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旅發展 » 閑暇文化旅遊

閑暇文化旅遊

發布時間: 2021-02-15 14:57:59

A. 什麼是休閑文化

休閑文化是人類生活的一種重要特徵。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高低的標志,更是衡量社會文明的尺度;是人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領域。人們在飛速發展的時代面前,價值觀發生了新的調整和變化。 據專家的研究預測,到2015年,發達國家將全面進入「休閑時代」。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改革發展的飛速變化,休閑與休閑產業的發展勢頭趨勢也超乎人的想像。面對即將到來的休閑時代,對一些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的整體發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義的大眾化休閑時代正在到來。因此,積極地引導人們文明、健康、科學的休閑度假,已成為中國社會現實急迫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眾所周知,我國在1995年就提前5年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又在1997年提前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到2000年我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從1995年3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發國務院令,宣布從5月1日起,全國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普遍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又實行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長假日,人們開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閑暇中度過,休閑成為一種時尚,並由此導致了人的日常生活結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人的行為方式和社會建制的變化,它意味著人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將在閑暇中度過。整個社會休閑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社會的全面進步,影響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發展自己。特別是在1996年黨的14屆6次全體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有關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中的若乾重要問題,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於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全面進步,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是面對休閑,這樣一個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如此龐大的一個社會空間,如何充分認識它潛在的文化含量和教育含量,依然存在著不少差距;一些地區法定時間尚難得以保障;或對雙休日缺少文化思考出現的困惑,乃至進入某些誤區的現象也還嚴重存在。 休閑概念的提出:「休閑」,可以引申出很多相關的概念,如:休養、休暇、休息、休假等。都是指生產者在勞動過程、活動過程中生理、心理的間歇,以達到恢復體力的、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中、西古代閑暇概念的提出是從農業視角提出的,具有季節性;近現代休閑文化的提出是從大工業角度提出,具有時代性、制度化的特點,主要是對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生產力自身的綜合素質的全面關注。 我國目前實行的五天工作制,早在漢代官員中已推行。《漢律》規定,政府官員「五日一休沐」;至唐高宗永徽二年,又改為按旬休假,也即十日休假一次(王勃《滕王閣序》中有「十旬休暇」句)。不過那時的休假是採取輪休的方式洗頭和沐浴,而且僅僅是對士階層的規定。布衣百姓的休閑是無足論的。 西方新工時改革是大工業發展的產物。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家主要靠延長勞動工時的剝削而獲取超額利潤,但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提高勞動生產率,不能僅靠延長工時。正像馬克思所說的:「實現財富的創造較小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 生產它們所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取決於科學在生產上的動用。」即是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提高的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以及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只有如此,才能使生產者逐步縮短工時,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在世界上,最早提出新工時改革的美國,早在1933年就將全國標准工作時間改為每周40小時;本世紀40年代起,西歐的發達國家相繼在不同程度地縮短工時。目前,平均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7小時;原蘇聯及東歐各國60年代也相繼將原每周工作48小時減少到40小時。最近以來,一些發達國家又在開始推行四天工作制。比如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宣布,從1993年11月起,把36小時工作周改為28.8小時工作周;比利時政府宣布,從1995年4月起,有8萬名聯邦政府雇員有權享受每周工作4天、32小時的新工時制。世界上175個國家中,已有144個國家已經實行了五天工作制,其中包括所有發達國家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我國是世界上第145個實現五天工作制的國家。

B. 近幾年出現了哪些旅遊文化現象

旅遊消費和旅遊開發形成社會生產的新門類——旅遊產業並日益擴展。旅遊產業是現代社會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能起到改變社會結構、引起社會變遷的作用。
現代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人類獲取滿足生存需求的物質資料相比古代社會容易多了。人們只有在滿足生存需求的基礎上,才可能考慮滿足文化娛樂的需求。其標志性數據就是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下降,使得社會成員用於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支出日益增多。此外,現代社會中交通的便捷、可支配資金的充裕、休息時間的增多,以及社會政策,特別是帶薪休假、退休、養老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得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把旅遊作為度過閑暇的首選。

C. 文化旅遊的發展取決於什麼

首先必須是國家對文化與經濟的高度重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重中之重,這樣可以加大文化宣傳力度,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從而使大家願意在閑暇時刻將錢包砸向旅遊,在將工作壓力拋之腦後的同時,還能在途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從而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更加堅守了文化自信,使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本國文化的魅力與美麗。

D.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一、民族文化關系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旅遊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遊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遊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遊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遊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於民族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雲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二、旅遊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遊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遊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遊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遊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遊和參與旅遊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三、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並不是旅遊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遊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於旅遊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遊文化包括人們對旅遊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遊、旅遊管、旅遊心理學、旅遊、旅遊、旅遊地學、旅遊學、旅遊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遊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遊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遊業服務,提高旅遊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遊要素中的特色

E. 名詞解釋——「旅遊閑暇時間」

旅遊中的閑暇時間是除了滿足社會中的個體生理需要、種族延續需要以及社會延續需要之外的可供人類完成特定行為的時間。。
因此,
閑暇行為主要是指文化行為,而不是生理行為或經濟行為。。

F. 旅遊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旅遊文化其特徵是旅遊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遊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遊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遊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

相關介紹:

任何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都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發展到相當水平的結果。隨著旅遊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

(6)閑暇文化旅遊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1990年10月召開的首屆中國旅遊文化學術研討會提出:「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因素為依據,以旅遊諸要素為依託,作用於旅遊生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形態,是人類在旅遊過程中(一般包括旅遊、住宿、飲食、游覽、娛樂、購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

主體說與客體說都是從旅遊的基本要素出發界定旅遊文化的。客體說是產生旅遊文化的基礎,但僅有這個基礎還不能揭示旅遊文化的本質內容。與之相比,主體說明確指出旅遊文化與旅遊客體之間的包含關系,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總和說開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文化

G. 個人的閑暇時間比較多,想多出去走走,體驗不同的文化要怎麼做

可 以 出 國 看 看

H. 湖北有什麼閑暇、休閑的旅遊景點

如果說到湖北休閑的旅遊景點,值得一提的是武當山師和功夫館。由於其回特殊的地理位置,遠答離城市的喧囂,仙山綠水環繞,開辟出一個靜謐的世外桃源。山水的靈秀,可愛的草木,讓你能夠近距離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在欣賞自然美景之中,鬆弛下來。進入師和功夫館,香茗的清香撲鼻而來,品一杯茶的甘冽,消散心中的些許浮躁。悠揚的古箏之音在側耳娓娓道來,使人心神寧靜。晚上,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參加館中設置的道茶夜話,與道長們圍坐深談,聽聽道長們關於道家經典的講解,伴著夜晚的清風與蟲鳴,任由思緒拉近與飄遠,縱情享受這一份難得的靜謐時光,讓自己徹底的放鬆下來。在師和功夫館之所以適合休閑,往往不在於其活動,更多的是其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在這里,你能夠安靜、放鬆下來。

I. 休閑文化的文化表述

據專家的研究預測,到2015年,發達國家將全面進入「休閑時代」。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改革發展的飛速變化,休閑與休閑產業的發展勢頭趨勢也超乎人的想像。面對即將到來的休閑時代,對一些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城市的整體發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義的大眾化休閑時代正在到來。因此,積極地引導人們文明、健康、科學的休閑度假,已成為中國社會現實急迫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眾所周知,我國在1995年就提前5年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又在1997年提前實現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到2000年我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現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從1995年3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發國務院令,宣布從5月1日起,全國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普遍實行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又實行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長假日,人們開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閑暇中度過,休閑成為一種時尚,並由此導致了人的日常生活結構、社會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人的行為方式和社會建制的變化,它意味著人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將在閑暇中度過。整個社會休閑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社會的全面進步,影響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發展自己。特別是在1996年黨的14屆6次全體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有關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中的若乾重要問題,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於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全面進步,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是面對休閑,這樣一個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如此龐大的一個社會空間,如何充分認識它潛在的文化含量和教育含量,依然存在著不少差距;一些地區法定時間尚難得以保障;或對雙休日缺少文化思考出現的困惑,乃至進入某些誤區的現象也還嚴重存在。
休閑概念的提出:「休閑」,可以引申出很多相關的概念,如:休養、休暇、休息、休假等。都是指生產者在勞動過程、活動過程中生理、心理的間歇,以達到恢復體力的、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中、西古代閑暇概念的提出是從農業視角提出的,具有季節性;近現代休閑文化的提出是從大工業角度提出,具有時代性、制度化的特點,主要是對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生產力自身的綜合素質的全面關注。
我國實行的五天工作制,早在漢代官員中已推行。《漢律》規定,政府官員「五日一休沐」;至唐高宗永徽二年,又改為按旬休假,也即十日休假一次(王勃《滕王閣序》中有「十旬休暇」句)。不過那時的休假是採取輪休的方式洗頭和沐浴,而且僅僅是對士階層的規定。布衣百姓的休閑是無足論的。

J. 旅遊與文化的關系

這是一篇很好的範文,請參考

旅遊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駕馭自然的一種生動反映,弄清旅遊與文化的關系,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對於提高旅遊行業素質,增強市場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促進旅遊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旅遊的文化屬性

旅遊活動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遊消費活動還是旅遊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內涵,它才會具備吸引旅遊者的魅力。正如孫尚清指出的,「旅遊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此言透徹地闡明了旅遊與文化關系的密切程度。

1.旅遊主體的文化本質

旅遊作為一種跨時空的消費活動,它的廣泛出現是經濟發展驅使的結果,但一個人能否成為旅遊者更需要內在的動因,正如先秦思想家墨子所講的,「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人類在基本生存需求滿足之後,隨著收入的增長,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旅遊活動更是文化驅使的結果。從歷史發展的觀點看,經濟發展固然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是社會文化與觀念的革命。二戰以後世界范圍內旅遊活動的興盛,從客觀條件看,是全球經濟恢復、繁榮的結果,從深層次看,它是文化觀念轉變的結果。

2.旅遊客體的文化含量

旅遊資源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大而言之可分為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兩大類。人文旅遊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文物古跡還是無形的民族風情、社會風尚,均屬於文化的范疇。由各種自然環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質和自然現象構成的自然景觀,只有經過人為的開發利用,才能由潛在旅遊資源變為現實的旅遊資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須通過鑒賞來反映和傳播,而鑒賞是一種文化活動,因此,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文化性。

3.旅遊媒體的文化特徵

旅遊者以追求精神享受為目的,可以說是文化消費者。因此,旅遊業的核心產品只能是文化產品或文化含量高的產品,旅遊經營者只有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才能從交換中實現盈利的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的開發者不僅要了解旅遊資源本身的特徵和功能,還必須了解遊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徵,開發出滿足各類旅遊的文化旅遊產品。旅遊業的文化特徵還滲透在各旅遊部門的運行過程中,如現代旅遊飯店,不是簡單地提供膳食的場所,而是集膳宿、社交、娛樂、審美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因此,一個優秀的飯店,有必要不斷提高餐飲、客房、娛樂等環節的文化品位,有必要培養和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素質,有必要提供有情調的個性文化服務。

二、文化的旅遊功能

旅遊的文化性是其產業特殊性的集中表現。文化既是旅遊業的物質資源基礎,又是它的精神動力支撐。

1.文化的本質決定了文化的旅遊功能

文化作為人類勞動和智慧創造的結晶,貫穿著人類的發展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及其內涵。這些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其特質有三個:首先,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比如,原始的名山大川等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們用自己的智慧進行設計和加工後所產生的園林、景觀則是一種文化,從而使旅遊產品和文化融為一體。第二,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為社會所普遍享用的,具有強烈的大眾性,從而為廣大遊客的參與提供了可能。第三,文化不是游離存在的,它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中,體現在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體現了文化,不在於它們的外在建築材料,而主要在於它們所體現的人類的科技水平和成就及其審美觀念,從而極大地擴充了旅遊的文化含量。

2.文化的基本類型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存在形式

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來講,每種文化都存在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文化的物質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質實體層面,一般稱為物質文化,正是這種物質層面的文物遺址,為我們發展旅遊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二是文化的行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為方式層面,一般稱為行為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行為要素為旅遊業提供了多樣化的民俗風情。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觀念層面,一般稱為精神文化、心態文化或觀念文化,如宗教情緒、道德情操等,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從文化的分類來看,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出各種不同的類型。從旅遊的視角出發,可分為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和媒體文化;從范圍和時間的角度考量,可分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以文化的物質載體為依據,可分為山文化、水文化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從旅遊開發建設的角度看,要依據各種不同的文化類型,以不同的視角去考慮和發掘各種資源的文化內涵,構建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3.文化的基本特徵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1)文化的地域性特徵。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由於其特定地域條件的影響與制約,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古代就有「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說。居住在不同自然條件的人們,在閑暇、交往等生活的結構、范圍和對象都會不同,以致形成帶有強烈地域特點的文化形式,這些對人類的各種行為包括旅遊活動產生諸多影響。

(2)文化的民族性特徵。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使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開來。每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語言、文字、藝術、道德、風俗習慣,構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旅遊的潛力之所在。

(3)文化的時代性特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文化的內容和功能是不同的。依其不同的時代特徵,可以劃分出許多類型。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我國的歷史文化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化」和「現代化文化」三個階段,分別代表「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特徵。人類文化進化的類型與層次的多樣化是構成世界多樣性的原因,也是旅遊活動產生和發展的直接誘因。

(4)文化的繼承性特徵。人類為了生存繁衍,上一代總會把自己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與技能傳授給下一代,人們從前人那裡不僅繼承了有形的物質遺產,還承襲了傳統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情感模式和行為規范。經過潛移默化的內化過程,將其沉澱於顯意識和潛意識底層,文化由此得以保存流傳下來,從而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5)文化的變異特徵。一方面人類在繼承前輩所創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文化創造,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以更快的速度推動文化變遷。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文化交流的范圍之廣、頻率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人類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觀念的分化和融合,這種文化的變異性為旅遊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型旅遊資源。

三、提升湖南旅遊文化品位的新舉措

當前旅遊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遊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遊,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我們必須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

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遊文化品位

湖南省旅遊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遊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遊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築、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充分依靠藝術手段和科學手段,將旅遊資源進行藝術化處理,使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遊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遊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遊形象不夠清晰、旅遊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遊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加強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遊經營者必須了解旅遊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徵。比如,外國旅遊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餚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要研究不同的旅遊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鬆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遊、農家樂、農業觀光游等應運而生,並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遊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知、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遊項目。

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遊開發格局

當前,旅遊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遊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遊產品,以及獨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要突出抓好自然生態游、湖光水色游、田園風光游、濕地草場游、農業觀光游和農家樂等旅遊場地建設。要加強旅遊度假村、野外宿營地、戶外活動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要改善城市的總體環境,建立大型的會議服務中心,積極爭取各種學術、經貿、體育、文化等國內國際會議在湖南舉行。在湖湘文化特色商品方面,要積極開發雕塑、陶瓷、建築、煙花、湘綉、書畫、竹木等工藝品。在產品建設格局上,要實行大湘西、大湘南、泛洞庭、都市群四大版塊共同發展,用奇山(張家界)、異水(洞庭湖)、偉人(毛澤東)三大特色來構築湖南旅遊的總體形象。各地都要圍繞自身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展開。

4.全面加強旅遊文化建設

旅遊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遊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遊賓館、旅遊車船公司等企業、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遊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遊飯店,要突出其建築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遊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藉以提高旅遊區的品位和檔次。旅遊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徵,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熱點內容
微山湖島旅遊攻略 發布:2021-03-16 21:45:18 瀏覽:387
適合78月份國內旅遊的地方 發布:2021-03-16 21:42:27 瀏覽:6
文化旅遊部單位 發布:2021-03-16 21:42:22 瀏覽:118
深圳周邊游推薦免費的 發布:2021-03-16 21:42:18 瀏覽:696
塑州旅遊景點 發布:2021-03-16 21:40:53 瀏覽:84
道觀河風景旅遊區發展前景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58
旅行社psd 發布:2021-03-16 21:39:03 瀏覽:174
常州旅遊業發展現狀 發布:2021-03-16 21:35:14 瀏覽:330
棋牌在線游戲必去797ag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217
有四個旅遊團三條路線 發布:2021-03-16 21:33:30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