完成了2.5公里的通戶公路建設,有樓房戶達80%。村容整潔,村民對新農村建設充滿信心。
四是沙嘴辦事處杜柳村模式(項目+業主+農戶(農家樂)模式)。這種模式是以農家樂項目為載體,吸引外來業主投資創業,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杜柳村位於沙嘴辦事處西部,仙桃城區宜黃高速公路出入口處,是仙桃城區南大門。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較好,村民住房規劃有序,村級道路四通八達,且全是水泥路面,給排水設施齊全,有「仙桃臉面」之稱。2005年底,仙桃市委市政府在學習借鑒成都、長沙城郊「農家樂」的基礎上,決定在杜柳村發展該項目。杜柳農家樂園依託「兩近」(離城區近,離高速公路出入口近)的區位優勢,利用庭院、堰塘、苗圃、菜地等自然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優勢,吸引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觀光、娛樂、運動、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改造後的民居參與農家樂園的經營活動,採取自營和租賃經營相結合的辦法,農民既可以家庭為單位經營,也可依託宅基地的區位優勢,將房屋租賃經營。據預測,杜柳農家樂首期工程完工後,年接待能力可達150萬人次,解決富餘勞動力1000多人就業,戶平可增收1萬元。二期工程完工後,年接待能力可突破300萬人次,旅遊收入可達6000多萬元,戶平增收5萬元。「農家樂」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己在全國各地逐步興起,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更呈興旺繁榮之勢。「農家樂」的興起,既為城裡人找到了休閑娛樂、回歸自然的好去處,又可為村民增加收入,使農民融入城市的新生活;既可改善農村生活居住環境,又可提高農民文明程度。
3、思路清晰,措施可行。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年。仙桃市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把新農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四個一起抓」,即堅持完善基礎設施與發展特色農業一起抓、整體規劃與試點先行一起抓、村莊改造與提高農民素質一起抓,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扶持與調動群眾積極性一起抓,力求在新農村建設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重點是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特色產業,壯大板塊經濟。具體來講就是抓好「六個一」:一條魚、一頭豬、一隻雞、一棚鴨、一隻鵝、一棵樹,即以張溝為核心區,建設網箱養鱔特色園區;以鄭場、毛嘴為中心,建設科技型養豬示範核心區;以郭河、陳場、等地為重點,建設家禽養殖產業帶;以三伏潭、楊林尾、沙原為重點發展養鵝專業戶;以沙嘴辦事處等城郊區為重點發展「農家樂」和花木板塊建設。二是壯大龍頭企業。全力支持金威麥芽、外婆家水產、萬荷堂蓮業等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三是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新農村的突破口來抓。大力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向農村延伸,重點抓好張溝先鋒村、沙嘴杜柳村、三伏潭雷家垸、陳場園藝場等4個核心區改造試點。四是廣泛開展科技下鄉活動,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五是繼續落實「一免」「三補」政策,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
三、當前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
總的看,仙桃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了較好的群眾基礎、物質基礎、實踐基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制約因素。
(一)認識上的制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是蓋新樓房,建新農村就是修新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是中央提出來的,我們這里經濟困難,群眾溫飽勉強解決,沒有能力建設新農村,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資金上的制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資金的投入。但從調查的情況分析,資金上的短缺將嚴重製約新農村建設。一是村級債務嚴重,化解難。仙桃653個村中,負債的村就有573個,到2005年底止,累計負債3.6億元,其中負債200萬元以上的村34個、100萬元以上的村177個。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有限。據測算,仙桃市村平「一事一議」籌資僅為2.3萬元,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對資金的需要。如結合新農村建設,仙桃市計劃2006年完成通村公路200公里,按每公里25萬元左右概算,需投資5500萬元左右,國家政策性補助、地方政府投入和社會資金投入只能解決2500萬元,資金缺口3000萬元。三是地方配套的壓力大。2006年仙桃市落實中央、省相關扶持政策,配套資金總額比2005年增加近6700萬元,遠遠超過了市財政每年增長的可用財力。由於財力有限,部分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為拿不出配套建設資金而無法實施,進而影響整個新農村建設的進度。
(三)體制上的制約。分割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致使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處於空白,這些都將嚴重製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尤其是農村的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響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對策與建議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是前提,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投入是基礎,制度是保障,農民是主體,領導是關鍵。現根據我們調查的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發動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各級都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議將農村小康建設領導小組歸並到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具體制定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協調各部門的力量、組織推進實施新農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幾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實踐說明,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尤其是村支部書記作用的發揮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要選好、配強農村支部書記,並充分發揮好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要放手發動群眾,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鼓勵群眾勇於創新,積極改革,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加強教育引導,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幹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
(二)制定標准,科學規劃。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內涵相當豐富,對全國各地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我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結合湖北的實際,制定相應的實施標准。從某種意義上講,全面小康的目標基本體現了中央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建議省委、省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在全面小康建設的實踐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完善,盡快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階段性標准。在此基礎上,根據農村人口變動、土地整理、生產生活發展、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鎮建設等實際進行科學規劃。制定規劃時應重點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要求各地依據當地實際,突出產業特色,以主導產業的壯大,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是堅持城鄉聯動、統籌發展的原則。要按照「立足農村抓農村、跳出農村抓農村」的思路,把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進行謀劃。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小城鎮建設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與「百鎮千村」計劃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與「陽光工程」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將新農村建設目標與縣域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尤其要注意將農村區域調整中心城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以及水利、電力、交通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起來進行規劃,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原則。一方面要充分體現當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農民的意願,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防止單獨的政府行為、幹部行為。四是要堅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新農村建設,既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延及子孫的持久工程,決不能單兵突進,急於求成;要將農村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結合在一起統籌規劃、分階段規劃,循序漸進地實施。
(三)重點突破,試點先行。針對我省實際,當前要抓好以下五個「突破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要以產業扶持為突破口。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離開了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無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進行產業扶持,以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持續推進。二是要以「一建三改」為突破口。建沼氣池,改水、改廁,改圈,是農村實現循環經濟、改善村容環境、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三是要以提升農民素質為突破口。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是農民,要加強對農民綜合素質的培訓,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四是要以化解農村債務為突破口。村級債務是推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攔路虎。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實施「村村通」等為契機,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加強農村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建設。同時,要採取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的辦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要依據平原湖區、丘陵、山區;城郊、偏遠鄉村;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特點,分別選擇不同的典型,進行重點扶持,總結經驗後,在全省推廣。
(四)完善政策,優化環境。溫總理在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財政性建設資金要向農村傾斜,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向更多地支持農村建設轉變。這是今後幾年經濟工作上的一個大動作,一個戰略性舉措」。這充分表明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從我們在仙桃市調查的情況看,他們要求中央和省兩級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重點扶持一批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的發展壯大。要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要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出台相關政策,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二是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要求國家加大對中部地區「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將現在每公里補助7萬元,提高到每公里補助10萬元;同時要加大對中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對鄉村人居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點加大對農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國家在減少「一建三改」項目的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加大對我省的資金扶持力度,將戶用沼氣池的補助標准由現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力度;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國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進新型合作醫療,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目標;要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將我省開展的基層組織陣地建設與村級文化室的建設一並進行,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的步伐。在農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盡快試點,積累經驗 ,逐步推廣。建議國家盡快實施農村保障體系試點,並將我省列入農村保障體系試點省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要建立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引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各界人士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③ 如何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來發展鄉村旅遊
一、發展鄉村旅遊對建設美麗鄉村的推動作用。
一是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旅遊能夠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產業鏈的延伸,帶動農副產品、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如鄉村旅遊特色鎮尤溪依託江南大峽谷景區的鄉村旅遊,帶動了當地特色的傳統手工業和生態農業,磨豆腐、做年糕、搗麻糍、釀米酒等傳統產業重新興起,蔬菜、水果、禽蛋、肉類這些農副產品實現了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湧泉柑橘、羊岩茶葉、嶺景葡萄、括蒼大白桃等各類遊客嚮往的特色農業觀光園。
二是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旅遊使許多農民成為旅遊從業者,農民既可以通過辦旅館、擺小攤、開餐館、加工紀念品等方式增收,還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旅遊項目的入股分紅增收。如尤溪鎮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來在江蘇打工,見老家發展旅遊業就回來在江南大峽谷景區擺了個小攤,專賣紅糖薑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凈賺好幾百元,相當於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報酬。一些在家無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農家樂幫忙做鍾點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於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旅遊帶來的許多新信息、新理念,對農民素質和鄉風民俗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文化、學技術成了一些農民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了農民素質。如小芝、括蒼等鎮的大批農民自辦了旅遊服務館店,還通過互聯網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實現網上預訂。
四是有利於促進環境保護。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使廣大農民兄弟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強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尤溪下漲村,有了軍事探險漂流項目後,村裡除了建起大型停車場、公園等,還將村民的房前屋後都進行了綠化,以往垃圾亂扔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
五是有利於推進基層管理民主。鄉村旅遊具有現代服務業的特性,它的發展為農村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一些農村在基層組織的引導下,農村管理、決策更民主了;一些農村還成立了各種協會,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如尤溪鎮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鎮級農家樂協會,協會定期舉辦經營戶經驗交流、培訓、考察等活動,實現了農家樂的自我管理、和諧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當前,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項目規劃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考慮旅遊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設等項目在規劃時欠考慮旅遊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較豐富的旅遊資源的村鎮,等項目實施完畢後想到旅遊又去重新建設,造成投資浪費。
二是村莊整治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護古村古建築。村莊整治按照建設部門的政策要求,農村建房必須「拆老屋、建新屋」,一戶只允許有一處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樓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為數不多。有些村莊因人口稀少或地處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鎮進行整體搬遷,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留農村韻味。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新農村建設的方向。但在推進過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莊改造沒有很好體現本地文化特色,建築風格大同小異,「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過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此外,鄉村旅遊帶來的商業氣息使農村原有的「農韻」逐漸消失,如很多農家樂辦得像城市酒店,還專門聘請廚師掌勺,農家菜成了點綴。
三、以發展鄉村旅遊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旅遊具有「興一業,旺百業」的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有條件的村鎮要把發展鄉村旅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的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注意各規劃銜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宜認真調研分析本地旅遊資源,結合行政村調整,明確域內空間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結合的「重點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鮮明、相互銜接」的村莊布局規劃體系,要避免無潛力可挖的地方人為造景和有潛力可挖的地方卻視而不見,要強調對一些有歷史和人文底蘊的古村落的保護和修復。且市內各規劃在制定時要相互銜接,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鄉村之美,固然在於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田園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則也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尊重生態,培育地域特色和個性。對旅遊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可把一個市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把一個鎮當作一個功能區塊來建設,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農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要善於挖掘當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風土人情,給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展現獨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現鄉村的文化品位,也讓綿延的地方歷史文脈得以有效傳承。此外,還可從產業發展、景觀改造等方面入手,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鄉村的特色和韻味。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項目建設的整合。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發展鄉村旅遊前期的基礎設施投入同樣需要資金投入。兩者在資金投入時,尤其是基礎設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鎮在建設項目包裝上報時,要積極爭取上級立項支持。各級職能部門也要多為村鎮出謀劃策,幫助爭取資金支持。村鎮一級也要發揮主動性,多方籌措資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農民主體,注重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做好引導,通過讓農民得實惠,從內心來激發農民共建美麗鄉村的主動性。同時,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自然、人文和產業等資源,串點聯線,推進鄉村旅遊常態化發展。如積極落實旅遊惠民工程,創新推出鄉村趕集游活動,把鄉村旅遊與農村集市日有機結合,鄉村趕集游擴大了旅遊惠民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各農家樂經營戶、土特產購買點、種養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販,均能從中得益,農民得到實惠了,他們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調動起來了。
④ 怎樣促進鄉村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
隨喔全觸點,讓旅行更完美。
一、建立鄉村旅遊產業賴以生存的政策環境。
1.要從產業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營造有利於鄉村旅遊發展的外部條件, 鄉村旅遊的農業性質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上述農業產業政策、農業稅收政策、農業金融政策的優 惠,引導扶持當地農民深度參與生態旅遊項目開發;
2.要吸引發達企業、發達地區企業、甚至外資企業開辦生態旅遊實體;
3.對現有的鄉村旅遊項目,要減輕經營者的負擔,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費,營造法制化的有序的經營環境;
4.應當將鄉村旅遊納入當地整體旅遊規劃和管理的范疇,加強分類指導。通過整體旅遊規劃的制訂,把鄉村旅遊的發展納入到科學化、規范化的框架下,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能夠大大提高投資的效率。
5.必須發揮依靠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避免政府在其中大包大攬,要充分調動市場各主體的積極性,使鄉村旅遊在經營上更加靈活多樣,在機制上更加充滿活力,在服務上更加貼近市場需求。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兼顧生態、人文、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效益。
從事鄉村旅遊的開發和經營:
1.要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按照均衡兼顧的原則,對開發和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努力形成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格局。
2.正確處理旅遊開發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優先發展不佔或少佔耕地的休閑農業項目,要在節約、集約上下工夫,要充分利用我市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區等集中型農業園區開發農業旅遊項目,利用大型設施農業發展休閑旅遊農業。努力走出一條既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又節約資源的發展道路。
3.要正確處理農民主體與社會參與的關系,堅持以農為本、農民主體的基本原則,建立健全保護農民利益的機制體制。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拓寬社會參與、支持的途徑和方式,培育或者引進新型農民群體,引導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流向休閑農業,實現鄉村旅遊上水平、上層次、上規模和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循序漸進地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在具體實踐中:
1.堅持特色化的發展道路,要在生態和人文的結合上下工夫,把自然資源與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起來,走出一條一園一品、一區一景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太倉市的地方特產、地方文化、民間故事都可以作為單獨的特色元素融入到各個園區景點。
2.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農業旅遊概念應該先農後游,以「農、林、牧、漁、種、養」帶動「食、住、行、游、購、娛」,先完善農業項目而後植入旅遊休閑項目,各元素均衡發展、相互匹配才能使消費者產生滿意的體驗。
3.大型園區發展休閑旅遊農業,要加強社區參與,可以考慮設立農業社區、成立合作社,加強管理、協調與監督。
四、加快建立健全鄉村旅遊產業各類人才的教育培訓體系。
農業休閑旅遊產業是典型的服務業,對從業者的要求遠高於傳統農業。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必將促進我市農民的綜合素質發生一次質的飛躍。可以考慮:
1.吸引鄉村旅遊的規劃、管理、經營等方面的高級人才;
2.選擇農業、旅遊、管理等培訓機構,大力開展鄉村旅遊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加大對普通從業人員培訓投入力度,擴大培訓規模;
3.運用現代傳媒技術在培訓方面的優勢,做好遠程培訓,充分發揮出信息化對鄉村旅遊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
五、著力推進鄉村農業休閑旅遊轉型升級。
1.吸收和引進國外的成功經驗。
國內目前以民俗村、採摘園、觀光農園、漁家樂、農家樂等為主的鄉村旅遊形式,僅僅滿足了消費者最基本的感官需求,未來可以吸收和引進國外的成功經驗,向休閑、參與、康體、娛樂等更高層的體驗消費轉型,有氧運動基地、瑜伽館、SPA會所的引進都屬於這一類型。
2.申報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先行區,開始合理的規劃和部署的工作。
六、著力推進農業休閑旅遊的創新。
1.投資開發模式可以做創新性嘗試
目前傳統的農業休閑旅遊的投資主體主要是當地政府,消費也主要是政府購買,缺乏市場機制活力,一旦政府扶持期結束,農業休閑旅遊園區就面臨全面虧損。
2.經營理念的創新
傳統鄉村旅遊的農業休閑園區是靠旅遊人士的購買、外帶和將產出的農產品外運進行銷售和推廣。
⑤ 如何促進我國鄉村旅遊的科學發展
一、發展鄉村旅遊對建設美麗鄉村的推動作用。 一是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旅遊能夠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的產業化經營、產業鏈的延伸,帶動農副產品、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如鄉村旅遊特色鎮尤溪依託江南大峽谷景區的鄉村旅遊,帶動了當地特色的傳統手工業和生態農業,磨豆腐、做年糕、搗麻糍、釀米酒等傳統產業重新興起,蔬菜、水果、禽蛋、肉類這些農副產品實現了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目前我市已建成湧泉柑橘、羊岩茶葉、嶺景葡萄、括蒼大白桃等各類遊客嚮往的特色農業觀光園。 二是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旅遊使許多農民成為旅遊從業者,農民既可以通過辦旅館、擺小攤、開餐館、加工紀念品等方式增收,還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旅遊項目的入股分紅增收。如尤溪鎮指岩村的李彩女,她原來在江蘇打工,見老家發展旅遊業就回來在江南大峽谷景區擺了個小攤,專賣紅糖薑茶,2元一杯,生意出奇的好,每天凈賺好幾百元,相當於她在外地打工10天左右的報酬。一些在家無事的老人到山上挖蕨菜、野菜、摘蕃薯梗,或到農家樂幫忙做鍾點工,每天也能收入四五十元。 三是有利於促進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旅遊帶來的許多新信息、新理念,對農民素質和鄉風民俗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文化、學技術成了一些農民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了農民素質。如小芝、括蒼等鎮的大批農民自辦了旅遊服務館店,還通過互聯網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實現網上預訂。 四是有利於促進環境保護。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使廣大農民兄弟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強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尤溪下漲村,有了軍事探險漂流項目後,村裡除了建起大型停車場、公園等,還將村民的房前屋後都進行了綠化,以往垃圾亂扔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 五是有利於推進基層管理民主。鄉村旅遊具有現代服務業的特性,它的發展為農村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一些農村在基層組織的引導下,農村管理、決策更民主了;一些農村還成立了各種協會,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如尤溪鎮率先在台州市成立了鎮級農家樂協會,協會定期舉辦經營戶經驗交流、培訓、考察等活動,實現了農家樂的自我管理、和諧發展。 二、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當前,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是項目規劃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考慮旅遊元素。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設等項目在規劃時欠考慮旅遊元素,尤其是原先具有比較豐富的旅遊資源的村鎮,等項目實施完畢後想到旅遊又去重新建設,造成投資浪費。 二是村莊整治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護古村古建築。村莊整治按照建設部門的政策要求,農村建房必須「拆老屋、建新屋」,一戶只允許有一處住宅。因此,一幢幢水泥樓房拔地而起,而一大批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被拆除,目前老房子已為數不多。有些村莊因人口稀少或地處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鎮進行整體搬遷,更是全村拆除。 三是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沒有很好地保留農村韻味。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新農村建設的方向。但在推進過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莊改造沒有很好體現本地文化特色,建築風格大同小異,「走過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鎮;走過一鎮又一鎮,鎮鎮像農村」。此外,鄉村旅遊帶來的商業氣息使農村原有的「農韻」逐漸消失,如很多農家樂辦得像城市酒店,還專門聘請廚師掌勺,農家菜成了點綴。 三、以發展鄉村旅遊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旅遊具有「興一業,旺百業」的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有條件的村鎮要把發展鄉村旅遊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的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注意各規劃銜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宜認真調研分析本地旅遊資源,結合行政村調整,明確域內空間布局,形成縣城、中心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結合的「重點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鮮明、相互銜接」的村莊布局規劃體系,要避免無潛力可挖的地方人為造景和有潛力可挖的地方卻視而不見,要強調對一些有歷史和人文底蘊的古村落的保護和修復。且市內各規劃在制定時要相互銜接,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鄉村之美,固然在於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田園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則也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尊重生態,培育地域特色和個性。對旅遊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可把一個市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把一個鎮當作一個功能區塊來建設,把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農家當作一個小品來改造。要善於挖掘當地的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利用當地的歷史古跡、風土人情,給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展現獨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現鄉村的文化品位,也讓綿延的地方歷史文脈得以有效傳承。此外,還可從產業發展、景觀改造等方面入手,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顯鄉村的特色和韻味。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項目建設的整合。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發展鄉村旅遊前期的基礎設施投入同樣需要資金投入。兩者在資金投入時,尤其是基礎設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鎮在建設項目包裝上報時,要積極爭取上級立項支持。各級職能部門也要多為村鎮出謀劃策,幫助爭取資金支持。村鎮一級也要發揮主動性,多方籌措資金,不能「等、靠、要」。 四是突出農民主體,注重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做好引導,通過讓農民得實惠,從內心來激發農民共建美麗鄉村的主動性。同時,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自然、人文和產業等資源,串點聯線,推進鄉村旅遊常態化發展。如積極落實旅遊惠民工程,創新推出鄉村趕集游活動,把鄉村旅遊與農村集市日有機結合,鄉村趕集游擴大了旅遊惠民的覆蓋面和受益面,各農家樂經營戶、土特產購買點、種養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販,均能從中得益,農民得到實惠了,他們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調動起來了。
⑥ 特色資源的鄉村旅遊如何做旅遊規劃
發展鄉村旅遊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方向之一。通過鄉村旅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城市人群對鄉村旅遊的需求越來越大,對綠色服務與綠色產品需求也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發展鄉村旅遊將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而擁有特色資源的村莊應如何抓住機遇,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如何通過合理的規劃將具有文化、生態、農業等特色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建設美麗鄉村?如何在規劃中將旅遊與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相結合,如何打造文化與生態相結合的特色景觀?這一系列問題,將成為此類村莊規劃關注的重點。
品牌塑造。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建設思路,強調村莊品牌塑造,依託現有的景觀資源,圍繞品牌塑造、旅遊特色策劃、產業帶動、公共空間景觀規劃、特色節點設計、民俗節慶設計等方式。打造紅色文化特色品牌,同時展現民俗風情文化、體現鄉村生態文明。銘智旅遊策劃有豐富的鄉村旅遊策劃規劃經驗。在村莊景觀的設計、營造與風格,項目的選擇、命名和內容,標識的設計、色彩、選材等方面,都要突顯村莊的「品」。
產業帶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相結合 在原有農業基礎上積極發展特色新型農業,諸如瓊中山雞飼養、種桑養蠶、冬種特色瓜菜等。一方面可以提升村民經濟收入,另一方面這些特色農業也可作為旅遊產品,同時也可作為生態農業觀光節點,滿足旅客購物休閑需求,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鄉村環境的培育等多重要素的協調發展,使農業發展與旅遊開發相互促進。
⑦ 隨喔:如何做好鄉村旅遊
從地域環抄境的角度來看,鄉村旅遊最適合打造小而美的旅遊產品,中國大多數鄉村都分布在山地地區,山地地區的地域環境最適合小而美的旅遊項目。那麼,如何在鄉村地區發展小而美的旅遊項目呢?前瞻產業研究院總結以下幾點經驗。
一、打破傳統的產品思維,把鄉村旅遊做成居游共享的項目。在休閑度假時代,鄉村旅遊不再是一個旅遊的概念,而是「旅遊+」的概念,是在旅遊引領下的鄉村全域、全面、全民、全時發展。
二、打破對大項目的盲目追捧,把鄉村旅遊做成小而精的標桿。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小而美的項目。如果大家都去做大而全的項目,勢必會讓一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因為過度投資的背後就是重復投資,重復投資的背後就是同質競爭,同質競爭必然帶來行業的受損。
三、打破旅遊和農業的界限,把農業項目做成小而精的旅遊項目。我國的大多數鄉村都還保留著傳統農業的根基,農旅融合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途徑。
⑧ 鄉村旅遊發展規劃怎麼去做效果會更好
答案:合理規劃,運用好農村資源,例如:垂釣,果園採摘,田園景區,農家小炤。
⑨ 鄉村旅遊應該如何發展,請專家們給我們發表幾點意見
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是中國第一家專業鄉村旅遊規劃設計院。作為鄉村旅遊設計與鄉村度假開發的專業機構,山合水易擁有多位國家級休閑農業規劃與鄉村旅遊設計專家,與農業部、農業規劃設計院、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協會、CCTV農業頻道等緊密型外部資源。
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有多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遊開發策劃、規劃與設計經驗,對行業動態和相關政策法規,對鄉村發展產業模式、旅遊為導向的產業結構調整與休閑化升級、鄉村特色休閑及景觀建築設計、鄉村游樂項目策劃、農家樂升級、民俗村度假開發、古村落文化休閑開發、農業生態園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山合水易已經具備了大量休閑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意農業產業園區、高新農業示範園區、特色農業觀光主題園區、休閑農業博覽園、農業旅遊教育科普園區、特色採摘度假區、鄉村旅遊示範縣、鄉村旅遊示範村、新農村整體規劃設計、特色新農村景觀建築設計、新農村風貌設計、鄉村旅遊 景區規劃、田園俱樂部、民俗村落規劃、古村古鎮、農家樂聚集區規劃、鄉村主題度假區、鄉村會所、溫室建築、水庫旅遊開發等等項目的實踐經驗與案例;
目前已形成新農村旅遊、新農村民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十七屆三中全會後鄉村旅遊發展、休閑漁業旅遊、國內外鄉村旅遊發展經驗研究、古村古鎮古村落、郊野度假屋等多個專項研究報告,並已經結合201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旅遊業發展若干意見的最新精神,為北京、貴州、雲南、廣西、福建、湖南等地的多個鄉村旅遊項目提供了咨詢與規劃設計指導工作。
發展鄉村旅遊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和手段
綠色經濟強市,宜居名城,休閑之都」是城市發展的定位,同時也是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
大部分偏僻的農村從自然和區位的角度也無法走工業化致富的路子。走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生產的發展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設想,但依然有許多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是農村的生產資料使用權分散,現代生產技術技能掌握程度低,農村農民發展經濟存在融資難,農民無法完成原始積累。事實上,許多農村地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無論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有多快,對該類地區無實質性影響。政府在現階段也無能為力實施人口的戰略轉移,農民從整體上分析大都缺乏轉移的經濟能力和技能。
大部分的農村地區就城市化而言應實行錯位發展。城鄉之間有一個「圍城現象」,城裡人想出去,因為有了經濟基礎,城裡人空餘時間要返樸歸真,要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回味田園風光;而鄉下人則希望進城,城裡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城裡有豐富多彩燈紅酒綠的生活。這么一個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互換,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的農村提供了極大的商機,就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城裡人到鄉下消費,為鄉下人帶去滾滾財源。這兩年一些所謂「農家樂」項目被制止,實質上並非發展「農家樂」旅遊政策有誤,而是投資者的誤讀。一是改變了土地的使用性質,二是手續不齊備,三是背離了「農家樂」的本義。
鄉村旅遊應該如何發展,山合水易的專家們發表幾點意見。
一、發展鄉村旅遊的意義
發展鄉村旅遊應注意自然生態、地方特色文化眾多、民族民俗風情濃郁、優質農副產品、淡水產品眾多的實際。
發展鄉村旅遊對解決「三農」問題,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改善農村落後面貌都十分有利。
無論從經濟社會和文化層面,大多數農民依舊無法擺脫對土地和農業的依存。農業由於其天然的弱質性(抗風險能力低,農產品收益不高),農民由於生產資料不足(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有效金融支持,人多地少),現行的農村生產模式無法參與市場競爭。
鄉村旅遊的發展和成功,一定會拉動農村按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自然生態,管理民主」的方向發展,推進農村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全面協調發展。換一句話說,鄉村游項目如果沒有這些前提,註定也不會成功。
另外,從整體而言,我市大部分農村地區和農民在比較長的時間內依然會處於「溫飽有餘,富裕不足」的狀態。大量的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雖然帶回可觀的收入,但造成了農村的空心化。青年一代不會也不屑於農耕技術,這個文化不高、城市謀生技能不足的群體,受城市文化浸染較深,但又不能在真正融入城市,不願意生活在物質文化匱乏的農村,變成了城鄉之間的游離人,失去了對家鄉的熱忱,農村也失去了發展的活力。大力發展好鄉村旅遊,可以給這一群體提供很好的創業空間,還可以為農村的中壯年富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離土不離鄉,增加農民收入。
從深層次意義上看,鄉村旅遊可以使原本封閉的農村提高聲望,增加原住民的社會交往,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喚起農民建設家鄉的勁頭、愛護家鄉、保護環境的熱情和責任,並可招引人才和資本流入,使農村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人文資源乃至生產資源得到充分整合,產生綜合經濟效益,提高勞動和產品的附加值。
鄉村旅遊是我市主線旅遊產品很好的補綴,也是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鄉土人情、特色美食展現的有效載體,十分符合周邊城市人口的周末休閑需求,通過消費,讓城市的財富流向農村,形成城市反哺農村的一種很好的財富再分配機制。
二、鄉村旅遊發展的指導思想
鄉村旅遊的發展,要以政府主導+公司帶動+集體、農戶參與的模式進行,鄉村旅遊的發展要注重以原住民為主體,形成三方共贏的格局。
政府的職責是政策引導,主要基礎設施(交通、電力供應)的建設、適度的財政激勵機制、融資配套、有力的監管和完善的服務體系的建立。
政府要對鄉村旅遊進行全面的規劃,按自然風光、人文特色、物產特色、客源預測分類布局,規模發展。
要提供鄉村旅遊項目的建設風格、風景設計、民俗節目藝術等的指導,使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農業生產景觀得到最好的演繹效果。
政府最為重要和關鍵的作用是要對發展鄉村旅遊進行全面有力的監管和服務,要提供包括法律師、政策、稅務、項目管理、價格標准、定價原則、融資計劃、補貼申領到公共安全,水資源管理、餐飲衛生、食品安全、鄉村公共保潔、投訴等方面的咨詢和協調。
公司的作用主要是在鄉村旅遊規模發展的區域打造起核心作用的主線旅遊項目,起到聚集功能和資源市場化配置優化功能,以及產業的行業服務功能。
村集體和農戶是鄉村旅遊發展中的主體,並不是說等待政府和開發商把肉送到嘴裡,而是要主動積極地參與建設和投入。遵守鄉村旅遊游戲規則的村集體和農戶,一是可以獲得政府的各項政策支持,二是通過開發商的投資拉動,可以在存量擁有的資源中獲得可觀的增量收入。家鄉的山水、田林果自留地、承包地、河流、草地、蔬菜、家禽、農副產品、水產品、村裡保留的民間民俗活動和傳統技藝,都可以通過參與勞動或資金投入,獲得大幅的增值,大批中壯年富餘勞動力非常適合鄉村旅遊及後勤服務工作,並可在家門口獲得就業機會。
三、鄉村旅遊的內容構成
鄉村旅遊的產品,應是賦有純正本土文化和鄉土氣息,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活動觀賞,生產生活和娛樂結合的田園牧歌景觀,略帶野趣風韻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悠閑自得的旅遊方式。不能說鄉村游會成為主流,但絕對是觀看了古人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天物造化、領略了漂流的刺激、享受了溫泉的舒適和異域外族風情後的最佳補綴。甚至有半天之閑的城裡人,以換口味的心理,鄉村游也不失一項極受歡迎的內容。
鄉村旅遊原則上是以原有古村落、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依託,配以農業生產的季節性風景,本地產的優質綠色農副水產品和配套的現代娛樂生活設施。鄉村旅遊產品的結構有若干層次的結構,適應不同規模的投資和對象。1、戶外旅館。選擇交通便利,在優美的鄉村環境,視野開闊和綠樹竹林茂密的地方建設,周邊有可以發展主線旅遊產品的人文資源或自然資源。建築風格最好與族群文化的村莊一致,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建設標准不低於三星級,招商開發。村集體可以採用土地調整,開墾荒坡地置換成集中面積,以土地入股或一次性收取使用權流轉金,由村集體用作其他項目配套開發,這種旅館適合周邊有大型主線旅遊產品的地方,單位對口的公務接待和外地遊客。
可由村集體通過宅基地置換和拆取舊民房的面積置換土地,統一規劃建設「農家樂」餐廳,表演傳統工藝的作坊,可讓遊客互動的鄉間民俗表演等場地,以本地特色的農副產品烹制鮮美的農家菜招徠遊客,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和娛樂服務。2、旅遊宿營地。旅遊宿營地適於在離城市不要太遠的地方建設,最好選擇有山有水,視野開闊的有連片耕地的地點,營地內設置青年旅館式的低層農舍式建築或顏色明快的板房和帳篷區,宿營地內利用坡地旱地植草,開展高爾夫練習、騎術、草地網球、小型足球、燈光籃球場、劃船、垂釣,參與性強的民俗節目,燒烤場篝火晚會等適合集體活動的娛樂項目。發展好鄉村旅遊,為農民提供了增收的渠道,促發農民建設的積極性,有利於農村的社會發展和進步,有利於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利於農民積累向城市轉移的經濟積累和城市生存生活技能技術的掌握,更有利於農村的長治久安,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鄉村旅遊值得各級政府大力去推進。
理念創新。創新是發展的靈魂,是促進鄉村旅遊邁向新目標的動力。隨著鄉村旅遊產業化發展進程,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的關系,在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規劃制定、環境優化、市場監管、形象宣傳、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組織、領導、協調、推動作用的同時,更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產業投資、市場開發、產品營銷、經營服務等方面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企業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旅遊健康發展。
推進鄉村體制機制的創新,關鍵點應放在激活鄉村旅遊發展的內在活力上。要培育壯大鄉村旅遊龍頭企業,引導旅遊企業以農民參與等方式形成新的產業優勢,改變「大產業、小景點」的現狀。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市內外投資開發商的資金、品牌、管理、技術和專業化經營管理團隊。山合水易通過多年的旅遊咨詢與規劃設計,傳統旅遊項目的休閑化升級、城鄉綜合休閑商業與特色休閑街區開發、休閑度假地產、旅遊服務區與集散中心、郊野休閑公園設計、鄉村旅遊與休閑農業開發、休閑目的地規劃與整合營銷等已經形成了專業化分工與跨專業合作的實踐規劃模式,突破常規。理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