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湯山鎮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A. 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至2000年)》的內容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至2010年)
社會發展
城市規模
城市總布局
衛星城和建制鎮的建設
市區的調整和改造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
住宅和社區建設
城市交通
對外交通
城市能源
城市水源和供排水
城市通信和廣播
城市環境和綠化
城市防災
近期建設
實施措施
總則
八十年代,在全國改革開放大好形勢下,貫徹實施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原則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依據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發展戰略目標,以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關於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適應新的形勢,對原規劃方案進行必要的修訂。
總體規劃修訂的重點是:
(1)調整城市發展規模,開拓新的城市發展空間。
(2)優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鎮體系。
(3)保護和發揚歷史文化名城的優良傳統,創建社會主義中國首都的獨特風貌。
(4)完善市域規劃,促進城鄉經濟和社會協凋發展。
(5)改善城市壞境,建設完整的城鄉綠化系統。
(6)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
總體規劃期限為20年(1991年至2010年),若乾重大問題考慮到21世紀中葉的長遠發展需要。
近期建設規劃期限為本世紀末。
城市發展的基本目標是:
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全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設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際城市,成為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最發達、道德風尚和民主法制建設最好的城市;建立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第三產業發達,產業結構合理,高效益、高素質的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到20l0年,北京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科技的綜合實力,達到並在某些方面超過中等發達國家首都城市水平,人口、產業和城鎮體系布局基本得到合理調整,城市設施現代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城市環境清潔優美,歷史傳統風貌得到進一步的保護和發揚,為在2l世紀中葉把北京建設成為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奠定基礎。
城市性質
北京是偉大社會主義中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
北京的建設,要保證黨中央、國務院在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領導全國工作和開展國際交往的需要,要為首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方便的條件。
要充分利用北京深厚的文化基礎,進一步發展文化教育和科技事業,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走在全國的前列。
北京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建設要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中國首都的獨特風貌。
北京作為首都,要積極為全國的經濟建設服務,同時要大力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並對經濟發展提出更高的質的要求。
經濟發展
北京的經濟發展,要加快改革,擴大開放,面向全國,走向世界,不斷推向新水平。力爭在20年內,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以上。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和適應國際經濟運行的能力,為建設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運轉靈活的市場體系提供發展空間。
集中力量發展微電子、計算機、通信、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辦好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建設上地信息產業基地、豐台和昌平科技園區以及亦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同時,帶動各區、縣經濟技術開發事業的發展。
9.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立起服務首都、面向全國和世界的、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服務一流的第三產業體系。適應進一步擴大國際、國內經濟活動的需要,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商務中心區和現代化的商業服務設施,逐步形成發達的消費資料市場、生產資料市場、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技術文化市場、信息服務市場和勞務市場。同時把北京建設成第一流的國際旅遊城市。
工業要按照技術密集程度高、產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運量少、佔地少的原則進行調整,廣泛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改造,形成適合首都特點的工業結構。重點發展電子、汽車工業,積極發展機械、輕工、食品、印刷等行業,冶金、化工和建材工業要嚴格控制發展規模,積極治理污染,在控制總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標准、排放總量的前提下求發展。
逐步改變工業過分集中在市區的狀況。20年內在防止污染轉移和產生新污染的條件下,基本完成市區內污染擾民工廠和車間的改造和遷移。進一步調整改造通惠河兩岸、鐵匠營、宋家莊等工業區,騰出部分用地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遠郊工業,建立各縣(區)的工業區,集中建設建制鎮或鄉的鄉鎮工業小區,努力改變「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狀況。
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調整結構和布局,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和利用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使農村經濟走上高技術、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道路,在服務首都的同時,積極拓展國內、國際市場。
積極開發山區,注意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加強公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造林綠化,把山區建設成首都的生態屏障;因地制宜發展林牧副業、旅遊業和符合山區特點的鄉鎮企業,盡快改變山區落後面貌。
利用首都的科技、人才優勢,按照自願互利、平等協商、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方針,促進和加強與津、冀地區的經濟技術協作,為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社會發展
北京的社會發展要與首都的地位和加快改革開放的形勢相適應,要與經濟建設相協調,不斷提高人口素質,改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進一步發揮首都的科技優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科技攻關以及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放到突出位置。發展科普事業,建立各種類型的科技博物館。加強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使科學技術水平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一些科技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切實加強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各種人才。積極鼓勵社會辦學,充分發揮首都作為全國高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快地方高等院校調整與建設的步伐,為全國培養、輸送高級人才。健全幼兒教育體系,在全面實施城鄉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90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以上。
進一步發展文化、體育事業,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擴大國際文化交流,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事業。在市區重要地段,逐步建設國家大劇院,國家藝術宮、青少年宮及各類博物館等國家級和市級大型文化設施,為開展國際、國內各類文化活動,充分展示我國和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提供場所,增強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功能。在區、縣和街道、鎮(鄉),要普及和完善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影劇院等文化設施,以及各種游樂設施,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搞好精神文明建設。
繼續完善大中型體育設施網路,新建一批體育場、館,努力發展基層體育場所,廣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
加強醫療衛生工作,進一步提高醫療保健水平。繼續建設各級醫療設施,完善市、區(縣)、街道和鎮(鄉)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發展休養、療養事業。
發展和完善社會化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
進一步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改變「單位辦社會」的現象,建立和完善社區服務中心,發展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各種新興服務行業。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社會養老制度,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各項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居住區和住宅的建設,要充分重視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特殊需要。
城市規模
今後50年北京市人口仍呈持續增長的趨勢,2040年前後,北京常住戶籍人口(簡稱常住人口,下同)將出現1400萬左右的高峰,流動人口將達300萬左右。
對北京的人口,實行有控制、有引導的發展方針,尤其要嚴格控制市區的人口規模。
(l)計劃生育要嚴格依法管理,使自然增長率從八十年代的平均9‰逐步下降到2‰至4‰。
(2)人口的遷移增長要通過指令性計劃和經濟手段嚴格進行管理,逐步實行總量控制。
(3)適應郊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調整,制定和完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市區人口遷往郊區城鎮。
今後20年北京市的人口控制規模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從1990年的1032萬增至1160萬左右,流動人口從127萬增至200萬左右:2010年常住人口1250萬左右,流動人口250萬左右。全市的常住城市人口,2000年從1990年的640萬增至750萬左右,其中市區從1990年的520萬控制到600萬左右;2010年全市為850萬左右,其中市區控制在650萬左右。
城市用地規模要與人口和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貫徹緊湊發展、節約土地的方針。根據城市人口的發展規模估算,2000年全市城鎮建設用地將從1990年的600多平方公里增至75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達到900平方公里左右。規劃市區城市建設用地將從1990年的420多平方公里,增至2000年的500平方公里左右,2010年的610平方公里左右。這是市區城市建設用地可能達到的上限。
今後20年,每年竣工的建築面積仍將維持在1000萬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共新建房屋約2億平方米。除去每年拆除的房屋,城市擁有的建築量(不含農村建築)將從1990年的1.9億平方米,增至2000年的2.8億平方米,2010年的3.6億平方米。隨著市區產業的疏散和遠郊城鎮的開發,遠郊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築面積佔全市新建房屋總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20%逐步增加到40%。
城市總布局
北京城市規劃區即北京市行政轄區,包括規劃市區和遠郊地區,總面積為16800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市區的范圍,東起定福庄,西到石景山,北起清河,南到南苑,方圓1040平方公里。市區中心地區的范圍大體在四環路內外,面積近300平方公里。
城市總布局的基本方針是:改變人口和產業過於集中在市區的狀況,從現在起城市建設重點要逐步從市區向遠郊區作戰略轉移,市區建設要從外延擴展向調整改造轉移;大力發展遠郊城鎮,實現人口和產業的合理布局,進一步加強與首都周圍的城市和地區的協調發展。
在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形勢下,以市區為中心,沿京包、京榆、京津塘、京石以及京承、京開等對外交通干線兩側的城鎮,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要根據各縣(區)的地理或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促進城鎮建設的發展。
城市東部和南部平原地區,向東有高速公路、鐵路通向天津新港、秦皇島港、唐山港和黃曄港等出海口,向南又有主要鐵路、公路干線通向廣大中原腹地和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具有明顯的優越條件,將成為北京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沿京津塘高速公路是城市主要發展軸。
北京城市規劃區按照市區(即中心城市)、衛星城(含縣城)、中心鎮、一般建制鎮四級城鎮體系布局。
(1)市區是城市的主體,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各項經濟功能集中體現的地方,是按「分散集團式」布局原則,由市區中心地區和環繞其周圍的北苑、酒仙橋、東壩、定福庄、堡頭、南苑、豐台、石景山、西苑、清河10個邊緣集團所組成,規劃城市建設用地610平方公里左右。2000年,規劃常住城市人口為600萬(其中中心地區460萬,邊緣集團140萬),2010年為650萬(其中中心地區450萬,邊緣集團200萬)。舊城區的常住城市人口要逐步向外疏散,將從1990年的175萬降至2000年的160萬,2010年的150萬以下。到21世紀中葉,隨著居住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逐步向遠郊區疏散,市區人口將逐步減少,城市綠化用地將大量增加,城市環境質量將顯著提高。
(2)衛星城既承擔由市區延伸的部分功能,又大部分是遠郊縣(區)政府所在地,是其所轄縣(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對獨立性。規劃確定14個衛星城,即:通州鎮、亦庄、黃村、良鄉、房山(含燕山)、長辛店、門城鎮、沙河、昌平(含南口、捻頭)、延慶、懷柔(含橋梓、廟城)、密雲、平谷和順義(含牛欄山、馬坡)。
2000年衛星城規劃常住人口從1990年的108萬增至160萬左右,其中城市人口從80萬增至120萬左右,城市建設用地從1990年的155平方公里增至200平方公里左右。20l0年規劃常住人口增加到200萬左右,其中城市人口約160萬左右,城市建設用地250平方公里左右。21世紀中葉,衛星城的總人口可能增加到300萬人以上。
(3)建制鎮是所轄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市現已設有建制鎮77個,今後20年規劃增加到140個。其中除衛星城外,根據各建制鎮的交通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水源和土地資源以及對於周圍鄉、鎮的輻射作用,選擇30個左右建制鎮確定為中心鎮,平均每縣(區)2至3個,其他為一般建制鎮。2000年中心鎮的常住人口共約20萬人,建設用地約30平方公里:2010年共約30萬至40萬人,建設用地45至60平方公里。21世紀中葉,中心鎮可能發展到50個左右,人口達到100萬左右。
(4)建制鎮以下的鄉、村為農村地區,也將容納一定數量的城市人口。28.各縣(區)要在城市總布局的指導下,按照立足全市、充分發揮本縣(區)優勢的原則,制定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縣(區)域規劃,作為各項事業發展的依據。
縣(區)域規劃要確定各城鎮的性質和功能,提出社會經濟發展綱要以及城鄉人口、產業和各項建設的空間布局。
昌平、延慶、懷柔、密雲、順義一帶,發展工業要防止污染城市水源。在各風景名勝區開礦、發展建材工業,要防止破壞自然景觀。
確保城市總體規劃中公路、鐵路、航空港、電力、電信、廣播、煤氣、供水、污水處理、河湖水系、引水和排水渠道等城市基礎設施網路和場、站用地。
衛星城和建制鎮的建設
衛星城的建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條件,形成相當規模、相對獨立、設施齊全、各具特色的新城。20l0年以前各衛星城的人口規模一般在10萬至25萬人左右。從長遠看,保留發展為15萬至40萬人的可能,有條件的衛星城規模還可以更大一些。
每個中心鎮的人口規模視具體條件為1萬至5萬人。
今後20年,各衛星城都將有較大的發展。確定位於公路二環與京榆、京津塘、京開等對外公路干線相交處的通州鎮、亦庄和黃村,作為全市重點發展的衛星城,要加大綜合開發的力度。其中亦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北京發展新興產業的重要基地,近期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設。
衛星城及建制鎮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調動市、縣(區)、鎮(鄉)各級積極性,加快建設伐。
(1)要制定和完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各方投資,大力促進經濟發展。
(2)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比較完善的交通、通信、能源和各項市政公用設施,使衛星城與市區之間有方便的聯系,有良好的環境和企業發展條件。
依據鄉域規劃,調整市區范圍內農村地區的土地使用功能。
(1)劃定綠色空間地帶(包括公園綠地和各種綠化隔離帶以及菜地、糧田、果園、水面等)。在公路一環以內,各鄉的綠色空間地帶不少於鄉域總用地的60%;四季青、花鄉和公路一環以外各鄉不少於鄉域總用地的70%。在規劃綠化隔離帶內,尤其是中心地區與各邊緣集團之間,以及邊緣集團之間的隔離帶內,要以植樹綠化為主,適當安排公園、游樂等設施,加快建設步伐。
(2)大力節約用地。鄉鎮企業要逐步以骨幹企業為核心,把分散的廠、點集中起來,建設各鄉的工業小區。農村居民點要相對集中,逐步由無規劃的分散建房過渡到各鄉、村統一規劃、集中建設。提倡建農村樓房住宅,修建必要的市政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形成環境優美、居住舒適的新農村。
(3)保證城市規劃確定的各項交通、市政設施場站的用地,確保城市對外交通幹道的暢通,以及城市幹道兩側綠化隔離帶和城市水源保護區的實施。
(4)鄉鎮企業要積極治理三廢污染,納入全市環境保護統一管理的軌道。
(5)適時改變行政管理體制。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及時撤並一些實際已無耕地的鄉、隊,由農村建制改為城鎮建制。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以保護北京地區珍貴的文物古跡、革命紀念建築物、歷史地段、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為重點,達到保持和發展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繼承和發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目的。對於新的建設要體現時代精神、民族傳統、地方特色,根據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要求,使新舊建築、新的建設與周圍環境互相協調,融為一體,形成當代中國首都的獨特風貌。
要繼續在舊城區和廣大郊區增劃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對於歷史文化保護區以外的分散的好四合院,在進行城市改建時也要盡量保留,合理利用。 47.要從整體上考慮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尤其要從城市格局和宏觀環境上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1)保護和發展傳統城市中軸線。必須保護好從永定門至鍾鼓樓這條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傳統風貌特點。繼續保持天安門廣場在軸線上的中心地位,要在擴建改建中增加綠地、完善設施。鼓樓前街和前門大街要建設成為具有傳統特色的商業街。
中軸南延長線要體現城市「南大門」形象;中軸北延長線要保留寬闊的綠帶,在其兩側和北端的公共建築群作為城市軸線的高潮與終結,突出體現21世紀首都的新風貌。
(2)注意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平面。沿城牆舊址保留一定寬度的綠化帶,形成象徵城牆舊址的綠化環。原城門口的建築應體現「城門舊址」的標志特點。
(3)保護與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關的河湖水系,如長河、護城河、六海等。
(4)舊城改造要基本保持原有的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
(5)注意吸取傳統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點。保持皇城內青灰色民居烘托紅牆、黃瓦的宮殿建築群的傳統色凋。
(6)以故宮、皇城為中心,分層次控制建築高度。舊城要保持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由內向外逐步提高建築層數,建築高度除規定的皇城以內傳統風貌保護區外,分別控制在9米、12米和18米以下。長安街、前三門大街兩側和二環路內側以及部分幹道的沿街地段,允許建部分高層建築,建築高度一般控制在30米以下,個別地區控制在45米以下。舊城以外,一般不超過60米。
住宅和社區建設
今後20年,要大力進行城鎮住宅和社區生活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逐步提高居住水平,不斷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環境。
新建住宅建築面積平均每年500萬平方米左右,20年共新建住宅1億平方米左右,並相應建設各類生活服務設施2900萬平方米左右。按這個目標實施,2000年北京城鎮居民住宅總量將從1990年的近1億平方米增加到1.4億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積從1990年的11.6平方米(居住面積7.7平方米)提高到14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積9.5平方米左右),解決住房嚴重困難戶。2010年住宅總量為1.9億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積16.5平方米左右(居住面積11平方米左右),基本實現每戶有一套住宅,使居住條件明顯改善。
市區居住區的建設,要由新區開發為主,轉向新區開發與舊區改造並重,加快對危舊房的改造。按照就近居住原則,在舊城外圍的國家機關、工廠、科研、高校等工作用地附近開辟新居住區,實現人口的合理分布。隨著衛星城建設以及市區人口和產業向遠郊區遷移,要逐步增加遠郊衛星城住宅建設的比重。
住宅標准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隨著住宅商品化的發展,住宅標准和住宅設計要增加多樣性和可選擇性,滿足現代生活需要。住宅層數以四、五、六層為主,在舊城區嚴格控制高層住宅的建設,在舊城外合適地段可以建設部分高層住宅。住宅的容積率和建築密度要滿足日照、通風、綠化、停車、消防等要求,既要節約用地,又要為以後居住條件的提高留出必要的餘地。住宅造型要豐富多彩,避免千篇一律。居住區環境要精心設計,創造風格各異和方便、寧靜、舒適、優美的居住條件。
把居住區建設成為組織居民生活的基本單位。新建居住區的規模一般為1萬多戶、3萬至5萬人,由若干小區組成。在建設住宅的同時,根據居民生活和社區管理的需要,進行各項配套設施的建設。居住區的建設要與街道辦事處、派出所等基層政權建設結合起來;基層政權區劃盡量與居住區劃分相一致,形成能行使各項城市管理職能、設施比較齊全、居民日常生活要求基本滿足、相對完整的社區
2000年城市貨運總量將從1990年的3.1億噸(其中汽車貨運量為2.3億噸)增加到4.6億噸(其中汽車貨運量為3.5億噸);2010年為6.2億噸(其中汽車貨運量為5億噸)。
今後20年,民用汽車將有較大增加,預計在採取適當調控措施的情況下,2000年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可達到70萬輛左右,2010年將達到130萬輛左右。20年內全市自行車仍大體保持在600萬輛左右。
市區道路系統由4條環路、10條主要放射路、15條次要放射路,以及貫通舊城區的6條東西方向幹路、3條南北方向幹路,並輔以次幹路和支路組成。
(1)市區道路網包含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四個結構層次。
(2)市區規劃路網密度平均為每平方公里2.44公里,規劃道路用地率為11.1%。三環路以內道路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64公里,規劃道路用地率為21.18%。舊城區規劃道路用地率達到25.85%。
(3)市區快速路系統由環路和若干主要放射干線組成。主要放射干線在公路一環以內的市區段為城市快速路,以外為高速公路。
(4)市區道路紅線規劃寬度:主幹路60米至80米,次幹路40米至50米,支路30米左右,快速路不小於80米,特殊幹道還要寬一些,如東西長安街為120米。道路橫斷面的布置,除了為合理組織車流與人流創造條件以外,還要為街道綠化、地上桿線,地下管線以及各種道路附屬設施留下合適的空間。三環路以外地區的主幹道及部分次幹道,要保留遠期發展地面軌道交通的可能性。
(5)立交形式應力求標准化,就簡避繁。平面交叉路口應按規定拓寬進口車道,並相應拓寬紅線。各類交叉路口周圍建築應按規定後退紅線。
郊區衛星城的道路一般分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三級。主幹路寬30米至60米,次幹路寬25米至40米,支路寬15米至30米。
無論舊城改建或新區開發,都要安排足夠的停車設施。除配套建設自行車庫外,新建居住區要預留小汽車的停車用地,機關事業單位、旅遊設施和其它大型公共建築,還應按規定配置社會車輛停車場。在市區主要交通集散點,開辟相應規模的地上和地下公用停車場(庫)。2000年市區擬安排公用停車場(庫)201處,車位2.3萬個:2010年停車場將增至219處,車位達3.4萬個。
貫徹以發展公共客運交通為主的方針,在20年內初步形成以快速軌道交通為骨幹、多種客運方式相結合的綜合客運體系。
(1)從長遠看,快速軌道交通網要覆蓋市區城市用地范圍和通州鎮、亦庄、黃村等衛星城,形成有12條線路、300公里左右的軌道交通網路。2000年運營路線預期達到70公里,2010年達到120公里。
為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三環路以內地區採用淺埋地下線,三環路以外盡可能修建地面線或高架線。
(2)要充分利用公共電、汽車現有優勢,努力提高公共客運服務水平。通過深化改革,改善經營管理體制,完善線路網路結構,調整車輛構成,既滿足干線交通走廊的快速大容量客流要求,也照顧中心地區小街小巷的支線客流需要。充分利用現有道路條件,發展地面准快速客運交通系統。
(3)按大修和高級保養場、運營場、樞紐站(含首末站)三個層次安排好場站用地。2010年以前新建和改建10座高級保養場,新建20處運營場,在市區范圍內布置22處換乘樞紐站。各類場站尤其是首末站的建設,一定要納入新區開發規劃,同步實施。
(4)統籌規劃小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場站,加強運營管理,使之真正成為公共客運的輔助方式。
加強道路交通管理設施建設。繼續完善交通指揮、控制與實時監視系統。進一步完善道路標志標線以及安全誘導和保障設施。優化市區道路行車組織方案,合理使用道路空間。
對外交通
北京地區公路網系統由國道、市道、縣道、鄉道和專用公路組成。公路與城市道路的交接點在公路一環。
(1)國道系統是國家公路網和戰略性快速通道系統的組成部分,京包(至包頭)、京榆(至山海關)、京津塘(至塘沽)、京石(至石家莊)4條公路為國道主幹線,規劃標准均為高速公路。京承(至承德)、京唐(至唐山)、京濟(至濟南)、京開(至開封)、京原(至原平)、京蘭(至蘭州)、京豐(至豐寧)7條公路為一般國道,規劃標准除京開公路及京承公路的北京至密雲段為高速公路外,其它均為一級或二級汽車專用路(山區段例外)。
(2)市道系統是市區與遠郊區之間、北京與鄰近省市之間的主要通道,由京津(至天津)、京張(至張家口)、京平(至平谷)、京懷(至懷柔)、京易(至易縣)、京黃(至黃村)、頤南(頤和園至南口)7條放射線和3個公路環組成。公路一環、二環規劃標准為高速公路,公路三環為二級公路,其餘市道均為一級或二級汽車專用路。
(3)縣道和鄉道系統是遠郊各縣、鄉之間以及縣城、鄉中心與各中心鎮、一般建制鎮之間的地方性道
B. 小湯山鎮的概況
2004年,小湯山鎮的各項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調整優化農業、鞏固提高工業、大力發展三產、加快城鎮建設,突出抓好30項重點工程和10項為民辦實事工作。鎮財政補助19萬元為全鎮24個村1.9萬人入了大病統籌。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2.2億元,同比增長13%;人均勞動所得7865元,同比增長9.2%;地區生產總值實現6.1億元,同比增長17.7%;企業總收入5.98億元,同比增長27%;上繳稅金1.05億元,同比增長29.2%。全年接待遊人200餘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近4億元。 2006年,轄3個社區、24個村委會:
市場街社區、行政區社區、大東流社區、小湯山村、尚信村、講禮村、馬坊村、官牛坊村、阿蘇衛村、葫蘆河村、大柳樹村、大湯山村、後牛坊村、大東流村、土溝村、酸棗嶺村、前藺溝村、後藺溝村、小東流村、常興庄村、大赴任庄村、小赴任庄村、赴任辛庄村、南官莊村、賴馬庄村、西官莊村、東官莊村 小湯山鎮歷史悠久,尤以地熱溫泉而享有盛名,亞洲最大、中外名機最多的航空博物館就座落在小湯山鎮內,1994年,分別被北京市政府以及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小城鎮建設試點,1995年又被國家體改委等11個部委確定為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鎮,為小湯山鎮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力爭在三、五年內把小湯山鎮建設成為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交通方便、環境優美、秩序井然、市場活躍、經濟繁榮、特色突出的城市化、現代化、社會化、園林化的新型小城鎮。
C. 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與旅遊業發展年規劃在內容和編制要求方面有何不同
根據《旅遊規劃通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tourism development plan)是根據旅遊業的歷史、現狀和回市場要答素的變化所制定的目標體系,以及為實現目標體系在特定的發展條件下對旅遊發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其主要任務是明確旅遊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旅遊業發展目標,優化旅遊業發展的要素結構與空間布局,安排旅遊業發展優先項目,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規劃的主體是各級別的規劃單位。其具體規劃內容和要求可參見《旅遊規劃通則》。
旅遊業發展年規劃,應該是指各級政府或者旅遊局制定的旅遊業的發展規劃,類似於政府的工作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關於某地具體的發展計劃,是旅遊行業管理部門對某地旅遊業的在一定時間內(比如一年)所要達到的具體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
D. 求一分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要求有區位分析圖、效果圖等
旅遊總體規劃(overall tour plan)又稱旅遊綜合規劃,是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綜合分析旅遊區資源特點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提出旅遊區發展戰略;確定旅遊區的性質;劃定旅遊區和風景區的范圍及外圍保護地帶;劃分景區和其他功能區;制定保護和開發利用風景名勝資源的措施;確定旅遊區的接待容量和游覽活動的組織管理措施;對風景區的總體布局、綠化、交通、水電、旅遊服務設施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進行總體投資預算和效益分析;進行環境經濟及社會影響評價分析。它也常包括某些專題規劃(或稱部門規劃)的內容,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和開發;客源市場調查、分析和規劃;旅遊線路設計和規劃;旅遊商品設計規劃;旅遊環境保護;旅遊管理和人才培訓計劃等。旅遊總體規劃是與旅遊部門規劃對應而言,它具有全局戰略性,對景區內各景點及具體建築項目不作詳細規劃。
旅遊總體規劃的特點折疊編輯本段
1.可操作性
旅遊總體規劃的可操作性特點,主要是指其實用性強。在這一點上,它與旅遊發展規劃有著明顯的不同。旅遊發展規劃的戰略性、指導性、原則性很強,但戰術性很差,而旅遊總體規劃則戰術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可以切實指導旅遊區的建設、布局和發展。旅遊總體規劃是旅遊區建設與發展的藍圖,是在密切聯系實際、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產生的,對各種問題的研究都比較深入、具體。因此,其實用性強是自然而然的。
2.系統性
旅遊總體規劃的系統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其規劃內容上,即通過旅遊總體規劃,抓住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按照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用大旅遊觀念看待旅遊業產業體系,將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和當地居民的休閑遊憩活動視為完整的市場系統,構築區域旅遊產業板塊,將眾多旅遊相關產業納入政府「大旅遊管理」體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旅遊發展目標,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和政策保障。所謂總體規劃,就其名稱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規劃內容的系統性,否則就名不副實。
3.具體性
旅遊總體規劃不僅要求其內容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而且要求其詳細、具體,即旅遊總體規劃對旅遊產品體系、旅遊支撐體系和旅遊保障體系中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要事無巨細地認真對待,要對旅遊資源、旅遊市場、發展目標、戰略部署、空間布局和功能組合等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對實施規劃的具體措施要逐項落實。總體規劃不是大而空的規劃,而是大而實、全而實的規劃。
4.層次多樣
旅遊總體規劃的期限可分為:近期規劃為3—5年,中期規劃6—10年,遠期規劃在10年以上,並對20年以後的旅遊發展做出輪廓性的規劃安排。從規劃的內容看,是「近詳遠略」,如近期規劃既要充分考慮旅遊區內知名景點的開發及其道路交通的修建,還要考慮基本生活需求設施、基本娛樂、商業、服務設施和基礎公用設施的建設,包括主要的飯店、賓館、水電、通訊、出入交通網和商店等,以滿足旅遊者基本的食、宿、游、購、娛的需求;在區位選擇上,應選擇交通方便、容易開發的地段,便於施工;大眾飯店的位置不宜太偏,應靠近交通樞紐,否則在開發初期,易使遊客產生懼怕心理和不安全感。而中期規劃著眼於整體開發,規劃的重點是中高檔賓館的建設及其配套的娛樂設施、商業中心、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中期規劃也是確定旅遊區基本形象的階段,以形成鮮明的主題形象,參與市場競爭。至於遠期規劃,主要是環境與生態的保護,同時要考慮新的、深層次旅遊項目的開發。
旅遊總體規劃的空間范圍至少包括四個層次:
(1)跨區域旅遊規劃:或稱國家間旅遊規劃,多適用於一些有共同的自然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國家之間。例如南美洲地區、西歐地區、加勒比地區,以及我國東南沿海各省與東南亞地區。規劃的重點是聯合與協調旅遊客源市場營銷及宣傳促銷計劃。跨區域規劃主要涉及的是資源的聯合開發利用、旅遊線路的設計、交通的協調和市場營銷與宣傳等,一般不涉及用地的詳細規劃。
(2)國家級旅遊規劃:主要目標是旅遊線路的設計、旅遊產品的宣傳促銷、年度旅遊活動的制定、國家級旅遊風景區的確定,以及規劃開發的戰略目標、開發導向、環境保護等。全國性的旅遊路線和精華景點的推銷是國家旅遊規劃的重點。
(3)區域級旅遊規劃:多數為跨省市的區域,在我國西部以地貌單元和地理特徵為重點劃分區域,以地理學家所進行的旅遊區的劃分為代表,如東北旅遊區、長江中上游旅遊區等。這些區域在旅遊資源、民俗風情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共同之處,有利於共同開發。也有以行政區域作為規劃范圍,主要是便於行政管理。區域級規劃主要起到區域協調作用,各省都有其具體而詳細的旅遊路線和旅遊計劃,大區之間不應互相矛盾。
(4)地區級旅遊規劃:是一個省、市、縣或更小單元的地區。除開發旅遊資源、市場導向預測、旅遊線路設計外,更為具體的旅遊布局規劃和項目規劃都會涉及。
旅遊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折疊編輯本段
旅遊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旅遊發展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規劃等為依據,綜合研究旅遊資源、旅遊市場和旅遊發展條件,確定旅遊在本地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發展目標,並對如何實現目標作出整體性部署。通過總體規劃,完成旅遊市場細分、確定旅遊產品特色、合理進行景點布局、科學確定環境容量和有關規劃指標,統籌處理旅遊產品體系、旅遊支撐體系和旅遊保障體系三方面的關系,以及遠期與近期、保護與發展等全局性關系,以確保旅遊業在規劃區內穩定、健康地發展。
旅遊總體規劃內容折疊編輯本段
1、對旅遊區的客源市場的需求總量、地域結構、消費結構等進行全面分析與預測。
2、界定旅遊區范圍,進行現狀調查和分析,對旅遊資源進行科學評價。
3、確定旅遊區的性質和主題形象。
4、確定規劃旅遊區的功能分區和土地利用,提出規劃期內的旅遊容量。
5、規劃旅遊區的對外交通系統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設施的規模、位置;規劃旅遊區內部的其他道路系統的走向、斷面和交叉形式。
6、 規劃旅遊區的景觀系統和綠地系統的總體布局。
7、規劃旅遊區其他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附屬設施的總體布局。
8、規劃旅遊區的防災系統和安全系統的總體布局。
9、研究並確定旅遊區資源的保護范圍和保護措施。
10、規劃旅遊區的環境衛生系統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
11、提出旅遊區近期建設規劃,進行重點項目策劃。
12、提出總體規劃的實施步驟、措施和方法,以及規劃、建設、運營中的管理意見。
13、對旅遊區開發建設進行總體投資分析。
旅遊總體規劃的成果要求折疊編輯本段
1、規劃文本。
2、圖件,包括旅遊區區點陣圖、綜合現狀圖、旅遊市場分析圖、旅遊資源評價圖、總體規劃圖、道路交通規劃圖、功能分區圖等其他專業規劃圖、近期建設規劃圖等。
3、附件,包括規劃說明和其他基礎資料等。
4、圖紙比例,可根據功能需要與可能確定。
E. 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需要規劃的內容有哪些
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綠維創景-指出,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又稱旅遊總體規劃,旅遊綜合規劃,是在旅遊資源調查評價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綜合分析旅遊區資源特點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提出旅遊區發展戰略;確定旅遊區的性質;劃定旅遊區和風景區的范圍及外圍保護地帶;劃分景區和其他功能區;制定保護和開發利用風景名勝資源的措施;確定旅遊區的接待容量和游覽活動的組織管理措施;對風景區的總體布局、綠化、交通、水電、旅遊服務設施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進行總體投資預算和效益分析;進行環境經濟及社會影響評價分析。它也常包括某些專題規劃(或稱部門規劃)的內容,如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和開發;客源市場調查、分析和規劃;旅遊線路設計和規劃;旅遊商品設計規劃;旅遊環境保護;旅遊管理和人才培訓計劃等。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是與旅遊部門規劃對應而言,它具有全局戰略性,對景區內各景點及具體建築項目不作詳細規劃。
F. 小湯山鎮的經濟發展
1994年,小湯山鎮被確定為北京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被確定為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2年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確定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小城鎮試點,2003年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授予「全國環境優美鎮」的光榮稱號,2004年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確定為第一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和被國家建設部等六部委確定為全國1887個重點鎮之一,2005年,被中國礦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和被國家精神文明指導委員會授予「創建全國文明鎮工作先進鎮」的光榮稱號。 在國家、市、區有關領導及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下,小湯山鎮按照「發揮優勢、用好政策、注重實效、形成特色」的指導思想,「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建設方針,「基礎工作起步,加大招商力度、第三產業引路、完善政策上路、建設管理同步、兩大文明兼顧」的工作思路,通過採取「調整優化農業、鞏固提高工業、大力發展三產、加快城鎮建設」的措施,使全鎮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04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1億元,同比增長17.7%;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2.2億元,同比增長13%;企業總收入完成6億元,同比增長27%。人均勞動所得7865元,同比增長9.2%。稅收完成1.05億元,同比增長29.2%,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G. 小湯山的景區概況
位於昌平區東部。東起大柳樹,西南至官牛坊,北靠後牛坊。因山而得名。
遼代已建樹村,稱小湯山。小湯山有溫泉,明代此處曾辟為皇家禁苑,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在此建湯泉行宮,在泉旁開鑿荷花池,供皇帝、顯貴洗浴。乾隆年間擴建,並在原行宮以北拓建一座清幽的園林。行宮殿宇樓閣遍布,富麗堂皇。園林則山清水秀,綠樹成蔭。山巔北崖鐫刻有「九華兮秀」四字,為乾隆御墨。小湯山古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湯山溫泉泉水涌溢無窮,水溫較高,水質含多種元素,對治療皮膚病及關節炎和心血管等病尤有特效,50年代建成小湯山療養院。
小湯山,這個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地方,2003年因抗擊非典而「一戰 成名」。 小湯山在北京市的正北方向,也就是說,它在中軸線的延長線上。這條路從安華橋和安慧橋出來,徑直向北。中間要彎一下到北苑路上,等以後安立路修通了,就能截彎取直。有一種說法,這條路是北京的龍脈。
因為是龍脈,所以這里是北京房地產開發最早的地段,比較著名的是天通苑、王府花園和橘郡。立湯路的終點是小湯山鎮,標志就是大柳樹環島。
小湯山最著名的要屬溫泉了。傳說這里隨便挖個坑,就能冒出開水來。小湯山最有名的溫泉是「龍脈溫泉」和「九華山莊」,它們分布在大柳樹環島的東西兩側。在冬天的繽紛大雪中,泡在蒸騰的露天溫泉里,喝一罐冰鎮啤酒,是極大的享受,「九華山莊」的妙處還不僅在溫泉。那裡有北京市的規模最大的專業體檢中心。
小湯山往北不遠就是興壽鎮,那裡的上苑村聚集了大量的畫家;往西三公里就是航空博物館,可以輕而易舉地在那裡看到各個時代的航空器,最好的就是俄羅斯的「牡鹿」戰斗 直升機原品。
小湯山的南邊其實內容最豐富。比如講禮村,有一家驢肉館遠近聞名。在大柳樹環島附近,還有一個龐大的溫泉凈菜種植基地,裡面有各種叫不出名的蔬菜,沒有污染,可以開車去買。當然,那裡還有園林局的一個鮮切花基地,西有八達嶺高速公路,東有京承高速公路,六環路把兩條高速貫穿,正中這一點,就是小湯山。這是很美的地方。
小湯山位於北京正北,昌平衛星城東南,處在前門、故宮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鎮域總面積7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萬人。全鎮轄24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轄區內中央、市、區屬單位120餘家。小湯山鎮先後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確定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小城鎮、被中國建設部等六部委確定為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授予「全國環境優美鎮」的榮譽稱號,2005年被中國礦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2006年又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
小湯山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8.8億元;上繳國家稅金4.15億元;區考核財政收入完成8280萬元,全鎮經濟運行穩中求進。小湯山鎮的農業結構實現了生產型向生態型、數量型向質量型、常規型向有機生產型的轉變。全鎮農業正在向產業化、專業化、現代化方向健康發展。
小湯山工業園區坐落於小湯山鎮東部,於2006年3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工業園區,也是北京市獲得批準的三個市級工業園區之一。2008年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18.7億元,利潤7057萬元,完成稅收約7000萬元。旅遊會展業是小湯山溫泉經濟的支柱產業,共有旅遊企業40餘家, 2008年全鎮旅遊收入7.84億元,鄉村旅遊收入1667.2萬元。
H. 旅遊總體規劃包括些什麼內容
旅遊總體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旅遊發展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規劃等為依據,綜合研究旅遊資源、旅遊市場和旅遊發展條件,確定旅遊在本地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和發展目標,並對如何實現目標作出整體性部署。
通過總體規劃,完成旅遊市場細分、確定旅遊產品特色、合理進行景點布局、科學確定環境容量和有關規劃指標,統籌處理旅遊產品體系、旅遊支撐體系和旅遊保障體系三方面的關系,以及遠期與近期、保護與發展等全局性關系,以確保旅遊業在規劃區內穩定、健康地發展。
(8)北京市小湯山鎮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擴展閱讀:
特點
1、可操作性
旅遊總體規劃的可操作性特點,主要是指其實用性強。在這一點上,它與旅遊發展規劃有著明顯的不同。旅遊發展規劃的戰略性、指導性、原則性很強,但戰術性很差,而旅遊總體規劃則戰術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可以切實指導旅遊區的建設、布局和發展。
2、系統性
旅遊總體規劃的系統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其規劃內容上,即通過旅遊總體規劃,抓住地區旅遊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按照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用大旅遊觀念看待旅遊業產業體系,將國際旅遊、國內旅遊和當地居民的休閑遊憩活動視為完整的市場系統。
3、具體性
旅遊總體規劃不僅要求其內容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而且要求其詳細、具體,即旅遊總體規劃對旅遊產品體系、旅遊支撐體系和旅遊保障體系中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要事無巨細地認真對待。
要對旅遊資源、旅遊市場、發展目標、戰略部署、空間布局和功能組合等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對實施規劃的具體措施要逐項落實。總體規劃不是大而空的規劃,而是大而實、全而實的規劃。
I. 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包含哪些內容
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從外部發展環境、旅遊資源評價、市場需求分析、產業發展現狀等四個角度對漢沽旅遊發展的現狀和發展條件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從而全面掌握漢沽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通過對漢沽旅遊業發展背景、發展模式和發展現狀問題的研究,提出漢沽旅遊業發展的發展對策、目標體系和戰略定位。提出漢沽旅遊發展空間布局、各區塊發展思路、核心項目策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