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資源如何影響人文旅遊資源的文化特徵
A. 旅遊資源的特點
不同於土地、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區域性、不可移動性、多樣性、永續性等特點。
(1)旅遊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有濃郁的民俗及田園風光,人煙稀少的山區、沙漠,有原始、純朴的自然風光;在無人居住的陸地上則有人們不熟悉的特色景觀,如南極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濤洶涌的海浪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可以說,幾乎在地理圈范圍內的各個區域都有旅遊資源的存在。
(2)旅遊資源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各種旅遊資源既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使旅遊資源產生區域性差異。如海島低地、熱帶風光、椰林竹樓、高山積雪、沙漠駝鈴等特色旅遊資源,均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不僅自然旅遊資源受自然環境影響,人文旅遊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中,為了獲取適宜的生存條件,不得不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因而,人類創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及文化遺產,也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留下了區域特徵的烙印。以民居建築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標志,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內蒙古牧區的牧民則主要居住帳篷與氈房,西南部潮熱地區的居民更喜歡所謂「吊腳樓」,等等,這些民居的特點都與生活地的自然環境特異性密切相關。
(3)旅遊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各種特色旅遊資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與其地理環境、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地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區域特徵。這正是旅遊資源個性特徵——不可移動性的體現。與這類地方色彩、區域特徵相適應的是自然環境的個性特徵,離開了個性特徵,建立在特色、個性基礎上的內涵與吸引力將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馬俑運到外地去展出,由於數量有限,且脫離了兵馬俑博物館周邊地區強烈的「兵馬俑」氛圍,一方面,人們很難感受到深厚的歷史積淀,另一方面,由於數量上與兵馬俑博物館相去甚遠,人們根本無法感受兩千年前秦軍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體會秦始皇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六合」、「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偉業績。再比如湖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作為景點被移造到其他地區後,遊客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費那麼大工夫建造似乎沒有什麼用途、還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樓。這也是許多仿造旅遊景點共同面臨的問題:模擬、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但由於缺乏區域環境的烘托氣氛,使遊客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屬地原則,即在旅遊資源地進行開發,而不是把資源遷移到其他地方,製造「人造景點」,為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事實上,大量的旅遊資源也是根本不存在遷移可能性的。
(4)旅遊資源具有永續利用性。旅遊產業之所以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就是因為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永續利用性。對於大部分的旅遊資源,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一般不能將其像食物一樣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風光、城鎮風貌、名勝古跡、園林建築等所形成的旅遊資源,只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旅遊者能帶走的也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美感,但絕無可能把這些旅遊資源也帶走。再如黃山風景區的招牌——迎客松,盡管每年都有百萬計的遊客觀賞、與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時時在迎客。由於這些資源不是實物消費形式的資源,因此,它們可以長期地為人們所利用。當然,也有少量的資源,如食品類的、消耗性的,在旅遊活動中會被旅遊者消耗掉,這在農家旅遊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些消耗性資源需要進行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使用也是相對的,在旅遊過程中這類資源也會出現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長期使用資源也必須進行可持續開發,如黃山風景區對各景點進行輪休,即每一個景點在接待遊客幾年後就封閉一段時間,使該景點內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中,需要重視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一方面減少其自然的、人為的破壞,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延長資源的使用期限。
(5)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大多數旅遊資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或文化屬性特徵,蘊藏著一定的科學性和自然的或社會的哲理。從這一層面上,旅遊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休閑、獵奇的水平上,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觀光、游覽、參與和體驗,在得到各種美的享受之外,還能豐富閱歷、增長見識。例如,各種絢麗景色、博物館、遺址遺跡、經典建築,除了增加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激發人們的思維。所以通過旅遊活動、通過欣賞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產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創造出歷史。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每到一處名山大川,都會因景而發,留下膾炙人口的景點詩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雖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要獲得這種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遊者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境界。當然,旅遊活動真正的內涵,實際上正是通過對景點的某些文化內涵的欣賞與領悟,找到旅遊者與景點之間在心靈上的謀和點,是進行旅遊增值開發的關鍵,也是旅遊產業與旅遊資源長期、永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旅遊開發不僅應深入研究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更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使蘊涵於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給旅遊者,使其由單純的表面旅遊演化為內涵旅遊,從而增加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B. 我國人文旅遊資源的特點是什麼
文旅遊資源特點
1.綜合性
旅遊資源綜合性首先表現旅遊資源由同要素組綜合體山嶽景觀由高聳挺拔山體與林、雲霧等組;峽谷景觀由谷、河水及林組;些氣象、象景觀更種素共同作用結綵虹、夕陽、佛光等都陽光光線與定質量氣作用結由於些景觀形素都相確定性其發利用應注意同素作用條件滿足文旅遊資源具綜合性特點古村落作種旅遊資源由種物質或非物質要素共同作用形概括起稱態、物態、文態、情態要素態要素指影響村落與環境關系要素風水、貌、水文條件等;物態要素指村落建築物構築物體系牌樓、民居、宗祠等;文態要素指形古村落文化藝術及思想內容牌匾、繪畫、雕刻等;情態要素指村落社各面四面古村落整體景觀形缺某面破壞能導致整景觀破壞
旅遊資源綜合性表現旅遊資源發由於單資源發往往旅遊者吸引力限實踐程同類型旅遊資源結合起共同發形互補優勢西湖風景區雖湖泊主包括山丘、林、古建、古橋等系列資源類型些資源類型雖所同發都應服於致主題資源類型間達協調統
綜合性要求旅遊資源發與保護都應具備整體眼光用聯系看待問題發能見樹木見森林進行破壞式發建設;保護能痛醫腳痛醫腳應聯系尋找解決問題
2.域性
域性指旅遊資源布具定域范圍存域差異帶色彩旅遊資源域性由面引起:首先由於域異素(緯度、貌、海陸位置等)影響自環境素氣候、貌、水文、植物現域異導致自旅遊資源現域性赤道雨林景觀、溫帶陸內部荒漠景觀、南極冰原景觀等別現於同表區域其由於文景觀與自環境緊密聯系性種聯系性農業社及其前歷史期甚至表現強烈依賴性自景觀域性導致文景觀域性同民族具風格各異文化、風俗習慣、村鎮民宅等
域性旅遊流產根本素同同自與文化環境旅遊者求新、求異理需求使旅遊者定條件跨越空間限制前往異游覽現代旅遊發要求要充挖掘資源特色發獨特旅遊產品旅遊市場競爭越越激烈今特色旅遊產品擁市場寶見確認識評價區域旅遊資源條件突自身特色資源發重要內容
旅遊資源域性受挑戰尤其文景觀域性削弱科技術發展使工業產標准化、規范化受重視知識、技能、價值觀遭忽視全球范圍看隨著經濟全球化、體化浪潮掀起文景觀經歷景觀趨同特色消失程保護現富含類歷史信息信息特色景觀資源迫眉睫
3.旅遊資源移性
其資源經發或其自身或其產品輸往其供利用旅遊資源般域固定移便形旅遊資源域壟斷性旅遊資源移性面理解:首先自旅遊資源自傑作都定自理環境形由於其規模往往巨或與理環境緊密聯系性使其難發空間位移江三峽、壺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資源產於特定理環境用工力量搬遷或異再現;第二文旅遊資源特定域環境特定歷史條件類社產物價值主要體現包含類社、歷史信息豐富性由於類資源與其環境緊密聯系割裂其環境聯系勢必影響旅遊資源所承載信息完整性、原性真實性使資源價值降低巍巍群山蜿蜒斷萬城意利羅馬古城斗獸場埃及茫茫沙漠金字塔都與其自文環境緊密聯系;第三現代經濟技術條件其仿製名旅遊資源能微縮景觀、園林建築等由於脫離歷史環境仿製品往往失原魅力意義其命力非限
希望所幫助
C. 旅遊資源具有哪些特徵
1,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旅遊資源多種多樣,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和當代新建的,它與旅遊目的的多樣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2,旅遊資源的壟斷性
即不可轉移性:大家常常稱旅遊業為「無形貿易」,「風景出口」,實際上就是憑借著這些千姿百態的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把旅遊者從世界上每個角落吸引到旅遊地來的。旅遊資源不同於其它各種資源,它有強壟斷性。
3,旅遊資源的季節性
除了會議、商務等形式的旅遊以外,觀光旅遊受季節的制約最大。這特別表現於海濱城市,每到夏季,前來避暑的遊客蜂擁而至,以致於出現了超飽和現象吃、住、行、游、購、娛樂等都出現了問題。
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來這些,旅遊勝地的遊客就寥寥無幾。因此,旅遊的季節性造成旅遊業的淡旺季。旺季越長,旅遊業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遊資源的民族性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背景、經濟狀況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服飾裝束、風土人情、住宅建築、風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5,旅遊資源的組合性
一個孤立的構景要素或一個獨立的景點是較難形成使旅遊者離開其居住地專程前往游覽的吸引力的,總是復雜多樣、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個要素組合構成足以吸引旅遊者的旅遊資源。
D. 談談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自然旅遊資源又抄稱自襲然風景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又稱自然風景旅遊資源。指凡能使人們產生美感或興趣的、由各種地理環境或生物構成的自然景觀。它們通常是在某種主導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參與下,經長期的發育演變而形成。雖然在歷史時期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出現了一些人工構景物體,並帶有特定時期歷史文化的某些特徵,但就構景的主體來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觀的基本特點,所有人工構物僅起著襯托和點綴作用。就旅遊建設而言,自然景觀不宜有較多的加工改造,一切人工建築都不得改變其原有景觀的基本屬性。
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創造的、反映各時代、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俗民情狀況,具有旅遊功能的事物和因素。根據《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它也分為三大類,即古跡與建築類、消閑求知健身類(包括科教文化設施、療養和福利設施、動物園、植物園、公園、體育場館、游樂場所、節慶活動、文藝團體等)和購物類(包括市場與購物中心、著名店鋪、地方產品等)
E. 什麼是旅遊資源的基本特徵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①區域分異特性:旅遊資源是造成旅遊活動的最基本的因子。沒有景觀的地域分異,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遊者。旅遊資源區域分異受自然地理和人類社會活動規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製表現更為直接和明顯,如由氣候差異造成的緯度地帶性分布特性;受制於氣候干濕程度影響的經度地帶性分布特性;由於氣溫和熱量隨高度變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帶性分布特性;由內外因子綜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這種集中包括大小范圍的集中、團塊狀集中、條帶狀集中等。
②景象組合特性,包括:從種類上的同類組合和綜合組合;從空間上的集團組合和異地組合;從規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組合,有當地或近地的集團組合,也有遠距離的異地組合。
③相似出現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現,給旅遊者造成近地旅遊之方便,但也給旅遊業發展造成一些問題,對於類似景點,不易多次重遊和加強其特色宣傳。此外還有潛在資源特性、季節變化特性、性質變異特性等。
F. 旅遊資源有什麼特點
不同於土地、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區域性、不可移動性、多樣性、永續性等特點。
(1)旅遊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有濃郁的民俗及田園風光,人煙稀少的山區、沙漠,有原始、純朴的自然風光;在無人居住的陸地上則有人們不熟悉的特色景觀,如南極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濤洶涌的海浪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可以說,幾乎在地理圈范圍內的各個區域都有旅遊資源的存在。
(2)旅遊資源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各種旅遊資源既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使旅遊資源產生區域性差異。如海島低地、熱帶風光、椰林竹樓、高山積雪、沙漠駝鈴等特色旅遊資源,均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不僅自然旅遊資源受自然環境影響,人文旅遊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中,為了獲取適宜的生存條件,不得不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因而,人類創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及文化遺產,也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留下了區域特徵的烙印。以民居建築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標志,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內蒙古牧區的牧民則主要居住帳篷與氈房,西南部潮熱地區的居民更喜歡所謂「吊腳樓」,等等,這些民居的特點都與生活地的自然環境特異性密切相關。
(3)旅遊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各種特色旅遊資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與其地理環境、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地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區域特徵。這正是旅遊資源個性特徵——不可移動性的體現。與這類地方色彩、區域特徵相適應的是自然環境的個性特徵,離開了個性特徵,建立在特色、個性基礎上的內涵與吸引力將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馬俑運到外地去展出,由於數量有限,且脫離了兵馬俑博物館周邊地區強烈的「兵馬俑」氛圍,一方面,人們很難感受到深厚的歷史積淀,另一方面,由於數量上與兵馬俑博物館相去甚遠,人們根本無法感受兩千年前秦軍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體會秦始皇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六合」、「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偉業績。再比如湖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作為景點被移造到其他地區後,遊客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費那麼大工夫建造似乎沒有什麼用途、還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樓。這也是許多仿造旅遊景點共同面臨的問題:模擬、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但由於缺乏區域環境的烘托氣氛,使遊客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屬地原則,即在旅遊資源地進行開發,而不是把資源遷移到其他地方,製造「人造景點」,為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事實上,大量的旅遊資源也是根本不存在遷移可能性的。
(4)旅遊資源具有永續利用性。旅遊產業之所以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就是因為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永續利用性。對於大部分的旅遊資源,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一般不能將其像食物一樣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風光、城鎮風貌、名勝古跡、園林建築等所形成的旅遊資源,只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旅遊者能帶走的也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美感,但絕無可能把這些旅遊資源也帶走。再如黃山風景區的招牌——迎客松,盡管每年都有百萬計的遊客觀賞、與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時時在迎客。由於這些資源不是實物消費形式的資源,因此,它們可以長期地為人們所利用。當然,也有少量的資源,如食品類的、消耗性的,在旅遊活動中會被旅遊者消耗掉,這在農家旅遊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些消耗性資源需要進行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使用也是相對的,在旅遊過程中這類資源也會出現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長期使用資源也必須進行可持續開發,如黃山風景區對各景點進行輪休,即每一個景點在接待遊客幾年後就封閉一段時間,使該景點內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中,需要重視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一方面減少其自然的、人為的破壞,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延長資源的使用期限。
(5)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大多數旅遊資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或文化屬性特徵,蘊藏著一定的科學性和自然的或社會的哲理。從這一層面上,旅遊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休閑、獵奇的水平上,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觀光、游覽、參與和體驗,在得到各種美的享受之外,還能豐富閱歷、增長見識。例如,各種絢麗景色、博物館、遺址遺跡、經典建築,除了增加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激發人們的思維。所以通過旅遊活動、通過欣賞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產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創造出歷史。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每到一處名山大川,都會因景而發,留下膾炙人口的景點詩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雖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要獲得這種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遊者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境界。當然,旅遊活動真正的內涵,實際上正是通過對景點的某些文化內涵的欣賞與領悟,找到旅遊者與景點之間在心靈上的謀和點,是進行旅遊增值開發的關鍵,也是旅遊產業與旅遊資源長期、永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旅遊開發不僅應深入研究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更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使蘊涵於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給旅遊者,使其由單純的表面旅遊演化為內涵旅遊,從而增加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G. 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有哪幾點
人文資源是人類活動的痕跡,是人類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國著名的學者費孝通先生認為,所謂的人文資源就是人工的製品,包括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它和自然資源一樣,只是自然資源是天然的,而人文資源卻是人工製造的,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一點地積累、不斷地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就叫人文資源。」①從費孝通先生對「人文資源」的解釋和定義可知,人文資源有有形與無形之分,人文資源是可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利用的。同時,人文資源又是與自然資源相對應的,但「與自然資源相比,人文資源與人類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體現了人類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反映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也能使人獲得更多的樂趣、享受、情感和知識。對自然資源,一般只能被動地接受,而人文資源卻能引起人們的反應、共鳴和參與。所以如果沒有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就無法為人們所欣賞所
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少不了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旅遊業的發展也不例外,重視文化建設,充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人文資源,對旅遊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人文資源對旅遊的互助與沖突
人文資源對旅遊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第一,旅遊地的民眾道德水準高,文化涵養好,精神風貌新,會使遊客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山好水好不如人好。第二,自然景觀如蘊涵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其魅力當然更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喀斯特地貌溶洞里的鍾乳石造型會被賦予文學作品或傳說里的人物、故事的緣故了。第三,人文資源是全人類的財產,所以它也可以為各國各民族所用,以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如香港的迪斯尼樂園,深圳的世界之窗和「中國民俗文化村」等等,都是借他國或他民族之人文資源發展本地旅遊業的成功範例。
同時,旅遊業的發展也可以為人文資源的保護提供資金的支持。
但是,發展旅遊業在很多方面也會與人文資源的保護發生沖突。
首先,旅遊業的發展會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人文資源,而旅遊企業受利益的驅動,也不可避免地會只顧眼前利益透支人文資源。如一些摩岩石刻壁畫等人文資源,利用過度了就會加快其風化腐蝕的速度,造成嚴重毀壞。
其次,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旅遊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會改變其生活方式,進而影響人文資源生存、傳承與發展的環境。如上網、跳現代交誼舞、唱卡拉OK等等,還有與旅遊者的接觸,都會對旅遊地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穿著打扮受到影響並改變。這些改變必然會影響到當地人文資源的存在方式與環境等,嚴重的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文資源消失。
再次,過量的遊人湧入也會使旅遊地在用水用地等方面不堪重負,從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這個環境當然也包含了人文資源。
因此,要發展旅遊業,必須正確認識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只有合理適度地開發利用人文資源,才能更好地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二、當前人文資源開發利用與旅遊業的結合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足,對人文資源重視不夠,導致對旅遊景點文化資源投入不足,文化品位太低。缺乏吸引力
在市場經濟社會里,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已不足為奇。但是對文化建設的忽視,對人文資源的誤解,已經導致環境的污染、自然生態的失衡、人類精神家園的失落等嚴重的社會問題,並進而損害經濟建設環境與外商投資環境,同時也嚴重影響旅遊環境。這就不得不加以重視了。費孝通認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不是導彈的精確度,而是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而以人文資源為基礎的文化建設正是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煥發人們的精神風貌的最有效手段。
當人們的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精神的享受(藝術的欣賞與參與、旅遊、體育運動等等)就會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精神的愉悅、心理的健康,會成為提高工作效率及活躍創造性思維的動力。
這就是人文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原理。但是很多地方政府看不到人文資源的作用,在旅遊景點中人文資源的開發力度不夠,致使景點的文化含量低,缺乏對遊客的更大吸引力。廣西岑溪市的吉太白霜澗漂流,是一段既可欣賞兩岸原始森林美麗景色,又能享受驚險刺激的漂流。但也只限於純粹的漂流。如增加人文資源的開發,將當地的民情民俗傳說等融入漂流的過程中,對遊客的吸引力還可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二)認識偏差。本末倒置,對人文資源重利用輕保護,導致人文資源的生存危機,影響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地方區別於另一個地方的區域文化,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是旅遊業發展的核心資源,是推動旅遊發展的核心要素。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是一種重要的人文資源,旅遊業的發展,就是依靠異彩紛呈的多民族文化與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的支持。因此,在發展旅遊業中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人文資源。如果對文化資源、人文資源重視不夠,一味地將其作為旅遊業的工具,看不到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相對的獨立性,對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的保護缺乏力度,這些資源就會受到嚴重破壞。這必然會損害旅遊業的根本。輝煌的麗江旅遊業憑借的不僅是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更有其享譽全球的納西東巴文化,但伴隨旅遊業的發展也嚴重地影響了東巴文化的生存環境。僅從接待海內外旅遊者的數量這一旅遊經濟指標來看,2000年後,麗江每年的接待量超過300萬人,是麗江市人口的三倍,玉龍雪山每年完成的接待量超過120萬,麗江古城每年總接待量超過150萬,是麗江古城人口的30倍,是麗江城市人口的20倍。外來人口的流動、轉換、沖擊,給當地的本土文化帶來很大的沖擊,本土文化面臨著外來文化如漢族文化、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險。納西語的普及面越來越窄,納西語中的漢語成分越來越大,許多新一代納西人已不會講納西話。納西服飾、傳統納西建築、東巴文字、納西民俗風情等普及程度越來越低,現代西服、鋼筋混泥土建築、漢族語言文字、漢族習俗等普及面越來越廣,已有覆蓋本土文化之勢,納西民族文化面臨嚴峻的危機。如今居住在古城內的納西族人已寥寥無幾,而新城區又沒能把現代建築風格與納西族能的建築文化風格相融合,喪失了自己應有的風格。旅遊業發展引起的一系列變化,使麗江文化與外來文化發生劇烈的碰撞,更主要的是對人文資源的 保護力度不夠,導致麗江的人文資源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伴隨旅遊業發展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來文化糟粕對麗江社會文化特別是對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沖擊力也不可低估。筆者就曾親眼目睹一群本地少年在酒吧唱卡拉、喝酒至深夜的情景。這種生活方式對麗江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肯定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因此,麗江古城內的納西文化資源的保護已經日見嚴峻了。而像麗江這樣的文化旅遊城市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在廣西、在桂林,甚至在各縣、鄉鎮都存在著。
人文資源可以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資源,但也不都是可以無限利用的。有形的人文資源需要保護,無形的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挖掘整理發展。人文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應該是一個原則。
(三)人才匱乏,人文資源與旅遊結合檔次不高,目前旅遊業的發展遇到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新不夠,點子不新
人文資源雖然在很多地方都很豐富,但是卻沒有能夠很好地開發利用,或者說是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不上檔次。主要原因是缺乏懂旅遊善經營的人才,對本地旅遊資源(包括人文資源)特點及其與周邊地區的旅遊資源的屬性與異同缺乏准確的分析,對本地的旅遊城市形象定位不準,缺乏系統科學的策劃與操作,因而造成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不倫不類,旅遊產品缺乏亮點,或者與旅遊消費需求不相吻合。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有人才。
另外,由於資金有限、文化設施簡陋,或者設施規模太小,人文資源與旅遊的結合難成氣候,使自然景觀僅僅停留在原生狀態,遠遠不能滿足遊客的消費需求。
三、合理利用人文資源。促進旅遊業發展
如果任由人文資源的被毀壞,或者毫無節制地利用人文資源,文化生態平衡將會受到無以復加的破壞,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會成為一句空話。
(一)正確認識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人文資源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也可以為人類的經濟活動帶來巨大的動力,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工具。同樣,人文資源也可以成為旅遊業的資源,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結合,能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和生命力。一個湖泊與仙女沐浴的結合,一塊石頭凹痕與人形腳印的吻合,還有望夫石、飛來峰等等,都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有機結合,之後才有趨之若鶩的旅遊人群。
但是,人文資源也有其存在的相對獨立性,它不可以被人為所欲為地拿來作為旅遊的工具。南方某縣意圖把當地包裝成楊貴妃的故鄉並以此招攬旅遊人群,但卻始終無法調動人們的旅遊慾望。原因就是無視人文資源的相對獨立性,拿人文資源在旅遊業上濫用的結果。可以說,人文資源來自文化資源,而文化是「人類確立自身超越動物性的存在意義的根本所在。一部人類史,說到底是一部自然的人化與自然的文化的歷史,是一部動物的生存超拔到人類文化的生存境地的歷史」。可見文化以及文學藝術、人文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因此我們要給予文化人以充分的自主、自由創作的空間,明確文學藝術、人文資源的相對獨立性,使之與旅遊業成為有機的、自然而然的結合。而不是把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當作單純的發展旅遊業的工具或附庸。當然對人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民族的權利,關鍵是要開發利用得當,不可濫用。更重要的是,對文化生態要有危機意識,對人文資源要加以保護,加以挖掘、整理與發揚光大。
(二)大力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的旅遊人才-促進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
大多數的情況下,旅遊業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結合,如何結合,結合得怎麼樣,必須由懂文化懂旅遊的專業人士進行系統的策劃和操作。否則,前述二者的結合就會成為生拉硬扯而顯得不倫不類並成為笑柄。為此,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必須得到充分的重視,對於懂旅遊善管理的高級人才,要捨得本錢引進來,特別是一些專家,他們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用更科學的方法,對一個地區的旅遊業加以規劃,能使一個地區的人文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深圳作為一個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其人文資源比很多城市都缺乏,但其旅遊業卻發展迅猛。「錦綉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觀瀾高爾夫旅遊勝地等等,一個個響當當的旅遊品牌,是深圳大膽引進和大力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的結晶。可以說,高素質的人員結構正是深圳旅遊業的成功之本。
目前很多地方的學校還存在忽視培養旅遊專業人才的傾向,或者培養的此類人才不適合旅遊市場的需要,再一個是培養出來的人才留不住。為此,除了引進高級人才,本地的高校、普通職校還得擔負起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的重任,地方政府必須進一步改革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培養起一支高素質的旅遊專業隊伍,使人文資源與旅遊業能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文化淵源及文化特點。開展橫向聯系。整合周邊旅遊文化資源,准確定位旅遊城市形象每一個城市都有其區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特點與人文資源特點,這種特點與自然景物的特點結合,就成為其旅遊的特點,也是旅遊的吸引力所在。但是,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城市之間也會互相影響的。一個城市的旅遊業對另一個城市的旅遊業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發展一地的旅遊業必須將該地的旅遊業放到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大環境當中,並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系和融合,使其成為周邊大旅遊環境的中的一分子,使之成為另一城市旅遊的自然延伸與必要補充。所以,發展城市的旅遊業應在找准其特點的基礎上,還必須進行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明確其異同,以准確定位其城市旅遊形象。桂林、肇慶、梧州的旅遊內涵實質都是山水,怎樣突出其鮮明個性,樹立起鮮明的形象,並使之家喻戶曉,更好地吸引遊客,恐怕考慮其山水與人文資源的結合才是關鍵。
(四)要順應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不斷開發旅遊新概念、新產品
旅遊業發展到今天,沒有創新就很難有大發展,創新就是要走旅遊業與人文資源的結合,發掘不同區域人文資源的特點,使之與旅遊業緊密結合,促進旅遊業的更大發展。桂林有溶洞,貴州也有溶洞,你必須告訴人們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是什麼,才能使遊客遊了貴州的溶洞還想游桂林的。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旅遊產品,桂林更有聞名中外的文化旅遊產品——印象劉三姐與樂滿地。梧州有龍母廟,廣東悅城也有龍母廟,那你得明確梧州的是龍母太廟,地位更尊貴,才能刺激人們的遊玩心理。
(五)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提升品質,同時。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和諧旅遊
旅遊同經濟一樣,也必須講究資源利用,特色突出。講究檔次,突出精品。講究人性,突出和諧。目前很多地方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卻沒有突出重點,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平均用力,點多面廣,特色不鮮明,旅遊產品不上檔次,導致其吸引力不強,給人不值一游的感覺。以梧州為例,市區內有建築人文景觀——騎樓城,有龍母文化的龍母廟,有道教的白鶴觀,有佛教的四恩寺,還有儒教的聖文院,縣市下面有蒙山的太平天國封王建制地,藤縣的太平獅山,蒼梧的爽島庫區,岑溪的吉太白霜澗,這些景觀或者文化底蘊深厚,或者自然特色鮮明。如果能將其中一個加以大力開發,推向市場。都有可能成為梧州的旅遊拳頭產品。可惜的是開發力量過於平均,使得這些景點與人文資源的結合缺乏深度與廣度,不能滿足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僅就市區而言,如能將龍母文化及佛道儒有機地統一於遙相呼應的三山(分別為河東、河西、河南的白雲山、鶴山、火山)之內,將騎樓城房屋加以改造,使之成為供遊客悠閑住宿之地。這樣把梧州市區內的旅遊資源重組後打造成旅遊基礎設施齊備、環境和諧,與人文資源結合充分的旅遊品牌應是完全可能的。
(六)運用多種方法保護人文資源,將人文資源與旅遊業有機地結合
當代人文資源的保護就是每一國家、每一民族、每一地域對自身文明軌跡的保護,是對人類精神財富的守護與發揚,其終極意義,是對人類文明及其生存意義的保護,它對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對提高國際競爭力,對達到更高程度的文明水準,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要通過學校、文化場所、傳習館、研究會、演奏會等多種途徑,從現在開始,從娃娃抓起,傳承和弘揚好民族文化。人文資源的保護還要通過採取政府、市場、法律、社會等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那些不符合新形勢的人文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必須加以改革,以保證文化生態的平衡。在人文資源得以充分保護與發展的基礎上,必須開拓思路,大力促進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以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H. 人文旅遊資源特點
特點
1.綜合性
旅遊資源的綜合性首先表現為旅遊資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組成的綜合體。如山嶽景觀是由高聳挺拔的山體與林地、雲霧等組成;峽谷景觀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組成;一些氣象、天象景觀更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彩虹、夕陽、佛光等,都是陽光光線與一定質量的大氣作用的結果。由於這些景觀形成因素都有相對不確定性,因此對其開發利用應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條件的滿足。人文旅遊資源也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如古村落作為一種旅遊資源,它是由多種物質或非物質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來可稱為生態、物態、文態、情態要素。生態要素是指影響村落與環境的關系的要素,如風水、地貌、水文條件等;物態要素指村落的建築物和構築物體系,如牌樓、民居、宗祠等;文態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藝術及思想內容,如牌匾、繪畫、雕刻等;情態要素指村落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體景觀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壞,可能導致整個景觀的破壞。
旅遊資源的綜合性還表現在旅遊資源開發上。由於單一資源的開發往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實踐過程中,常將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結合起來共同開發,以形成互補優勢。如西湖風景區雖然以湖泊為主,但還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橋等一系列資源類型。這些資源類型上雖有所不同,但開發中都應服從於一致的主題,資源類型間達到協調統一。
綜合性要求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中都應具備整體的眼光,用聯系的方法來看待問題。開發中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進行破壞式開發建設;保護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從聯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遊資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圍,存在地域差異,帶有地方色彩。旅遊資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於地域分異因素(緯度、地貌、海陸位置等)的影響,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貌、水文、動植物出現地域分異,從而導致自然旅遊資源出現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觀、溫帶大陸內部的荒漠景觀、南極的冰原景觀等分別出現於不同的地表區域。其次,由於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有緊密的聯系性,這種聯系性在農業社會及其以前的歷史時期,甚至表現為強烈的依賴性,自然景觀的地域性也導致了人文景觀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風格各異的文化活動、風俗習慣、村鎮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遊流產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與文化環境,而旅遊者天生有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這使得旅遊者在一定的條件下跨越空間限制前往異地游覽。現代旅遊開發中,要求要充分挖掘資源特色,開發獨特的旅遊產品,因為在旅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遊產品擁有市場的法寶。可見,正確認識和評價區域旅遊資源條件,突出自身特色,是資源開發中的重要內容。
旅遊資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戰,尤其是人文景觀的地域性正在削弱。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工業生產中的標准化、規范化受到重視,而地方知識、地方技能、地方價值觀遭到忽視。從全球范圍來看,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浪潮的掀起,人文景觀正在經歷景觀趨同,特色消失的過程,因此,保護現有富含人類歷史信息和地方信息的特色景觀資源迫在眉睫。
3.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
其他資源經過開發,或以其自身,或以其產品,可以輸往其它地方以供利用。但旅遊資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動的,這樣便形成了旅遊資源的地域壟斷性。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首先,自然旅遊資源是大自然的傑作,它們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環境下形成的,由於其規模往往巨大或與地理環境的緊密聯系性,使其難以發生空間位移。如長江三峽、壺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資源產生於特定的地理環境,無法用人工力量來搬遷或異地再現;第二,人文旅遊資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產物,它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包含人類社會、歷史信息的豐富性上。由於這類資源與其生成環境緊密聯系,人為割裂其環境聯系,勢必會影響到旅遊資源所承載信息的完整性、原生性和真實性,使資源的價值降低。如中國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斷的萬里長城,義大利羅馬古城中的斗獸場,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都是與其自然和人文環境緊密聯系的;第三,在現代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在其他地方仿製有名的旅遊資源是可能的,如微縮景觀、園林建築等,但由於脫離了歷史和環境,仿製品往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義,其生命力非常有限。
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使得旅遊資源的開發一般應在當地進行,對於搬遷、移動資源,建設仿製景觀應審慎對待。由於當地開發,旅遊者必須離開常住地前往資源地才能完成旅遊活動,因此,使得旅遊地的一些服務設施、行業納入到旅遊業之中,成為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地或旅遊產品的質量除受旅遊資源質量影響外,還受到交通、住宿、接待等服務行業的影響。
4.旅遊資源可重復開發性
其他資源多數不能重復利用,在人們消費產品的同時,資源也隨之消耗掉。而旅遊資源相反,在妥善保護的情況下多可長期反復利用。旅遊者通常不能帶走旅遊資源本身(一些旅遊商品除外),所帶走的只是關於用旅遊資源所開發出的所利用產品的意念和印象。因此,旅遊資源可重復利用。開發過的旅遊資源在新一輪的開發中,或更深層次的開發中,仍可作為資源來對待。如在原有的觀光旅遊地,原來用於觀賞的懸崖,在配套一些相應的設施以後,可用於開展旅遊攀岩活動;一些河道,在水深、地形允許的條件下,可開展漂流。
導致旅遊資源重復開發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任何旅遊資源開發出的旅遊產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即存在起步、發展、平穩、衰退的發展規律,因此,當旅遊產品處於平穩或衰退期時,應積極開發新的適銷對路的產品;其次,由於旅遊業的發展,人們的旅遊需求發生變化,因此,同一旅遊資源或旅遊地必須針對市場需求不斷地進行深度開發,才能適應市場需要。從為觀光旅遊而進行的旅遊資源的開發,到為特色旅遊、專題旅遊而進行的旅遊資源開發,開發活動不斷深化、不斷發展。今後一段時間,高科技在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作用和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增加科技含量成為深化旅遊開發及旅遊開發創新的重要內容,高科技的應用可提高旅遊產品質量,並能使旅遊資源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5.旅遊資源的觀賞性
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它的美學特徵,具有觀賞性。雖然旅遊動機因人而異、旅遊內容豐富多彩,但觀賞活動幾乎是一切旅遊過程都不可缺少的內容,有時更是全部旅遊活動的核心內容。無論是「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崆朦雨亦奇」的西湖美景,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還有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跡、民族風情,以及美食佳餚等,都無不具有觀賞價值。觀賞性構成旅遊資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觀賞性影響旅遊資源的品質,一般來說,旅遊資源的觀賞性越強,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國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桂林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的斗獸場、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日本的富士山、美國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觀賞性較強,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資源。
由於觀賞性的基礎地位,美學價值一般作為重要的開發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旅遊資源的開發就是將資源中蘊涵的美要充分體現出來,使遊人能夠察覺、享受,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美,提高美,創造美,從而產生愉悅感。美學效果成為衡量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及效果的主要標准之一。合理的開發應使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獲得生理、心理兩方面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性情,鍛煉意志,樹立理想,提高素質、培養情趣的作用。
由於旅遊者性格、氣質及審美能力、水平的差異以及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美感、豐度、價值、結構和布局因時因地的不同,旅遊資源欣賞也是多層次和多樣性的,旅遊開發應注意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旅遊市場的需求。旅遊審美涉及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因此,要取得好的旅遊效果,除了要對旅遊景觀進行美化外,還必須加強美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這樣才能使旅遊活動更加富有意義。
四、成因
呵呵,不好回答呀,只要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都可以成為旅遊資源,有自然的、人文的、有形的、無形的、現代的、古代的,各有各的成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呀。
參考資料:陝西師范大學校級精品課程——旅遊資源與開發
I. 6、自然旅遊資源如何體現出文化特徵
從邏輯上說, 既然旅遊活動本身具有文化性, 那麼, 作為旅遊對象的旅遊資源和作為旅遊消費對象的旅遊產品也必然具有文化屬性, 但這種邏輯結論似乎說服力不強, 因此, 我們還試圖從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特徵方面入手, 來進一步分析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的文化性及其表現。
我們知道, 在旅遊學中最常用的分類法是按成因、屬性將旅遊資源分成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旅遊資源兩種。但無論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的資源, 它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旅遊資源、成為人們旅遊的對象, 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們能夠「使遊人獲得知識和美感, 從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與樂趣, 這便是旅遊資源的文化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高山峻嶺令人感到雄偉壯觀, 江河湖海使人心情奔放, 森林草原給人濃郁幽靜的感受, 植物園、動物園、科學館向人們揭示自然的奧秘, 博物館、文物古跡則給人以教育或提供科學研究資料等等。可以說, 任何沒有文化內涵的事物都不可能成為旅遊資源, 人類社會中任何資源都不如旅遊資源具有那樣顯著的文化屬性。
當然, 對於不同旅遊者來說, 對旅遊文化內涵的感受可能是不同的, 這取決於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每一種具體的旅遊資源所蘊涵的文化深度和豐富程度不同; 二是每一個具體的旅遊者因受教育程度、生活閱歷、文化素質和職業的不同對文化內涵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為如此, 旅遊活動的文化表現和文化影響及文化關系才有了不同的特徵:
1. 東道文化對客源文化的影響會因旅遊者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程度, 甚至會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顯著差異;
2. 即使是產生於同一客源文化背景下的旅遊者也會因自身的差異而對東道社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影響, 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差異;
3. 東道文化與客源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受制於兩種文化的差異程度和價值取向。東道文化與不同的客源文化交流、融合會形成不同特徵的旅遊文化;
4. 東道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資源文化( 特別是人文旅遊資源) 、區域傳統文化和現代精神文明等, 它們共同對外來旅遊者產生綜合的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