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遊資源開發中如何保護文化的原味性
① 旅遊資源保護開發性原則
旅遊資來源開發的原則
(一) 個性原源則(獨特性原則)
旅遊資源開發的中心原則。要盡最大可能突出旅遊資源的特色,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努力反映當地文化,「只有民族的旅遊資源,才是世界的旅遊吸引物」。個性-特色-吸引力,
(二) 市場原則
進行市場調查和預測,准確掌握市場需求和競爭狀況,結合資源狀況,積極尋求與其相匹配的客源市場,確定目標市場,以市場需求變化為依據,最大限度地滿足旅遊者的需求。例如,當前旅遊需求正在由大眾型觀光游覽式向個性化、多樣化、參與性強的方向發展,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應增加活動項目品種,設計多樣的、參與性強的旅遊活動項目,以適應市場的變化趨勢。
(三) 效益原則(能到賺錢)
經濟利益是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要進行旅遊經濟投入-產出分析,確保旅遊開發活動能夠帶來豐厚的利潤。
(四) 保護原則
制定保護資源的切實方案,防止資源原貌和環境的破壞。
(五) 綜合原則
圍繞重點項目,挖掘潛力,逐步形成系列產品和配套服務。
② 旅遊資源開發中如何保護當地環境
旅遊資源遭到受破壞是由於破壞資源的人就是自己,這涉及到國家政策、人文自身素質,舉個很小的例子,「踐踏草坪」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詞彙,但就是在已經理解的情況下,還是肆無忌憚!如果保護旅遊資源國家是要花大力氣創造一種新的旅遊氛圍的!
自然因素對旅遊資源的破壞是人力不可抗力因素,如果想克服這種因素,蓋天棚吧!
自然因素就主要是退根還林方面`~~~
第一章旅遊資源概述 第一節旅遊資源的概念 一、旅遊資源的基本概念 二、旅遊資源的形成 三、旅遊資源的特徵 四、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的相互關系 五、部分常見旅遊名詞基本概念 第二節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分類的概念與目的 二、分類原則與依據 三、旅遊資源的分類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二章旅遊資源分類介紹 第一節自然旅遊資源 一、地文景觀 二、水域風光 三、生物景觀 四、天象與氣候 第二節人文旅遊資源 一、遺址遺跡與遺物 二、建築與設施 三、人文活動 四、旅遊商品與紀念品 第三節其他旅遊資源 第四節旅遊資源的功能 一、旅遊資源的觀光功能 二、旅遊資源的休閑度假功能 三、旅遊資源的娛樂功能 四、旅遊資源的教育功能 五、旅遊資源的社會功能 六、旅遊資源的經濟功能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三章旅遊資源調查與價值評估 第一節旅遊資源調查 第二節旅遊資源價值評估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四章旅遊資源保護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旅遊資源保護的目的與意義 第二節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三節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理論的產生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五章旅遊資源保護管理體制與政策法規 第一節旅遊資源保護管理體掉介紹 第二節旅遊資源保護的政策法規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六章旅遊資源保護的方法 第七章旅遊資源開發概論 第八章旅遊產品開發概論 第九章旅遊地開發規劃概論 第十章專項旅遊規則設計概論 (打的好辛苦,給點分)
③ 如何處理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 急急急急
整合資源,合理規劃,合理開發,把原有的特色內容保護好,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加旅遊者的眼光加以建設,要大眾化,能適合整體人群,投入與產出要符合當當前市場,請專業人士預算。與政府主管部門和景區民眾協調妥當,多做宣傳,提高知名度,為以後市場做打算。開發與保護,是一對矛盾。要開發,就沒了保護,要保護,就不可以開發。既要開發,又要保護,這中間,就有了一個「度」的問題。在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度」?過分開發,破壞環境,造成不可持續發展,過分保護,資源就不可能產生效益。我認為這個「度」,應該是有限開發,充分保護。
整體為下列幾個原則:
1、市場分析及導向原則
旅遊開發需遵循市場導向的原則。所謂市場導向原則,就是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內容和變化規律,確定資源開發的主題、規模和層次,開發適銷對路的旅遊產品。旅遊市場需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在旅遊產品開發過程中,堅持這一原則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充分了解主要旅遊目標市場的自然條件、經濟水平、歷史背景、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分析各地特別是主要旅遊目標市場所在地的旅遊需求特徵。
2、突出資源獨特化原則
地域分異規律導致各地區旅遊資源之間具有差異性,從而形成不同的特色。旅遊資源是旅遊產品開發的依託。旅遊產品開發成功與否,在較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旅遊資源利用得當與否。有特色才有吸引力、競爭力和生命力,所以旅遊產品開發必須堅持突出特色的原則。所以,在開發某種或某類旅遊產品時,必須充分考慮該旅遊產品開發所依託的冰雪旅遊資源的性質、特徵
3、產品結構優化原則
旅遊產品結構優化原則就是以本地旅遊資源為依託,以國內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旅遊產品多樣化、系列化、配套化。旅遊需求是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需求在內的綜合性需求,因此,旅遊經營者需對各類旅遊產品進行綜合開發,使其協調發展。同時,要兼顧豪華、標准、經濟等各檔次旅遊產品的開發,滿足各個階層旅遊消費的需求,提高市場佔有率
4、環境保護與社會效益原則
開發旅遊資源的目的是更好的利用旅遊資源,而生態環境則是旅遊資源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只有產生良好的環境效益,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旅遊資源的開發才能成功,這是旅遊資源開發的一條總原則,也是旅遊開發必須要遵循的原則。
方法:1、尋求准確有切入點,利用可持續發展原有資源。
2、旅遊產品和其它商品一樣,分導入期、產出期、增長期、平穩期、衰退期,做好市場宣傳,
鞏固市場機制,讓你所開發旅遊產品有更長、更穩的生命周期。
④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如何協調統一 有什麼對策 要500字左右 急要。謝謝各位了。
開發中的保護必須講求科學方法,必須保持其文化傳承,把握好文物古跡修繕、重建與維持原貌的「度」。從旅遊學科的角度出發看待旅遊開發和古跡遺址保護中的一些「破」與「立」
一.尊重開發與保護的科學性與和諧性
1.嚴防破壞性開發
我國的古代建築基本上是土木結構,梁架承重,雖然抗震性好,但不像西方的石建築牢固耐久,必須不時進行修繕,損壞嚴重則不可避免需要重建。在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少有價值的東西正在推土機的轟鳴中變成瓦礫,一大批用現代材料工藝堆砌起來的「假古董」、仿古建築群招搖過市;大批古鎮、老街、民居、村落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韻味。嚴防破壞性開發,尋求經濟導向與文化導向的平衡點有著重大必要。
2.重視與城市整體布局的協調性
我們說的保護,不僅要求對文物古跡本身進行保護,也要求對其周圍環境進行保護,這對於我國古建築尤為重要。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建築美學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便是其同周圍環境的和諧一致,講求「天人合一」。然而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不少地方以所謂的政績工程為目的、打著修復古跡,開發旅遊景觀帶資源的旗子,在不該擴建修復的地方興建了大量不相宜的建築物,一些古跡周圍出現了城市化、商業化,一些現代商業建築將古跡建築包圍了起來。在與一些地區市民面對面的交流中,我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方老百姓對於因為「生硬」的完全失去原汁原味的還原很不滿意。
不可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有著一定的客觀因素。雖然經濟在高速發展,但我國的城市規劃往往滯後於發展實際,有很多規劃屈從於現實需要。在很多城市規劃中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間應有的人文精神、歷史內涵。
因此,要想打好運河沿岸旅遊環境建設這張牌,從規劃開始就應該重視與其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不要盲目「復古」,造成不倫不類的尷尬局面。
3 .將古跡遺址與運河旅遊有機結合
(1)景觀帶建設、水上旅遊路線開發
運河南端城市杭州,通過實施運河綜合保護一期工程,到今年10月,將完成以「一館二帶二場三園六埠十五橋」為重點的運河系列景觀。在杭州、蘇州等地,水上巴士的開通成為運河旅遊的另一種方式,隨著一些城市亮燈工程的建設,運河夜遊也在悄然興起,遊船緩緩而行,兩岸景觀、遺址古跡經收眼底,一些有條件的旅遊企業已開辟水上旅遊路線,走在了前列。
(2)融入區域民間文化特色
在運河千年的歷史積淀中,除了物質文化遺產,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他們是真正生根在民間的寶貴財富。然而隨著大運河航運功能的減退和時代的變遷,這些珍貴的遺產正面臨著湮滅的危險,如北京通州的「面人」、「風車」、「毛猴」等民間手工藝,運河龍燈、運河號子等各種形式的民間藝術,餘杭滾燈、衛家班皮影戲等,加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合理地把他們作為地區民間文化特色融入到運河民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中去,既是對遺產的傳承與發揚,也將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有效利用尚未開發的旅遊資源,打造品牌
1.政策支持 整體規劃
以淮安為例,在此次經歷的幾個城市中,江蘇淮安的運河古跡遺址資源是最為豐富,也是原始性最強,保存最完善的。淮安市委市政府在協調大運河保護中物質文化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旅遊景觀中三者關繫上提出了幾點應對措施:一為加強運河文化長廊建設。二為完善古運河文化長廊的起點「九龍口風景區」建設。三為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搶救性活動。在杭州,政府對運河實施綜合保護工程,將其提高到了與西湖、西溪同等高度,明確提出打造世界級旅遊產品,「還河於民」、「還河於遊客」。
2.因地制宜 培育精品
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運河旅遊開發必須從不同城市、區段的特點出發,進行科學的功能定位和布局分區,揚長避短,形成地方特色。把挖掘本地運河段最有特色的旅遊資源作為開發的出發點,以特色打造形象,以個性強化吸引力。無論規劃設計、開發建設還是經營管理,都要樹立精品意識。尤其是像淮安河道總督府、漕運總督署等保存完好的旅遊資源和一些地區的水上旅遊線,都應該按照旅遊精品的要求精心打造。相反,如果各地的旅遊項目千人一面,彼此雷同,不僅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且會使遊客喪失興趣,失去旅遊產品本身的生命力。
在文化古跡密集分布的楚州區,實踐隊成員行走在運河邊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迎面而來的古樸氣息。有「十步一處古跡」之稱的河下古鎮保存完好。茶口巷、打鐵巷等帶有運河色彩的小巷名稱,讓人依稀感受到運河的脈搏跳動。而在荷花中穿行的小船,彷彿仍在訴說著當年船來舟往繁忙的漕運景象。諸如河下古鎮這樣的典型性運河景觀,如果能進行有針對性地開發,科學深入地挖掘其積淀的古典文化,打造古運河小鎮「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的旅遊景象,無疑是對古跡遺址最好的保護,也是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有效途徑。
3.加強協作 借鑒國外
在旅遊開發和古跡保護過程中因重視協調與城建、水利、交通、環保、等部門的交流與合作,構築城市與城市間互相學習取經的平台,能夠以大局為重,實現在人才、技術等資源上的共享。在國際上,運河旅遊早已得到開發利用,蘇伊士運河、萊茵河、日本小樽運河、加拿大麗都運河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我們在古運河的旅遊規劃開發過程中,也應該大膽運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同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認真審視她的歷史、文化、生態價值,挖掘本土特色,從而選擇性地汲取先進經驗,力爭走在時代的前列。
三.市場化運作,拓寬資金籌措渠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淮安的楚州區,向導曾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文物保護工作資金缺乏這個大難題。每年政府下撥的資金加上專項經費遠不能滿足現實所需。在小分隊一路經過的區域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缺錢,很多設想很好的計劃和措施都無從展開,有的甚至無限期置後。」
在淮安清晏園的十七通石刻中的一大部分,至今還處於露天之中,任日曬雨淋侵蝕,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從清代河道總督府舊址附近出土的一些文物也堆積在後院之中。又如在有「北段運河名城」之稱的山東臨清,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築因為缺乏統一管理或是暫無他用而成為小商小販零售點,居民檯球俱樂部等等。由於沒有足夠的經費,大量的古跡遺存得不到有效保護成為一種悲哀的無奈。
例如杭州實施綜合保護總投資上百億,僅靠政府投資肯定難以為繼。但通過「市場化籌資,多元化投入」的思路,充分調動運河集團和四個城區的積極性,基本做到了自求平衡。此外,就文物保護資金籌集的問題,實踐隊成員在走訪專家學者的過程中也聽到了一些新思路,如在所有權國有的情況下探索發展文物保護管理租賃制、民營企業出資建收藏館,鼓勵社會人事捐資等等。
四.呼籲公眾對運河旅遊文化尋根的認同感
僅僅從人文價值來看,大運河不亞於長城,其偉大程度甚至超過了長城,但為什麼長期以來在現實中大運河的大眾知名度和受關注程度卻遠遠低於長城?通過調查我們意識到這涉及到民眾對運河這一標志的認同感問題,陽剛突出的事物更容易引人關注,自古就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說法,人們更喜歡在旅遊中尋找征服感,到了長城就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征服感和成就感,更何況我們從來就比較重視長城是中華民族象徵的宣傳。而大運河,則更象是一位陰柔溫順慈祥的母親,千年以來一直在默默無聞地付出她的母愛,這種情感是溫緩而含蓄的,往往容易被人們所深刻體會。
1.公眾對運河的重視和關注程度有待提高。
實踐隊成員在所經過的運河沿線城市中選取了四個典型城市開展現場問卷調查,回收的547份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僅僅一個「你知否知道京杭大運河准備申報世界遺產」的問題調查所得結果便不盡人意(如圖所示)
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大運河南北兩端城市居民相對了解得比較多,71.5%的杭州地區被調查者和60%的北京通州區調查者表示「了解」或「聽說過」,同樣的數據在臨清只有33.4%,許多市民甚至不知什麼是「申遺」。問及對運河申遺的態度時,四個地區的絕大多數人表示很有必要,申遺有助於喚起公眾對運河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帶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運河的保護中來。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沒有必要,他們認為保護在於實際行動,與其多花資金難見成效不如把時間資金投入到解決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上收益更大。
2.正視運河歷史文化價值是搞好一切開發保護的前提。
應當加強宣傳引導讓公眾所明白,事實上大運河對於中國的大一統局面的形成和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大貢獻。而歷史也同樣證明,凡是太平盛世時期,對大運河的重視、保護、建設和利用的情況相對就最好;凡是國力衰微和政治腐敗時期,大運河的狀況往往也是最糟的時候。因此,大運河在歷史上不僅是交通運輸問題,也不僅僅是事關國計民生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關涉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的政治問題。正如不少專家學者提出的那樣:「大運河無疑應該是中華民族另一張身份證」。
因此要想在旅遊開發上打響運河這張名片,改善老百姓對於大運河的印象,呼籲民眾在精神意識領域對大運河的認同感,應該是當務之急。正視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光「政府要主導」,更需要「社會參與,形成合力」。
⑤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
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
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一方面旅遊資源開發將改善、美化資源環境,因開發而帶來的旅遊收益也為資源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另一方面伴隨旅遊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遊人的不文明活動行為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等都會對旅遊資源造成破壞。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並在辯證聯系中共同改善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推動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 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開發與保護這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紅原大草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特別是濕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獨一無二。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遊資源,就目前的客觀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旅遊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帶來的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旅遊業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旅遊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對旅遊資源的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麥窪寺是川西北現存歷史最悠久、建築規模最大的藏傳寧瑪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傳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之走向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佛教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隨著
社會發展和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人們對的提高,人們對旅遊需求也隨之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產品,已成為旅遊業發展的新方向。目前,紅原大草原就有這方面的旅遊產品供遊客挑選。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情況下,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是對旅遊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還有就是旅遊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人文旅遊資源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旅遊資源開發促進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地的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紅原縣申報了紅原大草原AAA景區,制定了《紅原縣旅遊經營管理辦法》、《紅原縣牧家樂管理辦法》,這些措施,就是對紅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保護和開發又是相互矛盾的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包括由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和非旅遊開發而造成的破壞。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是背道而馳的。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紅原大草原的標志性景點月亮灣就是一個例子。因為資金投入和技術限制,月亮灣觀景台的植被、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那種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旅遊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旅遊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開發而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2、保守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害怕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因片面地保護而沒有對資源進行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
⑥ 旅遊資源文化開發應注意哪些問題求大神幫助
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關鍵詞:旅遊資源 開發 保護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http://www.lunwenda.com/guanlixue200804/18263/ 謝謝,上面的網站很深刻的談論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⑦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是什麼
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如下:
一、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中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這些資源,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此外,資源的保護還貫穿在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這是由開發帶來的負面效應所決定的。
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泉州清凈寺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大寺,而靈山聖墓是穆罕默德高徒三賢、四賢的埋骨處,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友好交往的珍貴史跡和歷史見證。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清凈寺和聖墓走向阿拉伯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伊斯蘭教朝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
社會發展使旅遊需求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徵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如生態旅遊)已成為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地,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或對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歷史遺跡進行發掘修復、保護,或對人文旅遊資源如民俗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資源開發促進旅遊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環境的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我國現已確定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葺歷史遺跡,建立博物館體系,挖掘整理文化遺產,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圈。這些措施,就是對人文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是相互矛盾的,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
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背道而馳。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當然,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如北京故宮很多地磚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護、修復工作的難度。目前國內旅遊景點並不對遊客量進行限制,而是來者不拒。可見旅遊承載力(旅遊環境容量)理論應用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旅遊開發帶來眾多遊客,也造成對資源的破壞。遊客的大量湧入,產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壞了資源環境,如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滇池和太湖,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大淡水湖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灕江也是遍布垃圾(當然,這也有其他因素影響,但旅遊造成的污染首當其沖):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摩崖石刻之類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開發從而帶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過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過量的保護而沒有對資源的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曾經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資興建清凈寺,但因部分學者強調應保持清凈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湯」。這里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過分強調保護也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防礙了發展。依筆者之見,在旅遊資源保護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應「該出手時就出手」,適時、適地、適量地進行資源開發。
⑧ 旅遊發展中如何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鄉村旅遊的靈魂。要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不斷提升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旅遊吸引力,推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產品化,變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同時,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在實踐中摸索繼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子,使鄉村旅遊成為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將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鄉村旅遊的總體發展規劃
鄉村旅遊的消費者更多追求一種休閑情趣,他們大多有較豐富的旅遊經驗,追求是原汁原味的鄉村韻味,而不是工業文明的復製品。鄉村旅遊開發要以鄉村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位和檔次,避免鄉村旅遊產品結構雷同,提高產品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在改善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保護農村文化的本色,強化經營特色和差異性,突出鄉村天然、淳樸、綠色、清新的環境,強調閑情和野趣。
(二)積極引導社區民眾參與鄉村旅遊發展
鄉村旅遊是在鄉村社區展開的活動,鄉村社區作為鄉村旅遊活動的重要依託地,村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關繫到鄉村旅遊地鄉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關繫到旅遊活動真實性的實現,更關系鄉村旅遊目的地的未來發展。在鄉村旅遊發展中,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社區參與在鄉村旅遊文化資源開發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遊發展要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傳統文化心理和民俗習慣,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鄉村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旅遊發展能獲得當地居民認同與支持,並積極地參與到旅遊開發中來。