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旅遊論文
A. 有關成都旅遊文化的論文3000字左右
旅遊文化相關的論文算是簡單的,如果是專業的論文還是需要專業的合作夥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庫」,會給你更多的幫助
B. 關於旅遊文化方面的論文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
C. 旅遊與文化論文蒙文版
按研究的學科,可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
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
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們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D. 旅遊與文化的文章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一 旅遊美學作為研究旅遊審美活動和審美價值的新興學科,它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人們(旅遊者,從事旅遊業的人員)如何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揭示其審美特徵,通過觀賞,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和國家的自然風光、文化藝術和民情風俗,加深對人類文明的體驗,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審美教育。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則,筆者認為此是古典美學的精髓,在旅遊美學中亟應繼承和發揚。真即符合客觀規律,真實是美的基礎,不真則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則是在真、善的基礎上最佳的感性顯現。追求真、善、美統一應該說是旅遊美學重要特徵之一。 在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景觀方面,人們不滿足大自然的恩賜,依靠物質力量和聰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觀,收得較好的經濟實效本無可厚非。但各地微縮景觀,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什麼世界名勝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淪為宣傳封建迷信鬼文化之類所謂景觀,隨處可見。除了暫時的經濟效益以外,更無審美教育可言。隨著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不久必將被唾棄!此風不宜提倡!盡善也,未必盡美也!這些杜造的偽景觀,不真實,美也就無從談起。什麼美的享受和審美教育豈非全落空了嗎?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 旅遊類職業論文鑒賞 二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與善的基礎上,以其賞心悅目的形象,訴諸人們的感官,喚起令人愉悅的審美感情。當徐霞客登上蓮花峰,目睹黃山萬峰起伏、雲霧奔騰的迷人景色時,他不禁「狂叫欲舞」起來……這就是黃山給霞客帶來的強烈美感。旅遊美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體感的特徵,只有旅遊能給人從游、觀、聽、嗅、觸等多方面獲得美的信息量。不難設想人們置身於舞檯布景一樣的人造景觀中會產生什麼激動人心的美感啊! 「美麗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對祖國的美好
E. 要寫一篇論文 和旅遊與文化有關的 題目為「文化與旅遊消費行為的關系」 希望能有人提供提綱或者是範文謝謝
文化的解釋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從廣義來說,它指人類社 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 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 說,它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 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 是一種歷史現象,每個社會都有與 其政治、經濟相適應的文化,並隨 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對於文化的定義可謂是眾說 風雲,每位學者對於文化的定義都 有其自身的學科背景以及出發點。 但是,通過以上對文化定義的展示 可以看出。眾多文化定義中體現著 對於文化的共同點:(1)文化是一 種社會顯現;(2)文化是習得的; (3)文化是適應的;(4)文化是價值 的載體。 (二)旅遊與文化的結合。 從某種意義上講旅遊屬於文化范 疇。旅遊作為人類滿足了解異地、 異質文化和自身審美需求而形成 的一種綜合性文化活動,從產生的 那天起就與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 作為專門為人們旅行游覽提供服 務的行業,它憑借不斷拓展的旅遊 資源、不斷完善的旅遊設施、不斷 改進的旅遊服務而存在和發展著。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 發展,世界范圍內的跨國、跨地區 旅遊已成為人們一種新的消費時 尚。更由於人們物質基礎逐漸殷 實,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遊客的旅 游需求已不單純停留在對景點的 要求上,而是朝著文化品位高層次 的需求發展。因此,在新的歷史時 期如果沒有旅遊和文化的結合,就 無法滿足遊客曰益增長的旅遊需 求,也就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旅遊 產業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緊密 聯系。
旅遊是文化的手段和工具,是 文化出現的前提;文化是旅遊的結 果和目的,是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 旅遊產生了文化,文化豐富了旅遊, 旅遊與文化都是廣義文化的產物。 現代旅遊業的發展,既推動了各國 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橫向地帶來了 國內地區間、民族間的文化傳播,更 促進了縱向的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 的撞擊與升華,進而形成旅遊與文 化的合二為一。 二、」背包客「及其旅遊消費行為 旅遊者是旅遊活動的主體。旅 游業發展的命脈掌握在旅遊者手 中,如果沒有旅遊者,旅遊業也就不 復存在。發展旅遊業需要研究旅遊 者的行為規律,以期做到有的放矢, 進行有針對的服務,了解並預測旅 游者的行為,以便找准旅遊業的發 展方向。 作為旅遊消費者群體中逐步興 起的~個分支群體--I!背包客」.其 對外來旅遊業的發展會起到一定得 導向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引 導改變傳統的旅遊消費方式。因 此,」背包客」的研究對於旅遊業的 發展具有相當的價值。 (一)」背包客」的含義? 」背包客」。在英文中為Back— packer,是由Backpacking一詞演變 而來,也就是背著背包做長途自助 旅行的人,被稱呼為」背包客」的旅 行者往往是在有限的預算下進行旅 行活動,所以他們對於旅行的規劃、 景點的獨到之處也常有自成一派的 見解。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O~mes Cook)大學的菲利普(PhilipL.Pearce )和勞瑞(LaurieLoker—Murphy)根據 其旅****為特徵對其定義:背包客 偏好住廉價旅館,注重與途中遇到 的其他背包客交流,傾向於自己制 定較隨意的旅遊計劃,不願接受導 游服務,旅遊時間一般較長等,其主 要客源地為歐洲、美洲和澳洲。我 國」背包客」也被稱呼為」驢友」,取 其諧音,即旅行之友的意思。 」背包客」起源於歐洲,在上世 紀60年代嬉皮士風潮的帶動下,困 惑的年輕人帶著問題獨自上路,希 望憑借那種」在路上」的體驗審視自 我,找到精神的歸宿。自此,」背包 客」的旅行開始肩負某種精神追求, 不僅僅是沿途看看風景,而是身與 心的體驗。 Hottola(1999)在印度和斯里蘭 卡所作的實證研究將」背包客」分為 了以下幾類群體:學生(包括對看世 界感興趣的全球旅行者),專業人 士,生態型旅遊者,流浪者(尋找重 生的機會),」怪人與近嬉皮士」,」老 嬉皮」。但是,從現實意義的旅**** 為來看,筆者認為,」背包客」在中國 的主要構成群體是年輕一代,其中 不乏有學生、白領以及具有時代特 征的80後、90後等。 (二)」背包客」旅遊者消費行為 分析。 1、旅遊消費行為動機分析。動 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 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過程或內 部動力。同樣,對於旅遊者的外出旅 游活動都是在相應的動機的作用 下,向一定的目標進行的。對於啤 包客」這樣一個細分旅遊群體來說, 筆者認為,其消費動機是基於以下 幾點: (11追求復雜性需要。心理學 家多年來一直在爭論人們是力求在 生活的所有領域都保持心理的單一 性,還是追求多樣性。復雜性理論的 本質是人們追求新奇、出乎意料、變 化和不可預見性等。對於」背包客」 一 族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復雜 性旅遊活動.那是因為這些復雜性 旅遊活動所帶來的東西能給其帶來 滿足。多數背包客的出行需求從尋 求工作機會、釋放生存壓力的被動 轉變為追求自我發展、追求個體與 群體。個體與自然、與異域文化的交 流等積極主動的因素上來,而這些 因素的實現正可以滿足其對於復雜 性的追求。 (2]追求個性化的旅遊產品, 為實現深度、體驗旅遊。旅遊產品的 單一,旅遊產品的平庸化,對於這些 追求復雜化生活方式的非大眾的旅 游消費者來說,是不能忍受的。大眾 旅遊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跟旅行社 出遊,但是旅行社所提供的旅遊產 品不是個性的,不能滿足各種旅遊 消費市場的需求,不能滿足」背包 客」的旅遊需要。也正是由於這些現 實性的原因.」背包客」一族作為追 求個性化差異的旅遊消費者出現並 行動。 2、旅遊消費行為態度分析。態 度可以理解為主體的人對於目標客 體所持有的一種行為傾向和評價。 人們對於客體對象會作出贊成或者 否定的態度,相應的就會表現出一種對應的傾向性,包括在行為上和 評價上。態度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 象,它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個體過去 的知識、經驗、動機等因素的影響。 某種態度一經形成,就會對人的行 為產生極大地影響。 就」背包客」而言,他們對於旅 行的態度是積極的。認為,旅行是生 活的一部分,旅行是一種成長;旅行 是一種學習,對人文、地理和歷史有 一 個全新的學習和理解;旅行是一 種調節壓力的一種理想方式:旅行 不僅僅是生活的一個補充,是放鬆 身心的一種方式,它在某種程度上 已經成為生活目的。 3、旅遊消費行為模式分析。我 們所處的社會形態是不斷地變化 的,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 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對經濟形 態進行分類,認為當前社會處於體 驗經濟社會,人們所追求的不是單 純的享受服務的要求,而是對於生 活的體驗。 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游 客對於旅遊的需求是不同的。當市 場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時:一種情 況是。創造新的產品來滿足其需求; 另一種情況是,遊客為滿足自己的 需求改變自我的旅遊需求或者實現 方式,結果就是產生更多的不同於 大眾旅遊的自助式的旅遊或者是其 他的方式。 」背包客」作為一種與大眾旅遊 模式相異的新的模式,就是在這種 背景下所產生的。」背包客」旅遊模 式所呈現出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 幾個方面:(1)自己制定旅行計劃, 包括路線的設計、食宿的安排等,完 全的脫離了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務; (2)多選擇遊客比較少的景點或還 沒有開發的景區做為旅遊的最佳目 的地。在景區中喜歡走比較困難的 線路,體驗不同的經歷;(3)很少選 擇交通工具,一般都是徒步:很少選 擇旅店住宿,喜歡露營。 三、文化與」背包客」 旅遊消費行為的關系 (一)文化對」背包客」旅遊消費 行為的影響。 在西方社會,文化是一種以個 人為本,注重個人的自由與權利。人 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從事活動的。對 於國外」背包客」來說,其消費行為 是自己旅行或與新朋友相伴來旅 行,在旅行的時間上普遍要長於我 國」背包客」所花費的旅行時間。受 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方社會」背包 客」把背包旅行作為一種自由的生 活方式,有可能出門旅行一走就是 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 在中國,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 然的和諧,以家庭為本,注意個人的 職責與義務。對於我國的」背包客」 來說,消費行為上更多是與中國文 化相符合的。例如,我國的背包旅行 者」驢友」,在出遊上更多的是選擇 與相熟知的朋友、同學等結伴出遊, 在時間上很少會出現有幾年不回 家,而把旅遊作為一種生活,置家 庭、責任等不顧的現象。 從以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引 起的」背包客」消費行為的不同,可 以看出.文化在相當的程度上會影 響旅遊者的消費行為.不管是在旅 游產品、旅遊方式選擇上還是在旅 ****為方面。 (二)」背包客」旅遊消費行為所 產生的獨特文化。 旅遊的興起發生於第二次世界 大戰結束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普遍 意義的」大眾旅遊」文化。在大眾旅 游中,遊客所追求的是對於現實不 滿的釋放、一種表層的審美和愉悅 的渴望。大眾旅遊文化是一種感官 滿足的文化、淺層需求的文化。 」背包客」文化是一種非大眾旅 游文化,背包旅遊並非一件時尚的 事情,也並非一種精神,而是一種無 拘無束的生活方式,因此是建立在 一 種生活方式上的、自由王國之上 的文化。 」背包客」文化中的一個特色就 是」團體性」,不論是住在有自助廚 房以及共用電視廳的青年旅館、與 他人共乘交通工具或是一起購買車 票,最重要的是分享彼此的經驗,這 樣的資訊交流使得諸多背包客們能 夠從互相學習,同時能夠省錢,得到 的資訊甚至比閱讀寂寞星球出版的 旅遊書(最常被引用的自助旅遊聖 經)都還要新、還要多。第二個特色 就是」真實」。自助旅行不是一段假 期,而是一種學習,背包客們總希望 能夠體驗到當地最真實的風俗民 情.而不是旅遊業包裝下的套裝行 程,因此背包客有時也被冠上」反觀 光客」的封號。
F. 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旅遊與山水文化的論文
旅遊(來travel)是人們為了休閑源、娛樂、探親訪友或者商務目的而進行的非定居性旅行,是游覽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關系和現象總和。旅遊的目的是尋求精神上的愉快,世界上最早旅遊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旅遊者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
旅遊是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她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並停留在那裡,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旅遊目的包括六大類:休閑、娛樂、度假,探親訪友,商務、專業訪問,健康醫療,宗教/朝拜,其他。
G. 以"旅遊"為話題的議論文 800字 急用!!!!!!!
旅遊途中
小時候隨同父母旅遊,頭一天晚上基本上是無法安心睡好覺的,心早已飛出去了,一心想著快點到達目的地,一路上盼著、渴望著快點到達目的地,想向著目的地的美好,可是真的到了目的地,基本上人也累得全身無力,到了旅館就是大睡,嚴重的時候甚至於由於暈車而嘔吐不止。那時不懂得何為旅遊,也不了解旅遊的真正意義。
現在人已長大,出玩的機會多起來,發現旅遊的樂趣在於路途中每一個小節,更重要的是一種好心情。從背上行囊的開始,就已經是在旅遊了,而一路上的風景,就是我們最應該珍惜的!
印像最深的還是去年夏季與老公結婚旅遊的情景,臨行的前一天,開始准備各種食品、衣服、用具,一大早,坐上火車背上行囊,到葉聖陶老人書中的《蘇州園林》去遊玩。
在北方看得最多的,就是綠油油的稻田、或者是如綠海一般的玉米地、高梁地,連綿起伏的青山,圍繞於山峰的幾縷輕煙。小時候,我總以為青山裡住的人必是得仙的老道,美貌的仙子,很想走進他們,體驗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而現在依然羨慕山中的人們,看著或隱或現的幾戶人家,仍然想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生活,尋求另一種生活,另一種規則、另一種快樂。
我是一位從小到大,一直沒有離開過北方的人,那是第一次隨同老公到南方。南方的景色與北方完全不同,途中更多的則是翠綠的蓮葉、彎彎的河流、南方特有的小屋,家家是二層小樓,白牆黑瓦,每戶人家的樓上都有一個太陽能熱水器,黑夜裡,從屋子裡發出來桔色的燈光,使家變得更加溫馨起來了。我的心也隨同他們一樣,變得快樂起來,盼著自己新組建的家庭也如同他們一樣,就這樣和老公平平淡淡、相依相偎到一生……
那時,真的希望路就這樣走下去吧,我們根本不急於到達目的地,更不會像小時一樣忽略了途中的風景。生活過的不就是一個過程嗎?
我看見母親一輩子省吃儉用,我們給她買的新衣服,她總是掛於衣架之中,不捨得穿一下,原因很簡單,她總是希望有重大節日的時候,或者要出遠門的時候,才會穿上新衣。然而,人的一生能有幾個節日?又有幾次遠行呢?為何要用更多的時間去等待一個遙遠的結果,而忽略了平日的生活呢?
細細品味,發現生活如同旅遊一樣,重要的是生活的過程,而並非是一個遙遠的結果,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如同節日一般,過得充實、快樂,你會發現,旅遊的途中要比旅遊本身更有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普遍增加旅遊熱必然到來。
旅遊是人們生活的異地性、業余性有享樂性的集中體現。旅遊是人們心中嚮往之地然後暫時離開家鄉,到嚮往之地短暫生活一段時間。
過去旅遊是有錢有閑而又有文化的高人雅士的專利品,現在全面小康社會的的福蔭旅遊已是尋常百姓共同的業余愛好了。
旅遊是我國各地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各地為發展旅遊業都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使盡渾身解數,搞大建設大開發,大包裝大宣傳,以吸引遊客,發展旅遊經濟。有的建城,有的造景,有的不斷完善和提升旅遊設施,旅遊市場競爭激烈,消煙四起。因為旅遊是投資少見效快的無煙工廠。誰佔了先機就能推動誰的旅遊市場的紅火。
旅遊是一種經濟。旅遊者的食住行游娛購都要花費錢財。旅遊的組織者如旅行社,旅遊目的地都會有旅遊收入。而且旅遊產品的開發包裝越好,越能把遊客留住就越能增加收入。旅遊經濟已佔當地經濟的重要比重。旅遊經濟發展了還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餐飲、旅館、金融、地產品開發、地方文化等諸多產業的發展。
旅遊是文化。旅遊離不開文化。現在講旅遊都是文化旅遊。旅遊首先是一種文化活動也是文化消費。我們到旅遊目的地首先感受的是那裡的文化,有的景點本身就是文化遺存。也有旅遊地組織開展的系列文化活動。旅遊者在參觀景點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當然旅遊者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旅遊是精神愉悅。人們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旅遊典型的是見異思遷。到異地去遊山玩水,看人觀景都是心情,心情好處處皆景。出門旅遊的人不在乎吃住,但很看重自己的感受。因而旅遊很大程度很大層面在於自己的心情。這又和人的素養有關。出門在外不要逞強,更不能斤斤計較,不然就會因一點小事而壞了自己的心情,而使整個景色失色。
旅遊感悟人生。人生就是宇宙的過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世上有很多好的風景,我們只能游覽觀看,誰也不可能獨占。不管是誰再有權和錢也不能把明天買下。因而我們不能奢望太多。再好的景點都是天造,都有美中不足。人生也沒十全十美。總有缺憾。
旅遊沒到過的地方,聽介紹可能很誘人,很動心,當你費盡周折去了那裡,也覺不過如此,這樣的事常有。人生許你想要的拚命去要,付出了很大代價,得來後也只是「到此一游」。旅遊是欣賞自然,走向自然。做人要順應自然,融入自然。
旅遊可以換個環境,換個心情,常旅遊的人興許還會換個別樣人生。
H. 旅遊與文學論文
談起文學與旅遊的關系,往往會想起緣於唐代詩人張繼的一句詩而享譽海內外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常常感嘆長江岸邊與洞庭湖畔一建再建的黃鶴樓和岳陽樓。單就風物景觀,憑心而論,祖國的大江南北,美景可謂數不勝數,楓橋和寒山小寺相比較其他名山古剎,實在微不足道。然而能吸引那麼多旅遊人前往,是文學使得寒山寺由寒而熱,且經久不衰。
旅遊離不開文學,這是由旅遊自身的規律所決定的。從美的角度認識旅遊的內在規律,旅遊恰是一個完整的審美過程。其中,旅遊的目的性為遊客身心得到美育,景觀是客體,游者為主體,二者之間的完美統一是客體之美升華為主體游者的身心愉悅。然而,景觀客體的許多美質常常被走馬觀花者所忽略,必須有賴於中間媒介才能達到完美,所以,文學和藝術自覺不自覺地擔當了這一美好使者。由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這其中的道理,在打造旅遊景點的時候,在下氣力進行景觀建設的同時,首先應注重文化內涵發掘的投入。文藝先行,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文學的規律而言,文學通過形象再現生活,而塑造形象需要意境,通過意境達到共鳴,由共鳴產生感染人、震撼人、啟發人的功能。俗話說:「看景不如聽景」,並不是說所看到的景觀與所聽說的景觀客觀上有什麼不同,只是所聽到的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產生了意境的景緻,而自己所看到的是由於多種因素制約沒有能產生意境和共鳴的景物。「人人都說家鄉美」中添加了感恩之鄉情,「情人眼裡出西施」源於一種沖動。人是有感情的,作家既最具感情,又具備獨特的審美視野,由於以強烈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靜可以為動,實能夠變虛,現實的景象與超現實的虛幻相互交融,於是無論寫景抒情或明理,都最容易創造出一種意境,引起世人共鳴。事實上,旅遊由於文學的加入,有了內涵,有了動力,永不會顯得蒼白與乏味。
〈旅遊交通與旅遊文學》本書由鐵道、交通、民航部門和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編寫。它由上、下編兩部分組成。上編系統地介紹了民航、鐵路、公路和水運交通運輸各種知識;同時還介紹了我國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對眾多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遊城市作了較詳細的介紹。下編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旅遊文學知識,精選了傳統文化精萃 以唐代山水田園詩為核心的歷代山水詩文680餘篇(首),每篇後有注釋和賞析。
I. 求一篇旅遊文化的論文.
游文化的歷史本真性
(一) 旅遊文化蘊含真實的歷史文化。歷(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隻腳,表示人穿過樹林。漢代徐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便說:「歷,過也,傳也。」「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藝術、宗教、神話、法律、風俗以及其它社會現象。」(英國.IB.泰勒)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文化,應該「真實」,這種真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靠拉幾個「洋專家」,「土權威」捏造、篡改的歷史。在這場「絲路起點」爭論中。河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河南大學易學考古研究所所長蔡運章在古籍《穆天子傳》找到了佐證:西周時期穆天子從洛陽出發,西遊到昆侖山會見西王母。這種帶有傳奇色彩的「佐證」,只能是傳說而已,筆者認為並不能構成歷史文化的真實場景。獲取歷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別是「絲綢之路」作為涉及氣象、宗教、貿易、藝術等方面的特質「旅遊產品(旅遊資源)」,更應運用現代的考古方法進行科學斷定,通過多方面尋找史料,多方論證,才能還原其本真性。
(二) 旅遊文化的真實性也是相對的。要絕對復原「絲綢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時,我們應盡可能的在現階段考慮周全。在張騫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絲綢資料可走。蔡運章先生認為,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商代時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條「玉石之路」,安陽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陽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實上,商州時期,直至張騫出使,長安以西是蠻荒之地,漢朝對此冷淡,甚至有放棄掉「涼州」的打算。我們研究問題,要用哲學的觀點,應該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系。研究「絲綢之路」要首先確定其歷史概念上的內涵和外延。唯有張騫是代表大漢政府主權國家出使西域的,這是其一;學術界認可研究絲綢之路的起止時間和起止路線已有定論,就應在這個范疇內深入研究,這是其二。絲綢之路陸路有三條,在歷史中有過演變,但應有一個公認的界定。當然,我們不應反對歷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種顛覆是要有根據的。所以,旅遊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對的,應考慮旅遊、歷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結合。這樣才有研究價值和意義。一些考古的東西僅限於歷史的范疇,對旅遊文化的作用應有所選擇。經過慎重考慮,中國專家目前側重於主張以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為起點,清中期為時間終點,這一主張在「新疆會議」上基本被中亞沿線國家接受。
(三) 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還表現在它的「真實性」不受政府及其媒體的歪曲。政府出於政治目的,經濟意識或者為了迎合某種觀點、理論,主導宣傳、媒體轟炸,造成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在體驗、傳播中褪色或者變味。西安、洛陽媒體報道時各有偏頗,缺乏「中立」立場,這也許是為了製造新聞「賣點」。但有點「禍國殃民,貽誤子孫」。洛陽媒體在對「新疆會議」上的《初步行動計劃》表述有意篡改,這種「黑色幽默」有悖於職業良知。
旅遊文化主體從心理上需要真實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作為一種學術探討,不應將民間調查上升到學術依據。旅遊客體應反映客觀的歷史文化,旅遊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實、准確、最新的歷史文化。我們應尊重旅遊文化的歷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賦於客觀真實歷史意義上的旅遊文化,才能發展本地、本區域、本民族的旅遊文化。
旅遊文化的市場商品性
(一) 旅遊文化作為一種旅遊主體、客體、媒介各種關系的總和,在初期表現為旅遊資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旅遊產品。一旦形成旅遊產品,其市場商品性隨之而來。「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說白了是一種旅遊資源、旅遊產品與旅遊文化之爭,西安、洛陽兩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絲綢之路起點」這種旅遊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撐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讓城市在整體競爭中獲勝。
(二) 旅遊文化應該在市場上商品化,但不能違背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西安、洛陽之爭,不僅僅看到聯合國對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經濟援助,還在於旅遊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城市文化內涵的提升。在今天,各個旅遊城市利用文化品牌進行城市經營,加快國際化旅遊城市進程中,應尊重旅遊文化的真實歷史,走市場化道路,不要大肆鋪張,大建一些虛無的城市廣場、城市標志等,違背商品的市場價值規律。
(三) 旅遊已成為城市的「名片」,旅遊文化更是「名片」的「晶元」。西安、洛陽兩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確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遊文化品牌,應該按照旅遊、歷史、文化的規律辦事,並要分析、研究旅遊文化的特殊性,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遷,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設。筆者看到西安、洛陽兩個城市及兩個城市在旅遊文化經營方面舊城已經破壞十分嚴重,新城的快速建設讓旅遊文化消失殆盡。所以說,旅遊文化不是一種簡單的文化,應統籌考慮,從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個方面來最終確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等旅遊文化內容(類別)應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者傳承。
七、結尾
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起點」這一事件,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兩個城市對旅遊文化的重視,旅遊文化已成為旅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走向共贏」是最好的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打著中華民族「和為貴」的旗幟,漠視旅遊文化歷史本真性的選擇。也不是為了保住洛陽加入申遺名單,在「不影響西安」的前提下,將始點由西安東移至洛陽。絲綢之路在世界的商貿、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當前,商貿交易有「回潮」趨勢,備受沿線各國關注。其申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國無法單獨申報,申遺工作應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據悉,這個政府關於絲綢之路申遺的准備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西安作為起點城市,在重新設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漢長安城、唐大明宮、西安碑林等將作為絲綢之路的捆綁項目出現;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全長1600公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組對天水麥積山、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以及嘉峪關和魏晉墓等文物點進行了重點考察,包括10處石窟、6處古建、7處古遺址、4處古墓葬在內的物質遺存,被列入了申遺保護方案;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經啟動了近兩年的對沿線遺址的調查、研究、保護工作
除了陝西,甘肅和新疆三省,將河南(洛陽)也納入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單位,但並不是以「絲綢之路起點」的名義納入的,主要還是考慮了其絲綢之路的遺跡。筆者考慮,可能是為了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甘肅在打「絲綢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肅省絲綢之路協會,辦《絲綢之路》雜志,新疆,陝西也不例外。絲綢之路已成為一種馳名世界的旅遊品牌,例如舉辦「絲綢之路國際模特大賽」等等,影響甚廣。
關於旅遊文化及其歷史所謂本真性和市場的商品性問題,筆者只是泛泛而談,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師長們加入到研究旅遊文化學科建設、基礎理論、發展探究等等問題的隊伍中來,不斷創新,為發展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盡自己一點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