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發展機理
A. 旅遊規劃的兩態原理
旅遊景點所在的位置、旅遊建築等都是靜態,各種自然景觀,如山石風光、人文景觀內,造型、園林藝容術靜態的。隨著人們崇尚清新自然,親自參與的意識增強,旅遊產品能夠使旅遊的人參與其中,融開心於遊玩,寄快樂與山水田園,可以極大地提高遊客的性質和熱情,提高對景點的忠誠度。 例如大峽谷漂流、歌舞表演、狩獵、打靶,二者關系就是動態駕馭靜態無形決定有形。
B. 旅遊的內在機理是什麼意思
新疆可以說四季各不同,如果一定要有最佳時間應該就是8,9,10三個月了,瓜果成熟,色彩艷麗美不勝收。
C. 第二章旅概簡答題,什麼是旅遊需要何為旅遊需要原理
旅遊需要是指人們可以通過旅遊行為而獲得滿足的一些基本需要,尤其是精神性和社會性的需要。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周末或假期寄情山水,開闊心胸,釋放壓力;或者到風俗文化相異的地方游覽采風,滿足了其增長見識的需要;或者和不同的朋友通過旅遊而增加交流和理解來滿足感情的需要等等,這些都屬於旅遊需要。
旅遊需要是人的一般需要在旅遊過程中的特殊表現,是旅遊者或潛在旅遊者由於對旅遊活動及其要素的缺乏而產生的一種好奇心理狀態,即對旅遊的意向和願望。
旅遊需要的主體是旅遊者,包括現實旅遊者和潛在旅遊者;對象是旅遊,包括旅遊活動本身及其旅遊涉及的諸種要素。凡是以旅遊為對象的需要都是旅遊需要,而不是僅僅限定在人們對旅遊產品和旅遊服務的願望與要求。旅遊心理學要探討的是旅遊行為究竟源於人們的哪些需要,以及旅遊行為可以滿足人們的哪些需要。
《旅遊學原理》教學大綱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旅遊管理專業的科類基礎課。
二、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獲得關於旅遊現象的基本知識,包括其自身的起源、形態、結構、特徵、性質,以及與社會其他有關方面的關系,並對此做出解釋;深刻領會和掌握「旅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和「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現象」兩個基本原理(事實上,本課程對旅遊現象的解釋,都是在對這兩個基本命題認識的基礎上展開的);轉換學生在旅遊基礎理論學習和研究中的傳統思維方法,即旅遊現象的研究必須圍繞旅遊者的需要為中心展開,必須把它放在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背景上來考察。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旅遊實踐,不斷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的能力。
三、課程內容改革
當前,該課程(原課程名為《旅遊學概論》)的教學內容大多單純闡述旅遊服務諸行業活動的種類、表現形式、組織方式和發展要素等問題,缺乏深度的理論探索,失去了作為對旅遊現象宏觀層次理論探討的學科基礎理論課的性質,而陷入了「部門經濟」的泥潭。其教學內容大體上包括旅遊發展史、旅遊者、旅遊資源、旅遊業、旅遊市場、旅遊的作用與影響等,在整個教學內容體繫上沒有大的變化。學生剛入校,聽聽這些內容,可能還有興趣,但一到高年級,就覺得這些內容有些簡單膚淺,似乎這門課程沒有開設的必要。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在以後的各門課程的教學中,相當多的教學內容都是重復的。《旅遊學概論》的教學內容同旅行社經營管理、現代旅遊飯店管理概論、旅遊經濟學、旅遊市場學等,都多重復講授,而且後者講得更深入、更系統、有理論、有公式、有實踐案例。為此,在新的課程教學大綱修訂中,我們把該課程特更名為《旅遊學原理》,並打破了沿用已久的教學內容體系,除了過去已有的教學內容外,引入了旅遊體驗、旅遊流、旅遊支持、旅遊效應、旅遊現象的運行範式及發展範式等內容,從而使旅遊學理論體系有了很大的改進與發展,以期在未來的教學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理論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第一章 緒論(4學時)
第一節 旅遊學與旅遊學科
一、旅遊學和旅遊學科的概念
二、旅遊學、旅遊學科與旅遊發展
第二節 旅遊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及問題
一、旅遊學的研究對象
二、旅遊學的研究任務
三、旅遊學研究中的問題
第三節 旅遊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體系
一、旅遊學的學科性質
二、旅遊學的學科體系
第四節 旅遊學的研究進展
一、國外旅遊學研究
二、國內旅遊學研究
第五節 旅遊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遊的性質和特徵(6學時)
第一節 旅遊現象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考察(1學時)
一、人類早期旅行的出現
二、中古近代時期人類旅行的發展
三、托馬斯•庫克的活動及其意義
四、旅遊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第二節 旅遊現象運行及發展的基本範式(2學時)
一、旅遊現象運行範式
二、世界旅遊發展範式
第三節 旅遊的本質與特徵(2學時)
一、旅遊的本質規定
二、旅遊的基本屬性
三、旅遊的特徵
第四節 旅遊的概念(1學時)
一、旅遊的幾種典型定義
二、對旅遊概念的進一步探討
第三章 旅遊活動的構成要素(10學時)
第一節 旅遊者(3學時)
一、旅遊者的界定及統計標准
二、遊客特徵的描述
第二節 旅遊資源(2學時)
一、旅遊資源的概念及特點
二、旅遊資源的分類
三、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第三節 旅遊業(5學時)
一、旅遊業的概念、特點及決定因素
二、旅遊業的行業構成
三、旅遊產品
第四章 旅遊形成機制(6學時)
第一節 旅遊發生的心理動因(1學時)
一、旅遊需要
二、旅遊動機
第二節 旅遊需求(1學時)
一、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
二、旅遊需求的特點
第三節 旅遊決策(4學時)
一、旅遊決策模型
二、個體旅遊者的旅遊決策過程
三、群體旅遊者的旅遊決策過程
第五章 旅遊體驗(6學時)
第一節 旅遊體驗基本概念(2學時)
一、旅遊體驗的概念
二、旅遊體驗的內容及特點
三、旅遊體驗的質量
第二節 旅遊觀賞(1學時)
一、旅遊觀賞的概念及特點
二、旅遊觀賞的心理要素
三、旅遊觀賞的過程
四、旅遊審美對象的表現形式
五、影響旅遊觀賞效果的因素
第三節 旅遊交往(1學時)
一、旅遊交往的形式和特點
二、旅遊交往發生的情境模型
三、旅遊交往過程中的心理矛盾及交往原則
四、旅遊交往中的角色扮演
五、旅遊交往中的模仿行為
第四節 旅遊消費(2學時)
一、旅遊消費、旅遊者消費及其特點
二、旅遊者消費的構成
三、旅遊者消費的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
第六章 旅遊流(8學時)
第一節 旅遊流的概念與特點(2學時)
一、旅遊流的概念
二、旅遊流的特點
第二節 旅遊流的形成和運動模式(2學時)
一、旅遊流的形成
二、旅遊流的運動模型
三、影響旅遊流運動的因素
第三節 旅遊流運動的實證分析(4學時)
一、世界國際旅遊流運動的區域空間格局
二、中國入境旅遊流的運動特徵
三、中國國內旅遊流的運動特徵
第七章 旅遊效應(4學時)
第一節 旅遊效應的概念與類型
一、旅遊效應的概念及其理論意義
二、旅遊效應的類型
第二節 旅遊的經濟效應
一、影響旅遊經濟效應的因素
二、旅遊的經濟效應
三、旅遊經濟效應評價
第二節 旅遊的環境效應
一、環境及其與旅遊的關系
二、旅遊的環境效應
三、旅遊環境效應評估
第三節 旅遊的社會文化效應
一、旅遊與接待地社會發展
二、旅遊對接待地文化的影響
第八章 旅遊社會支持(4學時)
第一節 旅遊社會支持的必要性
第二節 政府和社會各有關部門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一、政府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二、社會其他部門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三、旅遊組織和團體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第九章 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的旅遊發展(6學時)
第一節 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概述(2學時)
一、發展中國家概況及特徵
二、發展中國家旅遊運行簡況
第二節 中國的旅遊發展(4學時)
一、中國旅遊發展基本國情
二、中國旅遊發展的特殊形態
三、中國旅遊發展演進
四、中國旅遊發展變化及趨勢
五、中國旅遊發展戰略
D.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文化和旅遊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對嗎
這個對不對都不是你我說了算,這是四中全會大家一致表決達成的。
E. 發展全域旅遊需要怎樣的現代治理機制
近年來,旅遊行業不斷推進旅遊管理體制改革,「1+3」旅遊綜合管理體制應運而生,其中「1」是指旅遊發展委員會,「3」分別是旅遊警察、旅遊巡迴法庭和工商旅遊分局。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區市成立旅遊發展委員會,13個省區市設有旅遊警察,各地綜合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全國兩會期間,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問題也引起了部分代表委員的關注。
對於全國各地爭相成立旅遊委、全面推進旅遊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主席杜宇新表示,「這體現了各方面對旅遊事業的重視。做好旅遊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加強統籌協調性,成立旅遊委可以更好地統籌各方資源、力量,對推動旅遊產業發展很有好處。」
「旅遊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目的地建設、財力投入、多方協調……」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指出,一個旅遊景點的打造,有時候要跨越盟市旗縣,「這就需要有一個上位機構統籌協調。成立旅遊委便於調動各種資源,集合各方力量,更便捷、更有效、更得體地推動旅遊工作。這既有戰略籌劃意義,又有戰術推動和執行意義,非常好。」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教授夏慶友表示,旅遊涉及旅遊、農業、交通等多個部門,旅遊業發展面臨的很多難題需要多部門合作,聯合出台相關政策,集中各類資源,才能推動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
據了解,目前旅遊市場綜合監管正在形成從行業單打獨斗到黨委、政府統籌推進的新格局。一些地方在「1+3」基礎上,積極摸索和創新,形成「1+3+N」多種模式,成為推動全國旅遊市場秩序趨勢向好的核心力量。正如李金早所說,我們要有適合全域旅遊格局的體制機制,從過去部門單一管理過渡到綜合管理,要建立適合全域旅遊時代特點的現代旅遊治理機制,有效緩解綜合產業和綜合監管與原有體制之間的矛盾。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朱國軍說,在全域旅遊時代背景下,張家界已經建立起旅遊警察、旅遊巡迴法庭、旅遊檢察院等旅遊市場綜合監管體系,形成了旅遊監管、稽查的協調聯動機制,實現統一執法、統一協調、統一聯動。「特別是旅遊巡迴法庭,在流動式辦案過程中,很好地發揮了釋法功能。張家界還在各景區景點建立起涵蓋武警、安監、消防等執法隊伍的緊急救援系統,強化對不同警種執法隊伍的旅遊業務培訓,在旅遊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開展執法保障,各個部門和遊客反映良好。」
「全域旅遊時代的綜合管理,最重要的是通過建章立制,發揮好體制機制創新對景區等企業的管理、服務和指導職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旅遊景區協會副會長秦福榮表示,當前,不少地方試行「1+3+N」綜合管理體制,國家旅遊局在不斷加強對A級景區的監管,這就要求景區不斷提升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真正讓遊客賓至如歸。
景區作為旅遊市場最受關注的主體之一,應如何加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秦福榮建議,應堅持以人為本、遊客至上的服務理念,善於接受遊客、媒體和社會監督,調動各方面的社會資源,試行旅遊服務質量監督員、觀察員、評論員等機制,及時為景區發展問診把脈,及時發現並解決景區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十三陵全域旅遊建設初步完成,由中景合天研發的旅遊執法協同聯動平台,實現了公安、旅遊、稅務、發改、工商、城管等部門的協同聯動,使其可以最快速度收集證據、依法處理。
F. 社區共享旅遊發展收益機制怎麼研究
一、營造公開平等的市場環境
一個統一協調的、有效的競爭機制,對建立青海湖景區旅遊一體化發展的機制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它的支撐,就無法在大市場范圍內協調各地區政府的行為,就無法使區域內的市場主體進行充分、有效、公平的市場競爭,就無法防止市場競爭被各地區行政權力和壟斷勢力扭曲,難以實現大市場內的資源有效配置,這也是難以實現地區旅遊協調發展格局的根本原因。打造青海湖景區強勢旅遊品牌,統一的、共享的區域市場是核心,區域市場的公平、公正運行勢必需要合理有效的市場競爭規則。
二、完善區域旅遊合作的政策法規
縱觀中外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經驗,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是通過建立健全區域經濟合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實現區域發展政策的法律化,以法規保障資源開發的利益共享。目前,青海湖景區制定實施的與旅遊相關的法規有《青海湖風景區旅遊服務標准》、《青海湖旅遊區管理暫行規定》、《海北州農(牧)家樂旅遊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海北州賬房賓館管理辦法》等。因此,為加快推進景區所涉及各州縣、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合作進程,提供法律保障,建議制定地方性區域經濟合作的專門法規。同時,確認地方政府之間簽訂的有關雙邊或多邊資源開發利益分配的協定或行政協定的法律效力,使雙邊或多邊的區域經濟合作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
三、建立健全對當地農牧民的利益補償機制
就青海湖景區當地牧民而言,旅遊景區的資源與環境和他們的利益緊密相關,只有保證其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獲得適當經濟利益,當地牧民才會積極參與當地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因而,建立對當地牧民的利益補償機制,解決好景區合作各方利益共享問題,是目前景區發展中亟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1、不斷增加當地牧民的就業和商業機會,使他們通過就業或商業活動直接獲利。
2、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旅遊業對周圍環境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而其直接承受者是當地牧民,所以作為旅遊的開發者、經營者應該對此給予一定的補償(即生態補償)。生態補償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把旅遊收入的一部分反饋給當地學校、交通設施、醫院等公共事業的建設,或幫助當地農(牧)民興辦產業等。
3、鼓勵當地牧民入股,參與旅遊分紅。使他們既成為旅遊開發經營的股東,又成為旅遊經營中的勞動者,成為旅遊開發中的真正主人,從而激發他們參與旅遊發展的積極性和保護旅遊資源、旅遊環境的自覺性。入股的形式有資金入股;對佔用的旅遊資源進行評估、作價,折算成相應的股份入股;在景區開發和配套工程建設中實行勞動入股,通過農(牧)民的勞動積累變相轉化為資金積累,折算成一定的股份;在旅遊設施建設中因佔用草場、非旅遊區道路等而損害社區利益的部分也都應作價入股。
4、實施草地恢復,促進旅遊與環境的融合。青海湖畔地區是畜牧業發達地區,這里的放牧風景,是代表青海省的美麗景觀。對當地農牧民而言,畜牧業是其唯一的現金收入來源,並一直持續著這種單一的經營,由此帶來了過度放牧導致荒草地不斷擴大的問題。將周邊草地的恢復這種對自然環境的考慮作為旅遊開發的一個理念,要求當地農(牧)民削減放牧家畜頭數,景區的開發單位應以僱用勞務費保證農(牧)民減少家畜造成的減收部分,並給予草地恢復的相應援助。如援助成立草地改良協會,承諾定期對當地農(牧)民就草地管理和畜牧業技術(優良品種、有效合理的經營)進行指導;對禁牧、減牧的農牧民召開參與旅遊的培訓班或旅遊職業訓練班。
G. 如何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建議
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來推進:
(一)創新發展戰略,改革管理體制
發展全域旅遊,是一項改革創新工程,重在圍繞適應旅遊發展兩個綜合需求(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改革創新旅遊體制,從旅遊市場監管、旅遊公共服務、旅遊產業促進、擴大旅遊開放、旅遊管理體制和基礎制度等推進綜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創新全域綜合統籌發展的領導體制,構建從全局謀劃和推進、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的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考慮旅遊配套設施及其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融合、銜接。
二是改革創新旅遊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這也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發展認識升級的最典型和最生動表現。
三是改革創新旅遊綜合執法機制,鼓勵推進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等改革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要把旅遊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范疇內,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聯動。建立健全逗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地的旅遊安全責任體系與工作機制。設立旅遊警察和旅遊巡迴法庭,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早已設立旅遊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國、俄羅斯、希臘、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這些旅遊警察大多會外語、著裝醒目、在酒店和旅遊景區隨處可見,小到問路、物品遺失,大到被敲詐勒索,他們都會馬上介入解決。旅遊警察提升了國內外遊客的安全感,這是最重要的旅遊環境。旅遊警察還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有力增強旅遊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旅遊規劃
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因循傳統規劃思路,必須改革創新規劃。
一是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遊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規劃體制,推進多規合一。
三是創新旅遊規劃。全域旅遊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遊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各、整合各類資源要素。
(三)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樹立科學的旅遊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
一是將發展旅遊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合力。
二是創新旅遊數據徵集、分析體系。按照旅遊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新趨勢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旅遊電商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旅遊的科學評價機制。
三是加強綜合效益評估,擺脫門票經濟逗依賴症地。我國大多數景區仍然處於門票經濟。2014年,除黃山門票占總收入的17.5%外,其餘景區門票佔比均超過40%,有的景區門票佔比更是超過80%。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旅遊經濟轉變,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評價體系,逐步擺脫對門票收入的嚴重依賴。
(四)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撐。這需要巨大的投資,迫切需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五)創新旅遊業態
創新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推進旅遊小鎮、旅遊風景道、旅遊綠道、旅遊度假區、旅遊產業集聚區、特色旅遊基地、研學旅遊基地、養老旅遊基地等新興旅遊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推進特色旅遊目的地、國家休閑區、休閑旅遊示範城市等目的地建設。推進旅遊+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遊+研學(教育)、旅遊+交通、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新型養老、旅遊+健康養生、旅遊+購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遊的新產品新業態。要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遊品牌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區域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區域品牌。
(六)試點先行、示範引領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強求一律。作為推進全域旅遊主體的地方黨委政府,有必要積極務實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每年遴選一批市縣創建逗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地,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上不封頂,下不設限,試點先行,示範引領。要採取系列措施支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雲途智旅。
H. 旅遊流形成原理
旅遊流
tourist flow
旅遊者從始發地至目的地所產生的客流。又稱旅遊者潮流或旅遊人流。它的產生受制於多種因素,如旅遊者常居地的地理環境、民族特性、生活習俗、個人愛好、文化素質、宗教信仰、職業狀況、年齡性別以及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強度、服務設施的完備程度、旅遊經營者的信譽、交通運輸的便捷和安全的保證等。根據旅遊流持續力的變化,可以分為穩定性旅遊流和非穩定性旅遊流兩類。
穩定性旅遊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可保持均一的客流強度,客流量的變幅小或處於不斷增長趨勢。例如,北歐諸國氣候寒濕,居民每年往往舉家南下,湧向陽光明媚的地中海沿岸旅遊勝地度假。這類旅遊流表現為定向的、往復式的、不斷再現的旅遊行為。就個別旅遊者來說,目的地選擇上會有所變化,但就總體而論,其變幅甚微,因為部分人流改變,會被另一部分人流的改變所遞補。同樣,文化上的吸引也能形成穩定性的旅遊流。如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日本人民,到中國的游覽訪問亦可形成穩定性旅遊流。此外,宗教朝覲也可形成穩定性旅遊流。尋根旅遊也是如此,每逢中華民族傳統的春節、清明節,香港、澳門居民回家鄉省親、掃墓者常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
非穩定性旅遊流則相反,某些地方由於特殊原因只能激發旅遊者進行一次性旅遊,以後也不會有其它旅遊者補充。這類旅遊流特徵為突發式、非定向和時間短暫。如4年一度的奧運會,往往使舉辦城市的遊客數量超過平時幾倍至幾十倍,奧運會結束後遊客數量急劇下降,以後也很難再現這種盛況。這種突發式的遊客密度很高的旅遊行為,即稱之為非穩定性旅遊流。
旅遊流常受政治局勢、自然災害、疾病流行、意外事件的干擾,使旅遊流發生異變。旅遊流的確定一般要通過數理統計、回歸分析、抽樣調查和模型預測等方法來完成。
研究旅遊流的流向、流量及其變化規律、旅遊者行為和消費特徵,對於旅遊地規劃建設方向、規模、等級及其與客源地間交通運輸線路的布局論證都是必不可少的。
I. 如何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來推進:
(一)創新發展戰略,改革管理體制
發展全域旅遊,是一項改革創新工程,重在圍繞適應旅遊發展兩個綜合需求(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改革創新旅遊體制,從旅遊市場監管、旅遊公共服務、旅遊產業促進、擴大旅遊開放、旅遊管理體制和基礎制度等推進綜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創新全域綜合統籌發展的領導體制,構建從全局謀劃和推進、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的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考慮旅遊配套設施及其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融合、銜接。
二是改革創新旅遊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這也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發展認識升級的最典型和最生動表現。
三是改革創新旅遊綜合執法機制,鼓勵推進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等改革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要把旅遊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范疇內,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聯動。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的旅遊安全責任體系與工作機制。設立旅遊警察和旅遊巡迴法庭,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早已設立旅遊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國、俄羅斯、希臘、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這些旅遊警察大多會外語、著裝醒目、在酒店和旅遊景區隨處可見,小到問路、物品遺失,大到被敲詐勒索,他們都會馬上介入解決。旅遊警察提升了國內外遊客的安全感,這是最重要的旅遊環境。旅遊警察還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有力增強旅遊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旅遊規劃
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因循傳統規劃思路,必須改革創新規劃。
一是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遊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規劃體制,推進多規合一。
三是創新旅遊規劃。全域旅遊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遊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各、整合各類資源要素。
(三)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樹立科學的旅遊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
一是將發展旅遊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合力。
二是創新旅遊數據徵集、分析體系。按照旅遊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新趨勢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旅遊電商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旅遊的科學評價機制。
三是加強綜合效益評估,擺脫門票經濟「依賴症」。我國大多數景區仍然處於門票經濟。2014年,除黃山門票占總收入的17.5%外,其餘景區門票佔比均超過40%,有的景區門票佔比更是超過80%。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旅遊經濟轉變,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評價體系,逐步擺脫對門票收入的嚴重依賴。
(四)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撐。這需要巨大的投資,迫切需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五)創新旅遊業態
創新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推進旅遊小鎮、旅遊風景道、旅遊綠道、旅遊度假區、旅遊產業集聚區、特色旅遊基地、研學旅遊基地、養老旅遊基地等新興旅遊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推進特色旅遊目的地、國家休閑區、休閑旅遊示範城市等目的地建設。推進旅遊+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遊+研學(教育)、旅遊+交通、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新型養老、旅遊+健康養生、旅遊+購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遊的新產品新業態。要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遊品牌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區域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區域品牌。
(六)試點先行、示範引領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強求一律。作為推進全域旅遊主體的地方黨委政府,有必要積極務實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每年遴選一批市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上不封頂,下不設限,試點先行,示範引領。要採取系列措施支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J. 旅遊學原理內容
《旅遊學原理》教學大綱
《旅遊學原理》教學大綱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是旅遊管理專業的科類基礎課。
二、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獲得關於旅遊現象的基本知識,包括其自身的起源、形態、結構、特徵、性質,以及與社會其他有關方面的關系,並對此做出解釋;深刻領會和掌握「旅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和「旅遊是綜合性的社會現象」兩個基本原理(事實上,本課程對旅遊現象的解釋,都是在對這兩個基本命題認識的基礎上展開的);轉換學生在旅遊基礎理論學習和研究中的傳統思維方法,即旅遊現象的研究必須圍繞旅遊者的需要為中心展開,必須把它放在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背景上來考察。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旅遊實踐,不斷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的能力。
三、課程內容改革
當前,該課程(原課程名為《旅遊學概論》)的教學內容大多單純闡述旅遊服務諸行業活動的種類、表現形式、組織方式和發展要素等問題,缺乏深度的理論探索,失去了作為對旅遊現象宏觀層次理論探討的學科基礎理論課的性質,而陷入了「部門經濟」的泥潭。其教學內容大體上包括旅遊發展史、旅遊者、旅遊資源、旅遊業、旅遊市場、旅遊的作用與影響等,在整個教學內容體繫上沒有大的變化。學生剛入校,聽聽這些內容,可能還有興趣,但一到高年級,就覺得這些內容有些簡單膚淺,似乎這門課程沒有開設的必要。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在以後的各門課程的教學中,相當多的教學內容都是重復的。《旅遊學概論》的教學內容同旅行社經營管理、現代旅遊飯店管理概論、旅遊經濟學、旅遊市場學等,都多重復講授,而且後者講得更深入、更系統、有理論、有公式、有實踐案例。為此,在新的課程教學大綱修訂中,我們把該課程特更名為《旅遊學原理》,並打破了沿用已久的教學內容體系,除了過去已有的教學內容外,引入了旅遊體驗、旅遊流、旅遊支持、旅遊效應、旅遊現象的運行範式及發展範式等內容,從而使旅遊學理論體系有了很大的改進與發展,以期在未來的教學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理論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第一章 緒論(4學時)
第一節 旅遊學與旅遊學科
一、旅遊學和旅遊學科的概念
二、旅遊學、旅遊學科與旅遊發展
第二節 旅遊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及問題
一、旅遊學的研究對象
二、旅遊學的研究任務
三、旅遊學研究中的問題
第三節 旅遊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體系
一、旅遊學的學科性質
二、旅遊學的學科體系
第四節 旅遊學的研究進展
一、國外旅遊學研究
二、國內旅遊學研究
第五節 旅遊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旅遊的性質和特徵(6學時)
第一節 旅遊現象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考察(1學時)
一、人類早期旅行的出現
二、中古近代時期人類旅行的發展
三、托馬斯•庫克的活動及其意義
四、旅遊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第二節 旅遊現象運行及發展的基本範式(2學時)
一、旅遊現象運行範式
二、世界旅遊發展範式
第三節 旅遊的本質與特徵(2學時)
一、旅遊的本質規定
二、旅遊的基本屬性
三、旅遊的特徵
第四節 旅遊的概念(1學時)
一、旅遊的幾種典型定義
二、對旅遊概念的進一步探討
第三章 旅遊活動的構成要素(10學時)
第一節 旅遊者(3學時)
一、旅遊者的界定及統計標准
二、遊客特徵的描述
第二節 旅遊資源(2學時)
一、旅遊資源的概念及特點
二、旅遊資源的分類
三、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第三節 旅遊業(5學時)
一、旅遊業的概念、特點及決定因素
二、旅遊業的行業構成
三、旅遊產品
第四章 旅遊形成機制(6學時)
第一節 旅遊發生的心理動因(1學時)
一、旅遊需要
二、旅遊動機
第二節 旅遊需求(1學時)
一、影響旅遊需求的因素
二、旅遊需求的特點
第三節 旅遊決策(4學時)
一、旅遊決策模型
二、個體旅遊者的旅遊決策過程
三、群體旅遊者的旅遊決策過程
第五章 旅遊體驗(6學時)
第一節 旅遊體驗基本概念(2學時)
一、旅遊體驗的概念
二、旅遊體驗的內容及特點
三、旅遊體驗的質量
第二節 旅遊觀賞(1學時)
一、旅遊觀賞的概念及特點
二、旅遊觀賞的心理要素
三、旅遊觀賞的過程
四、旅遊審美對象的表現形式
五、影響旅遊觀賞效果的因素
第三節 旅遊交往(1學時)
一、旅遊交往的形式和特點
二、旅遊交往發生的情境模型
三、旅遊交往過程中的心理矛盾及交往原則
四、旅遊交往中的角色扮演
五、旅遊交往中的模仿行為
第四節 旅遊消費(2學時)
一、旅遊消費、旅遊者消費及其特點
二、旅遊者消費的構成
三、旅遊者消費的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
第六章 旅遊流(8學時)
第一節 旅遊流的概念與特點(2學時)
一、旅遊流的概念
二、旅遊流的特點
第二節 旅遊流的形成和運動模式(2學時)
一、旅遊流的形成
二、旅遊流的運動模型
三、影響旅遊流運動的因素
第三節 旅遊流運動的實證分析(4學時)
一、世界國際旅遊流運動的區域空間格局
二、中國入境旅遊流的運動特徵
三、中國國內旅遊流的運動特徵
第七章 旅遊效應(4學時)
第一節 旅遊效應的概念與類型
一、旅遊效應的概念及其理論意義
二、旅遊效應的類型
第二節 旅遊的經濟效應
一、影響旅遊經濟效應的因素
二、旅遊的經濟效應
三、旅遊經濟效應評價
第二節 旅遊的環境效應
一、環境及其與旅遊的關系
二、旅遊的環境效應
三、旅遊環境效應評估
第三節 旅遊的社會文化效應
一、旅遊與接待地社會發展
二、旅遊對接待地文化的影響
第八章 旅遊社會支持(4學時)
第一節 旅遊社會支持的必要性
第二節 政府和社會各有關部門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一、政府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二、社會其他部門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三、旅遊組織和團體對旅遊活動的支持
第九章 發展中國家和中國的旅遊發展(6學時)
第一節 發展中國家旅遊發展概述(2學時)
一、發展中國家概況及特徵
二、發展中國家旅遊運行簡況
第二節 中國的旅遊發展(4學時)
一、中國旅遊發展基本國情
二、中國旅遊發展的特殊形態
三、中國旅遊發展演進
四、中國旅遊發展變化及趨勢
五、中國旅遊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