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改革開放後桂林旅遊業發展

改革開放後桂林旅遊業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2-16 01:56:16

① 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桂林變化論文

桂林農村改革開放30年

改革開放以來,桂林市農村經歷了艱辛而輝煌的改革,改公社建鄉鎮,實行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釋放了巨大的農業發展潛力,農民逐步解決了吃飯問題,農產品供應逐步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讓市場來合理配置農產品的流通體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種農業生產、流通合作組織應運而生,同時,農民不再是單純的農民,已經開始向城市發展,形成浩大的民工潮,以前城市對農村歧視的現象也在悄然發生改變。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桂林市農村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的新階段。
一、改革開放30年桂林市農村發展的輝煌成就
(一)是農村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的30年
全市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6.89億元發展到2007年241.97億元,增長了34.12倍。扣除物價因素,從1978年到2007年,增長了6.99倍,年平均增長7.43%,比1952年以來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快2.55個百分點。
(二)是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的30年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斷變化,桂林市農村經濟結構也處於不斷優化和變化之中。農業經濟中的農業(主要是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的構成從1983年的63.02:6.90:20.16 :0.74變為2007年的57.64:4.52:33.63:3.11(由於地市合並等多種原因,數據不全,再加上時間緊,准備不足,1978年以來的主要農業經濟指標無法完全收集,為增強本文的說服力,盡量使用目前掌握的更長年份的數據。從2003年起,農業總產值統計口徑發生變化,將農林牧漁服務業納入統計,而將農民農民兼營工業剔除)
農業(種植業)與牧業的構成呈此長彼消的狀態,1983—1988年,農業消牧業長;1988—1997年,兩者處於平衡狀態;1997—1999年,農業長牧業消,且變化大;1999—2002年,兩者又處於平衡狀態;2002—2007年,農業消牧業長,而且變化也大。
(三)是農產品不斷豐富,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30年
1、糧食是人民生活是最基本的物資,糧食生產一直是桂林市農業生產中的一項基礎工作。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137.67萬噸發展到2007年209.43萬噸,增長了60.27%,年平均增長1.64%。
除一些災情嚴重的年份外(如1984年的洪災,糧食減產12.87%),生產糧食的主要特點是,1978—1984年,呈大增一年平產一年的態勢;1984—1999年,呈穩步增產態勢;1999—2003年,受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影響,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糧食產量呈逐年下降態勢;2003—2007年,受國家糧食直補等政策刺激,糧食生產有所好轉,呈小幅增產態勢,目前全市糧食生產已趨於穩定狀態。
2、水果生產呈快速發展的態勢。從1978年的1.90萬噸發展到2007年205.22萬噸,增長了107.21倍,年平均增長17.53%,一年一個台階,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1986年創造了增長95.87%的高速度。
農業(種植業)與牧業的構成呈此長彼消的狀態,1983—1988年,農業消牧業長;1988—1997年,兩者處於平衡狀態;1997—1999年,農業長牧業消,且變化大;1999—2002年,兩者又處於平衡狀態;2002—2007年,農業消牧業長,而且變化也大。
(三)是農產品不斷豐富,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30年
1、糧食是人民生活是最基本的物資,糧食生產一直是桂林市農業生產中的一項基礎工作。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137.67萬噸發展到2007年209.43萬噸,增長了60.27%,年平均增長1.64%。
除一些災情嚴重的年份外(如1984年的洪災,糧食減產12.87%),生產糧食的主要特點是,1978—1984年,呈大增一年平產一年的態勢;1984—1999年,呈穩步增產態勢;1999—2003年,受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影響,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糧食產量呈逐年下降態勢;2003—2007年,受國家糧食直補等政策刺激,糧食生產有所好轉,呈小幅增產態勢,目前全市糧食生產已趨於穩定狀態。
2、水果生產呈快速發展的態勢。從1978年的1.90萬噸發展到2007年205.22萬噸,增長了107.21倍,年平均增長17.53%,一年一個台階,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1986年創造了增長95.87%的高速度。
1978—1989年,呈大增一年平產一年的態勢,大增年份一般保持30%以上增幅,尤以1986年最高;1989—1997年,呈高速增產態勢,速度雖然表現為一年高一年相對低一些,但均超過兩位數的增長;1997—2001年,增長呈上下震盪態勢,但總體是增長的;2001—2007年,桂林市水果生產進行最佳發展階段,種植面積穩步擴大,掛果面積逐年增加,水果年年豐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
3、生豬生產穩步發展。從1978年的75.06萬頭發展到2007年534.84萬頭,增長了6.13倍,年平均增長7.01%。生豬飼養是桂林市養殖業一個傳統項目,從事純農業生產的農戶都有養豬的習慣,尤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民掌握了糧食和青飼料生產自主權,為生豬養殖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通過養豬,也是農民獲取現金收入和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資金的重要來源。隨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以每家每戶散養為主的狀況已發生很大變化,以專業戶或合作組織進行規模養殖發展越來越快,並初具規模。
4、得益於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桂林市家禽養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1991年的990.04萬只發展到2007年9564.61萬只,16年間增長了8.66倍,年平均增長15.23%。
(四)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的30年
1、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從1978年的28.35萬千瓦發展到2007年250.89萬千瓦,增長了7.85倍,年平均增長7.81%。小型拖拉機從1978年的8280台發展到2007年44362台,增長了4.36倍。機動脫粒機從1978年的1598台發展到2007年147224台,增長了91.13倍。
2、農業電氣化和化學化水平也不斷提高。農村用電量從1978年的3794萬千瓦小時發展到2007年42171萬千瓦小時,增長了10.12倍。化肥施用量(按實物計)從1978年的15.72萬噸發展到2007年61.79萬噸,增長了2.93倍。
(五)是農業資源不斷挖潛的30年
桂林市是一個多山區多丘陵地區,耕地資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積從1978年的28.37萬公頃發展到2007年26.23萬公頃,減少了21394公頃。由於大量的耕地被用於建設或種果樹,使原本耕地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為緩解這個矛盾,桂林市積極採取措施努力挖掘耕地資源的潛力,1989年—2007年間,共新開荒耕地49821公頃,使得該期間耕地總面積只減少17559公頃。大量新種植的果樹雖然也佔用了部分耕地,但大部分是通過開荒丘陵或荒地種植的。
(六)是農村基礎設施不斷鞏固和社會事業不斷前進的30年
二、改革開放30年的基本經驗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十三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中央一系列農村政策的結果,是一貫堅持「三農」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結果,也是桂林市因地制宜,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結果。
(二)認真抓好了農作物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桂林市糧食的主打品種——稻穀,經歷了高桿到矮桿,單造到雙造,常規稻到雜交稻,普通稻穀到優質稻穀的改造,在單產不斷提高、總產量基本穩定的同時,稻穀品質和效益也在不斷提高。目前稻穀生產又進入一個新階段,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深化,超級稻的逐步推廣,免耕拋秧、旱育稀植等新技術的運用,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三)抓基地建設,樹農業品牌,走集約化道路。桂林市建立了許多糧食、水果、畜牧、林木、水產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示範效應,輻射帶動了廣大農民。桂林市大部分縣成為國家糧食生產基地縣,形成了沙田柚、柿子、柑桔多個水果品牌之鄉。公司+農戶的運作方式,養殖小區的建設,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
(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政府撥付專項經費開展的「陽光」工程,對提高桂林市農民的生產技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特別為農民工外出就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桂林市有80萬左右農民工在外務工,廣大農民正形成自己的原始資金積累,有的農民工已開始返鄉創業,桂林市農村經濟發展即將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五)、取消農業稅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增強了發展農業經濟的信心。長期形成的農業和工業的「剪頭差」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農民還屬於一個弱勢群體,農業屬於一個高風險行業,金融保險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大,還處於初期探索階段,等等。但是,這一些問題和困難正悄悄地發生變化,有更多人在關注「三農」,國家投入更多的財力支持「三農」。
(六)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經濟面臨重大發展機遇。農村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提出工業反哺農業,這是對農業長期以來為國家所做貢獻的回報,現在國家有責任也有能力來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目前面臨的一些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存在的矛盾有所激化。農村體制改革以後,桂林市實行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改革初期,這是一項順應民心的重大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逐步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由於桂林市實行的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際是分田到戶,大部分村級集體的所有土地和部分集體資產,也被分給農戶,村級集體實際上成了「空殼」,號召和組織能力下降,同時,大塊的田地被切割成幾小塊分給農戶,農戶所耕種的田地相當分散,經營成本很高。隨著農村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農村就業結構發現重大變化,大量勞動力向城鎮流動,農業生產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出現了農業要走產業化、專業化之路的時代要求。這就出現了「小農戶、小生產」與「大社會、農業集約化生產」之間的矛盾,而且這個矛盾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制約農村的發展。
(二)中央的農村政策特別是惠農政策貫徹落實不夠。由於財權過於向中央集中,而目前縣鄉兩級的財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地方無法保持正常運轉,只能靠「創收」、財政空轉甚至借貸來維持,那麼國家下撥的惠農資金往往被截流,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無法徹底地貫徹落實,影響了政府形象和干群關系。
(三)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深。目前桂林市農產品加工產值只有農業總產值的30%左右,與發達地區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桂林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產品生產已達到一個頂峰,產品總量已無法再大幅膨脹。只有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才能使桂林市從一個農業大市向一個農業強市轉變。農產品加工離不開企業的引進,在企業的引進中,要充分發揮本地好的加工企業的作用,搭橋牽線,實現強強聯合,防止以往引進的水果、肉類加工企業對本地「三農」幫助甚微的現象。
(四)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由於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是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經營的土地相當分散,影響了農業機械化和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目前農村還沒有形成一個規范的中介,來為土地合法合理流轉提供服務,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尤其是直接帶動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更少,制約了桂林市的農業生產集約化的發展。
(五)科技推廣難度大。農業的比較效益差,農村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而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一般是老弱和婦女兒童,文化水平低,對農業科技的認知慢,接受慢,使用慢。另外,農村基層科技推廣技術人員少,待遇差,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
(六)農業經濟結構還不太合理。桂林市農業經濟中,種養產值的比例基本是2:1,而農業發達地區的比例卻是1:2。桂林市的家禽養殖業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形成了多家龍頭養殖企業,家禽生產取得長足發展,家禽出欄近一億只。但桂林市傳統重點畜牧產品——生豬生產,由於養豬龍頭企業發展緩慢,規模養豬偏少,再加上生產散養量的減少,導致生豬這個產業發展相對滯後。
四、幾點建議和思考
(一)改革和創新農村經濟經營體制。國家實行土地延包三十年不變的政策,是以農村的穩定和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角度為出發點的,農民在土地經營權轉讓方面,並沒有禁止,而是體現自願原則,只要強調並嚴格控制土地性質的改變,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在如何解決「小農戶、小生產」與「大社會、農業集約化生產」之間矛盾的過程中,需要改革和創新農村經濟經營體制。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創新出一些模式,如引進農業投資公司,由村集體組織負責組織農戶,農業投資公司出資金、出技術,農戶出土地,出勞力。在生產過程中,按統一的規程進行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生產出來後,統一形成品牌,建立產品追溯制度,由農業投資公司統一銷售。形成透明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公司、農戶、村集體組織三方均得利。這種模式應該是適合桂林市種植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要求的,村集體組織應充分發揮這個中介作用。
(二)加快鄉鎮行政職能改革,創建服務型基層政權組織。一是精減機構,提高行政效率,改變人浮於事的狀況;二是改變政府職能,生產是農戶的事,是企業的事,不應是政府管的事,也是想管也管不好的事,政府應該從具體抓生產的現狀中解放出來,重點增強為搞好生產提供服務的能力;三是深化國家和地方財稅體制改革,按權責對等原則,增加地方財力,改變目前地方財政特別是縣及縣以下財政極其緊張的局面,改變官與民爭利的不和諧因素,確保國家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和產業發展規劃真正得到貫徹落實。
(三)加快桂林市農業現代化步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桂林市農業已取得很大成就。農業生產水平和技術得到較大的提高,農產品產量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目前的問題主要是產品質量不高,附加值低,規模生產效益差,換句話說,就是與現代農業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所謂現代農業,實質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應用水平、現代工業及其裝備水平、現代管理技術及其管理水平、現代農產品加工及其加工水平、現代農產品流通技術及其營銷水平為基礎的、產供銷相結合的、貿工農一體化的、高效率與高效益的新型農業。現代農業具有生產經營市場性、生產環境開放性、生產投入資本性、產品質量標准性、專業發展風險性和政府支持保護性等特徵。發展現代農業要從實際出發,要結合本地的優勢產業來發展,充分發展桂林市糧食、水果、蔬菜、畜牧的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商品性農業產業和相關產業群,加大農產品的養殖業轉化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擴大農產品的國內外流通和貿易,將農業發展成為一個有突出經濟貢獻的商品型產業。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有力地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將農村和城鎮變成農產品的加工廠,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條龍的產業鏈建成,真正實現桂林市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變。

② 改革開放之後的旅遊業分為哪四個階段

一、我國旅遊管理體制改革的起步階段
二、我國旅遊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階段
三、我國旅遊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階段
四、我國旅遊業開始向傳統管理體制告別,正在步人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③ 改革開放以來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哪些良好的環境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與條件——既創造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又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現代化建設所造就的許多建築設施、文化場館成為各地寶貴的旅遊資源,如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北京的中央電視塔、鳥巢、水立方,廣州的新白雲機場、火車東站廣場、天河體育中心、廣州塔等。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世外桃源的鄉下農庄、高峽平湖般的三峽大壩、天塹變通途的青藏鐵路、上海黃浦江觀光隧道等無不顯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給旅遊業帶來的巨大影響。

④ 改革開放30年桂林的變化

這個難度太高了,而且沒懸賞...
我只有一些老圖片

⑤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業迅猛發展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業迅猛發展的原因: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會產生不同的需求。旅遊是一種了解各地風土人情最好的方式;旅遊是放鬆緊張工作壓力的最好出口;旅遊是一種嚮往。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需要的,從小到游公園,大道游各自的省會城市,再到跨省旅遊,到出境游。

消費群體的日益壯大。消費群體包括國內的和國外的。國外的因為中國改革開放不久,許多人未到過中國,認為中國很神秘,中國對他們很有吸引力。國內的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高收入群體的壯大,更是旅遊消費的主力。

國家的鼓勵和支持。旅遊業屬第三產業,它的發展,對於擴大財政收入、促進就業具有極大的意義,所以國家大力支持。有了國家的支持,企業自然爭著投資開發。

(5)改革開放後桂林旅遊業發展擴展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斗,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

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⑥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感受桂林新變化

桂林農村改革開放30年

改革開放以來,桂林市農村經歷了艱辛而輝煌的改革,改公社建鄉鎮,實行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釋放了巨大的農業發展潛力,農民逐步解決了吃飯問題,農產品供應逐步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讓市場來合理配置農產品的流通體制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種農業生產、流通合作組織應運而生,同時,農民不再是單純的農民,已經開始向城市發展,形成浩大的民工潮,以前城市對農村歧視的現象也在悄然發生改變。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桂林市農村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統籌城鄉發展,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的新階段。
一、改革開放30年桂林市農村發展的輝煌成就
(一)是農村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的30年
全市農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6.89億元發展到2007年241.97億元,增長了34.12倍。扣除物價因素,從1978年到2007年,增長了6.99倍,年平均增長7.43%,比1952年以來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快2.55個百分點。
(二)是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的30年
隨著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斷變化,桂林市農村經濟結構也處於不斷優化和變化之中。農業經濟中的農業(主要是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的構成從1983年的63.02:6.90:20.16 :0.74變為2007年的57.64:4.52:33.63:3.11(由於地市合並等多種原因,數據不全,再加上時間緊,准備不足,1978年以來的主要農業經濟指標無法完全收集,為增強本文的說服力,盡量使用目前掌握的更長年份的數據。從2003年起,農業總產值統計口徑發生變化,將農林牧漁服務業納入統計,而將農民農民兼營工業剔除)
農業(種植業)與牧業的構成呈此長彼消的狀態,1983—1988年,農業消牧業長;1988—1997年,兩者處於平衡狀態;1997—1999年,農業長牧業消,且變化大;1999—2002年,兩者又處於平衡狀態;2002—2007年,農業消牧業長,而且變化也大。
(三)是農產品不斷豐富,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30年
1、糧食是人民生活是最基本的物資,糧食生產一直是桂林市農業生產中的一項基礎工作。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137.67萬噸發展到2007年209.43萬噸,增長了60.27%,年平均增長1.64%。
除一些災情嚴重的年份外(如1984年的洪災,糧食減產12.87%),生產糧食的主要特點是,1978—1984年,呈大增一年平產一年的態勢;1984—1999年,呈穩步增產態勢;1999—2003年,受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影響,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糧食產量呈逐年下降態勢;2003—2007年,受國家糧食直補等政策刺激,糧食生產有所好轉,呈小幅增產態勢,目前全市糧食生產已趨於穩定狀態。
2、水果生產呈快速發展的態勢。從1978年的1.90萬噸發展到2007年205.22萬噸,增長了107.21倍,年平均增長17.53%,一年一個台階,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1986年創造了增長95.87%的高速度。
農業(種植業)與牧業的構成呈此長彼消的狀態,1983—1988年,農業消牧業長;1988—1997年,兩者處於平衡狀態;1997—1999年,農業長牧業消,且變化大;1999—2002年,兩者又處於平衡狀態;2002—2007年,農業消牧業長,而且變化也大。
(三)是農產品不斷豐富,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30年
1、糧食是人民生活是最基本的物資,糧食生產一直是桂林市農業生產中的一項基礎工作。糧食產量從1978年的137.67萬噸發展到2007年209.43萬噸,增長了60.27%,年平均增長1.64%。
除一些災情嚴重的年份外(如1984年的洪災,糧食減產12.87%),生產糧食的主要特點是,1978—1984年,呈大增一年平產一年的態勢;1984—1999年,呈穩步增產態勢;1999—2003年,受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影響,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糧食產量呈逐年下降態勢;2003—2007年,受國家糧食直補等政策刺激,糧食生產有所好轉,呈小幅增產態勢,目前全市糧食生產已趨於穩定狀態。
2、水果生產呈快速發展的態勢。從1978年的1.90萬噸發展到2007年205.22萬噸,增長了107.21倍,年平均增長17.53%,一年一個台階,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1986年創造了增長95.87%的高速度。
1978—1989年,呈大增一年平產一年的態勢,大增年份一般保持30%以上增幅,尤以1986年最高;1989—1997年,呈高速增產態勢,速度雖然表現為一年高一年相對低一些,但均超過兩位數的增長;1997—2001年,增長呈上下震盪態勢,但總體是增長的;2001—2007年,桂林市水果生產進行最佳發展階段,種植面積穩步擴大,掛果面積逐年增加,水果年年豐收,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態勢。
3、生豬生產穩步發展。從1978年的75.06萬頭發展到2007年534.84萬頭,增長了6.13倍,年平均增長7.01%。生豬飼養是桂林市養殖業一個傳統項目,從事純農業生產的農戶都有養豬的習慣,尤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民掌握了糧食和青飼料生產自主權,為生豬養殖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通過養豬,也是農民獲取現金收入和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資金的重要來源。隨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以每家每戶散養為主的狀況已發生很大變化,以專業戶或合作組織進行規模養殖發展越來越快,並初具規模。
4、得益於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桂林市家禽養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1991年的990.04萬只發展到2007年9564.61萬只,16年間增長了8.66倍,年平均增長15.23%。
(四)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的30年
1、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從1978年的28.35萬千瓦發展到2007年250.89萬千瓦,增長了7.85倍,年平均增長7.81%。小型拖拉機從1978年的8280台發展到2007年44362台,增長了4.36倍。機動脫粒機從1978年的1598台發展到2007年147224台,增長了91.13倍。
2、農業電氣化和化學化水平也不斷提高。農村用電量從1978年的3794萬千瓦小時發展到2007年42171萬千瓦小時,增長了10.12倍。化肥施用量(按實物計)從1978年的15.72萬噸發展到2007年61.79萬噸,增長了2.93倍。
(五)是農業資源不斷挖潛的30年
桂林市是一個多山區多丘陵地區,耕地資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積從1978年的28.37萬公頃發展到2007年26.23萬公頃,減少了21394公頃。由於大量的耕地被用於建設或種果樹,使原本耕地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為緩解這個矛盾,桂林市積極採取措施努力挖掘耕地資源的潛力,1989年—2007年間,共新開荒耕地49821公頃,使得該期間耕地總面積只減少17559公頃。大量新種植的果樹雖然也佔用了部分耕地,但大部分是通過開荒丘陵或荒地種植的。
(六)是農村基礎設施不斷鞏固和社會事業不斷前進的30年
二、改革開放30年的基本經驗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十三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中央一系列農村政策的結果,是一貫堅持「三農」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結果,也是桂林市因地制宜,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結果。
(二)認真抓好了農作物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桂林市糧食的主打品種——稻穀,經歷了高桿到矮桿,單造到雙造,常規稻到雜交稻,普通稻穀到優質稻穀的改造,在單產不斷提高、總產量基本穩定的同時,稻穀品質和效益也在不斷提高。目前稻穀生產又進入一個新階段,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深化,超級稻的逐步推廣,免耕拋秧、旱育稀植等新技術的運用,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三)抓基地建設,樹農業品牌,走集約化道路。桂林市建立了許多糧食、水果、畜牧、林木、水產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示範效應,輻射帶動了廣大農民。桂林市大部分縣成為國家糧食生產基地縣,形成了沙田柚、柿子、柑桔多個水果品牌之鄉。公司+農戶的運作方式,養殖小區的建設,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
(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政府撥付專項經費開展的「陽光」工程,對提高桂林市農民的生產技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特別為農民工外出就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桂林市有80萬左右農民工在外務工,廣大農民正形成自己的原始資金積累,有的農民工已開始返鄉創業,桂林市農村經濟發展即將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五)、取消農業稅等惠農政策的實施,增強了發展農業經濟的信心。長期形成的農業和工業的「剪頭差」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農民還屬於一個弱勢群體,農業屬於一個高風險行業,金融保險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大,還處於初期探索階段,等等。但是,這一些問題和困難正悄悄地發生變化,有更多人在關注「三農」,國家投入更多的財力支持「三農」。
(六)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經濟面臨重大發展機遇。農村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提出工業反哺農業,這是對農業長期以來為國家所做貢獻的回報,現在國家有責任也有能力來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目前面臨的一些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存在的矛盾有所激化。農村體制改革以後,桂林市實行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改革初期,這是一項順應民心的重大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逐步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由於桂林市實行的農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際是分田到戶,大部分村級集體的所有土地和部分集體資產,也被分給農戶,村級集體實際上成了「空殼」,號召和組織能力下降,同時,大塊的田地被切割成幾小塊分給農戶,農戶所耕種的田地相當分散,經營成本很高。隨著農村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農村就業結構發現重大變化,大量勞動力向城鎮流動,農業生產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出現了農業要走產業化、專業化之路的時代要求。這就出現了「小農戶、小生產」與「大社會、農業集約化生產」之間的矛盾,而且這個矛盾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制約農村的發展。
(二)中央的農村政策特別是惠農政策貫徹落實不夠。由於財權過於向中央集中,而目前縣鄉兩級的財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地方無法保持正常運轉,只能靠「創收」、財政空轉甚至借貸來維持,那麼國家下撥的惠農資金往往被截流,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無法徹底地貫徹落實,影響了政府形象和干群關系。
(三)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深。目前桂林市農產品加工產值只有農業總產值的30%左右,與發達地區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桂林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產品生產已達到一個頂峰,產品總量已無法再大幅膨脹。只有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才能使桂林市從一個農業大市向一個農業強市轉變。農產品加工離不開企業的引進,在企業的引進中,要充分發揮本地好的加工企業的作用,搭橋牽線,實現強強聯合,防止以往引進的水果、肉類加工企業對本地「三農」幫助甚微的現象。
(四)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由於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是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經營的土地相當分散,影響了農業機械化和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目前農村還沒有形成一個規范的中介,來為土地合法合理流轉提供服務,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尤其是直接帶動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更少,制約了桂林市的農業生產集約化的發展。
(五)科技推廣難度大。農業的比較效益差,農村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而留守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一般是老弱和婦女兒童,文化水平低,對農業科技的認知慢,接受慢,使用慢。另外,農村基層科技推廣技術人員少,待遇差,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
(六)農業經濟結構還不太合理。桂林市農業經濟中,種養產值的比例基本是2:1,而農業發達地區的比例卻是1:2。桂林市的家禽養殖業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形成了多家龍頭養殖企業,家禽生產取得長足發展,家禽出欄近一億只。但桂林市傳統重點畜牧產品——生豬生產,由於養豬龍頭企業發展緩慢,規模養豬偏少,再加上生產散養量的減少,導致生豬這個產業發展相對滯後。
四、幾點建議和思考
(一)改革和創新農村經濟經營體制。國家實行土地延包三十年不變的政策,是以農村的穩定和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的角度為出發點的,農民在土地經營權轉讓方面,並沒有禁止,而是體現自願原則,只要強調並嚴格控制土地性質的改變,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在如何解決「小農戶、小生產」與「大社會、農業集約化生產」之間矛盾的過程中,需要改革和創新農村經濟經營體制。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創新出一些模式,如引進農業投資公司,由村集體組織負責組織農戶,農業投資公司出資金、出技術,農戶出土地,出勞力。在生產過程中,按統一的規程進行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生產出來後,統一形成品牌,建立產品追溯制度,由農業投資公司統一銷售。形成透明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公司、農戶、村集體組織三方均得利。這種模式應該是適合桂林市種植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要求的,村集體組織應充分發揮這個中介作用。
(二)加快鄉鎮行政職能改革,創建服務型基層政權組織。一是精減機構,提高行政效率,改變人浮於事的狀況;二是改變政府職能,生產是農戶的事,是企業的事,不應是政府管的事,也是想管也管不好的事,政府應該從具體抓生產的現狀中解放出來,重點增強為搞好生產提供服務的能力;三是深化國家和地方財稅體制改革,按權責對等原則,增加地方財力,改變目前地方財政特別是縣及縣以下財政極其緊張的局面,改變官與民爭利的不和諧因素,確保國家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和產業發展規劃真正得到貫徹落實。
(三)加快桂林市農業現代化步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桂林市農業已取得很大成就。農業生產水平和技術得到較大的提高,農產品產量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目前的問題主要是產品質量不高,附加值低,規模生產效益差,換句話說,就是與現代農業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所謂現代農業,實質是以現代科學技術及其應用水平、現代工業及其裝備水平、現代管理技術及其管理水平、現代農產品加工及其加工水平、現代農產品流通技術及其營銷水平為基礎的、產供銷相結合的、貿工農一體化的、高效率與高效益的新型農業。現代農業具有生產經營市場性、生產環境開放性、生產投入資本性、產品質量標准性、專業發展風險性和政府支持保護性等特徵。發展現代農業要從實際出發,要結合本地的優勢產業來發展,充分發展桂林市糧食、水果、蔬菜、畜牧的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商品性農業產業和相關產業群,加大農產品的養殖業轉化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擴大農產品的國內外流通和貿易,將農業發展成為一個有突出經濟貢獻的商品型產業。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有力地吸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將農村和城鎮變成農產品的加工廠,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條龍的產業鏈建成,真正實現桂林市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變。

⑦ 請問改革開放30年桂林的變化

桂林農村改革開放30年,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⑧ 請問桂林旅遊業何時發展起來

現在不是在變革弄文化旅遊嗎?現在好像在發展空中旅遊。現在好像有專高鐵旅遊,還有航空旅屬游,然後桂林不是在建設那個什麼國際……旅遊城市,好像到2020年完成,2023年為遠景發展,好像為了打破陽朔等的單一旅遊路線,又在各個縣發展高速公路自己高鐵動車來著,還有市區好像要搞商業旅遊,萬達城好像也開始了

⑨ 有誰告訴我桂林旅遊業的現狀

現在因為漲水,比如象鼻山 游灕江的項目都關閉了。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