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苗民俗旅遊可持續發展
『壹』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是什麼樣的一個景區呢
檳榔谷景區位於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內,兩邊森林茂密,中間是一條連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故稱檳榔谷。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形態的,集觀光游覽、文化展示、民俗體驗、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少數民族型旅遊風景區。
海道戶外友情提示
『貳』 海南民俗文化旅遊開發可以有哪些能用的理論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文化象徵。這種文化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就與各國和各民族,特別是那些鄰近的民族的民俗文化產生相互交流、影響和傳播。既然如此,研究這種文化的民俗學,無疑是一門跨國界的世界性的學問,而非「一國的民俗學」。
盡管國內外許多學者在界定民俗學的研究范疇時,將民俗學視為「一國之學」或「歷史之學」,限制了民俗學研究的疆界和范圍。但是,這門學科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不僅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展開,而且研究的范圍越來越擴大,幾乎涉及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幾年來,隨著比較民俗學研究在世界各國的開展,民俗學學科更顯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民俗是社會所創造的基礎文化,它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形式多姿多彩。眾多的民俗文化常常融自然與社會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要想了解各個人類群體是怎樣思考和生活的,最好去了解這些群體所創造的民俗文化。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了解也是如此。
民俗文化向來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徵。對於前人所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加以認真地保護和研究,是每一代民俗學者的責任。可以說,社會發展到現代,保護民俗文化的途徑越來越多,手段越來越先進。文字記載(民俗志的做成)、攝影圖片、錄音、電視錄像、實物保存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應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其中,國家立法形式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將保護民間文化的行為變為政府的行為時,民俗文化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叄』 如何保護被遺忘的海南民俗
一、正確認識「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黎、苗民俗是海南省重要的民俗旅遊資回源。答近幾十年來,海南黎、苗的漢化程度愈來愈高,傳統民族習俗卻愈來愈淡化。海南黎、苗民俗被同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文化的,有經濟的,有心理的。概括來說,海南黎、苗習俗的被同化是一種「發展性破壞」,即一個社會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民族,正在被文明程度較高的地區和民族所同化。
黎、苗民族的傳統習俗,是歷史上長期封閉隔絕狀態下形成的。黎、苗兩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海南島中南部的五指山、黎母嶺、雅加大嶺三大山脈構成的山嶽地帶,那裡山高谷深、荊棘叢生,與外界交往十分不便;另一方面,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視政策,挑撥民族之間關系,海南島上漢、黎、苗等各族人民之間的關系,也很不融洽,民族之間交往很少,所以,在這種長期封閉的自然環境和民族隔絕狀態下,黎、苗兩族人民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生活習俗。
建國以後,在政治上,全國各民族之間的地位平等,漢、黎、苗各族人民之間的隔閡日漸消除,公路的修築增加了黎苗地區與外界的接觸機會,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的開通,增加了黎苗地區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各項民族政策的實施,打破了黎、苗原有的......(
『肆』 海南島民俗風情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一、苗族風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與黎家人一樣,盛裝歡慶節日。各家還製作五色飯,(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紀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飯是苗族人將山蘭稻米,分別用桑等植物葉浸染成黑,紅、綠、黃四色米,與白色米共煮,混合製成特香佳餚。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二、黎族風俗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著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但是在現代文明沖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著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綉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說漢武帝於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有學者評價說,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紋身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三、特色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伍』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遊玩下來需要幾個小時呢
檳榔谷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村、甘什黎村、黎村苗寨、《檳榔·古韻》(約回35分鍾)4大板塊答組成,全部游覽下來大約需要3—3個半小時的時間。因為是文化體驗型的景區,進入園區遊玩建議請一名講解員,這樣能感受到民族文化很多有趣、值得體驗的東西。
『陸』 關於海南黎苗三月三民俗作文800字怎麼寫
「哎甘苞,嘛哎甘苞,嘛耐顛羅,嘛哎甘苞嘛度研羅……」、「撿螺去撿螺嘿咯……」四月伊始,正值山花爛漫時,一首首黎、苗族民歌在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月三廣場上久久回盪。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這是海南黎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瓊中縣的黎苗族同胞們開始載歌載舞,歡慶節日。
瓊中「三月三」節日期間,來自瓊中縣的20多所學校近300名中小學生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用稚嫩的嗓音為大家演唱黎、苗族歌曲。比賽形式有小組唱、合唱、歌伴舞等多種多樣,活動現場還有穿插著用黎語苗話講故事的環節。
「黎族苗族傳統民歌進校園演唱比賽」是瓊中今年舉辦三月三活動的一大特色,是由瓊中縣委縣政府、縣民族宗教委員會和縣教育局共同舉辦的「民歌民舞民服三進校園」活動之一。該活動旨在培養青少年一代學講黎苗族方言、學唱黎苗歌曲,宣傳和普及民族文化,增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海南黎苗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
「雖然我是黎族,但之前都沒有學唱過黎苗族的民歌,經過參加比賽,我不僅學會唱苗歌,還知道黎苗族人民是那麼的辛勤。」瓊中縣黎母山中學的朱秋玉同學在比賽結束後向記者說起唱民歌的收獲。
瓊中縣教育局局長王海山,他告訴記者:「瓊中縣現在的中小學黎苗族孩子占的比例將近85%,但學校授課都是用普通話,會講黎話苗語的孩子很少,辦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黎苗族孩子更多去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讓海南黎苗族文化能更好地傳承下去。」他還告訴記者,瓊中縣從2013年開始試點三進校園活動,專門請專家編寫了黎苗族民歌教材,計劃用5年時間將黎苗族傳統文化普及給全縣的中小學生,接下來還將舉行黎苗族傳統舞蹈進校園等系列活動。
2014年瓊中「三月三」共設有9大板塊15項活動,其中黎苗傳統民歌進校園,織錦表演賽,打柴舞等活動都注重對年輕一代進行培養,這些都是對黎苗族文化傳承有著促進作用,瓊中「三月三」已成為海南黎苗文化傳承搭的一座橋梁。
『柒』 海南的整體概況風土人情特產旅遊
1、整體狀況:
海南省-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從此,海南成為我國最年輕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南海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僅次於台灣的全國第二大島.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省。
省會:海口。土地總面積33920平方千米.森林面積1714700公頃.森林覆蓋率 達51%。約佔全省森林面積一半的熱帶天然林。海南地處熱帶,位於東經108度37分,-111度05分,北緯18度10分,-20度10分之間年平均氣溫23-25°C,最冷的2月平均16-20°C,最熱的8月為25-29°C,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長夏無冬。當北國千里冰封的時候,這里依然暖風和煦,可以海浴。,全島面積約為3.4萬平方公里,人口為700萬,其中有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約120多萬人。據估計當前在海外的海南鄉親與其後裔(外籍華人)共有320多萬人,也有人推算加上第四、五代後裔應有500多萬人。僑鄉文昌海外人口比島內還多。當前海南鄉親及其後裔遍布五大洲,尤其以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較多。
海南島與美國 夏威夷處在同一緯度,在長達1528公里的海岸上遍布可以開發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旅遊聖地的旅遊資源,島上終年氣候宜人,四季鳥語花香礦物、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石油與天然氣蘊藏量可觀。所孕育的熱帶雨林和紅樹林為中國少有的森林類型,是開展科研、旅遊和教學最理想的選擇之地。已發現的植物有4200種,佔全國植物種類的15%,有近600種為 海南特有。在4200種植物中,喬灌木1400多種,佔全國喬灌木種類 的28.6%,其中800多種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用材樹種;葯用植物2500 多種,佔全國葯用植物的30%左右,其中有抗癌作用的植物137種;果樹142種;油料植物89種;其它經濟植物近200種。野生動物中爬 行類104種,佔全國的29.5%;獸類76種,佔全國的18.6%。海南豐富的生物在中國佔有十分顯著的地位,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海南林業的重點工作之一。現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58 種,其中一級1種,二級19種,三級38種;保護的動物133種,其中國家一級14種,二級87種,省級32種。
海南省處於亞洲,是太平洋經濟圈的中部,北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對,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領海。中部有五指山、黎母嶺山地及台地,四周有寬窄不等的平原。島內有已成為中國十大空港之一的瓊山美蘭機場和三亞鳳凰機場,環島高速公路,遍布全省的高星級酒店等現代化設施,為人們提供了高檔次的食品、住、行、游、購、娛旅遊條件。 適宜的氣候和優良的沙灘使這里遍布最理想的海水浴場和避暑勝地,如三亞市的鹿回頭、亞龍灣、大東海、天涯海角,瓊山市的秀英海,文昌市的清瀾灣,瓊海市的長坡,銅鼓嶺南北海岸,陵水縣的猴島,東方縣的魚鱗洲,萬寧市的石梅灣等。沿海還有火山爆發奇觀(如瓊山市的桂林洋水下村莊和馬鞍嶺熔岩洞穴等)與紅樹林海岸景觀。陵水縣南灣猴島常使人津津樂道。五指山為海南島最高峰,氣勢格外磅礴。瓊中的瓊崖縱隊舊址則為現代革命紀念地。黎族惟獨分布在海南島,人口約120多萬人,他們善紡織、印染、服飾,飲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海南最主要的民族習俗旅遊資源。
海南島迷人的海水、雪白的沙灘、明媚的陽光,旖旎的海底世界及富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定會使您流連忘返。這里四季如春鮮花盛開、瓜果飄香,陽光、沙灘、海水、空氣,還有那多情迷人的黎苗少女,興隆康樂溫泉,無不散發著這個熱帶海島的特殊魅力。
2、風土人情:
海南人豪爽!熱情好客!
南島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被稱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塊未被污染的凈土」。島上四季常,森林覆蓋率超過50%。海南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陽光、海水、沙灘、綠色、空氣五大旅遊要素俱全,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海島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朴、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 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 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特色活動
海南民俗節慶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捌』 如何發展民俗旅遊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游戲競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其中,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在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當今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
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
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通過體會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產生更大的興趣,從而形成更緊密的情感聯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遊文化是當今旅遊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旅遊者旅遊願望的需要。在我國的旅遊資源開發中,自然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得較早,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則尚處於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3.1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3.2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3.3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3.5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3.6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4、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4.1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
旅遊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地反映文化與真實地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
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業已出現,一些民俗旅遊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遊者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遊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劃定為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於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育,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4.2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遊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對於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決策關鍵。深圳民俗文化村和雲南民族村投資均在1億元左右,開業時間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6億元和630萬元,199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2億元和691萬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後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區位是關鍵,前者處於口岸城市,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眾多,且項目內容與現代化城市形成鮮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項目地處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具有原地濃縮式開發模式的弊端,對當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損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實感和親身體會、身臨其境的外地遊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且具體位置與依託城市之間不宜超過1小時車程,與主要客源區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之內且交通便利。如距離偏遠,應盡量與其他較具吸引力的景點組合成二日游旅遊線路。在投資規模上宜盡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其內容相當龐雜豐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當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內容精選時應精選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結論
民俗文化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此民俗旅遊也就顯得豐富多彩。民俗旅遊的開發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徵,它的內容選擇和開發都應講究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堅持民俗的獨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遊的獨特性,所開發的民俗資源才是可游的,其旅遊發展才是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